第十一章 运动障碍疾病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多动症

第十一章  多动症

3. 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4. 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情绪障碍
5. 相关量表的应用:儿童行为量表、
请问:淘淘只是个坏顽皮的孩子吗?
患者淘淘,男性,12岁,5年级学生。因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就诊。患者幼儿时期活动多,喜欢与小朋友追逐打闹,经常主动挑起 事端、好冒险,不顾后果,不能安静听故事。进入小学后上课不能安
注意缺陷 活动过多
情绪不稳定、冲动
1、注意缺陷(attention deficit)
• 指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患儿年龄和智商相应的水平。
• 多数患儿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
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更换。 • 轻度注意缺陷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集中注意力 • 严重注意缺陷对任何活动都不能集中注意。
静听讲,不停玩弄文具,离开座位、大声说话,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
业。家庭作业拖拉,需要大人督促才能完成。考试时不能完成试卷的 内容,做题粗心大意,学习成绩差。常与同学发生摩擦及打架事件。
父亲常年酗酒,对患儿训斥和打骂较多。精神检查合作,但随着问诊
时间的延长,患者开始不安静,踢翻凳子,也不能静心听医生讲话。 韦氏智力测验智商102。
如何帮助淘淘?
二、注意缺陷障碍与多动障碍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生活史:父母教养方式、学习情况、人际交往、……
2. 生理评估:身体发育情况、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其他躯体疾 病(如:结构性心脏病) 3. 心理社会的评估 ① 心理功能评估:注意力、情绪、行为等方面 ② 社会功能评估: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ADHD:患病率和人口学
• 在学龄儿童中总患病率为1.3%-15.9% • 患者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比为 4~9:1

异常心理学-10儿童青少年期的常见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学-10儿童青少年期的常见心理障碍
观来自学习困难等。性格往往孤僻、任性,自控力
差。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活动过程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活动过程往往发生障碍,注意力不能 高度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注意不稳定,范围狭窄且容易 分心,不善于分配注意力。
●多动症儿童的记忆障碍
多动症儿童识记过程的速度较慢,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 容易遗忘,记忆的再认不够准确,不够稳定,对识记材料 的选择、加工和分类能力较弱。
• DSM-IV将其归于第二轴的发育性障碍 • 发病年龄 –发生于18岁之前 • 患病率: – 我国(1988)调查约有1%儿童为智力迟滞,农村高于 城市 – 北京一调查(1991)轻度智力迟滞2.74‰,中度以上智力 迟滞3.36‰
诊断主要考察三个方面
●适应性行为 ●智力 ●发病年龄
分级
• DSM-IV
学习障碍





影响层面
书写 方 面:
• 不会写自己的名 字 • 常写错字 • 字体歪七扭八 • 文法错误
阅读 方 面:
• 阅读速度很慢且 常发生错误 • 有跳行跳字的现 象 • 不爱阅读
行 为 方 面:
• 注意力不集中 • 常常掉东西 • 及忘记带东西
推 理 方 面:
• 对于文章的理解或 数学概念的理解或 运用很差
●家庭环境与多动症
父母的态度、教育方法对儿童产生影响,良好的家庭 环境能避免多动症的发生或使多动症状减轻;不良的家庭 环境是促发多动症的温床。
●饮食习惯与多动症
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等含有大量的人工色素、亚 硝酸钠及硝酸钠,这些物质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生长 发育,出现乏力、行为异常、脾气暴躁等。
●工业污染与多动症
铅中毒可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抑制免疫功能,对中枢神经 造成伤害,使其表现为烦躁不安、冷淡、嗜睡等,注意力不 集中,理解力下降等多动症的一些表现。

《神经病学》 人卫版习题集(温医)

《神经病学》 人卫版习题集(温医)

