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媒体与_中国形象_塑造_崔汝源

合集下载

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介融合的作用

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介融合的作用

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介融合的作用
闫雪莹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8)002
【摘要】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广播媒体是信息盲道里的光明使者,电视媒体具有扣人心弦的视觉震撼,报纸媒体能够进行深度报道的权威解读,网络媒体可使受众获得无边无际的资讯满足.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可以包打天下.媒介融合可集各家之长,优势互补.突发事件呼唤媒介融合,应变独自作战为联盟共享,变浅层互动为深度融合,变舆论暴力为正面引导.媒介融合从客观上促进了突发事件报道从遮掩走向公开,从封锁走向透明,从伪乐观走向理性客观.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闫雪莹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新闻系,吉林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2
【相关文献】
1.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绝对命令"r——由"山东疫苗事件"引发的思考 [J], 刘立琨
2.自媒体新闻摄影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探讨 [J], 刘晓庆
3.自媒体新闻摄影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探讨 [J], 刘晓庆
4.浅谈策划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与创新 [J], 程焱
5.电视台新闻编辑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发挥 [J], 杨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定位与道德立场

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定位与道德立场

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定位与道德立场作者:石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2期摘 ; 要:突发事件作为社会关注的大事件,具有影响力巨大、不可预测性强及破坏性大等系列特点,一度是媒体重点关注对象,具有不同于其他事件的新闻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伴随国际和国内局势的不断变化,21世纪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率极具升高,这对于我国党政稳固、社会经济与民生稳定长远发展产生一定威胁。

作为媒体,理应在突发事件当中保持正确的角色定位和道德立场。

关键词:突发事件;媒体;角色定位;道德立场中图分类号:G20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6-0284-01突发事件,被定义为对于社会基本价值、行为准则构成较大程度威胁,需要紧急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通常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破坏性、可变性及不可预见性等特点。

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器,媒体在信息传递、舆论引导方面肩负重任,尤其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时,更应该以全面、理性观点进行信息反映,从而在维系社会稳定与进步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一、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定位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媒体扮演着多种角色,如信息传播者、政党新闻工作者、民意传达者乃至政府雇员等,应起到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角色通常,政府等相关部门会通过媒体发布公告,推行新政策,并进行形象维护和塑造。

当突发性危机事件和灾难发生时,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依旧明确,需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在此方面作用默契的达成一致。

通过设置议程,媒体能够形成舆论,并借助于自身力量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在社会公众群体中塑造意见气候。

通过以优势意见力压劣势意见的呼声,社会舆论便真正形成。

可以说,正确舆论的形成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判断依据,并为公众信息反馈提供有力平台。

(二)平复社会压力的角色在代表主流社会利益这一方面,媒体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借助于适当的方式能够有效平复社会压力。

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融媒创新调查——以《人民日报》为例

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融媒创新调查——以《人民日报》为例

60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融媒创新调查——以《人民日报》为例□杨依凡 毛俊桐 胡玉琼/文《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手段三个方面分析融媒创新下主流媒体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所产生的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以及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在此基础之上对以《人民日报》为主的主流媒体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由于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诸如纸媒等媒体类型流通受阻,各种新兴媒体形式及其信息传播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慢直播”、短视频、5G 、H5等传播方式逐渐渗透进社会生产生活。

此外,从主流媒体的具体含义来说可以从质与量两个方面来界定,“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1]对主流媒体的定义规定了六条标准,包括有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宣扬主流价值、有公信力等特点的媒体。

基于以上叙述,主流媒体通过新型媒体形成的“媒体矩阵”以及准确可靠、平易近人的新闻资讯在讲好中国故事、宣扬社会正能量方面均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而《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主流媒体、权威媒体机构之一,在信息的及时传播和深入挖掘等方面均有体现。

本文在初步探索以《人民日报》为主的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之中采用的融媒手段,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融媒新手段接受程度和评价的调查。

对主流融媒体相关报道的产生机制和社会影响进行探究,深入探索《人民日报》等主流融媒体的价值作用。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线上问卷29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98.6%。

1 结果分析1.1 传播者:高频率大容量信息覆盖网下的信息传达如图1、图2所见,接近70%的受调查者对《人民日报》媒体信息的接收频率在“几乎每天”和“2~3天看待过一次”,且绝大多数受调查者通过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平台获取相关信息。

可见,《人民日报》融媒体在的信息传播中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频率的优势就在于其融媒体时代下的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兴媒体提供的密集化信息产出以及数据化处理后相关信息的集中接受上。

建国60年我国媒体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理念之嬗变

建国60年我国媒体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理念之嬗变

建国60年我国媒体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理念之嬗变皇甫雯(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8)【摘要】建国60年我国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逻辑主导向遵循新闻事业规律的回归演进之路。

