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柞水县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情况的调研

合集下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1. 农田基础设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灌溉设施不完善,农田整理和水利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导致农田利用率低下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加。

2. 农产品储运设施:农产品储运设施的建设滞后,农产品易受天气、温湿度等条件的影响,导致产销不畅和农产品价值损失。

3. 农村交通设施:部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不完善,影响农产品运输和农村产业发展。

4. 农业生产设施:农业生产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机具和农艺设备更新滞后,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1. 投资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2. 建设标准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导致设施质量不过关,使用寿命较短。

3. 管理和维护不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导致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果和寿命下降。

4. 区域不均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一些农村地区缺乏基础设施支持。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1. 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升设施质量和建设标准。

2. 健全管理和维护机制: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机制,加强对设施的维护和保养。

3. 加强科技支持:引进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广应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提高设施的效率和质量。

4. 优化布局:根据各地的农业特点和需求,调整农业基础设施的布局,解决区域不均衡的问题。

5. 加强人才培养: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培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人才。

结语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加大投资力度、健全管理和维护机制、加强科技支持、优化布局和加强人才培养是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

只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调研

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调研

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调研作者:蔡旭旭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20期[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45-01一、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柞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秦岭南麓,西安近邻,商洛西部,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

全县辖13个镇,120个村,共有1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

全县境内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气候宜人,为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县域内优势农产品特色明显,木耳、核桃、板栗、菌类等农产品享誉省内外。

近年来,县委、政府把绿色食品产业开发作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项目之一,作为“十二五”国民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项目来安排。

截止2013年12月底,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40万亩,发展养殖专业村 5个,市级规模化养殖大场大7个,获农业部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命名1个。

经过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齐心协力和辛勤努力,柞水的绿色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柞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大抓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我们牢牢把握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这条主线不放松。

截止2013年底,全县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2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7个,绿色农产品认证2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加贴83.7万枚,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22个,农产品历年抽检合格率均98%以上。

二、我县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問题1.我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中,企业规模过于分散和细小。

由于农产品对产地特殊环境的要求,再加上受柞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的制约,各企业不能集中化发展,呈现出了分布散的特点。

另一点,相对于普通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太小。

全县农业方面的龙头企业9 家,其中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只有3家。

目前,我县只有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

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

关于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的调查报告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期,笔者对柞水县发展一村一品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一、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柞水县始终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抓手,紧紧围绕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面向省内外市场,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选定产业,调优结构,培育基地,突出龙头,发展能人,注重科技,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积极培育特色养殖、无公害绿色蔬菜、花卉种植、豆制品加工、旅游服务、劳务输出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和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一村一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推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持续快速发展。

2007年以来,全县共发展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9个、推进村41个,占120个行政村的50%;注册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0家,农户覆盖率达到71%以上;注册“汇生源”、“商洛山”等农产品商标9个,完成“三品”产地认定21个、产品认证31个,柞水木耳、柞水核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登记;发展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家。

一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655元,较去年2995元增加660元,增幅达到22%;较2005年1370元增加2285元,增长2.7倍。

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9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1%以上。

其中来自主导产业收入3218元,占总收入的72.1%;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71%。

二是主导产业优势凸现。

建成了汇生源、金台、杏坪、红火、中坪、街垣等6大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发展农家乐旅游接待、劳务输出、豆制品加工、畜牧养殖、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等专业村60余个,建成千亩中药材种植、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十万头生猪、百万只土鸡等种植养殖基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循环农业转变,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式、分散式向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转变,开创了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关于柞水县发展农业产业园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柞水县发展农业产业园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柞水县发展农业产业园的调查与思考柞水县蔬菜站作者:辜胜前农业产业园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

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聚集农业高新技术、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柞水县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支撑,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坚持“板块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全县建立了以马台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汇生源农业综合示范园和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为重点的三大农业园区,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尤其是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笔者就如何搞好农业园区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思考。