神经病学习题集(人卫版)目录说明:和第八版教材配套的人卫版习题集对比了一下,题目基本上一样。

此份电子稿我把问答题删除了,大家应该用不到。

原书有350多页,但是此份电子稿只有60几页,因为删除掉不要求的章节以及知识纲要、问答题,而选择题未删除。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和习题集(人卫版)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第七章头痛第八章脑血管疾病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第十二章运动障碍性疾病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脊髓疾病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疾病第十七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神经病学的目标A.发展神经科学B.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C.及时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D.尽可能地对症恰当治疗E.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神经病学的特性不包括A.疾病的复杂性B.症状的特异性C.诊断的依赖性D.疾病的严重性E.疾病的难治性3.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不应包括A.详细询问病史B.仔细的体格检查C.相关的辅助检查D.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E.试验治疗4.医学生在神经病学的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但除外A.重点掌握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科基本操作B.熟悉定位和定性诊断C.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D.重点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掌握危重病的抢救E.掌握神经遗传病5.医学生的学习方法,应除外A.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B.结合神经系统主要解剖生理和病理C.以研读参考书为突破口D.联系症状学和临床实际E.采取综合分析和整体观点,逐步提高临床技能一、选择题1. D2. B .3 E .4 E 5. C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一、选择题【A1型题】1.大脑皮质运动区病变的瘫痪多表现为A.单瘫或不均等偏瘫B.完全性均等性偏瘫C.交叉性瘫D.四肢瘫E.截瘫2.双侧旁中央小叶及其附近中央前后回受损引起A.下肢感觉障碍B.下肢瘫痪C.面舌及上肢感觉障碍D.面舌及上肢瘫痪E.痉挛性截瘫,复合性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3.右利手患者,能理解他人讲话内容,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图,病变在A.左侧额上回后部B.左侧额中回后部C.左侧额下回后部D左侧角回E.左侧顶上小叶4.易出现“三偏”综合征的病损部位在A.脊髓B.脑干C.小脑D.丘脑E.内囊5.脑桥病变的最具特征性临床表现是A.受损范围广泛B.常有剧烈面痛C.瞳孔常散大D.上下肢瘫痪在面瘫的对侧.E.多有昏迷或抽搐6.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皮质下,中枢是A.上丘脑B.延髓C.下丘脑D.丘脑E.底丘脑7.脑干病损时瘫痪的特点是A.完全性均等性偏瘫B.单瘫C.截瘫D.交叉性瘫痪E.伴明显肌肉萎缩·8. Weber syndrome的病损部位是A.中央前回B.皮质脊髓束C.脑桥D.延髓E.中脑9. Millard-Gubler syndrome的表现不包括A.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B.病灶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C.对侧舌下神经瘫痪D.对侧中枢性偏瘫E.眼球侧视运动障碍.10.交叉性感觉障碍的病变水平位于A.中脑上丘B.中脑下丘C.脑桥D.延髓E.颈髓11.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或不自主运动,其病变部位在A.顶叶感觉皮质B.内囊或基底节区C.丘脑D.中脑E.脑桥12.内囊受损的感觉障碍特点是A.对侧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B.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C.对侧偏身感觉减退伴有自发性疼痛D.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伴感觉过度E.交叉性感觉减退或缺失13.某患者双上坡痛温觉障碍,触觉和深感觉正常,病损部位在A.双侧C5-T8后根B.右侧C5-T8前根C.双侧臂丛D. C5-T2脊髓前连合E.双侧颈膨大后索14.脊髓颈膨大横贯性损害引起A.四肢中枢性瘫痪B.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C.截瘫D.单瘫E.偏瘫15.胸髓横贯性损害引起A.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B.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C.一侧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D.四肢瘫E.偏瘫16.脊髓前角细胞病损的瘫痪特点是A.单瘫B.节段型分布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感觉障碍C.节段型分布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不伴感觉障碍D.四肢远端肌肉瘫痪E.截瘫17.骶髓病变时,通常不应出现的情况是A.尿便障碍B.肛门反射消失C.马鞍形感觉障碍D.病理征阴性E.下肢严重瘫痪18.脊髓休克现象发生时,下列哪项不应出现A.截瘫B.损伤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C.尿便障碍D.腿反射亢进E.病理征阴性19.哪项可能不是脊髓病变引起的瘫痪A.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B.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C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D.一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E.一侧上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20.眼动脉交叉瘫或Horne交叉瘫的受累血管常见于A.大脑中动脉B.颈内动脉C.大脑前动脉D.基底动脉E.大脑后动脉21.一侧瞳孔直接光反射消失,对侧间接光反射消失,病变位于A.同侧视神经B.对侧视神经C.同侧动眼神经D.对侧动眼神经E.视交叉22.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及间接反射均消失,病变在A.对侧视神经B.同侧视神经C.对侧动眼神经D.同侧动眼神经E.同侧视神经及动眼神经23.右侧直接角膜反射存在,间接反射消失,病变在A.右侧三叉神经B.左侧三叉神经C.右侧动眼神经D.左侧动眼神经E.左面神经24.一侧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病损表现为A.同侧面部痛温、触觉均障碍B.同侧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分离性痛温觉障碍C.同侧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痛温觉及触觉障碍D.对侧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痛温觉及触觉障碍E.咀嚼无力,下颌反射消失,张口时下颌向同侧偏斜25.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称作A.右侧中枢性面瘫B.左侧中枢性面瘫C.右侧周围性面瘫D.左侧周围性面瘫E.双侧周围性面瘫26.右侧周围性面瘫,双眼不能向右侧凝视,左侧偏瘫伴Babinski征阳性,病变在A.左侧内囊B.右侧内囊C.左侧脑桥D.右侧脑桥E.左侧大脑半球27.伸舌偏右,右侧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动,左侧中枢性偏瘫,病变位于A.右侧延髓B.左侧延髓C.双侧延髓D.右侧中脑E.右侧脑桥28.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右眼外展受限,病变部位在A.右动眼神经B.右滑车神经C.右视神经D.右展神经E.右三叉神经眼支29.左眼裂小,左瞳孔较右侧小,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球内陷,面部泌汗功能正常,其病征为A. Horner综合征B.动眼神经不全麻痹C. Bell征D.面神经麻痹E重症肌无力30.右口角周围痛觉减退,病损部位在A.三叉神经运动核B.三叉神经感觉主核C.三叉神经中脑核D.三叉神经脊核上部E.三叉神经脊核下部31.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左眼向下向外运动受限,病损部位在A.左动眼神经B.左滑车神经C.左三叉神经眼支D.左展神经E.左视神经32.左眼上睑下垂,左瞳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向上运动不能,向下运动受限,病损部位在A.左动眼神经B.左滑车神经C.左三叉神经眼支D.左展神经E.左视神经33.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右软腭抬举无力,咽反射消失,病损部位在A.左侧皮质脑干束B.右侧皮质脑干束C.双侧皮质脑干束D.右舌下神经E.右舌咽迷走神经·34.出现双眼左侧视野同向偏盲,且偏盲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其病损部位在A.左侧视束B.右侧视束C.视交叉D.左侧视辐射E.右枕叶35.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包括面神经核与面神经)表现不同的关键是A.有无肢体瘫痪B.有无伸舌偏斜C.有无病理反射D.有无皱额闭眼障碍E.有无提唇,鼓腮,吹气障碍36.左侧鼻唇沟浅,两侧额纹对称,眼睑闭合有力,伸舌左偏无肌萎缩,左上、下肢中枢性瘫痪,左侧偏身感觉障碍,左侧同向偏盲。

