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干嘛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干嘛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干嘛的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等类型及其特点;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2.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并进行模拟实验;3. 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如CAD等)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机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力、运动、能量、功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概述2. 常见机械传动: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条传动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传动3. 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液压泵、液压缸、气压泵、气压缸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液压与气压传动4. 机械零件:轴、轴承、联轴器、减速器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械零件5.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的基本操作,绘制简单的机械零件图;教材章节: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6.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设计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并进行模拟实验;教材章节:第六章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机械原理基本概念,进行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第二周:常见机械传动,分析各类传动的特点;第三周: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学习原理并进行实验;第四周:机械零件,认识各种零件及其作用;第五周:计算机辅助设计,学习CAD软件基本操作;第六周:机械传动系统设计,分组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目的的探究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机械分析和设计能力。

具体而言,我们的课程设计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设计实际的机械系统,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机械原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

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 独立思考和创新:通过课程设计,我们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机械原理应用于具体的机械系统设计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改进机械系统性能和效率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能力。

3. 团队合作和沟通: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其他同学组成团队合作完成设计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互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技能: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如使用机械制图软件进行绘图、使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测量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分析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技能。

这些能力和技能对于学生今后从事机械工程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我们将使用一台小型汽车发动机作为研究对象,并设计一个能够模拟汽车运动的机械装置。

这个装置将包括几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车轮。

首先,我们将以发动机为中心展开设计。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组件,它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动力,驱动车辆前进。

我们将模拟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使用气缸、活塞和曲轴等零部件来展示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通过控制燃料的供给和排气的开关,我们能够控制发动机的转速和输出功率。

其次,我们需要设计传动系统,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车轮。

传动系统通常包括离合器、变速器和传动轴等部件。

离合器用于分离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传动,变速器则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车辆的速度和扭矩输出。

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车轮上,使车辆能够前进或后退。

最后,我们需要设计车轮和悬挂系统,以便车辆能够平稳地行驶。

车轮通常由轮毂、轮胎和刹车器组成,它们通过悬挂系统与车身相连。

悬挂系统可以减震和支撑车身,以提供舒适的驾驶体验。

通过模拟这一完整的机械系统,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运作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各个部件的参数和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原理的实际应用,并培养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02
掌握了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
04 不足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设计进度滞 后。
05
06
对某些设计软件的掌握不够熟练,影响了 设计效率。
对未来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展望
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 化设计,以满足多样 化的市场需求。
加强与其他专业的交 叉融合,拓展机械系 统方案设计的领域和 应用范围。
作精度等方面。
可靠性
评价机械系统在规定的使用条 件下,能够无故障地完成预定 功能的性能。
经济性
评价机械系统的制造成本、运 行成本以及维护成本等经济指 标,以确定其经济可行性。
安全性
评价机械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对 操作者和环境的安全保障程度

03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
确定设计目标
根据设计任务,确定设计目标,如优化机械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稳定性、降低 能耗等。
设计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制定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任务和目标,制定初步的设计方案,包括机械系统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关键参数等。
方案优化
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如改进结构、调整参数、提高效率等,以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
设计要求
设计方案应满足实际需求,具有 创新性和实用性;同时,设计过 程需遵循工程规范和安全标准。
02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概述
机械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机械系统的定义
机械系统是由各种机械设备、装置、 工具等组成的,用于实现特定功能的 整体。
机械系统的组成
机械系统通常包括原动机、传动装置 、执行装置、控制装置以及辅助装置 等部分。
引入更多的智能化和 自动化技术,提高机 械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朱文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朱文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朱文坚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力学基础知识,包括力、压力、摩擦力等;•学习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机械设计的常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力学原理分析简单的机械系统;•学会使用绘图软件或手工绘制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和分析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工程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和协作;•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注重实践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元件、控制系统等,并分析其功能和相互作用。

2.力学基础知识:学习力、压力、摩擦力等基本力学概念,掌握力学原理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3.机械传动:学习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如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理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4.控制系统: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学习常见的控制策略和应用。

