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本科)-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1:知识分子与工人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案例2:同一张照片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两组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

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其中一组的人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的人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然后,让这两组人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

结果两组人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的人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的人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

问题: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答:(1)该实验充分表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位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2)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它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

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案例1 骨干员工为何要走?案例:张经理是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近段时间他却烦恼透顶,两位他所看重的公司业务骨干要走。

主要原因是该员工认为他现在所做的贡献远大于回报,而且事实的确如此。

而公司则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有公司作后盾,离了公司他们什么也不是,又怎么会有作为?相持之下两人一气走之。

问题:请你用有关激励理论分析此案例。

案例分析提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优秀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因此,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就成为企业领导者们所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张经理正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你可以运用需要层次论、公平理论等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案例2 公司领导为何头疼?案例: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始建于1994年。

公司创立者原先也从事电脑营销工作,由于与原公司的合作出现分歧,他们认为再到别的小公司去替人打工意义已经不大,于是就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

公司创办之初非常艰难。

没有资金,就向亲属借了5万元钱;没有场地,就从别的公司的营业场所中租了一张桌子,作为自己的营业场所;没有现成的客户,就从他们原先认识的朋友中开始介绍。

整个公司就两个人,所有推销、搬运、验货、送货等全部工作都是两人亲自来干,辛苦自不必说。

公司刚开始主要经营打印机,当时卖一台打印机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这样一年下来,经营情况还很不错。

第二年,租了一个门市,就招了一名员工帮助进货,业务量开始有起色。

由于对整个市场发展的行情把握得比较好,发展速度很快,当年做得比较好的是惠普公司的外设产品。

他们决定招聘一个在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加入公司,为了吸引对方的加盟,他们提出了加盟者与公司之间对所经营的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毛利二八分成的分配方式,并于1996年4月便开始代理惠普公司的PC和服务器产品。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案例:你的上司曾在你的职位上工作过多年,这次你了解到,他越过你而直接同你的两位部门经理进行了沟通。

这两位部门经理向你的上司报告了几件对你不利的事情,并由此使你受到了轻微的责备。

你有些惊讶,因为尽管他们所说的是事实,但他们并没有向你的上司全面地说明情况。

你的上司两天后要来视察,你想当面向他解释以消除误会。

问题:根据所描述的情景制定出有效的沟通对策方案,并说明你的理由。

2、自己编一个在工作中碰到的有关“沟通”的案例,并制定出有效的沟通对策方案,并说明理由。

以上两题,自由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答:简单地说,我们就是我们所说的故事。

在传达重要的新信息时,不妨设想你是在讲一个新的故事。

越简单就越有意义,越鼓舞人心,越有可能引发共鸣。

另外,在沟通中需要注意目标、重点和主题的数量。

更大的成功来自更大的规模和复杂性。

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你需要与团队分享更多的重要故事。

然而,人们一次能够接受的东西很有限。

试着不断巩固。

在一次沟通中,你涉及的东西越少,听众就越可能将你传达的信息在记在心里,并相应地调整自己,最后取得成功。

不管你的级别有多高、拥有多少权力,如果你仅仅只是将事情说出来而已,你所说的东西并不会魔法般地变成现实。

你的听众工作很繁忙。

为了让他们注意到你所说的东西,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你必须为你说的信息提供背景:为什么这个特殊的举措如此重要?为什么它比团队目前所做的事更重要?为什么它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在对这些问题作出解释后,同样关键的是,要让你的团队感到他们已经听清楚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他们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

寻求理解。

由此产生的结论将是更有效的,因为它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你是否曾经参加过一个五人会议?在会议上,你们想要就某个问题和为解决问题需要采取的步骤达成一致的结论,后来却发现你们五个人对这些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你并不孤单。

日本导演黑泽明在他的电影《罗生门》中讲述了一个通过四个不同参与者的四种独特视角呈现出来的悲剧故事(相同的技术后来被无数电影使用过)。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共10篇)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共10篇)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共10篇)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一): 管理学的问题,求教。

关于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分析。

谈谈你的见解,谢谢请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出现以下现象的原因以及你的看法和解决思路农夫养了二十只驴子,每只配了一副驮子,组成一支驮队。

驴子们每天辛辛苦苦,干着一样的活,得到相同的口粮。

一天,饭量最大的驴子对农夫说:“我每天跟别驴吃的一样多,吃不饱。

我有一个建议,让我多吃,我每次多驮东西。

”农夫想,这个建议不错,公平,而且可以提高效率。

于是开始改革。

改革步骤一:实行按劳分配,饭量根据劳动量按比例分配。

运行一段时间后,另一只驴子提议:“每天都是干完活才分配口粮,我干多了的时候,分配的口粮吃不了,可是如果控制劳动量,可能又吃不饱,不如把计算方法调过来,按前一天的饭量计算后一天的劳动量,既能吃饱,又干得有劲”。