而媒介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发展正是我国灾难突发事件报道理念变迁的根本原因。

今天的媒体在灾难面前将会更加有效的作为,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责。

【关键词】媒体;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理念;嬗变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不期而至的突发性,严重的危害性以及对惯常社会生活的破坏性,使其得到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

然而,建国60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媒体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理念却不尽相同,在这期间新闻媒体的报道理念究竟发生了哪些变迁?什么原因导致了变迁?本文拟对此展开讨论。

一、1949年——1979 年报道理念:灾害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新闻与政治、经济本是须臾不可分离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天然地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与制约,特定的政治需要将新闻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政治提升了新闻的地位,新闻为政治路线的实现发挥了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我国以计划经济为基本经济制度,政治理念上沿袭了战时逻辑,认为新闻就是宣传。

建国初期,新闻媒体曾一度敢于正视和报道阴暗面,但从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揭露阴暗面的报道,基本上被排除于报纸之外,这样在新闻报道中就形成了一个“报喜不报忧的”框框,重大灾难事故成为报道的禁区。

特别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报纸几乎完全丧失了自主思考与独立判断,对无穷无尽的悲剧视而不见,报道的全是一些“积极的”、“正面的”、能给人以“鼓舞”的内容和字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报道就是当时新闻媒体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一次极端处理。

1976年7月28日凌晨, 河北唐山发生7级大地震,24万人丧生。

2019年整理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2019年整理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多难兴邦,08年的中国人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苦与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然而我们的经济增长奇迹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国人充满了自信,许多人也期待通过北京奥运会重塑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我们本应该洋溢在奥运年的喜庆当中时,我们这个多灾的国家却经历了少有的系列灾难,从年初的南方雪灾到三月份的西藏动乱,再到胶济铁路相撞事故,而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

人民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灾难风口浪尖的中国政府的诚恳表现让人民有一种厚重的依靠感,人民相信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断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政府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本届政府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不断加强政府的开放性,与此同时也十分注重政府的媒介形象。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媒体在爆发社会危机时发布消息,加强社会控制,增强民众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并且建立初步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作用在今年的南方雪灾发生时再次得到检验,此次汶川大地震中这个注重政府形象的机制则趋向成熟,不仅使政府获得本国人民的支持,也让中国政府在世界媒体获得首次的普遍赞誉!中国政府在本次汶川地震中塑造的整体媒介形象是“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温家宝总理的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到救灾官兵不放弃七十二小时后的坚持,生命高于一切,媒介始终把关注的第一视线放在救人上面,人民也紧紧团结在一起,关注每一个被救活的生命。

胡锦涛等中央最高领导集体成员灾后也相继赶赴前线,给人民带了党中央的关心,并都一致强调救人是第一要务,这对稳定民心有和很大作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也是政府以德治国的缩影。

在以人为本的方针知道下,本次汶川地震一个政府主导行为就是“5.12”国祭,中国政府第一次发布命令为灾难事故遇难的人民举行全国哀悼。

这是一个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既是对死难者的缅怀,也是对国民一种集体的爱国教育,珍惜国家现有的成就,也要反思国家承受力的脆弱性,教育人民国家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让每一个民众都关注这个国家的命运!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媒体形象就是开放,中国政府的表现让人民相信这是一个开放的政府,即使有人指责中国政府在开始时也企图控制舆论,后来因为事件发展太快而被迫开放。

灾难现场的媒体伦理

灾难现场的媒体伦理

灾难现场的媒体伦理
卢伟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3(000)013
【摘要】媒体向外界传递出受灾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救援力量。

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能够救灾的不仅仅是挖掘机,还有记者手中的镜头和笔。

【总页数】1页(P86-86)
【作者】卢伟
【作者单位】大众日报评论员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灾难性新闻中新闻伦理问题及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J], 吴虹憓
2.灾难现场的媒体伦理 [J], 卢伟
3.浅析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伦理缺失 [J], 李想
4.灾难性新闻报道新闻伦理问题及媒体传播策略探究 [J], 高潮洋
5.新媒体时代我国灾难报道中的伦理问题探析 [J], 任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媒体与宣传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媒体与宣传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媒体与宣传变化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事件发生后,中国社会的媒体与宣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些变化。

首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事变之前,中国的媒体主要由官方控制,新闻报道受到严格限制。

然而,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愤慨和抵抗,中国社会的媒体开始充当起了宣传抗日的重要角色。

报纸、广播和电影成为了宣传抗日的有力工具。

各大报纸纷纷刊登抗日英雄的事迹,广播电台播放抗日歌曲,电影院放映抗日题材的电影。

这些媒体的宣传力量有效地凝聚了国人的抗日意志,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运动。

其次,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媒体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事变之前,中国的媒体内容主要以时政新闻为主,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

