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基本教案
构成设计基础 教案
构成设计基础教案教案标题:构成设计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构成设计中的各种要素和技巧。
3. 能够应用构成设计的知识,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美感的作品。
教学内容:1. 构成设计的概念和原则a. 介绍构成设计的定义和作用。
b. 解释构成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平衡、对比、重复、节奏等。
c. 分析和讨论一些经典的构成设计作品。
2. 构成设计的要素和技巧a. 介绍构成设计中常用的要素,如线条、形状、颜色、纹理等。
b. 解释不同要素在构成设计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
c. 演示和实践一些常用的构成设计技巧,如对比、重复、层次等。
3. 应用构成设计的创作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构成设计元素和作品。
b. 分组或个人创作一些小作品,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知识。
c.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鲜明构成设计特点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构成设计的兴趣和好奇。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构成设计的概念和原则,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要素和技巧讲解:逐个介绍构成设计中的各种要素和技巧,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和演示。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创作,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知识,完成一些简单的作品。
5. 分享和评价:学生互相展示和欣赏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6. 总结归纳:对构成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要素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7.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分析构成设计的应用,鼓励他们进行更复杂的创作。
教学资源:1. 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导入和讲解。
2. 构成设计要素和技巧的示意图或PPT,用于讲解和演示。
3. 创作材料,如纸张、颜料、画笔等,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4. 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的空间,如展示板或屏幕,用于分享和讨论。
评估方法:1. 学生创作作品的评价和反馈。
平面构成备课教案模板
平面构成备课教案模板教案标题:平面构成备课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3. 能够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进行创作和设计。
教学重点:1.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原理。
2. 平面构成的常见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平面构成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平面构成的案例图片3. 平面构成的相关教学资料4. 创作工具和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平面构成作品,引导学生对平面构成的概念和意义进行初步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构成要素、构成技巧和构成方法等内容。
2. 通过案例分析,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平面构成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对平面构成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实践(25分钟)1. 让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的实际操作,可以是在纸上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也可以是利用创作工具进行平面构成的实际创作。
2. 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展示和交流(1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构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加运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平面构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构成技巧和方法。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操作上的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技能。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第一章平面构成部分1、平面构成的概念一、平面构成的概念:1组织教学、大体叙述构成所讲内容2教授新课首先将构成学习与学生的关系:●构成艺术指是艺术形态的艺术构成.及时将形态要素按照视觉原理,力学原理,组织成离乡的形态与色彩的造型效果.●举例: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源于道教平面构成就是研究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的形态(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按照一定原理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理想的形式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
如在企业标志、商品广告、商品包装、ci设计等现代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中被大量应用。
1 平面构成的由来包豪斯包豪斯都应该被视为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而建立的学校,通过十年的发展,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特别是荷兰风格派运动、苏联构成主义运动和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成果,使这个学院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精华的中心,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推倒一个空前的高度。
包豪斯把绘画、建筑、舞台设计、摄影、编织、陶瓷、染织、印刷等统一运筹,抛弃了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分解观念,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脱离社会。
物质可分解成分子、原子、电子、核子等等,绘画艺术可分解为最简单的点、线、面等形体,以及空间色彩个元素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2 平面构成的特点平面构成不是以表现具体的物象为特征的,但它反映了自然现象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他有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她以知觉为基础。
平面构成不是以简单的模仿具体的物体形象,而是以直觉为基础,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
第二,它是一种高度强调理性活动的、自觉地、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
平面构成运用了数学逻辑、视觉效果、空间构成等方法,并突出它的运动规律,表现出具与超越时间、空间的图形效果。
第三,平面构成与传统几何图案的连续纹样有所区别。
几何图案的连续纹样实在非常有规律的反复中求变化,平面上产生一种规整统一的视觉感受,而平面构成突破了几何图案中的平面时空,增强了画面中运动感和空间深度,在平面的纸上产生了一种空间起伏的视觉效果。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教案1:立体构成——使用立体建模软件1. 教学目标:-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学会使用立体建模软件进行立体构成的操作。
