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翻译在比较文化、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摘要】本文讨论了比较文学中的“超文学研究”。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我们解析了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发展,深入探讨了超文学研究的概念,探讨了其意义和影响,并介绍了其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
在我们总结了超文学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深入理解比较文学中的超文学研究,探索其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比较文学、超文学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定义与发展、概念解读、意义和影响、研究方法、案例分析、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比较文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一些学者开始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这种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互相借鉴提供参考,还可以促进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
随着文学的发展和多元化,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无法完全涵盖各种文学现象。
超文学研究则在此背景下崛起,试图超越传统比较文学的范畴,探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文学现象和关联。
超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文学传统或作品,而是跨越语言、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探讨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人类心理等方面的联系与共性。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通过对比较文学与超文学研究的概念、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揭示超文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最终总结超文学研究的启示并展望未来。
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深入探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发展,探讨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渊源和学术解读,从而为超文学研究的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解读超文学研究的概念,探索其内涵和特点,明晰超文学研究与传统比较文学研究的不同之处,从而在理论层面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界定。
分析超文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探讨超文学研究对比较文学领域的启示和推动作用,以及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创新价值和发展潜力。
探讨超文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验证超文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一、引言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翻译研究。
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然而,随着中外翻译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
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
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
也可以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较⽂学复习资料⽐较⽂学复习资料整理⽐较⽂学绪论1、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为基本⽅法论,其⽬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学规律和⽂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学的发展。
2、⽐较⽂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明、跨学科);四⼤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总体⽂学研究。
3、三⼤学派及其主要代表⼈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代表⼈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较⽂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较⽂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具体材料⽀持研究。
梵·第根:《⽐较⽂学论》,“⽐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个科学的含义;将⽐较⽂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较⽂学评论》,⽐较⽂学“精确化”⼯作,⽐较⽂学不是并列的平⾏⽐较,⽽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学史的⼀个分⽀。
基亚:《⽐较⽂学》,坚持⽐较⽂学是“国际⽂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研究。
代表⼈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较⽂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跨学科和平⾏研究,把⽂学史、⽂学批评和⽂学理论综合在⼀起,正视“⽂学性”问题。
雷马克:《⽐较⽂学的定义和功⽤》,提出⼀个关于⽐较⽂学的定义,全⾯⽽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较⽂学与⽂学理论》,建⽴发展以“⽐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类学”等领域,扩展⽐较⽂学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文化差异:不同文 化之间的差异和冲 突,对翻译和文化 交流带来挑战
文化误读:由于文 化背景和语言的差 异,可能导致对原 文的误解和误译
文化适应:翻译过程中 需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 境和表达方式,以确保 信息的准确传递
文化创新:在翻译 过程中需要不断创 新,以应对不同文 化的需求和变化
和视野。
添加标题
理论创新与实践结 合:鼓励理论创新,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推动比 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在文学创作、翻译 实践和文化交流等 方面发挥更大的作
用。
添加标题
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丰富学科内涵,拓展研究领域 提高翻译质量,推动文化传播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专业人才
翻译研究从语 言层面转向文 化层面,关注 文化语境对翻
译的影响。
文化转向促使 翻译研究更加 注重译本的文 学性和审美价
值。
文化转向使得 翻译研究更加 关注跨文化交 流与全球化的
议题。
文化转向对翻 译研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翻译理 论和实践的发
展。
文化转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推动跨文化作品的翻译与传播 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尊重 促进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
文化转向的主要观点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 性
文化转向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挑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多样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转向对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 影响