第11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11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辅助检查
①生化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CSF HVA↓ ②基因检测: 用DNA印迹技术(southern blot)\PCR \DNA序列分析检查家族性PD基因突变 ③PET & SPECT检测: 早期可显示脑内DAT功能显 著 ↓ , DA递质合成↓, 可早期诊断&病情监测 ④血&CSF检查无异常, CT\MRI检查无特征性所见
治疗
1. 药物治疗
(3) DA替代药物(L-Dopa, 复方L-Dopa)
对运动迟缓&肌强直疗效好 可改善PD病人所有临床症状 目前控制症状最有效药物/PD治疗的金标准 早期小剂量、晚期可合用DA受体激动剂 替代机制: 外源性多巴胺前体(L-Dopa)→透过血 脑屏障(BBB)→DA能神经元摄取&脱羧→DA
MAO DOPAC + H2 O2
SOD
.OH
Amphetamine Cocaine
HVA + H2O2
hydroquinone
VMT
DA
Reserpine
reuptake 3-MT COMT Tasmar post-synaptic receptor DA
pre-synaptic receptor
第十二章 运动障碍疾病 Movement Disorders
神经病学(第 6 版)
第一节 概述
概念
◙ 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 disorder)即锥体外系统 病(extraparamidial disease) 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 肌力&感觉正常 病变部位为基底节(basal ganglia) (basal
治疗
1. 药物治疗
(2) 金刚烷胺(amantadine)

运动障碍疾病-陈彪

运动障碍疾病-陈彪

1
2
3
抽动症(Tic)
1
投掷症(Ballism):
2பைடு நூலகம்
一种以肢体近端大幅度运动为特征的舞蹈样动作。
3
可见于脑卒中或丘脑底核毁损后。
4
手足徐动症(athetosis) 或称指痉症:
5
指以肢体远端为主的缓慢、弯曲、蠕动样不自主运动;
6
需与扭转痉挛鉴别。前者不自主运动主要位于肢体远端,后者主要侵犯颈肌、躯干肌及四肢的近端肌,以躯干为轴的扭转或螺旋样运动是其特征。
Primary Symptoms
DRD Dystonia in a limb Gait (standing) Diurnal fluctuation Spasticity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PD Tremor at rest Rigidity Bradykinesia Gait (walking) Balance problems and impairment of posture
Age Onset
DRD
Average age is approximately 6 years (1-12y)
PD
Initial Symptoms-DRD
Gait difficulties, typically equinovarus posture Rigidity in the affected limbs Rapid fatiguing of effect with repetitive motor tasks Dystonia and parkinsonism, typically dystonia remains in the legs
04

运动治疗第十一章 轮椅的选择与使用

运动治疗第十一章 轮椅的选择与使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靠背高度的测量
低靠背:从座椅面到腋窝的实际距离减去10cm。 高靠背的高度是测量从座席面到肩部或后枕部的 实际高度。
人民卫生出版社
脚托高度的确定
与座席高度有关。为了安全,脚托与地面应 至少保持5cm的距离。
5cm
人民卫生出版社
轮椅全高
手推把上缘至地面的高度,一般为93cm。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轮椅
除非特别说明,轮椅是指由使用者操作的轮椅, 包括站立轮椅和站起轮椅。
人民卫生出版社
轮椅的类型
由护理者手动的轮椅 双手后轮驱动轮椅 双手前轮驱动轮椅 双手摆杆驱动轮椅 单侧驱动无动力轮椅 脚驱动轮椅 外部动力由护理者操 纵的轮椅 手动转向的电动轮椅 动力转向的电动轮椅 机动轮椅 轮椅系统
一、轮椅的种类及特征
按驱动方式
手动轮椅和电动轮椅
按构造
折叠式轮椅和固定式轮椅;
按使用的对象
成人轮椅、儿童轮椅、幼儿轮椅
按用途
普通轮椅、偏瘫用轮椅、下肢截肢用轮椅、竞技用 轮椅等。
人民卫生出版社
手动轮椅与电动轮椅
人民卫生出版社
折叠式轮椅与固定式轮椅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竞技用轮椅
为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设计。灵活、对残疾人 有保护功能。
四、注意事项
安全性 价格 外观 舒适性 重量、大小以及是否可以折叠 使用者的操作能力 使用目的以及使用场所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节
轮椅的选择
轮椅的适应证 根据功能障碍选择轮椅 根据疾病及损伤选择轮椅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使用轮椅的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步行功能减退或丧失者 禁止步行者 中枢神经疾患使独立步行有危险者 高龄老人

