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眩晕)络病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最新3-第三讲:络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3-第三讲:络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 寒热虚实皆可致痛,寒凝气滞,或寒邪收引致络脉绌急 均导致疼痛。热邪入络煎熬气血亦可致络脉不通而痛。
➢ 叶天士别出心材,阐述“络虚则痛”机理乃气血阴阳虚 衰络脉失养而致,实则因气血壅阻不通。久痛入络是叶 天士关于络病成因的独特学术观点,对分析络病病因及 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价值
10
久瘀入络
➢ 久瘀入络系指血瘀日久入络,常因气郁血凝或气虚运血无力 虚而留滞,久瘀导致络脉瘀阻
➢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五劳虚极 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 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 中补虚,大黄蜇虫丸主之”,因五劳七伤,日久导致干血内 积,瘀阻络脉,阻碍气血生化。久瘀入络的典型病证
11
五、饮食起居、跌仆、金刃伤络
➢ 脉络损伤或外见出血:或离经之血留于体内,青紫肿胀, 或内脏出血。《灵枢·百病始生》说:“卒然多食饮则肠 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 经络之络(气络)损伤:常见于金刃虫兽外伤、药物及环 境污染中毒,使经气阻滞甚或阻断不通,可见肢体麻木、 胀痛、痿废不用、截瘫等症,严重者脑之气络损伤可致神 昏危症
(卫分证) (气分证) (营血证)
(邪犯阳络)(邪传经脉)(邪传阴络)
➢ 疫疠之邪:口鼻(肺络) 胃肠(膜原)

应用络病理论研究高血压病的思考

应用络病理论研究高血压病的思考
1 应 用络 病理论 探讨 高 血压 病发 病 机制
亏 ,肝 肾亏虚 或气 血不 足致 络 脉失养 。长 期 的情志所 伤, 或饮 食失 调则 是高 血压 病 的诱 发 因素 , 如过 度精 神 紧张 或强 烈 的精 神 刺激 , 肝气郁 滞 或肝 阳暴 张 , 使 络脉 调节 功能 失常 , 缩功 能障 碍 , 络气 郁滞 或络 脉绌 急 舒 致 失柔 。长 期 的饮食 失调 , 过食肥 甘 油腻厚 味 , 如 摄盐 过 多或饮 酒 过度 , 易损伤 脾 胃 , 则 运化 失 司 , 湿 内停 , 水 积
之恙 , 必伤 及络 , 络乃 聚血 之所 , 久病 必瘀 闭 。 ”
部分 。络 脉与 现代 医学 所描 述 的微循 环在 分 布结 构 和
功能 上非 常相 似 …。
临床 上高血 压病 络病 常 是多种 因素交互 作用 的结
果, 阴阳失 调是其 发 生 的内 在基 础 , 以高血 压病 患者 所 络脉 的完整 无损 及舒 缩 功能 正常 和络 脉 内气血 正 常 兼有 肝 肾阴虚 , 或肝 阳上 亢 , 阴阳两虚 , 或 或痰 浊 中 常运行 是保 证 络脉 功能 正常 的必 要条 件 。络 脉既是 气 阻, 或瘀 血 内停 等证 , 气血 逆 乱 , 脉损 伤 、 阻必 然导 络 瘀 血运 行 的通 道 , 也是 病 邪侵 入 的通路 , 各种 致 病 因素伤 致 一 系列脑 、 、 心 肾并 发症 。 及 络 脉 , 影 响络脉 中气 血 的运行 , 或 均可致 络病 。广 义 的络 病包括 经 络之 络和 脉络 之络 的病 变 ,前 者主要 指 2 高血 压病 络脉 病变 的基 础研 究

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

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

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

络病理论【络病理论的临床应用(一)】

中医学“脉”在解剖形态上与西医学血管具有同一性,运行血液的脉相当于人体的大血管,从脉主干依次分出、逐层细分、遍布全身的脉络相当于从大血管依次分出的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由此可见,中医学“脉”包括了西医学整个血管系统,即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广义的“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涵盖了发生在动静脉系统的各类血管病变,如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机制的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以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等,以及动静脉瘘、动脉瘤等其他血管疾病。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本文所讨论的“脉络一血管系统病”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脏腑组织缺血改变的疾病。

