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合集下载

2008年《人民日报》人民社论全年合订本

2008年《人民日报》人民社论全年合订本
2008年《人民日报》人民社论全年合订本
人民日报社论:喜迎伟大的二〇〇八年1
人民日报社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3
人民日报社论: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5
人民日报社论: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6
人民日报社论: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8
人民日报社论:人民日报社论:巩固团结合作发展民主政治9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创新的实践呼唤创新的文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宣传思想战线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宣传思想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现在,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部署要求十分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全党同志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深情关注残疾人加快发展人道主义事业42
人民日报社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推动又好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43
人民日报社论: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45
人民日报社论:稳粮增收强基础促进发展重民生46
2008年01月01日04:15
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注定让一些年份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永恒记载。2008年,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迎来北京奥运会。这是13亿中华儿女热切期盼的年份,是世界向中国投来更多目光的年份,是必定镌刻在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年份。2008年,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分析了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精辟阐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重点部署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突出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性、战略性、前瞻性,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的思想指针和行动纲领。讲话中阐发的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对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理论在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上的展开和深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人民日报5篇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社论

人民日报5篇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社论

人民日报5篇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社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一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这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明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遇到阵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领域风险显露。

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

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创造发展新成果。

稳中求进,稳字当头。

“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

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

这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让“三驾马车”更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二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内容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内容

人民日报新年社论内容新年社论:携手前进,共创美好未来在新年的钟声响起之际,我们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回顾过去一年的努力与收获,展望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深感时代的变迁与责任的重大。

过去一年,我国在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国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歇。

这离不开亿万人民的辛勤付出和各行各业的无私奉献。

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中国展现了国家的坚韧和人民的团结,有效应对了疫情挑战,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支持。

新的一年,我们迈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改革的压力,我们将秉持新发展理念,固本培元,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创新、协调、绿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稳定的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力。

我们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建设美好未来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

我们要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全体人民分享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果实。

我们要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建设,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文明的环境。

我们要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新的一年,我们要始终牢记历史使命,坚定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携手前进,共创美好未来。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的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衷心祝愿全国各族人民,新年快乐!。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社论)万众瞩目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开幕。

近10天会期里,13亿中国人民的心声在此汇聚,当今中国的改革发展大计在此谋定,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将通过法定程序凝聚成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

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自去年3月履新以来,本届全国人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一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迈出坚实步伐;始终坚持以监督推进改革、以改革强化监督,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和审判检察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充分说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汇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富强文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倾听人民心声,凝聚攻坚合力,推进法治建设,提高治理效能。

这为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实现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制度保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的重要武器。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这就要求立法机关紧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护航。

范荣康:呼风唤雨的人民日报社论

范荣康:呼风唤雨的人民日报社论

范荣康:呼风唤雨的人民日报社论发布时间:2011-05-06 10:58 作者:范荣康口述、袁唏字号:大中小点击:4379次呼风唤雨的人民日报社论之:放卫星大炼钢铁放“卫星”1958年8月17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戴河举行,一般称这次会议为“北戴河会议”。

北戴河会议号召全党全国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还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会议把1958年钢产量的指标翻了一番,年初定的是500多万吨,此时已过了半年多,指标却翻了番。

毛泽东这时的雄心是,不仅要超过英国,还要同苏联,美国竞赛,他在这次会议上就说过:“苏联将变成两个美国,中国将变成四个美国。

”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配合宣传会议精神的文章,其中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刘西瑞写的一封信,题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北戴河会议后,中央书记处几乎每天晚上开全国电话会议,贯彻大跃进精神,报社一般是派报社负责工业报道的聂眉初同志去听会,我记得她说会议多是彭真和薄一波主持,总书记邓小平有时也参加。

聂眉初传达的也多半是彭真和薄一波的讲话。

全国的“大跃进”也越搞越热火,9月16日的新闻说,9月15日这一天里,河南全省的土高炉日产生铁18693.92吨,其中禹县、鲁山、宝丰、临汝、信阳、登封、商城、博爱等八个县的日产量都在千吨以上。

