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眩晕)络病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效果观察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长期患有高血压病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之一就是眩晕。

眩晕是指头脑中枢或其对应的感觉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而使人感到自身或环境在旋转或摇晃。

眩晕是高血压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临床疗效很好,本文将探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一、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眩晕是由于肝阳上亢,肝火上蒸,或肝肾不和导致头晕眼花的症状。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主要思路是清肝降火、补肾安神。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组方,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二、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本次临床观察选取了一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中药治疗,同时设置了对照组,评估了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临床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1. 研究对象:选取了40名高血压病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年龄范围在45-70岁之间,均为首发高血压患者并合并有眩晕症状。

2. 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中药治疗,主要采用清肝补肾、降火安神的中药方剂;对照组给予传统西药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的眩晕症状持续时间、头晕眼花的频率和强度,并记录并发症的情况。

4. 随访时间:观察持续时间为3个月,每月进行一次随访。

三、临床效果观察结果通过3个月的临床观察,观察组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具体表现为:1. 眩晕症状改善: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眩晕症状明显改善,症状持续时间明显减少,频率和强度减轻。

对照组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不如观察组明显。

2. 降压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较好,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对照组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不如观察组明显。

3. 并发症改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如头痛、失眠等症状也有较好的改善,对照组的患者并发症改善效果不如观察组明显。

四、临床效果观察结论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瘦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左归丸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当归、地龙等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效果观察高血压病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眩晕症状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药提供了一些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方法,并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对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及分析。

一、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原理中医认为,高血压引起眩晕的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阴虚阳亢,即阴虚阳亢证;二是痰浊阻阳,即痰湿阻隔证。

根据这两种病因,中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1. 阴虚阳亢证的治疗方法:对于阴虚阳亢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主张通过滋阴降火的方法来治疗。

具体的药物包括知母、生地黄、天冬、山药、五味子等。

这些药物中所含有的成分对于降低血压、舒缓神经系统、平稳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二、临床观察方法本次临床观察共选取了100例高血压病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范围在45岁至65岁之间。

观察周期为3个月,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眩晕症状、血压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等。

1. 眩晕症状的改善:在本次观察中,患者服用中药治疗后,眩晕症状有所改善。

其中有60例患者的眩晕症状完全消失,30例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10例患者的眩晕症状略有改善。

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患者占总数的90%。

2. 血压情况的改善:3. 生活质量的改善:通过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进行中药治疗的临床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眩晕症状。

2.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具有一定的调节血压作用,有助于患者的血压恢复正常。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效果,为广大高血压病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由于本次观察样本数量较少,且观察周期较短,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长周期的临床观察来进一步验证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疗效。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思路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思路

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

对于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及现代中医大多强调“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倡导从肝风、肝阳论治。

然而,由于高血压具有病机复杂、缠绵难愈、长期用药等特点,在其疾病进展过程中,病机不可能一成不变,特别是由于现今临床对高血压的早期诊断、
早期干预以及降压西药的不断优化与广泛运用,使 升高的
血压被迅速控制,直接改变了高血压的自然进程,及时阻断了高血压的自然进展,使得高血压的中医学病机发生了深刻变化 。

高血压辨证论治 :
1、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劳累及情绪激动后加重,颜面潮红,甚则面红如醉,脑中烘热,肢麻震颤,目赤,口苦,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以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方选天麻钩藤饮。

2、 痰饮内停
痰饮内停证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头昏沉,头不清爽,如有物裹,头痛,视物旋转,容易胸闷心悸,胃脘痞闷,恶心呕吐,食少,多寐,下肢酸软无力,小便不利,大便
3、 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健忘,口干,耳鸣,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膝酸软无力,遗精,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以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方选六味地黄丸。

肾阴亏损日久,阴损及阳,肾阳亏虚,方选金匮肾气丸。

肾虚是高血压现代病机关键 ,补肾已成为临床降压 重要 策略。

4、 瘀血阻络
瘀血阻络证主要表现为头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口干,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有瘀点,舌下脉络曲张,脉涩。

治以活血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瘦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左归丸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当归、地龙等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十法十方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十法十方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十法十方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一系列的器官功能及代谢异常。