冠心病辨证论治

病位心。

病机病理心络郁滞或心络虚滞为发病之本,基本病理环节为心络瘀阻、心络绌急、心络瘀塞。

分型辨治心络郁滞:证候为胸中憋闷,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按揉、叩击、捶打、足蹈胸膺可使胸闷暂缓,或未发作时欲饮热汤水,善太息,遇情志刺激胸闷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为流气畅络。方药:旋覆花汤加减。药物组成:旋覆花12g(包煎),薤白12g,菖蒲12g,郁金12g,降香9g,川芎9g,葱管3根。加减:本方常用于冠心病早期,若络气郁结明显,症见胸胁胀痛或攻痛,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或加重,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失调、脉象沉弦者,上方合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枳壳煮散(《本事方》)加减;兼血瘀者,症见胸闷胸痛,唇青舌紫或舌有瘀斑,脉沉涩者,加鸡血藤、丹参、三七粉;症见舌红少苔,焦虑眠差者加百合、生地;食后腹胀、胸闷加重者加苍术、厚朴、陈皮。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刘福水

【摘要】@@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95%以上的患者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约不足5%的患者可以找到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除了本身血压增高相关症状外,长期高血压还可以影响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体会对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析如下.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1(019)008

【总页数】2页(P6-7)

【作者】刘福水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95%以上的患者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约不足5%的患者可以找到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除了本身血压增高相关症状外,长期高血压还可以影响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笔者根据

中医理论和临床体会对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析如下。

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1.肝阳的生理概念及肝的生理特征。肝阳在生理上指肝的功能活动,与肝阴相对而言。肝有两个生理特征:①肝主升发。在生理上指肝脏的功能畅达,就像春天的树木一样,蓬勃上升,充满生机。清代费伯雄在《医方论◦逍遥散》中云:“五脏惟肝最刚,而又于令为春,于行为木,具发生长养之机。”②肝体阴而用阳。即指肝脏的实体是储藏血液的,血为物质属阴,而肝脏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往往偏于动的、热的、亢盛的、向上的,属阳。肝主藏血,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营血以濡之,肺金清肃之令以平之,脾土生化气血以培之,才能遂其条达疏泄之性。

高血压(眩晕)络病辨证论治

高血压(眩晕)络病辨证论治

高血压(眩晕)络病辨证论治中医学传统文献中并无“高血压”这一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主要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其发病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为患。在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领域里,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强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副作用相对较轻,且药价便宜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治疗原则

高血压病的治疗应通过采用调营卫气血、气机升降、协调阴阳等治疗方法,气逆阳亢者使之下降,气机不升者使之上升,但治疗升降气机,不应仅着眼于一脏一腑,还应体察病后对全身气机的影响,尤其应重视脾胃升降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血压自会恢复正常。

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很多,根据体内阴阳盛衰脏腑虚实、舌苔、脉象、体型以及发病诱因等的不同,临床一般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肾精亏虚,痰浊上犯等不同证型,但细究其证,则不出虚实两端。实证多以肝风痰火为主,而虚证则以肝肾阴血亏虚多见。但虚实二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虚证可转化为实证,实证可转化为虚证,或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或虚实互见。千万不可用对号入座的方法,生搬硬套,临证时务必详审,孰先孰后,主次标本,缓急轻重,都需分辨清楚,立法组方,必须权衡准确,才不致贻误病机,犯虚虚实实之戒。

(一)肝火上冲,脑络失和

【证候】体盛性刚,形气俱实,头胀头痛,口苦而干,烦躁易怒,面赤烘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燥,脉弦数有力。

【证候分析】禀赋刚强,形气俱实之人,最易情绪激动,五志过激,扰动肝火,逆乱气机,使络脉失和不柔。头部络脉失和,则见头胀头痛;肝失疏泄,热邪伤津,肠道气机不利,津液失于濡润,则有大便干结;火性炎上,故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口苦而干,舌红苔黄或燥;肝火上冲,脉失柔和,则脉弦数。