然而,事变后,抗日战争成为了媒体报道的主题。

各大报纸开始刊登大量的抗日新闻,报道抗日战争的进展和战果。

广播电台播放抗日战争的最新消息,电影院放映抗日题材的电影。

这些媒体内容的变化,使得中国社会的媒体更加关注国家大事,更加关注民众的生活,更加关注人民的利益。

这也为中国社会的媒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宣传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事变之前,中国的宣传形式主要是文字和图片。

然而,事变后,随着电影和广播的兴起,中国社会的宣传形式开始多样化。

电影成为了宣传抗日的重要工具,通过电影,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广播则成为了宣传抗日的重要渠道,通过广播,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到抗日战争的最新消息。

这些新的宣传形式使得宣传更加生动、形象,更加能够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抗日热情。

最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媒体与宣传变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宣传的需要,媒体对于抗日英雄的报道可能存在夸大和美化的倾向,这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一些误导。

另一方面,宣传的过度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不真实和不客观,这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角色——从“长春婴儿丢失案”说起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角色——从“长春婴儿丢失案”说起

R A V 4车 辆被盗 , 而媒 体 角色 意 识 的转 变
在新 闻传播 学词典 中将 突发事 件定
义为 , 那些突然发生 、 带有异 常性 质 、 人们 缺乏思想准备 的事件 。 突发事件具有异常 性、 破 坏性 、 紧迫性 、 突发 性等特 点 。 随着
社会 的舆论 导向 , 形成线 上舆 论场与线下 舆论场 的互动 。
⑤《 人民 日报 》 官方微博 , h t t p : / /
w e i b o . c o m / r m r b
①[ 英] 利萨・ 泰勒 著 , 吴靖 译 : 《 媒
介 研 究: 文本 、 机 构 与受众 》[ M 】 . 北京 大 学 出版社 , 2 0 0 8
方面 , 要利用庞大的媒体网络及 相
关科学技术信息 , 及 时发现 自然灾害和社 会危机的前 兆 , 向政府发布潜在的危机信 息, 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及时采取行动, 及 早做好 自然和社会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化解。 另~方 面 , 对突发 事件 的报道 , 媒 体 事先要 有充分 的应急预 案 ,包括 应急反 应、 组织协调 、 技术和物资保障等等。 只有 建立这一整套完整合理的应急机制 , 才不 会被突发公共事件搞得措手不及 , 通过合 理 的统筹才 能在事发 当时做 出最 敏锐 的
我 国改 革 开 放 三 十多 年 以来 ,社 会 政 治 、
车 内。 发 现车辆被 盗后 , 许先 生立 即报 警 并 向吉林交通广播求助 。 此消息迅速引起
了长春 当地各家媒体 的关注 , 公布了被盗 车辆 以及婴儿 的基本特征 , 一石激起千层 浪, 长春市交通治安巡逻大队布署警力全 城堵截 , 吉林交通广播主持人 电话连线家 属和交通治安巡逻政委 , 电波呼吁嫌犯停 车, 保证孩 子安全 。 该事 件也 引起 了国内其 它地 区的关

灾难面前媒体的伦理抉择

灾难面前媒体的伦理抉择

灾难性报道面临伦理抉择
2 0 1 1 年“ 3 ・ 1 1 ”日本9 级大 地震 , 伴 随着地 震而来 的是 海啸 、 核泄漏 危机 等灾 难 , 使 日本全 国遭 受空 前社 会灾难 与自然灾 难。出乎意料 的是 , 在 危急关头 , 日本 社会表现 出 了令世人 震惊 的稳 定秩序 。日本媒体 在面对 灾难 时良好得
看准舆论 导向、 把 握好 报道 尺度 , 协 助政 府成功 打赢 了这

