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4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1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1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标要求:1.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2.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设计思想】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后,对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已经有了整体认知,但是其认知水平往往还停留在表面,还需要深入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重点、难点】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课时:1课时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合作探究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导入新课】拉丁美洲国家海地和智利先后于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和2月27日凌晨3时34分发生里氏73级和88级强烈地震。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 1) 我国位于
灾害带与
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带的交汇
( 2)根据自然灾害的分类,上图所示的自然灾害分别出现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3) 根据各图判断, III 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用心 爱心 专心
4
( 4)与其它地区相比,Ⅳ地区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答案:【自学探究】 1 、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 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灾情。
2.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自学探究】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修建水库
减轻
人类建设生 态环境
生态系统良 性循环
减少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
减少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环境恶化
环境更不稳定
诱发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能力提升】 、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A 4 . D 5 . C 6 . D 7 . D 8. B 9 .B 10 . D
二、综合题:
17. (1) 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
环太平洋灾害带( 4 分)
修建水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第三节《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第三节《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课件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6
thank
you!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7
洪水加剧 沙尘暴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
海水入侵、地表 沉降、地面塌陷
诱发地震或塌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合作探究】 案例①: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合作探究】 案①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大财 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可在30 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一般的住户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的防 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会搁置在无遮挡的 地方;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日本人的习惯是关闭煤气总阀。另外, 日 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 除此之外, 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 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市地 的减 洪少随 水,着 灾直城 害接市 。导用
致地 洪迅 水速 径扩 流大 的, 增耕 加地 ,、 加林 重草 城用
【合作探究】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由于 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大减 少,仅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罕的 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人死亡。造 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这 种房屋抗震力极差。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8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重点难点: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 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活动会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何影响?(18页)2. 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活动会降低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又有何影响?(18页)3. 一切灾损中最严重的是什么?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9页)4. 举例说明那些土地利用类型会加重灾损程度?(19---20页)5. 举例说明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程度对灾情大小的影响?(21页)6.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或缩小作用?(21页)7. 举例说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21页)构建知识体系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当地时间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

据此完成2-3题2.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3.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

2021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20210428

2021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20210428

少,财产损失巨大
减灾不力
____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 人口、财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发展水平 产密度低 人口相对集中 ,资产密度大
减灾能力
抗灾能力 极弱
抗灾能力不高
抗灾能力提高,灾后 恢复加快
灾情
巨灾伤亡人口增多,
人员伤亡
人员伤亡,财产 损失
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
2021_2021学年高中地 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 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520210428120
2020/9/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区
人类活动
对灾情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____、政治 建设_________,迅
____的地区
速救援
缩小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 荡、人心失稳的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0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因素
【课标分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本节课的学习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通过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介绍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如何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为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农业知识学生并不感觉陌生,但学生只是了解其表面现象,没有形成农业的系统的认知结构。

所以,本节课就是在学生有大量感性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农业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农业区位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
(2)理解区位的含义;
(3)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使用案例分析法,指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分类;
(2)通过组图的研读,探究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
(3)通过教师导学,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念以及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教学方法】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本节课你究竟学的怎样?下面做几道检测题自我检查一下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0

专题:降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类型、影响降水的因素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2、学会分析地理图形,判断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拓展对降水形式的认知。

3、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学科技能,构建人地协调观。

通过阅读相关案例材料,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探讨降水的相关问题,提高调用相关地理知识,加强阐述地理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念:降水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雨、雪、雨夹雪、冰雹、冰粒等。

(一)降水的形成条件①水汽: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即过饱和)②冷却:空气上升,气温降低,水汽易达到过饱和,冷却凝结③凝结核:空气中有足够的杂质,水汽易凝结(二)降水类型对流上升地形抬升锋面抬升气旋抬升(三)降水特征的描述方法描述一个地区的降水特征,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1、降水量的多少;2、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3、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四)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1、纬度位置2、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压系统、锋面系统)3、海陆位置4、地形因素(迎风波与背风坡)5、洋流因素(暖流与寒流)6、地表状况:水库、湖泊和森林有增湿作用7、人类活动: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加降水。

学生:【自绘与降水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网络】答案第2页,总4页【直面考题】读我国某地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内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是()A.960mm B.600mm C.1000mm D.1200mm2.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B.由四周向中间递增C.由东南向西北递增D.由西南向东北递增3.影响该地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弯曲闭合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B.地形地势C.洋流D.大气环流【探究活动】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较强的冷空气遇到暖湿气流时,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教学准备】自制图片、示意图等板书设计纲要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生态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教学过程】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P18图l、28 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2、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等。

