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维柯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相当于 逻辑学、哲学的“新科学”。克 罗齐认为它就是“美学”。 维科对“诗性智慧”的揭示深 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根基,这就是 诗性活动的本性和它在人类文化 中的奠基地位。
美学概论
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四、鲍姆嘉登对“美学”的设定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1714—1762)对诗性活动领域的分析,不 是返回到历史的起源处,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 他把审美现象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 的认识活动。并对应地提出了相对于逻辑学的“aesthetics”,即“感性 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它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并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 贡献:
鲍姆嘉登不像其他的理想主义者那样,把感性的领域彻底排斥在知
识的领域之外,而是把它归于知识和认识的范围,为“美学”这个学科 在整个的知识体系中赢得了一个存在的地位。
美学概论
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五、美学概念在中国的确立
首先使用汉字“美学”以此来翻译aesthetics是日本人中江肇民 之所以用“美学”一词主要有两点, 一是当时著名的学人采用此词,二 是“美学”一词在晚清的教育体制 和学术体制改革中正式进入中国的 教育体制和学术体系。 中国学界普遍认为“美学”作为 aesthetics这一学科的名称,本身 就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特性和中国现 代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时的一种态度。 中江肇民(1847-1901)
美学概论
第二节 美学研究什么
(三)美的现象的历史性 美的现象的复杂性还在于,它不是一旦存在,就一劳永逸地存
在,而是随时代、文化和个性变化而不断变迁的。这就是美的现象
的历史性。 它说明:(1)没有固定不变的美,也同样没有所谓的“美本 身”;(2)美的现象无论是随时代变化,还是随文化和个性而不 同,都说明美的现象是随人的审美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美学概论资料

美学概论资料

04
美的创造与表现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
•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 能够将美的元素融入艺术作品

艺术家的审美创作过程
• 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加工
• 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探索
⌛️
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 塑造美的形象和意境
• 传达美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美的传达与表现技巧
01
美的传达技巧
• 运用适当的艺术语言和形式

⌛️
美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艺术创作美学
•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美的追求
• 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

艺术创作美学的方法
•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 能够将美的元素融入艺术作品
⌛️
艺术创作美学的作用
• 提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 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神学美学
•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美学观念
• 现代美学: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家的美学理论
03
美学的研究领域
• 美学理论:研究美的本质、特性等问题
• 美学史:研究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 美学批评: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
西方美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美学思想的起源
• 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东方美学思想的起源
• 中国:孔子、老子、庄子等先秦诸子学派的美学观念
• 印度:梵高、世尊、龙树等佛教美学思想
• 日本:空海、良宽、正冈子规等日本美学观念
东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艺术概论总结摘要一、名词解释1、艺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者说是,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

2、审美: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

3、非审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说,是指与审美活动无关的、主要通过概念来理解的认识活动,具体地说,是主体对艺术的非审美学方面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评价和判断,或者说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认知和评价。

4、反艺术:一种标榜或实现艺术表现的个性化而采取的极端的反艺术传统和规则的行动(包括创作本身),其标志就是对传统的艺术语言的解构。

5、自然生成:主要是指,符码和意象以及情感和意义的合成,并非人为拼贴,而是水到渠成、自然的生成。

6、艺术:一种交流信息、表现情感和意义的自律而又自洽的符号系统。

7、意象: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在实境向虚境转化的时候,象与意开始融合,情与景形成统一,最后生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形象。

8、艺术技巧:专门化的形式操作的才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选择和处理各种素材、塑造形象所采用的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9、艺术风格:谈论艺术总体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谈论艺术的差异性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视角。

10、优美:处于矛盾相统一的一种平衡状态,一种比较单一的、无深度的、透明的建构。

11、美感: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情感。

12、崇高:主体的一种精神奇遇,一种在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中使精神无限增值的奇遇,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遇的强劲气势。

13、幽默:是人的天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即时即兴的表现。

14、讽刺:描绘这种有限的主体与腐化堕落的外在世界之间矛盾为己任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艺术中,讽刺是讽刺家机智幽默表达自己的批判观念,使其批判悬有娱乐性和战斗性的一种风格和技巧。