做 的是 立刻着手进 行营 救 。 如果 确 实没能 力提供 帮 助 , 也
应该 就近寻找专业营救人 员, 第一时间营救伤 员。 这 正是因 为人 的生命价 值高于 新闻报 道的价值 ,“ 先营救 , 后报道 ” 符合最 小伤 害原 则的具体 体现 。 m 笔者认 为, 在灾难 性报道 中, 记者要把握好社会 人与职业人关 系的统一。 既要 明确 自
多地是依靠记 者的道 德衡量与伦理判断 来支撑新闻报道 。 在信息更加公 开透明 , 言论更加 自由, 舆论互动更加 强烈, 微 博盛 行的时代 , 灾难 报道 中的媒介从业者面 临着一系列
的伦 理抉择 :
人 去世了, 你有什么感受?” 这 种提 问无疑会对 她造 成二次 伤 害。 对创 伤事件 的相 关 刺激 或者受难 经 验的不断 反复 ,
南方 电视学刊
S o u t h C h i n o T e l e v l s i o n J o u r n a l
灾 难 面 前 媒 体 的伦 理 抉 择
文安 地震 , 媒体和 社会 人 员、 救 援 队伍 蜂拥 而 至 , 堵 塞生命 通 道 。不 断 出现 的种种 案例 , 让 入对 媒体 采访 、 对新
个社会人 的角色 , 参 与救灾? 汶 川大地 震救 援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与作用研究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与作用研究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与作用研究作者:黄宏纯来源:《传媒》 2017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从分析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与作用相互关系入手,在指出当前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角色与作用存在的误区基础上,科学明确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与作用:四角色+四作用,以期为我国政府科学定位新闻媒体角色与作用,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闻媒体突发事件角色作用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给国家、社会与民众造成巨大损失,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

科学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减少各种社会损失极为重要。

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大众传媒角色与作用尤为重要,其不仅发挥着信息枢纽和沟通渠道的作用,同时,对突发事态舆论引导、稳定民心、维持社会稳定与发展作用巨大,但目前国家对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定位不够科学,作用认识不够清晰。

为此本文深入开展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与作用研究,将从学术上有利于深化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对社会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具有建议和参考。

一、对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与作用的科学认识1.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变化与作用演化关系具有正向性。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角色随着社发不断发展,公众对突发事件综合信息的需求按低级向高级方向由信息传播—综合沟通—舆论引导—社会反思方向演化,相应地,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作用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对应急管理的需要,公众对突发事件综合信息的需求按小到大、轻到重方向由信息处理作用—沟通交流—舆论导向—社会反思方向发展的。

2.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变化与作用具有正向关联度。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的轻重对其作用产生同向影响,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越高,其发挥的作用越大,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角色越低,其发挥的作用越小;其而同样的,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作用的大小科学反映新闻媒体的角色与真实地位,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就能突显其地位越高,角色越重要,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的作用越小,就说明其地位越低,角色越不重要。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角色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角色
Ge e a o 6 n r lN . 9
浅 析 媒 体 在 突 发 事 件 报 道 中 的 角 色
徐博 峥
( 岭 广 播 电视 台 , 宁 铁 岭 1 20 ) 铁 辽 100
摘 要 : 突发事件 , 名思义是人们意料之 外的事情, 顾 无论 是 自然 因素诱 因或是人为 因素诱 因, 都是在政 治、 经济、 社会 等层面
在 突发 事 件 发 生后 的很 大 一 段 时 间里 , 众 都 公 处 在 一个 信息 匮 乏 的社 会 环 境 中。而 此 时 , 众 都 公 希 望 能有 一个声 音 告 诉 我 们 到底 发 生 了什 么 , 对 面 这 样 的情形 我们 又该 怎 么办 ?所 以 , 越是 突 发事 件 , 新 闻媒 体 就应 越 积极 、 主 动 。尽 全 力 获 取 权 威 部 越 门的第 一手 资 料 , 小道 消 息没 有 任何 的可乘 之 机 。 让
中 图 分 类 号 : 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3 9 ( 0 0 0 - 0 3 - 0 G1 A 10 - 8 8 2 1 3- 0 5 - 2 J -
突发 事 件 ( m re c ) 被 广 义 地 理 解 为 突 然 e egn y 可 发 生 的事 情 : 第一 层 的含 义是 事件 发生 、 发展 的速 度 很快 , 出乎 意 料 ; 二 层 的含 义是 事 件 难 以应 对 , 第 必 须 采取 非 常规 方 法 来 处 理 ¨ 。从 以上 的定 义 可 以 j
上产 生的难 以估量 的影响。 突发事件报道不 同于 一般 的新闻报道 , 其引起 的社会 舆论具有 无比 巨大 的威力, 舆论 引导 出现偏 差容易
出现严 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我 国新 闻报道环境 的改变, 媒体在 突发事件 报道 的角色也在不 断地转 变。 在突发 事件 日趋敏感 的 当下 ,

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作者:王刚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9期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在突发事件中,记者经常面临着角色的冲突,是记录惨痛的事实,还是伸出援手解人于危难,成为两难选择。

在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如何进行角色定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人为本,先做社会人再做新闻人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记者是不顾一切地抢新闻,还是应当以社会良知为行为的先导,维护采访对象的生命和尊严,不同记者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少女落水事件的过程中,义无反顾地把救人放到第一位,她认为她选择救人只是一种本能,她说“生命比一条报道重要”,由此她成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

