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检测预研报告(END)
轨道测量实践报告实习成果
轨道测量实践报告实习成果1. 引言轨道测量是铁路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此次实习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轨道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并利用所学知识成功完成了一项轨道测量任务。
本报告将对我们在轨道测量实践中的成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2. 实习任务本次实习任务是对一段铁路轨道进行测量和分析。
实习团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现场测量、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
具体任务如下:- 现场测量小组:前往指定铁路区段,采集轨道的几何数据和振动数据。
- 数据处理小组: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和可视化处理。
- 报告撰写小组:根据测量和分析结果编写实习报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3. 测量过程在实地测量中,我们运用了激光扫描仪、全站仪和振动传感器等设备,按照测量标准和流程进行了轨道几何和振动数据的采集。
数据的采集过程不仅需要具备操作设备的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测量小组成员按照规定的测量点位,对轨道进行了几何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施工车辆和其他临时干扰物的干扰,但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数据处理小组则利用现场测量的数据,对轨道的几何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绘制了相应的图表和曲线。
同时,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轨道振动数据的重要性。
振动数据的采集对于评估铁路线路的安全状况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采用振动传感器对振动数据进行了实时监测,并将其与几何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阶段,我们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清洗、整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使用了数据清洗和校正的方法,排除了人为和环境因素对数据的干扰。
然后,我们采用合适的统计和图像处理算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可视化处理。
通过分析几何数据,我们对轨道的轨距、高低和曲线半径等几何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我们发现,某些轨道段存在几何偏差,例如轨距不均和曲线过急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对振动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发现部分轨道段存在振动异常,需要及时进行调查和维修。
轨道线路检测总结汇报
轨道线路检测总结汇报轨道线路检测是铁路运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确保铁路安全、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总结汇报将对轨道线路检测的目标、方法、结果和建议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轨道线路检测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对轨道线路检测的目标进行了明确和详细的规划。
通过深入了解铁路运营管理的需求和要求,我们确定了轨道线路检测的目标是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将目标细化为准确检测出轨道线路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修复和维护,确保铁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我们综合运用了多种检测方法和技术,对轨道线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测。
我们采用了目视检测、测量检测、无损探伤等多种方法,以确保对轨道线路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发现和分析。
具体包括:目视检测轨道线路的弯曲、变形、开裂等可见问题,通过测量检测轨道线路的高程、轴向、横向的实际情况,通过无损探伤检测轨道线路的内部缺陷和疲劳裂纹等隐蔽问题。
通过轨道线路检测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轨道线路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比如,轨道线路的弯曲和变形造成了列车运行的不平稳和不舒适,轨道线路的横向不均匀度导致了列车的摇摆和不稳定,轨道线路的开裂和缺陷增加了列车脱轨的风险等。
通过这些问题和隐患的发现,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轨道线路检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为下一步的修复和维护提供了依据。
最后,基于轨道线路检测的结果和发现,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首先,建议加大对轨道线路的检测力度和频率,尽可能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
其次,建议加强对轨道线路的维护和修复工作,保持轨道线路的良好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
此外,我们还提出了加强监督和管理的建议,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提高轨道线路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轨道线路检测是铁路运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保证铁路的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总结汇报,我们对轨道线路检测的目标、方法、结果和建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为今后的轨道线路检测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轨道有障碍物检测报告
轨道有障碍物检测报告
报告内容如下:
1. 问题描述:
在轨道上存在障碍物,可能对运行中的列车或其他交通工具造成安全风险。
本报告旨在对障碍物检测进行评估,并提供必要的解决方案。
2. 检测方法:
为了检测轨道上的障碍物,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包括:
- 视觉检测:利用摄像机或雷达等传感器,对轨道进行实时监测,以识别障碍物。
- 红外线检测: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检测轨道上的热点或异常温度,判断是否存在障碍物。
- 惯性导航系统:结合惯导传感器和地图数据,对轨道进行精确定位,并识别潜在的障碍物。
3. 检测结果:
通过对轨道上障碍物的检测,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 障碍物种类:我们发现在轨道上存在各种类型的障碍物,包括人、动物、杂物等。
- 障碍物位置:通过精确的检测技术,我们确定了障碍物的准确位置,并结合地图数据进行标记。
4.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轨道上的障碍物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 实时监测系统:建立一个实时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相应的算法,对轨道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报警。
- 视频监控系统:在关键位置安装摄像机,实时监测轨道上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障碍物,并采取相应措施。
- 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加公众对于不在轨道上行走的意识,减少人为障碍物的出现。
- 清理措施:定期清理轨道上的杂物,保持轨道通畅,减少障碍物的出现。
5. 结论:
通过对轨道障碍物的检测和解决方案的提出,我们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性。
然而,为了有效执行解决方案,需要确保监测系统和清理措施的可行性,并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工作。
轨道状况调研报告
轨道状况调研报告轨道状况调研报告一、引言轨道状况是关于轨道系统的一种评估,涉及到轨道的几何形状、平整度以及垂直和水平偏差。
轨道状况评估对于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本篇调研报告将对轨道状况进行综合调研,并报告调研结果。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定量和定性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获取轨道参数并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轨道的整体状况。
同时,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获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以了解轨道状况对运输的影响。
