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练习设计的_点_线_面_

合集下载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

《点线面体》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点线面体》教学中,我担任的是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师。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意识到在教授《点线面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本文将对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点线面体》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几何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引入点、线、面等基本概念时,学生普遍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决定在教学前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的地砖、正方体的骰子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理解几何概念的抽象意义。

其次,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我在课堂上注重了对于点、线、面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但是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学期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启发性问题和探究性活动。

例如,我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找出点、线、面的具体示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来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此外,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发现在课堂上我过于注重理论讲解,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和综合运用的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几何解决问题能力,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几何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需要更加明确地制定学习目标和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

有些学生对于几何概念的记忆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才能掌握。

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练习环节,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习题。

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几何概念。

综上所述,《点线面体》教学反思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将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增加启发性问题和探究性活动、设计实践活动、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等方式来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第四章》 4.1.3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第四章》 4.1.3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4.1.3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3 点、线、面、体,内容包括: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知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2.内容解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了解了我们身边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从流星雨、打开的扇面、商店和宾馆的旋转门等实例出发,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直观的图片与实例让学生从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线面体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认识与理解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还是以后学好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知道点、线、面、体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2)知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2.目标解析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点、线、面也都是几何图形;认识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经历从几何体中寻找点、线、面的过程,借助实例,通过触摸、观察、实验、举例等数学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热爱几何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七年级学生仅对简单的几何图形有初步的直观认识,而对点线、面、体的抽象概念很难理解,需要让学生从直观中去感受抽象.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以及“面动成体”的理解.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猜谜语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打一自然物)—雨点你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一现象吗?(点动成线)(二)自学导航几何体我们先来认识“体”. 观察一本书、圆罐、篮球,从它们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几何体简称体.平面与曲面如图:四棱锥有___个面;圆柱有___个面;圆锥有___个面. 再联想上一课“展开图”的知识,可以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_____.观察这些面,它们有区别吗?四棱锥的5个面是平的;圆柱的侧面是曲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平的;圆锥的侧面是曲的,底面是平的.面有平的面(平面)和曲的面(曲面)两种.观察我们的教室和周围环境,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面”的例子,并指出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点与线思考:观察几何体模型,回答下列问题:(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为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线的形象点的形象思考: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它有____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_条棱,棱和棱相交成____个顶点.几何图形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在点、线、面、体中最基本的元素是____.物体的运动会留下运动轨迹,这些运动轨迹往往也能抽象成几何图形. 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动手试一试.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观察下列动画,你发现了什么?面动成体观察下列动画,你发现了什么?(三)考点解析例1.(1)正方体由____个面围成,它们都是____面;正方体有____个顶点,每个顶点处有____条棱.(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一条线,是____线;圆柱由____个面围成,其中有____个平的面,____个曲的面.(3)用圆规在纸上画圆,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风扇的叶片在转动时看上去像一个平面,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_;硬币在桌面上快速地转动时,看上去像球,这种现象说___________.【迁移应用】1.(1)在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的语句,这里把雨看成了线,这种现象可以反映的数学原理是________.(2)国扇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如图,打开折扇时,随着扇骨的移动形成一个扇面,这种现象可以用数学原理解释为__________.2.如图是一个五棱柱,下列关于五棱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4条侧棱B.有5个面C.有10条棱D.有10个顶点3.图中的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是平面还是曲面?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线还是曲线?解:图中的立体图形是由4个面围成的;3个平面,1个曲面;面与面相交成6条线;直线有4条,曲线有2条。

《 4.2 直线、射线、线段》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 4.2 直线、射线、线段》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七年级上册

《4.2 直线、射线、线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表示方式及特点;2. 能够理解并区分三种基本图形的异同点;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作业内容:1. 书面作业:(1)完成教材配套的《作业本》中的相关练习;(2)针对三种基本图形(直线、射线、线段)的异同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总结文章,要求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阐述。

2. 实践操作作业:(1)利用直尺和铅笔,画一条长度为10cm的线段,并标明其中两个端点;(2)剪下一段长度为5cm的线段,尝试将其拉直,并记录下拉直后的长度;(3)通过以上操作,对比书中所讲,分析线段长度与初始长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线的长度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化;(4)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直线、射线、线段等图形,拍照或绘制简图,与同学进行分享。

三、作业要求:1. 认真完成教材配套的《作业本》练习,确保准确率;2. 总结文章要结合生活实例,切忌空谈;3. 实践操作作业需细心操作,认真观察分析;4. 作业完成后,需提交书面总结和图片(或电子档),以便老师查阅和评价。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完成的书面总结、实践操作作业及提交的图片(或电子档),结合教材中的练习准确率,综合评价学生的作业表现;2. 评价方式:老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根据作业评价结果,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2. 老师可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