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病症,如肝火亢盛、脾胃虚弱、肾阴阳亏虚等。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十法十方。

一、肝火亢盛型肝火亢盛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易怒、耳鸣、视力模糊等。

辨证治疗,可选用以下十法。

1.清热泻火法:服用龙胆泻肝丸等清热泻火类中药,如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等。

2.平肝降压法:服用柿蒂、珍珠母、龙骨等平肝降压类中药。

3.祛痰化瘀法:服用川贝、枸杞、菊花、海参等祛痰化瘀类中药。

4.养肝补血法:服用参、黄芪、当归、熟地等养肝补血类中药。

5.活血化瘀法:服用丹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类中药。

6.清肝利胆法:服用金钱草、茵陈、山楂、蒲公英等清肝利胆类中药。

7.祛风化湿法:服用羌活、防风、藁本、五味子、没药等祛风化湿类中药。

8.舒筋活络法:服用醋鳖甲、乳香、没药等舒筋活络类中药。

9.肝肾双补法:使用肝肾双补方,如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

10.调和气血法:使用调和气血方,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味子汤等。

二、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昏、头重、心悸、胸闷、肢体乏力等。

辨证治疗,可选用以下十法。

1.补中益气法:服用人参、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补中益气类中药。

2.健脾胃法:服用砂仁、苏子、木香、山楂等健脾胃类中药。

3.宁神安神法:服用龙骨、牡蛎、珍珠母、酸枣仁等宁神安神类中药。

4.清热解毒法:服用黄连、黄芩、黄连阿胶汤等清热解毒类中药。

5.调和胃气法:服用香附、陈皮、枳实、厚朴等调和胃气类中药。

6.益气固表法:服用人参、黄芪、参等益气固表类中药。

7.舒畅通窍法:服用绿豆、花粉、转豆、牡蛎等舒畅通窍类中药。

8.润肺止咳法:服用燕窝、冰糖、百合、银耳等润肺止咳类中药。

9.肝肾调和法:使用肝肾调和方,如保和丸、健脾丸等。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眩晕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眩晕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眩晕临床效果观察目的:观察与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因高血压病症产生眩晕的临床实验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的是辨证方式进行高血压患者临床产生的眩晕现象的治疗,对照组采用的是中医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的常规的临床治疗,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效果的观察。

结果:在实际的临床实验中,中医辨证方式进行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中医常规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效果更显著。

结论:中医辨证的治疗方式比中医常规的治疗方式对患有高血压的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标签: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眩晕;临床实验;效果观察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与多发的疾病,它容易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的疾病,并且高血压这种疾病能够带来眩晕、呕吐等症状的发生,而眩晕这种症状则主要是由神经内科紊乱引起的,这种由高血压病症引起的眩晕症状多发人群比较广泛,这就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

在医学研究领域中,中医采用的辨证治疗能够对高血压引起的眩晕症状予以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治疗。

为了能够证明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眩晕病症的效果更显著,笔者经过病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进行了高血压眩晕病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现将临床观察的结果进行如下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男57例,女63例,年龄的中位数均为59岁。

患者的入选标准为:患者均患有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症,其临床的症状反应为头痛并伴有恶心与胸闷呕吐的症状,还有眩晕、耳鸣,甚至出现了心悸气短与肢体麻木的现象,并且患者的病情已经得到临床的诊断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次临床实验的研究,同时可以很好地配合治疗。

患者并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在近2到3年内无癌症与心肌梗死等能够影响本次实验的其他症状,对两组实验进行在年龄与性别,以及血压与病程等方面进行科学与合理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具有可以比较的特性。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风、肝阳等病证范畴。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临床中高血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聋健忘,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等。

治宜:滋阴潜阳处方:镇肝熄风汤
阴阳两虚证:眩晕耳聋、心悸气短、腰膝酸痛、夜尿频多、苔少舌红、脉弦细等。

治宜:阴阳双补处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肝阳上亢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脉弦数、舌红苔黄等。