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现状近年来,柞水县农业重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和中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中心,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有效投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村一品,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农业农村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态势。

尤其是在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中介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自2008年以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农口各部门把创办农业产业园,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通过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方式,改变思维理念,创新发展机制等形式,采取能人创办、领导真抓、部门实帮、技术服务、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开拓市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立在全县规划建设三大农业产业园区,同时着力培育了一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广泛吸纳具有市场眼光的能人大户向园区聚集落户,建立了以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能人大户、中介组织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的园区发展新机制。

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内容提要柞水县依托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粮、果、畜、菜、烟”等特色产业,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由于目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制制约了绿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

本文在认真分析研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思路、目标,提出了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对策:一要突出地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三大产业集群;二要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三要强化监督控制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四要抓好培训,建立一支绿色农产品专业化队伍;五要搭建平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六要完善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保障体系。

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最终将柞水打造成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关于柞水县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调查与思考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现就柞水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柞水绿色农产品发展取得的成就随着柞水县纳入关天经济区和西安都市圈,为柞水农业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带来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面对新机遇、新形势,县委、政府及时做出了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和绿色农产品基地的战略部署,把打造西安绿色农产品基地作为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柞水丰富的生态资源、优美的自然禀赋、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目前,全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今后加快农村经济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

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精细小杂粮、设施蔬菜、烟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基地。

2023年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3年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3年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23年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16月16日至20日,XX县农机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13个乡镇(街道)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与农办、农业局、畜牧局联系,并深入到各乡镇(街道)、村,召开了由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基层种植、养殖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近几年,设施农业在XX县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该县农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种植品种、养殖品种逐渐增多,品种质量有所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XX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几年,XX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地位日益上升,在全县农业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据调查统计:全县种植瓜果、蔬菜的塑料大棚有1.5万个,规模1667万平方米,总投资12800万元,年产值12500万元,从业人数33000人;种植西瓜、蔬菜的小拱棚6500个,规模233万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年产值1050万元,从业人数1400人;日光温室有0.15万个,规模100万平方米,总投资3750万元,年产值1500万元,从业人数6000人;设施园艺温室总数量400个,总规模20万平方米,总投资800万元,年产值4000万元,从业人数2400人。

养殖猪、牛、羊等的开敞式设施有15000个,规模13.5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年产值3000万元,从业人数15000人;养殖鸡、鸭、鹅、兔等的有窗式设施2100个,规模133万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年产值4000万元,从业人数4000人;养殖鹿、山鸡、孔雀、狐狸、桑蚕、鱼等的设施有1400个,规模16400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年产值896万元,从业人数2800人;目前该县共发展设施农业3万余亩,推广设施农业机械20余台套,设施农业总投入2.4亿元,年总收入2.6亿元,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柞水农业工作总结报告

柞水农业工作总结报告

一、背景近年来,柞水县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柞水县农业工作总结如下: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柞水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撂荒地进行专项排查整治,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退耕土地进行复耕,确保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保护红线。

通过这些措施,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4.2万吨以上。

2. 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柞水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木耳、中药材、烤烟等。

在木耳生产方面,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菌包生产产能,确保完成5500万袋春季木耳生产节点任务。

同时,加强技术指导,提高木耳病虫害防治水平。

3.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柞水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无公害蔬菜、家禽饲养、生猪饲养等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目前,全县发展无公害蔬菜1.5万亩,家禽饲养量100多万只,生猪饲养量8万多头。

4. 加强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国家科技特派团深入柞水县开展产业技术培训,为食用菌、中药材、草莓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5. 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柞水县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程来抓。

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全县60多个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96元以上,其中主导产业收入达到2547元,占总收入的75%。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1. 存在问题(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足;(2)农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有待提升;(3)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

2. 建议(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抗灾能力;(2)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3)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总结柞水县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设施农业实地考察情况汇报

设施农业实地考察情况汇报

设施农业实地考察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根据安排,于近期前往某地进行了设施农业实地考察。