通过本次作业,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表示方式及特点,能够理解并区分三种基本图形的异同点,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希望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数学学习。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第二课时的作业,学生应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识别这些几何元素。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的途径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的途径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设计的途径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使课堂练习更加有效,设计者应参考以下途径:1. 考察不同层次的内容:设计的练习应包含不同难度的题目,既有简单的巩固练习,又有较难的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知识点的延伸与应用:除了基础知识的训练,练习题还应涉及知识点的延伸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多样性的题型:设计练习时应尽量采用多样性的题型,例如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解答题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4. 实用性的问题:练习题应具有实用性,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相关,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5. 渐进式难度:练习题的难度应该有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先简单后难,让学生逐步提高,建立起自信心。

6. 多样化的问题解法:在设计练习题时,应多样化地提供问题的解法,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7. 提供反馈和讲解:课堂练习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并对题目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8. 分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设计分层次的练习,提供给学生不同难度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挑战。

9. 利用技术手段: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设计和制作练习题,例如使用电子练习软件、在线练习平台等,提高练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10. 鼓励合作学习:在课堂练习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设计应综合考虑题目的难度、知识点的延伸和应用、多样性的题型、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馈和讲解的及时性、分层次的练习、技术手段的利用以及合作学习的鼓励等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点、线、面、体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点、线、面、体

检测反馈
1.将一个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
所得的几何体是( A )
A.圆柱
B.三棱柱
C.长方体
D.圆锥
2.将如图所示的Rt△ABC绕直角边AC所在直线旋 转一周,所得几何体从左面看是下图中的( D)
A.
B.
C.
D.
3.假如我们把笔尖看作一个点,当笔尖在纸上移
动时,就能画出线,说明了 点动成线
如果把汽车雨刷看成一条线,从几何的角度来观 察它在挡风玻璃上摆动时的现象,你可以得出什 么结论?
结论:线动成面
举出生活中能够说明“线动成面”这一结论的 例子
既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那么当面运动时又会形成什 么图形?
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观察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 从几何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发 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
新课标 人
数学
7年级/上
七年级数学·上 新课标 [人]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1.2 点、线、面、体
学习新知
检测反馈
下图的模型,有_6___个面,面与面相交形成了
·· ·· 1_2__条线,棱与棱相交形成__8__个顶点。 ·· ··
学习知
想一想:从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 归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
由此,我们认为几何图形都是由_点__、 _线__、 _面__、 _体__组成的,_点__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1.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 是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曲的.面有平面和 曲面之分。

初中数学_点线面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点线面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触摸、观察、实验、举例等数学活动能发现并描述出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借助实例,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可以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并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正确说出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问题解决:1、在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中,渗透类比、分析的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反思发现”问题,从而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1、通过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二、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发现并描述出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点、线、面、体的概念的抽象过程,学生能发现并举例阐释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三、学情分析: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入手,通过实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对几何体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知识奠定基础.四、教学过程设计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动手操作过程和主动参与,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小结与作业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试着建立本节知识结构图.3.课堂反馈.小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师生共同小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注意:(1)是否真正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2)几何语言是否准确?(3)能否与实际结合完成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五、设计思路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入手来研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点、线、面、体也是基本的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几何体中寻找点、线、面、体的过程,认识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到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体会利用图形描述世界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体和生活实例。

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模型等。

课时安排:1课时成面的实例。

问题3: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形成什么图形?(——面动成体),再举例宾馆的旋转门旋转所形成的几何体也是一种面动成体,最后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实例。

2、归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 面动成体。

板书: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 面动成体。

3、展示电视屏幕上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的,文艺表演的背景图案也可以看作由点组成的,因此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学生举出生活中实例,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测能力,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检 测 反 馈1.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2. 现将一个长为4cm ,宽为2cm 的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为多少?42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调动学生感官,发挥想象力,使学生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分类思想的渗透。

单壿初中数学指津平面几何的知识与问题

单壿初中数学指津平面几何的知识与问题

一、概述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而平面几何则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单壿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平面几何的知识一直被视为难点和重点。

通过学习平面几何,学生可以培养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单壿初中数学中关于平面几何的知识与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部分知识。

二、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1. 点、线、面在平面几何中,点是最基本的概念,它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而线是由一系列点按一定顺序连接而成,具有长度但没有宽度。

面则是由一系列线相互连接而成,具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厚度。

这些基本的几何概念构成了平面几何的基础。

2. 基本图形在平面几何中,常见的基本图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基本图形的性质和特点,从而能够在解题中灵活运用。