15、滑稽:指某种智力上的缺陷、不协调、不一致;是形式对内容的充分,某种物质性质的不一致,是道德的缺陷。

16、荒诞、掏空了精神的世界和主体,是失去了方向、目的、价值与意义的世界与主体,同时也是陌生的、疏远的、歪曲的世界和主体。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什么东西是美的”vs “美是什么”结论:美是难的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二、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分为哪几个方面和代表性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秩序、明确和匀称)(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1)柏拉图: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东方艺术。

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物质溢出精神古典型:希腊雕刻。

内容和形式契合。

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术。

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

”评论: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三、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大讨论中的四种不同观点(四派):美是客观的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派”与“主观派”:(一)蔡仪: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美学及其对象●学习美学的意义●学习美学的方法第一节美学及其对象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感受的科学。

一、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审美意识萌芽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的审美意识是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萌芽和发展起来的。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了美,发现了美,产生了对美的认识和反映,产生了审美意识和观念。

2. 古代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的思想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和六律以聪耳”;“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

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与确立鲍姆嘉通是美学学科确立的奠基人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正式出版美学专著,初步确立了美学的对象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学观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基础上;坚持了科学方法论原则三、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现实美、自然美天体宇宙、山水风光、朝霞彩虹、花草虫鱼、社会美人类的创造活动和成果、人物美。

●研究艺术美艺术美是现实美集中深刻典型的反映,是人们对现实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

●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活动中的美感问题,研究审美知觉、审美联想和想象等等当代西方美学的“移情说”、“异质同构说”、“距离说”四、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美学和哲学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2. 美学与伦理学区别:对象不同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3. 美学与心理学区别:对象、范围不同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理学成果;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一、美是怎样产生的本质特征:美的本质问题是解决美学中其他问题的基础,它决定了作为它的反映形态。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

人类曾经提出美与善(美善相乐)、美与恶(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观点。

美是一种社会存在,并非自生自在。

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有密切关系。

美产生的两个条件:1)人类必须从自然界取得一定的自由,自然界从与人完全敌对的、恐怖的变成有利有益的对象,2)人的感官必须从动物性的变成人的社会性的器官。

此两方面的条件实际上是人类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依据。

二、美是怎样发展的美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两种趋向:一是美的非功利趋向——由“有用即美”到美用结合再到非功利的“纯美”。

二是审美对象由人的制造物向自然、社会领域拓展。

(一)美先于艺术1、美与艺术不能等同,是两个范畴的内容,美产生于艺术之前,美大于艺术。

例1: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制作在满足人们的实用要求中,注意了产品的灵巧和实用,以引起人们的精神愉悦。

例2:西班牙原始壁画是有宗教巫术色彩的。

2、美的属性(1)美的形象性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只有形象才是外在的显现。

例1:泰山之美在其形象之美。

汉武帝:“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例2:《红楼梦》贾宝玉的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2)美的感染性例:贝多芬演奏的效果——1824年。

(3)美的功利性是指美对人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有利、有益、有用,至少无害的特性。

(二)形式美的出现1、是美由“有用即美”到美用结合再到“纯美”的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

(教材)2、形式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例:几何纹饰的演化、太极图形。

三、为什么研究美的本质(一)怎样解释“美的本质”:1、澄清两个问题: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举例: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美是难的”。

美本身不是外在的性质,而是事物的内在内容。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认为,审美与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中就广为流传审美发生于劳动的理论,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没有地址的信》。

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与文艺理论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至今仍有较大影响。

异化劳动:指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的扭曲形式,它的基本意思是异己化劳动、敌对化劳动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雅典、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崇高:又称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形式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键、奇特的特色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经过复杂的逻辑或智力操作过程,在大脑存储的现有经验与实践基础上直接,迅速地获得的对于审美对象的认知。

它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直接性,突然性,穿透性。

审美判断:指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具有的特定心理感受和评判过程艺术审美价值: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性价值,通过物态化的形式体现了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其中不仅包括艺术家创造性活动的价值,而且包括艺术对人的审美塑造价值。