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一、考察目的。

本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当地设施农业生产模式、技术应用、产业链发展情况,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考察地点。

本次考察地点为某地区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当地农业产业园区,占地面积较大,设施农业种植规模较大,是当地设施农业的代表性生产基地之一。

三、考察内容。

1. 设施农业生产模式。

在考察过程中,我了解到该基地采用了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如大棚种植、水培技术、无土栽培等,充分利用了设施农业的优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技术应用情况。

基地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自动灌溉系统、温室大棚控制系统、智能施肥系统等,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3. 产业链发展情况。

基地在设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渠道,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考察收获。

通过本次考察,我对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建议和展望。

针对本次考察所得,我建议加大对设施农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对设施农业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农民和企业参与设施农业生产;加强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市场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总之,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设施农业的重要性,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本次设施农业实地考察情况的汇报,如有不足之处,还请领导批评指正。

柞水县以发展黑木耳产业为抓手实现精准脱贫

柞水县以发展黑木耳产业为抓手实现精准脱贫

柞水县以发展黑木耳产业为抓手实现精准脱贫柞水县位于中国陕西省南部,是一个多山地区,境内地势复杂,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5%,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耕地较少,加之气候条件的限制,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

柞水县的脱贫工作一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实现精准脱贫,柞水县政府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黑木耳产业成为了抓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黑木耳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潜力柞水县地处高山深谷,气候湿润,适宜黑木耳生长。

黑木耳是一种优质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由于其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要求较高,柞水县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黑木耳的生长,黑木耳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认清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产业集群在柞水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农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纷纷投身到黑木耳产业的发展中。

针对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柞水县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方针,提出了发展黑木耳产业的整体规划。

通过引导农民发展黑木耳种植和加工,形成了以黑木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为了更好地发展黑木耳产业,柞水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种植黑木耳,为他们提供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黑木耳产业的开发。

政府还对黑木耳的收购、加工和销售提供了政策支持,推动了黑木耳产业的良性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目前柞水县的黑木耳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为当地农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提升黑木耳品质为了进一步提升黑木耳的品质,柞水县政府加大了科技创新的力度,引进了一批黑木耳种植和加工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通过技术改良和设备更新,提高了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黑木耳的附加值,为农民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柞水县政府还积极组织农民和相关人员参加培训,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提高了农民种植和加工黑木耳的技术水平,增强了他们的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不断地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柞水县的黑木耳产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关于赴柞水县、宜君县学习考察涉农整合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赴柞水县、宜君县学习考察涉农整合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赴柞水县、宜君县学习考察涉农整合工作调研报告作者:雷菊霞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2期雷菊霞周至县财政局、县整合办相关工作人员会同市财政局一行,赴商洛市柞水县、铜川市宜君县学习考察涉农整合工作。

通过座谈交流、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参观了柞水县、宜君县整合项目实施点,全面了解了柞水县、宜君县涉农整合工作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为进一步做好我县涉农整合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摘帽战提供了借鉴。

现将此次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1、柞水县、宜君县县情概况及涉农整合工作情况(1)柞水县。

柞水县位于秦岭南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矿产、植物、水资源丰富,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称,被誉为“终南首邑,山水画廊”。

但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县级财力匮乏、农业人口比重较大,为了使自身涉农整合工作顺利进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自身的“一个目标引领,两类项目支撑,三项机制保障,四种模式推进,五大转变提升”涉农整合工作思路,为促进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个目标是指“脱贫摘帽”目标;两类项目是指产业类项目和基础设施类项目;三项机制是指,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二是健全资金管理机制,三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四种模式是指,一是实行产业整合模式,按全县抓主导、区域抓特色的要求,整合各类资金支持“一村一品”发展,支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养殖等农民增收项目,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是实行区域整合模式,依据柞水县三大流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确定了区域发展的重点布局。