文化转向的意义和影响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拓展文学研究领域和方法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翻译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很长时间都处在比较边缘的地位,这与人们对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认识有关。
翻译过去被认为只是交流的工具,而翻译研究,也长期停留在“如何译”、“如何译得好”这样的语言转化研究层面上。
19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拓展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空间。
而人文社科学者也“发现”了翻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出现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翻译研究转向”.不同学科领域对翻译的重视,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里应外合,多元共生,相激相荡,形成了当代翻译研究丰富而多元的繁盛局面。
在丰富而多元的当代翻译研究中,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式。
那么,翻译为何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开拓了哪些翻译研究层面,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翻译研究者常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惑。
为此,本文从梳理翻译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着手,阐释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研究目的,以揭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传播,是比较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
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就是由翻译而触发的。
歌德发表关于“世界文学”谈话之前,他的作品已在法国、英国等国翻译发表,并且他的《塔索》、《浮士德》也刚刚在巴黎上演。
而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更为直接的思想触发点,则是他读到了中国作品的译本。
歌德看到,随着文学、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学可能会汇合。
他在这种趋势下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后来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理论滥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催生了比较文学。
意大利比较文学家梅雷加利(Franco Meregali)指出:“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1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也强调:“翻译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文类、新的文学样式”,“是促进文学史中信息流形成的关键方法,因此,任何比较文学的研究都需要把翻译史置于中心位置”.2 但早期的比较文学,只是把翻译作为考察文学传播和影响考据的线索。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问题,研究如何将原作的美学价值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进行概述,介绍其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主要成果。
我们将回顾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诞生之初的理论探讨,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翻译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中的美学原则、审美标准、翻译策略等。
我们还将探讨翻译美学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以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翻译美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是一门独特的交叉学科,它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比较文学等多个学科。
语言学是翻译美学的重要基石。
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其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对翻译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演变、语言的交际功能等,为翻译美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艺学也是翻译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文艺学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必然受到文艺学的影响和启发。
通过文艺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以及翻译如何体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美学对于翻译美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等问题。
翻译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在译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等方面。
通过美学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标准,提高译文的审美价值。
比较文学也为翻译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活动,必然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提高译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比较文学中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比较文学中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跨越国界的交流愈发频繁。
而文学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艺术形式,也参与了这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之间异同的学科,旨在探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
首先,比较文学研究揭示了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这导致了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学中,儒家思想深深根植于文学作品中,强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着重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
而在西方文学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更为突出,作品中反映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自由探索。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成为了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当我们阅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比较文学也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文化的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自己的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化的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点和局限性,从而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我们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身文化,并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然而,虽然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语言不同,翻译过程中可能无法完全保留原始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对于个体与特定文化背景的关系并没有深入研究。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会对其文学品味和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到个体在文化交流中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论比较文学与翻译的关系
