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

合集下载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 形 成 的 先 后 次 序 : 构 成 尖 顶 山 的 玄 武 岩 、 构 成 平 顶 山 的 玄 武 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 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 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 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 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 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形成沙滩等
性)
滨海地区
2.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 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 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主要是__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__。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有哪些?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 __生__物__
使岩石发生_崩__解___、 _破__碎___;为其他外力作用 创造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
侵蚀 水、_冰__川___、 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
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 发时期。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运用地质学知识,解读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的区分和理解。

(2)运用内外力作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和成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成因。

2. 讲解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3. 讲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4.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例子,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和成因。

五、作业布置1. 根据内外力作用的知识,分析自己身边的地理环境,写一篇短文,描述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主要的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内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七、教学活动1.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

(3)风力堆积地貌
0
沙滩
沙丘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 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 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 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0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 常见如花岗岩等 喷出型岩浆岩: 常见如玄武岩等
沉积岩: 常见如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煤 炭等(有层理结构,常包含化石)
0
变质岩: 常见如大理岩、板岩、石英 岩等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沉积岩(层理结构)
0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岩浆岩
喷出岩
侵入岩
在讲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时,首先介绍三大类岩石的 常见类型,用图片展示沉积岩的层理结构和石灰岩变质形
0
成大理岩。用三角形整体框架加流程箭头的形式展示三大 类岩石与岩浆之间是如何转化的。最后展示循环图的三种 变式图,详细说明在解题中的判读技巧。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课堂导入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急流跌宕的瀑布
堆 风力堆积
沙丘

冰川堆积
冰碛丘陵
海水堆积 沙滩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2000万年来,珠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 珠峰海拔高度只有8844.43米,这是为什么?
0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 同时存在,但以内力作用为主。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0
高效上好每节课·快乐上好每天学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2)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表形态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模型和图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2)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现象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内在联系;(2)地表形态现象的实际应用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的地理模型和图示;(3)准备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章节内容;(2)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原因。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运用地理模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分析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3. 课堂练习与讨论:(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2)组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际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了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表形态演变过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及相互关系;(2)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的解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演变;(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2)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地球内部力量的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部力量的风力、流水等。

3. 实例分析:(1)展示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如河流三角洲的形成、海岸线的变迁等;(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中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4.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1)总结地表形态演变的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影响;(2)强调地理知识在解释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地表形态演变的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地表形态是指地表上的各种地形、地貌、地形特征和地球物理学上的现象,包括山脉、河流、峡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力量的结果。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就是指人类在地表上的各种活动中所施加的影响,包括人类工程、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等,这些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地表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的用地越来越广泛,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地貌被破坏和改变。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人工填埋处理垃圾、废弃物和工业排放物,不仅破坏了原来的自然地貌,而且还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

(二)土地开发对地貌的影响土地开发对地質和地貌造成的破坏非常明显。

在城市及农村开发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将土地改造为耕地、草地、道路和建筑物等,这些活动使得原本的自然地貌被切割和铲平。

同时,土地改造还可能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水质的恶化等问题。

(三)人类工程对地貌的影响人们的工程活动也对地表形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建造高速公路和公路隧道,人造堤坝和水库等,这些人工工程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因为人类的工程活动对山体上的植被和水土的损害非常严重,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环境的影响地表形态营造的力量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一)生态环境的改变地表形态的改变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采煤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直接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此外,工业化、城市化和道路建设等对荒漠化、沙尘暴、土地沙化等问题的解决也带来了很多挑战。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还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改变气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岩石圈教案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结果: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不同地区主导的外力①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搬运→移动沙丘)②湿润地区:流水作用③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冰碛湖)④海岸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

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石油)场所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场所·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自然力和人为力。

自然力主要包括地壳运动、风蚀、水侵蚀和冰川作用等自然过程。

而人为力则是指人类通过开采、建筑、矿山开发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自然力通过地壳运动,如板块运动、地震等,来改变地表的形态。

风蚀是指风力将地表物质吹走或磨蚀地表,从而形成风化地表。

水侵蚀是指水流将地表物质冲刷或侵蚀地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形。

冰川作用是指冰川的作用力使地表物质被移动或磨蚀地表,从而形成冰川地形。

人为力主要通过开采、建筑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开采活动包括矿山开采和采石场开采等,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

建筑活动,如建造建筑物和修筑道路,会改变地表的平整程度和地貌特征。

土地开发主要是指对土地进行农业、城市化和工业化开发,会改变地表的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方式,从而影响地表形态。

综上所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既包括自然力,如地壳运动、风蚀、水侵蚀和冰川作用等自然过程,也包括人为力,如开采、建筑和土地开发等活动。

这些力量的作用使得地
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二)【课标分析】课标要求: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标解读:首先,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其次,本节课标重在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做再塑造,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再次,“运用示意图”的方法体现了课标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优化。

最后,课标关注的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也是本条课标要求的重点。

【教材分析】地位分析:本节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 (人教版·第三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是对前面章节大气和水的内容的总结、递进与深化。

使学生从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正确理解地表形态的成因也为后续学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打下基础。

本节在前后章节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个框题。

第一框题内力作用是对地表形态的“粗略塑造”,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体;第二个框题外力作用则是对地表形态的“精细打磨”,是对地表形态的再塑造;第三个框题则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参与下的岩石圈的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节内容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学情分析】从认知水平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五种基本地型”,初步认识了地表形态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前认知;但是一些典型的地貌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不易感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表象,帮助学生认识理解。

高考地理考前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考地理考前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考地理考前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指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指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指示流水的侵蚀作用,海边的嶙峋岩壁指示海浪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指示流水溶蚀作用,沙丘指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以及以风力作用为主的地区,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和沉积地貌。

