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4 实验初中 柴罗兰
初中生科学活动:化学实验探究班教案
初中生科学活动:化学实验探究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实验目的:了解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变色规律。
实验材料:酚酞溶液、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试管、滴管。
实验步骤:a.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酚酞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 用滴管滴入盐酸,观察颜色变化。
c. 用滴管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2. 实验二:制作二氧化碳实验目的: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实验材料:石灰石、稀盐酸、试管、集气瓶、导管。
实验步骤:a. 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b. 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c. 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石灰水3. 实验三: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目的:了解燃烧的条件。
实验材料:火柴、蜡烛、酒精灯、玻璃片、铁丝网。
实验步骤:a. 将火柴点燃,放在玻璃片上,观察燃烧情况。
b. 将蜡烛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燃烧情况。
c. 将铁丝网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燃烧情况。
实验现象:火柴在玻璃片上燃烧,蜡烛在酒精灯上燃烧,铁丝网在酒精灯上不能燃烧。
4. 实验四:水的性质实验目的:了解水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冰块、盐、温度计、容器。
实验步骤:a. 将冰块放入容器中,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b. 在水中加入盐,观察水的凝固点变化。
c.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实验现象:冰块使水温度降低,加盐后水的凝固点降低,水的沸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
5. 实验五:制作简易净水器实验目的:了解水的净化方法。
实验材料:塑料瓶、沙子、石子、活性炭、水。
a. 将塑料瓶剪开,倒置,放入沙子和石子,起到过滤作用。
b. 将活性炭放入塑料瓶中,起到吸附作用。
初中生科学活动:化学实验探究班教案
初中生科学活动:化学实验探究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观察、记录、分析等。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 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水的性质实验目的:了解水的性质,如透明、无色、无味等。
实验材料:水、玻璃棒、滴管等。
实验步骤:观察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用玻璃棒搅拌水,观察现象;用滴管滴入不同颜色的液体,观察水的变化。
2. 实验二:酸碱指示剂实验目的:了解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变化。
实验材料:酚酞、醋、氢氧化钠等。
实验步骤:将酚酞滴入醋中,观察颜色变化;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钠中,观察颜色变化。
3. 实验三:氧气的制取与检验实验目的: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及检验方法。
实验材料: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火柴等。
实验步骤:将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观察氧气的产生;用火柴点燃氧气,观察现象。
4. 实验四: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检验实验目的: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及检验方法。
实验材料:碳酸钙、盐酸、澄清石灰水等。
实验步骤: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观察二氧化碳的产生;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5. 实验五:简单过滤操作实验目的:学习简单的过滤操作,了解过滤的原理。
实验材料:滤纸、漏斗、烧杯等。
实验步骤:将混合物(如泥土水)倒入漏斗中,用滤纸过滤,观察过滤后的液体。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试管、烧杯、滴管等。
2. 化学试剂:水、酚酞、醋、氢氧化钠、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碳酸钙、盐酸等。
3. 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初中科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 复 习巩 固— —布 置作 业等 五个 环节 。这 种教 学模 式与 时代 的发 展和 对人 的要 求不 相适 应 。因此 ,我 们有 必要 重新 审视在 传 统 的教学 过程 中所 形成 的教 学模 式 ,从 而 为实施 素质 教 育而提 出 全 新 的教 学模 式提 供借 鉴。 而在此 形势 下 ,构 建初 中科学 自主 探
1 . 创设 情景 。提 出课 题
实 验方 案 :往 紫 罗兰花瓣 上滴 加蒸馏 水观 察 。 假设1 O :其 它紫色 花遇盐 酸也会 变红 ; 实验 方 案 :往 紫色 牵牛花 上滴 加盐酸 观察 。 假设 1 1 :盐酸 只滴在 花部 分才 变红色 ,而 滴在 茎 、叶 、根部 不 变色 ; 实验 方 案 :把 盐酸滴 到紫 罗兰 的茎 、叶 、根 部观 察 。 假设 1 2 :是否紫 罗兰 花遇上 越浓 的酸 ,它 的颜色 会越 红 ; 实验 方案 :用不 同浓 度的盐 酸试 验。 假设1 3 :紫罗兰 花表 面有一层 其 它物质 遇盐 酸变 红 ; 实验 方 案 :取 两 片花 瓣 ,一 片经 清 洗 一 片 未清 洗 。滴 加盐
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 、实验、案 例分 析 、图 片研究 等 ,引导 学 生提 出与课 堂 内容有 关各 种科 学 问 题 。通过 教 师引导 和学 生讨 论 ,集体 提 出待探 究的 学 习课 题 。例
如在 学 习饱和 溶液 和不 饱和 溶液 以及 结 晶的知识 时 。结合 物理 浮
初中下册化学实验教案
初中下册化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作用,掌握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作用2. 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3. 酸碱指示剂的实验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作用,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酸碱指示剂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紫甘蓝、酒精、过滤纸、烧杯、滴定管、试管、试剂(酸、碱、中性溶液)。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研钵、漏斗、酒精灯、热风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酸碱指示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酸碱指示剂?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制酸碱指示剂。
