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教学能力比赛答辩题(三)(含答案)
![教学能力比赛答辩题(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2fdb7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2.png)
教学能力比赛答辩题(三)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1)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2)教师的人格结构。
(3)教师的影响力。
(4)教师的学生观。
(5)班级集体的规模和性质。
2.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教学任务,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
(2)学习者的能力,如感知接受能力、知识状况、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先前的经验、兴趣爱好和年龄等。
(3)教学管理。
(4)经费和技术。
(5)媒体的教学性能,如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3.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1)职业活动导向。
(2)突出能力目标。
(3)项目载体。
(4)能力实训。
(5)学生主体。
(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4.课堂教学主要做哪些分析?答:(1)任务来源分析。
通过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分析,确定工作任务,重构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进行分析,确定工作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职业证书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5.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哪些?答:教学反思从反思的内容上讲,可谓因人而异,丰富多彩。
梳理一下,主要有以下十种内容:(1)反思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恰当、合理。
(2)反思教学思路是否恰当、合理。
(3)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合理。
(4)反思教学手段是否恰当、合理。
(5)反思板书设计是否恰当、合理。
(6)反思教学语言是否明确、简洁、幽默、生动。
(7)反思课堂提问设计得是否恰当、合理、科学、有效。
(8)反思学生活动是否充分、是否有效、高效。
(9)反思教学效果如何:是大,还是小;是有效,还是无效。
(10)反思、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
6.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1)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好坏。
(2)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
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727431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8.png)
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刘敏丽;高岗强
【期刊名称】《中国冶金教育》
【年(卷),期】2013(0)6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大中型企业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调查发现,在就业或实习期间,许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企业也普遍为学生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感到失望。
研究如何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校与企业近距离或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符合企业需要。
【总页数】3页(P60-61,64)
【作者】刘敏丽;高岗强
【作者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将"工匠精神"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2.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贯穿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
3.高职教育“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如何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将“工匠精神”贯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5.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全过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8e00d73803d8ce2f006623c6.png)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不够清晰、制订程序不够规范、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现就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
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
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教职成[2016]3号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教职成[2016]3号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aed50009a216147916112803.png)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保监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保监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规范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维护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保监会研究制定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中国保监会2016年4月11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维护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指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由职业学校安排或者经职业学校批准自行到企(事)业等单位(以下简称实习单位)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形式。
认识实习是指学生由职业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参观、观摩和体验,形成对实习单位和相关岗位的初步认识的活动。
跟岗实习是指不具有独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实习岗位要求的学生,由职业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的相应岗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活动。
顶岗实习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
新时代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工作路径探索
![新时代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工作路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72de220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5.png)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路径探索作者:石钟旭孙园郑雄林来源:《江西教育A》2022年第07期近年来,在国家先后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都对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有必要探索出反映类型教育定位、符合职教发展规律的“三全育人”工作创新路径。
一、育人内容上要凸显职教特色精准定位职业教育要实现从“层次”教育到“类型”教育的转变,使高职育人呈现育人标准高、适应性要求突出这两个特征。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要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职业元素融通,在育人内容上体现职教特点。
一是要抓好思政教育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要遵循思政工作一般规律,将“育人”作为核心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更高标准,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要加强思政课程建设,重点打造思政“金课”,淘汰“水课”,提升学生“抬头率”和“点头率”,增强学生课程获得感。
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破思政课和其他课程隔离的“孤岛效应”,有效运用各类课程阵地。
要坚持红色资源融入日常思政教育,利用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体验性,解决思政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要突出职业精神深度培养。
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适应性”,从育人角度来说,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从职业教育实践来说,就是要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此处的“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文化背景下对高素质劳动者的一般要求,表现为时代呼唤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二是与特定行业、职业和岗位相关的职业伦理,表现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释义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5a235997c5da50e2524d7ffb.png)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释义2018-01-12 来源:教育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维护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规定。
【释义】本条是关于制定目的和依据的规定。
(一)制定目的。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该文件对规范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职业教育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实习工作遇到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亟需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一是进一步规范实习管理。
近年来,实习管理失之以宽、失之以松的现象时有发生,亟需在实习组织、过程管理、实习考核、实习安全等方面加以规范。
二是进一步强化实习的教学功能。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核心部分,强化实习的教学功能,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方权责。
实习工作涉及到学生、学校、实习单位等多个责任主体,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明晰各方的责权利,为维护实习相关各方权益提供依据。
(二)制定依据。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属于部门规章,制订的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指实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由职业学校安排或者经职业学校批准自行到企(事)业等单位(以下简称实习单位)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形式。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内涵与培养路径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内涵与培养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bbd077d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a.png)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内涵与培养路径作者:***来源:《职教通讯》2024年第06期摘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内涵有显著的扩展与深化。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前沿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育,以满足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内涵的变化,构建了包括素质、知识和岗位能力的三维能力内涵体系,对不同能力进行细化并明确其培养阶段,提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进阶培养模式,即一体化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系统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集中化打造公共实践基地、协同化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内涵体系;贯通培养;进阶培养基金项目:202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职业教育服务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价值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CJJ23ND337);2021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与技工教育的融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CJG21A062);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双融’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ZJG2022-031)作者简介:胡颖梅,女,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技术处处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6-0017-08知识与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来源[1]。