5.机械设计:学习机械设计的常规方法和步骤,掌握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方法。

6.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了解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际操作。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表彰团队成员在课程设计中的杰 出工作。
经验总结
分享团队成员在课程设计中的经 验和教训。
实际应用
解释为何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重要。
设计目标
设计和开发
性能优化
确定要设计和开发的物品或系统。 阐述优化性能的具体目标。
可持续性
说明设计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 考虑。
设计方案
1
研究和分析
开展研究,分析设计要求和约束。
概念设计
2
生成多个概念设计,并进行评估和选择。
3
详细设计
制定详细设计并创建相应的图纸和模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
本课程设计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课程设计任务简介
背景
解释为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必 要的。
团队合作
讨论小组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
学习工具
介绍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将使用的 工具。
问题陈述
挑战性问题
提出一个挑战性的机械原理问题。
解答方法
概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设计要素
1 材料选择
2 结构设计
选择适合设计需
解释如何控制设计中的运 动。
性能测试计划
测试目标
明确测试的目标和指标。
测试方法
阐述测试所需的步骤和方法。
数据分析
解释如何分析测试数据以评估 设计性能。
结论
团队成果
展示团队完成设计任务的成果。
证书颁发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机械原理设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设计的基本思维和方法。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解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了解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

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机械工程的兴趣,认识机械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积极的科学探究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机械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第二部分,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第三部分,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机械的创新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讲授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将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多媒体资料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机械原理,实验设备将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几个方面。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进行评估。

作业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进行评估。

考试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考试的分数来进行评估。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在每周的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共计16周。

机械原理怎么做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怎么做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怎么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及其原理等核心知识点;2. 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生活中简单机械的运作过程,解释相关现象;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试和优化;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复杂的机械设计任务;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机械原理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动手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引导其关注课程内容。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原理知识,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介绍机械、力、运动等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 机械原理概述2. 简单机械及其原理:分析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教学内容:第二章 简单机械3. 机械运动和力的作用:讲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以及相关力学知识。

教学内容:第三章 机械运动和力的作用4. 机械设计基础: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及步骤。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教案

机械原理教案一、引言。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性能,是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的理论基础。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概念。

1. 机械原理的定义。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性能的科学,它是机械工程的基础学科,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的理论基础。

2. 机械原理的研究内容。

机械原理主要研究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变换、力的作用、力的分析等内容。

三、重要原理。

1.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直线运动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旋转运动可以用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来描述。

2. 运动的变换。

机械运动可以通过齿轮、带传动、连杆机构等方式来实现运动的变换,不同的机构可以实现不同的运动变换。

3. 力的作用。

机械运动需要受到外力的作用才能实现,力的作用可以通过力的分解和合成来分析和计算。

4. 力的分析。

机械运动中的力可以通过牛顿定律和动力学原理来进行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平衡和力的合成来确定。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

通过讲授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2. 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 互动教学。

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五、教学安排。

1. 第一周,机械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解和理论分析。

2. 第二周,机械运动的描述和变换的实验教学。

3. 第三周,力的作用和分析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4. 第四周,机械原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操作。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考核。

通过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20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20篇

第13章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汇编近几年来,随着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重点应放在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和设计上,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这已成为共识。

本书从这一认识出发,并根据《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提出的要求,汇编了二十个课程设计题目,供教师选用和参考。

13.1 四工位加工机床的刀具进给系统和工作台转位系统设计(1) 功能要求及工艺动作分解提示 1) 总功能要求实现对工件的装卸、钻孔、扩孔、铰孔。

2) 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分解提示四工位加工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分解如图13.1所示。