美国摄影记者凯文·卡特的传世之作——《饥饿的女孩》,摄影画面是一个被饥饿折磨得皮包骨头的孩子痛苦地蜷缩着身体,在她的身后,有一只老鹰双眼放出冷酷的光芒,它正在等孩子死去,好啄食她的身体。

这张照片以其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但也遭到公众的谴责:惨剧即将发生,旁边的记者为什么不伸出援助之手?获得普利策奖后不久,年仅33岁的卡特选择了自杀,原因就是他长时间地陷入自责之中。

曹爱文和卡特面对突发事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其结果也截然不同。

这样的事例告诉我们,作为新闻记者无论在何时,都应该以人为本,先做社会人,再做新闻人。

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的采访中要把“人本意识”放在首位,自觉地承担起一个关怀者的角色,以人为本,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

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在对灾难新闻的采访、报道用语、图片选择等环节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爱。

增强社会责任感,要有人文关怀作为西方20世纪的传媒新理论,“社会责任论”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彼得森最早提出来的。

胡正荣教授在《社会责任论的传播哲学阐释》中讲道:社会责任论者认为,新闻机构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应承担道德责任;既追求积极的自由,扩大以及发展新闻自由的权力,又要建立与社会“分享共同价值”的大众传播体制。

突发灾难事件中国家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从《纽约时报》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媒体对国际舆论的影响

突发灾难事件中国家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从《纽约时报》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媒体对国际舆论的影响

突发灾难事件中国家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从《纽约时报》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媒体对国际舆论的影响
巩向飞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4(0)12Z
【摘要】国家媒体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和传播者,近年来突发性灾难事件在我国频发,如何在灾难事件中扭转及重塑国家形象成为政府和传播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突发灾难事件的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学者对具体突发事件分析频率最高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

1中国媒体史无前例地对此地震灾难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报道,并取得了较高的国家形象评估结果。

2汶川地震后,我国媒体快速及时地公开信息,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

【总页数】2页(P98-99)
【关键词】突发灾难事件;国家媒体;我国媒体;汶川地震;纽约时报;国际舆论;传播学界;突发性灾难;地震灾难;公开信息
【作者】巩向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突发事件对外报道看国家形象的塑造--以新华社汶川“5·12”地震报道为例 [J], 刘文婷
2.灾难事件中国家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J], 李杨;李建华
3.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以CCTV"5·12"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为例 [J], 吴非;冯韶文
4.突发灾难事件中国家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从《纽约时报》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媒体对国际舆论的影响 [J], 巩向飞
5.媒体如何利用突发事件报道塑造国家形象 [J], 曹碧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新闻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新闻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作者:余宗芹李晶晶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01期新闻媒体大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甚至手机等很多方式来了解世界。

面对这样的局面,怎样通过媒体来塑造国家形象也成为传媒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影响国家形象的众多因素中,新闻传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点,而当前国际新闻传播能力西强我弱的现实背景以及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效果。

新闻媒体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改革开放30年来,传媒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已经完成了量变的积累过程。

08年奥运会和三聚氰胺事件、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阅兵、2010年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的影响使得传媒业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大变局。

我们应从转变新闻传播理念,积极推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加强和改进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

目前,中国已经将国家形象的塑造放进日程,将大力推动官方媒体向国际扩张,通过对新闻事件及时真实、可信的报道,在国际上传播一个更给人以好感的中国国家形象。

什么是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听上去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美国政治学家布丁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①这就说明国家形象的确立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国家形象形成自己的认识。

布丁的观点中,说到国家形象也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这说明国家在传播过程中也是进行了参与的,因为国家在传播和输出信息的时候,可以选择:是否传播,如何传播,用什么方式传播,通过什么媒体传播,传播什么内容等等。

而新闻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就理所应当的充当了这个输入和输出的中介。

也可以说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工具。

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媒体与_中国形象_塑造_崔汝源

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媒体与_中国形象_塑造_崔汝源

国家形象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四个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国家实力、政府、媒体和事件。

其中国家实力和政府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基础和前提;大众传媒担当着传播者的重要角色,事件则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附着点,大众传媒反映的重大事件往往能集中体现国家形象。

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是目前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近期发生的马航MH370事件中,中国在搜寻费用投入方面最多,这足以说明中国国力的增强。

同时,非典之后,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比利亚撤离华侨以及马航MH370等一系列事件中,中国政府的反应速度和信息公开程度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可见,我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家实力与政府执行力,媒体与事件成了“中国形象”建构的关键因素。

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给我们一个信息过剩时代,在国际传播中人们普遍关注的必然是重大事件,尤其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灾难事件。

例如,发生在今年3月8日的马航MH370失联事件,极易引起全球媒介和舆论的关注。

由此可见,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塑造国家形象是更生动且更具有说服力的。

依据李普曼提出的“两个环境”和“刻板印象”,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

突发性灾难事件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和焦点性,使得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富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形成社会热点,而灾难事件中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也极易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