- 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
2. 教学准备:- 一台电脑,并安装好立体建模软件(如AutoCAD、Blender 等)。
- 绘图工具(纸、铅笔、尺、橡皮擦等)。
3.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
- 向学生简要介绍立体构成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 知识讲解:- 解释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体等。
- 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如投影、旋转、缩放等。
- 操作演示:- 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立体建模软件进行立体构成的操作。
- 演示一些常见的立体构成操作,如绘制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 练习实践:- 让学生使用立体建模软件,按照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
-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构成,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 总结回顾:- 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让他们总结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巧。
-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立体模型,并互相评价和交流。
4.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立体建模软件的更高级功能。
- 引导学生尝试更复杂的立体构成,如复杂曲面、立体模型的动画等。
5. 课堂作业:- 布置学生使用立体建模软件,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立体模型,并提交作业。
- 作业可以是任何形式的立体构成,要求有清晰的构图和细节。
6. 教学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效果,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问题。
-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完善教案设计。
教案2:立体构成——用纸板制作立体模型1. 教学目标:- 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学会使用纸板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教学准备:- 纸板、剪刀、胶水等制作立体模型所需的材料。
三大构成教案
三大构成教案标题:三大构成教案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包含三大构成部分,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以下是对这三个构成部分的详细解释和建议。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它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相匹配。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概念、原理、定理等。
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知识点或者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表达。
2. 技能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例如阅读、写作、计算等。
可以通过给出具体的任务或者操作步骤来表达。
3. 情感目标:明确学生需要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
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情感要求或者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来表达。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在编写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可以根据教材或者其他教学资源进行选择和整理。
2. 教学资源:确定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例如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确保所选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并能够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3. 教学顺序: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顺序,例如按照递进关系、重要性或者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排序。
确保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编写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步骤:确定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例如引入、导入、展示、练习、总结等。
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3. 教学评价:确定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例如作业、考试、小组讨论等。
通过评价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平面构成教案范文
平面构成教案范文教案标题:平面构成教案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平面构成的常见要素和表现方法;3.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他们对平面构成的思考,比如问学生平面可以如何构成?2.通过展示一些平面构成的艺术作品或实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概念讲解(20分钟)1.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平面的二维性、有限性和扁平性等。
2.讲解平面构成的常见要素,包括点线面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图例进行说明。
3.讲解平面构成的表现方法,包括正三视图、剖视图等,并利用示例进行演示。
三、观察与分析(30分钟)1.给学生分发一些不同的平面构成实物,如拼图、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构成要素。
2.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并倡导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四、综合创作(40分钟)1.给学生准备一些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让他们分组进行平面构成的创作活动。
2.要求学生利用已学习的知识和技巧,设计出自己的平面构成作品,并注重创新和个性的表达。
3.引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借鉴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展示与评价(20分钟)1.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简短的演讲,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
2.同学们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作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资源:1.平面构成的艺术作品和实物图片;2.平面构成的相关教材和练习册;3.平面构成创作用的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
教学评价:1.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情况,看是否认识到了平面构成的要素和特点;2.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看是否能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和个性表达;3.学生的演讲和展示情况,包括表达清晰度、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的描述是否恰当。