以络论治高血压

以络论治高血压

以络论治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微循环障碍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微循环障碍属于络病理论范畴。本文从络病理论的角度论治高血压。以络论治高血压分为肝肾亏虚、络脉失养,痰瘀互结、络脉瘀阻。治疗上多用辛味药、藤类药、虫类药以通络。

标签:高血压;微循环障碍;络病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我国传统医学将高血压病归属为“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当、素体亏虚、情志不调等因虚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风、火、痰、瘀”等复杂的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之证。近年来,随着络病理论研究的深入,发现高血压的微循环障碍与络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络病论治高血压可以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络病的理论基础

1.1 络脉的结构、分布与生理功能

络脉是经脉走行过程中形成的分支,可以分为别络、孙络、浮络等部分。络脉的分布非常广泛,外达皮肤肌腠、四肢百骸,内连五脏六腑,犹如网络一般纵横交错,分布于全身各个部分。络脉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和敷布的通道,具有渗灌气血的功能并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可以将经脉中运行的气血灌注到外在的皮肤肌腠和内在的五脏六腑,同时也可将脏腑肌腠散在的气血渗入到络脉而灌注于经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1.2 络病的形成

络脉是气血津液运行和敷布的通道,同时也成为外邪侵袭进入人体的通道和传变的途径。络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络脉瘀滞、痹阻不通的一类病症。雷燕[1]等认为外感六淫、跌打损伤、情志失调和劳逸失常可使络脉出现结滞、空虚、损伤、毒蕴等病理变化。于向东[2]等认为络脉病变分为虚实两端,虚者为络脉中气虚、血虚,实者为瘀血、浊毒痹阻络脉。

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一)

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一)

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一)

吴以岭

【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

【年(卷),期】2005(4)2

【摘要】络病并非一个单纯的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

的病理状态,加之络脉支横别出、遍布全身,临床表现繁杂多变,缠绕交叉,使络病的临床辨识尤为困难。故络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探讨络病的发病特点与基本病理变化,总结出规律性的临床表现,为络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确切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记载与临床研究成果,现将络病十大临床表现总结如下。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吴以岭

【作者单位】050035,河北医科大学医药研究院/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7.2

【相关文献】

1.络病的十大临床表现(二) [J], 吴以岭

2.络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要点 [J],

3.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中俄络病学术论坛通知(第一轮)(2016·莫

斯科) [J],

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中俄络病学术论坛通知(第一轮)(2016·莫

斯科) [J],

5.2014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学术年会召开应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病治疗的最新进展撷菁 [J], 窦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络病理论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

络病理论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
2 o 2 ( ) 8 3 8 4 0 4,3 1 : 2 - 2 .
络病理论在原发性高血压 中的应用
王 薇 ’ 指 导老 师 : 直 ” 郑
摘 要: 目前 , 病理 论 治疗 高血 压 疗效 显著 , 络 受到 了学术 界的 重视 。近年 来 , 该应 用 已取 得 了一 定 的进 展 , 总体 来说研 究 范 围仍 较 但 为局 限, 多停 留在 理论 上 , 且 临床 实验 研 究较 少, 少充足 的科 学数据 支持 。 缺
Absr t tac:Atp ee t h he r fc Uae as ds a e r c ie mu h atn in fo te a a e ,whih ha e r b e c a v fe ti rs n ,t e t o y o o tr ie s e ev c te to rm h c d me l c s a r maka l urt e e c n i p i r p re so I e e ty as he p o es o hea pi a o st ini c n xe t rma yhy e tn in. n r c n e r ,t r g s ft p lc t n i o asg f a te tn ,Ho v r n t ewh l,te rn e o t td s r i i we e ,o h oe h a g fi su y s mo to ih ae r man i e r ssi ey lc lz d a d t e ciia x rme t e e r h e as e s , ih r sd n t elc fe s fwhc r e i n t o i tl v r o aie h ln c le pei n a r sa c sa o ls whc e tti h a k o — h y l n l r l n u h s p o y sint c d t. o g u p r b ce i aa t i f Ke r s ywo d :Coltr sd s a e prmay h p re in laea ie s ; i r y e tn o l s

