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课时分层集训17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苏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微讲座课件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共28张PPT)
3.中心法则相关易错分析
(1)上述五个生理过程不会同时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如高度分化细胞 的细胞核中,一般不会进行①过程,因为细胞已经不再进行分裂,但 是可进行②⑤两个过程。
(2)正常细胞中不会发生③④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也不会发生在病毒 体内。只有被病毒侵入的细胞中才能进行其中一个过程:逆转录病 毒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有③①②⑤;RNA自我复制病毒的遗传信息流 动过程有④⑤。
答案:D
3.图1表示具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某过程,图2表示DNA结 构片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同于图2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把图2所示DNA片段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3代,子代中含14N 的DNA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范围及时期:①DNA的复制主要发生于能进行分裂的细胞中,主要 发生于分裂间期;②转录和翻译发生于所有含DNA的细胞中,仅在细 胞周期的分裂期不能进行转录;③就个体而言,转录可发生在个体生 长发育的任何时期。 (3)转录的产物不仅有 mRNA分子,还有tRNA、 rRNA,但只有 mRNA 携带遗传信息。3种RNA分子都参与翻译过程,只是作用不同。tRNA 上有很多个碱基,并非只有3个,只是构成反密码子的是3个。
[题组突破演练] 1.如果把人的精原细胞中的46个DNA分子用15N标记,此细胞在不含标 记的环境中依次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减数分裂,则相关描述正确的 是( )
A.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15N的染色体有46条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5N的DNA有 46个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对同源染色体中有1条染色体含有15N D.形成的8个精细胞中,含有15N的细胞最少占25%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讲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docx
苏教版 2019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 1 讲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考纲要求全国卷五年考情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017·卷ⅠT29,2017 ·卷ⅡT2,2016·卷ⅢT2,( Ⅱ)2015·卷ⅠT1, 2013 卷ⅡT5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对应学生用书第109 页 )[ 识记—基础梳理]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小鼠、 R型细菌和 S 型细菌(2)过程与结果(3)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 方法直接分离 S 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2) 实验过程及结果(3)分析实验过程①只有加入S 型细菌的 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② S 型细菌的DNA加入 DNA酶后不能使R 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4) 得出实验结论:S 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 思维辨析 ]1.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 ×)【提示】朊粒的增殖方式是改变正常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裂。
2.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3.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提示】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存在促使R 型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
4.在转化实验中大部分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 ×)【提示】在转化实验中只有少部分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5.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的DNA没有进入R 型活细菌的细胞中。
( ×)【提示】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的DNA进入 R 型细菌细胞内促使R 型细菌转化。
近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六单元遗传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第17讲分离定律练习新人教版(2021年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六单元遗传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第17讲分离定律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六单元遗传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第17讲分离定律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六单元遗传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第17讲分离定律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7讲分离定律[基础达标](8+1)1.(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B.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核遗传现象C.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较近1∶2∶1D.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解析:孟德尔未提出“基因”这一概念,A错;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连锁互换定律,B错;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分离比接近1∶1,C错。
故选D。
答案:D2.下图表示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操作及理论解释,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图1中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处理B.图2中Dd的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C.图3可用于验证F1的基因型D.图2的实质是等位基因D、d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而分离解析:图1中,①为去雄,去雄后套袋处理,待雌蕊成熟后再进行②过程;图2中D、d若未经过交叉互换,则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若经过交叉互换,则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测交可用于检验F1的基因型;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B错误.答案:B3.某观赏鱼的尾鳍类型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雌性个体均为单尾鳍,雄性个体有单尾鳍、双尾鳍。
人教版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3. (2017·苏北四市联考)下列关于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
化实验和蔡斯、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
是( C ) A. 无毒的R型细菌能部分转化为有毒的S型细菌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需先培养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大肠
杆菌 C. 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作 用 D. 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的遗传都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4. (2016·如皋期末)下图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过
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搅拌的目的是给细菌和噬菌体提供更多的氧气
B. 离心后上清液中含有噬菌体颗粒和蛋白质外壳
C. 噬菌体增殖所需的模板、原料、能量均来自细菌 D. b中有少量放射性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 生物
人类对遗传物 质的探索过程
C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 生物
课前热身 考点研析
第六的正确或错误(用“√”、“×”回答)。 (1) (2016·江苏卷·1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 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 ) [解析]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型转化为 S型是基因 重组的结果。 (2) (2016·江苏卷 ·1B)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 球菌的遗传物质。( × ) [解析] 格里菲思实验只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 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高考总复习 一轮复习导学案 · 生物