三、平面几何的相关定理与证明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其中包括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等。

学生需要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际应用来掌握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证明。

2. 圆的性质圆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图形,其性质包括圆心、半径、直径、弧长、扇形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具体问题中。

3. 同位角与同旁内角同位角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其性质和应用也是单壿初中数学中的难点之一。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例来掌握同位角的相关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各种实际问题中。

四、平面几何的解题技巧1. 图形的简化在解平面几何题目时,可以将复杂的图形进行简化,去除多余的线段和角度,从而更清晰地看出问题的本质。

2. 利用相似三角形在解决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时,可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比较各边的长度和角的大小,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3. 应用逻辑思维平面几何题目往往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要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灵活应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

五、平面几何与实际生活的通联1. 应用领域平面几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地图绘制、工程测量等领域都离不开平面几何的知识。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6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6

6.1几何图形(第4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结合几何模型或身边环境,指出点、线、面、体,并能区分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2.能从运动、集合的角度描述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恰当地举例来说明它们的关系.3.通过体验点、线、面、体概念的抽象过程,能自觉运用直观感知(具体)→分析概括(抽象)→举例阐释(具体)的认知方法完成对部分概念和结论的探究.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教学难点点、线、面、体概念的抽象过程.教学准备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折扇.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正方体展开图的4种类型2.口诀3.出现“凹”字型或“田”字型时,不能折叠成正方体.4.正方体相对面的特点:(1)相对面无共点:有公共点的两个正方形一定不是相对面;(2)隔一相对: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正方形中,相隔一个正方形的两个正方形是相对面.5.“Z”字型两端的面相对.6.确定棱柱的表面展开图要三看:一看底面的边数与侧面个数是否对应;二看各面位置是否合适,折叠后有无重叠面、遗漏面;三看对应边的长度是否相等.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下图是一个长方体模型,其中加有阴影的一面是正方形.【问题】1.在围成长方体的各个面中,与加有阴影的一面相对的面有几个面?它的形状是什么图形?与它相邻的面呢?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师生活动】学生作答,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然后讲解新知.【答案】与它相对的有1个面,形状是正方形.与它相邻的有4个面,形状是长方形.长方体共有6个面.【新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平静的水面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而一些建筑物的屋顶(如图)则给我们以曲面的形象.【设计意图】由学生已知的长方体引入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2.找出图中相邻两个面的相交处,它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师生活动】学生作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给出正确答案,然后讲解新知.【新知】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夜晚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节日的焰火画出的曲线组成优美的图案,这些都给我们以线的形象.【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动画形象地展示面与面相交为线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更深刻.【思考】圆柱和圆锥中相邻两个面的相交处又是什么形状呢?【师生活动】学生作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给出正确答案,然后讲解新知.【新知】两个面的相交处是一条线.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曲的.长方体的面相交成的棱(线)是直的,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的圆是曲的.【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动画形象地展示圆柱和圆锥中面与面相交的线为圆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面与面相交形成的线可直可曲.【问题】3.找出图中棱(线)与棱(线)的相交处,它是什么图形?【师生活动】学生作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给出正确答案,然后讲解新知.【新知】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天上的星星、世界地图上的城市等都给我们以点的形象.【设计意图】课件动画展示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使学生形象记忆.【问题】4.数一数,一个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师生活动】学生作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给出正确答案.【答案】一个长方体中共有12条棱,8个顶点.【归纳】数学上,面无厚薄,线无粗细,点无大小.点、线、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都是几何图形.【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动画有规律地数长方体的总棱数、总顶点数,让学生形成按某种顺序不重不漏计数的习惯.总结概括前面所学知识,使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一个整体印象.二、新知精讲【问题】流星雨本来是什么形状?在运动过程中又形成了什么形状?【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答,然后用课件动画讲解新知.【新知】流星雨本来是一个点,在运动过程中形成了一条线.【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展示点动成线的特点,使学生更好理解.【问题】折扇折起来时是什么形状?在打开过程中又形成了什么形状?【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答,然后用课件动画讲解新知.【新知】折扇折起来时是一条线,在打开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面.【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展示线动成面的特点,使学生更易理解记忆.【问题】旋转门是什么形状?在转动过程中又形成了什么形状?【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答,然后用课件动画讲解新知.【新知】旋转门是一个面,在转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柱.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一些庆祝活动的背景图案也可以看作由点组成.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就能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展示面动成体的特点,同时总结概括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三、典例精讲【例1】下列几何体中没有曲面的是().A.圆柱B.圆锥C.球D.正方体【答案】D【解析】A选项,圆柱由两个平面和一个曲面围成,不符合题意;B选项,圆锥由一个平面和一个曲面围成,不符合题意;C选项,球由一个曲面围成,不符合题意;D选项,正方体由六个平面围成,符合题意.【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平面、曲面的认识.【例2】若一个棱柱有10个顶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个棱柱有4个侧面B.这个棱柱有5条侧棱C.这个棱柱的底面是十边形D.这个棱柱是一个十棱柱【答案】B【解析】一个棱柱有10个顶点,由于上、下底面相同,10÷2=5,故它是五棱柱.五棱柱有5个侧面,有5条侧棱,底面是五边形.【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点、线、面、体知识的理解掌握.【例3】将下面的直角梯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图几何体的是().A.B.C.D.【答案】B【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面动成体知识的掌握以及空间想象能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点、线、面、体的认识二、点、线、面、体的关系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56页练习第1题,第157页练习第2、3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王丽霞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点、线、面、体》王丽霞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4.2 直线、射线、线段初中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1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该小节共分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线段是本章知识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以后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由它们组成的.从本节开始出现的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语言的表达以及几何图形的画法,也是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所必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直线基本事实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射线、线段的表示是由直线类比得到,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总之,本节课在学生今后的整个几何学习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2教学目标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以及了解相交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对直线基本事实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培养学生不同数学语言之间转换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直线基本事实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与此同时通过分组合作及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2)教学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引入情境设置:学校总务处为解决下雨天学生的雨伞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外钉一根装有挂钩的木条.七年级共有5个班,请你帮总务处算算至少需要给七年级买多少颗铁钉?(学生自己思考运算)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情境引入,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最后再前后呼应,在学完新课内容后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活动2【活动】探究新知探究活动1 将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使纸条不能动,需要几颗图钉? 学生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教师深入小组,查看各小组的活动完成情况. 活动完成后,让学生回答自己的做法,老师给予简单的总结后,从学生所做的结果中任意的选取一组,与学生合作,通过拔掉图钉的过程,得出活动结论. 图钉纸条 2 1 即,只需要两颗图钉就能将纸条固定,并且纸条不会动. 得出结论后,进而提出如果将图钉看作是点、纸条看作直线又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层层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得出“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问题制造困惑,在问题的驱动下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再以目标导引,最终解决困惑. 探究活动2 经过一点画直线,能画几条?经过两点画直线,又能画几条?学生拿出直尺、铅笔自己在课本上作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看学生在黑板上的板演情况,并看下面的学生是否认真作图.然后和学生一起来看所作出的图,再简单引导,得出“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的结论. 设计意图:该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思考问题,在适当的部分再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朝着终点一步步迈进.这样做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直线的基本事实是本节课的重点,前面的两个探究活动已经得出了基本事实的两个要点,所以,只需要对两个活动结论进行总结合并就得出了直线的基本事实. 直线的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这个知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基本事实的含义. 思考基本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有哪些? 实例:(1)课本:工人砌墙、植树;(2)其他:木工师傅用墨盒弹出墨线、修建桥墩、跑道、窗帘上的铁丝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事实的举例,更加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性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完直线的基本事实后,进而学习本节课的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