基于络病理论的高血压病机初探

基于络病理论的高血压病机初探
滞络 、 络息成积 、 络 脉损 伤 和 络虚 不 荣 等 。雷燕 _ 5 _ 认 “ 毛细血管病变” 。所 以可 以认 为 高血 压 病 属 于 络 为 络 脉病 变 的产 生 , 可 因外感六淫 、 跌 仆金伤 , 或 脉 病 变[ 。 由 内伤 七 情 、 饥 饱 劳倦 等 因素 引起 , 其 基本 的病 理 3 从 络病理 论看 高血压 病 的发病机 制 变 化主要有络脉结滞 、 络脉空虚 、 络 毒蕴结 、 络 脉 3 . 1 病 变部 位在 络脉 中医学 认 为 络 脉 是 一个 遍
学 术 探 讨
基于络病理论 的高血压病机初探
张 立 娟 杨 传 华 。 王 康 锋
( 1 . 山 东省 中医药研 究院、 山 东中医药大学 , 山 东济 南 2 5 0 0 1 4 ;2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 医院, 山东济南 2 5 0 0 1 1 )
摘 要 络 病理 论认 为 , 高血 压 病 发 病机 制 与 络病 存 在 必 然 的 内在 联 系, 高血 压 病 病 变 部位 在 络 脉 , 络 脉 空虚 是 其
高血 压病 是 以体 循 环 收 缩 压 和 ( 或) 舒 张压 持 2 高 血 压 病 因 病 机 认 识 续 升 高为 主要 临床 表现 , 伴 或 不伴 有 多种 心 血 管危 中 医学 无 高 血 压 病 名 ,根 据 其 症 状 多 归 属 于

分享羚羊角、附子药对经验!颜乾麟从虚阳论治老年高血压病

分享羚羊角、附子药对经验!颜乾麟从虚阳论治老年高血压病

分享羚羊角、附子药对经验!颜乾麟从虚阳论治老年高血压病

导读:目前中医临床治疗高血压多从肝阳上亢立论,常用平肝潜阳之法。颜乾麟认为,此法对于相应证型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疗效满意,但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为虚阳上浮,故应以温潜法为主施治。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每用 3~6 g小剂量之附子入煎剂,配伍 0.6~1g 羚羊角粉吞服。

颜乾麟从虚阳论治老年高血压病经验

胡琪祥、曹振东、韩天雄、颜乾麟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慢性病,亦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常并发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临床上对于年龄≥65岁,血压持续升高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60mmHg,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中医学一般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范畴。目前中医临床治疗高血压多从肝阳上亢立论,常用平肝潜阳之法。颜师认为,此法对于相应证型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疗效满意,但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为虚阳上浮,故应以温潜法为主施治。

1 病机发明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肾乃先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了人体机能的强弱。老年人体质普遍较弱,常发生包括高血压病在内的许多疾病,其主要原因便是“天癸竭、肾脏衰”。中医学认为,肾中精气可分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主管一身之阴阳,是五脏阴阳之根本。张景岳曰:“夫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

阳虚型高血压

阳虚型高血压

阳虚型高血压

一、阳虚型高血压病,即有高血压病又体质阳虚。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1、高血压的一般表现:血压升高,眩晕,耳鸣,头痛,烦躁,心悸,健忘,失眠,肢体麻木,下肢水肿,臌胀(腹水),甚者失语、偏瘫、昏迷、蛋白尿。

2、阳虚的典型表现:畏寒肢冷,精神不振,精力不济,腰膝冷痛,性欲淡漠,阳痿早泄,或痛经,月经不调(经期不准,颜色黯,有血块,月经量少)。

二、病理基础:阳虚寒凝,脉络瘀阻。

阳虚阴寒,阳气亏虚则阴寒内甚,一者寒主收引,《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血管挛缩,脉络绌急,血管呈现高收缩状态,故而引起血压升高。二者寒性凝滞,《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寒凝血瘀,血脉不畅,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三、治法:以温阳扶正为治疗大法,兼以收纳浮阳,降逆泄浊,交通心肾,化痰逐瘀,化气行水,固摄肾气等。

四、方药:潜阳封髓丹、吴萸四逆汤、真武汤、肾气丸等。

五、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摘自《络病学》)