农夫想也对。

改革步骤二:量出为入,吃多少饭,干多少活。

几天后,又一只驴子来报告:“有几只懒驴,每次故意不吃太饱,好在第二天少干活,影响了全队的整体业绩。

”农夫想,必须引入淘汰机制。

改革步骤三:建立淘汰制,以驮量为标准,一个季度排在最后五位的驴子自动淘汰。

驴子们拼命干活。

一个季度后,除五只被开除外,另有两只累死。

可是农夫发现,一个季度期间,不仅总体业绩没有提高,每只驴子的单产反而大幅度下降。

来了一只年轻的驴子,要求加入驮队。

年轻驴子说,业绩下降,主要是因为原来的驴子们年龄老化。

改革步骤四:引进七只年轻驴子。

两周后,一只老驴子来报告:“年轻驴子技术太差,工作冒进,经常出错,建议开除。

”其他老驴子附议。

农夫具体调查发现新来的驴子们确实有技术不过关,于是全部开除。

然后来了几匹马,对农夫说:“总业绩不能提高,是因为驴子只能驮。

如果有马加入,就能够驾车,效率是驴子的好几倍。

”农夫说:“训练驾车需要很长时间,会影响正常生产,你们要加入,必须先学会驮。

”改革步骤五:引进马。

业绩停步不前,农夫到别家考察,情况真如马所言,人家都已经换成了车拉。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出口贸易公司的团队建设
本案例涉及一家出口贸易公司,该公司由总公司和四个子公司组成,该公司拥有60多名员工,其中大多数员工都是销售员工,其余的则由高级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组成。

该公司正处于一个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阶段,业绩非常不错。

然而,该公司面临着几个问题:一是销售团队缺乏协作意识和凝聚力,沟通不畅,对业务过程优化能力和销售绩效也存在欠佳;二是各部门领导和员工以工作分工为主,缺乏团队意识;另外,他们也缺乏解决销售团队事务的处理技巧和沟通技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口贸易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整理销售团队的基本情况,及时向员工讲解销售团队的理念及其在该公司的重要性;
2、强化团队精神,建立销售团队规章制度,增强其合作意识,搭建团队沟通渠道、发展团队凝聚力;
3、对管理者进行培训,结合实际情况和行业需求针对性地提高其团队管理技巧;
4、针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团队沟通能力和销售业务熟练度,提高工作质量和业绩;
5、强调团队精神,定期组织活动,更新团队销售业务知识,增强员工成就感,不断提高销售团队业绩。

经过上述措施,出口贸易公司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明显改善,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也有所提升。

在后续运营过程中,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完成销售任务,提升企业业绩,为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案例反映出如何正确地管理组织行为,面对表面上的问题需要以实际行动落实,不断完善和改善组织管理,以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25个案例分析报告及参考问题详解

《组织行为学》25个案例分析报告及参考问题详解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一〕X林这一辈子X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

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

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本钱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

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明确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

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

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

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

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

X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X。

他承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

下面就是他在一次谈到他的工作历史时的诊断记录:心理医生:你干过很多工作,那是因为你在财经学院毕业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缘故吗?X林:确实是这样。

我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终究想干什么。

这曾经给我造成精神上极大的痛苦,甚至在今天仍是这样,我仍不能确定终究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心理医生:好,让我们先谈谈你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你在造船厂做本钱会计,为什么要辞掉这份工作呢?X林:首先它很烦人。

我不喜欢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不喜欢只在数字上加减乘除。

另外,我认为那份工作毫无前途,那时我有很大的抱负,我要做较高层的管理人员,挣较多的钱。

心理医生:因此你去了那一家集装箱公司?X林:是的,那是一个我可以向公司证明我的能力、真正的管理职位。

心理医生:但是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遇到了点麻烦。

X林:我不适应那种类型的组织。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第1章案例1虚拟办公室——变革中的工作环境电视会议、电子邮件、远程交换等先进的通讯手段为虚拟办公室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在这个技术平台上,人们改变了工作的方式和场所,许多人已经开始享受到了虚拟办公室带来的好处。

那些选择在家办公的人,多是工作忙碌而又讨厌办公场所拥挤嘈杂的人,或者是为跨国公司的短期性项目服务的人。

在家办公,可以为自己布置一个舒适的家庭办公室,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让办公室与美景相伴,或者是绵延起伏的群山,或者是海滨,还可以是乡村,当然也可以是都市风光。