(人教版数学)初中7年级上册-同步练习-4.1.2 点、线、面、体-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解析版

(人教版数学)初中7年级上册-同步练习-4.1.2 点、线、面、体-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解析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2点、线、面、体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将下列如图的平面图形绕轴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的立体图形是A.B.C.D.【答案】D【解析】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圆台,故选D.2.将下列各选项中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得到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A.B.C.D.【答案】A【解析】A、上面小下面大,侧面是曲面,故A正确;3.汽车的雨刷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属于__________的实际应用.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以上答案都不对【答案】B【解析】汽车的雨刷实际上是一条线,通过运动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所以应是线动成面.故选B.4.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其直角边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可能是A.B.C.D.【答案】D【解析】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锥,故选D.5.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自行车的辐条运动形成的几何图形可解释为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以上答案都不对【答案】B【解析】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自行车的辐条运动形成的几何图形可解释为:线动成面,故选B.二、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6.雨点从高空落下形成的轨迹说明了点动成线,那么一枚硬币在光滑的桌面上快速旋转形成一个球,这说明了__________.【答案】面动成体【解析】一枚硬币在光滑的桌面上快速旋转形成一个球,这说明了面动成体,故答案为:面动成体.7.将一个半圆绕它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__________.【答案】球【解析】将一个半圆绕它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球,故答案为:球.8.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cm,以直线AB为轴,将正方形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cm3.(结果保留π)【答案】27πcm39.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英文字母C,这说明了__________.【答案】点动成线【解析】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英文字母C,这说明了点动成线;故答案为:点动成线.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0.将第一行的图形绕轴旋转一周,便得到第二行的几何体,用线连一连.【解析】如图所示,A旋转后得出图形c,B旋转后得出图形d,C旋转后得出图形a,D旋转后得出图形e,E旋转后得出图形b.11.现将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分别绕它的相邻两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不同的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大?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π取3.14)学#@科网。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主题:图形的认识和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并辨认常见的点、线、面的图形。