1、高血压病乃各种原因导致络脉发生病变所致。

2、高血压病病邪主要为痰、瘀,病性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病位在络脉。

3、高血压病辨证三要素:

(1)辨病位之所在:初期因络脉病变,影响心脏之藏神运血功能,可见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症状;

病及脑络,则出现头痛、头胀、眩晕,甚至失语、偏瘫、昏迷等症状;

病及肾络,固摄失权,精微下趋,出现蛋白尿、管形尿、血尿;

病在周身脉络,可见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紫绀;

高血压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探讨

高血压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探讨

中 图分类 号 :R4 . 541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7 - 14 (0 2 8 06 — 2 6 1 8 2 1 )0 — 5 9 0 9
高 血压 病属 于祖 国医学 “ 眩晕 ” 、 “ 痛” 、 “ 阳” 、 “ 头 肝 肝 风 ”等病范 畴。本病 以头晕 、头痛 、血压升高 等为主症 ,常伴 随有失 眠 、心悸 、胸 闷、耳 鸣 ,易疲 劳 、烦躁 及情 绪激 动 ,肢体 麻木 等症
无力为 阴虚 阳亢 之象 。治法 :育 阴潜 阳,滋 水涵木 。
方药 :镇 肝熄 风 汤加 减 。龙骨 2 g 0 ,牡 蛎2 g 0 ,天麻 lg O ,钩 藤
1g 0 ,菊花 1g 0 ,牛膝 1g 5 ,珍珠 母2g 0 ,石 决明 1g 5 ,代赭 石 1g 5 ,元
参 1g 0 ,白芍 1g 5 ,龟 板2 g 0。
致 出现气滞 、血瘀 、痰 凝恶性循环 。因此 , “ 久病人络”之 病情呈现 出顽 缠难 愈 ,久发 、频 发之 势。 4 “ 病 入络 ”之治 疗 原则 及方 法 久 由于 “ 久病人络 ”总体 以络脉瘀 阻为 其基本病理 变化 ,因此 ,祛
但在 具体 治疗 中,叶 天士 说 : “ 散之 不解 ,非邪在 表 ;攻 之不
驱 ,即非在里 ;补 正祛邪 ,正邪 并树无益” ,认为其病证 多为久病疴 疾 ,一 般常规治疗 方法效果不理 想 ,只能另辟 蹊径 。故 叶天士采用 了

沈绍功论治高血压

沈绍功论治高血压

沈绍功论治高血压

在新世纪中,高血压患者苔腻多见,而血循不畅的舌质紫斑、舌下静脉显露的瘀证亦并非少见,痰和瘀的致病在高血压病中日趋增多。回首古训:朱震亨的“无痰不作眩”,虞抟的“死血迷闭心窍”的瘀血致眩说,对当前临证十分切中。痰和瘀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乃为毒邪,高血压是心络受邪所致。“毒损心络”观是中医诊治高血压的新思路。高血压病从“络病学说”来诠释是一种新角度、新观点、新途径。

因此,治疗高血压不能一味“平肝熄风”,要法随证变,重视痰瘀同治。祛痰主药有:莱菔子、海藻、泽泻、夏枯草、茵陈,化瘀主药有:丹参、川芎、水蛭、丹皮、玄胡、生山楂。

高血压病,昨天也讲了,近半个世界中医西医结合,中医研究高血压,都离不开滋水涵木,平肝熄风,都在这个圈子里面转。有效,不能否定,但是疗效停顿了,在也提高不了了。这是为什么呢?也是证候谱的变化。高血压的病人苔腻的多了,瘀血的多了,水不涵木的并不多,肝风内动得更少了,所以你证变了法也变,所以治疗血血压病要同“毒损心络”来治疗。这个毒就是痰和瘀,它损害了心络,苔腻呀舌质紫呀,这是治疗高血压的巧治,也是新思路,能明显提高疗效。