三是实行内容整合模式,把投向相近、目标一致、不同渠道的涉农项目资金分类进行统筹归并,发挥项目的聚集效应。

四是实行“三带一创”模式,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和创新金融惠普产业扶持的“三带一创”模式;五大转变即涉农资金投入由简单捆绑到“政府引导、财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整合机制转变;涉农项目实施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单一抓向县级领导齐抓共管转变;涉农项目由批而不管向“科学规划定项目,派驻监督员管项目,通过决算审项目,社会效应评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转变;整合方式由单一的项目扶持向财政贴息、以奖(物)代补、规划引导、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多种方式并举转变。

柞水县以发展黑木耳产业为抓手实现精准脱贫

柞水县以发展黑木耳产业为抓手实现精准脱贫

柞水县以发展黑木耳产业为抓手实现精准脱贫1. 引言1.1 柞水县脱贫背景柞水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一个贫困县。

长期以来,柞水县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较低,贫困人口较多。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柞水县积极开展扶贫攻坚工作,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

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上自然条件限制,柞水县的脱贫工作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柞水县急需找到一个有效的产业发展路径,以实现精准脱贫。

黑木耳产业作为柞水县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可以为柞水县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中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

1.2 黑木耳产业的潜力黑木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被誉为“黑色黄金”,在柞水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黑木耳的市场需求十分旺盛,主要用于食品加工、药用以及美容保健等方面,市场潜力巨大。

黑木耳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种植技术不复杂,适合柞水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农民提供了一种稳定的增收途径。

黑木耳还具有较高的抗癌、降血脂、降血糖等保健功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柞水县有望进一步挖掘潜在的经济价值,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实现全面小康。

黑木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柞水县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之一。

2. 正文2.1 柞水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现状柞水县是陕西省的一个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扶贫政策不断加大力度,柞水县的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柞水县开始将发展黑木耳产业作为抓手,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柞水县地处秦岭山脉腹地,气候湿润,适宜黑木耳的生长。

加上当地居民具有丰富的采摘和加工经验,使得黑木耳产业在柞水县受到重视。

目前,柞水县的黑木耳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和销售额也在逐年增长。

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了100万亩以上,经济效益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我市设施农业的推进速度、运行方式、建设模式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等走在前列,设施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近期对全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形成以下报告。

一、设施农业发展建设情况及成效(一)建设情况全市新增设施农业建设面积79万亩,其中新增日光温室32.9万亩,大拱棚35.0万亩,小拱棚11.1万亩。

全市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共涉及41个乡镇75个行政村其中集中连片达到万亩以上的基地12个,1000亩以上的基地145个,500亩以上的基地248个。

全市建设育苗中心102个,育苗面积109.5万平方米,年育苗能力12.7亿株,可供应全市85%的设施生产用苗。

(二)生产情况全市设施农业投入生产98.34万亩,占设施总面积的93%。

其中日光温室投入生产47.07万亩,占日光温室总面积的91%;大中拱棚投入生产35.22万亩,占大中拱棚总面积的93%;小拱棚16.05万亩,全部投入生产。

日光温室生产中蔬菜37.7万亩,占80.1%、果树6.63万亩,占14.1%、花卉1.05万亩,占2.2%、食用菌1.69万亩,占3.6%。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冬春一大茬栽培面积12.06万亩,占32%;秋冬茬接早春茬栽培面积25.64万亩,占68%。

种植种类以番茄、辣椒、黄瓜、茄子和西甜瓜为主,其中番茄14.35万亩,占蔬菜面积的38%;辣椒6.88万亩,占18%;黄瓜4.24万亩,占11%;茄子2.25万亩,占6%;西甜瓜3.02万亩,占8%;其余为叶菜和其它。

大中拱棚生产:春提前-越夏-延秋栽培面积15.6万亩,占总面积的44%。

以果类菜为主,其中辣椒8.17万亩,占52%;番茄3.94万亩,占25%;茄子0.97万亩,占6%;黄瓜1.25万亩,占8%。

关于柞水畜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柞水畜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柞水畜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食品安全也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畜牧业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陕西省柞水县的畜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柞水县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一、柞水县畜牧业的现状1. 养殖规模小、精细化程度低。

