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犯罪与刑罚教学设计教科版
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教学设计教科版
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刑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认识犯罪行为与刑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本书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通过阅读本书,学生可以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特点,提高防范犯罪的意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后阅读材料,深入研究刑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作用,思考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学生可以查找有关刑法的历史案例,分析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刑法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经验。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本课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过程,以增强学生对刑法作用的认识;同时,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使用:本课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和网络资源等教学媒体,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借助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在线学习、讨论和资源共享,拓宽学习渠道。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刑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犯罪行为与刑法的关系;案例分析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深入理解刑法的作用;小组合作法用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过程:
讲解刑法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设计教科版
第2站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法律的权威,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同时初步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和遵法守法的习惯。
能力目标:树立自觉学法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的法律内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内涵。
教学难点: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针对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
因嫌自己的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抢几个钱花花”。
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将路人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
不料翻遍陈某、安某全身上下,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
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认定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鉴于其系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情节,依法减轻处罚,作出上述判决。
沈某只抢了8毛钱,为什么法院要判罚这么重?这体现了什么原则?提示:抢劫之所以会判得重,主要是因为在抢劫过程中,罪犯不单侵犯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
也就是说,抢劫行为的危害不仅仅是财产,还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公民人身安全,所以,即使获得的钱财都很少,一般偷窃行为和抢劫行为相比,其社会危害性是有本质区别的。
只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才能构成犯罪。
罪刑法定原则。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罪刑法定原则活动一:看教材第69--70页材料。
1.问题思考:什么是罪刑法定?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3.教师讲解:(1)定罪量刑,是最严厉的制裁手段。
没有刑法的依据,没有法院的有罪判决,任何人不受定罪量刑。
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就是为了避免无罪者被无中生有地定罪量刑。
初中道德与法治《犯罪与刑罚》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十课认识刑法第1 课时第1 目犯罪与刑罚【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看视频、探究分享案例、写法制宣传标语,认识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认识到加强法律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法律意识,远离犯罪。
能力目标1. 通过对视频材料、案例的分析和感悟,提高抽象思维与归纳、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课前预习,提高自主学习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 提高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违法犯罪。
知识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案例、讨论问题;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和掌握犯罪的含义、特征,刑罚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教学难点刑罚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小竞赛“法律名称知多少”把学生带入到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课前热身赛的作用。
【教师引导】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坚持的基本方略。
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我国已制定出几百部现行有效的法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部重要法律,那就是《刑法》。
环节二:新课学习活动一:别让悔恨伴青春【教师展示】“别让悔恨伴青春”(剪辑合并视频)【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1.两位少年都是因为什么失去了自由?2.两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什么样的法律后果?3.你对画面中的孩子感到惋惜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深刻认识到是犯罪让孩子受到了刑罚处罚。
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失去了自由,青春之花还没有绽放就在悔恨中度过了。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在大家身上发生从今天开始一定要好好学习《刑法》。
理解和掌握犯罪与刑罚的基本内涵。
活动二:“温故而知新”【学生活动】回顾七下违法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教师引导】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其中,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使学生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初步了解犯罪的含义。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课件教科版102634
小组交流:
有人说,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 的,可以根据其他相关罪行定罪处刑, 这种说法对吗?
播放视频:法治案例
思考:为什么涉案当事人不构成犯罪?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 定罪处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规 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 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严格落实罪 刑法定、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各级 法院对66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72名 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确保 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加强审判监督,保障当事人申诉权,各级法院再审改判 刑事案件1357件。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 宽,确保罚当其罪。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思考:陈满为什么可以被无罪释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 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 罪。
小组交流:
错放和错判两者相比,到底孰重孰轻?
犯 罪
罪刑法定
无罪推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 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 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
看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思考:如何看待王某等犯罪嫌疑人的行为? 你认为他们可能会受到何种处罚?