神经病学试题

神经病学试题
42. 女,39 岁,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 病史 10 余年。突起口角歪斜,口 齿不清,左上肢无力 2 天。最可能 的诊断: A. 脑出血 B. 脑血栓形成 C. 珠网膜下腔出血 D. 脑栓塞
E. TIA 43. 女性患者,68 岁,左侧肢体乏力 1
天就诊。体查:神清,左侧中枢性 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 4 级。最 有助于鉴别诊断的辅助检查是: A. 心电图 B. 脑脊液检查 C. 头颅 CT
5. 关于脊髓半切综合征错误的是: A. 同侧损害节段以下上运动神 经元瘫痪 B. 同侧深感觉障碍 C. 对侧分离性感觉障碍 D. 大小便障碍 E. 对侧浅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 受损节段的水平低
6. 关于急性脊髓炎正确的是: A. 以颈段最常见 B. 多见于老年人、小儿等抵抗力 低下人群 C. 无大小便障碍 D. 病后第 3 周出现蛋白-细胞分
39. 某患者,男,60 岁,渐起左胸疼 痛 4 月,伴左下肢无力,逐渐加重。 近 3 月出现右下肢无力,伴有大小 便障碍。体查:双上肢肌力、肌张 力正常,左下肢肌力 2 级,右下肢 肌力 3 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 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阳性,胸 6 以下感觉减退。该患者最可能的诊 断是: A. 急性脊髓炎 B. 格林-巴利综合征 C. 脊髓压迫症 D. 急性脊髓灰质炎 E.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33. 关于偏头痛,以下哪项不正确: A. 多在儿童和青年期发病,女性
多Hale Waihona Puke B. 有或无视觉先兆 C. 可持续 4~72 小时 D. 头痛缓解后均不遗留神经系 统阳性体征 E. 发作时首选咖啡因麦角胺口服
A2 型题
34. 某患者急性起病,口角歪向左侧, 右侧鼻唇沟浅,右侧不能皱额和闭 眼,右乳突皮肤红肿,压痛明显, 右侧外耳道可见疱疹。以下哪项正 确: A. 右侧 Horner 综合征 B. 右侧 Hunt 综合征 C. 右侧内囊病变 D. 左侧脑干病变 E. 左侧大脑半球病变

运动障碍疾病(锥体外系疾病)PPT课件

运动障碍疾病(锥体外系疾病)PPT课件

肾上腺素
多巴胺的代谢异常 16
PD病人DA减少的原因如下: 黑质DA的合成减少:
1.黑质DA能神经元死亡 2.残存的黑质DA中的酪氨酸羟化酶(TH)活性降低 DA的分解加速: MAO可分为A型和B型,MAO-A主要存在于神经元 中,MAO-B则均存在于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中。在PD 病人中,神经元大量死亡,神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 MAO-B活性增加,DA分解加速。
1
运动障碍疾病
(锥体外系疾病)
2
概述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的、与运动调节有关的结 构和神经通路(环路)。 主要位于大脑基底节
锥体外系病变 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 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基底节的组成
3
基底节
尾状核
新纹状体
壳核

豆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体
丘脑底核
黑质
4
5
三条神经环路
皮质 - 皮质环路 黑质 - 纹状体环路 纹状体 - 脑脊液常规检查无异常; 头颅CT、MRI无特殊改变,少数患者可有苍
白球钙化; HPLC (高效液相色谱):csf、尿中HVA↓ PET、SPECT:功能显像,有助早期诊断PD
患者脑内DAT的功能显著降低
28
SPECT——DAT
29
诊断
发病年龄 病程 临床特点:典型症状和体征 应无:眼外肌麻痹、小脑体征、锥体系损害
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 黑质 – 纹状体通路: DA↓
肌张力↑、动作↓
ACh 相对亢进
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途径 15
L-酪氨酸
酪氨酸羟化酶(TH)
左旋多巴
黑色素
多巴脱羧酶(DDC)
单胺氧化酶(MAO)

《运动障碍疾病》PPT课件

《运动障碍疾病》PPT课件
1.生化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 2.基因检测 3.功能现像检测 DAT
D2R
整理课件ppt
22
诊断及鉴别诊断
整理课件ppt
23
1.诊断
符合率 75-85%
2.鉴别诊断
(1)继发性PD(有明确病因) (a)脑炎后PDS (b)药物或中毒性PDS (c)动脉硬化性PDS
整理课件ppt
24
(2)抑郁症 (3)特发性震颤 (4)伴发帕金森表现的其他神 经变性疾病
整理课件ppt
39
④心血管系表现
起始的剂量过大或加量过快,可出现直 立性低血压,调整药量或自身逐渐耐受, 一般可缓解,严重者可用ß-肾上腺能阻 滞剂对症处理。部分患者有心悸、心律 失常,机制不明。
整理课件ppt
40
(4)DA受体激动剂:
疗效不如复方L-Dopa,一般主张合用或 早期患者可单独使用。其副作用与复方 L-Dopa相似,不同之处是症状波动和运 动障碍 发生率低。常用的DA受体激动 剂有:
• 环境因素
• 遗传因素
• 氧化应激
• 兴奋性毒性作用
• 钙细胞毒作用
• 免疫学异常
• 细胞凋亡
整理课件ppt
12
病理及生化病理
整理课件ppt
13
1.病 理
黑色素的神经元变性、缺失,尤以 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为著,胞浆内出 现特征性嗜酸性包涵体(Lewy小体), 类似改变也可见于其它组织。
整理课件ppt
标准片 控释片 者。 水溶片 等。
常规复方L-Dopa。 用于症状波动者,或早期轻症患 用于晨僵,吞咽困难,开期延迟
整理课件ppt
35
3)副作用:
• 中枢性
神经系统;精神行为异常