概括的说,艺术审美价值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感创造和超越现实两方面。

审美文化: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观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

代表了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简述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基本特征审美主体:①审美主体是在具有社会属性前提下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②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③审美主体的心理机制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审美客体:①审美客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变化发展标志着人类生产劳动的历史进程。

②审美客体的发展有着一个由生活形态到审美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变化过程。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艺术想象与生活 艺术激情与生活 梵高油画.ppt 梵高油画
艺术技巧与生活
3.艺术美与艺术家 3.艺术美与艺术家 的创造性劳动 (1)主体与客体 (2)内容与形式
十 艺术美
思考题: 思考题: 1.什么是艺术美? 1.什么是艺术美? 什么是艺术美 2.如何理解艺术美中的主客体关系 如何理解艺术美中的主客体关系? 2.如何理解艺术美中的主客体关系?
2.关于美与美学的感受 2.关于美与美学的感受 (1)《乐记》曾侯乙墓编钟.ppt 乐记》曾侯乙墓编钟.ppt 顾恺之“以形写神”与谢赫“气韵生动” (2)顾恺之“以形写神”与谢赫“气韵生动” 洛神赋.ppt 洛神赋.ppt (3)古希腊的美学思想
一 什么是美学
3.美学学科的产生 3.美学学科的产生 (1)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 “感觉学” 感觉学” 1750 Aesthetica 感觉学 理性) 逻辑学 知(理性)—逻辑学 意志) 伦理学 意(意志)—伦理学 感性) 美学 情(感性)—美学 康德、 (2)康德、黑格尔对美学学科知识的系统化 (3)中国美学家王国维
八 自然美
1.什么是自然美? 1.什么是自然美? 什么是自然美 2.自然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自然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八 自然美
展子虔《游春图》 展子虔《游春图》
八 自然美
宋徽宗《池塘秋晚图》 宋徽宗《池塘秋晚图》
八 自然美
3.自然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3.自然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自然作为人的生活环境 (2)自然美中的形式美
司母戊鼎.ppt 飞天图.ppt
对称均匀
紫禁城.ppt
调和对比 比例
人体比例图.ppt
清明上河图.ppt
九 形式美
思考题? 思考题? 1.什么是形式美? 1.什么是形式美? 什么是形式美 2.形式美的构成法则有哪些 形式美的构成法则有哪些? 2.形式美的构成法则有哪些?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一章1.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感受与理解距离说布洛——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离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距离说——主张在艺术欣赏时绝不能陶醉在审美里面,钻进象牙塔,而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站在维护社会文明的立场采取一种文化批判的态度(强调的是必须与纯粹审美的欣赏保持一定的距离)一个强调超社会功利性的审美心理特征,一个强调艺术的审美与社会功利的密切联系。

理解美:美学是对美的现象,我们对于美的现象的判断,以及我们创造美的现象的行为动机等,把本来属于本能和感受领域的审美生活提高到理解水平。

2.独立美学P5“美学之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了第一部美学专著《美学》,他认为美学就是研究情感的学问,所以他的著作译成中文是感性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3.美学的泛化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格尤塔心理学美学社会学:丹纳《艺术哲学》,接受美学人类学:人类学美学哲学,生命美学(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美学等美学的构成(李泽厚《美学四讲》)美学分为哲学美学、历史美学(审美意识史、艺术风格史美学史)、科学美学(基础美学、实用美学)基础美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美学,分析美学等实用美学:文艺批评和欣赏的一般美学;各文艺部类美学(如音乐美学、电影美学等);装饰美学;社会美学(涉及社会生活、组织、文化、环保、生态平衡等);教育美学;科技生产美学(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声光等)等。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美学研究的对象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鲍姆加登最早提出了这种观点: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2.美学是艺术哲学(黑格尔“只有艺术中才有真正的美”)3.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科学(车尔尼雪夫斯基)4.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与现实的上身美关系的科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指的是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人)要求客体(对象)能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而客体也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的一种特殊关系。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什么东西是美的”vs “美是什么”结论:美是难的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二、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分为哪几个方面和代表性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秩序、明确和匀称)(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1)柏拉图: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东方艺术。