课前热身 考点研析
第六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5) (2014·江苏卷·4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 )
[解析]
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6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1讲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案
第1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考纲考情知识整合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R型活菌、S型细菌(DNA、蛋白质、多糖荚膜)实验过程,Ⅰ,将R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________,R型活菌和S DNA混合培养→________Ⅱ,将S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________,R型活菌和S蛋白质混合培养→________Ⅲ,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________,R型活菌和S多糖荚膜混合培养→________Ⅳ,将R型活菌和S死菌混合注射到小体内→________,R型活菌与用DNA酶处理的S DNA混合培养→________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________,S DNA是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即____________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对比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上清液中含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沉淀中无________,即________用32P标记噬菌体,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上清液中无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沉淀中有________,即________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及结果3.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________能自我复制,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________是它的遗传物质。
四、生物的遗传物质1.连线2.规律大多数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一般来说只有在生物体内不存在DNA时,RNA才成为这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6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听课学案
学习资料专题第6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考试说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类型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图6-17-1(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2)实验过程及结果图6-17-2(3)结论: 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理性思维1.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变性?2.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科学探究格里菲思设计的实验,除教材中的四组以外,他还设计了一组:将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和加热后杀死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而艾弗里设计的实验中,有一个关键的对照组:S型细菌的DNA+DNA酶→R型细菌的培养基→R型细菌。
结合两位科学家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的条件是。
1.比较格里菲思实验和艾弗里实验2.辨析细菌体内的转化问题(1)格里菲思实验只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并没有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2)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实质是S 型细菌的DNA 片段整合到R 型细菌的DNA 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3)使小鼠死亡的是S 型肺炎双球菌而不是S 型菌的DNA 。
(4)并非所有的R 型细菌都被转化。
由于转化受到DNA 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 型细菌都被转化成S 型细菌,而只是少部分R 型细菌被转化成S 型细菌。
1.[2018·江淮十校联考] 某同学对格里菲思的实验进行了改良,将R 型菌、S 型菌、加热杀死的S 型菌、加热杀死的S 型菌和R 型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甲、乙、丙、丁四组相同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情况如图6-17-3所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6单元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6单元遗传的物质基础第2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2、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称为“减法原理”。
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T2噬菌体的模式图(2)噬菌体的增殖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含有DNA。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当T2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噬菌体。
2、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遗传的。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三、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及遗传物质1、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1)实验过程及现象(2)实验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生物体内的核酸种类及遗传物质1、(2019年海南卷)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答案B=,这是性状分离现象,不能说明解析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RNA是遗传物质,A错误;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说明病毒甲的RNA是遗传物质,B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不能说明RNA是遗传物质,C错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说明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不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集训(十七)(建议用时:45分钟)A组基础达标1.(2018·廊坊统考)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蛋白质、多糖、DNA和DNA酶,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2和3 B.1、2和3C.2、3和4 D.1、2、3和4D[四支试管中都培养有R型细菌,加入S型细菌DNA的1号试管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即R型细菌和S型细菌都有,其余三支试管中都只有R型细菌。
] 2.(2013·海南高考)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D[核酸中不含硫元素,A错误;病毒的寄生具有专一性,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中,不能寄生在真菌中,B错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3.(2017·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41780085】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C[本题重点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中的经典实验。
格里菲思实验只是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艾弗里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导致小鼠死亡,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出现在沉淀中,对沉淀后的细菌继续培养,待其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并不都带有32P标记,故C正确、D错误。
]4.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肝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B.三个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C.三个实验都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肝菌实验的设计思路一样,即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单独研究其作用,而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则为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A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肝菌实验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其余两个实验没有用到此方法,B错误;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可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肺炎双球菌和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均为DNA,D正确。