三、调研结果根据实地考察和测量,我们发现大部分轨道的几何形状较为规整,具有良好的垂直和水平度。
然而,也存在少数轨道存在几何形状不规则或变形严重的情况,这会导致列车行驶时的颠簸感和不稳定性增加,对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我们发现一些轨道存在水平和垂直偏差较大的问题。
这种情况会导致列车的制动和加速不平稳,增加了轮轨磨损和能源消耗。
此外,大量垂直偏差会增加列车通过时的冲击和振动,对轨道和列车的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运输公司和乘客普遍对轨道状况较为关注。
他们认为,轨道的平整度和几何形状对运输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一些专家也提出了改善轨道状况的建议,包括加强轨道维护、采用更先进的维修方法和设备、加强轨道检测和监测等。
四、讨论与结论综上所述,轨道状况对于铁路运输至关重要。
良好的轨道状况可以提高列车的平稳性、安全性和舒适度,并减少能源消耗和设备损坏。
然而,部分轨道存在几何形状不规则和水平、垂直偏差较大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维护和改善措施。
为了改善轨道状况,有必要加强轨道的维护和监测工作。
运输公司应加大资金投入,定期维修和调整轨道,确保其几何形状和平整度达到标准要求。
同时,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轨道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也需要加强对轨道状况的监管和评估。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运输公司的监督,确保其按照规定进行轨道维护和改善工作。
同时,也应建立轨道维护和改善的评估标准,定期对轨道状况进行评估,为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轨道测量实践报告幼儿园
轨道测量实践报告幼儿园1. 引言轨道测量是一种通过测量和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来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实验方法。
对幼儿来说,轨道测量是一项有趣而且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报告将介绍我们在幼儿园进行的轨道测量实践活动。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让幼儿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轨道,培养其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实验材料和器材- 直线轨道板- 小车- 各种小球(包括小球、高尔夫球等)- 相机4. 实验过程步骤一:引导观察轨迹首先,我们引导幼儿们观察不同物体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轨迹。
我们使用小车和不同的小球,让幼儿们在轨道板上推动物体,然后观察物体的运动轨迹。
步骤二:记录观察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们用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同时用相机记录下物体在轨道上的运动轨迹。
步骤三:讨论和总结在观察和记录完毕后,我们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轨迹。
我们鼓励幼儿们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尝试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结论。
5.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和规律:- 不同物体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轨迹各不相同。
有些物体轨迹是一条直线,有些则是弧线或曲线。
- 物体的重量和形状对轨迹有一定影响。
重的物体通常会有较直的运动轨迹,而轻的物体可能更易受到外部干扰产生弯曲的轨迹。
- 轨道的摩擦力也会对轨迹产生一定影响。
轨道光滑且没有阻力的情况下,物体运动轨迹更加平直。
6. 结论通过这次轨道测量实践活动,幼儿们通过观察和实践,加深了对物体运动轨迹的理解。
他们学会了用观察和记录的方式记录下物体的运动轨迹,培养了良好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通过实验,幼儿们也发现了物体的重量、形状和轨道的摩擦力对轨迹产生的影响。
7. 改进意见针对本次实践活动,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可以增加更多的观察点,使用不同的轨道板和物体进行实验,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材质的轨道板,研究材质对轨迹的影响。
轨道检测预研报告(END)
公铁两用检测车测量系统预研报告武汉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办公室2011年3月1 预研目地 (3)2 预研目标 (4)2.1 目标之一:研制快捷稳定地轨道数据采集系统 (5)2.2 目标之二:研制精准高效地数据处理算法和软件 (5)2.3 目标之三:研发适用地轨道管理系统 (5)2.4 轨道综合检测车系统构成 (6)3 轨道检测技术现状分析 (6)3.1国外铁路轨道检测现状 (6)3.2国内铁路轨道检测现状 (7)3.2.1 GJ-3型轨道检测车 (8)3.2.2 GJ-4型轨道检测车 (8)3.2.3 GJ-5型轨道检测车 (9)3.2.4新型高速轨道检测车 (11)4 预研内容 (13)4.1 车辆定位技术 (13)4.2钢轨断面测量技术 (13)4.2.1 断面磨耗定义及对铁路地影响 (13)4.2.2 断面磨耗检测原理 (14)4.2.3 系统结构图 (15)4.3 轨道几何测量技术 (16)4.3.1 轨道几何测量内容 (16)4.3.2 轨道几何测量原理 (16)4.4 限界测量技术 (23)6 风险评估 (23)7 建议 (24)1.1.1 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轨道几何检测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线路全断面检测技术动态基准测量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1 预研目地1.1 铁路发展背景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地基础设施、国民经济地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全路提速战略地实施,轨道交通向高速度、高密度地方向发展,交通运营安全保障工作变得越来越艰巨,行车安全和舒适问题已成为运输生产中地关键问题.在铁路基础设施中,轨道一直是薄弱环节,因此铁路动态检测成为一项重要措施.相应地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也不得不由传统地人工巡检方式向现代车载式高速动态检测方式转变.近年来,轨道检查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检测技术地发展而得到迅速发展,检测精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在轨检车检测结果地监督和指导下,线路质量得到普遍提高.以动态检测为主,静态为辅地轨检思想已深入人心.但是,在行车速度或检测速度提高以后,国内轨检车地不适应日益突出,既有地轨检车技术发展思路与国外先进地轨检车技术发展方向不一致,必将影响检查结果地客观与公正,与先进国家轨检车技术地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必须引起我们地重视.尤其是在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仪讨论并通过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以上,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高速铁路1.2万公里以上.2008年,中国政府根据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地需要,对铁路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而截至到2008年,全路共配套各种类型检测设备37辆,远远赶不上我国轨道建设发展地步伐.虽然提速以后快速线路基本上全部更换了提速道岔,但线路加强力度还没有达到提速所应有地要求.对列车地安全、舒适性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运行速度地提高和重载列车地开行,对轨道地破坏作用加大,导致轨道状态地恶化加剧.因此,加强轨道动态检测力度,及时掌握轨道质量状态,正确指导线路养护维修,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已成为铁路工作中地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尤其是客车提速后,重载列车地开行.在线路上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公务部门地压力越来越大,为确保轨道良好地状态,必须加强轨道地动态检测.而动态检测地主要检测工具轨检车地重要性日益突出.1.2 城市轨道发展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地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地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已经开通运行轨道交通地城市12个(含香港、台湾地区),其中大陆10个城市通车线路总计达30条,通车总里程729公里.截至2008年9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从1995年地43公里增加到775.6公里.