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黄涛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高波动”的运行态势,并先后经历了四轮完整的周期。
尽管不同周期的波动特征不尽相同,但动态地看,四轮周期之间存在着明显而一致的演进规律: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逐渐增强,经济平均增速呈下降趋势,经济运行的平稳性明显提高,经济波动的不对称有所减弱,以及经济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初始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较之前几轮周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把握新周期下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动态演进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持续改善,顺利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型,并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社会结构明显优化,科教文卫事业获得蓬勃发展;顺利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的前两步,国际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然而,不同年份间,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了典型的高波动特征:经济大起大落,有着较大的波幅;起伏频繁,波动的频度高;“过热”易而“降温”难,扩张与收缩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由于经济剧烈波动不仅会损害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也会危害一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经济波动给予密切的关注。
本文通过考察改革开放①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总结此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和不同周期间的动态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自2021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运行态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就如何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出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两大基本特征——高增长和高波动。
1979-2021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年均9.9%的高增速;相应地,此期间国民总收入增长了19.7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了9.6倍。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经济波动分析1. 1978-1983年中央领导没有考虑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严重扭曲的实际情况,想继续按照过去的高指标、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而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上。
1978年-1985年间,要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在全国形成14个大型重工业基地,做到在8年期间,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
从国外引进耗资160亿元的9套大型化工项目,以及100套综合采煤设备、宝山钢铁厂等22个项目,共耗资600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对国民经济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量,财政力度加大造成了财政赤字。
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使得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和企业由了独立的利益和投资自主权,但国有企业机制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投资决策的利益与责任具有非对称性,盈亏与风险具有非对称性,投资最终决策者是国家,企业可以从国家决策投资中获取利益,但不用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和责任。
因此,企业热衷于向国家争项目正投资,而不顾资金成本,盲目向银行贷款,加大投资力度,造成社会投资过热,造成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2. 1984-1990年(两次经济过热)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扭转了1981- 1983年期间计划经济思想的回潮。
当时全国上下群情振奋,认为从此可以放手改革。
此外,从1985年起执行的扩大专业银行贷款自主权办法在设计时发生了一项技术性错误,导致各基层银行不但对企业的贷款需求有求必应,甚至还送款上门,鼓励企业多借贷款,竞相扩大信贷规模,逐级部署,制造“基数”。
货币供应迅速增加,1984年,现金发行比上年增长%,银行信贷总额比上年增长了%,其中仅12月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物价开始飞速上涨。
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但落实不到位。
1986年开始经济再次过热,1988年全面爆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1988和1989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了%和%,涨幅比1986年分别提高了和个百分点。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周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周期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自1978年以来的3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周期,并分析其影响和未来的走向。
第一阶段:起步探索(1978年-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1978年至1992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开始尝试市场经济的探索和推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包产到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等,这些措施逐渐解放了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高速增长(1992年-2012年)从1992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30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得益于中国大规模引进外资、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阶段:转型升级(2012年至今)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转型升级期。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周期对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球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其次,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为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投资机会。
中国正在从低成本劳动力和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创新驱动的经济体,为全球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再次,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周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逐渐健全,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一)摘要:改革开放“而立”之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历史上第四个经济波动期。