祛痰用:莱菔子、海藻、泽泻、夏枯草、茵陈。降压用茵陈也必须后下,因为茵陈素有挥发油,煎时间长了就跑掉了。这5个药现代药理都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中医来讲是祛痰的药,两个一配合,对降压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化瘀毒呀,要痰瘀同治,用:丹参、水蛭、川芎、丹皮和生山楂。不能用焦山楂也不能用炒山楂,必须用生山楂,火上了炒焦了,它的效用就降低了。其中要加水蛭,昨天我讲了,水蛭有双向作用,在《神农本草经》水蛭为下品。什么叫下品?就是有毒。内科大夫很怕

血瘀微观辨证高血压 中医从瘀而治

血瘀微观辨证高血压 中医从瘀而治

血瘀微观辨证高血压中医从瘀而治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肾和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达29.6% [1] ,每年约有200 万人死于高血压,脑卒中导致死亡71% 与高血压相关,冠心病导致死亡53% 与高血压相关,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学者提出,血瘀在高血压中可独立或作为主证存在[2] 。临床研究也表明,活血化瘀方药在高血压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3] 。可见,血瘀是高血压患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证型。王丽颖等[4] 对1508 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证类分布和证素分布规律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证型分布痰瘀互结占59.68%,证素分布血瘀、痰、阴虚依次排在前三位,并提出高血压中医证型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也发生明显变化,以往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的主要证型被现在的痰瘀互结,阴阳失调所代替。在近期一组老年高血压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研究[5] 中也显示,痰瘀互结已作为主要证型在高血压病的发病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指出痰瘀互结是某些常见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高尿酸血症等的易患证型。目前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血瘀与活血化瘀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血瘀的现代分类和辨证标准

都有新的突破,在治疗高血压方面越来越多学者提出活血化瘀的重要性[6] ;郭维琴教授[7] 就提出活血化瘀、从心论治是高血压病现代中医治则的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从西医发病机制也有学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从改善靶器官微循环着手,活血化瘀在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8]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气与血休戚相关,血载气、气推动血行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气不行血,血不载气,气血逆乱是大多数疾病主要病理转归,高血压也不例外。高血压发病初期多以肝为中心,以肝火上炎和肝阳上亢为主,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不疏泄则气机不畅,血随气涌,则血行不畅,血行迟缓则形成瘀滞。中到高危患者多痰湿瘀滞,气血不足,痰湿内阻,易与瘀互结,阻遏血络可致血行不畅,气血不足无力行血,血液瘀滞产生血瘀。高血压多病程长,根据中医久病致淤,久病多虚,久病入血,久病入络的理论基础,病情进展均可产生血瘀,所以就本病而言,血瘀是发病的重要机理。现代中医研究也发现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高,而血瘀证所占的比重也越大,其中何世东教授就提出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无论为何种证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瘀[9] ;临床高血压的发病年龄段多偏中老年人,发病过程缓慢,病程长,这与血瘀的“老人多淤”和“久病入络”的理论特点相一致。眩晕是高血压的主要症状,

对高血压病机的再思考

对高血压病机的再思考

病” ;然后是脉管 的变化 ,也就是 出现 “ 脉 病” ;高血压
实际上是一种全身性 的 “ 脉病” ,并 引起脏腑 的病变 。患
者早期 只有不 同程度 的脾气虚 ,由于脾气受损 ,加上毒、 瘀 、痰共 同肆疟为害 , 引起气机郁滞 , 脉管痰结 ,脉络瘀
阻 ,营气 闭塞 ,血 脉壅滞 ,才逐渐 导致 了高血压病 。进
虚及部分兼 挟证 ;④不可 否认 的事实是 :绝大 多数用 中
破败 ,经 络 决绝 ,脉 道不 通 …… 经 脉虚 空 …… 乃 失其 常” 。《 难经 ・ 二 十一难 》说 :有的人 “ 脉病 ”“ 形不病” 。 《 素问 ・ 八正神明论》 :“ 观于冥冥者 ,言形气荣卫之不形 于外 ,而工独知之” 。《 灵枢 ・ 经脉》 :“ 经脉者常不可见 ,
其虚实也 以气 口知之” 。这说 明先贤早就发现 了 “ 脉病” , 但后 人忽略了这些重要 的论述 。 我们认为高血压 的发病 过程较长 ,往往要 十几年甚 至几 十年 。最先起 于经络 的变化 ,也就是 首先 出现 “ 络
药治疗的高血压病人 ,也 在 同时 服用西药 降压药 ,真正 单纯长期 服用 中药治疗高 血压 的病人 较少 。这里 既有 中
所 以说 ,当今 的早 、中期高血 压患者 ,9 0 %都是脾 气虚 ,晚期 的高血 压 中也有不 少人有脾气 虚 ,真正肝 阳