而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共有约50条,1154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在建.截至目前,有约27个城市正在筹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其中22个城市地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复.至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将建设79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259.84公里,总投资8820.03亿元.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超过4500公里.2009年6月16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9-2020)》.根据规划,2012年以前,武汉市将建成轨道1号线、2号线和4号线一期,总长72公里,形成沟通长江两岸地“工”字型线网;到2020年,新增5条轨道交通线路,形成由8条线路组成、总长238公里、覆盖三镇地轨道交通基本网络体系.2 预研目标本项目地研究目标是以公铁两用车为载体,研究由差分GPS/INS(惯导系统)集成定位定姿、线激光器、线阵CCD相机、3D相机、激光测距机、激光扫描仪、立体相机、超声探伤仪与车轮编码器等多传感器集成地城市轨道交通全断面检测与测量平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全断面信息地快速获取;研究多源数据地融合处理与异常信息(病害信息与超差信息)地快速提取,实现城市轨道状态地动态分析(如铁路隧道变形分析、轨道几何参数与平顺性分析、轨道健康状态分析、轨道交通状态综合评价),为城市轨道交通地安全运营提供及时可靠地轨道状态信息与技术保障.进而实现铁路养护管理地快捷、精确、规范和有效.2.1 目标之一:研制快捷稳定地轨道数据采集系统该研究目标包括:➢设计稳固而美观地车载平台,创造舒适地数据采集工作环境;➢快速、高分辨率地铁路图像采集系统;➢色彩逼真、清晰度高地沿线设施子系统;➢激光扫描三维数据采集子系统;➢准确可靠地激光线结构线路几何数据采集子系统;2.2 目标之二:研制精准高效地数据处理算法和软件该研究目标包括:➢研究基于轨距及轨向地测量算法和软件,实时对铁路病害进行处理、坐标转换、合成和滤波.➢研究基于高低不平顺地惯性测量和三角形测量原理地摄像测量技术地算法与软件.➢研究基于水平几何参数地水平测量原理地算法与软件.研究基于线路全断面地三维尺寸地测量,从而获得线路横纵断面、铁路隧道净空、邻线间距、邻近建筑物距等重要指标地非接触式算法与软件.其主要为1维地激光测距技术和二维地三角形摄像测量和三维地立体摄像测量技术.2.3 目标之三:研发适用地轨道管理系统该研究目标包括:➢基于国家和铁道部相关轨道检查与养护规范地路况数据地统计和报表输出➢能实现基于几何参数、加速度、磨耗、线路环境设施、接触网等指标地显示、查询和输出.2.4系统构成3 轨道检测技术现状分析3.1国外铁路轨道检测现状国外轨道检测车(简称“轨检车”)地发展已有100多年地历史,1877年第一辆简易轨检车诞生.在各种静态检测设备和手推式检测工具使用地基础上,20世纪40年代,瑞士、联邦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继研制开发了采用弦测法检测技术、接触式机械测量技术、检测速度为60公里以下地轨道检测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次世界大战后,轨检车由机械式向电气式转变、测试仪表电子化、检测项目增加、速度提高、并开始应用惯性基准原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电子技术和检测技术地发展,带动了轨检车检测技术地革命,轨检车普遍采用惯性检测技术,光电、电磁、电容等非接触传感器、伺服跟踪、自动补偿修正、车载计算机、模拟信号数字化处理以及数字滤波等技术在轨检车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检测设备安装接口方式地独立设计(主要指安装方式或悬挂方式改变),为高速铁路轨道状态安全、实时检测与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国外轨道检测技术见表一表一:国外轨道检测技术发展现状3.2国内铁路轨道检测现状我国轨道检测技术紧跟国际轨道检测技术地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地创新研究,已经形成了满足高速铁路、既有铁路和地铁、城市轻轨等多领域轨道检测需要地检测系统和分析处理系统,目前正在向更加高速、智能、高效、便携等方向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国内轨道检测技术体系,从检测系统类型划分为GJ-3、GJ-4、GJ-5三种类型,三种检测设备代表了我国不同时期地轨道检测技术发展水平,截止2008年全路共配套各种类型检测设备37辆.其中GJ-4、GJ-5型检测设备已成为我国既有线路轨道状态监控地主要手段,最高检测速度达到200km/h.在CRH2-010A和CRH2-061C动检车上自主研究地轨道检测系统检测速度分别达到250 km/h和300km/h,目前CRH2-010A动检车承担着每月既有提速干线地检测任务.通过集成创新研制地0号高速综合检测车地轨道检测系统目前承担着京津城际铁路地检查任务和部分提速干线检测任务,检测速度达到250 km/h.3.2.1 GJ-3型轨道检测车20世纪80年代,开创了该系统,首次实现了高低、水平、三角坑、车体垂直和水平加速度项目实时检测,以检测波形和数值超值方式实时输出检测结果.实现了轨道几何超限计算机自动判别地功能,从而结束了长期采用人工判别超限地方式.但该轨检车地电路大多采用分离式元件、稳定性差,加之安装时间跨度大,即使同一种仪器使用地元器件和接口也不完全一样.造成了备件选择和备用上地极大困难,养护维修难度很大.3.2.2 GJ-4型轨道检测车90年代,激光、陀螺、自动控制技术和数字滤波等技术地运用,为提高检测设备可靠性,降低GJ-3型轨道检测系统分离元器件、稳定性差地缺点,在原有GJ-3型检测项目地基础上,新增了轨距、轨向、超高、曲线半径等检测项目.还可以识别道岔、道口、桥梁等地面具有显著特征地标志物,方便公务人员查找轨道病害位置,但其测量轨道、轨距地光电伺服机构存在以下3个方面地问题:轨距吊梁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随着轨检车运行速度地提高,轨距吊梁所受地振动和冲击力大大增加,工作环境恶裂,加速了轨距吊梁地疲劳断裂.加之没有实时探伤检测手段,一旦出现轨距吊梁断裂、脱落,必将引发安全问题.1999年和2000年,检测中心、沈阳局、乌鲁木齐局轨检车都出现了吊梁螺栓断裂和吊梁纵梁及横梁断裂问题,给检测工作蒙上了阴影.装在轨距吊梁上地检查设备故障率较高.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地提高,安装在轨距吊梁上地光电伺服机构地故障率呈现增长态势.另外,东北地区及其他寒冷地区一年有3~6个月光电伺服机构由于结冰而无法正常工作,部分地区由于风沙也经常导致光电伺服机构移动失常.轨距吊梁在特定检查速度下产生共振,导致检查数据失真.运用中发现,检查速度达115km/h甚至140km/h时,由于轨距吊梁产生共振,导致轨距轨向波形出现典型地谐波波形,检测数据严重失真.GJ-4型轨道几何检测系统地成功运用,实现了我国轨道检测技术自动化.成为既有提速干线检测地主要手段.目前,该系统已成功运用到沈阳、深圳、南京、郑州等铁路局地线路状态检测工作中.GJ-4型轨检车也适用于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地检测.3.2.2.1 技术指标(轨道几何参数)3.2.3 GJ-5型轨道检测车21世纪,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自主集成创新方式、研制开发了GJ-5型轨道几何状态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采用计算机局域网技术、激光摄像非接触测量技术、计算机VME总线技术、惯性传感器技术、数字滤波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区别于GJ-3、GJ-4检测系统最明显特点是车下检测梁地安全性能,从而实现了高速运行条件地安全检测功能.截止目前该类型检测设备已成为第6次大提速后干线检测地主力车型.图3.2.3:构架式光电轨距测量装置3.2.3.1 系统功能●轨道几何状态检测:检测项目包括高低、轨向、轨距(有载和无载)、水平(超高)、三角坑、曲率(半径)等;●钢轨断面检测:钢轨轨头垂直、侧面磨耗、总磨耗;●钢轨短波不平顺检测:检测项目包括钢轨波浪磨耗、钢轨表面擦伤等;●加速度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车体(垂直、水平)和轴箱加速度等;●轨距力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轮轨横向、垂向力、脱轨系数、减载率等;●检测速度:检测系统不小于200km/h;●线路环境检测:线路周边视屏环境和地面标志(桥、涵、道岔、道口等).3.2.3.2 检测原理GJ-5型轨道检测系统采用梁结构方式地惯性测量及摄像式地图像测量原理, 既惯性基准与测量基准被安装在同一刚体内.安装位置在检测车车架下.该检测系统地核心传感器部件是组装在一个封闭地梁体中,便于安装、检修和维护.非接触测量总成安装在检测车底部构架位置.检测梁内共配置使用10个摄像机、4个激光器、1个惯性包,用于钢轨断面地非接触测量.钢轨内、外两侧激光器发出一扇形光带,垂直照射在钢轨上,在钢轨上形成一垂直断面;同时,轨距摄像机捕捉到激光线地图像,视频图像输出到VMEbus计数机系统,经数字处理后,拟合成完整地钢轨断面图像,通过坐标变换、合成和滤波处理等,最终获得合成后地轨道几何数据和钢轨断面磨耗等参数.3.2.4新型高速轨道检测车在我国高速铁路运行速度超过350km/h时,适用高速轨道检测技术地实现方式面临严峻挑战,要求轨道检测设备不仅具备时速350 km以上检测速度地检测能力,更重要地是所有检测设备具有更高地可考性和安全性.检测系统检测项目更全、检测精度更高,系统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未来轨道检测系统具有小巧灵活,向无人值守便携式方向发展,检测数据以无线方式传输等特点,实现等速检测.目前,采用光纤数字陀螺和高速激光数字摄像传感器技术,通过惯性基准法、非接触测量方式地LASERAIL 4000G型轨道检测系统已实现350km/h高速检测能力.可检测短波、中波、长波高低和轨向、轨距、水平、三角坑、线路坡度、线路平断面、纵断面曲率(半径)等项目.车辆动态响应检测为车体、构架、轴箱加速度项目.其他辅助检测包括速度、里程、桥梁、道岔等地面标志检测.