中央防止我国经济增长过热的方针正在实施过程中,世界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的影响下呈现停滞甚至衰退迹象。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周期性经济波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波动幅度减小等趋势,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明显,经济体制革新和法治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经济连续、稳定地增长……这些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新特征。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波动;趋势;新特征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即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经历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这种现象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九次经济波动,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
相比较于改革开放前的五次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波动幅度(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逐渐减小;第二波动高度(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第三波动深度(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上升;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第五波动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的长度)明显延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也逐步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现象中总结规律,笔者总结经济波动的特点和阶段性趋势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经济波动及其特点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的雏形,从体制结构的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建设之路,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开放市场与引进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从宏观上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从微观上促进了市场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导向的内需供给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探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fAnh nN r lU iesy o ra o s a oma nvri t
2 1 - 0。 2( 0 0 1 1 5): 7—1 0
改革开放 以来中 国经济周期波动探析
钟 辰 刘 飞
( 悉尼大学 经济系 , 澳大利亚 悉尼 2 0 ) 06
2 世纪 8 0 O年代 , 电、 以彩 冰箱 和洗衣机为代表 的家 用 电器 产业 、 纺织 工业 迅速 增 长 , 为带 动 中 国经 成
20 , 国际金融 危机 的影 响下 , D 08年 在 G P增长 率才 出现较大 的下滑 , 20 而 09年及 现在 大 部分 专家 预 测 的 21 00年 G P增 长率 同 20 也没有 大 幅 的 D 08年 波动 , 这说 明我 国经 济增 长 的稳定性在 增强。
一
圈 1 17 2 0 9 8— 0 9年中国实际 G P增长率及 C IP I D P 、P 变化趋势图
收 稿 日期 :0 0 0 — 2 2 1 — 3 1
( ) 二 经济 波动 的幅度趋 于平缓
分 析 中国改 革开放 以来 的三个 经济 周期 可 以
发现 , 前两个波动周期波动幅度 明显要 比最近一 个周期 的波动幅度大。前两次周期 中, 5 在 年左 右的时间内 G P增长率都出现过接近 1%的波 D 0
摘 要: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经 济经历 了三次 完整的周期 波动 。本文对 改革开放 以来我 国经 济周 期波动的
特 点、 经济周期波动的原 因及其波动不 同阶段 的宏观 调控政 策进行 了剖析 , 此基础 上 , 测 了未来经济 在 预 波动趋 势并给 出相应 的政 策建议 。 关键词 : 经济周期 ; 经济波动 ; 主导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一)内容提要: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既是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又是经济波动的治理工具。
本文中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分析,并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宏观调控特异性经济的波动与循环是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
经济的循环有良性循环与非良性循环之分。
所谓良性循环,是指经济的上下波动以及物价的水平被限制在一定第四次周期,从1993年开始至今。
波峰为1993年,增长率为13.2%,波谷尚未出现,波幅至少为6.2个百分点(以1999年经济增长率为7%计算)。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经历的四次经济周期特征来看,我国历次经济波动都呈现出一种非良性循环特异性。
具体表现为:第一,周期波动次数频繁。
改革开放短短20年间就出现了四次波动,平均每5年一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波动次数比较频繁。
二战以来,美国共经历了5次经济周期,平均每次周期的持续时间为9.2年,约110个月。
从1980年至今共经历三次波动周期,除第一次周期(1980年1月至1981年7月)波长较短外,后两个周期都很长。
其中,第二个周期(从1981年7月到1991年9月)波长为110个月,约9.2年,第三个周期从1991年9月至今,已经延续了105个月,而且这一周期还将会延续一段时间①。
韩国和台湾自80年代以来也都只经历了3次经济周期,平均波长为7年②。
再看看与我国国情相近的印度,自1980年以来,印度仅经历2次经济周期,其中第一次从1980年至1992年,长达12年,第二次从1992年至今尚未结束③。
第二,周期振荡比较剧烈。
四次周期,除第二次周期的振幅比较小(为4.8个百分点)外,其他三次周期的波幅都比较大,其中第一、三次周期的振幅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
第四次周期现在仍在继续的周期,但振幅至少不会低于6.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探讨
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探讨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些波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
一、周期性波动中国经济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以我国GDP增速为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一次比较明显的波动,但在2009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便呈现出了比较平稳的上升趋势。
然而,在2011年和2015年,经济增长率又先后下降了一些。
这种周期性的波动,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另一方面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二、结构性调整引起波动中国的经济结构在变化中,一些产业蓬勃发展,另一些则步履维艰。
比如,传统的制造业在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过剩产能以及环境问题。
而新兴产业,则正在逐渐崛起。
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引发经济波动。
以2015年的股市暴跌为例,中国的股市泡沫是由在短时间内发生的结构性的投资调整引起的,而非我国整体经济状况的反映。
三、外部因素的波动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