说明:人类活动很难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

阅读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认识到: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选修5

思考 1. 城市化对城市洪水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提示】从水循环的角度看, 城市化后, 城市 建筑与不透水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进土层 的通道, 不仅使城市失去市区的水源, 使地下 水位下降, 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 所以大雨倾 盆的时候, 街面变成了“河面”, 加重了城市 洪水灾害.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 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解析】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 引起承灾 体的变化, 结合图例可以看出, 乙图中农田面 积扩大, 房屋建筑增多, 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 情, 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 农田面积扩大, 房屋建筑增多, 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澳洲其他地方也在跟极端天气作战, 昆士兰 州四分之三的地区遭受到毁灭性洪水袭击 后, 本周又有一场五级热带气旋横扫沿海地 区.
维多利亚州昨天又降暴雨, 导致墨尔本部分 地区和米尔迪拉镇突然淹水, 一些居民受困 家中和车里. 澳大利亚遇上的世纪大水灾, 已 造成数以十亿美元的损失. 较早时在昆士兰 州对甘蔗和香蕉等经济作物园地造成的破 坏, 估计还会使通货膨胀上涨0.25个百分点.
要点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和“缩小”
在不同地区,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不同, 不 同的人类活动, 对灾情影响也不同.
例3 读下图, 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图到乙图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 甲、乙两图中, 灾情 较大的是_______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 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 结合区域的特点, 人 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不侵占行洪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3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3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板书)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板书)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的全部内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 whol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Gorky said: "the book is theladderof human progress."I hope youcanmake 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this ladder. Material li fe is extremely rich, science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rapidly, all ofwhich gradually changethe way of people'sstudy and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 topursue a document, but as long as you still have such a small persistence, you will continueto grow and progress.When th ecomplex world leads us tochase out, readingan artic le or doing a problem makes us calm down and return to ourse lves.With learning, we 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thinking,establish our belief, keep our purespiritual world and resis t the attack of theexternalworld.。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的、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2、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讨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诱发哪些自然灾害?⑴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蓄水能力减弱,土壤肥力下降;旱季加剧旱灾;雨季引发山洪。

⑵在地势起伏大的地区容易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⑶下游地区的河、湖、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2、人类合理的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读课本P18图1.2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讨论: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变化有何差别?说明水库有何功能?——差别:水库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枯水期流量增大,丰水期流量减小。

——功能:水库具有削峰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使水流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程度.思考1.地表环境是指地面状况吗?【提示】地面状况≠地表环境。

陆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地表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密切接触的地带,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地表环境等同于陆地自然环境。

地面状况仅是陆地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其特定的空间位置决定。

地面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能量运动和转化,从而影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阅读课本P19案例①,思考:北海道强震主要受灾体的对象是不是人口?为什么?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正面影响(1)表现: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举例:修建水库可以稳定②水循环,减轻③旱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2.负面影响(1)表现: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④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2)举例:破坏⑤森林和草场植被,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震或塌方。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什么?答案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诸要素都会产生影响。

如城市化会改变下垫面热力性质,影响局部气候,产生热岛效应,加重空气污染;再如城市化会破坏河网系统,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地面积水,使残留河道水质变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根据卫星照片描绘的黑龙江在同江县附近的网状河段的平面形态特征。

简要分析图中网状河道的成因并说出其对防治洪水灾害的不利影响。

答案成因:地势低平(地势平坦、坡度小),水流不畅;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导致径流不稳定;河水含沙量大,原河道泥沙沉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致使河流改道。

不利影响:洪水暴发时排水能力低,很容易导致河水漫出河道,造成洪水泛滥,使修建防护堤长度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水文灾害。

图示区域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坡度小,水流不畅;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导致径流量不稳定。

农业生产破坏植被,河流含沙量大,原河道泥沙沉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致使河流改道。

当洪水暴发时,因排水能力低,很容易导致河水漫出河道,造成泛滥,使修建防护堤增长。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如下图所示:(2)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会降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如下图所示:【迁移应用1】 如果下图表示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②开辟了运输线 ③加固了防洪大堤 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解析 图中a 、b 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 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 曲线起伏大,说明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

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 曲线变为a 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

若由a 曲线变为b 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河流径流缺少植被的调节,出现“大雨大水,无雨无水”的现象。

