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和“林风眠师生作品展”在杭州举行
东西贯中 吴冠中
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展(11月20日—12月25日)
发布: 2010-11-28 21:02 | 作者: 网络转载 | 来源: 网络转载 | 查看: 10次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他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6月去世。
吴冠中一生高举“美的创造”旗帜,不息探索,力求创新,在融合中西艺术的实践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思想隼锐、艺术迭新的一代旗手。
2009年12月3日,吴冠中将其56件本人绘画作品和16件珍藏的师友作品,共计72件艺术品无偿捐赠给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学院,由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
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吴冠中艺术作品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将集中展示吴冠中先生生前捐赠给海内外主要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大部分作品,包括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香港艺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故宫博物院、鲁迅博物馆和浙江美术馆的作品300余件。
展览分“东西贯中”、“生命激流”、“时代回声”3部分,通过绘画作品、历史文献、图片影像、文字手稿,以及有关他的大量画册、图录、文集等,全面回顾其艺术历程和创作实践,凸显吴冠中美术思想和艺术成就对中国当代文化美术建设的推进意义。
开始时间: 2010年11月20日周六10:00
结束时间: 2010年12月25日周六17:00
地点: 杭州西湖区南山路138号
主办方: 浙江美术馆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往观看!。
吴冠中“中西融合”绘画艺术研究
吴冠中“中西融合”绘画艺术研究作者:邹迎双杨国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7期摘要:在东方与西方、继承与拓展等诸多纷争与矛盾中,吴冠中熟谙西方绘画精神,又深会中国绘画的意境,他从实践到理论探索了中西绘画融合的问题,成功地创造了中国当代油画的民族形式,探索了绘画民族化、现代化的真谛。
吴冠中无论从创作实践还是从理论研究都具有被纳入世界艺术史范畴内研究的可能。
吴冠中是我们敬仰的艺术大师,是我们民族的傲骨和脊梁,他以一生的探索和实践,以先行者的姿态,给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座标,给予当代美术发展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吴冠中;绘画;中西融合;[基金项目:此论文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论文“吴冠中‘中西融合’绘画艺术研究”(WM2013--28)]2010年6月25日,令人敬仰的吴冠中先生离开了我们,作为他的崇拜者,听到这样的噩耗,我深感悲痛,中国艺术界少了一位独立风骨的伟大艺术家。
看过先生的文章,读他的画,敬佩与感动早就深植于心底。
根于对先生的热爱和崇敬,加之自己专业的原因,开始研究吴冠中先生的绘画艺术,研读先生的绘画理论著述,分析不同时期的绘画创作风格。
吴冠中先生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一位睿智而富有生命激情的艺术家。
先生治学严谨,学术视野开阔,在艺术道路上融通古今,博采中西,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家中唯一一位能把自己的审美倾向、创作心路、生命感悟用图像与文字的形式做如此清晰地表达。
勇于破除陈规,并赋予绘画、文学表达以学术品格。
一、吴冠中“中西融合”的绘画艺术观吴冠中先生留给世人2000余幅作品,艺术言论150万字,这些成果诠释了他的绘画艺术观:不同艺术风格的绘画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性的艺术不可能脱离本民族文化基础而存在。
绘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自然融汇在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绘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强调内在的艺术韵味。
西方绘画体现出西方文化性质,强调外在的形象与技巧。
林风眠画作价值回归?