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析

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析

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析

徐树楠;王文智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6(47)1

【摘要】高血压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既往多责于肝阳、肝风、痰浊、瘀血为本病的病机,论治上则以潜阳、息风、祛痰、化瘀等为常规法则。随着临床有关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有的学者提出络脉瘀阻,血供失调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因而主张用通络的治法,但只限于通络方药的临床应用,鲜有致络痹阻的理论研究。从络脉角度论述高血压病从络施治的理论基础、根据及治法,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论和客观依据。

【总页数】3页(P3-5)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药疗法;@从络论治;高血压病;从络论治;中西医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络脉瘀阻;中医药治疗;有效方法;多发病

【作者】徐树楠;王文智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1;R259.872

【相关文献】

1.从毒损心络论治高血压病 [J], 沈绍功

2.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讨 [J], 鞠大宏;韩学杰;谢雁鸣;于向东;王永炎;沈绍功;周文泉;

王安民

3.运用络病理论治疗高血压病80例临床观察 [J], 郭洪波;杨晓娟;袁媛;梁晓鑫;袁乃荣;周晓莉

4.基于"络病理论"论治胸痹心痛探析 [J], 朴美虹;袁华;田丰铭;王小菊;齐梦欣;陈亚;胡国恒

5.邵章祥主任医师从瘀毒损络论治高血压病 [J], 贾晓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眩晕)络病辨证论治中医学传统文献中并无“高血压”这一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主要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其发病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为患。在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领域里,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强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副作用相对较轻,且药价便宜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治疗原则

高血压病的治疗应通过采用调营卫气血、气机升降、协调阴阳等治疗方法,气逆阳亢者使之下降,气机不升者使之上升,但治疗升降气机,不应仅着眼于一脏一腑,还应体察病后对全身气机的影响,尤其应重视脾胃升降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血压自会恢复正常。

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很多,根据体内阴阳盛衰脏腑虚实、舌苔、脉象、体型以及发病诱因等的不同,临床一般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肾精亏虚,痰浊上犯等不同证型,但细究其证,则不出虚实两端。实证多以肝风痰火为主,而虚证则以肝肾阴血亏虚多见。但虚实二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虚证可转化为实证,实证可转化为虚证,或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或虚实互见。千万不可用对号入座的方法,生搬硬套,临证时务必详审,孰先孰后,主次标本,缓急轻重,都需分辨清楚,立法组方,必须权衡准确,才不致贻误病机,犯虚虚实实之戒。

(一)肝火上冲,脑络失和

【证候】体盛性刚,形气俱实,头胀头痛,口苦而干,烦躁易怒,面赤烘热, 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燥,脉弦数有力。

【证候分析】禀赋刚强,形气俱实之人,最易情绪激动,五志过激,扰动肝火,逆乱气机,使络脉失和不柔。头部络脉失和,则见头胀头痛;肝失疏泄,热邪伤津,肠道气机不利,津液失于濡润,则有大便干结;火性炎上,故面部烘热, 烦躁易怒,口苦而干,舌红苔黄或燥;肝火上冲,脉失柔和,则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通脉和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苓10g,生地黄12g,车前子10g (包),木通9g, 白芍12g,大黄12g (后下),蜈蚣2条,甘草3g。

【方解】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苓清泻肝脏上炎之火,生地滋补肝肾之阴而敛肝之亢阳;车前草、木通使肝火从小便而出,大黄通大便使肝火自肠道而下;白芍养肝阴而柔和络脉,蜈蚣剔络脉而平肝风;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伍,又有酸甘化阴,柔和络脉之效。