2. 讲解原理介绍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作用,让学生明白酸碱指示剂是通过颜色变化来指示溶液的酸碱性的。
3. 演示实验(1)制作紫甘蓝汁液:将紫甘蓝洗净,切成小块,用研钵研磨成泥,然后用过滤纸过滤,得到紫甘蓝汁液。
(2)提取紫甘蓝汁液中的色素:将紫甘蓝汁液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酒精,用酒精灯加热,使色素溶解在酒精中。
(3)制备酸碱指示剂:将提取出的色素溶液倒入滴定管中,加入适量的中性溶液,调整颜色至中性。
4. 学生实验操作(1)将制备好的酸碱指示剂分别滴入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2)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5. 总结与拓展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提出问题:酸碱指示剂只能用于指示酸碱性吗?能否用于其他方面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应该掌握了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作用,能够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颜色变化,进行分析。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酸碱指示剂在其他实验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化学科普实验初中教案
化学科普实验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实验材料:
- 测量杯
- 玻璃棒
- pH试纸
- 食盐
- 小苏打
- 醋
- 沙子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将食盐、小苏打和醋分别放入测量杯中。
2. 将食盐加入一杯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
3. 将小苏打加入另一杯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
4. 将醋倒入一个装有沙子的容器中,观察沙子有何变化。
5. 用玻璃棒蘸取食盐水和小苏打水,分别涂抹在pH试纸上,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和讨论:
- 食盐水是中性的,pH试纸的颜色保持不变。
- 小苏打水是碱性的,pH试纸颜色变成了蓝色。
- 醋和沙子反应产生气体,沙子变成了潮湿。
结论:
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会发生化学变化,不同物质的混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能够观察到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拓展实验:
可以尝试其他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并观察它们的变化。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趣味科普实验化学教案初中
趣味科普实验化学教案初中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颜色变化与其溶解性之间的关系,理解溶解现象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
- 盐、糖、小苏打、小碗各一份
- 磁力棒
- 温水
- 搅拌棒
实验步骤:
1. 取出小苏打和糖,分别放入两个小碗中。
2. 将适量温水倒入小碗中,用搅拌棒搅拌均匀,使物质完全溶解。
3. 将磁力棒轻轻放入两个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4. 取出小苏打和糖的溶液,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盐,再用搅拌棒搅拌均匀。
5. 观察盐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糖的溶液呈现无色或淡黄色,加入盐后颜色变化不明显。
- 小苏打的溶液呈现无色或淡黄色,加入盐后溶液变为褐色。
这是因为盐和小苏打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导致颜色变化。
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物质在溶解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这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溶解性来判断其化学性质,这对我们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和探究新物质具有一定意义。
延伸探究:
1. 尝试将其他常见物质如漂白粉、小苏打粉等溶解在水中,观察其颜色变化。
2. 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规律,探究其原因。
(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食品接触实验用具,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用具,不得乱倒废液。
)。
科学探究解题技巧1
科学探究题解题技巧-----提问技巧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丹麦的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场后,根据逆向思维方法,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正是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才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制造发明了电动机。
<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明确要求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等多方面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此类试题可根据问题中提供的科学实验、日常现象或一段文字资料等,发散思维,提出一些有思考或研究价值的问题。
为了打开思路,你可先选定提问的对象,再作出诸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规律”等进行提问。
问题角度可从我们科学中的声、光、电、热、力、微观、宏观、物质构成等角度进行。
如果你这样去思考,那么你会发现可提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例1以下这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请你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运动项目比赛的情景,请提出一个科学上的问题,并对其中一个问题尝试解答。
如:问题:踢出去的足球为何能在空中继续飞行;解答:足球向前继续运动是由于惯性。
问题:;解答:。