新质生产力要求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前沿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以满足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并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
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探索
![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ca3349e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0.png)
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探索
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是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之一。
职业精神是指在
职业生涯中,人们对于自己的工作和职业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观。
职业技能是指在特定职
业领域中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融合培养旨在让人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既能
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又能秉持正确的职业精神,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
融合培养还需要重视实践教育。
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职业技能应用到实
际工作中,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要求。
教育机构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培养。
教育机构
应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竞争力。
企业也
应该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项目,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且与学校共同
评估和认可学生的职业素质。
社会对于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社会应该认识到
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培养有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
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在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探索中,我们要认识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相互
关系,认识到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在具备了正确的职业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教育机构和企业也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培养,为培养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创造更
好的条件。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1b60570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5.png)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06.05•【文号】教职成〔2019〕13号•【施行日期】2019.06.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不够清晰、制订程序不够规范、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现就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培育工作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acb892b14e852458fb57c1.png)
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应强化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培育”相关文件精神,为努力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培育的高度融合,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学院将加强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的培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增强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新时代青年学生技能成才的信心和技能报国的决心,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制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特制定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的培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工作实施方案。
一、成立工作小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负责定期召开相关会议,部署、检查、督促、考核、落实工作的开展情况。
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XXXX办公室主任:XXX办公室副主任:XXX办公室成员:XXXXXXX办公室:XX部门负责统筹教学部门此项工作的开展,XX部门负责学生工作的开展。
二、总体要求:教学部门、学生部门是履行此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充分理解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职业素质与精神的培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塑造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技能大赛、教职工的言传身教、班集体、团组织、社团、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社会、家庭等各种有效教育途径。
三、具体要求:1、各系部将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2、各系部把握提炼各专业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内容,在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加以渗透。
3、各系部将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内容与每节课(含校内实训、实习课)内容紧密结合,写入教案并结合课程内容讲解。
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内容,课后有要求。
4、德育组将有效提升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纳入课题研究。
5、各系部在开展第二课堂与技能大赛,及校外实训中均需纳入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教育。
6、班主任将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日常教育管理及各种教育活动中。
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合的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汽车专业为例
![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合的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汽车专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94f2f8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f.png)
职 业OCCUPATION专业建设文 / 葛振娣 陈 煜 陈宝珍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即“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职业院校的教师有责任为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全力以赴,奉献毕生精力。
为找到一条适合职业院校发展的专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融合之路,笔者将以仪征技师学院(仪征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汽车专业为例,分别从背景、现状、策略及展望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背景介绍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必然,也是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8集专题片,讲述了高凤林等8位大国工匠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孜孜以求,练就非凡技艺,在毫厘之间逐梦的感人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工匠精神重回公众视野。
李克强总理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智造,都需要强大的品牌力量和高标准的质量要求作支撑,而这些都离不开工匠精神。
在全社会、各行业大兴恪尽职业操守之风,推精益求精之势,培育更多中国工匠,已经成为必然。
我国进入职业教育新时代以来,在政策倾斜和需求增加的双重利好的激励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供需矛盾不断缩小。
但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各职业院校在人才所需的技术能力上培养有余,却对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培育投入不足,难以很好地实现职业精神培养与专业教学的渗透融合。
这与《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相关精神是不匹配的,也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国家需要搞普通研究的人,也需要搞专业工作,当高级工匠的人。
而且这种需求,相较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更甚。
国家建设,互换工匠;社会生产,期盼工匠;智能制造,渴求工匠。
上至大国利器,火箭航母,下至百姓生活,铁钉螺母,其生产制造都需要高级工匠。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浅探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浅探](https://img.taocdn.com/s3/m/9189ab5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7.png)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浅探发布时间:2022-12-02T06:03:43.63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5期7月作者:李树彬[导读]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要求在逐步提高。
中职学校管理工作具李树彬宁安市职业教育中心[摘要]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要求在逐步提高。
中职学校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涉及范围较广,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学生管理等。
因此,提出做好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系建设;新模式1.实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体系建设工作。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培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1)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法。
抓住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根本方法,突出激发思想互动,强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学校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引领全校师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不断强化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情感认同,并成为思想和行动自觉。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计划。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构建全方位“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模式,建立完善学生“第二课堂”平台,创设“理想信念讲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品牌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课堂、人才培养、学生活动之中。