2. 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3. 学生能够应用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定义和性质2. 常见的二维图形:圆、矩形、三角形等3. 图形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相交关系等4. 图形的应用:面积计算、周长计算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图形图片,让学生回忆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区别?二、概念解释与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点、线、面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常见的二维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三、图形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板书一些常见的图形的名称,要求学生用纸和铅笔画出这些图形,并标注出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之后,教师让学生站起来,带着自己画的图形,在教室中找出相同的图形,并找到与自己图形相似或相交的图形。

四、图形之间的关系(10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图形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例如两个圆相交所得到的图形、一个长方形中的两个正方形等。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示意图中的图形名称,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图形的应用(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某个花坛的形状、某个房间的地板形状等,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图形知识计算问题的面积或周长。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强调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布置课后作业:用不同的图形模型描述自己家的一个房间,并计算这个房间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引入、讨论、练习、应用等环节,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图形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设计互动和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串“点”成“线”由“线”及“面” (1)

串“点”成“线”由“线”及“面” (1)

串“点”成“线”,由“线”及“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线创设方法探究上虞外国语学校潘建德[摘要]纵观近几年省、市级课堂教学活动,一种串“点”成“线”,由“线”及“面”的主线式设计模式已成为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流。

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

那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主线呢?笔者以为,可以问题为主线、以变式为主线、以情境为主线、以数学本质为主线,通过主线引领教学,让课堂教学思路更清晰,是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的根本保证,也是一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设计;主线创设;问题;变式;情境;本质纵观近几年省、市级课堂教学活动,一种串“点”成“线”,由“线”及“面”的主线式设计模式已成为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流。

这里所说的“点”是教学环节的节点,或是教学流程中的亮点,而所谓的“线”,即是教学的主线,指的是围绕教学重点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首尾的主要发展脉络。

可以这样说:大凡名师的课堂教学或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

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进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这些“面”上的目标能顺利达成。

那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主线呢?在此笔者根据自己课堂教学实践和参加各次教研活动所见所闻,谈点肤浅认识,与同行们进行共同探讨。

一、以问题为主线,“步步为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乃至理解、运用,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介入、引申。

在设计教学时若能以问题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来串接整节课,紧紧围绕问题解决展开教与学,必能使学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各种思维能力,最终落实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人教版初中数学4.1 几何图形 4.1.2 点、线、面、体

人教版初中数学4.1 几何图形 4.1.2 点、线、面、体

D.这个棱柱是一个十二棱柱
10.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可以看作直角三角形ABC( B ) A.绕AC旋转一周得到 B.绕AB旋转一周得到
C.绕BC旋转一周得到
D.绕CD旋转一周得到
11.如图,关于图中的几何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四个几何体中,平面数最多的是图④ B.图②有四个面是平面 C.图①由两个面围成,其中一个面是曲面
2n 个顶点,共有____ 3n 条棱; 面,共有____
(4)观察表中的结果,你能发现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写出关系式.
解:关系式为a+c-b=2
三棱柱
四棱柱
五棱柱
六棱柱
6 9 5
8 12 6
10 15 7
12 18 8
16 个面,共有____ 28 个顶点,共有 (1)根据上表中的规律判断,十四棱柱共有____ 42 条棱; ____
二十八 棱柱; (2)若某个棱柱由30个面构成,则这个棱柱为__________ n 个侧面,共有_______ n +2 个 (3)若一个棱柱的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它有____
像牛毛,像细丝,密密麻麻的;⑤将3000张十六开的白纸摞成长方
①④ ,能说明线动成面的是 体.其中能说明点动成线的是____________ ③ ,能说明面动成体的是________ ②⑤ .(填序号) ____
知识点二: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 6.如图,将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 A )
D.图中只有一个顶点的几何体是图③
12.从棱长为2的正方体毛坯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得到一个 如图所示的零件,则这个零件的表面积为____ 24 .
13.观察下图中的圆柱和棱柱,回答下列问题: (1)棱柱和圆柱各由几个面组成?它们都是平面吗? (2)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都是直线吗? (3)这个棱柱有几条棱,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棱?