我们可选足球为提问对象发问:力学角度:足球踢出后会做什么运动?足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足球运动状态改变了吗?热学角度:足球运动过程中内能是否改变?足球温度是否升高?物质结构:做足球的材料是有机物吗?我们选欢欢提问:能的角度:欢欢踢球时,消耗了什么能?等还可从综合角度去提问(略)因为还要解答你可要选一个你较拿手的问题,可别难为自己。
练习1利用手边的直尺(或铅笔、圆珠笔等)做一个小实验:如图所示,两只手的食指水平放置,分别托住直尺两端,然后让两个食指缓慢向中间靠拢.根据看到的现象,请你提出一个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参考答案:对直尺提问:(力学角度)直尺受几个力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手指移动时尺会平衡吗?尺会跟着移动吗?尺会向哪一边移动?一只手向一边移动尺会掉下来吗?尺移动时惯性会变吗?何时尺受到的支持力最大?或最小?(热学角度)尺的内能会变吗?摩擦会生热吗?对手提问:(力学角度)从开始移动到两手相遇,尺移动的距离是多少?手指受力面积是多少?手指所受压强是多少?手指移动过程中两手指所受压强相同吗?手指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手指移动的速度是多少?手指和尺之间是什么摩擦?两手指所受的摩擦力相同吗?手指移动时两手指对尺的摩擦力相同吗?移动中摩擦力的性质会改变吗?手指相遇点为何处?是尺的中间吗?手指移到中间时省力尺的机械能会变吗?(热学角度)手指移动过程中尺的内能会增加吗?对尺和手提问:两手指所受的摩擦力与尺受的摩擦力相同吗?手指移动时两手指对尺的摩擦力相同吗?两手接触时的中点是直尺的重心吗?为了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需开阔思路,积极思考,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法、分析法、规律法、比较法、转换法、联想法、扩展法、类比法等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你会发现自己变聪明起来。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项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项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酸碱中性溶液的特性,了解不同溶液的性质及其对指示剂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盐酸溶液
2. 硫酸溶液
3. 氢氧化钠溶液
4. 蓝色石蕊试纸
5. 氢氧化钠固体
6. 红色及紫色指示剂溶液
实验步骤:
1. 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溶液、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 将蓝色石蕊试纸分别浸泡于每个试管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3. 分别将少量红色及紫色指示剂溶液加入每个试管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原理:
1. 盐酸溶液呈酸性,石蕊试纸浸泡后颜色变红;
2. 硫酸溶液呈酸性,石蕊试纸浸泡后颜色变红;
3.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石蕊试纸浸泡后颜色变蓝;
4. 红色及紫色指示剂溶液在酸性溶液中颜色不变,在碱性溶液中颜色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
1. 盐酸和硫酸溶液为酸性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溶液;
2. 指示剂对不同性质的溶液有不同的颜色反应。
拓展实验:
1. 将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
2. 将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固体混合,观察气体的释放。
初中生科学活动:化学实验探究班教案
初中生科学活动:化学实验探究班教案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1 学习目标:了解并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工具。
1.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规范:如何正确取用药品、溶解物质、加热试管等。
实验仪器使用:如何使用烧杯、试管、量筒、滴定管等。
1.3 教学活动:演示实验操作规范,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实验操作练习,评估其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第二章:溶液的配制与浓度计算2.1 学习目标:学会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溶液的配制方法:如何准确称量、溶解、稀释溶液。
溶液浓度计算:如何计算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溶液的配制过程,讲解计算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溶液配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溶液配制实验,评估其准确性和计算能力。
第三章:酸碱中和反应3.1 学习目标: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学会使用指示剂进行酸碱中和实验。
3.2 教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原理:酸碱的定义、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指示剂的使用: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3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酸碱中和实验,讲解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酸碱中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酸碱中和实验,评估其操作准确性和观察能力。
第四章:气体的制备与收集4.1 学习目标:学会制备常见气体。
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
4.2 教学内容:气体制备方法:如何通过化学反应制备氧气、二氧化碳等。
气体收集方法:如何使用排水法、排空气法等收集气体。
4.3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气体制备和收集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气体制备和收集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气体制备和收集实验,评估其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第五章:有机物的鉴别5.1 学习目标:学会有机物的鉴别方法。
化学初中实验探究教案
化学初中实验探究教案
实验名称:酸碱中性溶液的探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质,了解酸碱中性溶液的特点。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酚酞指示剂、盐酸、NaOH溶液、稀硫酸、蓝色石蕊试液、红色石蕊试液、清水。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清洗干净,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 将试管分别标记为A、B、C。