二、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 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⑥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⑦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2)⑧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人类以各种行为影响其他⑨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前○10防范意识、灾中应急措施、灾后自 救互救,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 类型的易损性⎩⎨⎧相同强度地震,⑪建筑用地易损性大 于耕地城市化发展,加重城市洪水灾害3.工程措施影响受 灾体⑫易损程度⎩⎨⎧提高房屋的⑬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⑭抗旱性能2.试举例说明人类的合理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有哪些有利影响? 答案 修建水库→径流量稳定→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

(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 ⑮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⑯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

2.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⑰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

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⑱高风险区。

(三)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历史时期:只有⑲灾变,没有⑳灾害。

2.人类产生以后:○21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

3.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答案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唐、宋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江汉平原、洞庭湖周边等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不断通过围湖造田发展农业,由于围垸太多,湖泊面积日益缩小,加速了泥沙在湖区的淤积,降低了湖泊的调洪能力,不但垸内洪涝灾害日益严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频次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

(1)为何围垸内易发生洪涝灾害?(2)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的区域是哪些地区?(3)为了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该地区的人们应该怎样做?答案(1)围垸是人类围湖造田的产物,建立围垸的地方原来就是湖泊的一部分,因此都是地势低平的地区。

湖泊水位上涨时首先淹没的地区往往就是围垸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说围垸所在地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因此易发生洪涝灾害。

(2)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的区域是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3)人们应该迁出高风险区,退耕还湖,以增加湖泊面积,提高湖泊对长江的调洪能力。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以上三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迁移应用2】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发生地震,震中位于雅安市芦山县(30.3°N,103.0°E),震级为里氏7.0级,震源深度13千米。

截至4月21日5时,地震共造成186人死亡,21人失踪,11 393人受伤。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往往损失惨重,对于地震灾害来说,不能减弱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是()A.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B.积极开展灾后的自救互救行动C.提高地震发生前的防范意识D.植树造林,保护土地答案 D解析地震所带来的灾情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而引起的,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弱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积极开展灾后的自救互救行动和提高地震发生前的防范意识,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植树造林,保护土地,对地震灾害而言,影响不大。

影响灾情大小的三个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与强度、减灾能力。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以上三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2012年9月3日,河南宜阳县宏源氧化钙厂发生一起因雨后在山体上放炮打眼而发生的山体滑坡事件,造成2人死亡,一辆挖掘机被石块压在底部,事故发生后,宜阳县相关单位及领导立刻赶到现场抢救。

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雨水对山体的浸泡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C.在山坡打炮眼D.植被稀少2.下列人类活动属于降低受灾体易损性的是()A.家中没人时关闭煤气阀门B.地震发生时跳窗逃生C.山区砍伐森林减轻对水流的阻力D.开垦草原,增加耕地面积答案 1.C 2.A解析第1题,此次滑坡灾害的发生与人类在坡面放炮采石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而在山坡打炮眼采石,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第2题,A项是灾前正确的防范意识,有利于降低受灾体的易损性,而B、C、D三项为错误的应急措施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

3.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④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答案 B解析在自然灾害中,人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是受灾体,人之所以是最活跃的受灾体,是因为人的各种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易损性,也能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4.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9月15日报道,当地时间14日上午9时43分左右,日本南部九州地区阿苏山的一个火山口突然喷发,浓烟高达2 000米,随后附近的工作人员和游客都被紧急撤离。

这说明()A.人类活动可以“放大”灾情B.人类活动可以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D.人类活动可以“缩小”灾情答案 D解析材料阐述的是日本火山喷发,工作人员和游客被紧急撤离,以避免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故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减小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缩小”灾情。

5.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C.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答案 C解析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防范自然灾害、抗击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能力不同,其灾情并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灾害种类的增多、影响范围的扩大而直接扩大。

6.某学校师生在下图所示区域公路修筑前后,对该区域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回答问题。

(1)修路后,小河的含沙量有何变化?为什么?(2)修路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是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3)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最有效的补救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长远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含沙量增加。

修建公路破坏了植被,使山体变陡,岩体和土体变疏松,水土流失加剧。

(2)滑坡岩体、土体疏松,山坡变陡。

(3)加固山坡植树种草解析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修建公路破坏了植被,使岩体、土体变得疏松,且坡度增加,这样一来,该区可能面临滑坡的危害,因而要加固山坡和恢复植被。

教材P21思考提示: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教材P22思考提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