虚拟办公室,还有私人俱乐部,可使企业家们减少专用办公场所的高昂费用。

私人俱乐部还可以提供商业活动所需的午餐、招待、会议场所和先进的通讯设施。

因此,利用虚拟办公室和私人俱乐部,可以使企业家们在财务和运作方面更加灵活。

在欧洲和美国,有一些公司专门为众多的企业家和商人提供虚拟办公室的服务,他们提供的地址往往处于中心城区,设施先进,但价格并不高昂。

例如,一家名为“虚拟办公室”的英国公司就可为客户提供此类服务。

他们提供位于伦敦且知名度很高的地址,提供伦敦中心城区的电话号码,并且以按月付费的方法提供秘书服务及客户所需的其他附加服务。

虚拟办公室可使企业家和商人们获得一个固定的、安全的业务营运基地,并且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与基地进行联络,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革命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虚拟办公室的出现还有一个驱动力量,那就是追求生活与工作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人们希望办公室能靠近住所,能支持在家办公,同时,高性能的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又使得客户、消费者、供应商不可能知道你的确切位置是在他隔壁的办公室、你的家庭办公室、虚拟办公室、还是在瑞士的蒙特普爵士音乐节,或者是在北京的合同谈判会场。

讨论:(1)虚拟办公室的优缺点各有哪些?(2)虚拟办公室对普通员工和主管分别意味着什么?答案:(1)虚拟办公室的优点体现在人性化管理方面,所谓人性化就是从人的各层次的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员工,给员工创造愉快工作的环境等。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案例1:为何骨干员工要离开公司?A公司的XXX负责人XXX最近很烦恼,因为他所看重的两名骨干员工要离开公司了。

这是因为这些员工认为他们的贡献远大于回报,而公司却认为他们的成就是因为有公司作后盾,离开公司他们什么也不是。

这种僵持导致两人最终一气之下离开了公司。

这个问题涉及到激励理论,企业需要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需要层次论和公平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个问题。

案例2:为什么公司领导头疼?XXX成立于1994年,创始人原先是从事电脑营销工作的。

由于与原公司的合作出现分歧,他们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

公司创办之初非常艰难,没有资金和场地,只有两人亲自干所有的工作。

但是经过努力,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增加了员工和门市,代理了XXX的产品。

然而,公司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管理好不断扩大的业务和人员。

这个问题需要领导者权责分明,合理分配利润,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

XXX的新任厂长XXX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清晰的思路和目标,他认为领导者的素质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在上任后,他免掉了原来的九个正、副厂长,同时规定职工只能犯错三次,第四次就会被开除。

虽然没有实际开除人员,但是二三十个光棍汉因为实行计件工资而自动调离了企业,这也让企业的产量得以大幅提升。

这种现象说明了企业的生死兴衰和领导者的道德境界密不可分。

在当前,研究XXX现象对于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现实指导意义。

针对这种现象,一位经济学家指出,领导者的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企业的生死兴衰,这不是纯经济学所能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关注并研究XXX现象对于当前企业存在亏损的情况下,具有特殊的意义。

案例:XXX创建初期,只是一家中小公司,但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语句制造商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占有20%的份额,在国内的占有率更达31%。

1962年,大河的总经理XXX通过讲课的机会认识了XXX的质量管理科长衫XXX,并说服XXX总经理XXX将XXX转入XXX。

{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设计)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案例1骨干员工为何要走?案例:张经理是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近段时间他却烦恼透顶,俩位他所见重的公司业务骨干要走。

主要原因是该员工认为他当下所做的贡献远大于回报,而且事实的确如此。

而公司则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有公司作后盾,离了公司他们什么也不是,又怎么会有作为?相持之下俩人壹气走之。

问题:请你用有关激励理论分析此案例。

案例分析提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优秀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因此,于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就成为企业领导者们所面临的壹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张经理正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你能够运用需要层次论、公平理论等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案例2公司领导为何头疼?案例: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始建于1994年。

公司创立者原先也从事电脑营销工作,由于和原公司的合作出现分歧,他们认为再到别的小公司去替人打工意义已经不大,于是就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