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本科

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本科

久用L-多巴2~5年疗效降低 原因: 病情进展 \药物代谢产物,如单胺类物质 自由基的毒性作用 副作用: 消化道症状 、低血压、不安、意识模糊等 症状波动:疗效减退或剂末现象、“开-关”现象。 异动症:剂量高峰多动症 、双相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 精神症状:如失眠、幻觉、妄想
随意运动受到锥体外系的调节,锥体外系出现病变(称为锥体外系疾病),会引起运动调节障碍(姿势与运动异常),所以运动障碍性疾病也称为锥体外系疾病。
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红核、黑质及底丘脑核,总称基底节。
运动障碍性疾病定义 :亦称为锥体外系疾病,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而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临床表现: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 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舞蹈症、手足徐动症。 锥体外系疾病的其他表现:情感障碍、精神症状、抑郁、智力减低甚至痴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汗、少汗、大小便困难、直立性低血压等)
PD定义
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DA)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Lewy body)形成为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
病因不明。
1
年龄老化:<40岁少见。
3
环境因素:MPTP、某些杀虫剂、除草剂作用于有遗传基因缺陷的易感个体而发病。
PD临床表现
运动迟缓(10%):各种运动减少、变慢。包括面具脸(面肌活动减少、双眼凝视、瞬目少)、写字过小症(写字越写越小)、精细动作困难(扣纽、系鞋)。
姿势步态异常(12%):慌张步态(躯体屈曲前倾、起步困难、小步态前冲、不能及时停止或转弯);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
其他症状:自主神经症状(皮脂多、便秘、多汗、流涎、体位性低血压)、性格固执、抑郁、精神错乱、易激动、痴呆。

运动障碍疾病讲课教案

运动障碍疾病讲课教案

运动障碍疾病讲课教案一、引言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类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肌肉控制失常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等。

本教案旨在帮助听众深入了解运动障碍疾病的特点、诊断、治疗及护理,以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二、运动障碍疾病概述1. 定义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组主要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控制失常、动作异常等症状。

2. 常见类型•帕金森病•扭转痉挛•运动抽动症•肌张力障碍等3. 诊断方法•临床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生物化学检查等三、帕金森病1. 病因帕金森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

2. 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肌紧张•运动迟缓等3.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四、扭转痉挛1. 病因扭转痉挛是一种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多因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

2. 临床表现•非自愿性的扭动•肌肉紧张•姿势异常等3.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五、教学内容1.运动障碍疾病的概念和分类2.诊断方法及评估3.不同类型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4.护理要点及护理常识六、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演示患者病例3.小组讨论和互动4.视频展示结语通过本教案的讲授,希望学习者能够对运动障碍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和护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感谢各位的聆听与配合。

附件:相关疾病信息手册及案例以上是运动障碍疾病讲课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运动障碍疾病

运动障碍疾病

运动障碍疾病运动障碍疾病是指因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身体运动不协调和痉挛而产生的疾病。

运动障碍疾病包括多种疾病,如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症、特发性震颤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人的生活和工作,对患者和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一、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减少。

这个病名来自于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他在1817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病。

帕金森病是由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引起的,导致脑部信号传递出现问题,进而影响身体的运动能力。

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通常是细微的运动失调,例如强迫性手部摸索、手的颤动和步态不正常。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肌肉僵硬、动作迟缓以及手、脚、头部等部位的震颤。

患者的辨认能力、言语流畅度、面部表情等也会受到影响。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药物,例如多巴胺替代药物、抗胆碱药物等,以增加脑中的多巴胺水平或减少抑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

还有一些手术治疗方法,如深部脑刺激、背侧内囊切除术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二、扭转痉挛症扭转痉挛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持续性收缩、导致身体扭曲、不遂和疼痛。

这个病名来自于患者肌肉的扭曲和不停抽搐的特征。

扭转痉挛症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

患者通常从20至40岁开始出现症状,患病率约为10万人中的1到2人。

此病病情多变,有的患者痉挛轻微,有的患者严重到无法行走。

扭转痉挛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药物,例如抗痉挛药物、肌肉松弛剂等,以减轻痉挛和疼痛。

还有一些手术治疗方法,例如深部脑刺激和椎间孔加宽术等,但这些方法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

