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1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墙上的斑点》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墙上的斑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理解作品诗意的语言风格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法,密切联系作者创作年代及个人经历,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跳跃性思想流动中包含的对现实的深刻体会。
2、对比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思考和写作的动力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学情分析
1、知识底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和分析内容内力。
2、思维障碍:大部分孩子从没接触过意识流小说,还只会用一般的评鉴方法品评这篇小说,错误认为本文缺少阅读价值。
3、知识障碍:不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生命的无常
(4)向往诗意的和谐世界
……
2、把第9段“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在装满白色的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一部分内容按诗行排列,让学生朗读后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总结本文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行文结构特点。
结合我国同时期女作家张爱玲,谈谈当时女性作家的创作诉求。(联系两位女作家的生平经历)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和判断,让我们也尝试用意识流小说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证明自己的存在!
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
《墙上的斑点》
授课科目
语文
内容分析
1.地位概述: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小说中有大量联想、议论和抒情的成分。小说承载着伍尔鞭的许多代表性思想及小说理念,是学生们了解意识流小说特点的经典之作。
2.知识体系:
教学重难点: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及本文的艺术特色。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基本指向——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29
1、表现的是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从 而否定束缚生命的种种陈规陋习,追求生 活的自由流畅。
2、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 昔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 从而使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 与永恒。
3、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 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
11
4. 玫瑰花瓣: 特洛伊——莎士比亚——人类本能——伦敦 星期日——尊卑序列表。
5. 凸出的圆形:
古冢——退役上校——牧师和老伴——学者。
6. 大海中的木板:
树——树的生长。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
一只蜗牛。
12
本文大量运用了自由联想的手法,对其特 点和方法,请试作分析。
【提示】
联想 课文相关内 方式 容
想到了树,想 到树的生存想 到了树,想到 树的生存
想到了古冢,退 役的上校、牧师
16
红色骑士雾骑冬马跃侧坡 城堡楼发现上天里的旗帜 喝完了茶隔吸烟 斑着 点烟
上的 斑




斑 的上
特洛伊城
莎士比亚 伦敦的星期日
惠特克尊卑序列表
17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 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 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 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 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 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 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 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这 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 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 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墙上的斑点原文

墙上的斑点原文

墙上的斑点原文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编者按:本文未经二次审核,不能确保无任何字词错误,如果你发现有谬误之处,请留言指出。

我们,以及所有的阅读者都会感激你的善意的举动。

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莎士比亚……对啦,不管是他还是别人,都行。

这个人稳稳地坐在扶手椅里,凝视着炉火,就这样——一阵骤雨似的念头源源不断地从某个非常高的天国倾泻而下,进入他的头脑。

他把前额倚在自己的手上,于是人们站在敞开的大门外面向里张望——我们假设这个景象发生在夏天的傍晚——可是,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它丝毫引不起我的兴趣。

我希望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时这条思路也能间接地给我增添几分光彩,这样的想法是最令人愉快的了。

连那些真诚地相信自己不爱听别人赞扬的谦虚而灰色的人们头脑里,也经常会产生这种想法。

它们不是直接恭维自己,妙就妙在这里。

这些想法是这样的:“于是我走进屋子。

他们在谈植物学。

我说我曾经看见金斯威一座老房子地基上的尘土堆里开了一朵花。

我说那粒花籽多半是查理一世在位的时候种下的。

查理一世在位的时候人们种些什么花呢?”我问道——(但是我不记得回答是什么)也许是高大的、带着紫色花穗的花吧。

于是就这样想下去。

同时,我一直在头脑里把自己的形象打扮起来,是爱抚地,偷偷地,而不是公开地崇拜自己的形象。

因为,我如果当真公开地这么干了,就会马上被自己抓住,我就会马上伸出手去拿过一本书来掩盖自己。

说来也真奇怪,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或者使它变得和原型太不相像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

