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祥解

合集下载

第二讲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1

第二讲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1

第五,要不断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人。 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利用他们自 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 第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一有机会, 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 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 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 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 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 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pptdes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blogbus.com
课程内容
• 第一讲 中学生思想品德与德育现状 • 第二讲 探索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奥秘 • 第三讲 中学德育的实施
第一讲 中学生思想品德与德育现状
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 当前我国德育现状
宜春最美中学生赵甜
湖北张文驰放弃高考备考赴京捐髓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 1、普遍缺乏责任感
• (1)缺乏家庭责任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通过家访了解的情况常
常使我们大吃一惊,反差很大。父母均已下岗,生活困难,但学生还要 讲吃讲穿,买手机,买电脑,骑高档自行车,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不但 不主动分担父母的忧愁,还提出无理要求,缺乏家庭责任感。 • (2)缺乏集体责任感。班级卫生工作,是班级的一项重要工作,通 过卫生劳动,可培养学生的劳动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 观念。但学生的实际表现令人担忧,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认识到值日劳 动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劳动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四分之二的学生敷衍 了事,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则能拖则拖,能少则少,能逃则逃。教室过 道有椅子摔倒,每个人从上面跨过,没人主动扶起,地上的纸片更是没 人主动捡起,缺乏责任感。 • (3)缺乏社会责任感。现在的学生大多都很少关心国家大事及国际 时政,他们大多为追星一族,只关心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及文娱界明星, 他们的生辰、年龄、星座、喜好、行踪等都能头头是道,但有些同学连 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都说不全,有的同学甚至连自己的校长是谁也说不上, 缺乏责任感。

青少年道德的培养PPT课件

青少年道德的培养PPT课件
理倾向或特征; 从品德形成的过程来看,品德是个体道德价值观
念不断内化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 从品德的心理构成来看,品德是复合体; 从品德的表现方式看,品德体现在个体的一系列
道德行为中。
3.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 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 什么?
一、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1. 关于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2岁到5岁) 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5岁到10岁) 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10岁或11岁后)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
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设计了一 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 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 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来探明 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 此产生的公平观念发展的水平。
对偶故事法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 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 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 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 通过发展一般认知能力来为道德思维的发展准备必 要的条件
• 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道德依照固定不变的顺序向前推进,依次经过三个 水平,每个水平都包括两个明显的道德阶段。 • 前习俗水平(0~9岁)
•道德讨论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思 考,从而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 德思考,进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公正团体法,概括地讲,是指根据集体教育原则形成的, 旨在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的道德教 育方法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
初中生的道德行为有很大发展,但在具体的行为表现方 面存在很大个别差异。初中生已经形成基本的道德行为 习惯,但这个过程主要是在高中阶段才基本完成。初中 时期是道德行为分化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 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不良行为的人数都在增加,两极分化 现象十分明显,即使到了高中,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仍然 存在
•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方面 •从坚持性的动力来源来看,小学生完成任务主要 依靠外部的影响 •小学生的自制力也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初入学 的儿童自制力很差,经常发生违反纪律、捣乱等行 为。从三年级起,儿童的自制力有了显著发展

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培训课件

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培训课件
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认 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诚信意识。
践行诚信行为
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守时、守信、不说谎 等,将诚信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建立诚信档案
学校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记录学生的诚信表现, 以此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参考。
尊重他人与自我尊重
80%
学会倾听与理解
教育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 想法,理解他人的感Leabharlann Baidu和需求, 以尊重为基础进行人际交往。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 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 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 任感和奉献精神。
校园文化艺术节
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展 示学生的才艺和创意,让 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 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
05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与家风传承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 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育教育目标与任务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目标: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健全人 格、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任务:德育教育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传授道德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

第01讲品德的概述、品德发展理论、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

目录

第一节品德的概述

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

第一节品德的概述

一、什么是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品德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与道德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品德具有稳定性特征。

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以及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断内化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的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区别在于,道德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不一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二、品德的结构

(一)我国传统的因素构成观点

壹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到的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

贰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

叁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到的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

