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貌

合集下载

初中中国地理海底地形归纳

初中中国地理海底地形归纳

初中中国地理海底地形归纳

初中中国地理:东海海底地形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

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育,最大宽度达64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一。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区的66%,北宽南窄。海底地势向东南缓倾,平均坡度1′17″。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水深60~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140米处。东海大陆架又可以50~60米水深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岛屿众多,水下地形复杂,坡度稍陡;东部开阔平缓,只在其东南边缘处有些水下高地,中国钓鱼岛等岛屿便位于其上。东海大陆架上延展着长江的沉溺河谷,它从长江口向东南方向延伸,穿过大陆坡,进入冲绳海槽。

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分布的大陆坡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向东南方向成弧带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33%。地形陡峻,坡度3~10°。陆坡主体为冲绳海槽,是一个深水槽,形似新月,向东南方向凸出。海槽南深北浅:北部水深600~800米,坡度较小;南部水深2023~2500米,坡度也大,最大深度2717米。海槽在剖面上呈“U”字形,谷底平缓,两侧斜坡陡峭,西坡约3°,东坡可达10°。冲绳海槽以东,为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岛、九州及各岛屿在水下的岛架。岛架宽度狭窄,九州处为30~50海里,琉球群岛附近为2~20海里。岛架地形复杂,沙滩、岩滩众多。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边缘岛孤的一部分,为东海与太平洋的天然界线。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

一、本文概述

《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一文旨在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近岸海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复杂的海底地貌形态。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海底地貌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海底地形测量、海底沉积物分析、海底地貌分类等方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在此基础上,文章详细描述了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包括海底地形、海底地貌类型、海底沉积物分布等。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文章还探讨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海底地貌的影响和潜在风险。这对于制定合理的海洋开发政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的展望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福建近岸海域的海底地貌特征,还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主要区域聚焦于福建省近岸海域,涵盖了福建沿海的所有重要海域,包括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等主要港口和海湾。这些区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对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多源、多尺度的海洋地理数据。其中包括了海洋地形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洋地形图,提供了海底地形的高程模型(DEM)数据,为海底地貌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还采用了海洋气象、水文等环境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气象局、海洋环境监测站等机构,为我们理解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环境背景。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包括海岸地貌、海底地貌和海峡地貌。海岸地貌是指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海滩、海蚀崖、海蚀洞等。海底地貌是指海洋底部的地形,包括海山、海沟、海平原等。海峡地貌是指两个陆地之间连接海洋的狭窄通道,如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等。

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都与海洋作用密切相关。例如,海浪冲刷岩石会形成海蚀崖和海蚀洞;洋流携带的沉积物会在海底堆积形成海山和海平原;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和火山爆发也会改变海底地貌。此外,人类活动也会影响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如过度捕捞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进而影响海岸生态系统的平衡。

海底地形类型

海底地形类型

海底地形类型

一、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海底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貌,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地壳断裂和拗拉而形成的。大洋盆地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大洋中,是地球表面上最广阔的地貌类型之一。大洋盆地的特点是深水区域较为平坦,海底地形相对较为简单。大洋盆地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理论密切相关,是地球构造和地质演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二、海山

海山是海底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貌,是海底山脉的一部分。海山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山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有关,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断裂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海山的特点是海底地形陡峭,海山体高度较大,通常超过海平面上方数百到数千米。海山上常生长着珊瑚、海绵等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海沟

海沟是海底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貌,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断裂而形成的。海沟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太平洋海沟、秘鲁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等。海沟的特点是海底地形陡峭,海沟的深度通常超过海平面下方数千到数万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也

是地球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的重要证据之一。海沟中生活着许多特殊的海洋生物,如深海鱼类和巨型软体动物等。

四、海岛

海岛是海洋中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断裂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陆地。海岛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岛的特点是海岛周围被海水包围,地势较为起伏,有山脉、丘陵和平原等地形。海岛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也是旅游胜地和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岛上常生活着特殊的动植物,如海鸟、海龟和椰子树等。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一、海底地形的分类