领导指示我要写一篇社论表示祝贺。

对这些数字我有些疑问,河南地方大,去调查也很难搞清,我没有去河南而是打电话给冶金部生产技术司,问一天产万吨有没有可能,质量合不合格,并问生产这么多铁要多大的炉子、要多少个,还问了怎么运输、怎么计量等问题。

冶金部的同志回答说,小高炉生产铁不难,炉子多,干的人多就产量高;含硫高的熟铁、可以炼钢,含硫低的可做一般农具;至于产量嘛可以估计,用运输车辆、炉膛大小都可以估算出来。

听了冶金部同志的回答,我心里有了底,认为数字不会有假,就动笔写了社论,题为《祝河南大捷》,9月17日发表。

我在社论中写道:“‘事在人为’,‘人定胜天’,这虽是老生常谈,但那时却是普遍真理。

人民日报社论《向海洋科学进军》内容

人民日报社论《向海洋科学进军》内容

海洋,是地球上占据绝大部分面积的神秘蓝色世界。

在这片广袤的海洋中,蕴藏着无穷的资源和未知的奥秘,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我们迫切需要向海洋科学进军。

向海洋科学进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海洋的奥秘。

海洋中蕴藏着未知的生物物种和地质现象,仍然有很多待解开的谜题。

通过海洋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海洋环境的变化以及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规律,从而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和便利。

向海洋科学进军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海洋矿产等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海洋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储量,并研究开发利用的最佳方式,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同时,向海洋科学进军也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应对海洋环境的变化。

目前,全球面临着海洋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等严峻的问题。

通过向海洋科学进军,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海洋环境的变化规律,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海洋环境的健康稳定。

向海洋科学进军是我们面对海洋挑战和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我们应该加大对海洋科学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培养更多的海洋科学人才,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海洋,实现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目标。

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能够重视海洋科学的发展,为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向海洋科学进军的征程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人民日报社论高三作文时评类范文

人民日报社论高三作文时评类范文

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美学家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

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

”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由此方悟,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

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

回首前尘,历历在目。

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

桥何名欤?曰奋斗。

”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

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

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

那不是海,是泥潭。

”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

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

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

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

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

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看似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

能否迈过去,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拿出攻坚克难的意志。

《史记》曾载,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一块石头误认为是潜伏的老虎,于是弯弓射箭,箭镞居然深陷石头之中。

等知道是石头之后,却始终无法再次以箭穿石。

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射箭之时的意志,是否一往无前、绝不退缩。

李白由此感慨道:“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意志坚定与否,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不可否认,一些困难并非能轻易克服,但没有尝试过,怎会知道到底能不能克服呢?不试,半点机会都没有;试了,至少还有机会。

人民日报工匠精神的社论

人民日报工匠精神的社论

人民日报工匠精神的社论人民日报:弘扬工匠精神,共筑质量强国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对卓越品质的追求,更是一种对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执着态度的尊重和弘扬。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意义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它强调在生产、服务等领域中,不断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更优的产品质量、更强的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益求精: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极致追求,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以实现更高的品质标准。

2. 创新进取: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和框架,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

3. 执着专注:坚定不移地追求职业理想和目标,不畏艰难险阻,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

4. 诚信守信:遵循职业道德和规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三、工匠精神的价值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它也能够提升个人职业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四、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工匠精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精神品质。

2. 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2013年人民日报社论

2013年人民日报社论

2013年度社论目录让我们一起成就梦想(社论2013年01月01日01 版) (2)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社论2013年02月01日04 版) (3)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才有活力(社论2013年03月03日01 版) (4)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社论2013年03月05日01 版) (5)踏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社论2013年03月13日04 版) (6)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社论2013年03月18日04 版) (7)用劳动筑梦以实干圆梦(社论2013年04月29日01 版) (8)用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社论2013年05月01日01 版) (9)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社论2013年06月17日01 版) (10)把梦想写在更高远的天空(社论2013年06月27日04 版) (11)永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社论2013年07月01日01 版) (12)共享全运开创新风(社论2013年08月31日01 版) (13)共圆中国梦同写新篇章(社论2013年09月17日01 版) (14)为现代中国凝聚梦想力量(社论2013年10月01日01 版) (15)崇尚劳动创造成就光荣梦想(社论2013年10月18日01 版) (16)展巾帼之志成梦想之美(社论2013年10月28日01 版) (17)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社论2013年11月13日02 版) (18)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保证(社论2013年11月26日01 版) (20)聚四海侨心筑复兴之梦(社论2013年12月02日01 版) (21)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社论2013年12月14日01 版) (22)积极稳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社论2013年12月15日01 版) (23)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社论2013年12月24日01 版) (25)稳定政策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社论2013年12月25日01 版) (26)让我们一起成就梦想(社论)——元旦献词《人民日报》(2013年01月01日01 版)新年的钟声响了,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我们跨入2013年。