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

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现就下面几个方面谈谈辅助线在一些几何证明题中的重要性和作法。

一、辅助线与证明关系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一步地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

证明前的分析,是确定运用哪个性质(或定理)和需要添加哪些辅助线。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应结合命题先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再证明。

分析,这个定理的条件比较简单,除了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并没有其他的条件,因此这个定理的证明一定要借助辅助线。

怎样作辅助线呢?一条证明题的辅助线有时有多种作法,而作法的不同,证明的方法也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命题可以有多种证明方法,所以辅助线的作法与证明方法有密切联系。

二、常用几种作辅助线的方法由上面的讲述可知,辅助线的作法有时可以有多种的作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那么怎样比较容易地作出需要的辅助线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1.根据剪拼法作辅助线剪拼法是把一个一般的多边形剪开,使其分为几个特殊的图形,这种方法在多边形证明题中用得最多,特别是学过特殊四边形之后,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特殊四边形和三角形,并利用特殊四边形或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解决。

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了。

2.根据命题给出的已知条件作辅助线给出一个命题后,审清题意,由已知条件确定要使用的性质或定理,然后根据这个性质或定理的特点去作出所需要的辅助线。

3.根据命题结论去作辅助线若由命题的题设没有办法证明出结论,就从结论出发,由结论的特点确定运用哪个性质或定理,然后根据这个性质或定理作出所需的辅助线。

4.根据图形的特点去作辅助线有的命题单纯由已知条件和结论是作不出辅助线的,那么可以借助图形的特点,确定添加的辅助线是怎么样的图形,添加的辅助线的位置是怎么样的。

以上介绍了添加辅助线的几种常用的方法,有时解决某一证明题时要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才能攻克一道证明题。

初中数学习题课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初中数学习题课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题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如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

2. 教学难点:复杂问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如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在解题中的应用。

3. 针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突破解题障碍。

(三)课堂练习1. 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2. 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五)布置作业1.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内容应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定期进行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为教案示例:课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题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如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

初中数学点线面专项练习

初中数学点线面专项练习
(1)求∠MON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如图2,若∠AOC=15°,将∠COD绕点O以每秒x°的速度逆时针旋转10秒钟,此时∠AOM︰∠BON=7︰11,如图3所示,求x的值.
72.根据题意,将证明过程的理由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等于____cm.
57.如图, , , .则 的度数为.
58.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60°,那么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
59.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60.如图,在△ABC中,BD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ABC=80°,则∠DBC=.
61.如图,△ABC中,∠A=96°,延长BC到D,∠ABC与∠ACD的平分线相交于A1点,则∠A1的大小是,∠A1BC与∠A1CD的平分线相交于A2点,依次类推,∠A2012BC与∠A2012CD的平分线相交于∠A2012的大小是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个,其序号是;
32.如图,∠C=45°,∠B=45°+2 ,∠C=45°+3 ,AE平分∠BAD,则∠CAE=;
33.
34.下列命题①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②同位角相等;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
平分;④平行四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⑤同圆中同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其中错误的序号是。
A. B. C. D.
3.如果时钟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都是匀速地转动,那么从3时整(3:00)开始,在1分钟的时间内,3根针中,出现一根针与另外两根针所成的角相等的情况有( )
(A)1次(B)2次(C)3次(D)4次
4.如图,已知∠AOB是直角,∠AOC是锐角,ON平分
∠AOC,OM平分∠BOC,则∠MON是()
三、计算题(题型注释)

初中数学练习设计的_点_线_面_刘宏

初中数学练习设计的_点_线_面_刘宏

104 练习设计都必须体现明确的目标,要围绕课时教学目标
来精心设计安排练习,教师在设计时要在起决定作用的
二、改变呈现,灵活变式—— —拉长思维的“线”
知识上下点功夫,在知识的联系上动脑筋,设计出扣准
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地变更问
知识要点的作业与练习题。
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
一、紧扣要求,精选题目—— —扣准知识的“点”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 b2- 4ac= 0 时,方程有两 个相等的实数根;当 b2- 4ac <0 时,方程无解。而韦达定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 理是确定根与系数的关系,即两根的和是一次项系数除以
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基础 上 。” 二次项系数所得商的相反数;两根的积等于常数项。
数学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把知识转化为 相似的知识区别开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训练
能力的桥梁。加强数学练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发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初中数
如一元一次方程中,判别式与韦达定理的区别:判别
学练习设计要注重“点、线、面”。
式用于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即当 b2- 4ac>0 时,
变式一:中的直线向上移 (弱化了相切这个条件),
决类似 0.2515×415,0.12510×810,
(
1 9
)100 ×3200;(- 2)2009+
(- 2)2008 等计算。
3. 区别性练习。区别性练习是培养学生能准确地将
此时结论 AE·AB=AF·AC 是否成立? 变式二:中的直线向下移 (弱化了相切这个条件),