该系统由安装工件的回转工作台和装有刀具的主轴箱及传动部分组成。

工作台有四个工位,能绕自身回转轴线作间歇转动。

主轴箱上装有三把刀具,对应工作台Ⅱ位置装钻头,Ⅲ位置装扩孔钻头,Ⅳ位置装铰刀。

刀具的旋转运动由主轴箱系统提供,主轴箱能实现静止、快进、进给、快退的工艺动作。

主轴箱完成一次静止、快进、进给、快退的循环运动,在四个工位上分别完成相应的装卸、钻孔、扩孔、铰孔工作,在刀具退出工件期间,工作台完成一次回转90度的转动。

依次循环四次,一个工件就完成了装、钻、扩、铰、卸等工序。

(2) 原始数据和设计要求1) 刀具顶端离开工件表面65mm 开始动作(图13.2),快速移动60mm 距工件5mm 时匀速送进60mm ,然后快速返回,回程和工作行程的平均速比(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2。

2) 刀具匀速进给速度为2mm/s ;工件装卸时间不超过10s 。

图13.1 图13.23) 生产率为每小时约74件。

(3) 运动方案构思提示1) 工作台的间歇转动可采用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曲柄摇杆棘轮机构、蜗杆凸轮间歇机构、圆柱凸轮间歇机构等。

2) 主轴箱的移动可采用移动推杆圆柱凸轮机构、移动推杆盘形凸轮机构、摆动推杆盘形凸轮与摇杆滑块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带滑块的六杆机构等。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学生姓名:xxx指导教师:xxx学院:xxx专业班级:xxx学号xxx2018年1月前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的训练,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是培养学生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以及应用计算机对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一门课程。

其基本目的在于:(1)进一步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对于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设计有一较完整的概念。

(3)使学生得到拟定运动方案的训练,并具有初步设计选型与组合以及确定传动方案的能力。

(4)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表达、运用计算机和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机械的主体机构(连杆机构、飞轮机构凸轮机构)进行设计和运动分析、动态静力分析,并根据给定机器的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凸轮、齿轮、飞轮等。

目录1、课程设计任务书 (3)(1)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3)(2)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4)2、设计(计算)说明书 (5)(1)画机构的运动简图 (5)(2)机构运动分析 (7)对位置120°点进行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 (7)(3)对位置120°点进行动态静力分析 (11)3、摆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 (14)4、齿轮的设计 (17)5、参考文献 (18)6、心得体会 (19)7、附件 (19)一、课程设计任务书1. 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

刨床工作时, 如图(1-1)所示,由导杆机构2-3-4-5-6带动刨头6和刨刀7作往复运动。

刨头右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工作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刨头左行时,刨刀不切削,称空回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产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3
详细设计
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材料、尺寸和制造工艺等。
4
制造和测试
制造产品,并进行测试和验证。
5
改进和优化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产品改进和优化。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回顾整个课程设计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展望
展望未来的机械原理发展方向,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未来挑战。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欢迎来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世界!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索机械原理的 基本原则和应用,帮助你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课程目标
1 强化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机械原理,加深对力学和物理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工程思维
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促进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 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设计项目和实验,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计项目应具有实用性,能够解决实际 问题,满足用户需求。
3 工程标准
4 团队合作
设计项目需符合相关的工程标准和规范, 确保安全和可靠性。
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团队合作, 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
互动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 实践操作,促进学生的主动 参与。
问题解决
实践实验
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际案例中应用理论知识。
课程内容
力学基础
学习刚体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 念和原理。
动力学
研究物体的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牛 顿定律。
运动学
探索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并学习 运动学方程。
能量和功
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功的概念,学习能量守 恒和功的计算方法。
设计要求
1 创意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缝纫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缝纫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缝纫机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缝纫机的基本机械原理,掌握其结构组成及各部件功能。

2. 学生能描述缝纫机的工作原理,包括传动系统、缝纫机制和送布系统的工作方式。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缝纫机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其原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图示和模型,进行缝纫机简单部件的拆装和组装。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缝纫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完成基础缝纫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对缝纫机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机械设备工作奥秘的热情。