3. 在试管A中加入数滴NaOH溶液,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4. 在试管B中加入数滴盐酸,再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5. 在试管C中加入数滴稀硫酸,再加入少量红蓝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6. 分别记录实验时的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及分析:
1. 实验A中,观察到酚酞指示剂变成粉红色,说明NaOH溶液呈碱性。
2. 实验B中,观察到酚酞指示剂变成无色,说明盐酸呈酸性。
3. 实验C中,观察到红蓝石蕊试液变色,说明稀硫酸呈酸性。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知,NaOH溶液呈碱性,盐酸呈酸性,稀硫酸也呈酸性,在常温下酸碱中性溶液呈中性。
延伸实验:可以探究不同物质对酚酞指示剂的影响,进一步了解酸碱性质。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使用安全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化学品溅到皮肤和眼睛。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试管和试管架,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希望以上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培养他们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
常见的酸和碱
无色→红色
溶液试液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酸溶液 变红色 不变色 (无色)
碱溶液 变蓝色 变红色
你已经知道哪些酸和碱?了解它们的性质吗? 它们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人的胃液里含有什么酸? 2、汽车电瓶里含有什么酸? 3、食醋里含有什么酸? 4、酸雨里含有什么酸?
答案: 1、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 2、汽车电瓶里含有硫酸; 3、食醋里含有醋酸,也叫乙酸; 4、酸雨里含有亚硫酸,也可能含有硝酸。
(4 )正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 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 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 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 常危险的。
在稀释浓硫酸时,一 定要把浓硫酸沿器 壁慢慢注入水里,并 不断搅拌.切不可将 水倒进浓硫酸里。
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________ 浓硫酸 搅拌 。 切不可将 沿器壁慢慢注入 水 里,并不断______ ____ 酸。 水 倒进___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用
途
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盐 酸 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 HCl 人体胃液中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 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 硫 酸 油和金属除锈等。 H2SO 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 4 它做干燥剂。
B 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干燥剂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在实验室可以用浓硫酸做_______
(2)脱水性
因此,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注意】但不是所有气体的干燥剂,如氨气
(3)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 验 放置一会儿后的现象
由黄色变成黑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初中教案下册
实验初中教案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理解,折射定律的应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背后的原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然后提出问题:“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光的折射现象。
2.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光从空气进入水、从水进入空气时,传播方向的改变。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2)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总结折射定律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正弦定律。
3. 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彩虹、透镜成像等,并运用折射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4.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了光的折射现象,并总结出了折射定律。
学生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提高了科学素养。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光的折射现象的示意图,并撰写实验报告。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左红玉
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左红玉发布时间:2021-10-19T12:40:30.072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1月下作者:左红玉[导读] 实验探究是科学类学科的学习能力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椿木镇中心学校左红玉 638507【摘要】实验探究是科学类学科的学习能力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中,初中化学教师应当重视实验研究,并做出重点应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有效的化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成长。
实验探究的应用策略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理念,保证应用的实效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发展信息化实验教学,从而实现高效率的课堂。