比如,全球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疫情等等,都可能引发经济波动。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对于全球经济来说,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因此,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十分重要。
四、制度变革引发波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制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因为各种利益关系,经济改革不断遇到各种问题。
比如,困扰中国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既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也牵涉到利益的调整。
每一次的改革都可能引发一定的波动。
五、投资者情绪波动在金融领域,投资者的情绪波动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种波动往往是由市场预期或者言论引起的。
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念,并对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
六、总体上稳定增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国经济波动的范围和强度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呈现出了稳定增长的趋势。
深究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
深究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指经济增长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起伏或波动的现象。
这种波动的原因主要有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内部因素包括经济结构、政府政策和人口变动等。
中国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会存在差异,从而引发经济周期性波动。
政府政策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调整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
人口变动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例如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结构等的变化可能改变消费和生产的需求。
外部因素包括全球经济情况、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贸易政策等。
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其经济增长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增长或衰退、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等都可能波及中国经济,引发周期性的波动。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通常表现为经济增速的高低波动。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复苏期和扩张期。
在繁荣期,经济增速较快,就业和收入增加;而在衰退期,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和收入下降。
复苏期是指从衰退期到繁荣期的过渡阶段,经济开始逐渐复苏;扩张期是经济增速较快、就业和收入持续增加的时期。
为了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
例如,在经济增速过快时,政府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控制信贷增长,以遏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而在经济增速过慢时,政府会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中国还在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经济波动的影响。
例如,加大对创新和技术升级的支持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增强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由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引发的,政府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和结构性改革措施来应对这种波动。
不断推进结构性改革和提高经济韧性是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与J型增长
第10期(总第407期) 2017年10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10(General Serial No.407)October,20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与J型增长张 弥(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摘 要:本文通过对自1978年至今经济增长波动周期的分析,发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上行滑向下行以及从下行再翻转为上行,都有一些规律性的衰退原因和发力经验,这些经验和规律表明,只有大力度和突破性的改革,才能使资金㊁劳动力㊁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向各经济领域大规模涌入,形成投资需求和新的生产能力,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实现收入支配的需求与扩大供给的财富相平衡㊂关键词:经济增长;周期波动;J型增长;S型增长;经济上行;经济下行中图分类号:F0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10⁃0011⁃08 一㊁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起三落,经济增长呈周期性波动,每一次经济快速增长都是由突破性和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扭转的,每一次改革推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可能永久持续㊂在周期性下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只是暂时的;每一次J型增长,都是由颠覆性技术进步和革命性新产业发展启动的㊂中国经济平均高速增长了三十多年㊂但是,经济增长的路线并不是平稳的,而是呈现出S型的连续变化特征㊂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15年,从时间上看,大致分为1978 1987年㊁1988 1996年和1997 2015年三个S型阶段㊂每个S型阶段都有中短期的L型㊁J型和倒U型不同的增长区间㊂从最后一个S型增长的曲线看,8%以上增长速度结束于2012年㊂本文运用国民经济S型增长分析方法,为各个时期的增长划分大的S型阶段,并且讨论每个阶段J型的动力来源,以及下行动能减弱和丧失的原因,从而为我们努力寻求新一轮国民经济S型增长替代的可能㊁布局和方案提供一个思考路线㊂二㊁国民经济S型增长分析原理在经济㊁社会和政治等许多领域,当一种新的技术被应用㊁新的生产方式被推广㊁新的意识形态被倡导㊁新的体制被安排时,往往形成爆发式的产品和产业创新,生产能力和财富快速增长㊁人们精神振奋以及特别宽松的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国民经济也会在这个时期内呈现为J型增长的势头㊂ 收稿日期:2017⁃07⁃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突破性改革研究”(17BJL002) 作者简介:张 弥(1958-),女,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㊂E⁃mail:136********@从国民经济S 型增长的不同时间段看,我们可以将其再细分为L 型㊁U 型㊁J 型和倒U 型增长四个阶段㊂这里,我们将加以细分的S 型增长理论应用于中国人口㊁改革开放㊁技术进步和城市化等与经济关系及其经济增长速度分析方面,讨论其变化的轨迹㊂从人口㊁劳动力㊁资本㊁制度变迁㊁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等因素的变动看,各个因素本身的变动为S 型的,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也是S 型的㊂表现在总的GDP 增长的S 型曲线上,是多个因素S 型变动对经济增长曲线变动的作用所致㊂当然,有的时期,一个因素的S 型变动,与GDP 增长S 型曲线不同步:如果GDP 增长在S型的上行部分,而这个因素在下行阶段,其导致的GDP 增长下行压力可能被其他因素处于S 型上行时的动力所弥补和超过;而当一些因素处于S 型上行阶段,但GDP 总体上处于S 型的下行时期,则是由于其他动能因素也处于下行阶段,而其总动力大于各S 型中处于上行阶段的各因素所致㊂需要指出的是,人口的S 型增长曲线对于经济增长的S 曲线有滞后20年的特点㊂三㊁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分析图1给出了中国1978 2014年GDP 增长率的三个S 阶段㊂图1 中国1978 2014年GDP 增长率的三个S 阶段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下同)㊂(一)改革开启经济首个S 型增长阶段1979 1984的6年,应看做是中国摆脱左的体制和发展模式后,第一个J 型增长时期㊂1979 1981年是J 型,即第一个S 型增长的开始,GDP 起初增长率下降,主要是反洋冒进,平衡财政及外汇,控制1980年7.50%的通货膨胀,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上碰到19581960年生育大幅度下滑造成20岁左右劳动力供给和结婚生子人口增长收缩的影响,经济增长率下降到5.1%㊂这样一个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是短期较小的调整性降速㊂1.