治宜:平肝潜阳处方:天麻钩藤饮
痰湿壅盛证:头晕耳鸣、头重如裹、心悸失眠、形体肥胖、舌胖苔腻、脉弦等。

治宜:祛痰化浊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除了使用汤剂治疗及中成药治疗之外,针灸治疗对于高血压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利用艾灸百会穴治疗高血压,采用温和灸法,每次针灸10min,每日1次,以20次为一个治疗疗程,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高血压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其虽不能取代临床药物治疗,但作为辅助治疗力式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膏药敷贴治疗以及其他治疗将吴茱萸研磨后,用醋调和纳入高血压患者的肚脐中,并利用麝香虎骨膏进行固定治疗高血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五一散外敷于高血压患者的涌泉穴也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除此之外,药枕治疗、足浴治疗等也可在极大程度上稳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

高血压头晕头痛,中医分4个类型辨证调理,辨证论治效果好

高血压头晕头痛,中医分4个类型辨证调理,辨证论治效果好

高血压头晕头痛,中医分4个类型辨证调理,辨证论治效果好中医本来并没有高血压的病名,而根据高血压通常以头痛、头晕,乏力等为较常见的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的范畴。

根据中医对高血压的研究,发现通过辨证分型,可以将高血压病大致分为肝火旺盛型、气血亏虚型、阴虚风动型以及脾虚痰湿型四个类型。

在临床上治疗、调理时,根据不同的证型,可以采取不同的调理治疗方法。

1肝火旺盛型对号入座:本类型高血压患者多为中年人、体型壮实、多伴见左心室肥厚,晨间血压较高,血压常因情绪波动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胀痛,以两侧为主,性格急躁、心烦易怒、口苦面红、失眠多梦,或兼胁痛,唇舌、肢体麻木,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分析:该种类型的高血压,多因忧郁恼怒太过,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中医治疗:天麻钩藤汤或滋水清肝饮加减。

中医食疗:桑叶菊花决明子茶取桑叶5g,菊花3g,决明子6g,一同泡茶饮用。

也可放入养生壶中,水煮20分钟后,代茶饮用。

桑叶、菊花、决明子,都可清泻肝火,而且桑叶菊花又可平肝阳,缓解肝火旺盛导致的头晕、疼痛以及眼睛昏花等身体不适。

2阴虚风动型对号入座:此型高血压患者多为老人、体型偏瘦,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痛且空,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失眠,舌质红绛、少苔、脉弦细。

中医分析: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肾精亏虚或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均可发为头痛。

《石室秘录·偏治法》:“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于脑,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

若止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

”中医治疗: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为主,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加减中医食疗:罗布麻茶取罗布麻叶6g,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也可放入养生壶中,水煮15分钟左右,代茶饮用。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是指一种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特征的,可伴有心脏、血管、脑、肾脏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多归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以“眩晕”居多,是以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为主要病机。

高血压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中医药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高血压并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协调阴阳。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治疗1. 气虚痰阻治法:益气化痰黄芪30g、党参10g、天麻10g、清半夏10g、白术15g、陈皮10g、茯苓15g、葛根15g、川牛膝15g、川芎15g、泽泻15g、竹茹10g、甘草10g。

临证加减:若痰淤化热者,加黄芩10g、胆南星10g;若项强语塞者,加竹沥10g、络石藤15g;大便不畅者,加大黄6g、莱菔子10g。

2. 痰热互结证治法:祛痰化浊,清热燥湿。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苍术10g、薏苡仁15g、黄连10g、黄芩10g、胆南星10g、车前子15g、川牛膝15g、川芎15g、泽泻15g、甘草10g。

临证加减:烦躁易怒,加白芍15g、郁金10g、菖蒲10g;口苦咽干者,加元参15g、麦冬15g;胸闷心悸者,加瓜蒌15g、薤白10g。

3. 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5g、黄芩10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豨莶草15g、杜仲15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磁石15g、珍珠母15g。

临证加减:肝阳化火加水牛角10g、丹皮10g;肢体麻木、力弱者,加地龙10g、丹参15g;大便干燥者,加大黄6g、芒硝6g;头痛失眠者,加栀子10g、莲子心15g、磁石15g。