柞水县畜牧业滞后、规模较小,主要是农户家庭式养殖,养殖思想及管理科学化程度低。

2. 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模式单一。

柞水县畜牧业主要集中在猪肉、牛羊肉、鸡蛋等方面,种养结合、农牧互相融合的养殖模式较少。

3. 分散的经营管理模式。

柞水县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销售网络,导致农产品销售难度大,价格低。

二、柞水县畜牧业的发展机遇1. 把握国家政策红利,促进畜牧业发展。

随着国家对于农业的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强, 柞水县的畜牧业发展将得到进一步支持。

2. 打造品牌,提升畜牧业附加值。

如通过品牌宣传的方式,促进畜牧业在陕西省的升级换代。

3. 丰富农户收入来源。

利用畜牧业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可以丰富农户的收入来源。

三、柞水县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1. 优化畜牧业养殖结构形态,提高效益。

如采用稳定的品种结构、科学的养殖技术、细化的管理模式等方法,保障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

2. 制定科学的畜牧业发展计划。

采取科学的规划和发展的思维模式,形成合理的生产构架,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在保证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能保障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 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在技术上加大研究力度,引进先进的畜牧品种及养殖技术,推广新一代的畜牧业信息化模式,提高畜牧业的效益和科技含量。

同时,建立畜牧业科技推广机构,普及科学养殖知识,提升农村畜牧业生产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

四、结论柞水县畜牧业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机遇和发展方向的研究与探讨,对于推进乡村经济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关柞水县棚膜经济发展的调

有关柞水县棚膜经济发展的调

关于柞水县棚膜经济发展的调研近年来,我县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培育以蔬菜、食用菌和花卉为主的区域特色棚膜经济产业,强力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特别是棚膜经济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特色产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打造“一村一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近期,笔者对全县棚膜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一、我县发展棚膜经济产业的现状所谓棚膜经济是指通过温室、大棚、拱棚、地膜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避寒冷、干旱等不利的气候条件,以增积温、增光照、增湿度为主要目标,创造出适合生产的、可控的、新的农业生态小气候,从而延长农业生产时限,拓展产品开发空间,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项具体措施,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的具体实现形式。

近几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拉动下,全县以棚膜蔬菜产业为主的棚膜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棚膜蔬菜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全县温室大棚蔬菜生产面积达1100亩,占蔬菜总面积的9.8%,产值1056万元,纯收入668万元,农民人均棚菜收入50元,形成了一些专业化、规模化棚膜蔬菜生产集中区,其中50亩以上的棚膜蔬菜小区发展到5个。

二是棚栽食用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我县食用菌生产具有多年的种植传统,袋料棚栽香菇从九十年代末开始起步,2002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发展到1000多万代,棚膜栽培面积近500亩,产值5000万元,纯收入2000万元,之后受林业采伐指标和市场等因素的限制,产量和规模逐年有所下降。

三是大棚花卉种植起步良好。

2006年我县从云南引进鲜切花非洲菊在下梁镇明星村试种成功后,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在马台、两河等地大棚花卉种植面积近200亩,年产800万支,产值达到500余万元,成为我县高效农业生产的又一新亮点。

关于柞水畜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柞水畜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4.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 行整理和分析;
柞水畜牧业发展现
02