基础数学:点、线、面教案设计

基础数学:点、线、面教案设计

本文主要探讨基础数学知识中的点、线、面及其在教程设计上的应用。

点、线、面是初中数学中最基础的概念,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点点是空间中不占据面积、体积的物体,由其位置坐标唯一确定。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点的概念。

比如,让学生在琴键上找出一个点,就可以把点的概念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数字化的平台上进行教学展示。

让学生在平面上画点时,我们可以使用绘图软件帮助学生画出更准确的点。

在学生互动中,我们可以采用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在游戏中寻找点,增加学生参与度。

二、线线是两个点的轨迹,是一条连续的空间曲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平面上画出一条线。

通过线性的图形展示,教师可以更加生动地向学生介绍线的基础知识,并让学生熟悉掌握线的几何特征。

在辅助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教学PPT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线的概念。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使用线的知识,模拟生活中不同图形的构造,如画出井字形、三角形等图形。

三、面面是由三条线相交,形成封闭空间的区域,是物体表面的观察面积。

在教学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角形,圆形等实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的概念。

我们还可以运用数字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中掌握面的构造方式及其性质。

为了更好地教学,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采用“概念宽化”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面的概念。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模拟,感性认识面;让学生通过数字技术,认识面的特征及其构造方式等。

基础数学知识中的点、线、面是数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概念,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高效、创新、可视化的教学手段。

我们应当注重数字化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从而在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中打好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校本研究《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刘宏(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吉林长春130000)练习设计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发挥其训练学生思维的功能。

初中数学练习设计要关注“点、线、面”。

第一,紧扣要求,精选题目———扣准知识的“点”;第二,改变呈现,灵活变式———拉长思维的“线”;第三,设置开放,蕴含思维———拓展探究的“面”。

初中;数学;练习设计【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3-0104-02作者简介:刘宏(1977-),男,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数学学科主任,一级教师。

初中数学练习设计的“点、线、面”数学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加强数学练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初中数学练习设计要注重“点、线、面”。

一、紧扣要求,精选题目———扣准知识的“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练习设计都必须体现明确的目标,要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安排练习,教师在设计时要在起决定作用的知识上下点功夫,在知识的联系上动脑筋,设计出扣准知识要点的作业与练习题。

1.分类性练习。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分类合理,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列代数式①a 、b 的和(差)的平方(立方);②a 、b 的平方(立方)的和(差)。

分析:①第一个“的”表示a 、b 的关系,是指a 、b 的和(差),即a ±b ;“的平方(立方)”,即(a ±b)2((a ±b)3);②一般把“平方和(差)”、“立方和(差)”作为一个词组,其关系很明显,代数式是a 2±b 2,(a 3±b 3)。

上面的两个问题学生若不注意辨别,就会错误地认为两者相同,类似这样的问题,练习时要多注意比较,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2.互逆性练习。

初中数学中存在大量的互逆关系,设计时,不但要求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进行正向思维解决问题,而且还要灵活运用知识进行逆向思维解决相应问题。

在积的乘方(ab)n =a n b n 、乘法分配律(a+b )c=ac+bc 中,首先要求明确这两个公式具有双向性,从而学会解决类似0.2515×415,0.12510×810,(19)100×3200;(-2)2009+(-2)2008等计算。

3.区别性练习。

区别性练习是培养学生能准确地将相似的知识区别开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如一元一次方程中,判别式与韦达定理的区别:判别式用于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即当b 2-4ac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 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 2-4ac <0时,方程无解。

而韦达定理是确定根与系数的关系,即两根的和是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商的相反数;两根的积等于常数项。

二、改变呈现,灵活变式———拉长思维的“线”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地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例题、习题的“改装”或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灵活的思维品质。