【习题】下图为贵州三都县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

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石蛋,石蛋大小不等。

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海洋中,由碳酸钙分子结核压实而成。

完成1~2题。

1.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是()A.玄武岩B.花岗岩C.变质岩D.沉积岩2.地质景观中石蛋的地理成因链是()①外力侵蚀②海相沉积③地壳抬升④岩石风化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④②①D.④①③②在贵州兴义市,近两万座奇峰翠峦组成了蔚为壮观的万峰林。

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万峰林局部景观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万峰林属于()A.冰川地貌B.海岸地貌C.风成地貌D.喀斯特地貌4.要拍摄该景观图,拍摄点应选择在()①山间低洼处②地势较高处③视野开阔处④河流交汇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两断层形成于同一时期。

据此回答5~7题。

5.地层②~⑦主要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该作用最可能是()A.流水堆积B.风力侵蚀C.冰川堆积D.崩塌作用6.西侧地块缺失⑥岩层,其原因可能是该侧()A.地势较高,该岩层被侵蚀B.抬升幅度大,未沉积该岩层C.岩浆侵入,该岩层己变质D.受断层影响,该岩层被推移7.根据岩层组成物质特征,推测②~③岩层形成的过渡时期该区域()A.冰川面积缩小B.地势趋于和缓C.河流流量变大D.风力作用增强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在中生代的陆地地层——“红层”上形成的。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课程主要围绕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地质作用和地表运动等内容展开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3)了解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掌握相关的地理概念和术语。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环境的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表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其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特征;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和地质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具体实例,让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和地质作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表现象。

3.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时: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表运动的认识。

2. 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表运动在地表形态中的作用。

3. 结合地质探测资料和实地勘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课时:课堂总结与展望1.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所学知识。

2. 教师进行回顾和总结,澄清学生对地表形态相关概念的认识和误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展望下一步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六、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幻灯片、视频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类型、形成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

(3)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通过分析案例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对地貌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如山脉的形成、河流地貌的演变等,引导学生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图片,如高山、峡谷、平原、河流、海洋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知识讲解(1)内力作用①介绍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讲解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重点讲解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形成山脉、裂谷等。

(2)外力作用①介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组(人教版) 第10周 第2课时 总第65课时 制作人: 制作日期:10月4日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素有“千岛之国”之称,印尼又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课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
班级: 姓名: 学号: 使用日期: 总分 得分
学习目标
1、 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 理解岩石的分类。

重点、难点
重点:岩石的分类。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结合学案知识梳理仔细默读课本, 10分钟后点名提问。

知识梳理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4.8) ①岩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特别提示】
①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岩浆岩是由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不可能含有化石;变质岩在发生变质时,由于温度、压力的影响,化石不能保存下来。

②根据地层组成物质和化石可推知沉积时的环境,因为各种生物生活环境不同,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可推知为温暖的浅海环境;富含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可推知为湿热的森林环境。

③岩层新老关系判定:一般沉积岩层老的在下层,新的岩层在上。

侵入岩一般在围岩形成后发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

喷出岩一般在下覆岩层形成后发生火山活动形成。

当堂训练
独立闭卷;用0.5mm 黑色签字笔作答,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时间:15分钟。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2014·衢州模拟)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

岩盐是化学沉积的矿物——石岩组成的岩石。

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区的岩盐属于(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2.关于该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高三地理组亲情奉献
人口最多国家——中国
A .盐丘形成顺序为T2-T1-T3
B .图中岩盐层的年龄较新
C .油气不可能在盐丘下部聚集
D .盐丘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
★3.该地区的部分盐山表面密布沟渠,甚至形成地下洞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力堆积
B .流水侵蚀
C .风化作用
D .人为破坏
(2014·泉州市期末)下图为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日光岩”岩石属于地壳物质循环示意
图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日光岩”的形成过程是( )
A .地壳上升——岩浆侵入——风化、堆积
B .地壳下降——岩浆喷发——风化、侵蚀
C .岩浆喷发——地壳下降——风化、堆积
D .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2014·东北三校联考)右图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回答6~7题。

★★6.“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下图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海浪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化作用
(2014·清远市第一学期高三调研)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4~5题。

★★8.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沉积
★★9.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
A .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 .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 .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负责人意见:
高三地理组(人教版)第10周第2课时总第65课时制作人:制作日期:10月4日
解析:题干中明确指出,岩盐是化学沉积而成的,应属于沉积岩。

答案:D
解析:盐丘是地下岩盐受挤压喷涌溢出而成,说明其形成受内力作用影响。

其形成过程应是T2-T3-T1。

答案:D
解析:盐山表面出现沟渠,形成地下洞穴,主要是受流水侵蚀的影响。

其形成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一致。

答案:B
解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岩浆,“日光岩”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

答案:B
解析: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后地壳上升,周边岩石受外力风化、侵蚀、搬运作用而流失,而花岗岩由于致密坚硬不易受侵蚀得以保留形成“日光岩”。

答案:D
解析: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知,甲、乙、丙、丁分别是沉积岩、岩浆、岩浆岩和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由此得出答案。

答案:C
解析:棱角分明的花岗岩经过风化作用,逐渐成为栩栩如生的“猴子”。

答案:D
解析:河西走廊在我国西北地区,空气干燥,多大风天气,以风力侵蚀为主。

裸露地表的花岗岩在风力作用下岩缝拓宽变深,最终形成千疮百孔的独特蜂巢地貌。

答案:B
解析:该地首先自下而上形成四个平直沉积岩层,而后岩浆活动向上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花岗岩体,再由于地壳上升,该处地表高出周围地区,最后外力侵蚀形成“蜂巢”地貌。

答案:A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素有“千岛之国”之称,印尼又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