构成基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度概括和具体规定教学行为的一种指导性文件。
它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旨在帮助教师有条理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而构成教案的基础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本文将讨论这些基础要素在教案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它明确了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知识、学生特点和学科标准等因素来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次。
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具体的知识内容;能力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情感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准备的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
基础知识是学生在该主题中所应掌握的核心内容,拓展知识则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扩展相关知识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科水平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合适的内容。
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的具体行为。
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计,并体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常见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讲解、小组合作、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可以分为直观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等。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来综合考虑。
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ative评价和summative评价。
形ative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summative评价则是对学生在教学周期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
教学评价应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
平面构成点线面教案
平面构成点线面教案
教案标题:平面构成点线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
2. 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点、线、面。
3. 能够运用点线面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构造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难点:运用点线面的知识进行几何图形的构造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几何工具、图片资料。
2. 教学资源:相关的教学视频、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点线面的概念。
2. 讲解:通过图示和实物,向学生介绍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3. 操作:让学生使用几何工具,自己尝试绘制点线面,加深对点线面的理解。
4. 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其中的点线面,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5. 总结:对点线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其在几何图形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作业:
1. 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 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点线面,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点线面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下节课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加深学生对点线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大构成____教案
三大构成____教案三大构成要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大构成要素”的概念和内容;2.掌握“三大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3.能够运用“三大构成要素”的理论进行实际分析。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三大构成要素”?2.各个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介绍;3.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2.理论讲解(15分钟)在强调教师主动讲解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首先,介绍“三大构成要素”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然后,分别详细讲解每个构成要素,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和解释。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每个构成要素的概念和内容。
3.案例分析(30分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每个小组选择一份案例,并根据“三大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在其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定期组织学生报告和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通过案例分析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重点总结和归纳,强调“三大构成要素”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重要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他们对“三大构成要素”的理解和看法。
5.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应用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讨论和答题。
教师在其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
通过这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三大构成要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要求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1.面向学生的教学课件;2.案例分析所需的相关案例;3.教师准备的拓展应用题目。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对教师问题的回答和提问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和分析的能力等。
2.课后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和给予必要的指导。
构成三角形教案
构成三角形教案
教案标题:构成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和性质,掌握构成三角形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推理,探究构成三角形的方法,并能
