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复合菌群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双泥法多点进水O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双泥法多点进水O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双泥法多点进水O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水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

因此,高效脱碳脱氮除磷系统的研究,对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试验采用双泥法多点进水OAO工艺,研究了污泥驯化培养期间的污染物去除情况,以及不同的进水流量配比和好氧池溶解氧对系统的运行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系统的最佳进水流量配比和溶解氧浓度,并在最佳工况下,对系统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所示:(1)驯化培养期间,随着污泥培养的进行,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在接种污泥驯化培养的后期(第12天之后),系统对COD、氨氮、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95%以上、93%以上、52%以上和55%以上,去除效果良好。

(2)在进水流量分配比分别为1:1、1.5:1、2:1三种情况下,系统对COD和氨氮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和稳定的去除率,出水均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改变进水流量配比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没有明显的影响。

不同进水流量配比对TN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随着进水流量配比的增大,TN 的平均去除率先上升至55%左右,后有小幅度下降,当Q1/Q2=1.5:1时,TN平均去除率为55.94%,此时TN的去除率最高。

不同进水流量配比对TP的去除效果也有着明显的影响,且TP去除率的波动相对较大,随着进水流量配比的增大,TP的平均去除率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Q1/Q2=1.5:1时,TP去除率最高。

整体而言,当Q1/Q2=1.5:1时,COD、氨氮、TN、TP均能达到较高的去除率。

(3)低溶解氧条件下,系统的COD和氨氮去除率很高,都能达到90%以上,而且对去除效果的影响都很小,出水均能够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随着溶解氧的增加,TN的去除率有所降低,且当溶解氧为1.0mg/L时,TN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

污水处理技术中的高效生物反应器研究

污水处理技术中的高效生物反应器研究

污水处理技术中的高效生物反应器研究一、引言污水处理技术是环保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领域,其中高效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关键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高效生物反应器的定义、研究历史、优势和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介绍该技术的相关知识。

二、高效生物反应器的定义高效生物反应器是污水处理技术中的一种用于生物处理污水的设备。

其通过菌类在生物膜内附着生长吸附、吸收和转化有害物质,将污染物质分解为无害物质,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

该技术亦称高效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利用微生物的吸附和附着能力,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一种处理方式。

三、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历史早在20世纪60年代,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下水道和排水处理中。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为了解决城市污染水处理的问题不断地开发和研究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

近年来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逐渐成为国际上新兴的废水处理技术,已逐渐成为我国小型污水处理工程中使用的一项重要技术。

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在实践应用中也不断升级改进,提高其处理效率。

四、高效生物反应器的优势相较于其他的污水处理方法,高效生物反应器具有以下优势:1. 高处理效率:高效生物反应器的反应器容积较小,能快速地对废水进行处理,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2. 适应性强: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可以处理各种不同性质的废水,应用范围广。

3. 净化效果好: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废水的有害物质已经被生物降解吸收或氧化,水的净化效果明显可见,处理后的废水质量稳定可靠。

4. 维护方便: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结构简单,设备维护管理相对较方便。

五、高效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前景随着世界人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治理和保护更为重要,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将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将朝着更智能化、更高效率、更低成本以及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随着全国纳污水处理厂的逐步扩建和改造,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构建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复合菌群及最佳条件确定_王榕

构建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复合菌群及最佳条件确定_王榕

能源研究与管理2019(4)研究与探讨收稿日期:2019-09-29作者简介:王榕(1985—),女,江西吉安人,讲师,硕士,毕业于南昌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

摘要:抗生素生产废水是一种水质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含有难降解物质且具有生物毒性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通过筛选构建高效复合菌群,使其对抗生素生产废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处理效果。

实验表明,构建的高效复合菌群对抗生素生产废水COD cr 去除率能达到80.38%,大大高于单一菌株。

同时确定了该复合菌群处理废水的最佳条件为pH 值6.5、摇床温度25℃,接种量7mL 。

关键词:复合菌群;抗生素生产废水;正交实验;方差分析中图分类号:X7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7676(2019)04-0061-03WANG Rong 1,ZENG Changhua 2(1.Jiangxi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Nanchang 330077,China;2.DZ Environmental Technolgy Co.,Ltd.,Nanchang 330029,China)Antibiotic wastewater is a kind of high-concentration organic with complex composition,poor biodegradability andbiodegradability wastewater.This paper screens and constructs high-efficiency multiple microorganisms to make it suitable for antibiotic wastewater.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high-efficiency multiple microorganisms can achieve COD cr removal rate of 80.38%for antibiotic wastewater,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a single strain.At the same time,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by the multiple microorganisms are pH value 6.5,shaker temperature 25℃,inoculum volume 7mL.multiple microorganisms;antibiotic wastewater;orthogonal;analysis of variance构建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复合菌群及最佳条件确定王榕1,曾常华2(1.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南昌330077;2.江西德正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南昌330029)引言抗生素生产废水是一种水质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含有难降解物质且具有生物毒性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生化法处理[1-3]。