公司创办之初非常艰难。

没有资金,就向亲属借了5万元钱;没有场地,就从别的公司的营业场所中租了壹张桌子,作为自己的营业场所;没有现成的客户,就从他们原先认识的朋友中开始介绍。

整个公司就俩个人,所有推销、搬运、验货、送货等全部工作均是俩人亲自来干,辛苦自不必说。

公司刚开始主要运营打印机,当时卖壹台打印机的利润仍是相当可观,这样壹年下来,运营情况仍很不错。

第二年,租了壹个门市,就招了壹名员工帮助进货,业务量开始有起色。

由于对整个市场发展的行情把握得比较好,发展速度很快,当年做得比较好的是惠普公司的外设产品。

他们决定招聘壹个于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加入公司,为了吸引对方的加盟,他们提出了加盟者和公司之间对所运营的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毛利二八分成的分配方式,且于1996年4月便开始代理惠普公司的PC和服务器产品。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五篇范例]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五篇范例]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五篇范例]第一篇: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案例介绍与答案(本、专科共用)一、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我们开始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大家就知道,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针对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时只有经常结合案例来学习,才能更好地抓住要领、把握实质。

(一)案例的概念及案例教学的特点案例也叫个案或实例,是指用一定的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

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技术调研工作中。

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先把它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

人们往往把案例归纳为描述评价型与分析决策型两大类。

描述评价型案例描述了解决某些管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

这样留给学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其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和评价,以便从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而分析决策型案例则只介绍了某一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

很显然,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能上分析决策型案例要优于描述评价型案例。

案例用于教学时,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即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采用假名,但基本情节不得有虚假。

有关数字可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

二是教学案例中要包含一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否则就没有学习与研究的价值。

三是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具有一定目的性,要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管理情景,使学生获得锻炼与提高自己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功能案例具有提供知识功能,它能使读者了解到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某类组织的背景知识,这是很有用的。

但案例的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为它的使用者(教师、学员、受训对象、考生、实际工作者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管理情景,能使他们得到锻炼与提高,案例不仅对人们个人学习有作用,而且对集体(小组或全班)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doc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doc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陈晓辉大学毕业后如愿到一家公司从事文秘工作,按工作描述和职位说明书的要求,她每天都能顺利完成本职工作,也颇得上司的嘉许。

一个月后,小陈发现这家公司员工人浮于事,大部分人不思进取,晚来早走,对公司任何活动都漠不关心,且员工之间关系淡漠,公司老总也毫无办法。

久而久之,小陈工作热情锐减,工作效率低下。

小陈是个上进心很强的人,长此下去,终究不是个办法,该怎么办呢?她十分困惑。

[问题]C1)小王所在的公司出了什么问题?(2)请为该公司开出一剂解决问题的“良药”。

分析提示:(1)小王所在公司的员工不积极参加活动,员工之间关系淡漠,因而,该公司的问题是组织凝聚力下降。

(2)要增强该公司的组织凝聚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设立明确的、代表组织成员利益的组织目标。

加强组织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训。

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改善人际关系。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

加强组织规范的建设。

运用激励手段引导员工的行为。

采取比较民主的领导方式。

2、小王最近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单位,刚到一家规模很大的企业上班,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

上司向她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办公室的工作情况,并且把她介绍给办公室的同事。

小王注意到尽管工作压力很大,但是同事们却过得非常快活, 相处也比较融洽。

她不由得暗自庆幸,从内心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对于小王来说, 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她之所以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有部分原因就在于原来的工作没有让她和同事们有比较多的交往机会。

记得在她被正式录用后,小王的上司曾经与她有过一次简短的会谈。

上司告诉她,她的工作效率将决定她的报酬甚至今后的加薪或晋升,因而她的绩效完全取决于自己想怎么做。

由于初来乍到,再加之对工作的喜欢,小王非常努力、勤奋,工作效率很高,颇受上司的青睐。

可是没过多久,同事们就不容置疑地告诉她,如果想与大家和睦相处,就必须按照办公室的规矩办事,并且还告诉她,她的前任就是因为工作超过了规矩,大家都对她冷冰冰的,生活得很孤独,这才离职的。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 结合老郑所处的环境,对老郑的行为特点及其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前任园林局长明显的人际关系指向型相比,老郑属于明显的工作指向型人员。

市里人事变动之前,主要领导的施政思路和着力点是争创全国前列的城市环境,因此老郑所处的组织环境是支持老郑这样具有专业背景、经验丰富、以工作为重,以实绩为行为取向的干部的。

老郑提高效率的做法伤及某些业务水平较差人员的利益,也得到市领导的支持。

但是,市里的考评鉴定改革,让老郑人际管理短板显露,为以后的工作遇到阻力埋下了伏笔。

工作指向型的人,往往都坚持客观、实效、自律和对人严格的行为取向,本身投入工作,并能在工作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但是主观上忽视对人际关系的感知,在特殊情况下做出适当的改变一贯行为方式的调整也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正是由于这样的行为取向,造成老郑后来的选择空间变得非常狭窄,矛盾也变得尖锐。