肆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
塑造良好品德
教师以身作则,展示诚实、公正、勤奋等良好品德,激励学生效仿 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营造道德氛围
教师营造尊重、关爱和公正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 品德教育。
家校合作共同推进青少年品德发展
加强沟通与合作
家长和教师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品德发展状况,制定 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遗传因素与品德发展 存在相关性,但并非 决定性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个体神 经类型和气质类型, 从而影响品德发展。
环境因素对品德塑造作用
家庭环境
社会环境
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经济 条件等对品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舆论等对 个体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理念、教师素质、同伴关系 等对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品德概述 • 品德形成因素及过程 • 品德培养方法与途径 •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品德特质及启示 • 当代青少年品德现状及挑战 • 家长和教师角色在品德教育中重要性
01 品德概述
品德定义与内涵
品德定义
品德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是个体内在道德素质和外在道德行为的综 合体现。
共同参与活动
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品德教育活动,如志愿服务、德育 实践等,促进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中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

道德认知: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是认识。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知的表现形式。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指在道德意向观念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道德意志:是指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构建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价值认同:是指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1、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区别:

①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具有社会性,

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要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③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道德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则是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联系:①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道德教育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道德品质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②个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及不断发展的道德需要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整和完善提供

了依据和动力。

2、怎样理解品德因素结构理论中的四因素说?

品德发展理论ppt课件

品德发展理论ppt课件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 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 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 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精选ppt课件
9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 实在论阶段(3~7岁)。
这阶段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 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 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 “好”,不听话就是“坏”。 2)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 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 德的实在论。
16
自律阶段特点( 7~12)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 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 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精选ppt课件
17
自律阶段特点( 7~12)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 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精选ppt课件
18
自律阶段特点( 7~12)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 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 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精选ppt课件
38
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 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
3.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 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 阶段。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课件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PPT课件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
11
精选ppt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道德认识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四 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道德行为的动力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
25
精选ppt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避罚服从阶段。 服从与惩罚定向。依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判断行
为的对错。
26
精选ppt
水平
阶 段
态度


如果你让你的妻子死掉,

赞成 你将会有很大的麻烦。受

到谴责和调查
俗1

不该偷,将会被送近监狱,

反对 即使跑掉也会不得安宁,
41
精选ppt
(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提出。
观察学习也成为替代性学习或模仿学 习,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 的强化而引起的行为变化。
42
精选ppt
暴力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
43
精选ppt
班杜拉攻击模仿实验

第六章 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  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 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 道德教育的启示
– 道德讨论法 – 公正团体法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 家庭
– 家庭气氛 -家庭结构 -家庭教育 -父母榜样
• 同伴 • 教师
– 专断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 – 放任型 – 民族型
• 大众媒体 • 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 研究工具:对偶故事
– 道德发展的原因:道德认识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 – 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 (1)通过发展一般认知能力来为道德思维的发展准备必要的条件 – (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道德教育。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 前习俗水平(0-9岁) – 习俗水平(9-15岁)
–榜样的示范作用
–发挥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 采用道德叙事法,提高道德认识 • 开展感恩教育,激发道德情感
感恩教育常见形式:情境教育法、渗透教育法、实践锻炼法、专题活动法
中学生品德教育
• 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知 • 通过移情训练,激发道德情感
–角色扮演法:模拟、再扮演、角色倒置 –分享体验训练
第六章 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师范类
学习目标
• 关Hale Waihona Puke Baidu词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
第一节 德育过程 第二节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德育课程 第四节 德育模式 第五节 德育原则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 育
第一节 德育过程 • 一、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人的品德 培养和形成过程。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 育
第一节 德育过程
发展具有明显的理智性, 并带有社会性和 时代性的特点 • 情感变化明显区别于初中生:强烈、稳定 • 意志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独立、坚持 性、果断性、自制力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三章 品德发展的一般理论
皮亚杰 科尔伯格
班杜拉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第一节 一般理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游戏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
命令;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 出的要求
3、可逆阶段(8~10岁)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
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4、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
向于公正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不顾准则规定 • 道德认知不守恒 • 游戏规则及成人要求没约束力
• 1、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
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 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 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 抉择。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

一、品德、道德与德育

(一)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二)品德的内涵

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

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

道德转化品德

德育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初中生道德教育主题班会PPT课件

初中生道德教育主题班会PPT课件
初中生道德教育主题班 会PPT课件
目录 引言 道德的定义 道德教育的意义 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教育的案例分享 总结
引言
引言
主题:初中生道德教育 目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引言
重要性: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பைடு நூலகம்和 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
道德的定义
道德的定义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 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道德行为体现了人们的良知和 责任感
道德教育的方法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道德教育的案 例分享
道德教育的案例分享
学生志愿者活动:学生参与社 区志愿者活动,体验帮助他人 的快乐,培养友爱和奉献精神
道德故事讲解:通过讲解道德 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道 德选择和行为
道德教育的案例分享
学生互助行为表彰:对学生之间的互助 行为进行表彰,激励他们形成良好的道 德习惯
总结
总结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努力,为学 生提供全面的道德教育
总结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 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道德的定义
道德准则的制定基于社会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
道德教育的意 义
道德教育的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 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 为习惯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