工作中心转变与改革开放启动J 型增长自1982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最高时的1984年达到15.2%㊂这种高速增长动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整个国家体制的功能,从从事政治运动为重,转向了动员力量发展经济为主要工作㊂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国有经济在资产规模㊁引进装备和人员数量等方面,加大了财政㊁土地和信贷等投入,增加了员工,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推动因素㊂第二,对一大二公体制颠覆性的变革,形成了爆发式的增长活力和动能㊂第三,对外开放,东部沿海地区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㊂当时工业现代化需要外汇,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进行来料加工,出口创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显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国际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有效利用,使劳动力比从事农业创造了更多的国民收入㊂而外汇的增加增强了中国引进国外先进装备的规模,扩大了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㊂第四,前二十年左右人口增长上行的因素,助力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㊂19561965年,除了1959 1961年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或低于10‰和1962年为17.24‰外,其余年份均在20‰ 38‰的高位㊂这些较高速增长的人口在20年后成为新的劳动力供给,强劲地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轮国民经济的J 型高速增长[1]㊂当时,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思想21财经问题研究 2017年第10期 总第407期观念㊁经济体制和发展道路进行突破性的调整,如果没有这些扭转乾坤式的重大改革,不可能有粉碎 四人帮”后国民经济长达8年的J型增长㊂2.1989年风波及改革收缩触发增长下行1984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5.2%后开始下行,中间虽然有1987年和1988年两年反弹,但1990年降低到谷底3.90%㊂步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6年的L型增长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第一步改革释放活力的边际效用递减,动力释放殆尽㊂20世纪80年代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从时间过程看,越到后期,活力就越来越弱㊂第二,理论上公有制比重争论兴起,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受到质疑,个体工商经济的发展处于停顿甚至收缩状态㊂第三,近千万知识青年回城创业就业推动经济增长阶段结束㊂1977年开始,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快速返回城市,到城镇国有㊁集体和个体经济中就业,形成新一轮的创业和劳动力供给潮;一部分1977 1979年三年间考入大学, 1982 1983年毕业,形成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波人力资本进入国民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㊂这部分动能在1984年后也释放殆尽㊂第四,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消化 价格 工资”联动改革引起的通货膨胀,遇到1989年政治风波与国际经济制裁㊂1987年和1988年两年,国家推进放开市场和价格改革,工资增长过快,消费物价呈两位数上涨,因而开始用压缩投资规模的方式给国民经济降温㊂而1989年春夏开始的政治风波,使交通运输等受阻,职工工作受到波及,与国外间的经济联系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围堵和制裁,加工贸易和投资受到影响㊂而1986 1987年的经济上行主要源于两点:一是1986年行政事业和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增加工资,形成国民收入,并扩大消费需求㊂二是19年前,即1967 196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小幅上行,人口20岁左右进入劳动力供给,获得收入,增加消费需求㊂二者重合作用,引致第一轮S型国民经济增长的略微上翘㊂实际上,我们看到,从1978 1987年,中国实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国民经济的第一个S型增长时期㊂其特点是,第一阶段的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㊁体制改革㊁农业劳动力投入增长㊁知识青年回城㊁从国外引进先进工业装备㊁来料加工出口贸易和吸引投资等各种动因形成的时间前后㊁长短不同,逐步从边际动力递增转向了边际动力递减㊂但是,从1978 1990年,中国GDP 总规模从3650亿元增加到61130亿元,而人均GDP则从381.80元增加到1653.90元,基本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㊂(二)深化改革推进第二个S型增长阶段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重启J型增长从1991年开始,国民经济增长发力,这一次J型增长阶段中,快速上行时间只有两年, 1991年为1989年政治风波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一种恢复性增长,速度达到了9.29%,而1992年则冲到了14.27%的高位,以后一直到1996年,国民经济以接近或超过10%以上的速度又高增长了4年㊂这一轮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动能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键时刻,在深化改革方面又采取了突破性的重大举措㊂在所有制结构上,进一步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㊂充分调动了城乡居民又一次创业和投资的积极性,一些行政事业和国企职工也辞职或者停薪留职经商创业,形成了兴办个体工商户㊁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大潮㊂第二,我们并没有因为1989年政治风波后的国际经济制裁而重归关闭,而是在体制和范围方面,更大力度地开展了对外经济开放,促进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㊂第三,这一时期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一是东亚发达和新兴发达国家及地区产业向中国转移与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和城镇转移交加,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力㊂虽然20年前1968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7.50‰下行到1976年的12.72‰,带来20年后经济增速下行一定程度的压力,但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仍然在高位运行,20年后的经济主力人口仍然处于增长状态,促进了劳动力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强劲上涨㊂二是20年后1988年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外流动,1991年后大规模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中西部向东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转移,劳动力结构性的再配置,与城镇化和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扩张相结合,特别是日本㊁韩3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与J型增长国㊁中国台湾㊁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大举向国内转移,投资建厂,扩大生产,招用劳动力,实际是国内二元结构转型与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交汇,创造了大规模新的国内生产总值,形成一轮快速的经济增长[2]㊂2.