2. 增强学生对传统工艺和现代机械技术结合的认识,提高对技术创新的尊重和重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机械原理应用课程,结合实际机械设备进行分析和操作。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基本的机械原理知识,动手能力较强,对实际操作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缝纫机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缝纫机概述- 缝纫机的发展历史- 缝纫机的分类及特点2. 缝纫机结构与原理- 缝纫机的结构组成:机头、机架、电机、控制系统等- 缝纫机的工作原理:传动系统、缝纫机制、送布系统3. 缝纫机操作与使用- 缝纫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缝纫技巧及实际应用4. 缝纫机维护与故障排除- 缝纫机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5. 实践活动- 模型拆装与组装:缝纫机简单部件的拆装和组装实践- 实际操作练习:缝纫机操作技巧训练及缝制作品制作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缝纫机概述,了解缝纫机的发展历史和分类特点第二课时:缝纫机结构与原理,学习缝纫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第三课时:缝纫机操作与使用,掌握缝纫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缝纫技巧第四课时:缝纫机维护与故障排除,学习日常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方法第五课时:实践活动,进行模型拆装、实际操作练习和作品制作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章节相关,涉及缝纫机的基本原理、结构与操作,结合实践活动中所用的教材和工具,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教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常见简单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

3.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其分析实际机械系统的效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能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

3. 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的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初中物理机械原理部分,以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阶段,对机械原理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原理: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基本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机械效率: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机械效率,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3. 动力与阻力:阐述动力、阻力的概念,分析二者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能量转化与守恒:介绍能量在简单机械中的转化过程,强调能量守恒定律。

关联课本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5. 创新设计:结合所学简单机械原理,指导学生进行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关联课本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简单机械原理(1)第二课时:简单机械原理(2)第三课时:机械效率第四课时:动力与阻力第五课时:能量转化与守恒第六课时: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简单机械原理(1)、(2)第二周:机械效率、动力与阻力第三周:能量转化与守恒、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知识。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编码:10S1107D、10S4107D课程类别:集中实践教学总学时:2周总学分:1学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制图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二、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1、课程性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学习后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及应用计算机进行机构分析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使学生融会贯通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应用学过的数学、机械原理课程等基本原理,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应用于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及改进中,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目标2: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使学生具有机构选型组合及运动方案表达确定的能力,并能够结合文献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信息综合独立地归纳、总结和凝练问题,并判断先验的局限性的能力。

课程目标3: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解机械运动的变换与力的传递过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课程目标4: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运用计算机完成机械系统整体分析和设计及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报告、图纸、设计文件等技术语言,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课程目标5: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具有能够承担多学科团队中负责人、团队成员及个体各自的角色和责任,与其他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合作共事的能力。

通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材pdf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材pdf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材pdf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基本原理,包括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描述和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状态。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几何关系、代数方程、微积分等方法求解机械问题。

3.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简单机械装置进行设计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图示、模型、实验等方法观察、分析、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进行简单机械设计和绘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在小组讨论和报告中有效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关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机械原理知识,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方法,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基本原理: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基础知识,涵盖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运动方程、能量守恒等。

2. 机械元件及装置:介绍常见机械元件如杠杆、齿轮、滑轮、凸轮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以及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和分析。

3. 机械设计方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分析与计算等。

4. 计算机辅助设计:学习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机械设计和绘图,提高设计效率。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机械基本原理学习,重点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受力分析。

第二周:学习运动方程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四杆机构 (3)2.1.1 运动特性曲线图分析 (3)2.1.2 急回特性分析 (4)2.1.3 死点分析 (6)2.2 双曲柄机构 (6)2.2.1 运动特性曲线图分析 (7)2.2.2 急回特性分析 (7)第三章四杆滑块机构 (8)3.1 运动特性曲线图分析 (8)3.2 急回特性分析 (9)第四章惯性筛机构 (11)4.1 运动特性曲线图分析 (11)4.2 急回特性分析 (12)第五章牛头刨床机构 (14)5.1 运动特性曲线图分析 (14)5.2 急回特性分析 (15)第六章四杆机构运动的设计、加工与验证 (17)后记 (20)第一章绪论本次设计是基于CAD 中的辅助程序中的机构演示,目的是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特性分析,根据给定的原动件运动规律,结合运动特性曲线图,分析出机构中其它构件的运动规律。

