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勾践灭吴复习题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课内理解与分析】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组是(D )①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掌管)②支子死(支子:支撑家业的长子)③寡人请更(更:换人)④吊有尤(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⑤广运百里(广:指东西;运:指南北)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通“征”,指征税)A、①②③B、③④⑤、②④⑤D、②③④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B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③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②唯君左右之③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⑥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A、①③B、②⑤、②⑥D、②④4、下列句中加线的“之”,都作助词的一组是(A )①臣闻之②何后之有③夫差将欲听与之成④我攻而胜之⑤服之而已⑥若水之归下也⑦公与之母⑧国之孺子之游者⑨昔者之战也⑩今寡人将助天灭之A、①②⑥B、②③⑧、②⑤⑨D、①⑥⑩5~7题各句在中的意思正确的分别是5、①无乃后乎?②何后之有?( B)A、①不就太迟了吗?②怎么会有这样的后果呢?B、①恐怕太迟了吧?②哪能说太迟了呢?、①不是太落后了吗?②怎么会有落后一说呢?D、①恐怕太落后了吧?②哪能说太落后了呢?6、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B )A、我不想凭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要让我的军队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B、我所要的不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想要我的军士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我不想凭自己的匹夫之勇,让军队打进去再退回。
D、我不希望你们只凭匹夫之勇,成旅的人进去了,又成旅的退回。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B )A、谁是我的君主啊,怎么可能不死呢?B、谁的恩惠有像我们的君主那样的,哪能不为他拼命呢?、这是我们的君主啊,哪能不为他拼命呢?D、有谁能像我的君主这样呢,怎么能不去死呢?8、对勾践灭吴之所以成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种这个人才的发现和重用。
勾践灭吴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共知.越国之政旱则资.舟遂使之行成.于吴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公与之饩.越四封.之内旅.进旅退
果行,国人皆劝.三年释.其政吊.有忧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乃.号令于三军无乃
..后乎.然后乃.求谋臣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何后之.有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必庙礼
..之洁.其居美.其服
又郊败
..之令老者无取.壮妻无不餔.也,无不歠.
也
三月释其政.将免.者以告以暴露百姓之骨于
中原
..
然谋臣与爪牙
..二十..之士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丈夫
不取
四、翻译句子
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五、判断句式
1、国之孺子之游者
2、何后之有
3、勾践说于国人曰。
勾践灭吴测试与答案
勾践灭吴(节选)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勾.践(g ōu ) 社稷.(j ì) 卑.事(b ēi ) 民之所恶.(w ù) B.会.稽(ku ài ) 贾.人(g ǔ) 爪.牙(zh ǎo ) 亿有.三千(y òu ) C.夫差.(ch āi ) 赦.罪(sh â) 疾疹.(zh ěn ) 败吴于囿.(y òu ) D.句.无(g ōu ) 孺.子(r ú) 譬.如(p ì) 公与之饩.(xì) 答案:C解析:C 项“疹”应读“ch ân ”。
B 项“有”通“又”,故读“y òu ”;D 项“句”,作古地名用,读“g ōu ”。
2.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②吊有忧,贺有喜 ③令壮者无取老妇 ④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⑤三年释其政 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⑦而摩厉之于义 ⑧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A.①②⑤⑦⑧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⑦答案:A解析:①“帅”通“率”,率领。
③“无”通“毋”,不要。
“取”通“娶”,娶妻。
④“免”通“娩”,分娩。
⑤“政”通“征”,赋税,徭役。
⑥“已”通“矣”。
⑦“有”通“又”。
⑧“摩厉”通“磨砺”。
3.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B.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C.遂/使之行/成于吴D.夫/虽无四方之忧答案:B解析:B 项,“而”是连接“能助寡人谋”与“退吴”两个动词短语的,中间不能停顿。
两个动词短语一道作“者”的定语,该定语与动词谓语“有”之间应停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通鉴资皮资贾人夏则 B.⎪⎩⎪⎨⎧∙∙生者养而择也养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孤了令老者无取壮妻令,,,, D.⎪⎩⎪⎨⎧∙∙以烦执事敢不尽力者乎敢其有 答案:C解析:C 项两个“令”都是“命令”的意思。
高中语文 18勾践灭吴(节选)课后巩固 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18勾践灭吴(节选)课后巩固人教版第一册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勾.践(ɡōu)会稽..(kuài jī)冬则资(chī)B.蓑笠..(suō lì)太宰嚭.(xī)赦.免(shè)C.饩.(qì)疾疹.(chèn)鄞.(yín)D.水犀.(xī)囿.(yòu)不(pǔ)解析:B项“嚭”读“pǐ”;C项“饩”读“xì”;D项“”通“哺”,读“bǔ”。
答案:A2.下列各项中“请”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A.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B.请姑无庸战。
C.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D.请问您贵姓。
解析:例句中的“请”是“请求”的意思。
B项中的“请”表敬词。