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物质溢出精神古典型:希腊雕刻。

内容和形式契合。

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术。

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

”评论: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三、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大讨论中的四种不同观点(四派):美是客观的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派”与“主观派”:(一)蔡仪: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引言美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

美学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化功能。

特别是针对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给学生精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学课程可以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发挥美育陶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的教育功能,以塑造学生的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论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1、在中国古代(1)大羊为美:以用为美、以饰为美;(2)无害为美:《国语》伍举论美;(3)中和为美:《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仪;(4)仁为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3)充实之谓美: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4)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体即美”、“美即逍遥和自由”;(5)《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2、在西方(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和善;③柏拉图的“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著三卷本《美学》巨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2)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审美客体——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主观的美感;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

2、美学研究的方法:(1)方法论原则: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然是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2)具体方法:①艺术学的方法;②心理学的方法;③社会学的方法;④发生学的方法;⑤科学实证法。

美学概论第一讲 绪论

美学概论第一讲 绪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学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研究,可以增进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
提升个人素养
美学素养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美学,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 水平,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美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开始,西方美学不断发展和演变,经 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阶段 ,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成果。
中国美学史
中国美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强调的是审美与道德、政治 、文化的统一。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美学经历了汉唐经学 、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不同阶段,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 心的美学思想体系。
美学的学科关系
美学与哲学
美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为美 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而美 学则从审美现象入手,探讨美的本质和 意义,丰富了哲学的内容和体系。
VS
美学与其他学科
美学还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 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为美学提供 了对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深入分析,社会 学和文化学则从社会和文化层面探讨了审 美现象的背景和意义。
05 美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美学研究的价值
美学与人类文明
美学与哲学
美学与日常生活
美学作为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 学科,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 相连。通过对美学的研究,可 以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 文化和社会背景,揭示人类审 美观念和艺术形式的演变。
美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美学的研究,可以深入 探讨哲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如美的本质、艺术的定义、审 美经验等,为哲学研究提供新 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1、中和――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强调审美中的合适尺度和恰当分寸;强调各种因素的和谐兼容多样统一。

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2、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3、审美形态――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的感性形式与存在形态,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4、惊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存在状态。

它始于主客区分,继于主体对客体的探索。

审美惊异不是一般生活中的好奇、惊诧。

并非一种单纯的感性刺激,一种主观的任意,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审美惊异也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5、审美关系――人与对象关系之一种。

其特殊性表现为主体与对象的融合、无利害关系。

6、气韵――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7、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追求。

8、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9、优美――传统而普遍认识的审美形态。

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它唤起人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达到高度吻合一致的状态。

10、丑――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西方美学的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中国美学经历的阶段:清末明初美学,五四美学,30-40年代美学,50-70年代美学,80年代美学,90年代美学。

美学的两义。

美论美学:主张美是关于美的学问。

感觉论美学:认为美学是关于感觉的学问美学属性:就是美学作为学科的基本属性审美沟通七要素: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审美文本审美语境审美符码审美媒介审美文化审美文化是神没沟通在其中发生并产生影响的现成审美符号系统及其传统的集合体。

美学当代性是指美学主要把握当代审美与艺术问题领域,可以内在地通向传统性。

美学是一门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去研究人的审美沟通的人文学科,简单讲是美学是研究神没沟通的人文学科。

审美文本是审美中的文本简称,凡是审美沟通中可以激发主体审美体验的符号表意系统,无论其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审美文本。

审美文本层面是指审美文本的以感兴为核心的多层次构造,包括兴媒层,兴辞层,兴象层,兴味层等层面。

审美文本的价值形态是只特定审美文本呈现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意义系统及其评价状况。

审美文本的古典价值形态,是指那些在中西方历史中已获得相对固定的经典地位的价值形态。

如优美与壮美,悲剧与喜剧,阳刚与阴柔,典雅与自然。

悲剧通过呈现人类生活冲突来激起悲情,从而使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战胜或化解现实的苦难。