正如程曼丽教授提到的,一国的新闻报道往往与国家形象之间关系密切,其原因在于外部受众了解到的信息多来自于该国媒体的报道。

所以,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我国媒体对于中国正面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认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塑造符合国家利益的正面形象何为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能够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需要整体上对国家有益的事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显著提高。

媒体在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动员中的角色及作用

媒体在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动员中的角色及作用
3 积极 动 员 社 会 , 泛 整 合 资 源 。 危 机 到 来 时 , 体 利 . 广 媒
识、 态度和行 为等得 以改善 。 2 我国媒体在灾害救助社会动员 中的角色 .
对 于 政 府 而 言 , 体 是 一 个 沟 通 工 具 。危 机 到 来 时 , 媒 政
用其 自身 的优势 , 引导公众配合 政府 的救 灾调控工作 。通过
进一 步促进媒体作 为纽带的作用。 [ 关键 词】 媒体 ; 灾害救助 ; 社会动 员 [ 文献标识码 ]A [ 中图分类号 ]G l 2
在信息化社会 , 灾害救助社会动员 的重要 因素之一是正 确妥善地做好媒 体应对 和舆 论 引导工作 。我 国媒体在 其 中 扮演着信 息沟通者和 “ 意见 领袖 ” 的双重角 色 , 引导社会舆 是 论、 动员社会力量以及树立政府 形象的重要力量 。
1 社会动员的含义及 动员系统要素 . 社会动员 , 最初是指被 战时的热情所 激发 的寻求促 进变
革和发展的有计划 大规模 运动 , 旨在发 动群众 支援 战争 , 后
来被引用作为社会发 展 的策 略。l可 以说 , 会动 员是 一项 社 人 民广泛参与的群众 性运 动 , 它并 不是 简单 的资源新 增 , 而
见 反 馈 给 政府 , 除 可 能产 生 的 误 解 和 矛 盾 。 汶 川 地震 发 生 消
可忽视的 , 整个社会 的潜能得到释放 、 源得到整合 , 而在 资 从
短 时 问 内 形 成 抗 震 救 灾 的 巨 大社 会 合 力 。
后, 媒体整合零散的信 息 , 全面报道 地震情况 , 为政府 提供 了
媒体 , 人们 看到 了在 大灾难 面前 胡 锦涛 总书记 、 温家 宝总理 在灾 区人 民身边 , 感觉 到党 中央和 全 国人 民在一 起 , 刻体 深 会到 团结 的力量 。 这其中媒体所担 当的社会 动员角色是不

我国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舆论引导

我国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舆论引导

到事隔 3 之后的 20 0年 0 0年 1 5 日, 南 通 海 县 举 行 大地 月 云
震3 0周 年祭集会 时 , 首次在正式 场合披露 这场大地震 的 才 死伤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 , 尘封 了漫长岁月 的“ 秘密档案” 才 得以解密 。17 9 6年 7月 2 t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 , 8E , 事发后 第三天 ,人 民 日报》 《 才采 用新 华社 通稿 对这 一灾 难进 行报
的死亡人数直至数年后 , 被报告 文学 家钱钢披 露 出来 , 才 地 震发生前 的很多事件也随着张庆洲的《 唐山警示 录》 发表 , 重
见 天 日。
闻媒介受“ 左倾” 错误路线的严重影响 , 在报道 中只注重反映
成 绩 和 正 面 的 东 西 , 意 忽 视 对 问 题 和 困难 的报 道 。对 于 自 刻
之 中, 讨论 了如何将理论研究 与实践相结合 的想法 , 出了一些对于突发事件舆论 引导 的可行性方法 。 提 [ 关键词 ] 突发事件 ; 舆论引导 ; 媒体
[ 中图分类号 ] 2 2 G 2
[ 文献标识码 ] A
由于现 今传播 媒 介 的快速 发展 , 会舆 论呈 现 出迅速 社 化、 多元化的特性 , 也更加具有难控 性 ; 尤其是 突发事件发生 后, 新闻媒介如何进行报道 ?如何让社会舆论 朝着积极 的方 向发展 , 使其有利 于社会 文化 的建构 ; 如何 防止西方媒 体 的 歪曲报道 ;o S 何让社会公众对危机事件有正确 的辨别力等都 是值得思考 的问题 。 在建 国初期的一段时间内 , 我国的新 闻媒介是 敢于正视
吕— 我 突 事 中 媒 舆 引 伟— 国 发 件 的体 论 导
21 00年第 4期 安 徽 电子信息 职业技 术学 院学报 N . 2 1 o4 0 0 第 9 总第 4 卷( 9期) J HA FNUV AO L O E OE C OI &N RAO T H L Y ee l o4 o 9 O I A IO TN L C FL T NS IO TNE N O G nr .9V 1 U D H C IA C L E E R C F M I C O G N a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形象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四个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国家实力、政府、媒体和事件。