总体发展情况
畜牧业是柞水县农村经济的支柱 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产 值逐年增长,为当地农民增收和 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 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
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畜牧业产业链不断完善,从种畜 禽引进、饲料生产、疫病防治到 销售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缺乏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持 ,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的发 展。
防疫体系不健全
当地的动物防疫体系不健 全,疾病防控能力较弱。
环境污染严重
粪污处理不当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处理不 当,对环境造成污染。
缺乏环保பைடு நூலகம்识
养殖户缺乏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 不够重视。
监管不到位
当地政府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管不 到位。
市场竞争力不足
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
推行清洁生产
积极推广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理念,优 化养殖场所和生产工艺,降低畜牧业对 环境的影响。
VS
加强环境保护
强化环境监管,严格落实环保法规和标准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畜牧 业绿色发展。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市场竞争力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 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发挥其在技术推广、 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
政府对饲料和兽药的使用有严格监管,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和 添加剂,确保了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
疫病防治与质量安全
疫病防治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柞水县建立了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加强了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预 警,及时发现并控制疫病流行。
在质量安全方面,政府加强了对畜牧业生产的监管,对饲料、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进行严格 把关,确保了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畜牧业的环保监管,减少了畜牧业对 环境的影响。

秦岭山区柞水县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秦岭山区柞水县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秦岭山区柞水县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根据秦岭山区柞水县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对策。

关键词柞水县;农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关键之举。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山区农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山区农业由受地理、交通、气候、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制约,发展速度与平川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状况相比有天壤之别,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1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1.1观念落后由于受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种植结构不合理,农副产品数量、品种少,影响了农业收入水平的提高。

就拿蔬菜而言,柞水县城市居民每天生活用菜80%靠从外地拉运,当地的蔬菜品种仅限于土豆、白菜、南瓜儿样,且全部是季节性蔬菜,反季节性蔬菜几乎很少,无形之中很大一部分消费都花在了路上,花在外地菜农的身上,真可谓“肥水肥了外人田”。

1.2市场意识不强,对当地的优质产品挖潜不够,在“特色经济”方面效益差柞水县过去对外曾有“板栗之乡”的美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这场大潮中市场意识强化,对经济效益的好坏有很大影响,目前仅板栗、核桃、中药材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粮食深加工和其他项目上,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

1.3农民科技意识差,农业科技含量低这是影响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少农民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十分注重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如在选择种籽、化肥、农药等方面,科技意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还有一部分群众,受经济条件、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对新科技持怀疑、观望态度。

如地膜覆盖技术是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一项科技成果,但有人担心来年收拾残膜麻烦,不愿使用,有的地方为了推广此技术,不得不把使用地膜盖播种的面积数作为一项硬任务分给各村民委员会,更有甚者,政府给予补贴推广此方法,老百姓不愿接受。

设施农业调查报告

设施农业调查报告

设施农业调查报告一、引言设施农业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利用大棚、温室、喷灌设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环境条件的控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本报告旨在调查设施农业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背景设施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通常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无法有效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导致农田产量波动大,质量不稳定。

设施农业的出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选择了几个农村地区,包括XXXX村、XXXX乡等,针对农户、农业合作社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设施农业的应用情况、问题和需求,并采访了农民和专家,深入了解设施农业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四、调查结果1. 设施农业的应用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设施农业的种植模式。

大棚和温室的运用率逐年增长,已经成为农村地区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设施农业,农民可以实现对气温、湿度和光照的精确控制,提高作物产量,延长生长期。

2. 设施农业的优势调查结果还显示,设施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可以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其次,设施农业能够提供稳定的生产环境,不受季节和气候的限制,适应多种农作物的种植需求。

此外,通过设施农业,作物生长周期可以缩短,提高产量和品质。

3. 设施农业的挑战尽管设施农业有着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成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购买和维护设施农业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此外,农民对设施农业的技术和管理要求较高,需要培训和指导。

五、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 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通过设施农业的应用,农产品的产量大幅提升,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柞水县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情况的调研设施农业是指具有一定的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工厂化现代农业。

主要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它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也是世界上各国用以提高新鲜农产品的重要技术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前景十分广阔。

柞水设施农业从1995年开始,在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下,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历经15年发展。

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县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现状,总结设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查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十二五”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近期,笔者对我县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基本情况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全县辖16个乡(镇),1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16.5万,其中农业人口13.38万人,耕地面积1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