林风眠画作价值回归?作者:李保兴来源:《财富生活·上半月》2021年第12期谈及二十世纪中国绘画,林风眠(1900—1991)的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
在现代美术史上,他不仅是位开拓者、奠基者,更是中国画的创新者,在“融会中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鲜有人可比。
同时,他还是一位颇有洞见的艺术教育家,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三位艺术大师就是他的学生。
不过对比学生在艺术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表现,林风眠却始终是不温不火,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无法相提并论,然而在本季秋拍上,这位大师作品的表现似有价值回归之势。
在本季,诸多此前被看好的大师之作遭遇滑铁卢,但长期以来表现不温不火的林风眠倒是给了我们不少惊喜——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国书画”中,其作品多以超高估价成交;中国嘉德香港2021年秋拍“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中,其大尺幅彩墨作品《荷花图》成最大黑马,以最低估价4.7倍的价格(1185万港元)成交。
1970年代末,“林风眠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風眠及其沉睡了半个世纪的画作由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逐渐被接受、喜爱。
然而,由于林风眠开拓创新出的全新绘画形式与传统国画有着较大差异,对于习惯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人而言,鉴赏难度较大。
此外,“文革”前夕他曾自毁了大量作品,导致1950年代与1960年代的作品留存极少。
晚年他又反复开掘早年题材作画,且作品又基本不署年款,这不仅为研究其绘画的分期断代增加了难度,还为赝品制作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最终导致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中长期受到冷落,作品价格徘徊于低位。
但这两年,其画作在拍场已呈现活跃态势——根据雅昌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可知,林风眠在2021年上半年以总成交1.494亿元人民币,位居中国地区艺术家拍卖总额第20位、中国书画艺术家成交额第15位;总上拍108件拍品,成交80件,总成交率高达74%。
林风眠与吴冠中
林风眠与吴冠中(中)一意孤行从西画入手融合东方写意艺术有两大领域,吴冠中以其两参的视域和独特的机敏深刻地看穿了这一点:"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吴冠中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年)如果把这出色的警句说得更切近同时也更逊色一些,即:借更新了的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写意文人画的某些观念和感觉方式,改造外来的油画;借改造了的西方绘画特别是近现代绘画的某些观念和感觉方式,更新古老的中国水墨。
吴冠中这样说,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第一代开拓者,林风眠更深刻地感觉到了改革的艰难,他未敢左右开弓,而是在深入研习了西方油画以后,全力转向了水墨革命。
艺术革命不是发宣言而是切切实实的创造,只有宣言而没有高水准的创造成果的革命不是真正意义的革命。
林风眠当时面临的冷峻现实是:中国水墨的根革深厚,而油画的根基还十分浅薄;因此油画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应用中活学,而水墨却潜藏着高层变革的多种可能。
加之水墨的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它由此成了一块宝地,百年美术史上中国第一代大师几乎都是水墨大师,或者说他们大师地位的确立均与介入水墨不无关系。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批西画学子倒向了水墨。
曾经叱诧风云的林风眠终于成了寂然无声的林风眠,他在寂莫中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的顽强意志源于他对东西方写意艺术的深刻洞察和贯通感悟。
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提出了问题,更在于他的孤军奋战中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一)他以西方近现代的光色观念为基点,开创性地完成了光色水墨化和水墨光色化,成功地解决了光、色、墨的冲突;(二)创造性地移植并改造了中国壁画和青花瓷绘中湿润、迅疾、流畅的露锋线,而且畅而不浮,从而在反叛文人笔墨规范中发展了笔墨,在传统不能容忍的地方丰富了传统;(三)以中国艺术为文化底蕴,创造性地移植并改造了西方近现代绘画的造型观、体量观、构成观,并形成了自己的风神格体(参看郎绍君《论林风眠格体》,《江苏画刊》,1989年第10期)。