高效微生物-SBR工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高效微生物-SBR工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注 入采用缓速搅 拌 的方 式 , 待进 水 、 沉淀 、 排水时 间确定
后, 主要对 实验周期( HM菌与不加 H 加 M菌 ) 进行考察 , 实际上主要 是对 曝气反应 时间( 水力停留时间 ) 的考察 , 最 终找出适合 的最佳反应时间及其它运行参数。 各组连续运 行 五个周期 , 同时测试并 纪录 C D r氨氮等水质指标。 O e、
NI lKH2 Na CO3 tC P 2
淀粉
0a N
S4 O
O.7 1 0 1 0 1 0 0 0.3 .6 .6 .4 2 0 0 0 O 0.6 .3 .7 O O0 .3
水 质指 标 : O c 4 0~40m /N 一 8~ 5m / C D r0 2 g H3 N3 4 g 。 ] 1
深, 随后出现 污泥絮体 。进 入污泥成熟期后 , 污泥 絮体增
长, 颗粒化程度加强 , 泥水分离快。污泥结合成胶团状后 , 迅速沉 降污泥层密实 , 上清液清澈 , 基本无悬浮物。 伴随着
原 生 和 后 生 动 物 的 出 现 , 泥 颗 粒 呈 暗灰 色 , 明 污 泥 驯 污 表 化成功。
表 2 XB R反 应 器 处 理 生 活 污 水运 行 模 式
箱 、B S R反应器 、 贮水箱和 自动控制柜 。其 中, 污水箱容积 为 5 L S R反应器有效容积为 4 L 各个反应器之间用橡 0 ,B 5。
始 闷曝 2 时 , 止 1 小 时 , 出 上 清 液 5 % 。循 环 两 4小 静 . 5 排 0
( ) 验 材 料 与 装 置 一 试
1 . 试验材料 () 1试验废水 。 采用人_ T配制 的模拟废水 , 具体配方和
水 质 指标 如表 1 示 。 所

高效陶粒固定化复合厌氧菌群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高效陶粒固定化复合厌氧菌群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转子流量计 、 厌氧滤池 、 恒温箱 、 温 度控制 仪 、 加 热器 、 水封、 贮水槽 以及湿式气体流量计 。

难。造成这一 问题 的原 因并不完全 由于人均水 资源 的匮乏 。
由于人 口的城市化进程 的不断加快 , 环境 水污染 的问题 也 日 益严重 , 造成 国内众 多的江河 、 湖 泊 以及水 库等地 的水 质迅 速下降 , 对我 国居 民用水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 固定化微 生物技术 通过物理 或化学手段 将微生物 的活 动范 围限制在 固定空间内 , 并保持其活性从而便 于反复连续 使用… 。本研究 的内容 主要是通 过使用 陶粒作 为微生 物载 体将其 固定 , 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厌氧生活污水 处理技术达
建 了复合厌氧 茵群及生 活污水处理的工艺条件 , 试验证 明 , A F反 应器 中的水 力停 留时间在 6 h时逐渐趋 于稳定 , 并 维持 在 5 0 % 的水平 , 处理 效果偏低 。在保证适 当的水力 负荷 与水力停 留时间时, 功能化 高效陶粒与复合 菌 C H F H一
1 挂 膜 结合 的 系统 性 能 远 远优 于 采 用其 他 材 料 的 系统 。 关键 词 : 高效 陶 粒 ; 复合 茵 C HF H 一1 ; 生 活 污 水
继 出现 了缺水现 象 , 并 造成超 过7 0 0 0 万 人 口的 生 活 用 水 困
本 试 验所 用 的 升 流 式 厌 氧 生 物 滤 池 ( A F ) 如 图 1所 示 。 其 中, T与 A R分别代表温度测控 点与分析取 样点 , 图中 1 ~
1 1 号标识依次分 别代表污水处理贮槽 、 污水泵 、 污水 高位槽 、
5~3 5 ℃, 压力位3 0 0 0 P a , 公称 流量 为0 . 5 m / h , 误 差为 1 %。

光合细菌和活性污泥联用净化有机污水的研究

光合细菌和活性污泥联用净化有机污水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光合细菌菌种来源及培养基
光合细菌来源于河南省鹤壁市人元生物技术发 展公司生产的光合细菌液体肥。
活性污泥来源于太原市北郊污水处理厂。 培养基成分如下:液体培养基:MgSO4 0.2 g,CaSO4 0.076 g,NH4SO4 1.25 g,葡萄糖 2.5 g,KH2PO4 0.6 g,KH- PO4 0.9 g,酵母膏 1 g,蒸馏水 1 000 mL,pH6.8~7.2。 1.2 实验水样 实验用水用人工配水,模拟某淀粉厂实际淀粉废
参考文献:
[1] Leheninger AL, Nelson DL, Cox MM.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M]. 2nd Edition.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1993: 180-312
[2] Mai WJ, Hu CQ. Molecular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expression and antibacterial analysis of a lysozyme homologue from 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J].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2009, 36(6): 1587-1595
抑菌谱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 2009, 25(2): 189-194 [9] 奥斯伯 F M,布伦特 R,金斯顿 R E,等. 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5-56 [10] Bradford MM. 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含有 6 个 His“标签”, 所以表达的目的蛋白可以通过 Ni2+-NTA 亲和层析而纯化,将简化重组蛋白的分离纯 化步骤,此外 Hi“ s 标签”还有利于目的蛋白的分析与 鉴定。 此外, 由于目的基因 SjLys-N 中含有稀有密码