(3)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以互联网+为手段创新课程模式,开展党建教学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党课教学效果。
浅析中专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浅析中专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e7f631e959eef8c75ebfb38f.png)
浅析中专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作者:延夏夏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15期[摘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将旅游业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以中专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精神进行探析,发现普遍存在重视职业技能、忽视职业精神培养的问题。
因此,旅游专业要从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和教师认识等方面,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求、具有新时代职业精神的旅游专业人才。
[关键词] 中专学生;职业精神;旅游专业[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5-0178-02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同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首次将职业精神培养列入德育内容之中,可见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旅游职业精神是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部分,是一个行业的灵魂,也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旅游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可以提髙旅游从业人员为游客的服务质量,也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职业精神的研究对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职业精神的内涵职业精神是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基于一定的职业,所反映出的员工(或是群体)的特有价值观(宗旨)和精神面貌。
职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相比较,职业精神是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认知系统、心理状态和实践模式三种纬度相融合的知行合一的升华。
通过在旅游业相关从业人员的调查和中专生的年龄及实习就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专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应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法律意识。
首先,任何人的职业都是祖国整个事业的一部分,祖国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条件。
教职成[2011]11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
![教职成[2011]11号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b64ec26482fb4daa58d4b46.png)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下简称专业服务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下同)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一、充分认识全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意义新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千余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十一五”期间,通过改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大批学校和专业的建设成效明显。
但是从全国情况看,高等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尤其是专业建设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尚未建立;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职场环境亟待完善,职业精神培养亟需加强。
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25a4095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e.png)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12.23•【文号】教职成厅函〔2019〕20号•【施行日期】2019.12.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主动适应高职扩招后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保障质量型扩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激活改革发展新动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发展机遇,主动应对挑战,把高职扩招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动力,推动管理水平、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在职职工及应(往)届毕业生等高职扩招生源(以下简称扩招生源)教育教学,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坚持宽进严出,严把毕业关口。
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培养方案为关键,以教师主导为重点,以管理创新为突破,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确保“教好”“学好”“管好”,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系统开展学情分析。
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等深入调研,开展有关测评,形成学情分析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充分挖掘扩招生源特长潜质,实施扬长教育,同时补齐短板。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174aa04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a.png)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8.12.29•【字号】湘教发〔2018〕38号•【施行日期】2018.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湘教发〔2018〕38号各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精准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由于高职教学标准体系不够健全、高水平专业师资缺乏、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教学改革欠缺系统性等原因,高等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现就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突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和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9b4ed5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6b.png)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工匠精神”是指以工匠为典型代表的一种职业精神,它强调对工作的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在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被提出并被广泛探索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一定技能和具备一定素质的职业人才。
由于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实际操作的需求和能力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融入“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工匠精神”注重对工作的专注和细节的追求。
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需要学生能够充分专注于工作内容,并且追求细节的完美。
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经验。
在机械加工专业的课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以提高其对机械加工工艺的理解和技能水平。
“工匠精神”强调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改进创新。
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工作方法,并提出自己的创新点和解决方案。
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的设计理论和技术,还需要通过实际设计项目来锻炼自己的设计思维和创意能力,以提高其对时尚潮流的洞察和独特性。
“工匠精神”还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使其真正能够胜任工作并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酒店行业的工作要求。
在具体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一方面,学校要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实习机会和岗位培训,与学校共同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
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职扩招学生培养与教学管理实施细则
![高职扩招学生培养与教学管理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e6db7e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6.png)
高职扩招学生培养与教学管理实施细则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职扩招生源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20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做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9)137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主动适应高职扩招后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保障质量型扩招,结合我校扩招和人才培养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本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机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学籍管理.、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等。
第一章健全教学管理机构第一条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
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全权负责高职扩招学生的教学管理,并与学校招生录取、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就业指导等专门机构(部门)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扩招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
第二条明确工作职责。
继续教育学院履行教学管理职能,统筹协调高职扩招学生的教学工作,并联合教务处组织开展专业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籍管理和资源建设等工作。
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高职扩招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单位。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要求全面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施、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工作。
第二章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第三条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教务处负责组织扩招专业相关二级学院按照上级文件要求,针对就业与未就业、不同年龄段等生源多样化特点,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按照全日制普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结合校外督学点等实际,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分类制订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其中,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不低于国家规定的2500学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时数不少于总学时数的1/4,确保课程不少、学时不减、标准不降、质量不低。