林风眠风景油画作品欣赏
林风眠风景油画作品欣赏展开全文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
1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
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山村秋色镜片连框设色纸本欣赏林风眠的作品,犹如享受音乐,不论其对线条的处理还是色彩的运用,皆让你感到那难以言明的韵律和淡淡的诗思之境。
从用笔方面来说,林风眠是近现代对传统笔墨贡献最大者。
他打破了将笔墨与“书法用笔”禁锢的锁链。
在他看来,那种违背物象本体,而徒然以抽象之观念,适合于书法的趣味的线条并不是用笔的唯一。
所以,从此图可以看出,林风眠对丛树以及山峦的描绘,一反传统,而以不同的匹配这些复杂自然形象的“林家笔墨”,给予出色的再现。
正是基于如此笔墨理念,林风眠超越了古人,而其绘画的精神又和传统一脉相承。
若此图常见之景,既得传统绘画审美情趣,又与当代赏者共鸣,而在古往今来的诸多画家中,至此境者寥寥无几。
枫林林风眠《枫林》一类风景的原初记忆,主要得之于1953年秋天苏州天平山之行。
天平山的枫林、松柏、池塘、小路和逆光的山体,给林风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简介吴冠中(1919 —2010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文学代表作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010 年6 月25 日23 时57 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 岁。
人物生平吴冠中在50 ~70 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 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
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1919 年8 月29 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1926 年,就读吴氏小学。
1930 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 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
1934 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 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 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 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
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 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 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 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
1943 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 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赴法国留学。
1947 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
1948 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 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 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 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 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 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 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 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7 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 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 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 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 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 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 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2006 年12 月26 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2007 年8 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2010 年6 月25 日晚23 时57 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 岁。