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和性质。
2.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图形,引出构成三角形的问题,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和性质,包括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角之和大于第三角等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构成三角形的练习,包括给定三边或两边一角,让学生判
断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并进行解释。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已知三边长度,如何构成三角形;如果已知三个
角的大小,如何构成三角形。
5. 总结:总结构成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2. 实物展示
3. 课堂练习
4. 小组讨论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练习成绩
2.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的课后作业表现
六、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
理解和掌握构成三角形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构成的兴趣和敏感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艺术课程,共计十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构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4. 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构成的基本概念1.1 构成的定义和意义1.2 构成的基本元素1.3 构成的原则第二章:构成的基本技巧(一)2.1 线条的运用2.2 形状的运用2.3 空间的运用第三章:构成的基本技巧(二)3.1 色彩的运用3.2 材质的运用3.3 构图的运用第四章:构成的创新思维4.1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4.2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4.3 创新思维在构成中的应用第五章:构成的审美能力培养5.1 审美能力的定义和意义5.2 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5.3 审美能力在构成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2. 示范法: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分析其构成的要素和特点3. 练习法:学生进行构成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心得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积极程度2. 作品完成度:学生完成构成练习的质量3. 创新程度:学生在构成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现4. 审美能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六、构成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6.1 平面设计中的构成应用分析平面设计中的构成元素和原则探讨如何将构成应用于海报、广告等设计作品6.2 建筑设计中的构成应用了解建筑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和形态构成分析著名建筑案例的构成特点和设计理念6.3 摄影艺术中的构成应用探讨摄影中的构图技巧和视觉元素分析优秀摄影作品的构成要素和艺术效果七、构成的综合创作实践7.1 创作准备与灵感的来源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前的准备工作探讨如何从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中获取创作灵感7.2 构成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际的构成创作练习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成作品7.3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构成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改进之处八、构成的审美与创新思维拓展8.1 审美与情感表达探讨艺术作品中审美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分析如何通过构成传达情感和表达审美观念8.2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激发介绍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8.3 创新思维在构成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具有创新思维的构成作品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方法九、构成的实际应用案例研究9.1 平面设计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构成技巧和设计理念9.2 环境艺术设计案例研究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构成应用分析案例中的空间构成和形态构成要素9.3 产品设计案例研究了解产品设计中的构成原则分析案例中的产品构成和设计思路十、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构成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0.2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在本教案学习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教师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艺术创作和发展10.3 教学展望探讨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创作中如何继续发展构成能力鼓励学生将构成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发挥艺术创造力重点解析本文教案《构成基础教案》共计十个章节,涵盖了构成艺术的基本概念、原则、技巧、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综合创作实践等内容。
《构成基础教案》
《构成基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构成元素,创作出具有创意和美感的作品。
1.2 教学目标了解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构成的主要元素和法则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第二章:构成的基本概念2.1 构成的定义构成是指将一定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美感的作品的过程。
2.2 构成的目的构成的目的是通过元素的组合,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2.3 构成的要素点:构成中的最小单位,具有位置和形态的特征线:由点的移动产生,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特征面:由线和点的组合产生,具有面积和形状的特征色彩:构成中的色彩要素,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和情感反应质感:构成中的质感要素,能够产生触觉和视觉的反应第三章:构成的法则3.1 对比法则对比法则是指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方式,突出作品的重点和特点,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3.2 重复法则重复法则是指在构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元素,形成统一和节奏感。
3.3 对称法则对称法则是指在构成中使用对称的方式,形成平衡和稳定感。
3.4 平衡法则平衡法则是指在构成中通过元素的分布和组合,形成视觉平衡和和谐感。
第四章:构成的实际应用4.1 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空间中,运用构成的要素和法则,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平面作品。