1.条件与结论互换。

例:已知⊙O 的半径长为6cm ,弦AB 与半径OC 互相平分,交点为M ,求AB 的长和度数。

变式一:已知⊙O 的弦AB 与半径AC 互相平分,交点为M ,且AB=cm ,求⊙O 的半径长和的度数。

变式二:已知在⊙O 中的度数为120°,弦AB 与半径AC 互相平分,交点为M ,求弦AB 和半径。

2.条件弱化。

例:AD 是⊙O 的直径,直线BC 切圆于点D ,AB 、AC 与圆交于点E 、F ,求证:AE ·AB=AF ·AC 。

解:连结DE 、DF ,由射影定理得:AD 2=AE ·AB ,AD 2=AF ·AC 。

变式一:中的直线向上移(弱化了相切这个条件),此时结论AE ·AB=AF ·AC 是否成立?变式二:中的直线向下移(弱化了相切这个条件),此时结论AE ·AB=AF ·AC 是否成立?以上两种变式的求解过程只要连结DE 、DF ,再证104(上接108页)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所获正确结论却甚少,但却经历了一个人智慧、能力和情感发展所必需的过程和体验,这种经历和体验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积极主动地去动手、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学,否定了以教师为唯一中心的旧的师生关系。

它要求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他们体会友谊,充满力量,感到自信;学生与教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智慧和感情的交流,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

从而喜欢集体生活,喜欢社会生活,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

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形成如自尊、自信、信任、尊重、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和合作等好的性格品质。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如理想远大、善于创造、助人为乐、追求成就和贡献社会等。

在“生命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最让我们感到大有可为的是我们开发了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具挑战性的校本课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并编制了《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校本教材。

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并在体验式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及人类智慧和生命的伟大。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教学成效显著。

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但也是脆弱的,我们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的生命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生命,重视安全问题,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是生命教育的要求。

物理教师要发挥本学科优势,开展生命与安全、生命与生存技能的教育。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活用物理知识对学生开展生命与安全、生命与生存技能的教育。

从生产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也有生命,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呼吁。

只有建立在生命教育意义上的物理教学,才能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改理念,才能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视域下的“生命灵动”的生命教育。

明R tΔAMB∽R tΔAED,R tΔACM∽R tΔADF,根据对应边的比例关系可得AE·AB=AF·AC成立三、设置开放,蕴含思维———拓展探究的“面”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教学走向开放。

而数学开放题以其新颖的问题内容、生动的问题形式和问题解决的发散性,给学生发挥创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1.条件开放性问题。

条件开放题的明显特征是缺少确定的条件,问题所需补充的条件不能由结论完全推出。

一般来说,条件开放型问题的标准答案包括:将所缺的条件补充完整,对根据自己所给条件形成的封闭题做出完整解答两部分。

解此类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寻找结论成立的条件。

例1:D、E点在线段AB、AC上,BE、CD相交于O 点,AE=AD要使△ABE≌△ACD需添加一个条件是()。

简解:∠B=∠C,∠AEB=∠ADC,∠CEO=∠BDO,AB=AC,BD=CE(任选一个即可)(1)若选∠B=∠C,则∠A=∠A,AE=AD,△ABE≌△ACD(AAS)。

(2)若选∠AEB=∠ADC,则AE=AD,∠A=∠A,△ABE≌△ACD(ASA)。

(3)若选∠CEO=∠BDO,则∠B=∠C,以下与(1)相同。

(4)若选AB=AC,则∠A=∠A,AE=AD,△ABE≌△ACD(SAS)。

(5)若选BD=CE,可得AB=AC,以下与(4)相同。

此例属于数学完形填空题,其特点是命题中结论明确,需要完善使论证成立的条件。

这是各地中考试卷多次出现的条件探索性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问题一般从结论出发,设想出合乎要求的一些条件,逐一列出,逐一推导,从中找出满足题意的条件。

2.结论开放性问题。

此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条件无结论,缺少确定的结果,或结论正确与否常需要进一步证明确定,或在给定的条件下结论不唯一。

这类题目不同水平的考生可作出不同的回答,既能充分反映考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又能促使考生的思维发散。

例2: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转n°后得正方形AEFG,边EF与CD交于O点,以图中已标有字母的点为端点连接两条线段(正方形对角线除外),要求所连接的两条线段相交且互相垂直,并说明两条线段及相互垂直的理由。

这一题答案不唯一,主要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猜证AO⊥DE。

证明:在R t△ADO与R t△AEO中,AD=AE,AO=AO∴R t△ADO≌R t△AEO(HL),∴∠DAO=∠OAE(即AO平分∠DAE),∴AO⊥DE(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本题是对三角形形状、性质、判定及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考查。

对于结论不确定的问题,由于解题思维的差异以及推导的深入程度的不同,将得到不同的结论,并且均可以作为问题的答案填入此类问题的答案一般不唯一。

参考文献:[1]黄裕梅.初中数学作业与练习的优化设计[J].考试周刊,2009,3.[2]陈海华.让练习为数学思维画龙点睛[J].中小学数学,2008,5.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