检测原理为惯性基准测量,检测方式为便携无人值守模式,数据输出方式为无线传输.GJ-3型轨检车GJ-4型轨检车GJ-5型轨检车0号轨检车0号轨检车车编组图4 预研内容4.1 车辆定位技术(写地不够丰富)在轨道交通行车安全和指挥系统中,列车定位是一项关键性地技术.准确、及时地获取列车位置信息,是列车安全、有效运行地保障.因此列车定位应提供准确、实时地列车位置信息,并具有以下功能:●能够为列车控制系统随时随地提供准确地位置和实时速度信息,保证前后列车地安全间隔;●缩短前后追踪列车地间隔时间,提高区间列车运行速度;●通过列车定位可获得列车运行状态地基础信息,从而便于实现列控系统地车载及轨旁设备地故障分析;●依据列车超速防护子系统地速度-模式曲线,实现列车地定点停车及超速防护;4.2钢轨断面测量技术钢轨断面检测是测量钢轨断面磨耗、轨道不平顺和波浪磨耗等质量参数地核心技术.在本报告中重点研究钢轨断面磨耗检测技术和轨道不平顺检测技术.4.2.1 断面磨耗定义及对铁路地影响钢轨断面磨耗一般定义为由于机械作用而造成地物体表面材料地逐渐损耗.或者定义为:由于磨耗结合力地反复扰动而造成地材料破坏.通常检测设备所检测地钢轨断面磨耗包括垂直磨耗、侧面磨耗和总磨耗.如图所示.图4.2.1 :钢轨磨耗定义(其中w1为垂直磨耗、w2为水平磨耗)钢轨磨耗一方面加速了机车车轮地磨损,增加了轨距;另一个方面会增加与机车车轮踏面地接触面积,使运动阻力增大.当磨损超过一定限度时,轨头断面与车轮踏面失去匹配,将严重影响高速铁路行车平稳性,对行车安全造成极大地危害.所以需要及时对钢轨断面尺寸和磨损情况进行检测,以保证列车平稳、安全运行.钢轨磨耗程度是制定线路大、中、小维修计划地基本依据.我国铁道部铁路线路维修规划中规定了轻、重伤钢轨地轨头磨耗地限定值,并且要求每个铁路局必须定期对钢轨头部磨耗进行检测.如果钢轨达到重伤程度,不能保证行车安全,必须立即更换.对轻伤地钢轨,应及时进行修理或有计划地予以更换.因此,断面磨耗检测对钢轨磨耗发展趋势地预测是十分重要地.4.2.2 断面磨耗检测原理钢轨断面轮廓采用非接触式地三角测量方法,既采用激光平面垂直于物体轴线方向照射钢轨,在钢轨表面上形成断面光带,使用高速相机摄取断面轮廓光带图像,然后输入基于System on Programmable Chip(sopc)地高速图像采集压缩系统进行预处理,处理结果通过百兆以太网发送到pc机,最后PC机对钢轨断面图像进行高精度处理和标定还原,得到钢轨断面轮廓信息.4.2.3 系统结构图图4.2.3:系统功能结构图4.2.3.1 钢轨断面成像模块该模块地主要功能是采用光切法在钢轨表面形成断面轮廓光带,然后使用高速相机摄取光带信息,转变为图像数据,输出给后端地高速图像实时采集压缩系统进行预处理.断面采样频率和图像分辨率是2个重点,必须达到系统要求.为了减少自然光等环境光线地影响,在相机镜头前增加滤光片,提高图像质量,增强成像模块地抗干扰能力;因此钢轨断面成像模块主要由线型激光器,滤光片和高速相机组成.➢高速相机地选择要求1)、曝光时间短,可以拍摄高速运动物体;2)、采样间距小,机车运动速度高,要求相机帧频高;3)、需具备外同步功能,多个相机可以同步工作;4)、具有高速数据接口,图像数据可以实时输出;5)、可以在恶劣环境下工作.4.2.3.2 基于SOPC地高速图像实时采集压缩模块高速图像实时采集压缩模块地主要功能包括:将相机输出地图像数据实时采集到SOPC系统中进行缓存;对图像进行滤波处理,降低噪声干扰;进行阀值处理,提取光带附近数据;对处理结果压缩打包,通过百兆以太网传输给PC机进行图像高精度处理.基于FPGA和SOPC硬件系统采用专用芯片转变相机数据格式;采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处理模块对图像数据进行缓存、滤波、压缩等处理操作;图4.2.3.2:SOPC系统结构图(红色部分)4.2.3.3钢轨断面高精度处理模块钢轨断面图像高精度处理模块利用PC机强大地处理能力,完成以下主要功能;接收压缩后地图像处理结果,还原为图像格式;光带亚像素级高精度细化处理;图像标定和还原.4.3 轨道几何测量技术4.3.1 轨道几何测量内容轨检车地测量项目包括:轨距、曲率、水平(超高)、高低、轨向、扭曲、车体振动加速度、轴箱振动加速度、地面标志、速度和里程等4.3.2 轨道几何测量原理轨检车几何状态检测系统,采用了先进地模拟—数字混合处理系统,传感器信号首先进入信号转接及监视装置后,送入信号模拟预处理装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地信号再通过信号转接及监视装置后进入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根据数学模型进行信号解偏、修正、补偿、滤波、合成计算出轨道几何参数,同时进行检测数据统计分析、摘取超限值、打印报表、存贮显示.几何参数经D/A变换后,再经信号转接及监视装置后送到绘图仪以记录波形.4.3.2.1轨距两根钢轨头部内侧间与轨道中心线相垂直地水平距离,并规定在轨顶下16mm处测量.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均采用1435mm地标准轨距,即准轨.大于1435mm 地称为宽轨,国外有1676mm、1524mm地轨距.小于1435mm地称为窄轨,如1067mm、1000mm等.最初地动态轨距测量采用滚动轮接触轨头地方法,这种接触式方法机械惯性大、精度低、在准高速动态测量时就已经无法使用了.目前地高速动态轨距测量技术主要采用三角形摄像原理.如图所示摄像轨距检测系统由安装在车辆转向架上地检测梁,以及安装在检测梁两侧地激光断面式轨距测量设备和安装在检测梁中部地惯性基准测量单元3部分组成.激光断面式轨距测量设备由一个高速数字摄像机和一个线性激光器组成,用于测量单侧轨距.线性激光器安装与钢轨内侧,发射出扇形光带,垂直照射在钢轨上,在钢轨内侧形成一个钢轨半断面光带.摄像机捕捉钢轨断面光带图像,将视频图像输出到VMEbus计算机上,对图像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坐标转换、合成和滤波等处理,得到钢轨上被测点地轨距信号.惯性基准测量单元测量车辆地横向和垂向加速度以及滚动和摇头速率,对合成地轨距信号进行修正.这种轨距测量系统没有任何移动部件,其安装位置可以置于车体地一系减震弹簧上,解决了安全问题,具有量程大、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提高了系统检测速度、精度和可靠性.同时,这种方法又可以和钢轨断面测量系统集成在一起,已成为目前轨距检测系统地主流.图4.3.2.1:摄影测量式轨距测量原理4.3.2.2曲率曲率定义为一定弦长地曲线轨道(如30M )对应之圆心角θ(度/30米).度数大,曲率大,半径小.反之,度数小,曲率小,半径大.曲率亦用R1表示.圆心角与R 1地关系2sin 2θ=RL,其中,L 代表弦长.轨检车通过曲线时(直线亦如此),测量车辆每通过30米后车体方向角地变化值,同时测量车体相对两转向架中心连线转角地变化值,即可计算出轨检车通过30米曲线后地相应圆心角Q 变化值.4.3.2.3高低不平顺高低指钢轨顶面纵向起伏变化.轨道地高低不平顺波形通常含有不同波长成分,不同波长成分地危害也不同.一般来讲,长波长不平顺直接影响旅客乘车舒适度,而短波长不平顺对车轮和钢轨产生巨大地冲击荷载,影响机车车辆和轨道部件地使用寿命.对于高速铁路, 由于其列车运行速度高于普通铁路,需要检测地短波长和长波长地范围也相应地扩大.高速铁路短波长小于3M,而长波长可达200m.高低不平顺地检测原理主要有弦测法和惯性基准法. 图3为三点等弦弦测法示意图.以A 、B 两点地连线为弦,弦长l=AB.高低不平顺地测量值Y 为弦AB 地中点高度.当测量弦长l 一定时,弦测法对于不同不平顺波长地测量增益是不同地,因此无法真实放映线路不平顺波形.为减少这种幅值增益误差,一般可以采用多点弦测法和逆滤波法.。
轨道监测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迅速发展,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确保轨道交通的安全稳定运行,轨道监测技术应运而生。
本实习旨在通过参与轨道监测工作,了解轨道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实际应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单位及时间实习单位:XXX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实习时间: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三、实习内容1. 轨道监测基本原理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轨道监测的基本原理。
轨道监测主要分为地面监测和地下监测两大类。
地面监测主要采用激光扫描、GPS定位等技术,对轨道几何状态进行监测;地下监测则主要采用地质雷达、光纤光栅等手段,对地下轨道结构进行监测。
2. 轨道监测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种轨道监测方法的实践操作,包括:(1)激光扫描:通过激光扫描设备获取轨道几何信息,如轨距、轨向、高低等,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
(2)GPS定位:利用GPS定位技术,实时监测轨道位移和沉降情况。
(3)地质雷达:利用地质雷达探测地下轨道结构,如轨道板、路基等,及时发现病害。
(4)光纤光栅:通过光纤光栅监测轨道温度、应变等参数,评估轨道结构安全。
3. 轨道监测数据分析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如何对轨道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轨道结构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轨道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4. 轨道监测设备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熟悉了多种轨道监测设备的操作方法,如激光扫描仪、GPS定位仪、地质雷达等,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习收获1. 专业知识提升通过实习,我对轨道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实际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多种轨道监测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实践能力增强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实际轨道监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实习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多项任务,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地铁轨道实验报告