中国客家博物馆举办《林风眠师生画作联展》
扬 ,全国政协原 副主席罗 豪才 ,广东 省
省 长 黄 华 华 ,省政 协 主 席 黄 龙 云 ,全 国
客家人的 “ 奥运会 ”。 自l 7 年在 香港 91
举 办 第 一 届 以来 ,基本 上 每 两 年 在世 界 各 地 有 关 城 市 举办 一届 ,迄 今 已 举 办 过 2 届 。 2 11 世 界 客 属 第 2 届 恳 亲 大 会 2 0 年 4 将在广西省北海市举行。
《 念林 风 眠 诞辰 1 0 年林 风眠 师生 纪 1周
●
是 他从 1 4 至 1 6 年代 创作的彩 墨 画和 9 0 90 水 墨 画 。其 余 6 幅 为林 风 眠 弟 子 苏 天 0 赐 、吴冠 中、席德 进 、赵 无极 、朱 德群
画 作 联 展 》在 中 国 客 家 博 物 馆 隆 重 登
圃 圈
▲ 叶 剑英 纪 念馆 举 办 书 画 陈列 展
_ I
, 一
叶剑 英纪 念馆 自开馆 以来 ,迎来 了
无 数前 来 瞻 仰 元 帅 故 里 、 缅 怀 伟 人 丰 功
此 次 书 画展 ,他 们对 此表 示充 分的 肯定
和 赞 赏 。书 画展在 一 个 月内吸 引了 超过
日,世 界客属第2 届 恳亲大会在 广东河 3
源 隆 重 举 行 ,来 自2 多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的 0
近 6 0 名 客 家 乡亲 欢 聚 一 堂 , 以t 00 青会
●
游、孙 中山塑像揭 幕仪式 、 《 客家 吉邑
友 ,拜 祖寻 根 ,共商传 承 与发展世界 客
家文化之大计。
中 央 政 治 局 委 员 、省 委 书 记 汪 洋 宣 布 开 幕 ,全 国政 协 副 主 席 、 中 央 统 战 部 部 长
wugz
著名画家吴冠中辞世,让主持人曹可凡非常震惊。昨天噩耗传来,《可凡倾听》节目紧急赶制了纪念专辑《为画痴狂——狂人吴冠中》,并定于7月4日播出,镜头前,吴冠中畅谈了他的艺术人生……
老友领进门
吴冠中说,当时他与旅法著名华人画家朱德群俩是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电机科学生,在杭州军训时,他和朱德群编在一个班,由此,他俩整天靠在一起,朝夕相处了三个月。这时,朱德群利用星期天带他参观了杭州艺专。当时,绘画的美强烈地吸引了他,由此对绘画充满了兴趣。朱德群就鼓励他学,但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他学美术,尤其是遭到了父亲的激烈反对。尽管当时学画很苦而且很穷,但他就像自己与美术恋爱一样,为了爱可以不顾一切。
早在1979年便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整个会场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还有人写了《无笔墨等于零》来反驳。
铭记一段情
吴冠中说,他和夫人朱碧琴萍水相逢于抗战时期的重庆。他28岁时,准备去法国留学,相恋了4年的他们决定结婚后再走。当时,朱碧琴亲属中有些人不同意,但她不干,还是嫁给了他。有一年春天,他和法国同学驾仅容两人的小舟顺塞纳河而下一路写生,遇到风暴覆舟于江心。他不会游泳,几乎淹死。遇救时,身上穿着朱碧琴给他织的红毛衣,怀里还有她的相片。
“我这么一把年纪了,我要说真话。”
“我躯体老了,但灵魂不老,感情不老,思想不老。灵魂和躯体不和谐,老年生活我进不去,这让我痛苦!”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
林风眠的杭州梦境
林风眠的杭州梦境
鲍安顺
【期刊名称】《江淮法治》
【年(卷),期】2016(0)8
【摘要】他在杭州西湖的日子,不仅是他传承艺术理想培育出许多艺术奇才的美好时光,也是他自己创出巅峰之作的黄金岁月。
林风眠结缘杭州,是于1928年出任杭
州国立艺术院的首任院长。
他在西子湖畔哈同花园大礼堂里就职暨开学典礼上说,
来访西湖之人,一为游览,二为烧香。
【总页数】1页(P60)
【作者】鲍安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林风眠:调和者的戏曲之梦--论林风眠戏曲题材绘画中东方符号运用的流变
2.林
风眠杭州艺专执教经历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启示3.走近林风眠的世界--《林风眠全集》编辑侧记4.一部通览林风眠艺术世界的长卷--《林风眠全集》评析5.“思想自由、兼容并蓄”——从林风眠教育思想看国立杭州艺专的培养制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吴冠中作品中东西方审美因素的融合
浅谈吴冠中作品中东西方审美因素的融合一、吴冠中的独特人生经历对他绘画风格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吴冠中的画风独具一格,在我看来,主要得益于他引人入胜的人生经历。
吴冠中的人生经历,令人不可思议。
他出生于江苏的农民家庭,在考上浙江大学后,因在大一军训时结识了杭州美术学院学生朱德群,疯狂地爱上艺术,转入了杭州美院,开始走上艺术之路,吴冠中从一开始就是要“离经叛道”的。