史 。2 世 纪 2 0 0年代一些中 国学者开设的具有明显跨文化文 学研究的课程是 中国比较文学 的滥觞 , 不过 当时没有严格 的 学科定位和理论形态 。直至 2 0世纪 8 0年代 , 随着北京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所 的成立 , 比较文学在中国内地的地位 才逐 步 确立 。19 年 , 9 0 研究生 培养学 科 目录中正式 列入 了 比较 文 学 ,9 8 , 19 年 首都师范大学和 四川 大学分别成立 了比较文学 系。从此 , 比较文学正式进入 国家教育体制和学术体制。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比较文学 的定义为 : 比较文学
例如对美国寒山诗的研究研究者关心的并不是英译本的翻译水平忠实程度他们感兴趣的是在中国本土默默无闻的寒山诗何以在美国广为流传大受推崇不仅成为五六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食粮而且还形成了连李白杜甫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寒山热
21 0 0年 9 月
内蒙 古 民族大 学 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ora0 n r n oa ie i r a o ats(oi c ne unl f n e Mog l vr t f t nli Sc l i c I iUn s y o N i ie aS e s
传统模式 , 有了更广泛视 角, 多研 究者 开始从 比较文学 和 许
文化 的角度研究 翻译。如此 , 文学翻译研究的课题 申报有 时 就会遇到麻烦, 如归 到“ 比较文学 ” 名下 , 就意 味着 把翻译研 究放到 了“ 中国文学 ” 的一级学科 之下 , 如果归 到“ 国语 言 外 学及应用语言学” 名下 , 则意味 着把和文 学息 息相 关 的文 学 翻译放到了“ 语言学 ” 的名 下。近年来 已有许 多学 者对此 提
出 意见 或 改 进 方法 , 教育 部 目前 也 正 在 征 询 修 订 学 科 目录 的 意见 。我 们期 望 更 科 学 的学 科 目录 出现 。 ( ) 论 三 争
译介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 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 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 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1988)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陈惇、孙景遥、谢天振:《比较文学》,1997)
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 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对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 语言转换中源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展等 问题 (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 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1997年,陈悼、孙景尧、谢天振三位教授共同主编 的《比较文学》将“译介学”设为独立的一章,而 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作为影响研究下“媒介学” 的一个分支。 1. 中外文学传播最重要的媒介是译作和译者,其他 的传播媒介处于次要地位; 2. 文学译介是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Biblioteka 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说再见,就是说差点死了。
翻译文学研究从比较文学角度研究文学译介和翻译 文学,即它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必须符合比较文学的 学科规定性,是“跨语言、跨文学、跨文化的文学 研究”。 以文学译介为基本研究对象,由此展开文学传播、 接受、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翻译文学是用译入语艺术地再现原作审美特质的世 界文学。(田传茂、丁青:翻译文学二题,《国外 文学》,2005)
村上春树-林少华、施小炜 赖明珠 叶蕙
王向远:“创造性叛逆”还是“破坏性叛逆”?— —近年来译学界“叛逆派”、“忠实派”之争的偏 颇与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14
论比较文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论⽐较⽂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论⽐较⽂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王伦;孙静艺;
【期刊名称】《短篇⼩说:原创版》
【年(卷),期】2014(000)04Z
【摘要】<正>⼀、⽐较⽂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世界上的⼈们互相接触多了,就会⾃然产⽣互相了解、互相认识和互相学习的愿望,如果没有互相了解和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较⽂学,美国著名⽐较⽂学家厄尔·迈那教授(Earl Miner)指出:"需要了解是⽐较诗学之母。
"⽽翻译是跨⽂化交流中的必要⼿段,因此翻译在⽐较⽂学中的作⽤举⾜轻重。
(⼀)⽐较⽂学的发展"⽐较⽂学"⼀词最早出现于法国1816年出版的《⽐较⽂学教程》⼀书,该作品汇集了有关古典⽂学、法国⽂学、英国⽂学等⽅⾯的⽂学作品,在书中,作者⾸创了⽐较⽂学这⼀新词,展⽰了作者的世界主义
【总页数】2页(P.15-16)
【关键词】⽐较诗学;法国⽂学;厄尔;叶绪民;谢天振;世界⽂学;巴斯奈特;乐黛云;⽐较⽂化;中外⽂学
【作者】王伦;孙静艺;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正⽂语种】英⽂
【中图分类】I0-03
【相关⽂献】
1.⽐较⽂学未来发展之路——世界⽂学与⽐较⽂学变异学 [J], 曹顺庆; 李斌
2.⽐较⽂学还是⽂学⽐较?——也谈⽐较⽂学的世界眼光 [J], 陈晶晶。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Three
本讲纲要
一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二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三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四 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 视角
导言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翻译文学史、 文学翻译史
文化意象的失落、 扭曲、变异
“翻译总是一种创 造性叛逆”
译介学
对20世纪国际比较文学 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西方对东方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的重视
进入20世纪 开始较多地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和文 化典籍
20世纪后半叶 中日韩印为代表的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
大多不谙东方语言的西方比较文学家 意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对翻译的研究。
例:阿·托尔斯泰的名作《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 是“Road to Calvary”,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 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 ,代替了俄文中那 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мука”。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节译与编译 二者都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混杂难分。 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 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 于道德、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等等。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转向的实质 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