其中国家实力和政府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基础和前提;大众传媒担当着传播者的重要角色,事件则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附着点,大众传媒反映的重大事件往往能集中体现国家形象。

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是目前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近期发生的马航MH370事件中,中国在搜寻费用投入方面最多,这足以说明中国国力的增强。

同时,非典之后,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比利亚撤离华侨以及马航MH370等一系列事件中,中国政府的反应速度和信息公开程度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可见,我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家实力与政府执行力,媒体与事件成了“中国形象”建构的关键因素。

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给我们一个信息过剩时代,在国际传播中人们普遍关注的必然是重大事件,尤其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灾难事件。

例如,发生在今年3月8日的马航MH370失联事件,极易引起全球媒介和舆论的关注。

由此可见,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塑造国家形象是更生动且更具有说服力的。

依据李普曼提出的“两个环境”和“刻板印象”,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

突发性灾难事件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和焦点性,使得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富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形成社会热点,而灾难事件中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也极易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

正如程曼丽教授提到的,一国的新闻报道往往与国家形象之间关系密切,其原因在于外部受众了解到的信息多来自于该国媒体的报道。

所以,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我国媒体对于中国正面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认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塑造符合国家利益的正面形象何为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能够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需要整体上对国家有益的事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显著提高。

中国的崛起给一些国家带来了不安,“光荣孤立”是目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面临的尴尬局面。

因此,现阶段中国的发展需要消除诸如“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形象。

这就需要大众传媒以突发性灾难事件为传播契机,建构一个以民为本,高效且爱好和平的大国形象,从而使更多的国家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和平崛起。

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刚刚发生不久的马航MH370事件,中国媒体“以正面宣传”为主,在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多是突出中国政府的以民为本、领导有力与中国军队的快速高效。

有关马航MH370的报道中,中国主流媒体以相当大的报道数量塑造了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

例如,中国政府派出历来最大规模的海事救援队参与搜寻、中国成为对MH370航班搜寻资金贡献最大的国家等。

这些报道内容确实塑造了一个“以人为本”、快速高效的中国政府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报道带给国际社会的反而是不安,国际舆论中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内容不减反增。

表面上看中国主流媒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建构了正面的“中国形象”,实则不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主流媒体在宣传报道中缺乏“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即没有站在他国受众的角度思考有关我国形象的报道。

所以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中国媒体应树立以他国受众为中心的报道理念,塑造符合国家利益的正面“中国形象”。

二、引导西方主流媒体正面塑造中国形象以突发性灾难事件为契机正面塑造中国形象时,除了依靠中国主流媒体外,还需要借助西方主流媒体或在国际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媒体进行“二次传播”。

由于意识形态差异、政治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负面新闻居多。

而当今的国际传播中,以CNN、BBC、美联社、路透社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占据着明显的舆论引导优势。

由此可见,引导西方主流媒体正面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性。

如何引导西方主流媒体改变对中国的成见?本文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中国媒体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中央电视台向全球24小时不间断地直播灾情,以压倒性的信息优势覆盖了抗震救灾的方方面面,掌握了国家话语权,使得西方主流媒体大量转载有关中国媒体的抗震救灾报道。

因此,世界主流国家及其媒体对中国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时多是积极和正面的,从而在国际社会上塑造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面对西方主流媒体塑造的负面中国形象,中国媒体不应该沉默不语,而要快速反应,沉着应对,积极引导西方主流媒体消除有关中国负面形象的言论。

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鉴于中国几次公布线索却最终发现未果,一些西方媒体频频指责中国科技实力,有的甚至直言“中国缺乏精密设备的程度令人震惊”。

针对西方主流媒体设置的负面议题,一部分中国媒体选择反思、检讨;另一部分中国媒体选择沉默,中国媒体的这两种被动表现并不值得肯定。

相反,我们应该主动应战,掌握好话语权,设置正面议题,改变国外媒体的成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在“中国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加强引导国际舆论的能力媒体形象是“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体现着一国的软实力。

加强媒体国际舆论的引导能力有利于建构良好的“中国形象”。

比较中外媒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尤其是全球性突发灾难事件中的报道,外国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专业分析方面表现出色,而中国媒体较少涉及“核心内容”报道。

以马航MH370事件为例,CNN、《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对于(下转第235页)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媒体与“中国形象”塑造崔汝源(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摘 要:中国的崛起需要在国际社会上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汶川地震、马航MH370事件等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附着点。