答案:B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掌管,主持。
B.当.室者死当:正当。
C.生丈夫..,二壶酒丈夫:男孩。
D.非二三子...之罪也二三子:你们。
解析:B项,当,应为“掌管”。
其余正确。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然谋臣与爪牙..之..之士②唯君左右③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蕃..④将帅二三子夫妇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⑥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A.①③B.②⑤C.④⑥D.②④解析:①爪牙:古义是手下的武士、保镖;今义为帮凶,贬义。
②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人,或拿主意、定夺;今义指方位。
③中原:古义指野外;后指黄河中下游一带。
④丈夫:句中是指男孩;今义缩小,专指女性的配偶。
答案:C5.对下列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B.乃号令于三军曰(介宾短语后置句)C.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D.又败之于没(被动句)解析:D项应为介宾短语后置句,意谓“在没这个地方又打了败仗”,其余正确。
答案:D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A.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B.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C.其.有敢不尽力者乎D.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解析:C项中“其”为语气词,其余的均为代词。
勾践灭吴复习检测答案
《勾践灭吴》复习检测一.解释加点词语共知.越国之政管理夏则资.皮积蓄、储备使之行成.于吴达成协议、讲和夫妇以藩.生息、繁殖今越国亦节.矣克制寡人请更.改变四封..之内四境乃致.其众招致、召集患.其众之不足担心旅进旅.退俱、共同国人皆劝.劝勉、鼓励无乃..后乎只怕---吧(表推测)二.选择题1.选出“之”字用法和“服之.而已”相同的一项(C)A四方之.士来者 B何后之.有 C三江环之. D若水之.归下也2.选出“也”字用法不同的一项(B)A非二三子之罪也. B昔者之战也. C此则寡人之罪也. D陈胜者,阳城人也.3.选出“其”字和“美其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A吾不能居其.地 B其.达士,洁其居 C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D其.有敢不尽力者乎5.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B)A夫差耻吾君 B国之父兄请曰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D饱其食6.选出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B)A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B必庙.礼之 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D洁.其居7.选出句式结构与“号令于三军”相同的一项(B)A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C此则寡人之罪也。
D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8.选出句式和“四方之士来者”相同的一项(D )A十年不收于国 B将免者以告C何陋之有 D宦士三百人于吴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D)A三月释其政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C丈夫二十不取 D请姑无庸战10.选出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B)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B国之孺子之游者C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D丈夫二十不取三.翻译句子1、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再打一仗2、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的军队人数不够,而担心他的言行缺少羞耻之心。
《勾践灭吴》单元练习
《勾践灭吴》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一.有关知识1.《国语》简介《国语》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编纂的历史著作,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
包括各国贵族“朝聘”(cháo,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
《礼记·王制》中规定:诸侯对于王子,每年要派大夫朝见一次,三年要派卿朝见一次,五年诸侯自己要朝拜一次),“宴飨”(亦称飨宴、宴享,古代帝王饮宴群臣。
也指用酒食祭神),“辩诘”(辩驳质问对方),应对(答对)之辞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
《国语》记事时限此《左传》长,两书内容多可互相参证,同样具有史料价值。
因此《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编写《国语》的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
2.背景导读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一直是敌对之国,在连年的相互攻伐中,双方互有胜负。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 lǘ)攻打越国,结果战败,伤重而亡。
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攻打越国,大胜。
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
《勾践灭吴》一文记叙的是勾践退守会稽后,采用大夫文种之谋,向吴国求和,后他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了吴国。
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地启示。
3.学法指导学习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要注意文章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从而刻画人物性格的。
如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只是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描写。
对人物的对话没有加任何褒贬,但涉及到的三个人物的形象却各具特色。
伍子胥富有远见,忠正不阿,直言敢谏;伯嚭则贪婪好色,招权纳贿;夫差虽然没说一句话,但用其自身的言行作了自画像: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刚愎自用。