地铁轨道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地铁轨道在运行过程中的性能表现,包括轨道的平稳性、稳定性以及提供安全、舒适乘坐体验的能力。
通过对真实地铁轨道的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以期对地铁轨道的设计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2. 实验方法2.1 数据采集在地铁运营期间,项目组通过设置传感器对轨道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计算机记录。
主要采集数据包括列车通过时的加速度、速度以及道岔等数据。
2.2 数据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和图表绘制等手段,对轨道的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2.3 实验环境实验选取了某城市地铁2号线的一段路段作为研究对象。
该路段长约10公里,包含了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两种类型。
3. 实验结果3.1 加速度分析分析加速度数据可以评估地铁的运行平稳性。
通过对采集数据建模,我们得到了列车通过直线轨道时的平均加速度为0.25 m/s^2,曲线轨道时的平均加速度为0.3 m/s^2。
3.2 速度分析分析速度数据可以评估地铁的运行稳定性。
通过对采集数据建模,我们发现列车在直线轨道上的平均速度为80 km/h,在曲线轨道上的平均速度为70 km/h。
3.3 道岔性能评估道岔作为地铁轨道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对列车的运行方向和轨道切换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对道岔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评估了道岔的切换速度和稳定性,发现切换速度平均为2 s,切换时列车的加速度变化小于0.1 m/s^2。
4.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对地铁轨道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加速度、速度和道岔的实验测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地铁轨道的平稳性良好,列车在直线和曲线轨道上的加速度和速度变化较小。
2. 道岔的切换速度适中,切换过程中列车运行稳定,几乎没有明显的加速度变化。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肯定该城市地铁2号线的轨道设计和维护工作达到了良好的水平,能够为乘客提供安全、平稳和舒适的乘坐体验。
5. 后续工作建议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时间和资源限制,我们只选取了一小段路段进行实验。
轨道精测精调实训报告3000字
轨道精测精调实训报告3000字以下是一份关于轨道精测精调实训的报告,内容涵盖参考资料,总字数为3000字。
一、引言轨道精测精调是航天器轨道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航天器的状态进行精确测量和参数调整,可以保证航天器在轨道上稳定运行。
本报告将介绍轨道精测精调实训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实验原理及相关应用。
二、理论基础1. 轨道力学基础:包括轨道参数定义、开普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轨道的圆锥曲线等基本概念和公式。
2. 航天器姿态控制基础:介绍航天器在轨道上的姿态控制方法,包括姿态测量和姿态调整的原理和方法。
3. 轨道精测精调方法:包括基于地面测量和卫星测量的轨道精测方法,以及轨道修正和姿态调整的精调方法。
4. 轨道误差分析:通过误差分析,确定对轨道精测精调的影响因素,以及误差来源和累积效应。
三、实验原理1. 轨道测量实验:通过地面站进行信号接收和测量,利用多普勒效应、信号延迟等原理,对航天器的轨道位置、速度进行测量。
2. 基于星载仪器的轨道测量实验:通过卫星上的测量仪器,对航天器的轨道位置进行测量,包括航天器姿态角的测量和姿态调整。
3. 轨道精调实验:通过对航天器发动机推力和姿态角进行精确调整,实现轨道精测和精调。
四、实验应用1. 航天器轨道控制:利用轨道精测精调技术,保证航天器在轨道上的精确位置和速度。
2. 卫星导航系统:轨道精测精调技术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系统中,通过对卫星轨道进行精确测量和调整,提供精确的导航定位服务。
3. 空间探测任务:在空间探测任务中,轨道精测精调技术可以用于探测器的运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能够准确地进入目标轨道。
五、总结轨道精测精调是航天器轨道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报告通过介绍相关的理论基础、实验原理和应用,使读者对轨道精测精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轨道精测精调技术将在未来的航天任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航天器的精确运行提供关键支持。
(总字数:581字)。
滑轨检测报告
滑轨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20210801
检测日期:2021年8月1日
检测地点:XX地铁站
1. 检测目的和背景
本次滑轨检测旨在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稳定,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XX地铁站是本次检测的地点,该站是地铁线路中的关键站点,撤站或停运将带来重大影响。
由于该站的滑轨位于地下,进行检
修和维护较为困难,因此开展定期检测十分重要。
2. 检测方法和结果
本次检测采用了非接触式激光扫描仪和车载测量系统相结合的
方法进行。
经过对滑轨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测,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滑轨表面存在部分磨损,但未达到更换标准。
(2)滑轨的高度和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
(3)滑轨轮廓和位置与设计要求相符。
3. 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滑轨检测的结果显示,滑轨整体状态良好,未发现明显的
缺陷和损伤,滑轨顺畅度良好,具备正常运行条件。
但是,为了
保证滑轨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我们建议增加滑轨的定期检测频率,特别是当车辆行驶里程达到一定阶段时,应加强检修力度,确保
运营的安全可靠。
4. 总结和建议
在本次检测中,我们发现该站的滑轨未出现重大问题,但是存
在一些轻微的磨损,需要加强维护和检修工作。
我们建议相关部
门加强监管,做好滑轨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工作,确保运营的安全
和可靠性,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我们将持续关注该站的
滑轨状态,并及时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和
稳定。
轨道交通产品环境试验检测报告
轨道交通产品环境试验检测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为了确保轨道交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必须进行环境试验检测。
本报告旨在介绍轨道交通产品环境试验检测的基本方法和结果。
一、试验检测目的轨道交通产品的环境试验检测是为了验证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和稳定性能。
试验检测目的包括:1.评估轨道交通产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2.评估轨道交通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
3.评估轨道交通产品的安全性能。
二、试验检测方法轨道交通产品的环境试验检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试验温度试验是指将轨道交通产品放置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试验,以评估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试验温度范围一般为-40℃~+85℃。
2.湿度试验湿度试验是指将轨道交通产品放置在不同湿度下进行试验,以评估其在不同湿度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试验湿度范围一般为10%RH~90%RH。
3.盐雾试验盐雾试验是指将轨道交通产品放置在盐雾环境下进行试验,以评估其在海洋气候或高盐度环境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4.震动试验震动试验是指将轨道交通产品放置在不同震动条件下进行试验,以评估其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5.冲击试验冲击试验是指将轨道交通产品进行冲击试验,以评估其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6.电磁兼容性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是指将轨道交通产品放置在不同电磁环境下进行试验,以评估其在电磁干扰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三、试验检测结果经过以上试验检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轨道交通产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和稳定性良好,符合要求。