4.2 立体构成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运用构成的要素和法则,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的立体作品。
4.3 空间构成空间构成是指在室内和室外空间中,运用构成的要素和法则,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的空间作品。
第五章:创意思维与设计能力培养5.1 创意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创意思维是指以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思考问题,产生新颖的创意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在构成中,创意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创作出独特和有创意的作品。
5.2 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能力是指将创意转化为具体作品的能力。
构成基础教案范文
构成基础教案范文基础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案。
下面是一个标准的基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所需的教具、教材、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检查学生是否完成预习任务,有无其他必要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知识讲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讲解、演示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
3.示范演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确保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训练演练:设计合适的练习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梳理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帮助学生清晰理解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
6.作业布置:布置合适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作业。
7.课堂管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进行管理,确保课堂秩序。
五、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延伸: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延伸训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七、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估分析,为今后教学改进提供借鉴。
以上是一个基础教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地进行修改和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践和探究,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完整)构成基础 课程教案
构成基础课程教案1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构成基础概述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1. 了解平面构成的产生与发展;2。
了解平面构成是培养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设计作品的表现能力;3. 了解平面构成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联系;4. 把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等):1。
基本内容:①平面构成的产生与发展:平面构成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几种构成共同起源于造型艺术运动中的构成主义;②学习平面构成的重要性:平面构成是现代造型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阐述在二维平面设计中涉及的设计形式规律与法则,平面构成将感性的设计因素与理性的设计思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虽然平面构成知识只借助二维空间,但它蕴含的形式规律与法则适用于其他任何维度的设计领域,所以平面构成是所有参与设计行业的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③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与学习方法: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形态构成学的三个组成部分,“形态构成学"主要通过研究艺术造型的内在组织机构及其相应的内在关系,寻求艺术创作中偶然性中的必然成分;④平面构成的学习方法: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发展与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的创作方式.2。
重点:了解平面构成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平面构成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联系.3。
难点:平面构成的相关知识以及怎样更好的学习认识平面构成。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本课程以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形式讲授,图文并茂,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大量设计范例进行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构成形式要素及构成的组织规律。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1. 作业: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向优秀作品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培养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2。
思考并讨论:平面构成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联系.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张如画,张嘉铭,李鹏《构成基础》中国青年出版社授课内容《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
三大构成教案范文
三大构成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教案的三大构成: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
2.能够编写一个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3.能够根据教案的构成部分,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明确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
在编写教案时,教学目标应该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清晰地呈现出来。
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在本节课上应该获得哪些具体的知识内容。
2.能力目标:学生在本节课上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技能。
3.情感目标:学生在本节课上应该形成哪些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教学步骤是教案的实施过程,包括引入、讲解、练习、小结等多个环节。
1.引入(Introduction):在课程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2.讲解(Explanation):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3.练习(Practice):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操作和练习,巩固和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4.小结(Summary):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评价(Teaching Evaluation)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评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以便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