亚洲金融危机与改革动能减弱然而,改革开放后第二轮S型的国民经济增长,仍然会面临其后期改革开放㊁20岁左右人口增长下行㊁结构转型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边际效应递减轨迹变动的影响㊂由图1可以看出,第二轮S型国民经济增长中,从1988年工资提高和20岁左右劳动力供给增长推高到11.30%,控制投资规模和1989年政治风波使增速下滑到1990年的3.92%,而第二次更大力度的改革和开放,又使增长速度上行到1992年14.27%,呈现了J型增长㊂在1992年触顶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行,也即边际增长率递减,一直到1999年为止,时间为7年,其中1993 1996年是第二轮S型增长的尾部,而1997 1999年则成为第三轮S型增长的前端㊂1993 1999年国民经济边际增长速度递减,笔者认为,首先是一个增长幅度高位运行上的略微下行㊂除了1998年和1999年两年分别为7.85%和7.62%外,其他年份均在8%以上㊂增长动能略向下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第二轮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及其经济向外资开放改革的边际效应递减㊂1998年进行工商管理机构改革与经办农贸市场脱勾改革后,为了部门和机构人员的工资福利,开始向个体工商户收取市场管理费,原有的工商管理费标准也在提高,对个体私营经济收费罚款项目不断增多,金额不断提高,严重抑制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增长势头㊂而从这一时期全球产业向中国的转移看,东亚各国或地区中小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已经接近尾声,日本㊁韩国㊁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大型或特大型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处于起步阶段,而欧美国家产业只是零星地向中国转移㊂第二,国有企业从农村借鉴的放权让利和承包经营改革,其边际动能已经消失殆尽㊂第三,20世纪70年代的人口增长急剧下行,也成为90年代经济上行的压力来源㊂在1972 1979年较短的8年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位的22.27‰急剧下降到了中位的11.61‰,下跌了十多个千分点㊂以20年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20年后经济增长率定理,以及20世纪90年代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从劳动力供给与消费增长等方面虽然不明显,但也形成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下拽力来源㊂简言之,1992年开始的第二次突破性的市场经济取向改革和对外资开放,中西部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和城镇转移配置,日㊁韩㊁新等东亚转移的劳动密集制造业层次比过去的来料加工制造业有所提高,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提速阶段等,推动了中国经济第二轮S型的高速度增长㊂(三)加入WTO促进改革形成第三轮S型增长改革开放后的第三轮国民经济S型增长,从1997 2013年共17年㊂经历了从1997 2007年的J型增长,虽然中间通过4万亿元的强刺激, 2009 2010年增长率小起,但2007 2013年仍然是一个下行的L增长㊂构成改革开放后时间最长的第三个S型增长阶段㊂1.加入WTO推动的新世纪初J型增长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这一S型增长的动能来自于哪些方面,其动能边际和连续性减弱源于什么㊂我们看到1997 1999年这3年,经济增长率从9.23%下降到6.82%,再下降到6.69%㊂除了前面分析的第一轮国有企业改革㊁第二轮个体私营改革㊁对外资开放措施动能边际效应递减,1973 1978年人口增长率下行对20年后经济增长形成的下行压力等外,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是这3年经济增长速度下行重要的诱发性原因㊂虽然由于人民币没有放开自由对换,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直接影响不大,但是,东亚一些国家的股市动荡㊁房市大跌和货币贬值,使得韩国㊁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在中国的企业,由于人民币㊁美元与其本国货币间汇率的突然变化和紊乱,生产经营受到波及,有的抽回资金去挽救国内企业,而东亚新兴国家或地区外资流入则迅速减少;韩国㊁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货币贬值㊁人民币挂钩美元相对升值,导致中国对这些国家或地区出口因成本上升而受到影响,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中国香港回归后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受到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内地为了保卫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㊂41财经问题研究 2017年第10期 总第407期然而,在世纪之交,中国国民经济开始了第三轮S型增长的持续上行阶段,从2000年的7.58%到2007年的14.2%,长达8年之久㊂我们来看这一轮上行增长的动能来源㊂第一,加入WTO后的改革开放效应㊂新一轮外资进入中国潮,特别是高速增长的出口,强劲地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㊂2001年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特别是推进了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有关体制改革㊂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19万件地方性法规规章,对不符合WTO规则和中国加入WTO 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3]㊂便利了人员㊁技术㊁商品㊁企业等的进出㊁交流㊁工作㊁注册㊁结算㊁资金出入,促进了投资进入㊁公平竞争㊁贸易扩大,出口增长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增长幅度较大;而货物出口增长率也显现大规模增长,GDP的贸易依存率逐年提高㊂第二,国际产业又一次向中国转移㊁国内经济主力人口上行及其转移配置等增长效应㊂欧美产业向中国梯度转移,与中国又一波20岁人口增长期及其转移结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㊂一是进入21世纪,欧美产业向中国大举转移,接替了东亚日本和新兴国家或地区产业向中国转移递减的趋势,产业组织结构从过去的家族企业为主,转变为大的跨国公司进入;要素和层次方面,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中低端产业,转变为技术和资本密集的中高端产业[4]㊂二是1979 198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一轮人口高增长时期,20年后这些人口陆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人口㊂这一轮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上行增长,20年后成为经济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天时地利因素㊂因为即使有产业梯度转移㊁外资进入,如果劳动力短缺和老化,也不能转化为国内需求和出口强劲的动力㊂第三,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这些企业的破产㊁重组和改制,盘活了一大批中小国有企业的要素和资源㊂由于体制成本太高,国有经济无法在中小经济规模体中生存,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小国有企业容纳了众多的劳动力,占有大量的土地,有一些装备资产,但普遍经营困难,亏损严重㊂当时,以山东诸城中小国有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为多种形式,全国各地对中小国有企业采取了改制救活一批㊁出售转制一批㊁破产退出一批,在9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改革,体制上变成了股份合作㊁有限责任㊁私人所有和公私合资等多种形式共存㊂中小型国有企业多种形式的改革,盘活了巨额的劳动力㊁土地和装备等资源,改制后其扩大生产㊁改造装备㊁提高效率,或者为国内需求生产,或者加入WTO后成为出口产品供货商,成为了21世纪初中国经济增长新一轮上行的重要动力㊂第四,城市化及房地产推动,国有企业与工业化互动扩张的双重增长效应㊂国有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债务重组㊁下岗分流㊁主辅分离㊁上市融资㊁停交利润和土地进账等措施后,负债降低㊁准入优先㊁贷款容易㊁资产膨胀,其体制成本的消化又适合于重化工业大规模㊁专业化㊁标准化式的生产方式㊂而且,一部分国有企业因贷款易得而成本比民营企业低,地方政府也愿意将土地拍卖给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国有经济也大举进入扩张着的房地产业㊂这一时期,国进民退,国有经济在合适的时段内遇到合适的扩张机遇和政策偏向,虽然效率很低㊁创新不足㊁质量较差,但在重化工业发展的后期阶段,成为推动经济数量㊁规模和粗放增长的一个重要动能[5]㊂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宋冬林等[6]的研究,从改革开放初期分为1981 