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

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

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

变化缓慢,地势平坦。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

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

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大

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

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大洋中脊的形成是

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大洋中

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大多数大洋盆地是

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

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

海底两万里第七章批注

海底两万里第七章批注

海底两万里第七章批注

《海底两万里》第七章批注:

一、海底地貌

1、由于海底地貌的多样性,造成了多种沉积,如陆积层、滩涂、平原、沟谷、洼地、海嵴、港湾、沙、沙洲、深洋地形等。

2、地质地形上的变化,时至今日仍在发生,地形演变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建立阶段、发育阶段、过渡阶段和减弱阶段。

3、海底地形构成了一张色彩斑斓的鲜艳海床图景,景观复杂、多变,

种类丰富,地形各异。

二、海底活动

1、海底活动是指发生在海底的活动,它们包括潮汐流动,海流、地质

运动、鱼类活动等等,构成了海底复杂而又有机的系统。

2、潮汐不仅影响着海洋流动路径,同时也可以影响海底地形类型,引

起一定程度的地质变化。

3、海流作用在海底广泛存在,其中海流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它推进

海底沉积物扩散分布,为海底生态系统提供多样性。

三、海底植被

1、海底植被可以被分为浮游植物、带鱼植物、海藻植物等几大类,这

些植物的活动能够影响海底的水文环境,在物种的簇聚输入、种类的

演替转变以及生态系统的重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海底植被有利于改善海底环境的水文状况,减少海底污染物和悬浮物,促进海洋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海底植被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对海底动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进而促进海洋生态系统均衡发展。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近海海域是指海洋中离海岸较近的部分,海底地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浅海扇:浅海扇是指海底附近海水较浅的区域,通常海

深在50米以下。浅海扇海底地貌通常平坦,呈扇形分布。

2.珊瑚礁:珊瑚礁是指海底呈现出珊瑚礁的地貌形态,这

种海底地貌通常出现在海水较浅的地方,海深在50米以下。

3.巨砾海岸:巨砾海岸是指海底地貌呈现出巨砾的样子,

这种海底地貌通常出现在海岸附近,海深在50米以下。

4.沙丘海岸:沙丘海岸是指海底地貌呈现出沙丘的样子,

这种海底地貌通

继续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

1.山谷:山谷是指海底有较陡的峡谷或沟壑,通常海深在

500米以下。

2.谷底平原:谷底平原是指海底呈平原的地貌形态,通常

海深在3000米以下。

3.地壳柱:地壳柱是指海底出现较高的地壳柱,通常海深

在4000米以下。

4.海底隆起:海底隆起是指海底呈现出隆起的地貌形态,

通常海深在5000米以下。

近海海域海底地貌类型多样,海深也有很大差异,在海洋勘探、海底资源开发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时间序列反演海底地形

时间序列反演海底地形

时间序列反演海底地形

时间序列反演海底地形是一种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来推断、重建海底地貌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海底测量仪器,如多波束和侧扫声纳,记录海底地形的变化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建模,以了解海底地貌的演化过程。

时间序列反演海底地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测量数据中的细微变化来推断地形的变化。通过分析连续的测量数据,可以找出海底地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重建出过去的地貌特征。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正确地理解和分析测量数据,以识别地形变化的特征,并将其与其他地貌过程进行关联。

在实际应用中,时间序列反演海底地形通常涉及以下四个步骤:

1.数据收集:使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对海底进行连续的测量。多波束和侧扫声纳是常用的工具,它们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和广覆盖范围的测量数据。这些测量数据能够记录海底的高程和地形特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

2.数据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清理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和异

常值,并进行校准和配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此外,还

需要对数据进行插值和重采样,以获得更为连续和一致的数据序列。

3.数据分析:根据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对海底地形的变化进行

分析和建模。常用的方法包括趋势分析、周期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找出海底地貌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并揭示地质、