进而推出在工业中的一些用途,从而了解现有机械或优化综合新机械。

1、平面连杆机构具有很多优点:能够实现多种运动形式的转换,如它可以将原动件的转动转变为从动件的转动、往复移动或摆动。

反之也可将往复移动或摆动转变为连续地转动;平面连杆机构的连杆作平面运动,其上各点的运动轨迹曲线有多种多样,利用这些轨迹曲线可实现生产中多种工作要求平面连杆机构中,各运动副均为面接触,传动时受到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较小,且有利于润滑,所以磨损较轻,寿命较长。

另外由于接触面多为圆柱面或平面,制造比较简单,易获得较高的精度。

但也有很多缺点,例如:难以实现任意的运动规律;惯性力难平衡(构件作往复运动和平面运动),易产生动载荷;设计复杂;积累误差(低副间存在间隙),效率低。

2、平面四杆机构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装置和仪器仪表中,如牛头刨床的横向进给机构、家用缝纫机踏板机构、雷达天线的调整机构等。

3、平面连杆机构运动设计的方法主要是几何法和解析法,几何法是利用机构运动过程中各运动副位置之间的几何关系,通过作图获得有关运动尺寸,所以几何法直观形象,几何关系清晰,对于一些简单设计问题的处理是有效而快捷的,但由于作图误差的存在,所以设计精度较低。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目录一.设计题目.............................. 1..1.1 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1.1.2 课程设计内容与基本要求............... 1.1.3 机构简介............................. 4..1.4 参考数据............................. 5..1.5 设计要求............................. 5..二. 设计方案比较......................... 6..2.1 设计方案一........................... 6..2.2 设计方案二........................... 7..2.3 设计方案三........................... 8..2.4 最终设计方案......................... 9..三.速度,加速度多边形计算与分析......... 1. 03.1 速度、加速度多边形计算与分析 (10)四.虚拟样机实体建模与仿真............... 1. 34.1ADAMS 的样机建模.................... 1. 3五.虚拟样机仿真结果分析................. 1. 45.1 滑块水平位移仿真曲线 (14)5.2 滑块水平运动速度仿真曲线 (14)5.3 滑块水平运动加速度仿真曲线 (15)5.5 带刮片摆杆角速度仿真曲线(二) . 15六 . 课程设计总结 ....................... 1..66.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 1. 66.2 设计过程 ............................ 1..76.3 设计展望............................ 1..7 6.4 参考文献............................ 1...8 6.5 心得体会............................ 185.4 带刮片摆杆角速度仿真曲线(一) 15一.题目:汽车风窗刮水器1.1 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下雨的时候,大车小车前档风玻璃上的雨刮器就会齐齐动作,两只雨刮片以固定的转轴柱为中心作摆动,将前档风玻璃的雨水刮去,还司机一个有效的视野。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件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件
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我通过实际操作和动手制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加深了对机械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在小组合作中,我学会了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协 作精神。
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05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
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
机械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机械系统中物 体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科学。