复合菌剂污泥减量试验研究

复合菌剂污泥减量试验研究

COD/mg L mmmmmm
ÂÃÄÅÆÇ 10000
1.0
8000
0.8
6000
0.6
4000
0.4
2000
0.2
0
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d
图 3 启动阶段污泥浓度变化
Fig.3 Variation of MLSS in the starting stage
mg L
(NH -N)/mg L
9~45
1~14.54
ρ(TP) /mg·L-1
7.45~14.17 0.66~4.46
1.2 试验装置 试验采用中试规模的反应装置,工艺流程如图 1
收稿日期:2009-03-31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08B090500224);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8108101015) 作者简介:香杰新(197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与技术;E-mail:xjx@ 联系作者:吕斯濠,博士,副教授;联系电话:0769-22861660;E-mail:lshsean@
ÂÃÄÁÂÄÅÃÆÇÁ 0.87降至0.81。由图3可知,m(MLVSS)/m(MLSS)的
变 化 不 是 很 大 ,投 加 微 生 物 后 平 均 的 m ( MLVSS ) / m(MLSS)较投加前的 0.83 略有提高,这与王敏[8]等
ÄÅÆÇÁ 利用多功能微生物制剂进行污泥减量的研究一致。2






图 1 试验装置 Fig.1 Schematic of experimental setup
1.5 分析方法 COD:重铬酸钾法;NH4+-N:纳氏试剂比色法;

《2024年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范文

《2024年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范文

《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污水处理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往往存在处理效率低、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菌藻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低成本的优点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及其应用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二、菌藻共生系统概述菌藻共生系统是一种利用藻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光合作用和生物降解共同作用来处理污水的系统。

该系统中,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碳源,促进异养型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而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物为藻类提供营养,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三、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机理1. 物理吸附与生物降解相结合:菌藻共生系统中,藻类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

同时,系统中的微生物通过分泌酶、酸等物质,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实现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2. 氮、磷的去除:菌藻共生系统通过硝化、反硝化等过程,将污水中的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同时,系统中的藻类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将磷转化为磷酸盐等易于沉淀的物质,实现磷的去除。

3. 菌藻共生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系统中藻类和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当某一种类生物数量过多时,其他生物会通过竞争资源、分泌抑制物质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系统的稳定。

四、菌藻共生系统的应用进展1. 污水处理厂改造:将菌藻共生系统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可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个污水处理厂成功应用该技术进行改造。

2. 生态修复工程:菌藻共生系统可应用于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湖泊生态系统等方式,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

3. 家庭污水处理: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家庭污水处理设备逐渐普及。

两段BAF处理生活污水中试研究

两段BAF处理生活污水中试研究
1 .2 试验 水质
膜成 功 。
通过 分析表 明 , 膜的形 成分 以下 3个 时期 。 生物
第 1个 时期 为 陶粒 填料 对 微生 物 的 吸 附阻 留作 用 。



试验用水取 自昆山市某 生活小 区所排放 的生
活 污水 , 水质 状况 见表 1所示 。填 料 经 驯化 培 养挂 膜成 功后 取不 同 的容 积 负 荷 和 不 同 的水 力 停 留时 间情况下测 定 出水 的 C D、S O T S和 N N, H 一 同时水 质 监 测方法均 按照 国家颁布 的标准 方法进行 。
池 中形 成适应 各 自微 环 境 的微 生物 菌 群 , 有机 物 将
层填 料 为高 02m, . 粒径 2— m 的鹅 卵石 , 4c 上层 为 粒径 3— l 5Il / n的轻质 陶粒 填料 , 一段 滤 池 总体 积 第 为 11m 第 二段滤 池总 填料 体 积 为 05m , 水 . , . 污
果表 明: T为 1— HR 4h时, 进水 C D质量 浓度 9 O 8—14 2m / 5 . g L的条 件下 , O 的去 除率平均为 7 . % ,S的去除率平均为 CD 41 S
8 .% , H3N去 除率平均为 5 . % , 45 N 一 5 4 出水 C D降至 1 . 5 . g ,S降至 4 8—1 g , H - O 8 6— 0 4m /L S . 4m /L N 3N降至 17~2 . g . 8 4m /
气生 物滤 池或 多段 曝气 生物 滤池 工艺 。
进水管 、 布气 管 ( 正常曝气和反冲洗布气同用 ) 反 、
冲洗进 水管 均在鹅 卵石 填 料 层 内 , 水水 流 和 空 气 污