基于此,本文针对“?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做出简要分析,以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探究;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引言】实验探究是基于实验教学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结合,在初中的课堂中合理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状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能力,充分掌握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验探究过程。
对此,教师应当重视实验探究的情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实验探究成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化学,在知识的实验研究中养成化学核心素养。
【一】构建实验探究课堂的学习氛围实验探究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而探究代表这参与思维思想的活动。
想要保证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初中化学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中建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完成对化学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与原子》教学中,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
有间隔等基本特征;其次让学生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的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最后让学生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1]。
初中化学实验答题语言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答题语言教案
实验名称: 硫酸制备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掌握硫酸的制备方法,并了解硫酸的性质和用途。
实验材料: 浓硫酸、冰醋酸、冰水、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实验步骤:
1. 将25ml浓硫酸缓慢地倒入烧杯中。
2. 将烧杯放入冰水中冷却至5℃左右。
3. 将25ml冰醋酸倒入试管中。
4. 将试管倒置过来,缓慢地将冰醋酸滴入冷却后的硫酸中。
5. 观察试管中的反应情况,记录下反应产物。
6. 分析实验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实验问题:
1. 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2. 冰醋酸与硫酸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它的性质和用途是什么?
3. 为什么在硫酸制备过程中需要将烧杯冷却至5℃左右?
实验要求:
1. 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保持实验室卫生。
2. 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准确回答问题。
3. 注意实验安全,严禁私自操作,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实验结果分析:
1. 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是冰醋酸与硫酸之间的酸碱中和反应,生成乙酸和硫酸铜。
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 + H2SO4 → CH3COOH + CuSO4
2. 反应产物为乙酸和硫酸铜。
乙酸是一种有机酸,常用于食品添加剂和有机合成。
硫酸铜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常用于实验室试剂和工业生产。
3. 将烧杯冷却至5℃左右是为了控制反应速度,避免因反应过热引起危险。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实验,深入了解硫酸的制备方法和相关知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祝本次实验顺利成功!。
化学课外实验教案初中下册
化学课外实验教案初中下册
课题:探究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动植物进行呼吸的原理;
2.掌握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实验材料:
1.圆底烧瓶;
2.吸管;
3.水;
4.植物叶片;
5.动植物标本。
实验步骤:
1.将几片植物叶片放入圆底烧瓶中;
2.将烧瓶盖好,用吸管将烧瓶内的空气往外吸出;
3.等待数分钟后观察烧瓶内的变化;
4.再将烧瓶竖起来,用吸管往烧瓶内加入一些水;
5.观察烧瓶内的变化。
实验原理:
在实验中,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
当用吸管吸出烧瓶内的空气后,植物叶片里的氧气随之消耗,烧瓶内的水会上升,表示氧气被消耗。
而当往烧瓶内加入水后,植物叶片会重新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水位会下降。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与动物进行呼吸作用相似的。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与动物相反。
拓展实验:
1.使用动植物标本进行气体交换实验;
2.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变化。
总结与讨论: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并对植物在生存中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积极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化学现象。
探究性试验 化学
探究性试验一、作出猜想(假设)并设计探究方案(计划)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猜想(假设),是探究活动的基础,它为探究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而实验方案则为探究活动作出规划。
因此,中考试题常常关注学生作出猜想并设计方案的考查。
在提作出猜想和设计方案阶段,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探究的问题具有哪些可能的假设?哪种(或哪些)假设可能性最大?应优先考虑哪种假设?根据所具备的条件、可能的假设及实验技术要求对探究应作出怎样的规划等。
例题1:著名化学家罗博特.波义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发现紫色花瓣出现红点点。
他对这一意外的发现作出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成功。
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现象,你有哪些假设?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分析]试题以指示剂的发现为素材,要求学生根据科学探究过程,提出设想并制定方案。
解题的关键在于作出合理的假设。
由于素材仅涉及盐酸和紫罗兰花瓣,结合中学实际,学生应敏锐地感知,试题旨在考查酸的性质(指示剂遇酸变色)。
由于实验条件没有限制,思维角度和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根据已有的知识,本题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现象作出假设:1)宏观的角度,从物质的属类出发,可考虑其它酸是否具有同样的现象;或者考虑中性、碱性溶液是否存在该现象;2)微观的角度,可从盐酸所含的微粒出发,探究变色是由H+、C O引起的。