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新增规定: “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
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 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16研究生考试泄题案开庭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 法判决,对任 者者常 弱强强 则则, 国国无 弱强常 。,弱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1《犯罪与刑罚》教案
犯罪与刑罚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加强法律学习,树立法律意识,远离犯罪。
2.能力目标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
3. 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了解刑罚的含义、分类。
教学重点了解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刑罚的作用和分类,树立法律意识。
教师准备:搜集典型的法律案例,查阅相关法律条文,认真研究教材,制作PPT。
学生准备:可以翻阅刑法,简单了解相关内容,搜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教师引导】同学们,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角度提出倡导。
你知道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吗?学生思考、回答、交流。
【多媒体呈现】【教师引导】你知道“法治”的内涵是什么吗?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提出“法治”这一基本内容呢?【学生回答】我国还存在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有些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我国亟待推进法治建设等。
【多媒体呈现】【教师小结】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兼程,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崛起的经济发达、人民幸福、政治文明的大国,也必须是一个法治的、文明的大国,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必须是一个法治的、文明的社会。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如何引导公民加强法律意识,远离犯罪,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四单元《远离犯罪》。
【多媒体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宣传片【教师引导】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依法治国,我们国家都要依据哪些法律治理国家?学生列举各种法律。
【多媒体呈现】【教师引导】随着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地完善,知法守法也是每个公民应尽地义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件中与犯罪行为紧密相连的一部法律——刑法。
【教师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怎样分类?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下面我们进入法治讲堂来初步了解一下。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统编版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预防犯罪》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预防犯罪”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从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首先介绍了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刑罚的种类。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接着,教材强调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等方面加强自我防范。
四、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素养引导学生认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法治观,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
2.道德修养素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做到既遵守法律又遵守道德规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3.法治观念素养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明确犯罪的后果,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健全人格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律能力和责任感,避免违法犯罪。
帮助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和违法犯罪行为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正确的选择。
5.责任意识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
培养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2.主要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预防犯罪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犯罪的危害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认识刑法》课件
分析 裁判 结果
讨论 重大 意义
环节一:了解基本案情
白恩培的行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公民有何危害?
2016 年 6 月 16 日,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 白恩培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公开开庭 审理。法庭经审理查明,2000年至2013年,被 告人白恩培利用担任青海省委书记、云南省委 书记、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等职务上的便利以及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 利条件,为他人在房地产开发、获取矿权、职 务晋升等事项上谋取利益,直接或通过其妻非 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46764511 亿元;白恩培还有巨额财产明显超过合法收入, 不能说明来源。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
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
定有罪。
小组交流:
错放和错判两者相比,到底孰重孰轻?
犯罪
罪刑法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
无罪推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 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
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
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 罪处刑。
定有罪。
奉奉国 法法无 者者常 弱强强 则则, 国国无 弱强常 。,弱 。
一、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增强学生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
懂得作为一个公民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国家、社会及个人的 合法权益,进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能力】能通过实际案例具体分析,学会辨别正当防卫与紧急 避险,提高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能力,培养勇于以正当防卫 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知识】认识正当防卫的含义及成立条件;认识紧急避险的含 义及成立条件,明确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设计教科版
1. 拓展资源:
1.1 法律案例集:提供一系列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相关的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原则。
1.2 学术论文:推荐一些关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学术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情况。
1.3 在线课程:推荐一些关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在线课程,让学生通过视频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的基本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规定了国家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对公民进行处罚。无罪推定原则则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它规定了被告人在没有被证实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罪。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1 讲授法:在讲解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同时,在讲解法律制裁的种类和作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将受到的惩罚。
1.2 讨论法:在讲解犯罪的原因和危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景模拟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律师、被告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过程,提高学生提交的作业,我将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点评。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我将指出并引导学生改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0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法第十课熟悉刑法合法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设计教科版
A. 前提相同 B. 危害来源相同
C. 行为的对象相同 D. 目的相同
A.小偷正在进行盗窃,室主发觉后与之搏斗,打伤了小偷
B.两小偷因分赃不均而打架,小偷甲打伤小偷乙
C.某人与同事发生纠纷,被打伤,很气愤,抓住同事6岁的儿子打了一顿
D.刘某在路上遇见前一天打伤他弟弟的吴某,一气之下,把吴某打伤
二、碰到非法侵害实施合法防卫,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 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
目标导学二:正确实施合法防卫
活动一:看教材第72页材料。
1.讨论试探:(1)小赵的行为什么缘故属于合法防卫?(2)刑法的这一规定给咱们什么警示?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提示:(1)结合合法防卫的含义分析。(2)防卫不能过当。
教师讲解:(1)合法防卫的实质是公民在特定条件下的合法防卫权。国家不仅许诺公民行使合法防卫权,而且希望和要求公民能踊跃行使这种防卫权,以捍卫国家、人民、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2)所谓紧急避险,确实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免发生危险的紧急情形,这时假设两种合法权益发生了冲突,而且无法保全两边合法权益,不得已只能捐躯较小的利益,以爱惜较大的利益。
目标导学四:紧急避险的条件意义
事后,死者黄某家眷以为田华的行为属于“过失杀人”,于是向法院起诉。
1.试探:(1)若是你是法官,你会认定田华有罪么?什么缘故?