2. 你对老郑的评价及理由人无完人,就个人而言我比较欣赏老郑这样的干部。

老郑属于将才而非帅才,可以顽强地坚持工作,执行上级规定认真客观,不怕得罪人。

放到以“事”为中心的地方,比如产品研发,能做出大的成绩。

但老郑所处的组织是政府机关,是非常特殊的一类组织,人际关系的管理比其他以业务为重心的组织或者NGO更为重要。

西方管理学在正视公共部门人员也是经济理性人,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的基础上,已经做出种种法律和制度的安排来保证其为大众利益服务。

在我国的这种环境下,老郑应当尝试着改进他的关注方面和行为模式,适应环境。

3.你为老郑设计的对策方案首先,从思想上就要重视人际关系的觉知,有了关注才会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以便决策。

不是抓工作实绩的目标改变,而是在处理人际问题的方法上有适当的调整,为完成工作服务。

其次,考虑到所处的特殊环境,老郑如果能主动做出让步,比如调那位韩市长的亲戚去一个较优裕且又不用从事具体业务办理的岗位上去,这样既不影响工作进度,又可以缓和之前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为与市里新领导的进一步沟通打好基础。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效能的学科,旨在理解和解决组织中发生的行为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分析来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案例背景假设我们的案例是一个大型跨国企业,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业务涵盖全球多个国家。

最近,该公司的一家子公司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员工流失率上升、团队协作不佳、工作效率下降等。

公司高层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聘请组织行为学专家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分析过程1. 问题诊断首先,组织行为学专家们对该公司进行了问题诊断。

通过面谈员工、观察工作环境和收集员工反馈,他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a. 员工流失率上升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离职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职业发展机会和不满意的薪资待遇。

也有一部分员工表示他们离职是因为工作环境不友好和缺乏激励。

b. 团队协作不佳通过观察和与员工交流,专家们发现团队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造成工作流程不畅和冲突增加。

一些员工也表示他们感到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较低,不愿意与其他团队合作。

c. 工作效率下降专家还注意到员工的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调查发现,这可能是因为员工感到缺乏对工作的动力和认同感。

一些员工还提到他们认为工作没有挑战性和发展空间。

2. 解决方案基于问题诊断的结果,专家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a.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激励措施为了减少员工流失率,公司可以制定更完善的职业发展计划,为员工制定明确的晋升和培训计划。

此外,公司还可以考虑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留存率。

b. 加强团队建设和沟通为了改善团队协作,公司可以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团队会议和讨论,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c. 提供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和发展空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公司可以给员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并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和工作上的创新。

此外,公司还可以为员工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包括培训计划、外部学习机会等。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3篇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3篇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3篇【篇一】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本学期组织行为学从研究个体行为到团队群体管理,再到领导理论组织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战略、战术、绩效、组织架构、沟通等都会牵扯到组织的方方面面,体会的越深,就越明白其中的复杂。

组织行为学从根本上是研究个人、群体和组织系统的相互影响,从而利用这些影响去提高组织的效能。

组织行为学涉及到人,而涉及到人的事情往往错综复杂,人有直觉,直觉结合上经验之后在群体决策上,虽然不一定是最正确的决策,但很多时候也是无比接近正确的决策,因此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组织由群体组成,群体会追求稳定,组织会追求绩效。

这些都要求组织不能永远寄托于个人,需要建立在稳定高效规范的系统上,促使组织的行为及结果的可预测,从而把控存在的风险。

系统性研究和循证管理的目的是把人、群体和组织的复杂行为数字化、模型化,从而丰富理论的内涵并且与时俱进。

社会是变化的、人也是变化,如果理论不能结合快速变化的现实,那么理论的适用性就会大大降低。

从思维导图的宏观上,组织行为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理解自己和他人、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群体与团队沟通。

理解自己和他人是基础。

人只有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内在和外在表现的内涵,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控制自己并影响他人达成既定的目标。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容包括组织中的多元化、态度与工作满意度、情绪与心情、人格与价值观。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最终答案我理解为情商,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以及察觉情绪来临的蛛丝马迹,并作出恰当的反应。

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是组织绩效有效达成的重要前提。

一个组织只有不断制定正确的决策,并且执行落实下去,才能走得更远。

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知觉与个体决策、激励两个方面,其中激励又包含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

无论什么决策,最终的结果都是组织和个人都获得较好的利益,因此激励永远是决策中重点衡量的因素。

群体与团队沟通是组织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旋律。

组织由人组成,并把人分成不同的团队和群体,其中会涉及到沟通、权利、冲突等方方面面。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5个)案例1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