]5.(2015·江苏高考改编)图甲、乙分别为“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部分操作步骤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乙中加入蒸馏水稀释的目的相同B.图甲中完成过滤之后保留滤液C.图乙中完成过滤之后弃去滤液D.在图甲鸡血细胞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有助于去除杂质A[图甲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使鸡血细胞吸水涨破,释放其中的核物质,图乙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降低NaCl溶液的浓度,使DNA的溶解度降低从而析出DNA;由于DNA溶于水,所以图甲中完成过滤后DNA存在于滤液中,需保留滤液;图乙中DNA析出,则过滤后弃去滤液,保留黏稠物;在图甲鸡血细胞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可将蛋白质水解,有利于去除杂质。
]6.(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月考)如果用32P、35S、15N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35S、15NB.可在DNA中找到32P、15NC.可在外壳中找到32P、15ND.可在DNA中找到32P、35S、15NB[用32P、35S、15N标记后,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15N,蛋白质外壳中含有35S、15N。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噬菌体外壳留在外面,DNA进入细菌。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完全以细菌体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无放射性,A、C错误;子代噬菌体DNA只有一部分含有亲代链(含32P、15N),B正确;DNA中不含有S元素,D错误。
]7.(2018·南昌模拟)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沉淀物b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①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C[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沉淀物b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搅拌充分,几乎没有放射性,搅拌不充分,具有放射性;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但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放射性,上清液放射性没有变化;①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大肠杆菌应是没有标记的。
] 8.(2018·湖北省七市一模)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格里菲思对S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而DNA相对稳定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放射性较高,则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D.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只能说明其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格里菲思对S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而DNA相对稳定,仍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B 正确;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放射性较高,可能原因是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C错误;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没有证实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D错误。
]9.(2018·邯郸一模)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41780086】(1)上图为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部分图解,如看到__________(答特征)的菌落,说明R型细菌转变成了S型细菌。
(2)为了充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还在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
(3)后来,赫尔希和蔡斯利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被32P标记的DNA,表明DNA具有__________性,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4) 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子代噬菌体中找到两条链都被32P标记的DNA 分子。
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子代噬菌体中找到两条链都是31P的DNA分子。
(5)艾弗里的细菌体外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共同设计思路都是把______________,直接地、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解析](1)S型细菌有荚膜,所以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
(2)艾弗里利用酶的专一性,将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混合,用以进一步确认DNA是否是遗传物质。
(3)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之一是在亲子代之间是否具有连续性。
(4)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式复制,因此,不能在子代中找到两条链都被32P标记的DNA分子;若复制2次以上,就能找到两条链都是31P的DNA分子。
(5)细菌体外转化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共同设计思路是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观察它们所起的作用。
[答案] (1)表面光滑(2)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3)连续(4)不能能(5)DNA 和蛋白质分开10.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材料对实验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T2噬菌体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因为它的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___________________。
(2)获得分别被32P、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在2~5 min时,上清液中的35S、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90%和20%,由此可以推断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发现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大小、形状等都与原来噬菌体一致,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__。
[解析](1)T2噬菌体,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在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蛋白质与DNA会自然分离,所以T2噬菌体是理想的实验材料。
(2)噬菌体是病毒,营寄生生活,如果想得到分别被32P、35S标记的噬菌体,要先将其宿主细菌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进行培养。
(3)35S、32P分别存在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中,实验结果说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4)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大小、形状等都与原来噬菌体一致,说明噬菌体通过DNA将遗传性状传递给子代,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 (1)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与DNA会自然分离(2)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3)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4)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或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B组能力提升1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D[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A错误;因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能在小鼠体内繁殖,所以仅注射该菌后小鼠存活,B错误;S型细菌中有活性的DNA能将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有S型菌和R型菌,C错误;该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不能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