(2)结合田华的例子和刑法的规定谈谈对合法防卫的熟悉。
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3.提示:关于未成年人来讲,面对案例中这种侵害,仍是要审时度势,平复理智,第一确保生命平安。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课件教科版102639
第十课 认识刑法
新课导入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哪些行为属 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不同的犯罪行为要承担何种法律 责任?让我们一起认识刑法,学习刑法,远离犯罪。
探பைடு நூலகம்新知
一、犯罪与刑法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 是违法行为。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违宪行为、行 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该组织形成后,致使很多群众宁愿舍近求远去别的集市进行交易,也不敢到他们所在
的这个镇来,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
在徐州铜山区该村镇及周边地区造成了恶劣影响。被告人孙某等组织成员被抓获后,群众
自发放鞭炮庆祝,并在网络上发帖称:“感谢中国共产党,村镇人民得解放,载歌载舞来
探究新知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知识链接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特征,也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表现 在它时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损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不意味 着任何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达到法律规定的严重程度以后, 才能认定为犯罪。
其中,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所谓犯罪 行为,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 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 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 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 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远离犯罪教学详案
一、【课堂导入】——小品扮演【教师】平时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抢劫杀人等事件,那今天我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则小品——《谁犯罪了?》【教师】让我们为三位同学的演技鼓掌!在刚刚看到的小品中,出现了两个重大事件,一个是“抢劫”,一个是“杀人”,请问,哪个违反了刑法呢?【学生】略【教师】实际情况是抢劫的违反了刑法(结果出乎同学所料,抢劫违法,杀人无罪)可是为什么杀了人却平安无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正当防卫。
这是本课目标(展示课堂目标)。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
二、自主学习1、正当防卫的含义:P72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______或者他人的_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_________,而采取的______不法侵害的行为,对___________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____________。
2、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P73(1)起因条件:必须针对__________的不法侵害行为;(2)时机条件:必须针对__________的不法侵害行为;(3)主观条件: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___________而实施的;(4)限度条件:不能明显超过____________造成重大损害;(5)对象条件:必须是针对_____________本人。
三、【讲授新课】【教师】那大家都学习到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了,我们趁热打铁,来当一次小法官,判断下面这个实例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一)法官判案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用匕首刺司机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
司机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 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
【学生】略【教师】答案是yes。
{每个构成条件都进行阐述,其中有疑惑的就是时机条件和限度条件}这道题涉及到如何理解犯罪“结束”。
很多人认为小偷跑下车,不法侵害就结束了。
其实不是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重点:刑法的含义及作用,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一一新闻《成都高空抛物菜刀》2023-11-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
二、学生自主学习:1.刑法的含义及作用?2.犯罪的含义及特征?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三、讲授新课《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屡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分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分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分金或者没收财产。
分析条文,得出得出结论:1、刑法的含义及作用含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
作用: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探究与提供:试比照分析一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
”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
”同样是打人,同样是违法行为,二者有什么区别?归纳: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什么是犯罪?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分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分性聚焦生活:学生因琐事于校园内持刀行凶一一分析案例,再次对犯罪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运用。
过渡:犯罪行为的后果是什么呢?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刑罚,又叫刑事处分、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第3框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教学设计教科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规定,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2. 实践操作: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布置涉及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案例分析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书籍、网站、视频等拓展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学生可以访问提供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法律资源网站,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和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 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
- 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3)游戏:设计相关游戏,如模拟警察抓小偷、自然灾害逃生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正确使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
难点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电影《少年犯》插曲
学生观看
通过电影插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
一、了解罪与罚
运用你的经验:P52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问题: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得出结论: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探究与分享:P55
问题: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分析陈某走上犯罪的原因
娱乐—赌博—犯罪的“三部曲”
问题:他为什么会走上违法之路?
得出结论: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得出结论:刑法的含义及作用
运用你的经验:P53
问题: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得出结论: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播放视频《人民的名义》
思考:
犯罪要承担的后果是是什么?
得出结论: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小练习:
再次观看《人民的名义》,说说视频中哪些判决属于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二、加强自我防范
播放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温水煮青蛙
问题:想一想:这只青蛙为什么会丧生?