【加减】兼有痰火、咳嗽、气急、痰稠者,加黄连、竹茹、胆南星;头痛剧烈者,加石决明、钩藤;火盛动风震颤,甚或抽搐者,加全蝎、代赭石。

(二)痰浊阻络,清阳不展

【证候】头晕头重,困倦乏力,心胸烦闷,腹胀痞满,呕吐痰涎,少食多寐,手足麻木,舌淡苔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浊阻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则头晕头重,多寐等;痰浊阻滞胸部,胸阳不展则心胸烦闷;痰浊中阻,脾失健运则腹胀痞满,呕吐痰涎;痰浊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则手足麻木;舌淡苔腻,脉弦滑皆为痰浊内盛之象。

【治法】祛痰通络,升清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加减。

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石菖蒲12g,远志10g,陈皮10g,茯苓15g,姜竹茹15g,枳实15g,甘草6g。

【方解】半夏、竹茹、枳实、远志祛痰降浊;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天麻通络熄风;石菖蒲、远志祛痰通络开窍。诸药共奏祛痰通络,升清降浊之效。

【加减】腹胀、纳呆便溏者,加砂仁、藿香;若痰浊化热,舌苔黄腻者,加黄连。

(三)肝阳上亢,脉络绌急

【证候】眩晕、耳鸣、头胀痛,失眠多梦,易怒,面颊红赤,舌红,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亢于上,扰乱晴空,故眩晕、耳鸣;肝疏泄太过,故见急躁易怒;肝阳上扰,心神不宁,则见失眠多梦;肝阳扰动脉络,血行滞而不畅,故见面颊红赤、头胀痛;舌红为肝火之象,脉弦乃肝阳上亢之征。

【治法】平肝潜阳'逋脉活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5g,桑寄生15g,栀子12g,黄苓9g,石决明15g,夜交藤15g,怀牛膝

15g,生牡蛎30g,杜仲15g,白芍12g,益母草15g。

【方解】方中以天麻、钩藤平肝阳而通络脉;栀子、黄苓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过亢;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润肝燥而补肝经之虚;牛膝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功;石决明、生牡蛎镇肝潜阳,夜交藤安神定志;益母草活血通经利水,白芍柔肝通络;诸药共奏平肝潜阳,通脉活络之效。

【加减】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阳亢化风、手足颤动,加羚羊角、代赭石;手足发麻者,加桑枝、稀莶草;胸闷加薤白、瓜蒌皮。

(四)阴虚阳亢,脉络瘀滞

【证候】头晕、目糊,耳鸣口干,面红,心悸失眠,四肢麻木,头重肢轻,步履不稳,舌质红干少苔,脉弦细。

【证候分析】阴虚于下,阳亢于上,阴虚不能滋潜,虚风上扰清空,故见头晕、目糊、耳鸣;虚火上扰则口干,阴液不养心神,故见心悸失眠;肢体脉络绌急,血瘀运行不利,故见四肢麻木;脑部脉络之血瘀而不行,则有面红,头重肢轻,步履不稳;虚火伤津则舌红少苔,阴虚阳亢,脉络瘀滞故脉弦而细。

【治法】滋阴潜阳,通络行瘀。

【方药】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枸杞子10g,菊花10g,生地黄15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 山茱萸8g, 白芍15g,丹参18g,怀牛膝15g,龟板(醋制)20g,生龙牡各20g,鸡血藤18g。

【方解】方中以枸杞、生地、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滋补肝肾之阴;菊花、龟板、生龙牡镇潜亢盛之阳;怀牛膝引血以下行;白芍、丹参、鸡血藤养肝阴而通络行瘀。诸药合用,则有滋阴潜阳,通络行瘀之效。

【加减】腰酸腿软者,加桑寄生、杜仲;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心前区闷痛、活动后加剧者,加红花、川芎;后脑部或颈项发紧者,加葛根、川芎。

(五)肾精亏虚,脑络失荣

【证候】头晕,头空痛,耳鸣目糊,腰腿酸软,夜尿频多,下肢痿软无力,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精亏虚,精不化血,血亦不足,不能上荣充脑,髓海不足,脑络失荣,故见眩晕、头痛、耳鸣、目糊;肝肾不足,外府失养,则见腰膝酸软;下元不固,气化失司,则见夜尿频多。舌淡红,脉沉细无力皆肾精亏虚,血失荣养之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