MBBR—多级A-O耦合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实验研究

MBBR—多级A-O耦合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实验研究

MBBR—多级A-O耦合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实验研究MBBR—多级A/O耦合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实验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给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难题,许多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处理技术和工艺。

MBBR(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膜技术,通过在悬浮载体上附着微生物菌群,实现废水的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

A/O(Anaerobic/Oxic)是一种处理工艺,以好氧生物脱氮为主要控制环节。

多级A/O耦合工艺是将多个A/O单元串联起来,通过不同阶段的工艺处理,达到更高效的废水处理效果。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MBBR—多级A/O耦合工艺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并探讨其对水质的改善和环境影响。

首先,我们从收集城市生活污水样品开始。

选择一处城市污水站作为实验点,收集来自不同来源的污水样品,包括家庭生活污水、商业区污水以及工业区污水。

确保污水样品的代表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接下来,将污水样品引入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包括MBBR 反应器和多级A/O处理单元。

MBBR反应器中填充了特定的悬浮载体,通过给废水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微生物菌群在载体上形成生物膜并进行降解有机物的过程。

而多级A/O处理单元根据不同的阶段分别进行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实现废水的氮磷去除。

随着实验的进行,我们收集了不同阶段的废水样品,并进行了水质分析。

通过监测废水中的COD、氨氮、总磷等指标,评估MBBR—多级A/O耦合工艺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同时,也分析了出水水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实验结果表明,MBBR—多级A/O耦合工艺能够有效地去除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

在MBBR反应器中,通过悬浮载体附着的生物膜降解有机物,使废水中的COD得到显著降低。

多级A/O处理单元进一步去除了废水中的氨氮和总磷,使废水中的氮磷含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当前环保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较为分散,传统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无法覆盖到每个家庭,导致许多农村地区存在着污水处理和资源回收的问题。

因此,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对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家庭用水、农田灌溉和人畜粪便等,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质。

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污水处理。

1. 塘泽体系处理法:将农村生活污水利用塘泽体系进行处理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的方法。

塘泽体系由人工湿地、鱼塘等组成,通过植物吸收、土壤过滤以及微生物的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去除。

同时,塘泽体系还可以达到景观效果,为农村地区带来生态和环境的改善。

2. 生物滤池处理法: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生物膜和生物附着菌群来处理污水的方法。

通过将污水通过生物滤料层,利用微生物的附着和降解作用,将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去除。

生物滤池简单易操作,而且对水质的要求较低,适合农村地区使用。

3. 高效固体液分离处理法:该方法主要通过物理方法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进行分离,同时还可以收集有机物进行后续的资源化利用。

高效固液分离处理法可以将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淤泥和有机物去除,在减轻后续处理的工作量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有机物进行沼气发电等能源利用。

二、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方法除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外,资源化利用也是重要的环保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农村生活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 污水灌溉:农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通过将经过初步处理的生活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源和营养物质。

但在利用生活污水进行农田灌溉时,需要注意污水的处理和后续环境影响,避免对土壤和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

2. 沼气生产:通过污泥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作农村生活和农业的能源供给。

兼氧型FMBR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_黄万抚

兼氧型FMBR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_黄万抚

膜组件
检查口
设备区
处理区
图 1 兼氧 FMBR 装置示意图
清水区
第 37 卷 第 1 期
黄万抚,等:兼氧型 FMBR 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
7
实验工艺流程如图 2 所示,废水首先通过格栅 经集水井和沉砂池流入该废水处理厂调节池,经提 升泵抽入兼氧膜处理器兼性区以提高废水的可生 化性及完成初级生化降解,随后流经膜区,污染物 被高效复合菌进一步降解,最后通过膜的截留作用 与产水泵的抽吸作用成为出水.
化,静沉时污泥絮体由松散变得致密,颜色呈黑褐 色清晰可见,泥水分离界面明显,表明污泥增长较 快.但随着实验的推进,污泥浓度并未持续升高,反 应器内污泥增长和消化速率趋于动态平衡,维持在 10000 mg/L 左右,说明已成功驯化出高效兼性复合 菌群 . [11] 实验期间污泥生长情况随运行时间变化曲 线如图 3 所示.
收 稿 日 期 :2015-10-13 基金项目:江西省主要学 科 学 术 和 技 术 带 头 人 培 养 计 划 (200120900800);江 西 省 对 外 科 技 合 作 计 划 (20122BDH80018);江 西 省 研 究 生 创 新
基 金 项 目 (YC2014-S351 ) 作者简介:黄万抚(1962- ),男,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液膜分离、矿物加工和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E-mail:sim2008@.
印染 废水
集水井 沉砂池 调节池 FMBR
出水
图 2 实验工艺流程图
1.3 实验分析方法 在调试和实验过程中,对反应器进出水指标进
行跟踪检测,考察装置对 COD、NH3-N 和色度的去 除效果,实验所用的检测分析方法为《水和废水监 测分析方法》中的国家标准方法,详见表 3.