三、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肌肉震颤,特别是在手、脚、头部和颌部等部位。

这个病名来自于患者的肌肉震颤和不自主运动的特征。

特发性震颤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中某些功能异常引起的。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12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12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运动症状
三、运动迟缓(bradykinesia)
➢ 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 ➢ 手指精细动作受累 ➢ 面具脸(masked face) ➢ 小写(micrographia)
临床表现:运动症状
四、姿势平衡障碍 (postural instability)
屈曲姿势
临床表现:运动症状
100
• 最有效的症状治疗方法 – 提
80
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60
未治疗的病人
40
治疗的病人
20
0
1-5 6-10 11-15 years years years
病程
• 所有病人都会需要左旋多巴的 治疗
• 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持续提 供抗帕金森病的益处
• 耐受性好
帕金森病的病程进展
“蜜月期”
运动并发症期
鉴别诊断
四、伴发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帕金森综合征
4.多系统萎缩
(1)MSA-P型 • 临床特征:运动迟缓, 肌强直, 震颤不明显 • 可有锥体系\小脑症状, 常伴自主神经症状,即直 立性低血压,性功能障碍,排尿障碍 • 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鉴别诊断
四、伴发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帕金森综合征 4.多系统萎缩
二、肌强直(rigidity)
➢ 屈肌与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关
节阻力始终增高,似弯曲软铅管(铅
折刀样
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 )
➢ 若伴震颤,检查感觉在均匀阻力
有断续停顿,似转动齿轮(齿轮样 铅管样
强直,cogwheel rigidity),是
肌强直与静止性震颤叠加所致
齿轮样
帕金森病
流行病学
➢ 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700/10万 ➢ 随年龄患病率增高 ➢ 男性患病率稍高于女性

《神经精神病学》课程标准-骨外科学

《神经精神病学》课程标准-骨外科学

《神经精神病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授课教研室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授课学期第8学期课程名称中文神经精神病学课程类别必修课英文 Neurology&psychiatry前导课程神经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心理学、内科诊断学、放射诊断学后续课程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学时分配总学时 70 理论 70 习题实验实训上机见习1周适用专业层次临床医学五年制二、课程性质、地位和目标(一)课程性质、地位《神经精神病学》是我校医学生必修的临床医学课程。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精神病学是研究各种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则是由于大脑功能活动紊乱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障碍,前者属神经病学的研究内容,后者是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有精神症状表现,神经系统疾病诊治过程中常涉及对精神症状的诊断和处理。

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诊断技术,很多方面不同于躯体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对神经精神疾病的管理和治疗也有特殊的要求。

基于神经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临床重要性而设置本课程,是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基本需要,也为进一步培养神经精神专科医生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基本方法,了解辅助检查的临床价值,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和定性诊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危重病的临床诊治原则;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病因和分类,掌握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了解精神疾病病史采集与精神检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治原则。

三、内容标准神经病学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神经病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12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12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首选低剂量复方左旋多巴治疗的患者,发展 至中期阶段时,症状改善也不显著,此时应 增加剂量,或添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司来 吉兰或金刚烷胺,或COMT抑制剂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 帕金森病
概述 病因/发病机制
晚期帕金森病治疗 (Hoehn-Yahr IV-V级)
病理/生化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治疗/预后
第一节 帕金森病
概述 病因/发病机制
组织病理
主要表现两大病理特征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他含色素 的神经元大量丢失 残留的神经细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 涵体,即路易小体(Lewy body)
病理/生化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治疗/预后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 帕金森病
概述 病因/发病机制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 帕金森病
概述 病因/发病机制
PD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多种 发病机制参与
环境因素
病理/生化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自由基 线粒体 功能衰竭 钙超载 兴奋氨基酸 细胞凋亡
遗传因素 生理老化
黑质 DA能 神经 元死 亡
临 床 症 状
治疗/预后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目的
病理/生化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治疗/预后
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
药物 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司来吉兰 维生素E 辅酶Q10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 帕金森病
概述 病因/发病机制
2.症状性治疗
早期帕金森病治疗(Hoehn-Yahr I-II级)
病理/生化病理
第一节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病的临床诊断和分类

运动障碍病的临床诊断和分类

诱发电位
通过刺激神经系统,观察 神经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
03
运动障碍病的分类
帕金森病
总结词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和动作 迟缓等症状。
详细描述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大脑的某些区域,导致控制运动 的神经元变性死亡。患者可能会出现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动作迟缓和姿势 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运动障碍病的临床诊断和分 类
目录
• 运动障碍病的概述 • 运动障碍病的诊断方法 • 运动障碍病的分类 • 运动障碍病的治疗 • 运动障碍病的预防与康复
01
运动障碍病的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运动障碍病是一类以运动功能紊 乱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 其特点是运动控制能力受损。
特征
运动障碍病的症状包括肌肉僵硬 、震颤、运动迟缓、姿势异常等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患者日常生 活和工作能力受限。
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理健康
运动障碍病患者可能面临较大的心 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等,影响心 理健康。
社会负担
运动障碍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护理 成本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02
运动障碍病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进展 速度、症状表现等,以了解疾病
的发展过程。
了解患者的家族史、用药史、既 往病史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如某些农药、重金属等,可能增加运动障碍病的风险,应尽量避免 接触。
康复训练
物理疗法
如按摩、针灸、电刺激等,可以 帮助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改善
运动功能。
作业疗法
通过设计特定的任务和活动,帮 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