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
2.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在一段时间的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可以通过考试、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为了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评价,并给予具体的、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构成设计教案
构成设计教案教案标题:构成设计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构成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构成设计的要素和技巧。
3. 能够运用构成设计原则进行创作和评价。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不同领域中的构成设计案例,引发学生对构成设计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构成设计?为什么构成设计在各个领域中都非常重要?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介绍构成设计的基本概念:构成设计是指通过组织、安排和调整各种要素(如线条、形状、颜色、纹理等)来创造出艺术品、设计作品或其他视觉作品的过程。
2. 解释构成设计的原理:对比、平衡、重复、节奏、层次、对称和不对称。
3. 分析不同领域中的构成设计案例,解读其中采用的构成设计原理。
三、要素和技巧(15分钟)1. 介绍构成设计的要素:线条、形状、颜色、纹理、空间等。
2. 分析不同要素在构成设计中的作用和表达方式。
3. 教授构成设计的常用技巧,如对比、平衡、重复、节奏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四、创作实践(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绘画纸和绘画工具,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构成设计要素和技巧进行创作。
2. 提供不同主题的选择,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反馈,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构成设计方法。
五、评价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讨论。
2.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构成设计是否符合原则,提出改进建议。
3. 总结学生在创作和评价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选择一个日常生活场景,运用构成设计原则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不同领域中的构成设计案例。
2. 绘画纸和绘画工具。
教学评估:1. 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能够运用构成设计原则进行表达。
2. 学生在分享和讨论中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评价构成设计的要素和技巧。
3. 学生在作业中是否能够运用构成设计原则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能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美术教案: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对比
教案
第 31-33 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备注
一.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学生观察PPT显示的照片
分析总结: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对比构成引导、发现,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二.新授课程:本课时的主要
内容讲述:
方向对比
形状对比
大小对比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对比构成形式:对比构成形式是在构成中把相反性质的要素组
织起来所产生的对比,有时是彩色的,有时是肌理的。
教师定义讲解(1)方向对比;(2)形状对比;
(3)大小对比;(4)数量对比;
(5)空间对比;(6)肌理对比;
(7)重心对比。
对比构成是构成元素之间形成的对立关系,使得某一
视觉元素得以加强和突出的构成。
形态的大小、肌理、
色彩、位置、方向等变化都可以作为对比的因素。
对
比构成不以骨格线为限制,而是依据形态本身的要素
来进行,因而它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构成形式。
学生观察分析图中的对比形式:
(一)方向对比
(二)形状对比
通过视觉
传达,让
学生自我
探究理解
偶然形创
作的方
法。
对比构成的应用实例
学生进行课堂绘画练习(三)大小对比
(四)明暗对比
(五)空间对比
对比构成给人一种明确、肯定、清晰的视觉感受。
同时,强烈
的紧张感又使画面充满了不稳定感和动感。
对比构成在平面设
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教师示范
可以让学
生在课堂
创作中更
有方向
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基础教案第一章平面构成部分1、平面构成的概念一、平面构成的概念:1组织教学、大体叙述构成所讲内容2教授新课首先将构成学习与学生的关系:●构成艺术指是艺术形态的艺术构成.及时将形态要素按照视觉原理,力学原理,组织成离乡的形态与色彩的造型效果.●举例: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源于道教平面构成就是研究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的形态(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按照一定原理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理想的形式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
如在企业标志、商品广告、商品包装、ci设计等现代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中被大量应用。
1 平面构成的由来包豪斯包豪斯都应该被视为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而建立的学校,通过十年的发展,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特别是荷兰风格派运动、苏联构成主义运动和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成果,使这个学院成为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精华的中心,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推倒一个空前的高度。
包豪斯把绘画、建筑、舞台设计、摄影、编织、陶瓷、染织、印刷等统一运筹,抛弃了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分解观念,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脱离社会。
物质可分解成分子、原子、电子、核子等等,绘画艺术可分解为最简单的点、线、面等形体,以及空间色彩个元素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2 平面构成的特点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她以知觉为基础。
平面构成不是以简单的模仿具体的物体形象,而是以直觉为基础,强调客观现实的构成规律。
第二,它是一种高度强调理性活动的、自觉地、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
平面构成运用了数学逻辑、视觉效果、空间构成等方法,并突出它的运动规律,表现出具与超越时间、空间的图形效果。
第三,平面构成与传统几何图案的连续纹样有所区别。
几何图案的连续纹样实在非常有规律的反复中求变化,平面上产生一种规整统一的视觉感受,而平面构成突破了几何图案中的平面时空,增强了画面中运动感和空间深度,在平面的纸上产生了一种空间起伏的视觉效果。
这就是平面构成所追求的三元立体空间的错视效果。