君昏臣佞,正直之士受排斥,吴国又怎能不亡?在第三段中,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经过:对外卑恭侍奉夫差,亲做夫差马前卒;对内抚恤百姓,率领他们休养生息。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同步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选出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勾.(gōu)践卑.(bǐ)事会.(kuài)稽商贾.(gǔ)B、太宰嚭.(pǐ)疾疹.(zhěn)鄞.(yín)句.(gōu)无C、饩.(xì)社稷.(jì)亿有.(yòu)三千啜.(chuò)D、囿.(yòu)夫差.(chāi)赂.(lù)孺.(rú)子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①夫虽无四方之.忧②虽悔之.,必无及己B.①然后..卑事夫差..乃求谋生②然后C.①勾践说于.国人曰②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D.①我攻而.胜之②乃致其众而.誓之曰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
(结仇)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原野之中)C.寡人请更.。
(变革) D.然后卑事..夫差。
(卑视,瞧不起)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何后之有?A、此则寡人之罪也B、无乃后乎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D、又何求焉5、“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赵氏求救于齐B、①佚之狐言于郑伯②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C、①皆以美于徐公②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D、①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以”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②皆以美于徐公B、①敢以烦执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C、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D、①以其无礼于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二、简答题(共40分)7、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无乃后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理解(每小题6分,共3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回答文后问题管鲍相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同步练习3 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同步练习3一、选择:1、下列各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贾人夏则资皮B、民具有三年之食C、请姑无庸战D、吾不欲匹夫之勇,欲其旅进旅退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动词,穿着B、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亲身,亲自C、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遂使之行成于吴成功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三岁释其政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C、共知越国之政D、令壮者无取老妇4、下列下划线字的用法以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知如寡人着,安与知耻B、劝果行,国人皆劝孰为汝多知乎劝君更尽一杯酒C、遂四者无一遂D、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自杀未遂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B、乃号令于三军曰。
C、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二、填空:1.《勾践灭吴》节选自(),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的历史。
1、课文默写:(1)寡人闻古之贤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寡人将助天灭之。
(2)吾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则有常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则有常刑。
(3)有志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践灭吴练习题
勾践灭吴练习题一、选择题1. 勾践是春秋时期哪个国家的君主?A. 吴国B. 越国C. 楚国D. 齐国2. 勾践灭吴的事件发生在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3. 勾践在灭吴之前,曾被吴国俘虏并作为人质,此事发生在哪个事件之后?A. 吴越之战B. 吴越和谈C. 吴越盟会D. 吴越交恶4. 勾践灭吴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A. 扩张领土B. 改革政治C. 增强军事D. 所有选项5. 以下哪项不是勾践灭吴过程中采取的策略?A. 卧薪尝胆B. 韬光养晦C. 以退为进D. 先发制人二、填空题6. 勾践灭吴的过程中,他曾________(请填入一个成语),以示不忘国耻。
7. 勾践灭吴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________(请填入一个动词),越国的实力。
8. 勾践灭吴的事件中,他曾________(请填入一个动词),以示对吴国的尊重。
9. 勾践灭吴后,他________(请填入一个动词),使得越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10. 勾践灭吴的事件,体现了勾践的________(请填入一个名词)和________(请填入一个名词)。
三、简答题11. 简要描述勾践灭吴的背景和过程。
12. 勾践在灭吴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的策略,并解释其意义。
13. 勾践灭吴后,他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并对越国进行了哪些改革?14. 勾践灭吴的事件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四、论述题15. 论述勾践灭吴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16.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勾践灭吴的成功因素,并结合材料阐述勾践的个人品质。
材料一:勾践在被吴国俘虏期间,表现出极高的忍耐力和毅力,他卧薪尝胆,不忘国耻。