对应的实验就可以依据假设来进行设计和展开。
答案为:l—、还是H2二、对实验事实作出处理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获取探究结论,而实验过程中的事实性材料并不是科学探究的结论。
因此,对科学探究实验中得到的事实性材料进行分析处理或作出评价,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考试题十分重视对探究实验事实处理能力的考查。
解答“对探究性实验事实作出处理”的问题,一般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解题时,必须紧扣探究的目的和原理,通过对题目给出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加工、归纳、总结、提炼等,从而发现规律,得到有用的结论。
初中生科普实验化学教案
初中生科普实验化学教案
主题: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并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
实验材料:
1. 硼硼纸
2. 盐酸
3. 碱液(如氢氧化钠溶液)
4. 蒸馏水
5.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等
实验步骤:
1. 将硼硼纸浸泡在蒸馏水中,预备好盐酸和碱液。
2. 取一根浸泡好的硼硼纸,滴一两滴盐酸于硼硼纸上,观察变化。
3. 将一滴盐酸滴入试管中,再滴入几滴碱液,观察试管内液体的变化。
4. 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现象:
1. 硼硼纸在盐酸中会变成红色。
2. 在试管中,盐酸和碱液混合后会出现中和反应,试管内液体呈中性。
实验原理:
在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时,产生的盐和水性质中性,因此溶液呈中性。
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戴上实验手套和护目镜,注意实验室的安全规范。
2.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器材和废弃物妥善处理,避免造成污染。
拓展延伸:
1. 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酸和碱,观察中和反应的变化。
2. 可以深入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应用。
3. 可以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对环境的影响及应用价值。
(注:本实验适合初中生进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化学实验的魅力,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渭区八年级地理(湘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的民族
学校:渭南市实验初级中学姓名:柴罗兰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3、了解我国各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歌唱《爱我中华》。
教师提问: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同时欣赏多民族的大家庭图片。
在祖国这个百花园里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的民族》
二、紧贴考点,出示问题
1、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我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3、我国各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一:五十六个民族
展示课件(2000年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扇形统计图)解决以下问题:
1.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2.计算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其他民族占多少。
3.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是哪几个民族?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是?哪个少数民族散居各地?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学习任务二:中国的民族分布
结合《中国民族分布图》,小组合作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完成以下题目。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东部和中部)
2.读图在表中填出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3.按地理方位说出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东北、西北和西南)
4.在汉族集中的地区有无少数民族?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分布上有什么关系?(交错分布)这体现了我国民族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学习任务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组织学生分小组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图片和物品并进行介绍
1、分别猜猜他们是什么民族?。
2、由学生自己介绍收集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四、教师点拨,巩固提升
1、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
我国有56个民族。
汉族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1.5%,其他55个民族占8.5%。
据此,我们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称少数民族。
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壮族,人数少的民族有珞巴族、赫哲族等。
回族散居各地。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
2、我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部地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风俗习惯,有些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3、我国民族政策,例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各民族政治上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
五、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1、能否利用人口迁移的方式做到人口的平均分布?
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做些什么?
作业布置:
《绩优学案》本节“绩优闯关”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