2.轨道交通产品在不同湿度下的性能和稳定性良好,符合要求。
3.轨道交通产品在盐雾环境下的性能和稳定性良好,符合要求。
4.轨道交通产品在不同震动条件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良好,符合要求。
5.轨道交通产品在冲击试验中表现良好,符合要求。
6.轨道交通产品在电磁环境下的性能和稳定性良好,符合要求。
轨道测量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轨道测量在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加深对轨道测量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于XX年XX月参加了轨道测量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轨道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提高测量精度,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方法1. 实习内容(1)轨道测量基本原理与知识的学习:了解轨道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2)轨道控制网的布设:学习控制网布设的原理、方法,掌握坐标计算、点位放样等操作。
(3)轨道施工测量:学习轨道中线测量、轨距测量、高程测量等施工测量方法。
(4)轨道测量数据处理:学习测量数据的采集、处理、计算、分析等技能。
(5)轨道测量误差分析:了解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分类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2. 实习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掌握轨道测量的基本理论。
(2)现场操作: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地测量操作,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3)数据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分析,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4)交流讨论:与同学、导师进行交流讨论,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习过程与成果1. 实习过程(1)实习初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了轨道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场操作,熟悉了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的使用。
(3)参与轨道控制网的布设,掌握了坐标计算、点位放样等操作。
(4)进行轨道施工测量,掌握了中线测量、轨距测量、高程测量等施工测量方法。
(5)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分析,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
2. 实习成果(1)掌握了轨道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
(2)熟悉了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3)学会了控制网布设、施工测量等操作,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4)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分析。
四、实习体会与收获1. 实习体会(1)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我对轨道测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轨道检测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检测作为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轨道交通检测技术的理解,我们于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某轨道交通公司进行了轨道检测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轨道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2. 掌握轨道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3.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4. 增强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认识。
三、实训内容1. 轨道检测基本原理实训期间,我们学习了轨道检测的基本原理,包括:轨道几何参数检测、轨道几何状态检测、轨道表面质量检测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轨道检测对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重要性。
2. 轨道检测仪器使用实训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轨道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包括:轨距尺、轨距仪、轨向仪、轨枕检测仪等。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实际操作了这些仪器,并学会了如何读取数据、分析结果。
3. 轨道检测流程实训期间,我们了解了轨道检测的流程,包括:前期准备、现场测量、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
通过模拟实际检测过程,我们熟悉了整个轨道检测流程。
4. 轨道检测案例分析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分析了几个典型的轨道检测案例,学习了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轨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四、实训成果1. 掌握了轨道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2. 熟练掌握了轨道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3. 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增强了对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认识。
五、实训体会1. 轨道检测是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熟练掌握轨道检测技术;2. 实训过程中,团队合作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4. 安全意识要时刻牢记,确保实训过程的安全。
六、实训建议1. 加强轨道交通检测技术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2. 增加实训课时,让学生有更多实际操作机会;3. 邀请轨道交通行业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4. 加强与轨道交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轨道检测实习报告
轨道检测实习报告1. 实习背景本次实习的背景是在一家轨道交通公司进行的轨道检测实习。
该公司是一家知名的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
2. 实习目标本次实习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参与现场轨道检测工作,了解轨道交通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具体目标如下:•熟悉轨道交通领域的相关知识•学习轨道检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掌握轨道检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巧•了解轨道交通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3. 实习过程3.1 前期准备在正式开始实习前,我首先对轨道交通领域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和研究。
了解了轨道交通设备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及其解决方法等相关知识。
3.2 现场实习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轨道检测项目的现场工作。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3.2.1 轨道检测设备操作我学习了轨道检测设备的操作方法,包括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参数设置、数据采集等。
通过与工程师的指导和实践操作,我掌握了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2.2 轨道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轨道检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使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我能够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清理,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例如,我了解了如何计算轨道的不平整度、高低差等参数,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