喜剧通过呈现那种荒谬背理的人物及其行动,使人认清他们的存在无根据,通过笑直接否定它的合理性。

审美文本的现代价值形态是指在20世纪以来的中西方历史中已经和正在获得一定主导地位并与古典价值构成消解或悖逆关系的价值形态,如反审美,泛悲剧,审美与生活互渗,全球审美化,无意识的商品化,超级真是,后情感主义等。

审美体验是特殊的瞬间性人生经历,代表着人生意义的瞬间生成。

是日常体验的升华,它是个体在亲自活动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直觉。

日常体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

为审美体验提供丰厚的基础,并可以转化为审美体验。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第一章话说美学(美学学种论)一、何谓“美学”1、18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德国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的背景下,做为德国理性思潮的代表人物,出版一本《Aesthetica》(“感性学”),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美学,他认为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是人的心理现象,这实际上讲的就是美学。

研究人心理不同构成要素,就成了不同的学科,包括:知——逻辑学情——感性学意——伦理学2、关于美学的争议(1)美学本应姓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苏格拉底中国洪毅然表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美而引发的情感,而非感性。

(2)美学本应叫“艺术哲学”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学实际上就是艺术学。

德国黑格尔(18C末19C初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学》三大卷“我们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中国朱光潜“艺术心理学”北大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马奇人大哲学系《艺术哲学》武大刘纲纪《艺术哲学》(3)美学本应为美感学(审美心理)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休谟“主观决定一切,美学就是研究美感心理现象,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美是人心中的一种快感愉悦。

”在中国80年代美学热潮中李泽厚的“向内转”是在“人本哲学”思潮下产生的,尊重人的价值,人性哲学。

(4)美学应为审美关系学(法国)狄德罗“审美关系学”,“美学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关系,而它们之间是丰富多彩的。