4. 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平肝熄风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版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10g、生麦芽10g、茵陈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罗布麻叶15g、甘草15g。

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危害。

传统中医学中,高血压被称为“痹证”或“痿证”。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高血压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中医对高血压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绪不稳定、肥胖、饮食不当等。

而中医将高血压的病因主要归结为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

对于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中医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型、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型等。

这些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以及脉象等综合判断而得出的。

二、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其中,中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进行治疗。

比如针对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患者,可以使用柴胡、黄芩等清热解毒、平肝降压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肾阴虚型的患者,则可以选用丹参、麦冬等滋阴补肾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的效果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

另外,针灸疗法也是辨证论治高血压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内关、合谷、太冲等,具体的穴位选择需要根据辨证分型来确定。

三、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辨证分型。

高血压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因此辨证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脉象、舌像、症状等多方面信息,确保准确辨证。

其次,要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拥有丰富的治疗方法,但并非每种方法对每个患者都适用。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中药方剂或针灸穴位。

另外,中医治疗高血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

中医讲究顾全大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患者需要坚持治疗,并配合医生的指导。

四、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的效果与优势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中医辨证高血压

中医辨证高血压

中医辨证高血压中医辨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如同蔓延在人体健康领域的阴霾,让人心生忧虑。

然而,在这片阴霾中,中医辨证高血压的疗法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患者前行的道路。

以下,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医辨证高血压的奇妙世界,探寻其中的奥妙。

高血压,中医称之为“眩晕”、“头痛”等,其病机复杂,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等因素所致。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肝肾阴虚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

治疗时,宜滋补肝肾,养阴潜阳。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药材,可滋补肝肾;泽泻、茯苓、丹皮等药材,可利湿泄热;黄柏、知母等药材,可清热降火。

如此,便能调和阴阳,缓解病情。

其次,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舌燥等症状。

治疗时,宜平肝潜阳,清热解毒。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羚羊角汤等。

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药材,可清热解毒;羚羊角、石决明等药材,可平肝潜阳;钩藤、菊花等药材,可清热明目。

通过此方,患者肝阳上亢之证可得以缓解。

再者,痰湿内阻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胸闷、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宜健脾利湿,化痰通络。

常用的方剂有半夏白术散、二陈汤等。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等药材,可健脾利湿;白术、甘草等药材,可健脾益气;茯苓、泽泻等药材,可利水渗湿。

如此,患者痰湿内阻之证便可逐渐改善。

此外,还有气滞血瘀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材,可活血化瘀;当归、赤芍等药材,可养血活血;柴胡、枳壳等药材,可行气止痛。

通过此方,患者气滞血瘀之证可得以缓解。

中医辨证高血压的治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患者耐心配合,长期坚持。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高血压,即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中医药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阴阳失衡、气机不畅所致。

下面将介绍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的过程。

对于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一般可以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蕴、气阴两虚等几个类型。

1. 肝阳上亢型特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耳鸣、情绪烦躁、易怒、睡眠差、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疏肝、降逆平肝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真武丹、龙胆泻肝丸等。

2. 肝肾阴虚型特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心悸失眠、舌红少津、尿量多而短赤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滋养肝肾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左归饮、六味地黄丸等。

3. 痰湿内蕴型特征:头昏沉重、胸闷、气短、舌苔厚腻、体形肥胖、腰腹部肥胖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祛痰利湿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茯苓五苓散、脱脂茶等。

4. 气阴两虚型特征:头晕、心悸、口干、咽干、气短、尿量少、舌红少津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益气养阴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人参党参麦冬汤等。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合理选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可缓解症状、调节血压、改善体质。

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胃肠道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2. 饮食调理高血压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低盐、低脂的食物。

可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的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并且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

3. 运动疗法适量的有氧运动对于控制高血压病情有积极作用。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节奏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4. 心理调节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问题。

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论,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调养。

关于辨治高血压眩晕方面的

关于辨治高血压眩晕方面的

关于辨治高血压眩晕方面的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治疗,可能
会导致眩晕等不良症状。