材料二:勾践在灭吴过程中,善于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材料三:勾践灭吴后,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加强国内的治理,推动越国的发展。
六、案例分析题17. 以勾践灭吴为例,分析一个国家或个人在面对逆境时,应如何调整心态,采取有效策略,最终实现逆转。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同步练习2 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同步练习2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1.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欲其旅进旅退B.令老者无取壮妻C.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D.无不也2.加点字释义全部错误的一组是( )A.丈夫..二十不取(妇女的配偶)与大国执仇..(结仇)不患其志行之少耻..(缺乏知耻雪耻的精神)果行..(果决地这样做)B.寡人请更.(改变)越四封..之内(四境)父勉.其子(劝)谋臣与爪牙..之士(帮凶)C.卑.事夫差(卑鄙)当室者..死(管家的人)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一亿)旅.进旅退(军队)D.广运.百里(东西为运)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那人)请姑.无庸战(暂且)匹夫..之勇(个人)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两项( )A.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政,赋役)B.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磨励)C.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他的身体)D.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一亿,一百万)4.选出词类活用相同的两项( )A.甲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B.置渔人所罾.鱼腹中C.稍稍宾客..其父D.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何后之有?A.此则寡人之罪也B.无乃后乎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D.又何求焉6.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文:(勾践表示)今后对待人民要葬死、问伤、养生;凡有丧事者则前往吊唁,凡有喜事者则前往庆贺;他国之人来往于越国者,都要有专人接送,以尽地主之宜,去掉那些为人民所厌恶的作法,弥补人民感到不满足的地方。
B.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译文:吴王夫差手下穿着水犀皮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但是他不考虑军队的志向行动是否知耻,只追求兵多装备好。
C.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译文:谁是国君啊,难道可以不为他效力卖命吗?D.又郊败之。
高一复习第五单元 勾践灭吴节选习题课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高一语文复习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习题课第五单元18.勾践灭吴〔节选〕根底局部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_,传说是___________的作品。
一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八国之事。
国语是通过_____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HY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2.解释以下句中加线且加粗的词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B.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C.贾人夏那么资皮,冬那么资D.遂使之行成于吴3.翻译错误的一句是()A.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B.不可改于是——对于这种场面是不能改变的。
C.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奴仆。
D.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用二三个将帅夫妇来繁殖生息。
4.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1)夫差与之成而去之(2)去民之所恶,补民之缺乏(3)非其夫人之所织那么不衣(4)余那么粗袍蔽衣处其间A.两个“去〞字用法一样,两个“衣〞字用法也一样。
B.两个“去〞字用法不同,两个“衣〞字用法也不同。
C.两个“去〞字用法一样,两个“衣〞字用法不同。
D.两个“去〞字用法不同,两个“衣〞字用法一样。
5.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何后之有D.唯命是听C.何以知之D.其有敢不尽力者乎6.以下词语加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C.又郊败之。
D.非其身之所种那么不食。
阅读局部阅读短文,做7~14题。
国语·吴语选段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
假设越既改,吾又何求?假设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伍子胥奔吴,吴子与之中地]谏曰:“不可许也。
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
高中语文最新-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测试题2 精品
语文必修一《勾践灭吴》学案【目标导航】1、培养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能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文的兴趣,以问题设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形象,领悟主旨。
3、写人写灵魂,记事记本质。
梳理《勾践灭吴》记事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历史经验,并利用相关资料,拓展阅读,总结客观规律。
【自主探究】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背景介绍2、要求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分小组集体讨论研读疏通文意,并总结文言实词、文言现象,通过复述翻译,加以总结。
(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会稽()②冬则资絺()③蓑笠()④暴露百姓之骨()⑤夫差()⑥南至于句无()⑦东至于鄞()⑧公为之饩()⑨无不餔也()⑩无不歠也()A.①③④⑧⑨B.②⑥⑦⑧⑩C.①②⑤⑥⑦D.③④⑤⑨⑩(2).写出下列句中的“于”字,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介词。