都质疑学科的边界, 都开创了自己新的空间 都关注权力关系和文本生产 都认识到理解文本生产过程中操纵因素的重要性
相必 遇然
因此这两个学科的学者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更富有成果的合作。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界的新研究课题
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 更深刻、更具体的阐释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文化更重视翻译,翻译进来 的东西多,而有些国家的文化则相反? 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这些作品在译语系 统中居何地位? 我们对每个时期的翻译传统和翻译规范有何认 识?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本文探讨了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
第一,分析了他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翻译思想的影响;第二,王佐良的翻译思想是一种文化翻译观;第三,他主张翻译是一种促进文化交流的观点;第四,希望更进一步把翻译同“比较文化”这个新学科结合起来,这样翻译研究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平台。
标签:王佐良;文化背景;文化翻译观一、引言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的著名学者、著名英美文学研究家,也是文学翻译家。
在翻译领域,他是继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借鉴西方现代译论,探索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先行者。
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
他的翻译思想涉及现代译学里很多焦点问题,诸如社会文化因素、读者接受理论、译者的重要作用、不同译本的不同功能等等。
他的思想和观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闪光的理性思考。
二、社会文化背景及翻译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日益频繁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促进了翻译事业的新繁荣,引进了外国翻译理论,推动了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
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以英汉翻译为主)翻译高潮。
20世纪是一个”翻译时代”的世纪。
在西方,翻译理论建设蓬勃发展,翻译流派层出不穷,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主义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等,呈现出一派多元化发展的景观。
尤其是近30年来,西方翻译学逐渐摆脱了“从属”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严肃学科。
而影响整个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发展历史进程的译论泰斗如:奈达、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等同样对我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末期,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以及王佐良自己渐渐取得的成就,这些内因和外因使得他能在翻译理论中体现其人文关怀。
但是他的民族意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寻求建立中国的文化身份,以及世界文化的共存和发展。
受国内社会背景及国外翻译思想的影响,王佐良先生率先提出以文化视角研究翻译。
英语专业四级翻译文化交流
英语专业四级翻译文化交流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翻译文化交流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翻译文化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本文将从翻译文化交流的定义、作用、技巧以及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翻译文化交流的定义翻译文化交流是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通过翻译活动将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价值观和知识进行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通过翻译文化交流,人们能够了解和欣赏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增进各国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二、翻译文化交流的作用1.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翻译文化交流使不同文化间的信息得以传递和交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2.拓宽视野与增进知识:通过翻译文化交流,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拓宽自己的视野,增进知识。
3.传播文化与文明:翻译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化的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动文化与文明的发展。
三、翻译文化交流的技巧1.准确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意义,避免出现歧义和误解。
2.可读性原则:翻译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使不同文化间的信息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因此,要注意翻译的可读性,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3.文化适应原则: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价值观,要在翻译中考虑并适应目标文化的特点,以确保翻译的文化可接受性。
4.灵活性原则:翻译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转换,还包括对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的理解和转换,要有灵活的思维和技巧。
四、翻译文化交流的挑战1.语言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挑战,例如词汇的表达、语法的不同等,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
2.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翻译者需要对不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
3.传神表达:翻译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传达原文的精髓和特点,要通过翻译表达出相同的情感和效果,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4.时间压力: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时间往往是非常紧迫的,翻译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对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流,文学传播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世界文学的快速发展,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不仅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还涉及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本文将概述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方法、成果与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意义和方向。
文献综述近年来,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与接受、翻译的创造性与忠实性、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对策等问题。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对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的等。