在杭州美院,林风眠、潘天寿两位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探寻别样的艺术方向。
吴冠中性格里的大胆和反叛使他不仅冲破所谓的传统牢笼,更不拘泥于导师的指引。
因此,吴冠中能有今天的瞩目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位老师的导引奠定了吴冠中一生的艺术基调,后赴法留学,则是吴冠中现代创新绘画道路的真正起点,他中西融合画风真正实践期的开始。
以第一名考取赴法的吴冠中,正赶上了后印象派最盛行的时期。
在吴冠中对凡高的极度崇拜上,也体现为他作品中日益凸显的意象化风格,和他画作注重深层思考的特点。
后印象派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运用等。
而他后来的作品中的抽象化,和综合的象征的美学原则,以及强烈的个性等,都有后印象派三位巨匠的影子。
后印象派对吴冠中绘画风格的影响也是至关重的。
在法国,他接触到了真正的现代艺术,深受后印象派等的影响,真正把握住了他该去往的艺术方向。
但因对祖国、故乡、亲人的眷恋情怀,完美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空间,没能阻挡住思乡的似箭归心。
于是,吴冠中回到了生养他的土地。
这不仅造成了他艺术风格的转向,更使他从此扎根蕴藏无限题材的土地,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浩劫,和学术界变革浪潮的影响等,他不断挣扎在中西文化之间,作品也日渐成熟。
细细总结吴冠中的经历,自弃理学艺后,他一直徘徊在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十字路口上。
早年师从林风眠和潘天寿,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都是中国式的,而后,留学巴黎,则领他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学世界。
两者同样难忘,同样深刻,和其他留学巴黎的画家不同,他们都深深融入西方传统中去了,而吴冠中却不舍得弃其任一。
东西互补,融创多元——从林风眠的绘画理念看中国绘画变化的可能
最 激 烈 的 时 期 . 是 文 化 最 繁 荣 的 时 期 自 然 界 的 一 切 事 也 物 都 是 因其 天 敌 的 存 在 而 得 到 发 展 . 类 社 会 亦 然 。 个 人 一
民族 的 文 化 如果 不 受 到 外 来 的 威 胁 很 难 有 生 机 和 活 力 . 更 谈 不 上 什 么 创 造 力 ” 然 . 者 并 非 在 此 鼓 吹 外 来 竞 当 笔
一
术 格 体 其 实 这 些 观 点 都 是 假 设 了 中 西 之 间 二 元 对 立 的 ”
艺 术 形 态 而 提 出 的 而 由 前 文 谈 到 的 东 西 方 文 化 的 交 汇
与 融 合 的 例 子 来 看 .世 界 各 国 都 已 经 不 可 能 回 到 相 互 独 立 而 不 相 往 来 的封 闭 时 代 .现 代 文 明倡 导 的是 一 个 多 元
术 界 特 别 是 建 筑 装 饰 和工 艺 美 术 领 域 .更 是 出 现 了追 求
“ 国 趣 味 ” 崇 尚 “ 国 风 格 ” 一 股 热 潮 “ 科 全 书 派 ” 中 、 中 的 百
当 代 各 种 形 式 艺 术 的 分 分 合 合 已 不 足 为 奇 . 而 正 因 为 每 一 次 分 合 都 可 能 是 一 次 新 的 创 造 . 是 。 两 方 艺 术 于 中 是 否 应 该 相 互 结 合 便 成 为 了 伪 命 题 。 此 . 分 地 比 较 中 因 过
争 与 压 力 . 良 性 的 竞 争 是 社 会 发 展 前 进 的 动 力 我 们 应 但
该庆 幸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里 涌 现 出不 少新 的 观 念 与 理 论 的思 考 : 受 林 风 眠 影 响 的 吴 冠 中 与 张 仃 的 “ 墨 之 争 ” 是 深 笔 便 激 起 人 们 关 注 中 国 当 代 绘 画 的 一 场 热 潮 . 而 最 终 的 是 非 又 有 何 妨 : 实 验 水 墨 成 为 中 国传 统 绘 画 ( 指 国 画 ) 当 尤 艺 术 的 现 代 转 型 .谁 又 能 否 认 这 样 的 变 化 和 尝 试 不 是 艺 术 创 造 的一 个 新 途 径
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
视野120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2019年,时值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百年诞辰,为了缅怀吴冠中先生为人民艺术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向吴冠中先生表达崇敬之情,由中国美术馆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于4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展览分为“生命之本”“自然之意”“纯真之心”三个板块,展出了中国美术馆藏吴冠中作品57件、清华大学藏吴冠中作品1件,共58件作品。
