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ppt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ppt课件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 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陈的 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 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
论。
原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
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
3.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音xiào,同“敩”,教导 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其 不知其旨也 指代“佳肴”
内容归纳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 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 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最好的道理
译 注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释
所以
困惑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促进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释
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曰“学学半”
同“说” 同“敩”,教导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即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 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 精品课件

作者档案
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另说魏郡 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任九江太守。宣帝 时立为博士,世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 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札记》,即今本《礼 记》。
文题解说
《<礼记>二则》包括《虽有嘉肴》和《大 道之行也》两则短文。《礼记》,即对“礼”的 解释。书中的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 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 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 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 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 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 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 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 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 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4.《大道之行也》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 社会的理想的?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把奉养父母、抚 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各个年龄段 的人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 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 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 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们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 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文中的“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有什么相 似的地方? 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ppt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ppt课件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即《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篇。
(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 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 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 高尚的人和才能出众的人。
讲信修睦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从哪几个方 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假字
选贤与能( 同“举”,推举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同“鳏”,老而无妻 )
古今异义
男有分,女有( 古义:女子出嫁 ) 今义:返回
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一词多义
今天下三分(动词,分裂)
分 男有分(名词,职分,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动词,讨厌、憎恶)
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 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 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 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 长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书 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 警句,精辟而深刻。
嘉肴( yáo ) 弗学( fú )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③、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④、“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⑤、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⑥、“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四、课内简答题: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疾而不能做事。者, ……的人。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 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有残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 能,为社会效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描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侧重议论
世外桃源
①没有战乱;②人人安居乐业;③人人平等;④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
侧重记叙
中国梦
①国家富强;②民族振兴;③人民幸福;④环境优美。
> 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
六、 课堂小结《论语》中有做人的修养,《大学》中有处事的智慧,《孟子》中有大丈夫的气概,《礼记》中有古代社会待人接物的风俗和制度。读经,会让你智慧通达地做人,从容高雅 地生活,让我们一起读经吧!
2.示范朗读,读出节拍
大道之行也
O

三、 疏通文意,积累词语1.自主翻译,疏通文意。大道之行也
天下是公共的。讲信修睦。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气氛。修,培养。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 才能的人。贤,指品德 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同"举",选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其善也陵知不是 困知
故 田
下 国 r
【译文】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
所以 困 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大道之行也
1.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重点)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 、情境导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如此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是陶渊明最早想到的 吗?不是。早在陶渊明之前,《礼记》这部书中就为我 们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叫“大同”。在 这个世界里,天下为公,人人被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 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夜不闭户。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大同”世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学课件
22 《礼记》二则
R·八年级语文下册
新课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 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 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
状元成才路
《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 状元成才路
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知识备查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 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人人都能得到 人人都能安居 需要,货尽其用,
社会关爱。 乐业。
人尽其力。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 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 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 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 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互动探究
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 会的认识,你觉得“大状元同成才路 ”社会能实现吗?
《尚书》中的一篇
表示猜测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 己学习的一半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关系。
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 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最好的义理), 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深入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 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 自我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 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 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 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 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本古代典籍——《礼记》。

这是一本关于礼仪、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教材,它记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正是因为《礼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针对《礼记》这一主题,设计两则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典籍。

一、导学案一:礼仪之变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探究礼仪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背景和特点。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向学生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引发学生兴趣,并渐进式预告本课内容。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讲师的辅导下,阅读相关《礼记》文献,学习中国古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并结合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进一步思考礼仪之变的原因和特点。

3. 示范与实践:以学生为单位,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设计一幅《礼制演变图》,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说明。

4. 讲解与互动:讲师围绕学生的展示和说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形式,开展课堂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礼仪文化的演变。

5. 总结与拓展:通过课堂讨论和反思,总结本课学习成果,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自己文化背景的同时,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和传统。

二、导学案二: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涵和特点,拓展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贴图、短片等多媒体材料,讲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听讲师课程的同时,对比不同版《礼记》文献,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探究其内涵和发展。

3. 示范与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阅读相关《礼记》文献,把握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做出小组总结报告。

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22张PPT)

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22张PPT)

③.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力恶其......
第三层: 全文的总括语。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结尾部分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 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将不复存在,代之 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了解即可)
课前检测
1.《<礼记>两则》选自 《礼记正义》 。 2.《礼记》是 战 国至 秦 汉年间 儒 家论著的 汇编,相传是 西 汉 时经学家 戴 圣 编纂的。 3. 《虽有佳肴》一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①. 告诉我们要“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二 者相辅相成。
②.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 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课文讲解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贤· 与· 能· ,讲信修· 睦。
贤:指品德高尚。与(jǔ):同“举”,推举。能:指才干出众。修,培养。
译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 就会孤陋寡闻。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礼记》二则课堂笔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分为《曲礼》和《仪礼》两部分。

下面是关于《礼记》的两则课堂笔记的相关参考内容。

《礼记》第一则课堂笔记:《礼记》是一部涵盖了丰富的礼仪知识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上,教授提到了《礼记》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首先,教授介绍了《曲礼》和《仪礼》这两部分内容的区别。

《曲礼》主要讲述了官方仪式的礼仪规范和程序,是一种对社会公共礼仪的论述。

而《仪礼》则更重要地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家庭仪式,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礼仪规范的总结。