而媒体作为“中国形象”的主要传播者,应该在这类事件中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国内外舆论正面塑造中国形象。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事件;媒体;中国形象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4)07-0153-01作者简介:崔汝源(1986—),女,河南遂平人,硕士,助教,毕业于利兹大学(英国),研究方向:新闻理论,政治传播。

生活以及心理上的实质需求,并全面打造社区新闻的先进性和全球性,从根本上服务于社区群众。

社区新闻的运行不仅仅提高了社区公民的媒体素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区个人媒体空间的信息化建设,其零距离的信息传递更是将世界的距离拉近,将群众心与心的距离逐渐缩短。

(5)社区新闻运作发展的前景。

社区新闻在运作发展过程中,不仅仅将传统具有媒体网络传播模式逐一打破,从根本上为无纸化的社区新闻阅读传播做出了主要的先决条件,同时并对常规网站信息冗余的弊端加以突破,从根本上构建健康科学全球性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

就其实质性而言,在知识时代的今天,社区新闻的运作发展定会超越现代化通讯的发展,实现信息零距离的传递,进而引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

四、结束语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社区新闻在未来的运行发展中,将会朝着更加广阔的方向迈进,从根本上实现社区新闻零距离的传递,将全球群众的距离拉近,全面推动社区新闻的全方位和高效性发展。

参考文献:[1] 王倩,黎军.小故事里有大传播——从“社区故事”看社区新闻的发展[J].中国出版,2013(16):24-26.[2] 王斌,高诗劼.社区参与和多元卷入——新闻生产数字化的发展趋势[J].编辑之友,2013(9):76-79.[3] 侯初初.社区媒体建设研究——社区新闻信息传播平台如何利用[J].新闻界,2012(8):73-75.[4]戴芸.浅谈社区新闻报道如何创新[J].理论观察,2014(1):101-102.(上接第153页)关键信息的及时披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4年3月12日,《华尔街日报》从美方调查组处获悉,引擎数据显示马航飞机“可能在失联后继续飞行4小时”。

3月13日CNN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处了解到,失联飞机可能最后驶向了孟加拉湾或印度洋某处。

3月14日,路透社从军方获得消息称,飞机失联后做过几次重大的高度变更,并人为改变方向飞往印度安达曼群岛。

这三则信息的发布对马来西亚政府形成了倒逼之势,促使其在3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两条重要信息:飞机最后一次与卫星联系是在北京时间3月8日8时11分;飞机改变航线是由机上人员蓄意为之。

有人把这次发布会成为新闻事业的一次逆转胜利。

而中国媒体在这次胜利中集体失语,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媒体在报道内容和角度方面出现了偏差。

西方媒体注重在“事实性框架”下寻找MH370失联的真相,中国媒体则选择在“情感性框架”下报道家属及救援情况。

马航MH370事件实质上属于调查性报道,由于飞机去向悬而未决,人们更渴望知道真相,而中国媒体提供的信息无法解开人们的疑惑。

相反,西方媒体通过披露一个又一个关键信息抢夺了话语权,成功引导了国际舆论。

在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中国形象”的塑造需要更多的话语权。

马航MH370事件留给中国媒体更多的是思考: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掌握最先进的报道设备和技术并不等于掌握了话语权,新闻的核心是发现真相、引导舆论。

我们离真正的新闻软实力还有相当的距离。

四、结语突发性灾难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负面性、多面性、涉及范围广,极易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因此,国际传播中突发性灾难事件为我国提供了形象展现的平台。

大众传媒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渠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首先,媒体应该“以受众为中心”,建构符合国家利益的正面形象。

其次,我国媒体应该充分依赖西方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通过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引导西方主流媒体正面塑造中国形象,积极消除负面言论。

最后,媒体更应加强自身形象建设,成为引导国际舆论的重要力量,真正提高中国的新闻软实力。

参考文献:[1] 李杨,李建华.灾难事件中国家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J].新疆大学学报,2009(01).[2] 陈娟.中西灾难新闻报道理念比较研究[J].传媒观察,2010(02).[3] 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上接第157页)人,包括受光伏事件影响的企业家,企业员工他们所受的影响以及生活状况,我想如果能从人的角度对中欧光伏大战进行报道,可以摆脱经济报道“见事不见人”的弊端,使经济报道变得更有人情味。

(3)忽略转载外国媒体的报道。

中欧光伏贸易战事关中国、欧盟的多个国家,外媒肯定对此事也进行了相关报道,但是网易专题没有一篇关于外媒的。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公司、民族企业广泛地参与了全球经济活动,但与外国公司相比,国内公司的竞争力仍然不够强,在与外国公司的经济话语权竞争中,坚持平衡引用信源对媒体来说尤为重要,这是保证经济新闻报道公正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