3.2.3 轨道设备故障诊断除了参与轨道检测工作外,我还有机会参与了轨道设备故障诊断的过程。
通过与工程师的合作和讨论,我学习了如何通过检测数据和设备运行状况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故障,并学习了一些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
4. 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具体收获如下:•熟悉了轨道交通领域的相关知识,对轨道交通设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轨道检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巧;•学会了处理和分析轨道检测数据的方法,提升了我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习了轨道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
5. 实习总结本次轨道检测实习使我对轨道交通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增添了信心。
轨道检测技术实习报告
轨道检测技术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和维护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轨道检测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和学习轨道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自己在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专业素养。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单位: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2. 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3. 实习内容:(1) 轨道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学习:主要包括轨道几何参数检测、轨道结构状态检测、轨道动态检测等方面的知识。
(2) 轨道检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熟悉各种轨道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如轨道几何测量仪、轨道动态检测车等,并了解其维护保养方法。
(3) 轨道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学习如何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轨道存在的问题,为轨道维护提供依据。
(4) 轨道维护与管理:了解轨道维护的基本流程,学会如何根据检测数据制定维护计划,并参与实际的轨道维护工作。
4. 实习过程:(1) 实习前期,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工程师,对轨道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初步了解。
(2) 实习中期,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轨道检测设备操作培训,学会了使用轨道几何测量仪、轨道动态检测车等设备,并参与了实际的轨道检测工作。
(3) 实习后期,学习了轨道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并参与了轨道维护与管理的工作。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实习使我深入了解了轨道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对我今后从事轨道交通工程领域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2. 通过实习,我学会了操作和维护轨道检测设备,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实习期间,我认识到轨道检测数据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处理和分析检测数据,为轨道维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4. 参与实际的轨道维护工作,使我了解了轨道维护的基本流程,为我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5. 实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轨道交通工程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轨道检测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轨道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我在轨道检测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本次实习我选择了轨道检测方向。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轨道检测的基本方法、技能和注意事项,培养我在轨道检测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轨道检测的各个环节,包括轨道几何参数检测、轨道质量评定、轨道维修等。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一些主要收获:1. 轨道几何参数检测:通过使用轨道检测车、测量仪器等设备,对轨道的几何参数进行检测,包括轨距、轨向、高低起伏等。
我学会了如何操作检测设备,并掌握了相关检测技术。
2. 轨道质量评定:根据检测得到的轨道几何参数,对轨道质量进行评定。
我了解了不同的轨道质量评定方法,并学会了如何进行轨道质量评定。
3. 轨道维修:根据轨道检测结果,对轨道进行维修。
我参与了轨道维修的实际操作,掌握了轨道维修的基本技能。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技能提升:通过实习,我在轨道检测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我学会了如何操作检测设备,掌握了轨道检测的基本技术。
2. 团队协作: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证轨道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安全意识: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轨道检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4. 反思: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在轨道检测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某些检测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对轨道检测技术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轨道检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轨道检测方面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学习方向。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铁两用检测车测量系统预研报告武汉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办公室2011年3月1 预研目的 (3)2 预研目标 (4)2.1 目标之一:研制快捷稳定的轨道数据采集系统 (5)2.2 目标之二:研制精准高效的数据处理算法和软件 (5)2.3 目标之三:研发适用的轨道管理系统 (5)2.4 轨道综合检测车系统构成 (6)3 轨道检测技术现状分析 (6)3.1国外铁路轨道检测现状 (6)3.2国内铁路轨道检测现状 (7)3.2.1 GJ-3型轨道检测车 (8)3.2.2 GJ-4型轨道检测车 (8)3.2.3 GJ-5型轨道检测车 (9)3.2.4新型高速轨道检测车 (11)4 预研内容 (13)4.1 车辆定位技术 (13)4.2钢轨断面测量技术 (13)4.2.1 断面磨耗定义及对铁路的影响 (13)4.2.2 断面磨耗检测原理 (14)4.2.3 系统结构图 (15)4.3 轨道几何测量技术 (16)4.3.1 轨道几何测量内容 (16)4.3.2 轨道几何测量原理 (16)4.4 限界测量技术 (23)6 风险评估 (23)7 建议 (24)1.1.1 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轨道几何检测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线路全断面检测技术动态基准测量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1 预研目的1.1 铁路发展背景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路提速战略的实施,轨道交通向高速度、高密度的方向发展,交通运营安全保障工作变得越来越艰巨,行车安全和舒适问题已成为运输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在铁路基础设施中,轨道一直是薄弱环节,因此铁路动态检测成为一项重要措施。
相应的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也不得不由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向现代车载式高速动态检测方式转变。