近几年来,柞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工程建设工作,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来全力抓好落实。

我县设施农业主要包括蔬菜设施和养殖设施两类型。

蔬菜设施主要以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为主,止2009年底,全县蔬菜设施面积发展到810亩,其中节能日光温室120亩,塑料大棚450亩,中小拱棚240亩。

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含复种指数)达到1620亩,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5.4%,总产量达到4170吨,产值856万元。

目前,全县发展蔬菜基地2.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2100亩)。

主要分布在我县乾佑、下梁、小岭、凤凰、瓦房口、曹坪、杏坪、柴庄等8个乡镇。

设施蔬菜种植品种有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西葫芦、豆角、食用菌(香菇、平菇)、绿叶小菜、芹菜、甘蓝等10余种。

设施农业装备从无到有,并在近几年逐步由单项向多功能过渡,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不断提高,设施装备的推广应用步伐不断加快,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县温控设备中机械卷膜装备达60 套,光控设备中遮阳网装备180套,微灌设备装备量达到350台(套),主要以管灌和滴灌为主,自动卷帘设备装备达到13台(套)。

在畜牧养殖中应用主要以大棚养猪、鸡为主导,大棚畜禽舍装备设施面积200多亩,拥有各类畜禽孵化箱20余套,拥有家禽屠宰设备和各类保鲜小型冷库10余座。

同时我县设施水产养殖也在开始起步,面积达到100亩,一些地方开始采用增氧机、投饵机等渔业机械养殖,气泡机、耕水机、等新型农机具正在引进推广,全县拥有各类渔业机械25台套,其中增氧机15台套、投饵机10台套,并以虹鳟鱼为特色的水产品产量高、品质好,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二、主要做法1、政府高度重视。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工作,把设施农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早谋划、早安排、早动手,将设施农业的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各部门,落实到农户、落实到田块,加强督查考核,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建,各乡镇具体抓落实。

2、广泛宣传引导。

一是广泛发动公司、企业、个体老板,积极参与设施农业建设。

主要是政府加强引导、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从建棚用地、水电路配套和贷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2008年至2009年,先后有4个大户投资设施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乡村干部、党员、科技人员带头建设蔬菜大棚,率先垂范,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三是通过政策驱动,能人带动,引导当地农户发展设施蔬菜生产。

3、推广先进技术。

引进推广山东寿光和我省泾阳等设施蔬菜发展较早的先进地区的领先技术和人才,严格按照国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大力推广日本、韩国等名、特、优蔬菜品种和国内优质良种,全面推广配方施肥、科学灌水、生态防治、沼肥利用技术和专业化育苗新技术。

即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沼肥和蔬菜专用肥为主,辅以化学肥料,合理应用生物肥;用井水、地下水或山泉水采取膜下暗灌、滴、渗灌等方式进行灌溉;采取生态防治措施,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有效防治病虫害,确需使用化学农药时,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剧毒化学农药;在设施建造上,选用优质材料和聚乙烯长寿无滴大棚专用膜,规范化建棚,总体达到设施标准化、生产无害化、收入高效化。

4、优惠政策扶持。

为充分调动企业大户、当地农民和社会力量发展设施生产的积极性,政府在坚持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寻求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广泛吸纳民间资金的基础上,鉴于设施农业一次性投入较大,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推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大县财政扶持力度。

对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等设施,每亩给予1000—3000元资金补助;二是捆绑项目,整合资金,统一用于基地建设;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5、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为提高技术人员、农户的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

近年来,组织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派驻技术人员到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蹲点开展技术示范和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培养设施蔬菜种植技术人员和骨干农民。

多次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观摩会,让农民掌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三、主要效益和存在的主要问题1、主要效益是设施农业效益比较明显。

据调查,新建的1亩温室每亩年均收入在1万元左右,高的可达到2万多元,相当于十亩大田的收入;1亩标准大棚每亩年均收入8000元左右,设施农业给农民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