在辨治高血压引起的眩晕方面,我们可以
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可以从药物治疗方面来看。

对于高血压引起的眩晕,通常可以通过降低血压来缓解症状。

医生可能会开具降压药物,如
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来帮助控制高血压,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同时,也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剂量和效果,以
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次,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限制钠盐摄入、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体重等都是有助于控制高血压的
重要因素。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帮助降低血压,从而减轻眩晕
症状。

此外,心理和情绪因素也需要考虑进来。

有些人在面对高血压
时可能会感到焦虑、紧张,这些情绪也可能会加重眩晕的症状。

因此,心理疏导、放松训练、心理治疗等方法也是有助于改善眩晕症
状的。

还有,饮食调整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适当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有助于控制高血压,例如多吃蔬菜水果、控制糖分和饱和脂肪摄入等,都有助于降低血压,减轻眩晕症状。

最后,定期的随访和复查也是至关重要的。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定期的随访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眩晕症状的加重。

综上所述,辨治高血压引起的眩晕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因素和饮食调整等多个方面,同时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治疗。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高血压中医辩证施治

高血压中医辩证施治

高血压中医辩证施治高血压中医名为眩晕,头痛,心悸,胸痹,中风,水肿。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指迄今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而高血压则明确定义为动脉血压持久升高。

因此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键性特征为动脉血压升高和持久,并且原因未明。

之一、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座谈会制订高血压(动脉)是指收缩期及/或舒张期动脉(血)压的增高。

“正常”与“高”血压之间缺乏清楚的界限。

指定某一个血压水平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只能是人为的。

为了便于对各组病人和各个人群进行比较估计预后及疗效,建议应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

高血压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按血压水平;按器官损害程度;按病因。

一、按血压水平分类为临床分类,需采用在至少两次检查所测的3个血压值的平均数。

1.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以下,舒张压(采用第5期,即声音消失时)90mmHg或以下。

2.高血压(成人):收缩压160mmHg或以上及/或舒张压95mmHg或以上。

3.“临界性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正常与高血压之间。

对“轻”“中”与“重”度高血压主张不下精确的定义。

儿童期诊断高血压的血压水平应较成人为低。

二、按器官损害程度分类虽然血压升高的程度是决定器官损害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二者之间并无完全平行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按器官受损程度进行分类或分期。

1.Ⅰ期:无明显的器官病变征象。

2.Ⅱ期:下列器官受累的征象中至少有一个:(1)左心室肥大的各种表现;(2)视网膜动脉的普遍或局限性变窄;(3)蛋白尿或血浆肌酐轻度增高。

3.Ⅲ期:出现各器官受高血压损害的症状和征象。

包括:(1)心脏:左心室衰竭;(2)脑:脑卒中、高血压脑病;(3)眼底: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物,可有或无乳头水肿。

其它较常见的但不一定直接由高血压所引起的情况包括:冠心病,颅内动脉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动脉闭塞性疾病,肾功能衰竭等。

三、按病因分类1.原发性高血压:无明显的器质性原因。

2.继发性高血压:可找到明确原因。

中医治疗高血压:分4个类型辨证用药,有效消除头晕、头疼等症状【一点资讯】

中医治疗高血压:分4个类型辨证用药,有效消除头晕、头疼等症状【一点资讯】

中医治疗高血压:分4个类型辨证用药,有效消除头晕、头疼等症状【一点资讯】高血压是常见病,大家对于现代降压药物已经比较熟悉了。

它们主要通过阻滞钙通道、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松弛血管平滑肌以及利钠排尿等机制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包括普利类、β受体阻断剂、地平类、沙坦类、利尿剂等。

但是不少人觉得,西药可能副作用更大一些,那么能不能用中药治疗高血压呢?中药降压的利与弊1.中药降压的劣势如果从单纯降低血压值的角度看,中药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这是因为传统中药功效里没有“降压”这个功效。

目前中药的降压作用大多与治疗眩晕或者平肝、清肝的功效有关。

但是,这些功效并不等同于降低血压值。

同时,如果从有效成分含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角度看,中药可能也不是最好的降压药。