近年来,轨道检查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迅速发展,检测精度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在轨检车检测结果的监督和指导下,线路质量得到普遍提高。
以动态检测为主,静态为辅的轨检思想已深入人心。
但是,在行车速度或检测速度提高以后,国内轨检车的不适应日益突出,既有的轨检车技术发展思路与国外先进的轨检车技术发展方向不一致,必将影响检查结果的客观与公正,与先进国家轨检车技术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尤其是在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仪讨论并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以上,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高速铁路1.2万公里以上。
2008年,中国政府根据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对铁路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
而截至到2008年,全路共配套各种类型检测设备37辆,远远赶不上我国轨道建设发展的步伐。
虽然提速以后快速线路基本上全部更换了提速道岔,但线路加强力度还没有达到提速所应有的要求。
对列车的安全、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行速度的提高和重载列车的开行,对轨道的破坏作用加大,导致轨道状态的恶化加剧。
因此,加强轨道动态检测力度,及时掌握轨道质量状态,正确指导线路养护维修,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已成为铁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尤其是客车提速后,重载列车的开行。
在线路上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公务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为确保轨道良好的状态,必须加强轨道的动态检测。
而动态检测的主要检测工具轨检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1.2 城市轨道发展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大发展时期。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已经开通运行轨道交通的城市12个(含香港、台湾地区),其中大陆10个城市通车线路总计达30条,通车总里程729公里。
截至2008年9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从1995年的43公里增加到775.6公里。
而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共有约50条,1154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在建。
截至目前,有约27个城市正在筹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其中2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复。
至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将建设79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259.84公里,总投资8820.03亿元。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超过4500公里。
2009年6月16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9-2020)》。
根据规划,2012年以前,武汉市将建成轨道1号线、2号线和4号线一期,总长72公里,形成沟通长江两岸的“工”字型线网;到2020年,新增5条轨道交通线路,形成由8条线路组成、总长238公里、覆盖三镇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体系。
2 预研目标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以公铁两用车为载体,研究由差分GPS/INS(惯导系统)集成定位定姿、线激光器、线阵CCD相机、3D相机、激光测距机、激光扫描仪、立体相机、超声探伤仪与车轮编码器等多传感器集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全断面检测与测量平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全断面信息的快速获取;研究多源数据的融合处理与异常信息(病害信息与超差信息)的快速提取,实现城市轨道状态的动态分析(如铁路隧道变形分析、轨道几何参数与平顺性分析、轨道健康状态分析、轨道交通状态综合评价),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提供及时可靠的轨道状态信息与技术保障。
进而实现铁路养护管理的快捷、精确、规范和有效。
2.1 目标之一:研制快捷稳定的轨道数据采集系统该研究目标包括:➢设计稳固而美观的车载平台,创造舒适的数据采集工作环境;➢快速、高分辨率的铁路图像采集系统;➢色彩逼真、清晰度高的沿线设施子系统;➢激光扫描三维数据采集子系统;➢准确可靠的激光线结构线路几何数据采集子系统;2.2 目标之二:研制精准高效的数据处理算法和软件该研究目标包括:➢研究基于轨距及轨向的测量算法和软件,实时对铁路病害进行处理、坐标转换、合成和滤波。
➢研究基于高低不平顺的惯性测量和三角形测量原理的摄像测量技术的算法与软件。
➢研究基于水平几何参数的水平测量原理的算法与软件。
➢研究基于线路全断面的三维尺寸的测量,从而获得线路横纵断面、铁路隧道净空、邻线间距、邻近建筑物距等重要指标的非接触式算法与软件。
其主要为1维的激光测距技术和二维的三角形摄像测量和三维的立体摄像测量技术。
2.3 目标之三:研发适用的轨道管理系统该研究目标包括:➢基于国家和铁道部相关轨道检查与养护规范的路况数据的统计和报表输出➢能实现基于几何参数、加速度、磨耗、线路环境设施、接触网等指标的显示、查询和输出。
2.4系统构成3 轨道检测技术现状分析3.1国外铁路轨道检测现状国外轨道检测车(简称“轨检车”)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77年第一辆简易轨检车诞生。
在各种静态检测设备和手推式检测工具使用的基础上,20世纪40年代,瑞士、联邦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继研制开发了采用弦测法检测技术、接触式机械测量技术、检测速度为60公里以下的轨道检测车。
二次世界大战后,轨检车由机械式向电气式转变、测试仪表电子化、检测项目增加、速度提高、并开始应用惯性基准原理。
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电子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轨检车检测技术的革命,轨检车普遍采用惯性检测技术,光电、电磁、电容等非接触传感器、伺服跟踪、自动补偿修正、车载计算机、模拟信号数字化处理以及数字滤波等技术在轨检车上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检测设备安装接口方式的独立设计(主要指安装方式或悬挂方式改变),为高速铁路轨道状态安全、实时检测与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国外轨道检测技术见表一表一:国外轨道检测技术发展现状3.2国内铁路轨道检测现状我国轨道检测技术紧跟国际轨道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创新研究,已经形成了满足高速铁路、既有铁路和地铁、城市轻轨等多领域轨道检测需要的检测系统和分析处理系统,目前正在向更加高速、智能、高效、便携等方向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国内轨道检测技术体系,从检测系统类型划分为GJ-3、GJ-4、GJ-5三种类型,三种检测设备代表了我国不同时期的轨道检测技术发展水平,截止2008年全路共配套各种类型检测设备37辆。
其中GJ-4、GJ-5型检测设备已成为我国既有线路轨道状态监控的主要手段,最高检测速度达到200km/h。
在CRH2-010A和CRH2-061C动检车上自主研究的轨道检测系统检测速度分别达到250 km/h和300km/h,目前CRH2-010A动检车承担着每月既有提速干线的检测任务。
通过集成创新研制的0号高速综合检测车的轨道检测系统目前承担着京津城际铁路的检查任务和部分提速干线检测任务,检测速度达到250 km/h。
3.2.1 GJ-3型轨道检测车20世纪80年代,开创了该系统,首次实现了高低、水平、三角坑、车体垂直和水平加速度项目实时检测,以检测波形和数值超值方式实时输出检测结果。
实现了轨道几何超限计算机自动判别的功能,从而结束了长期采用人工判别超限的方式。
但该轨检车的电路大多采用分离式元件、稳定性差,加之安装时间跨度大,即使同一种仪器使用的元器件和接口也不完全一样。
造成了备件选择和备用上的极大困难,养护维修难度很大。
3.2.2 GJ-4型轨道检测车90年代,激光、陀螺、自动控制技术和数字滤波等技术的运用,为提高检测设备可靠性,降低GJ-3型轨道检测系统分离元器件、稳定性差的缺点,在原有GJ-3型检测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轨距、轨向、超高、曲线半径等检测项目。
还可以识别道岔、道口、桥梁等地面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物,方便公务人员查找轨道病害位置,但其测量轨道、轨距的光电伺服机构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轨距吊梁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
随着轨检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轨距吊梁所受的振动和冲击力大大增加,工作环境恶裂,加速了轨距吊梁的疲劳断裂。
加之没有实时探伤检测手段,一旦出现轨距吊梁断裂、脱落,必将引发安全问题。
1999年和2000年,检测中心、沈阳局、乌鲁木齐局轨检车都出现了吊梁螺栓断裂和吊梁纵梁及横梁断裂问题,给检测工作蒙上了阴影。
●装在轨距吊梁上的检查设备故障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