1989年㊁1990 1999年和2000 2007年三个阶段,在弹性系数可变的计算下,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2.00%㊁11.00%和8.50%,而中性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5.40%㊁4.30%和7.20%㊂可以看出,中性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刚改革开放时,由于文革后期教育知识技术水平与当时的欧美日韩和中国台湾等的差距非常大,其增长贡献率特别高,但是,后来到20世纪90年代边际递减,而到加入WTO后随着新一轮的开放,中性技术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又趋于上升;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则从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开始到2007年提前成熟,以及引进先进设备,工业技术改造,其开始时贡献率较高,而后一直贡献率边际递减㊂其中资本数量投入㊁城市化的房地产和工业化的规模扩张,占经济增长贡献的比重越来越高㊂然而,无论如何,经济主力人口的增长,城市化㊁房地产和重化工业的推动㊁资本的大量投入,加上加入WTO后的出口拉动,强劲地推动了1997 2007年国民经济的J型增长㊂5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与J型增长2.人口收缩及工业化结束引发的L 型下行然而,同改革开放后的前两轮S 型经济增长一样,第三轮国民经济增长,其WTO 改革开放㊁欧美产业转移等边际效应也会递减,特别是前20年的人口增长下行,也形成了2007年后开始的一个长期的国民经济增长下行阶段㊂为什么走入下行阶段呢?第一,经济主力人口的持续收缩是这次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最基础性原因㊂1987 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3.33‰急剧下降到10.55‰,也就是说2007年开始,进入经济领域的20岁人口的增长率大幅度下滑,并在2012年开始变正为负㊂从我们测算的不进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线与实际人口增长线的差额看,1970 2015年,共减少人口2.17亿,其中1 21岁和22 44岁人口分别各约一半㊂而22 44岁年龄段人口急剧收缩,其结果:一是住宅和汽车等需求的突然萎缩,导致房地产㊁汽车和其他一系列产业的产品过剩,传统的工业化阶段提前结束㊂二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养老成本比重越来越高,产品快速失去国际竞争力㊂三是由于经济主力人口的收缩,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工业化的提前结束,2011年人均GDP 为5447美元,为韩国和中国台湾从8%速度跌下来的2002年和1997年低了一半多和2/3,8%以前现代意义上经济高增长的时间相比较短了10 15年㊂1987 1995年人口增长率下行滞后20年对2007 2015年经济增长下拽影响关系,如图2所示,高度正相关㊂如果没有2009年4万亿元的财政信贷强刺激,对2009 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的上拉,则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趋势,与前20年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曲线更加高度正相关㊂图2 中国1988—1994年人口增长对20年后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加入WTO 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动能呈边际递减趋势,最后消失殆尽,出口负增长,甚至一些制造业外资的撤离,成为负动能㊂从出口增长率看,除了2009年出口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负增长外,2006 2010年分别为27.16%㊁25.68%㊁17.48%和31.30%的高速度增长㊂然而,到了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时,降低为7.93%,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则分别为7.60%㊁4.90%㊁-1.80%和-2.10%㊂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GDP 依存度,则从2006年的64.76%下降到了2016上半年的32.68%㊂因为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等快速上升和征收的严格化,使一些境外在中国投资和经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加上土地㊁能源和运输等成本也在上升,其产品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优势越来越弱㊂由于22 44岁经济主力人口的萎缩,总需求不足,而生产能力过剩,对市场信号比较敏感的外资企业先向境外转移,其产能的减少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负动力㊂第三,原来工业化过程与国有经济扩张组合规模和数量型的经济增长动力,因传统工业化阶段的结束而逐步失去条件,成为导致经济下行的负能量㊂因为大规模工业企业有消化体制成本和掩盖创新的低效率,这使得在21世纪初前10年住宅和汽车等需求很旺的时期,也即工业化后期的扩张中如鱼得水,规模化数量型急剧发展,无论是钢铁㊁水泥业,还是进入房地产业,凭借资金价格便宜㊁土地相当多的为低价和划拨㊁垄断保护和国家不收利润等体制偏向,资产大都得到膨胀,一些行业的企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垄断收益㊂但是,由于经济主力人口的收缩㊁传统工业化的提前结束㊁技术进步加快㊁互联网经济兴起㊁分步式能源的发展以及服务业的提前到来等,使原来以集中式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国有企业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处境㊂从近几年国有经济生产能力利用率较低㊁僵尸企业增多㊁违约61财经问题研究 2017年第10期 总第407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的波动分为: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衰退期的特征: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劳动需求下降、产出下降、通货膨胀速度放慢、企业利润下滑。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存在争议,一般按照经济增长率的谷-谷分析法,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划分如下:(1)1978—1981 持续四年第一轮政治环境: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形势:a. 基建投资迅速增长增长率达到37%b. 货币发行多,物价上涨(2)1982—1986 持续五年第二轮(3)1986—1990 第三轮(4)1990—1999 第四轮(5)2000——2009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最多的提法是KEC理论,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人们普遍认为原材料、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大体上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
由于受到统计数据的限制, 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全球环境监控系统( GEMS) 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其中, 格罗斯曼和克鲁格首次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随着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当经济增长越过某一特定的转折点时, 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
这就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简称EKC) 假说。