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

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

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

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

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

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

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

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

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

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

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

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

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

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

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

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

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

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讨论参考题:1.如何评价潘石屹在整个跳槽事件中的行为?如果你是现代城项目负责人,你会如何对“集体跳槽事件”作出反应看过很多人对于潘石屹的评价,其中我觉得最经典的就是“成熟的生活智者,狡猾的商界精英”。

他对于整个跳槽事件的处理可以评价为–大胆,精明,果断。

大胆-他及时调整策略,向媒体曝光。

精明- 很明显,此举并没有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反而更加提升了现代城的知名度。

果断–短短的几天时间,如此快速的反应,显而易见的看出,潘石屹果断的办事风格,没有这种能力,这个风波很难在短时间内平息。

坦白的讲,如果我是现代城项目的负责人,我不敢保证我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作出“合理的”反应。

不过如果从学习分析案例的角度审视,仅能做一个假设的分析:面对“集体跳槽事件”,如果我是“潘总”,我可能会及时召集核心领导层开会,分析这些销售人员的离开会对公司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及时切断这些人对于公司销售数据的访问。

安排相关的销售总监致电某些关键客户,告知公司的变化,并告知客户接替的销售人员。

准备公司内部的信息分享会,告知公司员工,对于谣言加以澄清。

给员工一个相对真实的事实描述。

与此同时,联络相关媒体(必要时花点钱)做出对公司有利的报道,利用舆论对于第一城的行为,和那些集体跳槽的人施加压力。

力图迫使他们做出一些对于他们不利的行动(有点困难。

)。

利用这个机会,大造舆论,提升现代城的品牌知名度。

事实证明,只要大众对于名字熟知,品牌的知名度就可以提高,哪怕是“集体跳槽事件”。

2.有人认为末位淘汰制过于残酷,你如何看待这一制度?可能由于我从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在欧美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对于此种末位淘汰制度极度反感。

但是,我认可这是由于公司性质不同所造成的。

针对于这种房地产企业,也许末位淘汰才是适合的,特别针对于销售。

根据末位淘汰制的特点,将业绩较好的提升,激励作用仅限于收入。

对于士气和其他方面没有足够的激励作用。

采用末位淘汰制,反映出来的理念是获取销售额的最大化,此种做法风险较大,负面作用是造成销售队伍的不稳定,员工满意度低,这样其实也会影响销售额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案例1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

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

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

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

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

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

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

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

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

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

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

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

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

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

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

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

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

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

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利民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问题:1.唐文为什么要把组织结构改成图2的样子,原先的结构有什么问题? 因为唐文为了便于自己对公司进行集中领导,有利于他实施控制和管理,所以要对以前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改革后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直线职能结构:它包含了直线关系、参谋和委员会,管理层次分明。

且具有集中领导,便于调配人力、财力和物力;职责清楚,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秩序井然,使整个组织有较高稳定性的优点。

原先的组织结构属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世袭组织类型,具有多头领导、责权不明、管理层次混乱、管理跨度不合理等缺点。

2.唐文改革组织结构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唐文改革组织结构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①来自公司上下员工观念上的阻力; ②因地位变化的产生阻力; ③来自人们的生活习惯方面的阻力; ④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阻力,如人们的指责或批评等。

3.他应当如何分步骤地予以实施? 他应该分以下步骤予以实施: ①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②要利用群体动力,发动群众讨论和参与组织结构改革; ③举办培训班,号召人们促进与支持改革;④奖惩分明,使用力场分析法,奖励先进、教育后进,增强支持改革的因素,削弱反对因素。

二、张林的个性对其事业的影响问题1、张林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他的个性、他的需求是什么?从文中看,张林是一位工作稳定、从事推销行业的中年男性。

他虽然几次调换岗位并小有成就,但他并不得志。

他对目前的推销工作是基本适应的,但与他的某些个性倾向是有矛盾的,也就是说当前的职业对他来说并非最佳选择。

他的个性按照麦迪的个性性格类型属外向、高忧虑型,具有多血质气质。

他的外向、独立理智的个性使他对当前的工作是能胜任的。

但他多年形成的正直、善良的价值观与他所在的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效益不择手段的做法发生矛盾,而且他自己对单位给的报酬也不甚满足,所以产生苦恼。

张林的需求是要让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努力寻找独立发挥自我能力的机会,希望有较高报酬的并且不与自己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工作。

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员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如何影响组织绩效和成就的学科。

通过对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案例:XYZ公司的员工满意度调查XYZ公司是一家国际知名的科技公司,他们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最近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显示,公司的员工满意度有所下降。