吴冠中于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师从林风眠、李超士、常书鸿、关良、潘天寿等大家,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195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2002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2010年逝世于北京。
吴冠中一直强调“风筝不断线”,就是艺术创作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在抽象艺术探索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完全抽象。
造化与心源、物象与心象,经由他那颗纯真之心的提炼与升华,成为永恒的艺术之美。
吴冠中始终坚持对艺术本真的探索,不忘初心,为国家美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在教学理念上,他不断向学生讲授现代艺术的思想和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独立人格。
吴冠中在中国现代美术的肥沃土地上播下了春天的种子。
他的思想的因子,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血脉之中,他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的远见卓识,使他的艺术成为连接中国传统与现代艺术思想的桥梁,也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艺术交流的纽带。
吴冠中 《拉萨龙王潭》 木板油画 46cm ×61cm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吴冠中 《山村晴雪》 木板油画 91.5cm×91.5cm 1964年 中国美术馆藏吴冠中 《太湖鹅群》 木板油画 44cm×59.5cm 1974年 中国美术馆藏吴冠中 《荷塘春秋》 布面油画 92cm×73cm 1996年 中国美术馆藏121 吴冠中 《弃舟》 布面油画 80cm×100cm 1998年吴冠中 《桃色旋风》 布面油画 61cm×61cm 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吴冠中 《花与花》 布面油画 60cm×76cm 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吴冠中 《飞越戒台》 布面油画 60cm×76cm 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吴冠中 《野草》 布面油彩 61cm×91cm 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吴冠中 《武夷山村》 木板油彩 49.2cm×61.5cm 197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的老师林风眠,画尽了女子婉约,唱尽了中国情调
吴冠中的老师林风眠,画尽了女子婉约,唱尽了中国情调
近来重翻林风眠先生的画作
被深深吸引:
东方仕女,风流婉转;
斑斓色彩,缤纷绚丽;
满池荷花,清香自来;
拙趣小鸟,童心烂漫……
林风眠先生,作为绘画大师吴冠中的恩师,
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为闪亮的一颗星
他戏称自己为“好色之徒”
将中西方绘画之精髓融为一体:
东方之飘逸线条、悠远意境
西方之斑斓色彩、造型分明
在他的笔下融于一体
造就了独特惊艳的画中世界
以下,是林先生的一些精彩作品,分享给大家:
东方仕女
抚琴饮茶,
帘外清风。
低眸回首,
最是温柔。
绚烂风景
春光无限,
秋意渐浓。
千般风景,
尽收画中。
满池荷花
莲叶田田,
苇叶尖尖。
满池荷花,
风华无限。
林间小鸟
树间林间,
花间叶尖。
顽皮小鸟,
西躲东藏。
天真烂漫、纯粹之心,
回味悠长、东方情味,
唱不尽的画中小调。
朋友们,喜欢今天林风眠先生的作品吗?
期待你的见解和交流。
喜欢的话,欢迎点赞关注
我是默默,持续分享有趣有料的精彩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河北省高考语文题目
河北省高考语文题目河北省高考语文题目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文的自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
)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举办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举办
佚名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4()5
【摘要】不久前,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
此次展览展出林风眠、吴冠中两位艺术大师的200件(组)代表性作品。
【总页数】2页(P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
【相关文献】
1.浅议林风眠、吴冠中“线艺术”蜕变基础与追求
2.中国油画风景之写意——探索林风眠、吴冠中、苏天赐的艺术道路
3.现代彩墨画艺术表现——以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为例
4.吴冠中与林风眠