没有人与现实的关系,就没有世界的美。

”(中国)王朝闻《美学概论》,“美学是研究关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以上学说中,美和艺术是建立在客观美的基础上,而美感则是建立在主观美的基础上,审美关系学,人以自己的情感感受客观美,将主客观结合起来,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3、为美学正名(1)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的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针对黑格尔认为矛盾冲突必然导致毁灭 的观点,车认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与 艰苦斗争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冲突不必然 导致悲剧。他说:“航海者同海作斗争,同惊 涛骇浪作斗争,他的生活艰苦的,可是难道这 种生活必然是悲剧的吗?有一只船遇着风暴给 暗礁撞坏了,可是确有几百只船安地抵达港 口。就假定斗争总是必要吧,但斗争并不一定
都是不幸的,结局圆满的斗争,不论它经过了 怎样的艰难,并不都是痛苦,而是愉快,不是 悲剧的,而只是戏剧性的。”
(3)针对黑格尔认为悲剧有矛盾冲突的必然 性,车认为悲剧不一定在我们的心中唤起必然 性的观念,必然性的观念决不是悲剧使人感动 的基础,也不是悲剧的本质。他认为“在生活 里面,结局常常是完全偶然的,而一个也许是 完全偶然的悲剧的命运,仍不是其为悲剧。” 这样车就把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完全推翻了,凡 是痛苦和不幸的事件都被他认可为悲剧了。
(3)从黑格尔悲剧观可以总结如下:①悲剧具有矛 盾冲突的必然性,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理性、伦理的 力量而非现实的物质力量或阶级力量。②抹平了美丑、 善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③有一定的乐观主义精神, 强调通过矛盾双方的冲突扬弃各自的片面性而肯定其 合理性。
3、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悲剧观的批判
(1)针对黑格尔认为由于矛盾冲突而死的人 是罪有应得,车指出在沙皇专制制度下含恨而 死的人是无辜的,不是他们的罪过而是沙皇造 成的。他说:“当然,如果我们一定要认为每 个人的死亡都是由于犯了什么罪过,那么,我 们可以责备他们:苔丝狄蒙娜的罪过是太天真, 以致预料不到有人中伤她;罗米欧与朱丽叶也 有过罪过,因为他们彼此相爱。”
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素质的 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致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 美感受。由此推而广之,把具有这一根本特征的其他 文学作品,甚至把生活中具有悲剧意义的事件,统统 称之为悲剧,从而使悲剧成为一个较为普泛的美学范 畴。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称之为悲或悲 剧性较为合适;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的悲剧,是狭义 的悲剧,仍以悲剧称之为宜。 由于悲剧具有悲与痛苦的特征,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悲 伤的、痛苦的事情经常被人们称为悲剧,但不是所有 令人悲悯的生活事件都可以进入美学意义的悲剧范畴 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思考:为什么不是所有生活中的不幸都可以成为美学 意义上的悲剧?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关于悲剧的起源希腊人认 可的是“命运说”,他们习惯用命运来解释悲 剧的根源,认为命运是超越于人之外的,不可 抗拒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抛弃了命运说,提出 “过失说”作为悲剧的根源,不是在外在的力 量中,而是在人自身内部寻求悲剧的原因,这 比命运说前进了一步。
2、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他认为,情节应该描写“与我们相似”的人,他“不十分 善良,也不十分公正”,只是一般的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 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犯了过失。悲剧主角在道德 上是一个好人,但他的悲剧过失是良好愿望意想不到的结果, 不是蓄意的,而是意外的。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过 失说”。
(3)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怜悯与恐惧在积极方面能起到“陶 冶”、“净化”的作用,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三、美学史上对悲剧本质的探讨
1、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
(1)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2)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理论的“过失说”。他指出,悲剧 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通过情节的安排,悲剧可以引 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在情节的安排上,悲剧不应写好人 由顺境转入逆境,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为顺境,也不应写极恶 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些情节都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
执政官伯利克里在雅典卫城建造了能容纳数万人的半圆形露天 剧场,并向群众发放观剧津贴。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都举办盛大 的戏剧比赛。国家的大力提倡和人民的普遍参与使希腊悲剧在 公元前五世纪达到空前的繁荣,出现了最有名的三大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二、广义的悲剧与狭义的悲剧 悲剧作为一种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样式,基本特征
(1)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 的冲突和调解。即就各自的立场来说,双方都 带有一定的理性和普遍性,都是正确的。但是, 结合具体情境,各自的代表人物要实现这些理 想就会发生冲突,一方的实现要另一方的牺牲 为代价,当然牺牲的是理想的代表人物而不是 理想。通过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的罪有应得的 痛苦与毁灭,双方的理想片面性都被相互否定, 而换来和解。
第二节 悲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农村庆祝丰 收而祭祀酒神的颂歌。祭祀酒神时,合唱队 身披羊皮扮成半人半羊的角色,悲叹地吟唱 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痛苦,并且赞 美他的再生。最先的酒神颂歌是由歌队提问, 一人作答。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增加戏剧的成分,加上了第二个 演员。使合唱抒情诗变成了独立的悲剧艺术。 悲剧从其起源看是一种祭祀表演,与痛苦与 不幸有关。
(2)黑格尔对悲剧理论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从矛盾 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痛苦,然 而也是矛盾的调和与理想的胜利。因此,悲剧所产生 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恐惧和怜悯”, 而是愉快和振奋。黑格尔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 原因造成的,而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 这是一种进步。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建立在索福克勒斯的另一部代 表作《安提戈涅》的基础上。
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调解。在《安提戈涅》 里,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就是安提戈涅和国王克瑞 翁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亲属爱,克瑞翁代表维护国 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理想就各自的立场都是正确的, 具有普遍意义。然而在具体情境中,某一方理想的实 现就要和它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安提戈涅为了实现 亲属爱必然破坏王法,克瑞翁为了维护王法必然剥夺 死者应得的葬礼。因此,这两种理想都是片面的。 “悲剧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理想人物遭受痛苦或毁 灭。……他个人虽遭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 毁灭。”安提戈涅死去了,克瑞翁也家破人亡,孤零 零地守着王位,但他们所代表的理想——亲属爱和王 法以后仍然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