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性格。(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认识到天赋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性格。
2. 提炼主题思想和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提问:“伤仲永”这个名字的含义,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性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
(2)启发学生思考天赋与努力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
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有关人才惋惜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
七年级语文下:《伤仲永》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其用法和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爱护,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感情。(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努力成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应用。
2. 教学难点:
(1)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 课堂讲解:
(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课后作业:
1. 根据课堂所学,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体会和感悟。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失去亲人的痛苦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爱。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伤仲永》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课文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和背景。
2. 课文朗读和背诵: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3. 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1)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伤仲永》,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 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讨论。
五、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成长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
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欣赏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2.1 教学重点
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2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成长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2 教学手段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伤仲永》的文本材料。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lackboard:利用黑板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
4.1 教学准备
提前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多媒体资源。
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相关问题和要求。
4.2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讲解与分析:讲解课文内容、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掌握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图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 合作探讨:
(1)课文中描述了伤仲永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和困难?
(2)伤仲永是如何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的?
(3)从伤仲永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道理?
4. 分析讲解: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5. 情感体验: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关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
(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 合作探讨: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4. 课堂练习:
(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造句。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人才的认识。
5. 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人才的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伤仲永》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伤仲永》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一文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这篇文章。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
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深入解读课文。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课文《伤仲永》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
(1)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
(2)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3)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滕王阁序》等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向学生介绍本文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
(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思考与创新: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是否有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见解。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
学科领域:语文
年级:七年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课文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如“伤仲永”的意思是“为庄重的逝去而哀伤”,以及“永”字在文中的特殊用法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伤仲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巩固学生所学。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鉴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课文。
3. 实践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如以“伤仲永”为主题写一段话。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 教学难点:
(1)课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2)如何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要求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合作学习: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评价。
四、课堂练习
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2.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五、课堂小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伤仲永》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的朗读和默读。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 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本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评价。
4. 情感教学:
(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和翻译。
2.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与同桌交流。
3. 合作学习: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
(1)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
(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仲永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
1. 学科:语文
2. 年级:七年级
3. 教材:《伤仲永》
4. 课时:1课时
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熟读并理解《伤仲永》全文。
(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 教师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
(1)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针对学生翻译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
(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
(1)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王安石的其他作品。
(2)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伤仲永》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5. 总结反馈:
(1)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四、课后作业
1. 熟读并背诵《伤仲永》。
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
(3)能够欣赏并理解古文的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2)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的掌握。
(3)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
(1)古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伤仲永》的文本。
2. 生字词的注释和翻译。
3. 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和写作练习素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引入对作者伤仲永的介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文学鉴赏:
(1)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讲解相关的文学知识。
4. 写作练习:
(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写作练习。
七年级语文下:《伤仲永》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伤仲永》设计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
(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子及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主题及作者情感。
4. 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子及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主题及作者情感。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责任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深入,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改进。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 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 课堂讲解: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5. 口头作文训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 熟读课文《伤仲永》,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2. 口头作文:评估学生在口头作文中的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3. 读后感: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能力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德育目标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2.通过学习本文,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4.美点寻踪法。
教序设计思路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悟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背诵课文;延伸阅读,转化课内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设计(二):
以王安石的文史佳话导人(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推敲等)。
设计(三):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王安石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随着父亲宦游南北,到过许多地方,所以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认识。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多媒体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小组竞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认读课文,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组第二名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认读课文
多媒体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认读。先从第二小组开始,比赛方法同上,两组选代表交错认读。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多媒体显示:
(1)解释带点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