但是,这个事实也可能并不那么奇怪?这个问题极其重要。

假定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个浪漫的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复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见的那个人的外壳——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在这样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

当我们面对面坐在公共汽车和地下铁道里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照镜子;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的眼神都那么呆滞而朦胧。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真实与幻象
主题描述
该小说探讨了真实与幻象之间的模糊边界,展现了主人 公在追求真实自我和陷入幻觉之间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文本证据
小说中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幻觉和梦境,展现了真实与幻 象之间的转换和交替,同时也揭示了主人公对真实自我 认知的探索和追求。
主题意义
该主题揭示了人类对真实认知的追求和对幻觉的迷惑, 突显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03
人物分析主人公弗吉尼亚Fra bibliotek1 2 3
人物背景
弗吉尼亚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她 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生活安逸。
性格特点
弗吉尼亚是一个敏感、多疑、内心孤寂的人。 她常常陷入对生活的沉思和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
行为表现
弗吉尼亚在小说中经常表现出对斑点的奇怪反 应,她不断地猜测斑点的来源和意义,这反映 了她的内心孤独和迷茫。
内心独白的表达效果
作者通过内心独白的运用,直接呈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感受 和思想,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内心世界的揭示
内心独白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包括 他的情感、欲望、恐惧和希望等。
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内心独白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使他 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内心世界的复杂人物。
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02 03
叙述方式的独特性
意识流手法突破了传统叙述方式的限制,以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展 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感受和思 考。
表现人性的深度
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使 读者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内心独白运用
作品概述

读懂暗示手法理解象征意义——《墙上的斑点》的解读诀窍

读懂暗示手法理解象征意义——《墙上的斑点》的解读诀窍

读懂暗⽰⼿法理解象征意义——《墙上的斑点》的解读诀窍读懂暗⽰⼿法理解象征意义——《墙上的斑点》的解读诀窍点击数:177次录⼊时间:2005-12-19 13:46:00 编辑:bmc0918读《墙上的斑点》,⾸先必须读懂⽂中的暗⽰⼿法,理解“斑点”的象征意义。

有专家说:“伍尔夫的⼩说运⽤象征暗⽰等⼿法反映⼈物⼼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活的意义,⼈⽣的价值。

《海浪》是以⼀天的时间变化表现⼈物的意识流动,象征⼈⽣的各个阶段;《到灯塔去》是以物质世界的′窗‵象征观察⽣活的窗⼝,以‵灯塔′来象征‵明暗交替′的⽣活。

”[注] 我认为,《墙上的斑点》也是描写对“斑点”的⼀系列猜测、联想,通过暗⽰来反映世界⼤战时期的现实,以斑点象征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憎恨,对安宁和平⽣活热切向往的感情。

先让我们看看⼩说中这句话:“据我猜想,⼤战后它(指克惠特尊卑序列表)对于许多男⼈和⼥⼈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和地狱之类东西⼀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家留下⼀种令⼈陶醉的⾮法的⾃由感——如果真存在⾃由的话……”,联系这段话的前后,作者是在暗⽰我们,因为当时正处于第⼀次⼤战激烈进⾏之中,所以有许多森严的规矩束缚着⼈们,没有平等、没有⾃由,克惠特尊卑序列表就是其中之⼀。

⼤战进⾏中的⼈们,⽇常⽣活会受到哪些影响呢?“我”与正在谈论艺术品的房客突然间“就⼀下⼦分了⼿”,“像坐⽕车⼀样”,“在⽕车⾥看见”,“⼀晃⽽过”,⽽且⼀去就“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战争期间,“私有物品是多么难以控制”,诸如“装订书⼯具的浅蓝⾊罐⼦、鸟笼⼦、铁裙箍、钢滑冰鞋、安⼥王时代的煤⽃⼦、弹⼦戏球台、⼿摇风琴全都丢失了,还有⼀些珠宝,也遗失了。