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环境产生影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规模效应本身要求更多的投入, 用于投入的自然资源消耗量增加, 因而规模效应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然而, 经济增长又通过结构效应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从过去的高污染的工业经济转向清洁的服务型经济和技术型经济, 经济结构的转变使环境压力得以减轻。
此外,经济增长带动技术的进步, 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减轻污染物的排放量, 进而减轻环境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
袁 2 17 - 20 9 8 0 9年 间 消 除趋 势后 各 变量 与 实 际产 出的 交 叉 相 关 系数
滞 后 阶 数 5 4 3 2 l 0 — 1 - 2 - 3 - 4 - 5
期特征 , 这与正常的“ 产出—物价” 菲利普
斯 曲线所揭示的经验 结论 一致 , 表明需求 因素 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 的主 要驱动 力。 当期通 货膨胀 率与 下一期 产 出的相 关为
变化要 素生产率和就 业人数 波动 明显低于产 出波动 ; 出口 、 固定资产投资 、 工业增加值 、 全要素生 产率 、 通货 膨 胀率和居民消费波动与 当期产 出波动正相关 , 表现出明显 的 顺周期 的特征 。第二 , 由于特殊的国情也存 在着一些独特 l 我 生, 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个别典型事实并不服从一般经济学规律 。 如
量 的 自相关 来刻画 ; 协动性 是指在 经济周期 运行 中 , 不同宏 观 经济变 量之 间存 在一定相关性 , 通常 由消除趋 势后的宏观 经济 变量的交叉相关来刻画 。
本 文将在经 济周期 的波动性 、 续性 、 持 逆转 性和协 动性 等 特征的基础 上 , 总结改革开放 以来我 国经 济周期波动的典 型事
居 民 消 费 就 业 人 数 一 .3 - .7 一 . - .1 0O 05 O3 O3 01 - .4 O1 O1 02 O3 3 02 - . 5 .3 . 3 - O .3 00 一 . 6 01 02 02 01 — . 一 . - -2 0o 0O 00 01 . 4 .2 .l .O O1 0 O2 5 02 - .7 .2 .6 .O
O 9 大 于当期通 货膨 胀率与上一期产 出 ., 2
的相 关 (.5 , 明通货膨 胀 率具有 一定 o1 )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
2 相关系数检验 泊
白相关 系数指一 个时 间数 列与其不 同滞后期 数列的相 关 系数 ,它 可以有效 地量化数 列不 同时期数值 问的关联程
度 。自相关系数的检验过程为 : 首先 , 计算出经济增长率数列 滞后 1 2 的 自相关 系数 r 再求 出每个 自相关 系数的标 —1 期 k , 准差 s= [1r) n k 2 】 最后检验 的绝 对值 是否大于 =(- ̄/ — 一 ) ,( , 1 6 以判断经济增 长率是否能够通过统计显 著性检验 , . S, 9 计
增 长率指标 : :1 . ,T .8 z 3 2 I> .6说 明经济 93 ( 2 ,一 Leabharlann 。z 1 , 3 2 2 l 9
增长率数据缺乏随机性 , 在有规律的变动。 存
近几年经济 的持续增 长似 乎让 人们淡忘 了经济周期 ,然 而 , 20 0 7年爆发 的美 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 , 再一
收 稿 日期 :0 0 0 — 6 21—32
波动率计算公式 R ( — , = Y ) 计算 结果表 明: 由消去长 期增 长趋势方法得到的波动率 与 G P增长率 一样 ,都可 以描述 D
经济总体的波动状况 。通 过同 G P增长率波动周期 比较 , D 可 以发现 , 二者均 经历 了四个周期 , 目前 正处在第 五个周期 循 环中 , 只是波峰 与波谷 出现的年分 不一致 , 动率的波 动滞 波
指数趋势的 ,因此设其增长 曲线 为: a y b,它 的对数形式 为: = L Y L a tn 。将数据 资料 录入 E i s n = n+L b Ve 软件 ,得 到拟合方 w 程:n = . 5 1+ .9 2 3, 209 8 。转化为指数形式 : L Y 44 2 9 00 4 1t R = .9 3 7 Y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Company Logo
第六个周期(2010~至今) 在国家有利的宏观调控下,经济仍 然获得平稳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 局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GDP 增长10.9%,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为 11.1%,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 10.6%,2010年GDP增长率为10.1%, 同比上涨1.4%。
Company Logo
LOGO
Conclus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经历了6个周期。 从周期波动的特征来看,实现了波动幅度的缩小、峰 位下降、谷位上升,经济波动处在较高位稳定的状态, 经济周期的扩张时期将不断延长。在后金融危机阶段。 根据前面的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 析,为了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地增长,遏制经济的下滑, 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应该继续致力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争实现消费投资 出口的均衡发展
第五个周期(2002~2009年)。2002年 我国经济周期进入新一轮的增长,GDP 增长率开始缓缓上升,2003年以来, GDP增长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增长, 2007年经济增长进入顶峰,峰值为 11.9%.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下滑到9.0%,2009年经济增长 8.7%,比国家期望的8%高出0.7个百分 点。
Company Logo
一般来说,从GDP增长率入手,根据传统的“谷-谷”划 分法可以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运行时段划分为六个时 段: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1年,2002-2009年,2010-至今(图1)
Company Logo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古典循环周期 型。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经济周期波动运行特点与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有着明显的 区别。 我国经济周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特点1. 快速增长期改革开放初期的20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以及国内资本的投入。
这种快速增长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
2. 高波动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波动的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的波动,GDP增速从20%以上下降至5%左右。
这种高波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结构性问题的累积,如产能过剩、投资过快等。
3. 稳定增长期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政府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相对稳定,维持在6%到7%左右。
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4. 新常态期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新常态”。
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从过去的两位数降至6%以下。
新常态期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1. 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比较敏感。
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争端等外部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2. 结构性问题的累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结构性问题的累积。