①乃号令于三军()②王既栖于会稽之上()③北至于御儿()④十年不收于国()⑤摩厉之于义()(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用法知:①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②安与知耻()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资:①贾人夏则资皮()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去:①去民之所恶()②去村四里有森林()③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④大江东去()更:①寡人请更()②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友,后日送之()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无:①令老者无取壮妻()②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①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③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4).写出句中加点字与哪个字相同或通假。
①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②令壮者无取老妻()③将免者以告,公令臣守之()④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⑤摩厉于义()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⑦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勾践伐吴知识精讲试题
勾践伐吴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勾践伐吴二. 文章分析:1. 作者作品:?国语?是我国秦以前的一部历史典籍,记载了周穆王五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史记?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上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班固也肯定了这一说法:“?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汉书·艺文志?〕,但不少人疑心这种说法。
国语?记载的主要内容根本和?左传?同期,都为春秋时期的史事,但因?左传?以记鲁国史事为主,叫做?春秋内传?,?国语?却分八国记事,便被叫做?春秋外传?。
国语?主要记载了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局部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
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稍逊于?左传?。
2. 背景:春秋末期,吴越两国连年互相征伐,双方互有胜负,吴王阖闾攻越失败,伤重身亡。
夫差誓报父仇,三年后胜越。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忍辱负重。
为报仇雪耻,勾践一方面任用贤臣,一方面取信于民,恢复国力,由于措施得当,百姓生活逐渐富足,国力逐渐增强。
上有君臣同心,下有百姓支持,上下同仇敌忾,一举灭掉吴国。
而吴国麻木轻敌,君昏臣佞,忠直之士受到排斥,这也正是它被越打败的重要原因。
三. 重点、难点:1. 大夫文种的话表达了什么思想?凡事应未雨绸缪,如今越国已被吴国打败,才想起寻找谋臣有些晚了。
2. 勾践对内采取了哪些HY措施?首先是安抚百姓,其次是繁衍生息,第三是礼贤下士,第四是免除赋税,第五是亲事耕作。
3. 勾践最后为什么反败为胜,灭掉吴国?一是由于勾践取信于民,恢复了国力,百姓愿为国君出力;二是经过多年的准备,上下同仇敌忾,HY队纪律严明;三是吴国君昏臣佞,忠直之士被排斥,HY无斗志。
一. 根底知识:1.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一样的是〔〕A.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二壶酒,一犬.. B. 生丈夫C. 行李..之士..之往来,一共其乏困 D. 然谋臣与爪牙2. 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哪一项〔〕A.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练习.doc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练习【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项中的“请”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A.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B.请姑无庸战。
C.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D.请问您贵姓。
2.从各句中选出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A.其.有取不尽力者乎。
B.勾践既许之,乃至其.众而誓之。
C.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D.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然谋臣与爪牙..之土,不可不养而择也。
A.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C.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D.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二、课文阅读训练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完成后面题目4.勾践号令三军的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涵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之:①(12字内)②。
(8字内)5.文中对答中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6.文中用精炼的语言对人物动作作了勾画,且十分传神,具有浓浓的审美情趣。
①这个描写是:。
(限7字)②它表现了。
(限15字)【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
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地。
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吾以卜之于天,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越王勾践起师逆.之逆:迎战B.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简:选择C.约辞..行成约辞:用约定俗成的话D.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伯:通“霸”,称霸2.翻译下面这句话。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译:【学科渗透训练】对“反革命罪”这一概念解说得最准确的一项是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地规定了反革命罪....的量刑范围。