”⼈们⽆意中就会忍不住发出“到底什么⼈要投⽣在这⾥,⽽不投⽣到那⾥,不会⾏动、不会说话、⽆法集中⽬光,在青草脚下,在巨⼈的脚趾间摸索呢?⾄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和⼥⼈,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们再过五⼗年也是⽆法说清楚的”之类的慨叹。

最新《墙上的斑点》的教案

最新《墙上的斑点》的教案

学习-----好资料《墙上的斑点》的教案《墙上的斑点》的教案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 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3、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5、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 观念的深沉思考。

6、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独特 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突破方法通过预习提纲导引,化难为易,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突破方法,教师课堂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与文本对话突 破难点。

【教学方法】 点拨导读法,通过预习提纲点拨,通过课文悟读点拨,通过比较阅读 点拨,通过巧设教学突破口点拨,通过有效的训练点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941 年 3 月 28 日,一位 59 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 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 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深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 原。

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 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二、作者介绍、意识流小说简介 一作者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英国著名的女作家。

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

弗吉尼亚天分很高,从小就立志要当作家,二十二岁时开始发表文章。

外国文学鉴赏《墙 上 的 斑 点》

外国文学鉴赏《墙 上 的 斑 点》

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
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举少数几件我
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h够了。
16
主题探讨
2. 但是这种概括毫无价值。只要听听概括这个 词的音调就够了。它使人想起社论,想起内阁大臣 ——想起一整套事物,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 事物是正统,是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都必须 遵循,否则就得冒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每 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 ……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 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 列表……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 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 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 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h
25
想通过这种结构扩大了小说的表现范围,拓宽了作品的视
域和透视层次,使作者在短暂的时空中得以构建更大容量
的“内在的真实”。
h
21
写作技巧
3.蒙太奇
小说中的主人公面对墙上的一个斑点而展开沉
思冥想,可能仅仅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就是在这样一
个“重要的瞬间”,主人公在内心深处已经自由往返于
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对历史的思索、现实的感
表!
h
18
主题探讨
追求精神自由 嘲讽现实单调
h
19
1.内心独白 写作技巧
第一人称的直接内心独白,让主人公由一个
斑点而进行自我内省,从而将人物的沉思冥想、意
识印象和盘托出,使读者一览无余。如:“让我稳住
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莎士比亚..对啦,
不管是他还是别人,都行。”“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
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
人物内心奥秘。

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及答案

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及答案

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及答案《墙上的斑点》从墙上的斑点说起,说明人与人、思想与思想的接触与交流往往是很短暂、很偶然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墙上的斑点》阅读材料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的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可能是孩童时期产生的。

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思维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的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着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

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

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大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墙上的斑点课件-(共21张PPT)

-墙上的斑点课件-(共21张PPT)

(3)蒙太奇:改变线形叙述方式,以跳跃、穿插的 方式展现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4)视角转换:联想过程中时空视角不断转换。
精选完整ppt课件
14
03
这篇小说为什么写?
主旨、主题?
是不是就是为了弄清
墙上的斑点是什么?
精选完整ppt课件
16
意识流文学
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
派。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
精选完整ppt课件
9
对斑点的推测
梳理内容
意识涉及的事、物
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太大太圆,又不像钉 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 生活的快速、来世
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 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 寄予了同情。
•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
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 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
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 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2)以内心意识折射现实
(3)显示出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以及对 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
精选完整ppt课件
19
嘲讽现实单调 追求精神自由
精选完整ppt课件
20
04
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 有何不同?
精选完整ppt课件
21
记录意识流程 直面心灵世界 叙述跳跃穿插
取消故事情节 淡化人物形象 打破因果联系