精神病学-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精神病学-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目前有多种假说:遗传机制、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自身免疫机制、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1. 感染和免疫 ALS患者CSF免疫球蛋白升高 血中T细胞数目和功能异常,免疫复合物形成 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
2. 金属元素 MND患者有铝接触史,血浆和CSF中铝含量增高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目录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三节 额颞叶痴呆 第四节 路易体痴呆 第五节 痴呆的鉴别诊断 第六节 多系统萎缩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概述
运动神经元病( MND )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 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 体束征 通常感觉系统和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概述
➢男性多于女性,1.2~2.5︰1 ➢多中年发病,病程多为2~6年
流行病学
➢年发病率为1.5/10万~2.7/10万 ➢患病率约为2.7/10万~7.4/10万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迄今未明,目前的认识是
遗传背景 氧化损害 兴奋性毒性线粒体和细胞骨架的结 Nhomakorabea功能损害
无障碍,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 可出现假性球麻痹表现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辅助检查
1. 肌电图:有很大诊断价值,呈典型的神经源性损害
➢静息状态下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 ➢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时限増宽、波幅增大、多相波增加 ➢大力收缩时募集相减少,呈单纯相 ➢运动神经传导可出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减低,较少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感觉神经传导多无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运动障碍疾病(Moyement DisOrElers)第一节概述运动障碍疾病([novel/l 朗t disorders)又称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alsea~),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运动障碍疾病源于基底节(basal ganglia)功能紊乱,一般可分为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和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两大类,前者主要表现为异常不自主运动,后者刚以运动贫乏为特征。

【基雇节及其神经环路J基底节是大臃皮质下一组灰质核团.尽管其组成在解剖学上并无统一划分,临床上一般认为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和黑质。

壳核与苍白球又合称豆状核,苍白球属于旧纹状体(p山∞tF’l~ttum),尾状核和壳核属于新纹状体(㈣striat m);旧纹状体和新纹状体总称纹状体。

基底节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主要构成三个重要的神经环路:①皮质—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尾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②黑质一纹状体环路:黑质与尾状核、壳核之间的往返联系纤维;③纹状体一苍白球环路:尾状核、壳核-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一内侧苍白球。

在皮质一皮质环路中,有直接通路(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和间接通路(纹状体≯}侧苍白球.丘脑底核一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这一环路是基底节实现其运动调节功能的主要结构基础,而这两条通路的活动平衡对实现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能投射对这两条通路的活动起着重要调节作用,DA对直接通路是兴奋效应,对间接通路是去抑制效应,两者最终都是易化皮质的运动功能。

某些运动障碍疾病如帕金森病在环路中有明确的病理位点,有些疾病的病理解剖基础尚不清楚如特发性震颤。

基底节递质生化异常及环路活动紊乱是发生各种运动障碍症状的主要病理基础;对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无论是药物还是外科手段,原理都是基于纠正递质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

【诊断方法】1.详尽的病史在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中非常重要,包括发病年龄、起病方式、病程、用药史、既往疾病或伴发疾病史、生长发育史和家族史。

①发病年龄常提示病因,如婴儿或幼儿期起病可能为脑缺氧、产伤、核黄疸或遗传因索,少年期出现震颤很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而非帕金森病;还可帮助判断预后,如儿童期起病的原发性扭转痉挛严重致残率远较成年起病者高;相反地,发生于年老者的迟发性运动障碍较年轻者更顽固;②起病方式常提示病因,如儿童或青少年肌张力障碍若急性起病提示可能为药物不良反应,缓慢起病多为慢性疾病如原发性扭转痉挛、肝互状核变性等;急性起病的严重舞蹈症或偏侧投掷症提示病因可能为血管性,缓慢、隐袭起病者可能为神经变性疾病;③病程对诊断也很有帮助,如小舞蹈病通常在起病6个月内缓解,不同于儿童期起病的其他舞蹈病;④不少药物可引起运动障碍如酚噻嗪类及丁酰苯类;⑤不少疾病可伴有舞蹈症状,如风湿热、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⑥本组某些疾病为遗传性,如亨廷顿舞蹈病、良性遗传性舞蹈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征等,仔细询问家族史对诊断非常重要。

2.详细的体检不仅可了解运动障碍症状的特点,还可明确有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对诊断也颇为重要。

如静止性震颤、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强直提示帕金森病,角膜K—F 环提示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除运动障碍症状外,还常伴有精神和智能损害。

3.适当的辅助检查对本组疾病的诊断也很有帮助。

如血清铜、尿铜和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测定有助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cT检查可显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双侧豆状核区低密度灶,PET或sPEcT可显示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DA转运载体(DAT)功能降低、DA递质合成减少和D2型DA受体活性改变。

基因分析对某些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节帕金森病帕金森病(I~arkinm)n’8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mas),由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 000,q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两性分布差异不大。

l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

【病因爰发病机期】本病的病因迄今未明,故称原发性PD(idiopathic Parkinson’sclisease),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龄老化PD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十分少见,提示年龄老化与发病有关。

研究发现黑质DA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C)活力、纹状体DA递质自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减少或降低。

但老年人患病者仅是少数,说明生理性DA能神经元退变不足以引起本病。

实际上,只有黑质DA能神经元减少50%以上,纹状体DA递质减少80%以上,l临床上才会出现PD的运动症状。

正常神经系统老化并不会达到这一水平,因此,年龄老化只是PD发病的促发因素。

2.环境因素20 t吐纪80年代初美国加州一些吸毒者因误用一种吡啶类衍生物1·甲基一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或给猴注射后出现酷似人类原发性PD的某些病理变化、行为症状、生化改变和药物治疗反应。