人民日报社论(十八届六中全会)

人民日报社论(十八届六中全会)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社论)《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8日)丙申金秋,硕果累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在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就。

全会全面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系统总结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体现了全党的共同心声,对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全面从严治党,是这次全会的鲜明主题。

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召开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部署,这次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的整体设计,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渐次展开、深度推进。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和新闻宣传机构,多年来一直以鲜明的立场和权威的发言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政策部署和治国理政的思路。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论中,人民日报强调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

社论鼓励人民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

人民日报认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物质富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可能。

社论强调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社论呼吁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人民日报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此外,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关注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社论强调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呼吁人民保持警惕和冷静的头脑,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原则。

人民日报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通过阅读人民日报的社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社论精神,积极践行党的主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机构,人民日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内外走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

近日,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社论中,人民日报有力地呼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要以更加强大的力量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下面我将就此社论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民日报的这篇社论是在目前阶段下,面对当前国际环境和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提出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和地位上升,我国的发展进程也必然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注意。

面对国际形势的逐渐恶化,我们需要更加明确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这也是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观点。

其次,人民日报社论中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改革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国家不断推进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全面深化这个改革,才能推动我国走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革,努力把改革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积极落实改革目标,让社会各方面都能够切实感受到改革的力量和效果。

最后,人民日报社论中提到的“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观点也是当下所需要的。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拥有庞大的经济和人口,自然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实现国家和世界的共同发展,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加强合作和交流,让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总之,人民日报社论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思考,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深入认识社论中所包含的内涵和要义,及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强大和自信。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2011年07月01日00.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党的90华诞之际,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80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无不倍受振奋、倍觉自豪、倍感光荣。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更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震古烁今的三个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这三个转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绝大的变化,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人民日报社论(2015—2016)

人民日报社论(2015—2016)

人民日报社论:新开局要有新作为涓涓的细流,可以汇成壮阔的大海;平凡的脚步,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当时针指向2016年,我们情不自禁瞻望新的一年,又憧憬“第一个百年”梦想实现的灿烂阳光。

今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

回首过去,我们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我们步伐坚定。

过去一年,“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硕果累累。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功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稳步推动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中国号巨轮以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矫健身姿劈波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经济增长领先全球,从严治党正风肃纪,“三严三实”深入人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9·3阅兵”气势恢宏,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亚投行改变国际金融格局,“一带一路”书写合作共赢篇章,中国人民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昂首阔步,为深刻变革的世界增添正能量。

一年的奋进,证明我国经济完全能够在更大体量上持续发展,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源;一年的努力,为“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决胜全面小康积累了更好位势。

2016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改革抓住机遇、用创新应对挑战,将改革发展和复兴之路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今天,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持续推进,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民心同频共振,干事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改革发展共识深度凝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指明了路径。

“时和势都在我们这一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结构性改革撬动发展全局,让创新成为发展第一驱动,把发展的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我们就能走好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程”。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原文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原文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这篇社论被誉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社论中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影响的观点和理念,至今仍是我国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本文中,我将针对这篇社论进行全面评估,从浅入深地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让我们从最初的简要概括开始,然后逐步深入详细讨论。

社论的标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对哲学观点的一次重要诠释。

社论首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真理是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发展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也对世界范围内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在社论中还提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理念,这直接引领了后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

这是一种宽广的思维方式,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论的后半部分,提出了“只要有利于人民的,即使是部分的真理也应当肯定”这一观点。

这个观点消除了以往只讲究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教条主义观念,为我国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持。