改良多级A-O+MBR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

改良多级A-O+MBR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

改良多级A-O+MBR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改良多级A/O+MBR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日渐凸显。

有效处理生活污水不仅是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健康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而改良多级A/O(Anoxic/Oxic)+MBR(Membrane Bioreactor)组合工艺,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污水处理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多级A/O+MBR组合工艺是传统A/O工艺和MBR工艺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两者各自的优势。

传统A/O工艺通过两级反应池,充分利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微生物活性,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

而MBR工艺则是在生物活性污泥系统中引入微孔膜,用于分离悬浮物和微生物,从而达到高效固液分离和透明液体状态的优点。

改良后的多级A/O+MBR组合工艺在前期通过A/O工艺去除氮磷物质,再进入MBR系统进行深度处理,使污水经过处理后的出水质量更高,更加符合国家的排放标准。

改良多级A/O+MBR组合工艺具有多个突出优点。

首先,处理效果好。

组合工艺中,A/O工艺能够充分利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的生物活性,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出水中的氮磷浓度;而MBR工艺采用微孔膜进行固液分离,有效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出水水质更为清澈透明。

其次,处理能力强。

MBR系统中的微孔膜可以有效过滤出水中的微生物和悬浮物,使出水中的有机物质浓度降至较低水平,满足国家排放标准。

再者,稳定性高。

多级A/O工艺和MBR工艺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稳定性较高,可靠性强。

最后,节能效益显著。

组合工艺中,A/O工艺采用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式去除氮磷营养物质,能够有效节约能源;MBR系统中的微孔膜虽然需要供气进行操作,但相比于传统沉淀池等工艺,能耗较低。

然而,要充分发挥改良多级A/O+MBR组合工艺的优势,还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应合理选择好氧和缺氧条件下的反应池的比例,以使处理效果更好。

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用途[发明专利]

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用途[发明专利]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110188842.4(22)申请日 2021.02.19(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申请公布号 CN 112939239 A(43)申请公布日 2021.06.11(73)专利权人 杭州楠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18号大街16号2幢2楼(72)发明人 徐坚麟 付源 王俊滔 向粤琴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专利代理师 叶帅东(51)Int.Cl.C12N 1/20(2006.01)C02F 101/10(2006.01)C02F 101/16(2006.01)C02F 101/38(2006.01)C02F 101/34(2006.01)C02F 101/36(2006.01)(56)对比文件CN 104174441 A ,2014.12.03CN 104630186 A ,2015.05.20CN 1624100 A ,2005.06.08WO 2016116113 A1,2016.07.28审查员 朱凯 (54)发明名称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用途(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用途,属于微生物制剂技术领域,复合微生物制剂包含:至少一种微生物,微生物至少含有一种硝化细菌;至少一种纤维铁配合物。

上述纤维铁配合物为纤维铁(Ⅲ)配合物。

本发明复合微生物制剂不仅在合适温度内能深度去污水中COD、BOD 5、氨氮和TP,而且能在低温条件下能有效去除污水中COD、BOD 5、氨氮和TP。

本发明还公开了复合微生物制剂在下述任一种用途:在污水脱氮和/或脱磷中的用途;在污水除臭和/或垃圾渗滤液除臭中的用途;在增加污水透明度中的用途;在制备污水处理药剂中的用途。

污水为工业污水、城市污水、农村污水、垃圾渗滤液或易腐垃圾发酵处理得污水。

《2024年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范文

《2024年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范文

《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水体中,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污水处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需要高效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还需要采用生态友好的技术来处理复杂的有机污染物。

其中,菌藻共生系统因其独特的功能和潜力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及其应用进展。

二、菌藻共生系统的基本概念菌藻共生系统是一种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将微生物(如细菌)与藻类结合在一起,形成共生关系。

这种系统可以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和营养元素进行污水处理,去除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该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环保且易于维护,是当前污水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三、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机理菌藻共生系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除污染物:1. 细菌的生物降解作用:细菌利用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通过代谢活动将其降解为无机物,从而达到降低有机物浓度的目的。

此外,某些细菌还可以通过同化作用将氮、磷等元素转化为细胞内物质,实现营养元素的回收利用。

2. 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水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糖类和脂肪酸等。

这些有机物可以被细菌进一步降解,从而实现水体的净化。

此外,藻类还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3. 菌藻共生关系:在菌藻共生系统中,细菌和藻类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

细菌为藻类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而藻类则为细菌提供光能和二氧化碳等生长所需的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

四、菌藻共生系统的应用进展随着对菌藻共生系统研究的深入,其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污水处理工艺的改进:通过对菌藻共生系统的优化设计,如调整细菌和藻类的比例、光照强度等参数,可以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2024年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范文