比如,投资过快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劳动力市场的矛盾,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并爆发出来,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波动性。
3. 政府政策的调控中国政府在经济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宏观调控杨来科(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在职博士生,广东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内容提要: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既是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因,又是经济波动的治理工具。
本文中笔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分析,并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宏观调控特异性经济的波动与循环是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
经济的循环有良性循环与非良性循环之分。
所谓良性循环,是指经济的上下波动以及物价的水平被限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总的经济态势比较平稳、均衡。
所谓非良性循环,是指经济的上下波动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大大偏离了均衡增长的轨道,而呈现出严重震荡、大起大落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故而总是难免陷入“忽热忽冷、冷热交替”的怪圈。
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理论界看法不一。
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其特异性分析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共经历了四个波动周期(其中第四次仍未完成,如图一)。
这四次经济周期分别是:第一次周期,从1978年开始到1984年结束,历时七年。
此次周期的峰值出现在1984年,经济增长率为15.3%;波谷出现在1981年,经济增长率为4.4%;该次周期的平均增长率为9.43%,波幅为10.9个百分点。
第二次周期,从1985年至1987年,波长为三年。
波峰为1985年,经济增长率为13.3%;波谷为1986年,经济增长率为8.5%;周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07%,波幅为4.8个百分点。
第三次周期,从1988年开始至1992年,波长为五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
作者:汪凌娜甘韵怡
来源:《中国市场》2008年第01期
摘要:本文简述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并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周期波动情况,探析了中国周期波动形成的原因,并得到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理论;特征;启示
一、经济周期主要理论
凯恩斯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归结为《通论》中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降低,从而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短期中出现衰退。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模型。
其乘数-加速原理的主要思想是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和产量的增加,而收入和产量的增加以后,将引起消费的增加,消费品数量的增加又会引起投资的再增加。
而且这种投资增长的速度要比收入或供给增长的速度快,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增加,经济处于扩张期;反之,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社会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期。
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1.投资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投资率的剧烈波动导致经济的一冷一热,经济周期即表现为短促的扩张期和较长的衰退期。
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拉动的主要动力,粗放式投资大量增加,使得中国的投资率历年增高。
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波动引起了经济的波动。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达到70477.4亿元,而2005年增至88773.6亿元,增速达26.0%,到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
较高的投资增长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但高水平的投资不可一直持续,当其下降时即会导致GDP的剧烈波动。
2.物价波动是经济波动的另一原因。
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能够反映商品的供需状况,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和生活,人们会选择消费或不消费,这直接会冲击我国经济市场。
3.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货币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日趋明显。
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幅度直接关系到经济波动的程度。
4.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以后,融入了国际市场,世界经济的波动将会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启示
1.抑制投资增速过快。
当前中国宏观的重要任务是抑制投资增长过快,近几年来,中国部分行业发展迅速,如中国房地产产业蓬勃发展,但是城市各处楼盘众多,而作为人数众多的工薪阶层来说,真正能买上一套房的人却不多。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防止其不健康发展。
还有诸如采矿业、制造业的投资增长都有些过快。
2.稳定中国物价,恰当控制货币供给量。
近段时间,除了猪肉涨价外,很多商品和服务在短时间都大幅度的上涨。
随着物价的上扬,人们选择了把存款进行投资,尽管在刺激国内需求方面有一些成效,但是股市资金的膨胀,市场上货币流量的增多,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应当提高银行利息率和证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
3.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建立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经济结构优化为基点,确保经济的适度增长速度。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现在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经济快速的、持续的、稳定的增长,实现速度、利益、结构三者协调发展,借助于宏观调控力量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4.重视国际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必须重视国际社会出现的经济波动,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缓解国际经济的起落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72-73.
[2]严忠,刘亚琴.对中国现阶段所处经济周期的认识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
究,2003,12:39-40.
[3]卢嘉瑞,徐圣银.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兼论第五个经济周期[J].经济评论,2002,1:67-68.
[4]张讫山,刘金全.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态势与成因的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51-53.
[5]赵宜.从经济周期理论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J].科学之友,2006,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