勾践灭吴测试题
勾践灭吴(精读)·测试题1.选出加粗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A.会(hu@)稽资絺(x9)贾(g()人释其政(zh8ng)B.句(j))无以蕃(f1n)不(f()疾疹(zh5n)C.仇雠(ch$u)与之饩(q@)太宰嚭(p!)孺(r()子D.蓑(su#)笠阖闾(l+)不衣(y@)不歠(cu^)2.选出加粗词的释义全正确的一项[] A.栖(停留)于会稽资(积蓄)絺昆弟(称呼兄弟)B.说(解说)于国人前(前驱)马宦(宫中小臣)士C.疾疹(痛苦)达(明理)士辞(婉言劝阻)曰D.四封(四次封赏)许(答应)之孺子游(游荡)者3.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B.夫差将欲听之C.吊有忧,贺有喜。
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E.旱则资舟水则资东F.如此则有常赏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虽悔之,无及已B.勾践说于国人C.丈夫二十不取D.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E.将免者以告F.而摩厉之于义5.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用法判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②服之而已③又郊败之④而可无死乎⑤西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⑥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A.⑥⑦/①/②/③④/⑤B.①/②⑦/③⑤/④/⑥C.①②⑦/③⑤/④⑥D.①/②⑦/③④/⑤⑥6.理解下列句子的译文,选出正确的项①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 译文:A.吴国跟越国是世代仇敌的国家B.吴国是参与了跟越国敌对的战争的国家C.吴国和越国从来就是互相仇视敌对交战之国D.吴国和越国从来就是交战的敌手②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译文:A.今天把吴国给了越国,越国难道能不听从上天的命运,却听从君王您的命令吗?B.现在上天用吴国给了越国,越国能不听从上天的命运,却听从君王您的命令吗?C.今天用吴国给越国,越国没听从天命安排,反倒听从您的命令呢?D.现在上天把吴国给了越国,越国能不听从上天的命令,却听从国君您的命令吗?7.选出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乃”字不相同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乃”字相同C.两个“与”字不相同,两个“乃”字不相同D.两个“与”字不相同,两个“乃”字相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8~14题又一年①,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勾践灭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学习目标1.同学们首先要熟读《勾践灭吴》,达到流利诵读的程度。
2.在诵读和对照注释看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语活用等文言知识。
3.思考勾践亡国和复国的原因,领悟人生成败的规律。
(二)关于本课的一些相关知识1.《国语》《国语》是春秋时期的国别史,我国最早分国纪事的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现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期的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共21卷。
其中《晋语》最详,周、鲁、楚三国语次之,齐、郑、吴、越四国语又次之。
它和《左传》一样,纪事截止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前454年)止。
《国语》叙事少而记言多,《左传》则以叙事为主,很像《左传》的姊妹篇,可相互参证,因而有《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之称。
它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国语》文字朴实、简括,文学成就一般不及《左传》,但也不乏较为生动的文字。
如《勾践灭吴》,在塑造人物方面颇可圈点。
2.关于“勾践灭吴”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的故事。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报仇雪恨;而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三)课文内容分析1.列出“勾践灭吴”故事中吴越两国人物对应表解读,研讨。
(1)国君:越国——勾践吴国——夫差(2)大臣谋士:越国——大夫种(文种)吴国——伍子胥、太宰嚭(3)大臣谋士的进言:越国大夫种——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复习题(1)
一.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令壮者无取老妇(“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免者以告(“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年释其政(“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摩厉之于义(“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有敢不尽力者乎(“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亿有三千(“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指出加点词古义)
1、爪牙之士古:()今:帮凶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今:黄河中下游一带
3、十年不收于国古:()今:接收
4、丈夫二十不娶古:()今:女子的配偶
三、一词多义(解释句中加点字)
1、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2、请:
请姑无庸战()
寡人请更()
3、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勾践之地()
何后之有()
若水之归下()
4、其:
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必哭泣葬之如其子()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4、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5、必庙礼之()
五、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
⎧
>>
<<
•
•
治通鉴
资
皮
资
贾人夏则
B.