公司领导决定进行组织行为学分析,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改进方案。

1.领导风格分析首先,公司领导团队进行了领导风格分析。

他们发现公司高层领导过于强调绩效和结果,而忽视了员工的情感需求。

这种领导风格导致员工感到压力大,工作环境紧张,对公司的忠诚度下降。

2.团队协作分析其次,公司对团队协作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这导致了信息不畅通,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影响了公司的效率和绩效。

3.员工激励分析最后,公司对员工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公司的激励制度过于单一,只注重物质奖励,而忽视了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这导致员工缺乏工作动力和归属感。

改进方案:基于以上分析,XYZ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方案,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促进组织发展。

1.领导力培训公司领导团队接受了领导力培训,学习如何平衡绩效和情感需求,建立积极的领导风格,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2.团队建设公司开展了跨部门的团队建设活动,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分享机制,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3.激励机制优化公司优化了员工激励机制,引入了更多的非物质奖励,如培训和晋升机会,激励员工提升自身能力和发展潜力。

通过以上改进方案的实施,XYZ公司的员工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员工们感到更加快乐和满意,公司的绩效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结论:通过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满意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理解并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和领导组织,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微软:别具一格的文化个性
1975年,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合伙创建微软公司。

产品是微软BASIC,雇员为3人,当年收入16000美元。

到1995年,年收入已达59亿美元,拥有大约200多种产品,约17800名雇员。

微软控制了PC软件市场中最重要的部分——操作系统的80%—85%。

没有哪一个与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有关的行业和用户不受到微软及其产品的影响。

微软从最早卖程序设计语言,到出售操作系统,再到向零售店出售各种应用软件产品,从国内到国外,不断获得发展。

但微软始终保持着公司早期结构松散、反官僚主义微型小组文化等特性的基本部分,从而与顾客更接近,更了解市场的需要。

微软公司令人吃惊的成长速度和辉煌业绩,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比尔·盖茨独特的个性和高超技能造就了微软公司的文化品位。

这位精明的且富有幻想的公司创始人,极力寻求并任用与自己类似的既懂得技术又善于经营的经理人员。

他向来强调以产品为中心来组织管理公司,超越经营职能,大胆实行组织创新,极力在公司内部和应聘者中挖掘同自己一样富有创新和合作精神的人才并委以重任。

比尔·盖茨被其员工形容为一个幻想家,是一个不断积蓄力量和疯狂追求成功的人。

他的这种个人品行,深深地影响着公司。

他雄厚的技术知识存量和高度敏锐的战略眼光以及在他周围汇集的一大批精明的软件开发和经营人才,使自己及其公司矗立于这个迅速发展的行业的最前沿。

盖茨善于洞察机会,紧紧抓住这些机会,并能使自己个人的精神风范在公司内贯彻到底,从而使整个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等活动都带有盖茨色彩。

知识型企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一大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微软文化能把那些不喜欢大量规则、组织、计划,强烈反对官僚主义的PC程序员团结在一起,遵循“组建职能交叉专家小组”的策略准则;授权专业部门自己定义他们的工作,招聘并培训新雇员,使工作种类灵活机动,让人们保持独立的思想性;专家小组的成员可在工作中学习,从有经验的人那里学习,没有太多的官僚主义规则和干预,没有过时的正式培训项目,没有“职业化”的管理人员,没有耍“政治手腕”、搞官僚主义的风气。

为员工提供了有趣的不断变化的工作及大量学习和决策机会。

微软人始终作为开拓者——创造或进入一个潜在的大规模市场,然后不断改进一种成为市场标准的好产品。

微软公司不断进行渐进的产品革新,并不时有重大突破,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不断的新陈代谢的机制,使竞争对手很少有机会能对微软构成威胁。

其不断改进新产品,定期淘汰旧产品的机制,始终使公司产品成为或不断成为行业标准。

创新是贯穿微软经营全过程的核心精神。

世界已经进入学习型组织的时代,真正创建学习形组织的企业,才是最有活力的企业。

微软人为此制定了自己的战略,通过自我批评、信息反馈和交流而力求进步,向未来进军。

微软在充分衡量产品开发过程的各要素之后,极力在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和避免过度官僚化之间寻求一种新平衡;以更彻底地分析与客户的联系,视客户的支持为自己进步的依据;系统地从过去和当前的研究项目与产品中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否定;通过电子邮件建立广泛的联系和信任,盖茨及其他经理人员极力主张人们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互动式学习,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共享制影响公司文化的发展战略,促进公司组织发生着变化,保持充分的活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公司整体结合得更加紧密,效率更高地向未来进军。