地球物理和海洋动力学等因素对地形变化的影响。

4.地形重建: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使用合适的地形模型将海底

地貌进行重建。地形模型可以基于统计模型、物理模型或机器学习模型,具体选择取决于数据的特征和分析的目标。重建的结果可以以二

维或三维形式呈现,对于研究海底地貌演化和与其他地球系统相互作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

洋中脊

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在地貌上,是一条在大洋中延伸的海底山脉;在地质上,是一种巨型构造带,断裂特别发育。

构造学说认为,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形成的,是板块分离的部位,也是新地壳开始生长的地方。洋中脊顶部的地壳热量相当大,是地热的排泄口,并有火山活动,地震活动也很活跃。

海岭

海岭又称海脊,有时也称“海底山脉”。狭长延绵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两侧海底可达3-4km。位于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岭,称中央海岭,或称大洋中脊。在大洋中脊的顶部有一条巨大的开裂,岩浆从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岩石,构成新的洋壳。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海沟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m的沟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一万多米(马里亚纳海沟11034m)。

在地质学上,海沟的产生被认为是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密度较大的海洋板块插到大陆板块的下面,两个板块相互摩擦,形成长长的"V"字型凹陷地带。另外,科学家还认识到所有的海沟都与地震有关。环太平洋的地震带都发生在海沟附近。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

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为陆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8.13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上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米,而岛屿附近洋底深五、六千米,冒纳罗亚火山实际上是一座拔起洋底高约万米的山体。

基本单元在地球表面上大陆和洋底呈现为两个不同的台阶面,陆地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0~1公里,洋底大部分地区深度在4~6公里。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图1)。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将大陆边缘划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也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大陆架是滨临海岸、向海缓斜的浅海地带。陆架外缘水深多为100~200米,这里坡度发生明显转折,下延为陡斜的大陆坡。大陆坡是地球上最绵长、壮观的斜坡,其上有深刻的海底峡谷,主要由浊流冲刷而成,为陆源沉积物输入深海底的重要通道,峡谷口外常有沉积物堆积成的海底扇。大陆坡向下或过渡为大陆隆(在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陡降至深海沟(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隆是大陆坡麓部,由沉积物堆大陆边缘积成的和缓坡地,向洋侧,过渡为坡度更缓的深海平原。海沟约比相邻的大洋盆地深2~4公里,横剖面呈不对称的V字形,其陆侧斜坡较陡,洋侧大陆架斜坡较缓。洋侧坡过渡为大洋盆地处,有时发育与海沟平行延伸的宽缓的外缘隆起,高出深海平原约500米。岛弧陆侧为弧后盆地(也称边缘盆地),水深浅于大洋盆地,与相邻的岛弧和海沟组成统一的沟-弧-盆体系。另有些大陆边缘地形复杂,为交替出现的盆地和岭脊,称大陆边缘地,如南加利福尼亚岸外。陆架以外水深较大的台阶,称边缘海台,如美国东南岸外的布莱克海台。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地表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从形态上主要分为陆地地貌形态和海底地貌形态。从成因分,可分为内力为主和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形态。

陆地地貌形态陆地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陆地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因为丘陵和山地的形态无大区别,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相对广度小于100米的山地就是丘陵。高原和平原也没有严格界限,盆地实质上是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的组合。山地地貌包括山岭和谷地两种类型。高出平地之上具有顶、坡、麓三个部分组成的地表形态叫做山,山顶叫做峰;呈长条状延伸的山叫做岭,山岭的顶部叫做山脊;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山岭系统叫做山脉。一条山脉可以包括许多条大致平行的山岭及其间的谷地。平原又可分为低平原和高平原两类。通常把绝对高度小于200米的沿海平原和盆地底部平原叫做低平原;地面切割较浅的高原叫高平原,如我国的内蒙古高原。