《2024年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范文

《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机理及其应用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未经有效处理便被排入环境中,这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而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大多效率较低、操作复杂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在此背景下,菌藻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环保的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探讨污水处理中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及其应用进展。

二、菌藻共生系统的基本原理菌藻共生系统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和藻类共同作用来处理污水的生物技术。

在这个系统中,微生物和藻类通过相互作用,共同降解有机物、吸收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该系统主要依靠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和藻类的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实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

三、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机理菌藻共生系统中,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等方式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

而藻类则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和有机物。

在这个过程中,藻类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而微生物则通过其生物降解作用帮助藻类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

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使得菌藻共生系统在处理污水时具有较高的效率。

具体来说,菌藻共生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降解:微生物通过分泌酶等生物催化剂,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

2. 营养吸收: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和微生物分解产生的营养物质被其吸收利用,从而达到去除污水中营养物的目的。

3. 氧气供应: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过程中消耗的氧气可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得到补充,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4. 微环境调控:菌藻共生系统还可以通过调节pH值、温度等微环境因素,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四、菌藻共生系统的应用进展近年来,菌藻共生系统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处理效率提高:通过优化菌藻种类、比例及生长条件等参数,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污泥特性研究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污泥特性研究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污泥特性研究在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系统中,附着相微生物在生物处理单元去除有机物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对生物膜上微生物是否具有活性及其变化应成为关注的焦点。

了解生物膜在生化反应过程中活性的变化,对生物膜反应器的优化控制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微生物活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基本工艺参数外,还包括膜分离对无机物质的截留以及膜分离本身对污泥的作用。

微生物活性的描述也是多方面的,如污泥指数、污泥活性成分(MLVSS/MLSS)、比去除速率、比耗氧速率以及酶的活性等。

本实验中采用污泥指数、污泥的活性成分和比耗氧速率对生物膜及悬浮污泥活性进行分析。

一、实验装置本研究采用将多种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在极其简单的系统装置中,系统由复合反应区和好氧MBR(膜生物反应器)反应区组成。

为了利于保持系统内混合液处于良好的紊动和悬浮状态,减小因剪切造成的污泥颗粒破解,提高曝气设备的充氧速率,经过综合比较,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自行设计,把反应器设计长方形。

复合反应器内设有填料,为提高充氧效率和满足混合液所需的流态,复合反应器底部用穿孔曝气管进行曝气,有利于混合液旋转并防止死角,减小水头损失。

微生物附着于填料表面和游移在废水中,除了具有降解有机物的作用以外,还同时具有促进系统反硝化的功能。

为保证复合反应区内悬浮污泥量,通过回流泵将部分活性污泥回流至复合反应区。

好氧MBR反应区是将中空纤维微滤膜直接放入反应器内,反应器底部安置了曝气器。

反应器实际上兼具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膜分离三种处理过程。

因此,该工艺是这三种处理方法的有效结合。

二、污泥指数的测定污泥指数SVI表示,按下式计算:SVI值能够反映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

SVI值过低,说明泥粒细小,无机质含量高,活性低;SVI值过高,说明污泥的沉降性能不好,并且可能产生污泥膨胀现象。

HBR和MBR中活性污泥指数SVI值。

反应器中HBR区和MBR区的SVI值一直保持在120mL/g 以下,而且相差不大,系统污泥均保持较好的沉降性能。

复合载体固化微生物污水净化技术

复合载体固化微生物污水净化技术

复合载体固化微生物的微生物简介
通过Biocleaner公司强大的微生物工程技术和经验对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并筛选出10多种具有特殊功 能的菌种。通过吸附、包埋等高科技手段使其“母体”“ 睡眠”于载体中。特殊功能的菌种主要包括: • 分解氨氮的微生物。 • 分解硫化氢等防止臭味产生的微生物。 • 分解污泥的微生物。 • 可在水中聚集氧气的微生物。 • 可分解大分子有机化学品的微生物。 • 其它分解COD、BOD的微生物。
3. 微生物种群单一,无法同时解决底泥、氨氮、臭味等黑 臭水体问题。
4. 面对复杂的化工废水,活性污泥法的微生物无法分解和 耐受有毒物质的冲击。
美国Biocleaner公司简介
美国Biocleaner公司与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生物系共同 开发研制高科技微生物技术,该大学拥有世界最著名的微生 物专家,存有世界上最多的优势微生物达11000多种。有着 长期使用和驾驭微生物的丰富经验。微生物载体化技术是该 公司研发的最革命性的微生物技术之一,该技术颠覆了使用 100多年的传统活性污泥法。
• 工业污水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只有被分解成CO2,水和氮气 离开水体才被视为最终处理干净。
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 通过物理、化学法、提高污水的生化性。 (包括高级氧化、芬顿、铁碳、等离子和吸附等技术) • 通过提高水体中微生物的密度。 (包括MBR、纳米曝气、添加各种填料等技术) • 通过提高水体中微生物的质量。 (包括培养、驯化各种优势微生物菌、生物酶等技术) • 面对更为严重的污染量和更复杂的污染物,进一步提高微
与通常使用的载体和填料技术有根本区别
• 常用的载体和填料技术包括碳纤维草、化纤棉絮、塑料球 、陶瓷粒、硅藻土等等。
• 这些载体和填料的主要功能是能够与水体中的自然微生物 产生附着和结膜,提高了微生物的密度。