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翻译研究通常采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
文本分析翻译文本的内在特征、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的主体性等;比较分析则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及其翻译,揭示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与共性;历史分析则探究翻译历史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成果与不足研究成果方面,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
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译者的身份认同以及读者接受等问题的探讨,该研究为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对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的等。
结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关键词、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成果与不足以及结论等方面对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
尽管该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复杂性的认识,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视角的介入,以及拓展对新兴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提供更多启示与实践指导。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比较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比较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是;二是2、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世纪末。
它的出现与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3、从比较文学的眼光看,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与世界各国文学、、、的历史。
4、法国学者基亚认为比较文学实际上是史。
5、季羡林先生说过,从全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文艺理论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确有创见而又能自成体系的只有三个地方,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从古代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洲国家所在的广大地区。
6、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以一种宏观的视野,从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探讨了缺类问题。
7、比较文学就是要突破各种学术研究的界限,“打通”整个文化领域,使文学研究进入了性研究的新阶段。
8、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常常是在中实现的。
9、置身于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源流,分析它们所受到的各国文学的影响,这一研究被称为。
10、比较诗学是一门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的比较研究。
11、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民族,,文化和的文学研究。
12、比较文学要求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应以为背景,以为参照系统,认识和评价自己。
13、丹纳《艺术哲学》中提出的制约文学发展的三大要素中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外界条件”相对应的是和。
14、文学理论对音乐的借鉴体现在对音乐和的吸收上。
15、在西方历史上,古希腊哲学家首创的哲学专题论文引起了哲学和文学的分化。
16、钱钟书先生曾倡导法,它不仅表现在文学范围内地域、时代、文类诸界限的打破,而且推向整个文化领域,体现为各个学科门类的汇通。
17、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8、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书中使用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
19、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叶席卷全欧的文学思潮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
20、正是文化和文学的和使平行研究具有了可行性。
21、我国元代的著名杂剧流传到法国,伏尔泰读了之后,写了《中国孤儿》。
比较文学教程考试资料
3.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4、什么是题材研究
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以及产生不同题材的文化根源。
5、什么是文学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2.文学变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它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学变异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 其主要内容有:
(1)语言层面变异学,(2)是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3)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重视可比性结构的整体和综合研究(4)文化变异学研究。
那么,文学变异学研究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文化“模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总之,文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的制约机制,也是决定对话和交流之结果和表现的前提条件,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具体体现。
比较文学——精选推荐
⽐较⽂学1.⽐较⽂学的定义是什么?查看答案⽐较⽂学的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2.简要谈谈⽐较⽂学的可⽐性。
查看答案⽐较⽂学的可⽐性是⽐较⽂学得以存在的⽴⾝之本,主要有以下⼏个⽅⾯:(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式就成为法国学派⽐较⽂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切⽐较⽂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较⽂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可⽐性已被⼈为限制到很⼩的领域内,显⽽易见,这并不是⽐较⽂学可⽐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同源的⽂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翻译层⾯、⽂学形象层⾯、⽂学⽂本层⾯、⽂化层⾯产⽣了⽂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发⽣“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差异性成为可⽐性的核⼼内容。
(3)类同性。
⽐较⽂学发展到以平⾏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性的内容得到进⼀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研究可⽐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学规律等⽅⾯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综合性则是⽴⾜于⽂学,以⽂学与其他学科进⾏跨学科⽐较的⼀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研究的可⽐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性主要是从跨⽂明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的⾓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欧洲⽂化体系的⽐较⽂学学科理论,⽽随着⽐较⽂学发展到以跨⽂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较⽂学的可⽐性⼜凸现出来。