5.“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和“林风眠师生作品展”在杭州举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冠中的艺术人生
吴冠中的艺术人生走上艺术之路1919年,吴冠中出生在江苏宜兴,家庭贫困的他高小毕业后,进入无锡师范初中部,凭优异的成绩,几乎每学期都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奖学金。
1934年,吴冠中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但一场新生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他遇到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朱德群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并建议喜欢画画的他放弃电机专业专攻美术。
两年后,吴冠中如愿以偿地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校长林风眠的启发下,走上了“融贯中西”的艺术道路。
寻找心中的麦田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吴冠中以全国绘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公费留学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校的资格。
吴冠中为自己的艺术世界打开了一扇气势磅礴的大门。
旧中国的黑暗腐败、对艺术的不重视,刺疼了他的心,他做梦都想着能在法国大展宏图,不再回国了。
吴冠中开始疯狂学画,一有时间就到卢浮宫。
除了在卢浮宫美术史学校听课,就是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及大大小小的画廊。
那么多画廊,每家不断在轮换展品,他天天转,所见仍日日新。
书店及塞纳河岸的旧书摊也是很吸引吴冠中的地方。
晚上他到法语学校补习,或到大茅屋画室画人体速写,时间排得紧,来不及吃饭,便买面包夹巧克力,边跑边吃。
大学城晚上常有舞会,他从未参与过,晚上回到宿舍就10点多了,还要看一小时法文书。
1949年,游历欧洲的留学生们即将结束自己的学业,留在国外还是回祖国去,吴冠中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有一次,他看到了梵高写给他弟弟的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
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
”正是这段话,令他意识到,他深爱的依然是自己的祖国。
走遍大江南北的“院士”回国后的吴冠中到处写生,他住工棚、破庙,啃干馒头、喝河水,曾被路人误以为是修雨伞的、要饭的。
他背着沉重的画具独自闯荡荒野僻壤,从东海三角到西藏的边城,从高昌古城到海鸥之岛,一步步地向人们揭示艺术的奥秘。
《画里阴晴》简析
《画里阴晴》吹奏着一支创新的短笛吴冠中,《画里阴晴》是他对自己艺术创作过程的一种记述。
《文心独白》是讲他对艺术的感觉、感悟。
这样的记述在他的著作中并不多见,认真品读之后,你会感觉令人受益非浅。
短文吹奏的是一支创新的短笛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散文《画里阴晴》,短小精悍,通俗幽默。
文章由一句诗引入话题。
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的有韵味。
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
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作者的创新体现在:他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文章第4自然段中的几句话:“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里说明作者的绘画是中西方两种绘画方法和技巧的糅合。
短文吹奏的是一支创新的短笛。
全文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艺术在于创新,同时,突出了文章的意境。
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自己“拿不定主意”,从全文看,作者是以自嘲语气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他会终身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的探索,兼取二者之长,融合两者之长,是对绘画艺术的一种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本文的主旨。
任何的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和独特行文结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当然,当然文章涉及较多的美学理论,对于非美术专业的人来说,对“阴”与“晴”的审美体验与画家敏锐的视觉大有距离,对“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印象派”、“意境”缺少概念性领悟,很难理解画家把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洋的油画艺术融为一体的创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 展 示 , 吴 冠 中长 子 吴 可雨 的话 说 , 览是 史 无 前例 的 。 用 展 据 悉 , 次展 览分 “ 觅 ” “ 土 ” “ 此 苦 、热 、 深歌 ” 三 部 分 , 出吴 冠 中历 次 向海 内外 重 要 艺 术 博 物 馆 展 捐 赠 的 油 画 、 墨 画 、 墨 画和 速 写 等 代 表 作 品 彩 水