低温生活污水生物处理研究

低温生活污水生物处理研究

o O ol b poe y1 % 一2 % t ns g t i. C nls n M hpemcor i scu i l f D cud ei rvdb 0 C m 0 h i l s a 【 o c i ] u i i o a s ol h h a n e rn uo l r g m n d gy
新 疆农业科 学
2 1 ,85 :4 —93 0 14 ( )9 8 5
Xij n r utrlSin e ni gAg c l a ce cs a i u
低温 生活 污水生 物处理 研 究
顾 美英 王艳 萍 谢 玉 清 张志 东 , 军 房世 杰 , , 茆 ,

( . 疆 农 业科 学院 微 生 物应 用研 究所 . 鲁 木 齐 1新 乌
适 应 能 力也 较 强 。组 合成 的复 合 菌 群 , 助 于提 高 生 物 处 理 的能 力 , C D去 除 效 率 比 单 菌 可 提 高 1 % 有 其 O 0
2 %。 【 论 】 冷 微 生物 复 合 菌 群在 低 温 条 件 下 有 较 好 的 C D处 理 能 力 , 低 温 生 活 污 水 生 物处 理 方 面 具 0 结 耐 O 在
t etetl e pr uesw g . R sl T r s h t p i sa scud h hydgaeC D a l h t a n o t e tr e ae 【 eut he py m r he t i ol i l erd O t o er m w m a 】 e c o rn g w
e ce t e r d OD we e s re e rm ra se ae rame tp a t h n w r o o n e d u e n i f inl d g a e C r ce n d fo u b n wa tw trte t n ln ,t e e e c mp u d d a s d i y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总结高效复合菌群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康建雄1,2, 刘俊良3, 闵海华2, 李 静2(1.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2.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3.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建设系,河北张家口075024) 摘 要: 研究了高效复合菌群对生活污水中COD 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曝气条件下高效复合菌群对COD 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不曝气的;高效复合菌群的投量、曝气时间、温度和pH 是影响其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生活污水; 高效复合菌群; 生物降解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4602(2005)08-0034-03Study on D o m esti c Sewage Trea t m en t Usi n g H i ghly Effecti veCo m pound Bacter i aK ANG J ian 2xi ong 1,2, L I U Jun 2liang 3, M I N Hai 2hua 2, L I J ing2(1.S chool of Graduate Education,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 uhan 430074,China;2.School of Environm ental S cience and Technology,Huazh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 2nology,W uhan 430074,China;3.D ept .of U rban Construction,Hebei Institute of A rchitecturalEngineering,Zhangjiakou 075024,China ) Abstract: Study was made on the effect of COD re moval fr om domestic se wage by using highly ef 2fective compound bacteria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ly effective compound bacteria for COD re moval under aerati on is superi or t o that under non 2aerati on;the degradati on effect is influenced by the key fac 2t ors including the dosage of the bacteria,aerati on ti m e,te mperature,and pH. Key words: domestic se wage; highly effective compound bacteria; bi odegradati 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9832005);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1ABB016); 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污水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难降解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使得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不足日益暴露出来[1]。

针对这种状况,科技人员开始通过向污水处理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出的优势菌种或经基因重组产生的高效菌种,来改善原系统的处理效果[2]。

笔者对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出来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驯化,然后将混合培养液投加到反应器中,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高效复合菌群对污水中COD 的降解性能。

1 材料与方法111 原水水质及污泥来源试验所用水样为高校区生活污水,其水质见表1。

所用污泥取自武汉华润啤酒集团污水处理站的・43・第21卷 第8期2005年8月 中国给水排水CH I N A WATER &WASTE WATER Vol .21No .8Aug .2005好氧活性污泥:含水率为97%,VSS/SS 为0.43。

表1 原水水质Tab .1 Ra w water quality项目C OD /(mg ・L -1)BOD 5/(mg ・L -1)NH 3-N /(mg ・L -1)SS/(mg ・L -1)pH数值75~14537~797~1360~1007.0~7.3112 高效细菌的筛选与培养从多个污染源分离获得具有降解有机污染物能力的细菌共102株,以菌株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为标准,采用透明圈法初选出2种酶活性均较高的细菌25株,然后再从中筛选出15株作供试菌株。