在跨越异质⽂化的⽐较⽂学研究中,如果忽略⽂化异质性的存在,⽐较⽂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较,前者使得中国⽂学成为西⽅观念的注脚本,⽽后者则是⼀种浅层次的“X+Y”式的⽐附。
(完整版)6、译介学
第三章译介学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多是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它产生于20C30年代,而真正取得重要地位则是20C50年代以后的事了。
近年来,其地位越来越高,这实际上反映了国际上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一种趋势。
第一节翻译与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翻译的可能性(日:渡边洋《比较文学研究导论》P61)安德烈·纪德说:“凡是有创造性的作家,对本国都肩负着这样的义务:至少翻译一篇与自己才能和气质相适的外国作品,由此丰富自己的文学。
”(迪拜儿,1931),即翻译也是文学创作的必需。
P57俳句、诗歌的翻译-散文的翻译日本的一个笑话:俳句“花之云、钟之声、在上野、在浅草”,被西方人误以为是一首葬礼上的诗歌。
这里的“花”日本人一般理解为“樱花”,而西方人则认为是大丽菊或郁金香,花之云让他们联想到簇生的花坛、花环和花束;“钟”对日本来说是寺院幽寂的佛钟,而西方人则认为是教堂响起的钟声。
结果这首诗就被理解成人们手捧着美丽的花环或花束,排着队穿过钟声响起的街道,西方人认为这样描写送葬队列很特别。
P60“不诚实的美人”翻译既不是创造艺术,也不是模仿艺术,而是准确地把握要点的一项工作。
它要求译者是原作的最高读者,不仅是一般的读者,而且应该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重新体验作者的感受,尽可能地贴近作者自身。
翻译不仅是把外国语言译成本国语言,还应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传达原文的同时让读者真正明白含义,这是翻译者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主要有原文,翻译就不能说是纯粹的创作,但也不是机械的模仿,只是把原著用另一种语言替换过来。
人称翻译是“创造性的背叛”(不可能预期达到阅读原作的译文),或“不诚实的美人”(广泛流传的翻译形式,易读却违背原作的译文)就在于此。
翻译在比较文学中起初并没有重要地位,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历时考察).(陈p203)传统的翻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P141a.外语教学范畴,旨在探讨对外语的理解与表达;b.翻译理论范畴,对翻译现象做理论性的阐发,如直译、意译的讨论,翻译原则和方法,严复“信、达、雅”、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标准。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论“文化翻译观”的创新与意义
论“文化翻译观”的创新与意义摘要:“文化翻译观”继承和发展了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摒弃了“读者反应论”以语言学为导向的微观角度研究翻译,提出了以文学为导向的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的原则更符合翻译标准,更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潮流,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并对翻译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创新源语译语引言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其翻译理论在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即“读者反应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翻译这一复杂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的确立和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们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而是把它看作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
苏珊•巴斯内特(Susa Bassnett)是英国沃瑞克(Warwick)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极大地代表了文化学派的主要观点,通过对她的“文化翻译观”分析,来试论“文化翻译观”极大的创新性和翻译研究的重大意义。
一、“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巴斯内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
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翻译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使翻译研究柳暗花明,前景豁然开朗。
他们认为文本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操控。
巴斯内特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不是句子,甚至不是语篇,而是文化基于词语对等或篇章对等的“忠实”。
巴斯内特认为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她的“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目的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乐
1501213157
题目:试论翻译在比较文化、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个人认为,翻译本身就是最接近比较文化的一门学科。
我作为一个翻译专业的学生,一直认为翻译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与其说是译文字,不如说是译文化。
辜正坤老师将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而所谓广义的文化即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综合。
这个综合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而翻译及翻译研究对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历史性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个文化之间的障碍已经逐渐被破除,而对于外语水平有限的人,想要了解别国、别语种的文化,则必须借助翻译才能达成。
所以,翻译无疑有着广大的市场。
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可以借助于传媒地位的提高来发展自己。
另外,全球化时代对语言的信息化、电脑化、数字化的高要求,也对翻译从业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再者,翻译研究本身也将逐步经历非边缘化的运动,最终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对于翻译传播文化、连接不同文化这一职能而言,辜正坤老师有些观点非常杰出。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辜正坤老师“反对”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准则。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辜正坤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翻译的标准不能只看一家之言,应该采取多元互补的理论加以理解。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把一部译作放在观察点上,一百个读者会产生一百种印象,因为该以做的价值并不仅仅依该译作所谓的固定价值而定,而常常也取决于欣赏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审美心理和其他功利性目的。
”那么,同样以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译作价值的具体标准也不止一个。
实际上,只要是翻译,就一定会有变化,不可能100%追求译文对元文本的拷贝。
翻译过程中,不管是加还是减,都是必不可少的,翻译本身就不可能完全对等,只能追求“最佳近似度”。
指的是“译作模拟原作内容与形式的最理想的逼真程度。
”
遵循这个原则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有什么影响呢?首先,有利于译本读者最大程
度上欣赏到原作的艺术性和艺术美感。
其次,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化,还有利于译本读者了解原作文化背景下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