接着,教授就《曲礼》中的一节课文进行了解读。

他详细解释了其中的一些仪式和礼节,如朝见君主时的礼仪、祭祀祖先时的礼仪、国家大典的礼仪等。

他强调了这些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国家统治合法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

此外,教授还提到了《仪礼》中的一节课文。

他首先介绍了《仪礼》的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是家庭仪式、个人修养和周围社会的关系。

然后,他解释了其中关于婚姻家庭的礼仪规范和关于个人修养的仪式,强调了这些仪式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最后,教授让我们思考了《礼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他指出,尽管《礼记》的一些礼仪规范和仪式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但其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和原则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他鼓励我们学习《礼记》中的智慧,去思考和实践现代社会中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礼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礼记》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礼记》中关于个人修养和家庭仪式的价值。

我相信我会继续深入学习《礼记》,并将其中的智慧运用于我的生活和工作中。

《礼记》第二则课堂笔记:《礼记》是一部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和规范的经典著作,它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道德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的课堂上,教授给我们讲解了《礼记》中的几个重要章节,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021年礼记二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021年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字词积累: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guān
矜寡孤独
fèn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重点实词: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① 矜、寡、孤、独、废疾者
与( jǔ),通“举”,推举 同“鳏”,老而无妻
2、词类活用:
①不独亲其亲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①不独子其子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3、古今异义。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7、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吗?
矜、寡、孤、独、废疾者
因此学习以后才知道不足,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解释。
不通,理解不了
足,教然后知困。
教人以后才知道困惑。
知道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
3、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类比论证, 用日常生活日常事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类比学习,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也”的道理。这样采用类比论证,使论证道理 更加浅显易懂。
4、文章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学学半。” 结合本文体会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教别人学习,占自己学习的一 半。”,进一步阐发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22.《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2.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
会的理想。
知识链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汉礼学家 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 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 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是研究先秦社会的 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名师课程】部编版语文语文八年级下册精讲第13讲:《礼记》两则(15页)

【名师课程】部编版语文语文八年级下册精讲第13讲:《礼记》两则(15页)

《礼记》两则教学重难点: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诵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畸形jī酝酿niàng 阐述chǎn 粗犷kuàngB.复辟bì铁屑xiè破绽zhàn 棘手jíC.玷污diàn 脊梁jǐ哺育bǔ符合fǔD.鞭笞chī鸟瞰kàn 号召zhāo 别墅shù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A.这篇文章让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B.他自信这一席话委婉得体,尤其最后那一段接得天衣无缝....。

C.大家磕磕撞撞,转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了要采访的那户人家。

D.苏州园林在设计上处处别有用心....,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

B.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C.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矿泉水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品之一。

D.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

4、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①以“美丽的奥林匹克”为主题的大型文艺表演拉开了帷幕②灯光转暗,古琴声起,巨幅画轴缓缓展开③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交融交汇的华丽乐章④艺术家们历经三年多精心准备的这台演出,以新颖的创意、浓郁的中国风情、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A.②③①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古文学家,他的第一部诗集是《女神》。

《天上的街市》就选自这部诗集。

B、冰心,原名谢婉莹,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儿童文学家,她写的诗歌,饱含着深刻的哲理。

第22课《礼记》二则 (共65张ppt) 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 (共65张ppt)   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 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 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 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 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 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 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 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字词学习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ɡuā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幼有所长(zhǎnɡ) 男有分( fèn ) 谋闭而不兴(xīnɡ)
表示猜测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 习的一半
《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 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一)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二)文言句式 省略句 学然后知不足 “知”后面省略代词“自”。意为“学然 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
(三)成语积累 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 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 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 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在论述时,先以“虽有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 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 结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ppt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ppt课件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 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
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
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 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 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 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 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很有启迪作用,是 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由此还 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了全
社会的关爱。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大同”理想? 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产生 于此时的“大同”理想,反映了人民希望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
内容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 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 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
理”。
2.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 “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处,得出 “教学相长”的结论;
《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
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原文】《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所必备:博喻《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十三经之一。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注释】(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

“佳肴”,美味的鱼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两则》
【原文】
《礼记》二则
【朝代】先秦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所必备:博喻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十三经之一。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赏析】
《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注释】
(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

“佳肴”,美味的鱼肉。

“佳”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

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

“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赏析】
《大道之行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注释:
①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与,通“举”。

③〔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④〔亲〕用如动词,以……为亲。

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

矜,通“鳏”。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指职业。

⑦〔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

归,指女子出嫁。

⑧〔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恶,憎恶。

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⑩〔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⑿〔外户〕泛指大门。

⒀〔闭〕关闭大门。

⒁〔大同〕指理想社会。

同,有和,平的意思。

【课堂测评点练习】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1.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景公好弋:
②诏吏杀之:
③使烛邹主鸟:
④寡人闻命矣: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使烛邹主鸟()
A 掌管B主持C主要的
②而亡之()
A 同“无”,没有B丢失,逃掉C灭亡
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A查点B计算C 列举
3.翻译下列句子。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4.本文的题目是“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

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
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课后测评点练习】
孙叔敖为楚令尹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1.划分下面句子停顿,停三处。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孙叔敖为楚令尹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4.老父”向孙叔敖进言用了什么方法?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