试述微软公司的文化个性有哪些?
答:
1、微软公司的成功之道中很重要的一条即充满盖茨色彩的企业文化。

强调以产品为中心来组织管理公司,超越经营职能,大胆实行组织创新,启用既懂技术又善于经营的人员。

2、没有太多的官僚主义规则和干预,没有过时的正式培训项目,没有“职业化”的管理人员,没有耍“政治手腕”、搞官僚主义的风气。

3、企业文化的内容按照时代的需求不断创新微软公司不断进行渐进的产品革新,并不时有重大突破,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不断的新陈代谢的机制。

4、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强互动式学习,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共享制影响公司文化的发展战略。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2
案例二一个德国上司对迟到扣工资的反应
老外上司叫Dunffiker。

中文名字——邓飞克。

五十多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人。

他要的是严格和严谨。

天天见到他和蔼友好的微笑。

“早上好,女士!”“Everything is ok, boy?” 经常听见他和员工打着招呼,礼貌周到,很绅士。

那天,做好了分部的工资册,送去他办公室签字。

敲门进去,告诉他签名的地方。

见他忙,请他签完字打电话通知自己再来取,就迳自出了门。

电话响了,是邓飞克先生的。

邓飞克先生告诉我,他看不太明白工资表,让我去一趟他的办公室。

进门走过去站在他身边,邓飞克指着一栏问,“请你告诉我,我们支付员工的工资为什么有扣款一项?”
“先生,是这样,根据分部规定,员工上班迟到是要被罚款的。

分迟到多长时间罚款的数额不同,迟到时间越长罚的金额越多,迟到超过半小时就按缺勤半天计算”。

我对答如流。

意外地,我发现邓飞克先生常有的微笑不见了,可是,我执行的是规定,正常极了。

“丽达,我读过公司的员工手册,并没有发现关于迟到罚款的条款,我们与员工的合约里也没有这样的条款。


“邓飞克先生。

这是分部自己制订的考勤管理制度。

邓飞克先生的脸色严肃极了,甚至有了一丝愤怒。

“不!”他提高了嗓门儿。

“难道,总部授权给分部自己做规章制度了吗?我在公司十几年了,包括德国,没有一家分部得到过这样的授权!”
做个这样的规定还要总部授权?这样的制度难道不是为了有效的公司管理?什么时候听说订个制度还要报告德国总部?大中华区的各分部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有几条是上了员工手册的?
“先生,听我解释”“不,我不听。

我们分部超越了权限,没有权利发布任何规定,除了总部的规定以外!”
“好吧。

那您认为应该怎么办?发布这个制度也是前任总经理批准的。


“立即废止。

请你回去清理一下是否还有其他规章制度,凡是不在员工手册之内的,列出清单,我签字通知全分部立即停止这种违规行为,取消执行!薪水标准是我们公司与员工签订的契约,怎么可以随便扣钱?!你违法了知道吗?!”
好吧,邓飞克先生,这是你们德国人的公司,您认为怎样就怎样好了。

书呆子老外!我心里嘀咕着,有些生气。

这样上纲上线啊,居然还违法了!这是在中国,不是你们的德国!小题大作,不可理喻!拿起工资册,我掉头而去。

回去正改着工资表,电话又响了。

“丽达!”“什么事,邓飞克先生?”“你说的员工迟到是不能允许的,我们要制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嗬,这老外,你不是不让罚款吗?那么,他迟到既成事实,我怎么制止?用什么制止?怎样让他不再迟到?!
“哦,这的确是个问题,邓飞克先生。

您认为应该怎样让员工不迟到呢?”
“丽达,让我想想。

我会给你一个解决方案”。

快下班了,邮箱里有一封来自他的邮件。

打开,见到如下内容:
以下是引用片段:
你应该明白的是,公司与员工的合约是严肃的并且受法律保护的。

双方的承诺通过约定的条
款得以确定。

员工同意这样的工作时间,就是一个承诺,不应该迟到,这是不可以讨论和允许的。

如果员工迟到就扣罚工资,意味着他可以用钱买回他的工作时间,而这工作时间是他同意由公司
支配并支付给他报酬的。

那么,是否合约规定的双方承诺都可以用钱做交易呢?约定的事情就不
可以改变,这是原则!如果你不能正确地理解并按照公司希望的方式工作,那么,你就是失职。

最良好的祝愿。

邓飞克
读完这封邮件,没有笑,我沉思了。

我的同事们也读了,没有人再说话。

根据这篇短文,试分析组织面临的行为挑战有哪些?如何应对跨文化管理的难题?
答:根据这篇短文,所述企业面临的最大行为挑战是跨文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首先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合适办法。

其次,要看清文化差异的利与弊,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不同思想的碰撞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与创新,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创造契机。

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管理、要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

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适应于企业的新型文化。

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担此重要职责,同时加强企业员工的文化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