目的
通过分析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优 化机械系统的性能,提高系统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机械系统的物理特性,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运动方程和动力学方程。
研究机构的组成和运动特性,确定各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为综合 新机构提供依据。
机构综合
根据特定的工作要求和应用需要,设计出能够实现预定功能的机构。
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与运动特性
01
连杆机构
通过连杆的连接,使构件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连杆机构广泛应用于各种
机器和仪器中,如内燃机、缝纫机、打字机等。
机械系统方案的评价与优化
技术性能评价
对机械系统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 评估,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经济性评价
分析机械系统的制造成本、运行费用 和市场前景,评估其经济可行性。
环境影响评价
评估机械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如噪声 、振动、排放等,确保符合环保要求 。
优化设计
根据评价结果,对机械系统进行优化 改进,提高其性能、降低成本和减少 对环境的影响。
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
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行构件间运动关系的确定及运动循环的绘制
一部机器的工作任务是由多个执行构件共同完成的。各执行构
件间必然有一定的协同动作关系,确定这种关系的一种直接方法就是 运动循环图法。
执行机构的运动协调及运动循环图 如牛头刨: 有三个基本运动即垂直进给运动、 切削运动、横向进给运动。 运动循环图有三种循环方式:直线式、圆周式及直角坐标式。
1. 传动机构的类型及功用
传动机构主要用于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动给执行机构(构件),使其完成特定的作业要 求。常用的机构有:齿轮机构、螺旋机构、带传动与链传动、联杆机构、凸轮机构等。
几种常用传动机构的基本特性
齿轮机构 蜗杆—蜗轮机构 带传动 链传动 连杆机构 凸轮机构 螺旋机构 传动比准确,外廓尺寸 传动比大,可实现 中心距变化范围 中心距变化范围 适用于宽广的载 能实现各种运 可改变运动形 优 小,交率高,寿命长,功 反向自锁,用于空 广,可用于长距离 广, 可用于长距离 菏范围 , 可实现不 动规律 , 机构 式 : 转动变移 率及速度范围广,适宜于 间交错轴传动, 传 传动 , 可吸振 , 能 传动 , 平均传动比 同的运动轨迹 , 可 紧凑 动, 传力比较大 点 短距离传动 动平稳 起到缓冲及过载 准确 , 特殊链可用 用于急回 , 增力, 加 保护作用 于传送物料 大或缩小行程等 缺 制造精度要求高 效率较低 有打滑现象 , 轴 有振动冲击 , 有多 设计复杂 , 不宜高 易磨损 , 主要 滑动螺旋刚度 点 上受力较大 边形效应 速运动 用于运动传递 较差, 效率不高 开式 0.92~0.96 开式 0.5~0.7 平皮带 0.92~0.98 开式 0.9~0.93 在运动过程中效 随运动位置和 滑动 0.3~0.6 效 闭式 0.96~0.99 0.7~0.9 0.92~0.94 0.95~0.97 闭式 三角带 闭式 率随时发生变化 压力角不同 , 滚动 0.85~0.98 率 自锁 0.4~0.45 同步齿形带 效率亦不同 0.96~0.98 6 级精度直齿 v ≤18m/s 滑动速度 v ≤ 三角带≤25kW 滚子链≤15m/s 速 6 级精度非直齿 v ≤36m/s 15~35m/s 同步齿形带≤ 齿形链≤30m/s 50m/s 度 5 级精度直齿 v ≤200m/s 圆弧齿轮 v ≤100m/s 渐开线齿轮≤50000kW 小于 750kW 三角带≤40kW 最大可达 3500kW 功 圆弧齿轮≤6000kW 常用为 50kW 以 同步齿形带≤ 通常为 100kW 以 率 200~750kW 锥齿轮≤1000kW 下 下 一对圆柱齿轮 i ≤10 开式 i ≤100 平皮带 i≤5 滚子链 i≤7~10 传 i 5 i 15~60 i 7 通常 ≤ 常用 ≤ 三角带 ≤ 齿形链 i≤15 动 一对圆锥齿轮 i ≤8 闭式 i ≤60 同步齿形带 i ≤ 比 通常 i ≤3 常用 i ≤10~40 10 其 他
10
60
13
40
8
20
160
320
0.14
120
1000
1/25
3
80
2
90
1
150
50
50
125
15
40
125
60
10
60
13
40
8
20
160
320
0.14
120
1000
1/25
4
70
2
70
1
150
50
50
125
18
40
125
60
10
60
15
50
8
20
160
320
0.14
120
900