与各个厂家、各个批次纯度都为99.9%的氨氯地平相比,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不同炮制时间的中药,有效成分含量会差很多。

所以中药很可能不如西药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好。

同一厂家两个批次的药,从有效成分含量上看,氨氯地平片比牛黄降压丸更为可控。

2.中药降压的优势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来说,降低血压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脑出血、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意外事件,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中药的作用靶点和层次较为丰富,能够从整体角度对亚健康的机体状态进行调节。

辨证合理用药的话,中药也许不能立刻降低血压值,但是会通过纠正血瘀、痰湿、气血虚等证型,来整体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并同时降低血压。

另外,中药降压还有一个明显优势,那就是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不适症状。

很多高血压患者有头晕头痛、口干口苦、心烦失眠、便秘痔疮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的改善,中药更为有效。

中药治疗高血压,分四型辨证施治从传统中医学理论看,高血压类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

中医学治疗高血压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特征和表现,确定基本的证型,选择相应的中成药治疗。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以下几组主要症状来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1.肝阳上亢型症状表现:脾气不好,急躁易怒,并且伴有头痛面红,口苦胁痛,或者小便黄和大便干等症状。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糜,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泄;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精不足证治法:偏阴虚者补肾滋阴;偏阳虚者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滋阴用左归饮加减。

补肾助阳者用右归丸加减。

左归饮: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茯苓。

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肉桂、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月)。

重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防止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状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旳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

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夜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尿失禁。

舌苔: 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

脉象:脉沉细弱。

2.痰淤互结证:眩晕。

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舌苔:舌胖苔腻或舌质暗有瘀斑。

脉象:脉细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

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苔:舌尖边红苔黄。

脉象:脉弦或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合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年龄>18岁,不合用于小朋友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旳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旳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治法:平补肝气,调和血脉。

代表方:补益和脉汤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杜仲、女贞子、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2.痰淤互结证治法:化痰祛浊,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陈皮、白术、苡仁、茯苓、天麻、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郁金等。

从眩晕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从眩晕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辨证内外合治,辅以粥疗效果显
据有关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其并发的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我国自1998年起,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以期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高血压在中医归属“眩晕、头痛”范畴,若能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可与西医降压手段相辅相成,更好地治疗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故本栏目特邀请专家分享其关于高血压
常用的“降压”药物。

第二,在天麻钩藤
饮证中,阴虚重者应加生地、麦冬、制首
乌、枸杞子滋养肝肾之阴;若肝火旺盛,
加炮甲珠、全蝎、地龙、僵蚕等虫类搜风药治疗。

还有,肝阳上亢型患者也常见失眠多梦,伴性情急躁、口苦,此时可给予清肝泄热法加安神药治疗,常用龙胆泻肝汤加生龙骨、生牡蛎、琥珀粉。

气血亏虚型

色 白,爪甲不荣,皮肤毛发不泽,心悸白光
失眠,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此即心脾两虚证,归脾汤主之。

此类患者通常易出现气虚、自汗,卫阳不固,容易感冒,可加防风、黄芪、焦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若气虚湿盛,出现泄泻、便溏,可用归脾汤加参苓白术散
法。

若属肝、肾阴不足,可针刺脾俞、肾俞,血海用补法。

若属痰浊中阻,可针刺
此外,对于痰湿内蕴所致的眩晕,若患者体型肥胖、血压又高,且需要合理减肥或减重的,笔者常用塌渍法或药物敷贴法,药物如下:白芥子、天竺黄、冰片、炙远志各20g,碾成粉末,每次取适量,先用生姜汁加少许醋调糊状外敷神阙穴,再用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须注意,白芥子有发泡作用,过敏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眩晕)络病辨证论治中医学传统文献中并无“高血压”这一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主要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

其发病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为患。

在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领域里,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强调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副作用相对较轻,且药价便宜等方面均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治疗原则
高血压病的治疗应通过采用调营卫气血、气机升降、协调阴阳等治疗方法,气逆阳亢者使之下降,气机不升者使之上升,但治疗升降气机,不应仅着眼于一脏一腑,还应体察病后对全身气机的影响,尤其应重视脾胃升降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血压自会恢复正常。