02《墙上的斑点》

02《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 说的绝对主体。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芙小 说独特的结构形式。请你谈谈“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 构上的作用。
在小说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实世界。 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 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每一段落的联 想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 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 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 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一个女人在冬日的 午后发现墙上有个斑点, 对它展开种种猜测、联 想,最后发现它是一只 蜗牛。
2.小说主人公从“斑点”出发展 开了哪几次猜测联想?请简要指出。
(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 个斑点; (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 (3)看到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4)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 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 (5)看到斑点像是凸出在墙上的,不完全 是圆形;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似在大海中 抓住了一块木板; (7)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 牛。
字词小练习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 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qí)翅(chì)划(huà)开水 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 (gěng)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kē)上空盘旋 (pán xuán)……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 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qí)翅(chì)划(huà)开水 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 (gěng)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kē)上空盘旋 (pán xuán)……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关于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被认为是伍尔夫实验的第一篇纯 正的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 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 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 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 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 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伍尔夫终生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在变 化中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这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的精神,发展艺术的自觉意识令人钦佩。
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 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 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 “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 识流动。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 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 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 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
鉴赏重点
一、“墙上的斑点”这一 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 统小说的不同。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 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 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 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 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 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 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 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 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 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 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 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 ……如 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这 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 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 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 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时间解读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时间解读
万花筒般 ,幻想 、想象 、联想等思绪纷至沓来。
意识 流 的作 品 同一 般写实 小说 在写作 手法和 表
6 } 津 而屯 . 业 育 2 社 职 教
r 2 0 年6 总 第1 期 08 月 7 1
人 文 艺 术
引起 主人公 思绪蜂拥 而至 的 “ 墙上 的斑点 ” , 只是诱 发人 意识 活动 的客观事物 ,但这 个客观事物 并 未构成人 物意识活 动的主干部 分 。 “ 点”一经 斑 现 ,很快 就被人物 的 自由联想 、内心 独 白和无规 则 的意识 活动所淹没 ,被万花筒 一般 的人物 回忆 和 亿 万个意识活 动 的尘埃 所取代 ,留给读者 的是五 彩 缤 纷 的 意 识 火 化 ,这 些 诱 发 物 无 关 紧要 , 只 是 “ 我”意识 流动和转 向的结 。全 文结构 清晰 ,意识
锄 谭

E 《 RRi l M E 冀 0 W ; U f l R S :Ii 《{
《 上 的蕊 点 》中的意识 时 间解 读 麓
华 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祝 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 系 胡 娟
【 摘
要】 墙上 的斑点 》是 弗吉尼 亚 ・ 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 。文章通过墙上的斑点展 开想象,从 而张开 了 《 伍
注重 描写人 物 的 “ 内心 真 实 ” ( 称 “ 观 真 也 主 实 ” )。她 的作 品虽也 描写人 的外部 活动 ,但 更加 强调 “ 意识 流” ,认 为许多 自然 主义的外 部描绘是
精 神 世 界 的纷 繁 复杂 。 当 “ ”看 到 墙 上 的斑 点 我
时 ,思绪像 开 闸的潮水 一般 汹涌而 出 ,首先 回忆起
识 的流 动 ,从 而探 索 思 想 世 界 的无 数 种 可 能性 。

安徽省亳州市2022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考试真题

安徽省亳州市2022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考试真题

安徽省亳州市2022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考试真题1:从众是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下列属于从众行为的是:()驾驶汽车的司机在路口遇见红灯亮时,会自觉地把车停下来,等待绿灯信号的出现在一次工作会议中,张某虽然不同意一项提议,但由于在座的其他人都表示赞同,张某也举手表示同意班级组织春游活动,班中有少数几位同学提议到桃花岛,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去过,在少数同学的坚持下,大家一致决定同赴桃花岛王某误上贼船,成了流氓帮派的一员,在首领的威逼下,他被迫昧着良心和其他人一起去干坏事2:下列句子中存在歧义的一句是()我知道我现在说什么她都不会答应的小王早上和小李说过他下午有事,就不来了我觉得他这几天有点不对劲小马一个箭步冲过去,一把抓住小李和小王的包3: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阶级斗争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又快又好5:1.下岗待业2.重新就业3.培训学习4.人员过剩5.优化组合3-2-4-5-15-4-1-3-23-2-1-5-45-3-4-1-26:孔子∶颜回李内∶杜甫郭德纲∶于谦省长∶市长苏格拉底∶柏拉图7:在评价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时候,如果抽象地论证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或者具体地罗列改革开放的成就,都难以统一思想。