将这15株供试高效细菌用常规培养基进行驯化培养,以形成“高效复合菌群”,其营养比例与试验所用生活污水的基本相似。

113 试验装置试验装置见图1。

图1 试验装置Fig .1 Experi m ental set 2up采用2根有机玻璃柱作为反应器,其中一根只加普通的活性污泥,另一根加培养驯化好的高效复合菌群和普通活性污泥的混合物。

玻璃柱的内径为30c m ,高为50c m ,有效容积为20L,外侧设3个排水口,底部设一个排泥口。

采用鼓风曝气,利用溶解氧快速测定仪进行监测,使反应器内DO >2mg/L 。

114 分析项目及方法COD 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3],DO 采用溶解氧快速测定仪测定。

2 结果与讨论211 菌群投量对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在曝气和不曝气的条件下,考察了高效复合菌群投量(体积比)对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高效复合菌群在曝气条件下的COD 降解速率优于不曝气的,此时0.004~0.006的投加比例较为合适。

随着高效复合菌群投量的继续增加则COD 去除率呈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高效复合菌群混合培养液中含有高浓度有机物(经测定,COD 高达2×104mg/L )。

图2 菌群投量对C OD 去除的影响Fig .2 Effect of bacteria dosage on COD re moval212 曝气时间对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同曝气时间下两反应器对COD 的去除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曝气时间对C OD 去除率的影响Fig .3 Effect of aerati on ti m e on COD re moval从图3可知,高效活性污泥对COD 的去除率比普通活性污泥的高,即投加高效菌种可显著提高对COD 的去除率。

同时其去除COD 的速率也更快,高效活性污泥反应器在1h 的曝气时间内就去除了大部分有机物,而普通活性污泥反应器则需曝气2.5~3h 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213 pH 值对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图4为不同pH 值条件下高效复合菌群对COD 的去除结果。

图4 pH 值对C OD 去除率的影响Fig .4 Effect of pH on C OD removal・53・第8期 康建雄,等:高效复合菌群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第21卷从图4可以看出,当pH =7.0~8.5时对COD 的去除效果最好,这是因为pH 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细菌胞外酶的分泌及其活性。

214 温度对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高效活性污泥在不同温度下对COD 的去除情况见图5。

图5 温度对C OD 去除率的影响Fig .5 Effect of te mperature on C OD re moval从图5可以看出,高效活性污泥在25~35℃内对COD 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由于细菌的净化功能主要依靠生物酶的催化作用实现,为此对这15株菌种的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20、30、35℃下的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194、0.203和0.165,可见淀粉酶是细菌的主要降解酶之一,酶活性越高则细菌的活性越强,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越好,酶活性与COD 去除率成正比例关系。

215 对比试验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普通活性污泥和高效活性污泥对COD 的去除效果,试验条件:高效复合菌群投量为0.5%,曝气时间为6h,温度为28~32℃,pH 为7.0~8.0。

结果表明,高效活性污泥对COD 的去除率比普通活性污泥高约13%。

3 结论① 菌种投量、曝气时间、pH 值和温度是影响高效复合菌群降解COD 效果的主要因素;② 在曝气条件下,由高效复合菌群参与构成的“高效活性污泥”对COD 的去除率比普通活性污泥提高了约13%;③ 高效复合菌群培养液投量为0.4%~0.6%时对COD 的去除效果较好;④ 在pH =7.0~8.5的环境下高效复合菌群对COD 的去除率较高;⑤ 在25~35℃时高效复合菌群的酶活性高,对COD 降解效果好。

参考文献:[1] Tapana Cheunbern,Krisha R Pagilla .Aer obic ther mophi 2lic and anaer obic mes ophilic treat m ent of sludge[J ].En 2vir Eng,2000,126(9):790-795.[2] 韩力平,王建龙.生物强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J ].环境科学,1999,20(8):100-102.[3]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E -ma il:kang_jx@收稿日期:2005-04-15・书讯・《新英汉给水排水辞典》7月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编辑的《新英汉给水排水辞典》(以下简称《新辞典》)共收录城市与工业给水排水及其相关学科的词目共10万余条,其中新词目约2万余条,有少量2003年—2004年出版的新词。

新选词目偏重于水质处理、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计算机等方面。

词目的主要类型有:科技术语,经济、管理术语,化合物名词,微生物、动植物名称,本专业有关团体组织名称,标准、法规等名称和缩写词。

给水排水学科的技术术语主要内容有:水源与废水最终处置,水质与水质分析、监测、监控,给水与废水处理的理论、技术、工程,室外与建筑给水排水管线系统,管材、药剂与设备。

与给水排水交叉学科科技术语的主要内容有:化学化工,水生生物,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水资源、水力学与水利工程,计算机,环境、生态,机械、仪表与过程控制,农业与农药,建筑与施工等等。

《新辞典》是一本学科内容丰富全面的工具书。

需要《新英汉给水排水辞典》者,可以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销售网点订购,或在我社网上购买,网址是:www .china ,E -mail:cabp @china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供稿)・63・第8期 中国给水排水 第21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