第四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探索
![关于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8ebd682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2.png)
关于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探索【摘要】当前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下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风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是“实践性、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而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的应用能力,但忽视了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情对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职业精神养成;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教学模式一、职业教育中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国家法律、法规为实现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精神的养成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即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综合提高、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每个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一种通过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活动,也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提高的有效方法。
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在当代不管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有延伸,不仅指人的职业技能的发展,而且包括职业精神的全面提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外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趋于多样化发展,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课程实施体现企业主导,强化劳动岗位培训,突出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行业中的职业特点,在学校和企业的双重作用下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进行有效熏陶;美国职业教育培养终身化,通过职业教育的终身化来不断培养学生对工作的热爱,从而形成敬业、合作、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等良好职业精神;还有新加坡“教学工厂”职业教育和英国的“三明治”职业教育等,都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生存的能力等,是值得我国高职教育借鉴和学习的(三)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石。
扎根苏北,服务地方,积极探索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专访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徐国彬
![扎根苏北,服务地方,积极探索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专访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徐国彬](https://img.taocdn.com/s3/m/0b7e5a3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5.png)
●向实问道扎根苏北,服务地方,积极探索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专访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徐国彬本刊编辑部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85年,是丰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美誉的丰县县城南环路东端,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江苏省首批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单位。
2016年,学校成为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丰县办学点,目前形成了集“3+4”本科、“3+3”专科,五年一贯制大专、对口高考、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等一体的办学格局。
近年来,学校围绕“内涵发展,特色办学”理念,坚持“以质立校,育人为本,就业为先,服务地方”的宗旨,秉持“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的校训,“崇德、敬业、求实、勤奋”的校风,“严谨、善导、爱生、乐教”的教风和“勤学、善思、好问、创新”的学风,大力实施“三明教育”和“四化管理”,严抓“五条底线”,以“6S”管理为依托,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了办学水平。
学校以“扎根江苏,引领全国”为目标,积极探索经济落后地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现在已经跻身江苏省职业教育第一方阵,成功辐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办学经验得到了相关省市兄弟院校的推广。
为了深入了解学校成功的办学实践,探寻总结苏北经济薄弱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本刊编辑部编辑王文静专程采访了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徐国彬。
王文静:徐校长,您好!很开心能与您有这一次这样交流的机会。
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是咱们江苏省最北部的一所职业学校,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下,您认为丰县中专近年来逆势上扬,学校在哪些工作上卓有成效?徐国彬:您好!谢谢您对我们学校的关注。
作为江苏省最北部的一所职业学校,尽管我们在地理位置和经济上有一定的劣势,但是近年来学校围绕德育品牌打造、教师团队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跻身江苏省职业教育第一方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中华职业教育社| 2016-01-04 14:40
未来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是“实践性、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而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不久前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中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课程培养模式,将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落实行动计划的要求。
一要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改变当前高职教育课程的工具性倾向,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关注人的价值存在,实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和精神性相统一。
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专业课与文化艺术类课程的融合,综合考虑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课程目标,在每个环节融入职业精神元素的培育。
要保障“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的要求,拓宽专业课平台,同时搭建类型和形式多样的满足学生发展的公共选修课平台,注重在各类课程平台融入职业精神元素,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又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职业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教学内容,创新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和方式,探讨有效的考试考核方式。
通过教学和引导,使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职业精神核心修炼的内容,明确职业精神的特质,提高对职业
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主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二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强调企业经历的纳入。
职业精神的培育师资是关键。
要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精神,应建立起一支具有丰富企业经历、能够彰显企业元素的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营造逼真的职场环境,在学训过程中不断地积淀和熏陶。
要建立高职教师轮训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并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
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要将“教学做一体”理念落实到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中。
首先,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岗位职业活动中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
其次,贯穿专业教学,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精神培养体系,将职业精神养成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培养内容,尤其是职业精神的全程渗透、技术要素的有机融合。
同时,还要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第二课堂”形式的职业活动来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四要将强化生产性实训体现在校内实训中。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深度的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校内实训教学中,学生感受到的是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使用的是与生产一线相接轨的实训设备,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会对学生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并促进职业素养全面提高。
校内生产性实训中企业技术的融入以及企业化管理,会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促进职业精神要素的养成。
五要将企业制度文化应用到顶岗实习中。
通过校外顶岗实习,使学生在顶岗中了解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学会遵守相关的职业规范,懂得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真正实现校企对接,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要严格按照顶岗实习企业的相关规范进行管理,严格实行考勤和员工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
要对学生的顶岗实习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把握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的养成。
通过体验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经历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身份、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领悟出职业精神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
六要将行业和企业文化融合在学校和专业文化营造中。
营造体现行业和企业元素的学校和专业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文化建设中隐性资源(精神层面的氛围)和显性资源(物质层面的设施)进行有效结合,提升校内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如通过专题报告、简报板报、创新创业大赛、文化艺术节、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创建各种学习型、创新型社团。
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素养。
社会实践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宽阔的渠道,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成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强、自立意识,培养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这种职业指向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坚持“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兼顾”的理念,也就是让受教育者既要具有所从事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要具有所从事职业特有的职业精神,从而为毕业生实现就业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董刚系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