很 重 的装 饰 画倾 向 , 的作 品 中也 会 穿 插 运 用 一 些纹 样 来 点 缀 她
图晦 , 是 每 个 民族 的特 征 。如 瑶 族 女 性 的狗 头 冠 、 族 女 性 这 苗
的百乌衣 、 侗族女性的象征龙蛇 的银质 背牌 、 彝族 儿童的虎头
鞋等。
背景。像她 2 0 年作 的一 幅静 物, 色的背景布上就 点缀 了 01 黄 好像是石窟壁画上的花卉植 物纹样 , 还有一幅穿着黄色连衣裙 的人 物画 中, 黑色 的背景布上也是绘 着花 卉 图案的纹样 , 可能
Hale Waihona Puke 许江介绍 , 该展 览可以说 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到 目前 为止 举 办 的最 大 规模 的展 览 。
( 上接 第 】8 ) 1页 也 是 如 此 。 每 个 民族 都 有 他们 自 己 的纹 样 或 者 他 们 所 崇 拜 的
能并不是很 典型的装饰绘 画, 的作 品主要是岩彩画 , 她 但是有
我们所熟知 的许 多装饰 画大师在 他们 的作 品中也都运 用 各种纹样和符号。丁绍光 , 云南画派的研创 人之 一。丁绍光在 意境创造过程 中, 糅进现实 生活 , 大都 以云南人物 、 风情 、 服饰
为题材 , 求诗 意般 的意 境 。 他 的 画 有很 多是 以 中 国文 化 为 创 追 作 背景 , 用这 些纹 样 或 者 图形 来 做 画 面 的 第二 层 次 来 衬 托 人 运
[ 4 展望之 . 中国装饰 文化 . 上海古籍出版社,0 1 20 . ( 作者单位 : 安徽 大学艺术学院)
1 8 2
物, 如其作 品《 、古代文 明》 思》 《 中的云涡纹样 。在 马家窑文化
马 家 窑 类 型 的彩 陶上 就 有 类似 云 涡纹 的漩 涡 纹 样 , 者 认 为 它 笔
从列举的这 些例 子中我们 可以看 出, 纹样对装饰 画的辅助 作 用不容小视 , 希望我们将来在对装饰 画的研究 中, 助对传 借
《 余韵》 《 日》 《 光普 照》 《 、射 、佛 、 火之花》 中运用 了敦煌壁画 中的
飞天形 象, 还有云 南铜鼓上的纹样 。刘 绍荟也是云南 画派的著
名画家之一 , 的作品 中也有纹样 的运用 , 他 在他 的一本 书名为
《 刘三姐》 的绘本 中, 就大量运用 了古代纹样 , 像云纹 、 植物纹 、 剪纸 中最常见 的鱼形抽象纹样 , 数不胜数 。陈之川的作 品《 哈 尼欢歌》 中的女性服饰运用 了少数 民族服饰 的方形 、 齿形 等 锯 纹样 , 还利 用 了银饰来点缀 , 出民族特色。胡 明哲的作 品可 突
参 考 文献 :
纹结合 。丁绍光 的《 渔女》 作品 中的服饰上也运用 了彩陶纹样 ,
[] 1 倪建林 . 装饰之源 . 重庆大学出版社,0 7 20 .
[ ] 廉夫 . 国纹样 辞 典 . 津 教 育 出版 社 , 9 . 2郭 中 天 1 8 9 [] 3 西北 历 史博 物馆 . 代装 饰 花 纹选 集 . 北人 民出版 社 , 5 古 西 1 3 9
统 纹 样 的深 入 学 习, 以做 出更 大 的 改进 和 创 新 。 可
可能是 后来 的云涡纹样的雏形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 陶、 双 耳罐上都 出现 了独立 的漩 涡纹 , 和后来 的云涡纹样开始接近。
到 了战 国 时期 , 出现 在 瓦 当上 的卷 云纹 样 就 开 始 将 云 纹 和漩 涡
袭舟玄 唷 开 t 充
“ 东西贯 中—— 吴冠 中艺术 回顾大 展” 林风 眠师生作 品展 ” 和“ 在杭 州举行
21 年 l 00 2 1月 0日至 1 2月 2 5日, 文 化 部 、 江 省 人 民 由 浙
林 风眠、 吴冠 中, 两位前辈作为“ 融贯 中西” 的艺术先行者, 他们 以 自身大胆创 新的艺术语言 , 向世人传述着 百年 的“ 中西
3 0 件 , 满 了 7个 展 厅 近 50 平 方 米 面 积 、 0余 充 00
10 20多米 的展 线。其 中吴先 生 的绝 笔之作 《 休
闲》 《 、 幻影》 《 醒》 《 , 、梦 、 巢》 是首次与 内地观众见
面 。展 览还 通 过 历 史 文 献及 有 关 吴冠 中 的 大 量
画册 、 录 、 图 文集 等 资 料 , 面 展 现 了其 艺 术 历 程 全 和创作实践。 与 此 同期 , 1月 2 1 2日, 由浙 江 省 人 民政 府 主
办、 中国美术学院承办的“ 林风 眠师生作 品展” 在 中国美术学 院美 术馆开幕 。该展 览展 出了林 风
眠及 其 弟 子 吴 冠 中 、 德 群 、 无 极 、 天 赐 、 朱 赵 苏 辟 德进 的作 品共 10 ( 复制 品 1 件 含 5 4件 ) 其 中 多 , 件 作 品 首 次 在 内地 展 出 。据 中 国美 术 学 院 院 长
结 合 之 路 ” 这 两 大 展 览 与 此 前 举 行 的“ 葵 园— — 许 江 作 品 。 致 展 ” 起 , 同组 成 了 中国 美 术 学 院“ 美之 路 ” 列展 事 。 一 共 国 系
政府 主办的“ 西贯 中—— 吴冠 中艺术 回顾大展” 东 在浙江美术 馆举行 。此次展 览是迄今为止吴冠 中艺术作 品规模最大 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