因为有人同样可以罗列许多存在的问题。

并同改革开放前做简单对比,________甚至否定客观结论。

因此,要从大处着眼,用历史的眼光来________,把这“20年”放到“两个100年”的历史大背景中去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怀疑;衡量;探讨质疑;评判;考察反思;评价;考量猜疑;分析;研究8: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经常喝酸奶要降低儿童患旷蛀牙的风险。

在此之前,也有研究人员提出酸奶可预防儿童蛀牙,还有研究显示,黄油、奶酪和牛奶对预防蛀牙并没有明显效果。

虽然多喝酸奶对儿童的牙齿有保护作用,但酸奶能降低蛀牙风险的原因仍不明确。

《墙上的斑点》优秀课件

《墙上的斑点》优秀课件
种创意的墙上斑点,给城市带来 活力和色彩。
湿气斑点
湿气斑点是由高湿度导致的,需要特殊的防潮措施 来避免。
脱落斑点
脱落斑点是由于涂料老化或不良施工导致的,需要 修复。
开裂斑点
开裂斑点常见于老旧建筑,需要修补和维护。
探究墙上斑点形成的原因
墙上斑点的形成过程复杂且多样。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和进行实验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斑点如何形成。湿气和 高温是造成墙上斑点的常见原因。
《墙上的斑点》优秀课件
墙上的斑点可以是创意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是城市环境中的问题。在这个课 件中,我们将探索斑点的起源、分类、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和处理墙上斑 点。
引言
墙上的斑点是城市中常见的现象,既有艺术的价值,也代表着城市环境的问题。本部分将介绍墙上斑点的起源 和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墙上斑点的分类
如何防止墙上斑点的产生
1 使用防潮涂料
选择合适的防潮涂料能有 效防止湿气斑点的产生。
2 通风换气
3 定期维护
保持室内通风有助于减少 湿气和高温对墙面的影响。
定期检查和维护墙面,及 时处理潜在的斑点问题。
如何处理墙上斑点
湿气斑点
使用抗霉防潮涂料,加强通风换气,及时处理潮湿的区域。
脱落斑点
刮除脱落涂料,修补涂料,并加强涂料的附着力。
开裂斑点
填补裂缝,修补墙面,并重新涂料。
总结
墙上斑点不仅能带给城市艺术的美感,还提醒我们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墙上斑点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 意义重大。我们鼓励他们关注墙上斑点问题,放飞想象力,探索墙上斑点的未来发展趋势。

《墙上的斑点》_墙上的斑点,原文及赏析

《墙上的斑点》_墙上的斑点,原文及赏析

《墙上的斑点》_墙上的斑点,原文及赏析一、课文悟读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作,坦率地讲,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读得非常艰难,而且硬着头皮读了三遍以后,最终却只能以痴人说梦、不知所云来概括,而且也正是从它开始,我害怕阅读意识流作品,包括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乔伊斯的《尤里西斯》和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等这些大学生必读的意识流经典名著。

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当我再一次细读这部作品时,我却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说获得了某种感受与启迪,又或者说与这部作品产生了共鸣。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有冲突,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的介绍,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或者她)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

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此外,在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

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总之,作为小说,它全然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要素,我们对它的性质大约也只能作这样的界定:反小说的小说,用流行的术语表示就是意识流小说。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墙上的斑点》只有思绪的飞扬、思维的流动,却也能称之为小说,因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墙上的斑点》赏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墙上的斑点》赏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墙上的斑点》赏析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墙上的斑点》赏析,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墙上的斑点》赏析《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沃尔夫的著作,也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文章。