MPTP在脑内经B型单胺氧化酶(MAO。

B)作用转变为甲基一苯基.吡啶离子(MPF·’),后者被DAT选择性摄人黑质DA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使ATP生成减少,并促进自由基生成和氧化应激反应,导致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故认为环境中与MPTP分子结构类似的工业或农业毒亲可能是PD的病因之一。

3遗传因素PD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

有学者报道约10%PD患者有家族一206—史,呈不完全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细胞色素P45021k基因可能是PD的易感基因之一,少数家族性PD与廿共核蛋白(廿synue|ein)基因及F~arkin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目前普遍认为,PD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可能有多种因素参与。

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感性增加,但只有在环境因素及年龄老化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衰蝎、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凋亡、免疫异常等机制才导致黑质DA能神经元大量变性并导致发病。

【病理及生化病理】1.病理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含色素的神经元变性、缺失,尤以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为著。

刚出现临床症状时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丢失常在50%以上,症状明显时神经元丢失则更严重,残留神经元变性,黑色素减少,胞浆内出现特征性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Lewy)小体,廿共核蛋白基因是Lewy小体中的重要成分;类似改变也可见于蓝斑、中缝核、迷走神经背核等部位,但程度较轻。

2.生化病理脑内存在多条DA递质通路,最重要的是黑质-纹状体通路,该通路DA能神经元在黑质致密部,正常时自血流摄人左旋酪氨酸,经过细胞内TH作用转化为左旋多巴(【广D0口a),再经过DDC作用转化为DA。

DA通过黑质一纹状体束作用于壳核和尾状核细胞。

黑质中储存和释放的DA最后被神经元内MAO和胶质细胞内的儿茶酚·氧位一甲基转移酶(cOMT)分解成高香草酸(HVA)而代谢。

瑞典的Anid carlsson因发现DA动中的作用而成为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的三个得主之一他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大脑特定部位DA缺乏可导致PD,并推动了该病治疗药物的研制。

DA和乙酰胆碱(Ach)作为纹状体中两种重要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相互拮抗,两者维持平衡对基底节环路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PD患者由于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丢失、黑质墩状体DA通路变性,纹状体DA含量显著降低,造成Ach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导致基底节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抑制,其对皮质运动功能的易化作用受到削弱,因此产生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等运动症状。

近年来还发现,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DA含量亦显著减少,这些部位DA缺乏可能是智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的生化基础。

DA递质减少的程度与患者症状的严重度一致。

病变早期通过DA更新率增加(突触前代偿)和DA受体失神经后超敏(突触后代偿),可使临床症状不出现或不明显(代偿期),但随着疾病进展可产生典型PD症状(失代偿期)。

基底节中其他递质或神经肽,如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P物质(sP)、脑啡肽(ENK)、生长抑素(ss)在PD亦有改变,但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临床寰现】大部分PD患者在60岁以后发病,偶有20多岁发病者。

起病隐袭,缓慢发展,逐渐加剧。

主要症状有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等,症状出现孰先孰后因人而异。

初发症状以震颧最多(60%一。

70%),其次为步行障碍(12%)、肌强直(10%)和运动迟缓(10%)。

症状常自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即常呈“N”字型进展(65%,70%),25%一30%病例白一侧下肢开始,两侧下肢同时开始者极少见。

疾病晚期症状存在着左右差异者亦不少见。

一207l震颤(t㈣r)常为首发症状,多由一侧上肢远端(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佣下肢及对侧肢体,下颌、口唇、舌及头部通常最后受累。

典型表现是静止性震颤,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问呈“搓丸样”(p.1l_rouing)动作,节律为4—6Hz,安静或休息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人睡后消失。

强烈的意志努力可暂时抑制震颤,但持续时间很短,过后反有加重趋势。

令患者一侧肢体运动如握拳和松拳,可引起另一侧肢体出现震颤,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

少数患者,尤其是70岁以上发病者可不出现震颤。

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

2.肌强直(rigidity)肌强直与锥体束受损时的肌张力增高(spastjCRy)不同,后者视部位不同只累及部分肌群(屈肌或伸肌),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在开始时较明显,随后迅速减弱,呈所谓折刀现象,称“折刀样强直”,常伴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前者表现为屈肌和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关节时始终保持增高的阻力,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铅管样强直”;部分患者因伴有震颤,检查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感,称为“齿轮样强直~(eogwheel phenomenon),是由于肌强直与静止性震颤叠加所致。

一些临床试验有助于发现轻微的肌强直,这些试验是:①如令患者运动对侧肢体,可使被检测肢体肌强直更明显;②当患者处于仰卧位,快速将其头下的枕头撤离时,头部常不迅速落下,而是缓慢落下(head dropping test)l(蚤令患者把双肘置于桌上,使前臂与桌面成垂直位置,并让其两臂及腕部肌肉尽量放松,正常人此时腕关节与前臂约成90度屈曲,而在本病患者则腕关节或多或少仍保持伸直位置,俨若铁路上竖立的路标,称为“路标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