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很多,根据体内阴阳盛衰脏腑虚实、舌苔、脉象、体型以及发病诱因等的不同,临床一般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肾精亏虚,痰浊上犯等不同证型,但细究其证,则不出虚实两端。

实证多以肝风痰火为主,而虚证则以肝肾阴血亏虚多见。

但虚实二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虚证可转化为实证,实证可转化为虚证,或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或虚实互见。

千万不可用对号入座的方法,生搬硬套,临证时务必详审,孰先孰后,主次标本,缓急轻重,都需分辨清楚,立法组方,必须权衡准确,才不致贻误病机,犯虚虚实实之戒。

(一)肝火上冲,脑络失和
【证候】体盛性刚,形气俱实,头胀头痛,口苦而干,烦躁易怒,面赤烘热, 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燥,脉弦数有力。

【证候分析】禀赋刚强,形气俱实之人,最易情绪激动,五志过激,扰动肝火,逆乱气机,使络脉失和不柔。

头部络脉失和,则见头胀头痛;肝失疏泄,热邪伤津,肠道气机不利,津液失于濡润,则有大便干结;火性炎上,故面部烘热, 烦躁易怒,口苦而干,舌红苔黄或燥;肝火上冲,脉失柔和,则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通脉和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苓10g,生地黄12g,车前子10g (包),木通9g, 白芍12g,大黄12g (后下),蜈蚣2条,甘草3g。

【方解】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苓清泻肝脏上炎之火,生地滋补肝肾之阴而敛肝之亢阳;车前草、木通使肝火从小便而出,大黄通大便使肝火自肠道而下;白芍养肝阴而柔和络脉,蜈蚣剔络脉而平肝风;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伍,又有酸甘化阴,柔和络脉之效。

【加减】兼有痰火、咳嗽、气急、痰稠者,加黄连、竹茹、胆南星;头痛剧烈者,加石决明、钩藤;火盛动风震颤,甚或抽搐者,加全蝎、代赭石。

(二)痰浊阻络,清阳不展
【证候】头晕头重,困倦乏力,心胸烦闷,腹胀痞满,呕吐痰涎,少食多寐,手足麻木,舌淡苔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浊阻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则头晕头重,多寐等;痰浊阻滞胸部,胸阳不展则心胸烦闷;痰浊中阻,脾失健运则腹胀痞满,呕吐痰涎;痰浊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则手足麻木;舌淡苔腻,脉弦滑皆为痰浊内盛之象。

【治法】祛痰通络,升清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加减。

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石菖蒲12g,远志10g,陈皮10g,茯苓15g,姜竹茹15g,枳实15g,甘草6g。

【方解】半夏、竹茹、枳实、远志祛痰降浊;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天麻通络熄风;石菖蒲、远志祛痰通络开窍。

诸药共奏祛痰通络,升清降浊之效。

【加减】腹胀、纳呆便溏者,加砂仁、藿香;若痰浊化热,舌苔黄腻者,加黄连。

(三)肝阳上亢,脉络绌急
【证候】眩晕、耳鸣、头胀痛,失眠多梦,易怒,面颊红赤,舌红,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亢于上,扰乱晴空,故眩晕、耳鸣;肝疏泄太过,故见急躁易怒;肝阳上扰,心神不宁,则见失眠多梦;肝阳扰动脉络,血行滞而不畅,故见面颊红赤、头胀痛;舌红为肝火之象,脉弦乃肝阳上亢之征。

【治法】平肝潜阳'逋脉活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5g,桑寄生15g,栀子12g,黄苓9g,石决明15g,夜交藤15g,怀牛膝
15g,生牡蛎30g,杜仲15g,白芍12g,益母草15g。

【方解】方中以天麻、钩藤平肝阳而通络脉;栀子、黄苓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过亢;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润肝燥而补肝经之虚;牛膝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功;石决明、生牡蛎镇肝潜阳,夜交藤安神定志;益母草活血通经利水,白芍柔肝通络;诸药共奏平肝潜阳,通脉活络之效。