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

为了同学们更了解文章中的内容,小编整理了《墙上的斑点》赏析,仅供参考。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据高中选修教材注释),发表于1919年。

这是一篇有趣而沉重的小说。

有趣,是因为它的写法。

小说写的是“我”现住房子的墙上曾经有过的一个斑点。

时间“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那时“我”第一次看见它。

当时,大概离得有点远,“我”不清楚它是什么,于是“我”想知道它是什么。

但是,“我”不走近它看,而是想。

“我”当时是怎样看到这个斑点的呢?在回忆中,“我”记得炉子里的火,壁炉上玻璃缸里的三朵菊花,那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我”正在吸烟,抬起头,“我”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这个斑点还打断了“我”当时一个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产生过的幻觉。

这个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就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由于看不清,“我”当时首先想到,它大概是一个挂小肖像画的钉子。

但是,“我”不能确定。

“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它太大太圆了。

由于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我又想:“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比如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造成的。

但是,“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的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如果去摸,会感觉像个古冢(即坟墓或宿营地之类)。

但是,“我”不能确定,也许真就是一只钉进墙里已经两百年、经过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擦拭、钉子的顶端露出在油漆外面的钉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计算与地球理论 回顾马贡多的开拓与繁荣 伟大发明“冰”的故事
二、找出小说故事中所有的荒诞情节:
墨尔基阿德斯的疑难杂症
七个星球的七种金属,倍金术,炼金笔记,炼金图 水域中的女人的传 说 植物瞬间封闭小路 奥雷良诺的出生,汤锅摔碎
六条胳臂的演员,光头、鼻子上有铜环的巨人
总结
从上边两个问题的处理,我们知道,文 章中大部分内容是写实的,而且是新闻式的 写实,但是,在真实故事的描写中又夹杂着 一些梦幻与怪诞的情节。照常理,现实与幻 想是不可能融合的,可是在本文中,你并不 能将它们完全分开,有人评价说:“马尔克 斯将现实变成了梦幻,创造了一个时空交错、 富含深意的艺术世界。”“变现实为幻想而 不失真”正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 结束他也没有出场。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 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它无望, 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 出来的幻想;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 们除了等待,已别无它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等待固 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 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 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 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 “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等不来戈多, 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 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 证明自己还存在”。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 不让他说。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于吗不能? 等待戈多。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 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 明晚会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 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也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 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你认为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 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 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 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 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百年孤独》所展示的,是 一个建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复 循环的象征框架中的现代神话。时 间的轮回重复,使小说隐含了无数 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所有的人与 事都镶嵌于这些怪圈中,小说也就 成了一个魔幻的世界。
一、概括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故事情节 提示:
磁铁的故事 望远镜和放大镜的故事
炼金实验的故事 探险故事
小说涉及人物多,但可分为三类,试分并分析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 族长马贡多过去与未来、落后与先进的集中体现。 以墨尔基阿德斯为代表的吉卜赛人 外来文明的携带者,文化的象征,是改革者也是破坏者 。 乌苏拉(妻子) 固有文明的坚守者,勤劳、务实、善良,相对于丈夫 的怪诞夸张,表现的出奇的理智与坚定。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 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 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 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 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 “幸运儿” (音译为吕克), 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故事 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 荒野路旁相遇。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惟 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至 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 道。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 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闻帽子、 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 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 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 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 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在保守党和自由党于小镇发动的内战中,布恩 迪亚的次子奥雷良诺率土著村民举行了32次起义, 但均告失败。内战后,马贡多升格为市。铁路修通 了,外国种植园主、冒险家蜂拥而至,布恩迪亚家 族却山盛及衰,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第6代子孙奥 雷良诺· 布恩迪亚时,由于他和姑妈阿玛兰塔· 乌苏拉 近亲乱伦,生出了长猪尾巴的女孩——这个家族的 第7代。此时,奥雷良诺· 布恩迪亚破译了吉卜赛人 一百年前用梵语写就的羊皮密码。当他看到密码中 所写的“家族的最后一人正在被蚂蚁吃掉”时,果 然发现一群蚂蚁正将女孩咬烂后往蚁穴里拖。随后, 一阵飓风将马贡多从地面上吹得无影无踪。命运注 定百年孤独的家族,不可能在地球上第二次出现了。