这些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也是对传统思想的颠覆,但它们却被证明是正确的,并为我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个人的观点来看,这篇社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文献,它提出的许多理念和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转变思想观念、放开思想的开始,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论中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深刻地启发了我对哲学的理解,并引发了我对当代我国发展的思考。

这篇社论不仅仅是一篇在当时引起轰动的文章,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通过对社论的全面评估,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背景,也能够从中获得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启发。

它不仅是对当时思想观念的重要突破,更是对后来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指引。

在社论的指引下,我国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开放包容的道路,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今天我们回顾1977年10月21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论,不禁感慨万千。

解读人民日报社论

解读人民日报社论
我们党能够驾驭各种复杂局面, 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
三、坚强、伟大之思考
1. 政党是政治组织,其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2. 行政组织发展也有其规律性:
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现实途径和要求。
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现实途径和要求
(1)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价值: 为群众提供快捷、方便、优质服务
(2)行政服务中心的生命力: 体现价值,项目实质运转是灵魂
二、风雨砥砺中见坚强、见伟大
(一)历史上四次挫折 (1)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 (2)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陈独秀 “右倾” 投降主义、王明“左倾”错误 (3)58年大跃进及之后文化大革命 (4)89年资产阶级自由化
(二)近年来,空前严峻的考验
洪涝灾害、非典、雨雪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实践充分证明:
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现实途径和要求
(3)行政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思想难认同、职能难定位、人员难管理、 部门难协调、效能难监察
(4)行政服务中心的探索之路: 优化外部环境,解放思想、调整利益,
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强化内部管理:能力作风建设。
结束语:
风疾雨骤旗更红,中国共产党人,永远 不会被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所吓倒,任何艰难 险阻都能将中国共产党人锤炼的更加坚强。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也需要一批努力探索, 辛勤耕耘的中心人,天道酬勤,行政服务工 作的硕果值得期待。
谢 谢!
Hale Waihona Puke 一、87来,党组织的发展与成就
(1)人数:1921年中共一大 全国50多名党员
2008年
7300多万名党员
(2)成就:经济、政治、文化
自2001年7月13 日成功申办奥运以来,奥运对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就绝 不仅仅是一场运动会,而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大象征,是中国向全世界展 示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最佳橱窗,是吸引全世界观众进入中国、了解中国、 接受中国的黄金时段;也是中国走向世界、吸引世界、与世界一体的最佳 机会。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1948年创刊以来,人民日报一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声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了更为重要的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在中国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从国防
建设到科技创新,从社会稳定到环境保护,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是国际事务,人民日报的社论一直在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指
导意义和重要参考。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进程中,人民日报的社论始终不渝地
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

在经济改革过程中,
人民日报的社论为我国深化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帮助我
国经济切实实现了跨越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人民日报的社论深刻探讨了中国文化建设在当
代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为中国文化推广和国际传播提供
了重要力量。

在国际事务方面,人民日报的社论充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创
造力和时代使命,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新时代下,人民日报的社论也在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

新时代需要我们坚定信仰、奋发进取,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新发展中不断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

总之,人民日报的社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都有着重要作用。

各级干部以及全国各行业都可以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学习到重要思想和方向,来指导和推进中国的发展进程。

我们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努力下,中华民族将创造出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人民日报社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党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三批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

正在召开的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

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的精神,精心谋划,周密组织,务求实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党执政50多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赋予党的先进性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开启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贴的近才会走得远连日来,广大群众欣喜地看到记者编辑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边田头的身影,听到新闻报道带来的劳动之声、百姓之声和基层之声。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也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现实就是大地,群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天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

只有深入基层,才不会坐井观天;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胸中有大局,笔下出精品,写出一篇篇“顶天立地”的报道、写出“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道。

新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的问题。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实践是新闻的第一现场第一源头,人民群众是新闻的第一坐标第一主角。

只有扎根基层沃土,置身火热实践,新闻作品才能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有少数记者没有“与大地贴得更近”,写出来的报道不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是“贴近网络,贴近电话,贴近材料”。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大报跟着小报走,小报跟着网络走,网络跟着微博走……有的记者因热衷于网上喧嚣热闹而迷失了方向,报道出现偏差;有的记者写稿子,靠鼠标点点,电话打打,材料抄抄……通讯手段的现代化给记者带来了工作的方便,但是我们应该懂得“每一种对方便的礼赞,都要警惕它是否只是懒惰的借口”。