【加减】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阳亢化风、手足颤动,加羚羊角、代赭石;手足发麻者,加桑枝、稀莶草;胸闷加薤白、瓜蒌皮。

(四)阴虚阳亢,脉络瘀滞
【证候】头晕、目糊,耳鸣口干,面红,心悸失眠,四肢麻木,头重肢轻,步履不稳,舌质红干少苔,脉弦细。

【证候分析】阴虚于下,阳亢于上,阴虚不能滋潜,虚风上扰清空,故见头晕、目糊、耳鸣;虚火上扰则口干,阴液不养心神,故见心悸失眠;肢体脉络绌急,血瘀运行不利,故见四肢麻木;脑部脉络之血瘀而不行,则有面红,头重肢轻,步履不稳;虚火伤津则舌红少苔,阴虚阳亢,脉络瘀滞故脉弦而细。

【治法】滋阴潜阳,通络行瘀。

【方药】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枸杞子10g,菊花10g,生地黄15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 山茱萸8g, 白芍15g,丹参18g,怀牛膝15g,龟板(醋制)20g,生龙牡各20g,鸡血藤18g。

【方解】方中以枸杞、生地、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滋补肝肾之阴;菊花、龟板、生龙牡镇潜亢盛之阳;怀牛膝引血以下行;白芍、丹参、鸡血藤养肝阴而通络行瘀。

诸药合用,则有滋阴潜阳,通络行瘀之效。

【加减】腰酸腿软者,加桑寄生、杜仲;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心前区闷痛、活动后加剧者,加红花、川芎;后脑部或颈项发紧者,加葛根、川芎。

(五)肾精亏虚,脑络失荣
【证候】头晕,头空痛,耳鸣目糊,腰腿酸软,夜尿频多,下肢痿软无力,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精亏虚,精不化血,血亦不足,不能上荣充脑,髓海不足,脑络失荣,故见眩晕、头痛、耳鸣、目糊;肝肾不足,外府失养,则见腰膝酸软;下元不固,气化失司,则见夜尿频多。

舌淡红,脉沉细无力皆肾精亏虚,血失荣养之反应。

【治法】补肾填精,养血荣脑。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熟地黄12g,山茱萸30g,麦冬12g,五味子9 g,肉苁蓉12 g,菟丝子30 g, 枸杞子12g,巴戟天9g,肉桂3g,远志9g,石菖蒲9g,砂仁6g,
【方解】方中熟地滋肾以填真阴,枸杞益精而明耳目;山萸肉、肉苁蓉温补阴阳,涩精缩泉;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肉桂、巴戟天温补元阳,取其少火生气,阳生阴长之意;远志、石菖蒲祛痰开窍。

诸药相伍,共奏补肾填精,养血荣脑之效。

【加减】下肢痿软者加杜仲、怀牛膝;耳鸣重者加磁石;中气不足者,加黄芪、白术;兼有痰浊者加姜半夏、橘红。

(六)肝阳暴张,脑络瘀阻(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
【证候】剧烈头痛,口歪舌强,肢体麻木,甚或突然昏仆,手足抽搐,半身不遂,舌红少苔,脉弦而长。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加之情绪过激或剧烈运动,致使肝阳暴张,血逆于上,脑络弛张,脉络血满,故见剧烈头痛,甚或突然昏仆;血瘀阻络,脑络瘀滞,舌窍不利则口歪舌强,周围络阻则肢体麻木,甚至半身不遂;肝阳风动则手足抽搐。

【治法】解痉潜阳,祛瘀通络。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g,代赭石30g,生龙牡各30g,龟板20g,天门冬15g,白芍药15g, 元参15g,钩藤15g (后下),天麻10g。

另用羚羊角6g煎水频服。

【方解】方中以怀牛膝导引脑络之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代赭石、生龙牡降逆潜阳,镇熄肝风;龟板、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以制亢阳;白芍与天麻、勾藤相伍,又有柔肝熄风,解痉通络之功;加羚羊角者,增加镇肝熄风之效。

【加减】头痛剧烈、尿少者,加车前子、木通;兼挟痰火者,加天竺黄、浙贝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