1/25
5
60
直线式运动 循环 图: 动作时序清 晰明了
直线式运动循环图
郑州大学张三川
圆周式运动循环图 各执行构件 的运动以机械 原动件的相位 关系清楚
郑州大学张三川
直角坐标式运动循环图 用直角坐标的位移线图表示其 运动时序,将其工作行程、空 行程及停歇区段分别以上升、 下降及水平线表示。
动力源及减速器(变速)的选择
320
0.14
120
800
1/25
8
80
2
80
1
150
50
50
125
15
40
125
60
10
60
10
45
8
20
160
320
0.14
120
800
1/25
9
90
2
70
1
150
50
50
125
15
40
125
60
10
60
10
45
8
20
160
320
0.14
120
800
1/25
二、系统基本机构构成
三、主传动方案
减速器与电机的关系
1. 确定传递功率
这要根据工作阻力及机械系统的效率确定。
2. 确定传动比 3. 确定电机和减速器的类型 4. 要校验扭矩、起动特性等等 5.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要计算重量、空间尺寸等
§3 机械运动方案设计
原动机运 动一般有均匀 速运动、直线 往复两种主要 形式。机构设 计一般常将原 动件运动转变 成如下的各种 运动要求
动力源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熟悉 各种动力源的特性及适应环境。减速器(变速)类型 多种多样,动力源和减速器的配合不仅涉及到机械性 能,而且还和经济性有很大关系。
机构的选择及创新性设计
执行机构是方案设计的关键,创新是其基础。
方案的比较与决策
方案的评价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运动精度、结构 强度、系统可靠性、稳定性等要全面考虑。
齿轮机构设计 z2 m
导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及飞轮转动惯量确 定
α
G3
G5
JS3
d
Q
δ
mm
lO3B
mm
o
mm
o
mm
o
N
kgm2
mm
N
1
60
2
100
1
150
50
50
125
15
40
125
60
10
60
13
40
8
20
160
320
0.14
120
1000
1/25
2
70
2
80
1
150
50
50
125
15
40
125
60
2)机械效率应尽可能高
有些机构传动效率较低,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加以考虑。在 有些工作位置也可能出现自锁现象,致使机器不能正常工作。
3)传动比分配应尽可能合理
传动比的分配要注意一级传动时最大传动比的限制,各级传动比 的分配原则应当是从电机的执行机构一般由小到大,使高速端承受低 扭矩,结构合理、机构紧凑。
2
90
1
150
50
50
125
18
40
125
60
10
60
15
50
8
20
160
320
0.14
120
900
1/25
6
50
2
100
1
150
50
50
125
18
40
125
60
10
60
15
50
8
20
160
320
0.14
120
900
1/25
7
50
2
90
1
150
50
50
125
15
40
125
60
10
60
10
45
8
20
160
定传动比转动机构 匀速转动 可变传动比 非匀速转动 往复运动 行程放大机构 行程放大与可调行程机 构 传 可调行程机构 原动机 动 间歇摆动 匀速转动 系 间歇运动 间歇移动 直线往复 统 间歇转动 换向, 单向机构 差动机构 实现预期轨迹的运动 实现函数的模拟机构 实现铡体的位置导引
方案一 插床的主传动机构采用导杆机构、连杆滑块机构组成的6杆机构。
方案二
插床的主传动机构采用转动导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
方案三
插床的主传动机构采用双曲柄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
四、设计内容
曲柄位置图的作法: 如图取滑块5在上极限时所对应的曲柄位置为起始位置1,按转向 将曲柄圆周十二等分,得12个位置点,位置9对应于滑块5处于下极限 的位置,再作出开始切削和终止切削所对应的1’和8’两位置,共计有14 个位置,可按下表进行分组。
4)传动机构的顺序安排
带传动不宜传递大扭矩,多安排在高速端,凸轮机构一般用于传 动系统的末端。
第二篇
课程设计任务
一、设计题目:插床设计
插床主要由齿轮机构、导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等组成,如图1 所示。电动机经过减速装置(图中只画出齿轮),使曲柄1转动, 再通过导杆机构1-2-3-4-5-6,使装有刀具的滑块沿导路作往 复运动,以实现刀具切削运动。 为了缩短空程时间,提高生产率,要求刀具具有急回运动。 刀具与工作台之间的进给运动,是由固结于轴上的凸轮驱动摆 动从动杆和其他有关机构(图中未画出)来完成的。
必须熟悉对设计方案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的周围环境的信息
如车间动力源情况,是否有防爆要求,设备周围的振源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