一位外国摄影记者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摄影和文字报道都是一个道理,其采访距离与报道质量有密切关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是前提,“转”是关键,“改”是目的。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只有当“走”变为记者采访的自觉行为、变为一种采访习惯、变为记者个人性格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到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命运。

有人形象地把“转作风”称为“接地气”,新闻工作者只有接了“地气”,写作才有灵气,说话才有底气。

有人说,对于相同职业的人来说,其外在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历不同,会造成其内心思维活动的差距十分悬殊。

新闻这一行更是如此,工作不深入,采访就会找不到感觉,写稿自然底气不足。

深入首先要“身入”,转变作风是一门学问,走下去这是第一步。

“身入”还要“心入”,真正从心灵上缩短与基层、与群众的“距离”,用心去沟通,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

“心入”还要“跳出”,跳出基层写基层,“与大地贴得更近些,看天空才会更远”,站在更高处看大地,才看得更全。

基层有民生,亦有国脉。

读懂了基层,才算读懂了中国。

媒体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正在于此。

善用媒体方能推进“善治”今天的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渠道无所不在,报道触角无孔不入,权力在“聚光灯”下运行日益成为一种常态。

对此,不少干部清醒地认识到,“批评是一种宝贵的支持”、“表扬和批评都是爱”。

当然,也有一些人闻功则喜,闻过则怒,指责批评报道“影响稳定”,断定是舆论监督“伤了事业”,抱怨“天下本无事,媒体来扰之”,把自己工作的过失推到传媒身上。

应当承认,确实有少数媒体在点击量、收视率、发行量的误导下,炮制“纸馅包子”,谣传“尸油煮粉”,持论耸人听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这些做法无疑罔顾媒体责任,损伤了社会信心。

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由此否定媒体的正面作用、拒斥舆论的批评监督。

许多事实已经证明,正常的舆论监督正是工作的推进器。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问题在先,舆论在后。

这是我们判断媒体作用的科学视角。

马克思说过:报刊是公众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敏锐感知社会痛点、难点、焦点,真实还原问题的发展过程,这既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是履行胡锦涛总书记对媒体提出的“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社会职能的现实途径。

近年来,在质疑声中揭露“周老虎”真相、修复政府公信力,在反思“被精神病”现象中推动精神卫生立法,在持续追问中大力推动慈善组织的信息透明……这些案例,彰显了媒体参与、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也说明媒体的介入和有关方面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形成推动“善治”的合力。

由此看来,一些领导干部慨叹,“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坏事变成了好事”,其实有两层意思。

从媒体作用看,直面热点、反映问题,固然会带来一时的难堪与被动,却引起了疗救的关注,创造了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契机。

从地方和部门作为看,媒体的“怎么看”再痛切深刻,没有相关部门“怎么办”的扎实接棒,问题矛盾依然不能破解。

于媒体而言,社会责任越大,就越要用好手中的话语权。

一事当前,最需要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情绪宣泄;攻坚克难,最难得的是建设性意见和思路,给人们带来信心和希望,而不是轻率地怀疑一切。

纷繁复杂之中,媒体理性是重要支点,这才能涵养社会理性、推动社会进步。

对治理者来说,更应认识到,媒体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事件的终点,而常常是“拐点”。

明智而负责的治理者,不仅能主动适应全媒体背景下的监督环境,把接受监督作为一种政治素养;而且能善待、善用、善管媒体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由“问题”入手,实现善治。

在云南孟连,当地融化干群坚冰,创造了群众工作的“孟连经验”;在湖南郴州,政府理顺利益格局,变暴力强拆为和谐拆迁,无不见证了这种变化。

“一条微博、一段微视频、一句流行语,都是微动力,都可能成为引起风暴的蝴蝶翅膀”。

这“风暴”,到底是“过也,人皆见之”的嘘声,还是“更也,人皆仰之”的掌声?赢得好评,当从善待“差评”开始。

攻得破”与“守得住在残酷的战争中,善攻者必有运筹帷幄之略、万夫不当之勇,善守者必有兵来将挡之策、水来土掩之法。

善攻者可摧城拔寨、攻城略地,善守者可守得密不透风、固若金汤。

自古以来,善攻者往往也善守。

如蜀汉名相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把最弱的事业做大做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就在于他深谙攻守之理,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相得益彰。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也需把握好这攻与守的关系。