随着设施农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种植技术的普及提高,必将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设施农业结构简陋,科技水平低。

我县农用生产大棚多为竹木结构,设施简陋,覆盖保温材料单一,多为草毡,保温性差,不防潮,质量重,设施生产的环境条件较差。

尤其是温、光、气测试设备和调控设备基本上是空白,仍然停留在引进试验阶段,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高层次、高水准的无立柱钢架结构大棚、连栋温室较少。

二是投入力度不足,机械化水平较低。

更新改造农业设施需大量改造资金,设施农业扩大发展规模也急需资金。

目前,由于资金缺乏,设施农业栽培的全自动和半自动的机械化设备很少,全县设施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力手工劳作,机械化水平低。

加温设备主要是生火炉、挖火坑等简易形式,育苗、气肥设备短缺不配套,棚内植保、微耕机械设备推广数量不大,大棚温室的卷帘机械绝大多数是手动,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

三是技术培训滞后,人才储备不足。

设施栽培是不同于大田栽培的技术体系,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到管理等应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技术体系。

由于我县设施农业发展时间不长,农技、农机系统缺少这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致技术服务和培训滞后,不能较好地适应生产的需要。

四是经营分散,规模较小。

我县80%以上的农业设施为分散经营,无论是自建大棚经营还是租赁大棚经营,经营业主各自为战,相互封闭。

由于经营户主缺乏更新资金,管理技术落后,信息不畅,较少得到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种植产品质量难以有较大提高,难以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品牌优势。

一旦市场销售不畅,将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四、“十二五”发展对策1. 稳定面积,改造结构,适度规模发展。

依据资源分布、能源、交通、市场、商品流向和龙头企业加工结构综合考虑,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的原则进行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对现有设施蔬菜基地不断完善与加强,本着节约建设成本,改造新建日光温室结构,适当加大温室跨度和高度。

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夏菜冬种、春菜秋种、秋菜春种等反季节蔬菜生产,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计划到2015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000亩,其中日光温室500亩,塑料大棚1500亩,中小棚1000亩。

总产量达到1.55万吨,总产值达到2920万元;各类设施装备保有量达到4800台套。

2. 依靠科技,提质增效。

一是引进推广设施蔬菜优良新品种。

根据市场需求及良种化工程的要求,要大力引进、培育优良种苗,加快品种更新换代速度;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广泛应用生物工程、智能控制、新型棚室结构及建筑材料,节水、节能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保鲜技术等。

三是要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采用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模式,发展设施蔬菜绿色食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扩大范围,对部分设施和生产机具,给予纳入补贴范围,必要时实施农机作业补贴制度;二是加大项目支持,以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育苗中心建设项目带动为有效方式,通过项目建设新上一批大型公用设施;三是加大培训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菜农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的公益性的事情的投入。

4、组建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加强土地流转,带动结构调整;通过资金、技术、政策等的投入扶持壮大合作组织实力,通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推广保鲜、烘干等机械,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效果。

同时加强对设施农业的规划引导。

进一步贯彻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设施农业发展在资金和项目投入等方面给予扶持。

5、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应用。

重点是发展农户联合应用与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技术,尤其是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设施农业应用组织形式,引导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应用,通过实现生产规模化、作业标准化、效益最大化来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设施农业发展典型剖析本次调研,选取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做为我县设施农业发展典型进行剖析,具体情况如下:1、装备发展现状。

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7月由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是一个多元化股份制民营企业,先后投资1.5亿元,主要经营绿色无公害高档蔬菜种植加工、观赏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庄园、渡假山庄开发、物流配送等项目,也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项目。

公司目前发展设施蔬菜基地104亩,其中节能型日光温室8栋10亩,钢管结构塑料大棚60个94亩,该公司已引进示范推广了多种先进适用的设施农业设备,主要有温室电动卷帘机、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滴灌微灌设备等。

这些机械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作物的产量,节约了灌溉用水。

2、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

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运行机制采用有限公司方式经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