一、道德的定义: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品德的定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两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所属的范畴也不同。

1. 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2. 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众多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颇不平凡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心理学也关注个体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道德状况,关注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和作出的道德评价。

第1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

第1章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概述
三种成分。
• 四因素说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
• 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 •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识的表
现形式。
• 古今中外思想家都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于人的德性的重要 性。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我国古代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过“知明而行无过矣”。 只有“知明”,才能做到“行无过”,强调了道德认识对 于道德行为的指导作用。
的指导下所作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自觉行为。
•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 区别: • 首先,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
律;而品德的内容虽然具有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 心理特征,其形成与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 要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 其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 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道德 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则是个体意识的 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 关系。
• 案例分析:
• 琳琳偷偷拿走了亮亮的玩具 • 捡到钱自己用了 • 违背了承诺——乱扔垃圾、不遵守课堂纪律
• 道德行为: • 道德行为指在道德观念与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一、道德与品德

(一)、道德及其特点

1、道德特点:(1)社会性(2)相对性(3)道德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体自律、良心驱使维持(4)价值规定性

(二)、品德及其特点

1、品德含义:即个人道德面貌,指个体依据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2、品德特点:a、稳定性b、个别性c、自觉性

(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的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每个社会为维护人们共同生活的利益而规定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品德则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二、品德心理结构

(一)品德因素结构

1、道德认知: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感情:指人的道德情感能否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指人在道德情境中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指道德意向与观念支配下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品德的功能结构

1、生成结构

2、执行结构

3、定型结构

第二节、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

个体在实践中,受教育和道德舆论影响,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主要阶段:1、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依从2、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3、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信奉三、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内部:1、一般认知能力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原有道德知识与信念

外部:1、家庭与社区环境2、学校道德教育环境3、社会道德教育环境4、社会道德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 准则和社会公正感
•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对偶故事案例
•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 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 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 水渍。
• 2、品德:个人依据一定的道 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 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3.品德与道德区别、联系
(1)联系
首先,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 是社会道德在个体的具体表现,两者都受 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 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 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 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海因茨偷药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 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 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 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 2000 美元。为 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 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 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 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 “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 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 药偷走了,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警察局。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三)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
2.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 (1)初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 道德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前习俗水平) • 情感发展上没有明显的进步:心烦意乱期 • 意志行动已经出现明显的广阔性、社会性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三)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
• (2)高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 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思想意识
发展具有明显的理智性, 并带有社会性和 时代性的特点 • 情感变化明显区别于初中生:强烈、稳定 • 意志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独立、坚持 性、果断性、自制力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三章 品德发展的一般理论
皮亚杰 科尔伯格
班杜拉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第一节 一般理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20育
2、权威阶段(6-8岁)
• 完全服从权威阶段:
• 服从周围环境的规则和要求
– 规则是不能更改的,必须绝对服 从
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 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
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21育
3、可逆阶段(8-10岁)
• 对权威不再绝对服从,规则也非不可变 • 在规则面前同伴关系是“可逆关系”
• 1、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
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 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 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 抉择。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2、道德情感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 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现状
• 一、整体健康,主流良好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二节 中学德育现状
(一)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德育课程功能定位上倾向学科化 (三)德育工源自文库倾向课程化 (四)德育目标倾向工具化和功利化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品德
最后,社会道德本身是由许许多多的品 德集合构成的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2.品德与道德区别、联系
(2)区别
• 首先,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 象。品德则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 体现象。
• 其次,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 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 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 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 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 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 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3、道德行为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
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 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 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与特征
• 1.中学生品德概念 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
一般为11-19岁左右,依据一定的 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 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 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22育
4、公正阶段(11-12岁)
• 公正即承认真正平等,根据具体情况给 出恰当处理
• 从关心同情出发作为道德判断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23育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德育根本目的:促进道德判断、道 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第二节 品德心理结构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一)品德与道德含义
1、道德:调整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综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一)品德与道德含义
• 再次,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受 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 脑中的反映,它的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 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 最后,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游戏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
命令;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 出的要求
3、可逆阶段(8~10岁)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
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4、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
向于公正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不顾准则规定 • 道德认知不守恒 • 游戏规则及成人要求没约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