二、荒诞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他们不断重复 的主题。它们与传统的戏剧作品有很大的不同。结合以前学 过的戏剧类课文,比较一下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 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 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 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 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 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思考
一、剧中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扁了的“非人”,他们卑 微、低贱、肮脏。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没有自我, 也没有尊严,只是胆战心惊地向奴隶主波卓乞讨吃剩的骨 头;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剧 中反复出现下面这段对白:
爱斯特拉冈
弗拉季米尔 爱斯特拉冈 弗拉季米尔
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咱们在等待戈多。
(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从小受外祖母神话故事的影响, 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 生于哥伦比亚,是魔幻现 的素材。1955年,第一部长篇小 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说《枯枝败叶》问世,引起拉美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界重视。代表作品有长篇 《枯枝败叶》《百年孤独》《家 长的没落》等。他的作品荒诞神 奇,但无不植根于拉丁美洲民族 的土壤上。马尔克斯在运用魔幻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独具特色。 在创作中又采用了阿拉伯神话故 事和印第安民间传说的技巧,兼 容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善于把现实主义的场面、情节 和完全出于虚构的幻想情境有机 融为一体,通过光怪陆离的魔幻 世界的折射,表现活生生的社会 现实。
怎样理解《百年孤独》?
1、课本第120页注解“反映了拉丁美洲长期封闭落后、 与世隔绝的状态以及拉美人孤独、阴暗的心境”。 2、《百年孤独》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 注定不会在大地上地二次出现了。”——孤独的拉丁 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 拉丁美洲必将出现。 3、《拉丁美洲的孤独》“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 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谨、 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 的优势。”———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
●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节选)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百年孤独(节选)
(节选)
萨缪尔· 贝克特 (1906—1989)
生于爱尔兰,1937年定居巴黎。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 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 绝望。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 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 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 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 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 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他描绘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 况。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 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 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 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贝克 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 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 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论荒诞派戏剧》英国剧评家马丁· 艾斯林
两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经济萧条, 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 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作 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 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如此看来,剧 中的两个流浪汉正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 人的缩影”;他们无聊的动作、莫名其妙的 梦呓之言,正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外化;他们 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 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 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 心理。
加西亚·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学 流派。他们立足于拉美现实,运用荒诞派 的手法,将拉美的现实生活与神魔鬼怪等 幻觉的东西融为一体,往往写得晦涩难懂, 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它之所以在拉美兴 盛,首先是因为拉美有产生它的土壤;其 次有它丰富的文学传统。它接受欧洲文学, 尤其是有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它又有独特 的印第安文化。其中的传说、神话、巫术、 幻觉、怪诞成分为作家所吸收。
《百年孤独》梗概
小说着重写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西 班牙移民的后代霍塞· 阿卡迪奥· 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 拉结婚后,乌苏拉担心他俩会像姨妈与姨夫那样因 近亲结婚而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因而拒绝与布恩 迪亚同房。一次,布恩迪亚与邻居阿吉尔拉斗鸡并 发生口角,阿吉尔拉就以被老婆拒绝同房的事嘲笑 他,他一怒之下用长矛刺死了阿吉尔拉。从此,死 者的鬼魂日夜出没于布恩迪亚家,搅得他们寝食不 安。为了躲避鬼魂,他们搬到了一个梦中曾见过的 被称为“镜子城”的小村马贡多定居。不久以后, 又有许多人迁居到马贡多,布恩迪亚家族也人丁兴 旺,子孙满堂。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 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 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 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 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 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 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 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 时间流逝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