攻,就须“攻得破”。

从现实情况看,党员干部亟需攻破者,一为阻碍学习的堡垒,一为阻碍发展的堡垒。

学习的好处无须多谈,之所以需攻,就在于学习往往因难以坚持而被放在了一边。

这就要克服学习的惰性,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并将平时所学转化为工作实践的能力。

要发展,总是会面临诸多困难、问题和矛盾,而这成了一些干部裹足不前、回避问题的原因。

唯有主动到条件最艰苦、环境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同大家一起研究办法、采取措施、破解难题,才能打开发展新局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党员干部更要“守得住”。

首先就是守得住思想防线。

思想上的滑坡必然导致前进方向的偏离,引发行动上的溃退。

因此,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加强党性修养乃是最基本的思想建设,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党性,不能忘了是在为谁服务。

唯其如此,方能自觉守信念、守纪律、守清贫、守寂寞,面对各种诱惑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次要守得住法纪红线。

试看落马贪官,哪个不是守不住法纪法规,最终以身试法?身为领导干部,不可不知法知规。

没有法治观念,缺乏法纪意识,迟早会犯错误。

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鉴别力,加大自控力,增强免疫力,始终把法纪法规、党纪条规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再次是守得住从政底线。

要从小处着眼,从小节着手,“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搞“小圈子”,戒除“小爱好”,远离“小兄弟”。

古话说:“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

”党员干部搞一次特殊就丢掉一份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民心。

要时刻认清自己的身份,检点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誉。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攻得破”是要求,“守得住”是关键。

守得不严,“蚊虫”与“苍蝇”就会乘虚而入。

相反,守得再好,攻克不了发展难题,甘于平庸当太平官、无能官、无为官,“守得住”就没有积极作用和实际意义。

只有善攻且善守者,人生道路才能走得稳,从政道路才能走得远。

暴雨致积水严重,城市内涝是考验更是拷问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每年夏天,不少城市便会陷入这种“宿命”中。

据报道,此前,由于暴雨突袭,江城武汉变成“水城”,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正当人们反思城市管理水平时,发生在武汉的一幕,昨天又被首都北京“复制”,不少市民纷纷调侃:“这哪是地下通道啊,就是游泳池。

”“哥今天不是没带伞,是没带船。

”“积水潭,名副其实。

”“太夸张了,首都机场成了马尔代夫。

”……调侃或揶揄也表达了牢骚之意。

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瘫痪,委实令人沉思。

龙应台有个妙喻,要分辨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

“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那么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国家如此,城市亦然。

一个城市发达不发达,不光看GDP,瞧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

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

下场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

城市内涝是考验更是拷问,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两方面问题。

其一,如何做好暴雨预警机制?政府部门在准确预报暴雨的同时,能否准备更为详细的应对措施?如何有效应对突发的城市大涝等瘫痪局面?其二,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特别是其地下布局?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直言不讳地称,“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

”这种严厉的抨击不是无的放矢,它的确勾勒出了不少城市积弊。

避免悲剧重演,最好的办法就是吃一堑长一智,在以后的规划中,别再只注重面子忽略了里子。

“未雨绸缪”。

提前应对,方可临危不慌。

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才不会再次犯错。

责尽心安不计功利有位在县里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抱怨说,他多年坚持不贪不沾,每天很辛劳,工作很努力,但群众还是有意见,心中常感困惑和郁闷。

这种情绪在干部中有一定代表性。

大多数干部确实很辛劳也很努力。

每天起早贪黑,为经济发展上项目、筹资金思虑奔波,为保障改善民生而探索,就是节假日也很难有个“歇口气”的机会。

换不来满意,其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群众不满意,并不是不体谅干部,也不是不明事理。

说到底,干部还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努力”是干部的本分。

从担任领导职务那天起,既应时刻记下组织的重托,也应明白群众的期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