展示一些常见的不良诱惑
杀人蝙蝠的故事
得出结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教师寄语
学生回答
学生探究并讨论
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
问题三:什么是刑罚?刑罚有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分组结合自己的实 际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 (1)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刑罚。犯罪 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处罚犯罪的手段。
• (2)刑罚对犯罪行为人具有惩罚、威慑、感化和教育的功 能,对被害人具有慰藉、安抚和补偿功能,所以,它能够 起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作 用。
问题一:什么是违法行为?有哪些分类?
•指导学生分组结合自己的实 际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 (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 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2)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 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问题二: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或社会公共秩序,有权将违反本国法律的外国人或外 交人员驱逐离境。中国法律规定,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自被驱逐出境之 日起十年内不准入境。驱逐出境,是指将犯罪分子从我国境内驱逐到我国 境外的一种刑法处罚。对于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内犯罪的中国公民,不适用单独或附加判处驱逐出境的刑法。由此 可知,驱逐出境只适用于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犯罪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公民。
违法刑行罚为。
严重
• 5、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具有社__会___危;害第性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_刑__事__违;第法性 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__罚__当__罚。 性 • 6、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行___政__违_,法都要承担相应的 行_犯_政罪__违行_。为法犯人罪要行承为担作相为应一的行种__严政__重违_的。法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 • 7、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_行__政__违。法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1《犯罪与刑罚》说课稿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1《犯罪与刑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犯罪与刑罚》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征以及犯罪的法律责任。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尚浅。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犯罪现象,但对其本质和法律后果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特点,以及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征,掌握犯罪的法律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犯罪行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3.学生对犯罪现象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特点和后果。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法律意识。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犯罪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展示犯罪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介绍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后果。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知识拓展:讲解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规定。
5.情景模拟: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法律意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犯罪概念、特征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站犯罪与刑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加强法律学习,树立法律意识,远离犯罪。
能力目标: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
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了解刑罚的含义、分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刑罚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挤在两个座位上,起哄、打闹、吹口哨,并模仿影片中的音乐和对话大声哼唱、喊叫。
周围观众和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为了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影院工作人员给派出所打了电话,民警赶来后将这三个人带走。
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处罚。
公安机关为什么给予李某等三人以警告的处罚?
提示:因为他们做了法律所禁止的,是一种违法行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活动:看教材第66页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问题思考:(1)你知道“法治”这一基本内容的内涵是什么吗?(2)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提出“法治”这一基本内容呢?(3)什么是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
2.提示:我国还存在一些违法行为;我国有些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我国亟待推进法治建设等。
3.教师讲解: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目标导学二:犯罪的含义和犯罪的基本特征
活动:看教材第66--67页材料
1.问题思考(1)什么是犯罪?
(2)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如何认识这些特征?
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3.教师讲解:(1)所谓犯罪行为,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
行为。
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2)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第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
目标导学三:刑罚的含义和作用
活动:看教材第66页材料。
1.思考讨论:(1)刑罚的含义是什么?(2)刑罚的作用有哪些?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讲解:(1)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犯罪行为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犯罪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刑罚。
犯罪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处罚犯罪的手段。
刑罚对犯罪行为人具有惩罚、威慑、感化和教育的功能,对被害人具有慰藉、安抚和补偿功能,所以,它能够起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作用。
目标导学四:刑罚的种类
活动:看教材第68--69页材料。
1.思考问题:(1)刑罚的种类有哪些?(2)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了解其对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主刑具体是如何界定的。
(3)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了解其对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四种附加刑是如何界定的。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讲解:(1)我国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两类。
主刑是对犯罪行为人适用的主要刑罚方式,只能独立适用,对于一个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主刑有五种: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
它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又可以独立适用。
在独立适用时,他适用于较轻的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有四种,分别是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犯罪与刑罚有了更深刻了解和认识,知道了犯罪的含义及特征,明白了刑罚的含义、分类及作用,我们也感受到我们国家法律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体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远离犯罪。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置
1、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分为()
①违宪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④刑事违法行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特征
B.主刑只能独立使用
C.对于一个犯罪,可以使用两种主刑
D.附加刑可以独立使用
3、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下列属于主刑的是
①死刑②管制③没收财产④有期徒刑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刘某犯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一千万元;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最,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上述判决中属于附加刑的有()A.有期徒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B.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死刑
C.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D.有期徒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