⎪⎩
⎪
⎨
⎧
•
•
生者
养
而择也
养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孤了令老者无取壮妻令,,,,
D.⎪⎩⎪⎨⎧••以烦执事敢不尽力者乎敢其有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勇猛的将士。
)
B.无乃..
后乎(恐怕。
C.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动词,穿。
) D.遂使之行成.
于吴(成功。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勾践)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下列各句全都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非其大人之所织则不衣一豚二壶酒生女子,,
B.⎩⎨⎧饱其食美其服洁其居若水之归下也四方之民归之,,,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令孤子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
D.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十年不收于国,民具有三年之食
2..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归下也之若水贤君之古寡人闻,
B.⎪⎩⎪⎨⎧••告以
将免者蕃以将帅二三子夫妇
C. ⎪⎩⎪⎨⎧••者国之孺子之游三年释其政死者当室,
D.令老者无取壮妻
无不餔也
3.下列各项中全都说明勾践救济贫困、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①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②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③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⑤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A.①④
B.③④
C.④⑤
D.①②
《勾践灭吴》复习题(1)答案详解
一、1、取:通“娶” 2、免:通“娩”,怀孕 3、政:通“征”,赋税徭役 4、摩厉通“磨砺” 5、其:通“岂”,难道 6、有:通“又”
二、1、爪牙:武士 2、中原:原野 3、收:收税 4、丈夫:成人男子
三、1、嫡子;你 2、请求对方,你;请允许我3、代词,他们;助词“的”;提宾标志;取独4、代词,士卒;代词,他的;代词他们的;语气词,难道;
四、1、服,使动,使……服2、暴露,使动用法,使……暴露3、使…整洁,使……漂亮,使……充足 4、衣,名作动,穿着5、庙,名作状,在庙堂上
五、1.答案:C
解析:C项两个“令”都是“命令”的意思。
A项前者,储备;后者,提供。
B项前者,培养;后者,供养。
D项前者,有胆量;后者,敬辞。
2.答案:D
解析:D项,达成约定
六、1.答案:A
解析:A项“二壶酒”(奖励二壶酒),“一豚”(奖励一头猪)和“衣”(穿衣),都作动词或动词短语用。
B项的后一项“洁”“美”“饱”,都是使动用法,前一项是通常用法。
C项只有前一项中的“取”是通假用法。
D项的两项全是通常用法。
2.答案:C
解析:C项都是代词,“……的人”。
A项的前项是结构助词,的;后项用在主谓间,取消“水归下”的独立性。
B项的前项是表目的连词,来;后项是介词,把。
D项的前项通“毋”,意为“不要”;后项是否定副词,意为“没有”。
3.答案:B解析:③句体现救济贫困,④句体现礼贤下士。
《勾践灭吴》复习题(2)答案详解
一、(一)1/这是寡人的过错啊。
2、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过错,是我的过错。
(二)1、
(1)于是向全部军队发出传告说。
(2)勾践对全体国民说。
(3)还有比这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
(4)十年不向国民征税。
(5)从前吴王夫差使我国君在诸侯面前蒙受耻辱。
(6)越王勾践先在囿打败吴国,再在没打败它。
2、来者四方之士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
3、有何后?有什么迟的呢?
(三)恐怕太晚了吧?
二、(1)答案:那些明智贤达的人,使他们居住整洁的房子,使他们穿漂亮的衣服,使他们吃得饱,以便能够在礼义方面切磋。
(2)答案: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们叫什么名字。
《勾践灭吴》复习题(2)
一、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一)判断句:
1、此则寡人之罪也。
2、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勾践说于国人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4)十年不收于国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6)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3、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三)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2)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