在构成中已数量的等级增长,位置的远近聚散,方向的正反转折等变化,在结构上整体或局部的运用重复、渐变、变异、发射、密集、对比等方法分解组合,构成有组织有秩序地运动。
通过视觉语言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产生影响,比如对紧张、松弛、平静、刺激等心态产生影响,并得以表现。
3 平面构成的分类根据构成的原理,任何形态都可以进行构成,构成的形态主要有自然形态和抽象形态3.1自然形态的构成自然形态的构成是一自然本体形态为基础的构成形式,这种构成方法保持原有形象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形象整体或局部的分割、组合、排列重新构成一个新的图形。
3.2 抽象形态的构成抽象形态的构成是以几何形为基础的构成,即以点、线、面等构成元素进行几何形态的多种组合。
其构成方法是以几何形态为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排列。
抽象形态的构成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即以点、线、面等几何形作为元素,并将他们进行有规律的组合和非规律性的组合。
有规律性的组合组成的效果有节奏感、运动感、进深感等都属于规律性组合。
非规律性组合比较自由,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张力和运动感,能够增加视觉上醒目的极富有引力的视觉效果,对比、肌理、变异等。
抽象形态构成的形态主要是运用空间与形,形与形的重复变化。
并运用光、色的运动规律设计出繁多的、眩目的、单纯的、明快的、淳朴的、简洁的、收缩的、扩张的形式。
4、观看优秀平面构成作品2、平面构成与点【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复习上节所讲内容2教授新课1 点1.1点的概念点在几何学上是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只能下定义为非物质的存在。
他表示位置、不具有大小,即无长度也无宽度,是最小的单位。
在构成学中电视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比较中存在,通过比较而显现。
例如同一个圆的形象,在校的框架里显得很大,而在巨大的框架里就会显得很小。
关键问题是如何界定点的范畴。
如太阳在宇宙中,钱币放在手心上。
通过对这些视觉现象的观察分析,可以确定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距离内、可能是点、是面或体,判断它的标准取决于环境。
1.2点的形态、作用和性格现实中的电视各式各样的,有圆点、方点、椭圆点、三角点、锯齿点、梯形点等等。
自然界中任何形态只要缩小到一定程度,都能够产生不同形态的点。
一个点是最简单的构成单位,它不仅指明位置,而且使人能感觉到在它内部具有膨胀和扩散的潜能,作用在周围空间。
虚点也是点的一种形态,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点,如用面积出点状空白,造成虚点的效果;就是把线切断,并俏俏错开,形成虚点。
(1)点的线化点的靠近形成线得感觉(2)点的面化1.3点的错视明亮的点或者是暖色的点又处于前面的感觉黑色的点或者是冷色的点由后退的感觉。
由于周围的点的大小不同,就是中间两个相同的点产生大小不一的感觉。
1.4点的作品范例2线2.1线的概念只有位置、长度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因而是点所产生的。
2.2线的形态、作用和性格线概括起来分为两大类,直线和曲线。
直线具有男性特征,有力度,稳定。
直线中的水平线平和、寂静,使人联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远方的地平线;而垂直线使人联想到树,电线杆,建筑物一种崇拜的感觉。
曲线富有女性特征,具有丰满、柔软、优雅、浑然之感。
线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
线最善于表现静和动。
2.3线的错视灵活运用线的错视可使画面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有时则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避免错视所产生的不良效果。
2.4线的作品范例3面3.1面的特征定义:面是线的连续移动至终结而形成的。
面有长度、宽度、没有厚度。
直线平行移动而成方形;直线旋转移动形成圆等等。
面是平面构成中最复杂、多变的构成元素。
面构成的完整性与线移动的方向、方法、快慢、距离等条件相关联。
直线垂直移动形成方形面直线固定一端点再旋转移动可形成扇形面直线回转360°可形成圆的面线的间隔移动,可以造成虚面1、规整面主要是指几何形面,可以借用数学几何公式来定性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正圆、椭圆形)、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多边形、菱形等面。
2、不规则面并非所有的面都是直线移动的轨迹,还有许多面的曲线、弧线甚至折线聚合的,这类面就是我们常说起的自由形。
偶然形也是不规则面中的特殊成员,但它不是由线移动形成的,而是像偶然的点那样。
以上是从原理上分析面形成的方式,在艺术化的平面构成设计里,所有的面都是靠颜色勾勒、平涂出来的。
3、正面、负面正面:通常清况下是指浅色之上显示的深色形态、习惯用黑点、也称为实面或正形,正形形态有凸起感。
负面:通常情况下是指深色纸地上显示的浅色形态,习惯用白点也称虚面或负形,负形形态有凹陷感。
3.2面的形态、作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态的面在视觉上有不同的作用和特征。
直线的面具有直线所表现的心理特征,如矩形、三角形、四边形,有简洁、明了、安定、秩序感,男性的性格。
偶然行的面,如水和油墨的混合、泼洒产生的偶然的形等,比较自然,有人情味。
●再多块面中,面积大的和特意形状的部分形象感强。
●在凸部与凹部形态的组合中,凸部形象感强,易成形象、此时凹部为底。
●上部与下部结构,下部形态易成形,上部为地。
●对称性的两侧面,大的形象感强烈、突出、小面积为地。
●单纯或特异形易突出,具有强类形象感●外轮廓线封闭的面积形象感强●位置偏中心部位的形态具有注目效果,易成形。
3.3面的错觉∙大小的错觉∙同等大的两个正圆形,上下并置,上边的圆形,给人感觉稍大。
∙带有圆角的正方形∙用等距离的垂直线和水平线,组成两个同等面积的正方形,其长、宽的感觉去不一样。
3.4 面的情感充实的面形与量感在轮廓线以内涂得满满的平面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充实的块状魅力。
我们不妨画个正方形或圆形,然后将其内部涂成乌黑看看,这一来形本身就具确光泽的印刷油墨所成的稍大正方形或圆形,我们将因其优美的而为之神往。
此事一方面来自几何形能臻其完美的优点,一方面的自内部填满的“画面”之充实感。
因此我们即可了解,过去俄国构成主义大师的马勒为基为何画平涂的正方形而称之为绘画。
此外尚有种种的形,单纯的有机形态也相当不错,一般说来,与复杂的形比较之下,还是单纯而没有空洞或凹部的形比较能感觉出块体的力量及量感的充实性。
⏹封闭之线所造成的中空面形如果是封闭之线,则无疑的应属于二维之形,只是尚且中空而已。
然而细线越是扩展于空洞的空间之中,那么“面形”的感觉便越趋稀薄,线形的感觉反而增强。
从另一方面言,粗线越是填满与内部空间,那么面形的感觉便越明显。
⏹开放之线所造成的面形在处理面的感觉较弱的面形时,在量感或块体方面而言,显得较不厚重,成了一种轻而弱的面形。
例如集合细的线断,到处充满空隙之形。
这种形的要素是线,集合而形成面形,线与线之间,则有引力发生作用。
⏹面的表情正如线有许多表情一般,面的表情亦十分多样,与此最有关系的是面形的轮廓、及其内部的质感等。
例如面形的轮廓具有浓淡之时,就此使用硬边的情况显得更为柔软。
面形可用各种方法来表现立体感,亦可让人有韵律、动态之感,或透明,错觉之感,关于这些现象,以后再祥论。
【作业】(1)在练习本上绘制10cm*10cm的正方形,以点为元素的重复构成作业(2)在练习本上绘制10cm*10cm的正方形,以线为元素,在画面中体会一下有什么视觉效果。
(3)对一个面积为10cm*10cm的面进行组合形成以“平衡”为主题的设计。
【本章小结】1点1.1 点的概念1.2 点的形态作用和性格1.3 点的错视2线2.1 线的概念2.2 线的形态作用和性格2.3 线的错视3面3.1 面的概念3.2 面的形态作用和性格3.3 面的错觉3、平面构成的形象【学时数】:8课时【教学内容】:1单元形的组合2单元形的繁殖【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平面构成基本的基本形构成【教学重点】:单元型在平面构成的基础概念及其构成方法【教学难点】:单元型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复习上节所讲内容2教授新课在单元式造型中,决定了一种单元形(或几种单元形)后,将他们组合而成的形体是无限的。
1 单元型的组合1.1单元型的概念单元形即基本型,是指构成图形的基本单位。
一个点、一条线、一块面都可以成为单元形的元素。
单元形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这就给设计者提供了无数的设计资源。
1.2单元型的组合关系单元形是由基本元素点线面,经过各种组合而形成的,形态的主要关系有一下8 种(1)分离:形与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2)相遇:一个型的边缘与另一个性的边缘接触(3)复叠:一个形复叠在另一个形之上,产生前后的关系,形成空间层次感。
(4)透叠:形与形透明相交(5)联合:两形交叠,彼此联合形成一个新的形(6)减缺:一个形被另一个不可见的形象覆盖形成一个新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