海底地貌形态海底地貌也是多样的,总的说来,海底地貌可划分成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大陆架是大陆壳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在构造上是大陆的组成部分。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向深海盆地过渡的一个很陡的斜坡。大洋底是海洋底部的主体部分,约占海底总面积的80%。大洋底地形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在大洋底部有绵延数千千米的海底山脉(也叫海岭),把洋底分隔成数个面积广大的海盆。海底也有火山,火山露出水面就是火山岛。此外,在太平洋的边缘还有数千米深的海沟和一系列岛弧,海沟和岛弧分布的地区是海底坡度最大、高差极为悬殊的地方。

海洋工程结构环境(3)

海洋工程结构环境(3)

2.5米/秒2
0.25米/秒
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方所表现的强烈程度和引起的破坏是不 同的。任何一次地震,总是震中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的加大, 烈度逐渐降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 简称《GBJ11-89规范》)把地震烈度区分为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 对地震多发区给出其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
2、我国沿海的冰情
表3. 我国沿海的冰情
3、海冰对于海洋工程结构物的作用
(1)冻融损伤作用: 冻-融交替发生,主要破坏混 凝土结构。
(2)膨胀挤压作用:冰开始融化时,海冰体积膨 胀,挤压结构物。
(3)静力推压结构:大面积连续冰层,在风或流 带动下,对与冰接触的结构进行水平推压。此为 海冰造成结构破坏的主要方式。
一、海底地貌
目前,人们已经 可以用仪器对海底地 貌进行连续扫描并记 录下来。从地质构造 看,在大陆和海洋之 间,有一个接触区, 称为过度带或者大陆 边缘,其外面为大洋 底。如图1所示。
图1. 海底地貌
过度带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
(1)大陆架 指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部分,水深:0-200米。 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藏最为丰富的区域。 大陆架土质分为三层:表层、盖层和基地层。 表层主要为:来自大陆的松散沉积物;
地震波传播过程,引起地面的三维运动(位移、速度、 加速度)从而导致地面建筑的破坏。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

地表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从形态上主要分为陆地地貌形态和海底地貌形态。从成因分,可分为内力为主和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形态。

陆地地貌形态陆地表面是起伏不平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陆地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因为丘陵和山地的形态无大区别,海拔高度小于500米,相对广度小于100米的山地就是丘陵。高原和平原也没有严格界限,盆地实质上是山地和平原两种类型的组合。山地地貌包括山岭和谷地两种类型。高出平地之上具有顶、坡、麓三个部分组成的地表形态叫做山,山顶叫做峰;呈长条状延伸的山叫做岭,山岭的顶部叫做山脊;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山岭系统叫做山脉。一条山脉可以包括许多条大致平行的山岭及其间的谷地。平原又可分为低平原和高平原两类。通常把绝对高度小于200米的沿海平原和盆地底部平原叫做低平原;地面切割较浅的高原叫高平原,如我国的内蒙古高原。

海底地貌形态海底地貌也是多样的,总的说来,海底地貌可划分成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大陆架是大陆壳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在构造上是大陆的组成部分。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向深海盆地过渡的一个很陡的斜坡。大洋底是海洋底部的主体部分,约占海底总面积的80%。大洋底地形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在大洋底部有绵延数千千米的海底山脉(也叫海岭),把洋底分隔成数个面积广大的海盆。海底也有火山,火山露出水面就是火山岛。此外,在太平洋的边缘还有数千米深的海沟和一系列岛弧,海沟和岛弧分布的地区是海底坡度最大、高差极为悬殊的地方。

海底地形介绍

海底地形介绍
Baidu Nhomakorabea
海隆:洋盆中一些宽广和缓的隆起区。有的略呈等轴状, 如百慕大海隆。有的隆顶上镶嵌着海山或火山岛,其形 成常与玄武岩质火山活动有关。
海台:具有比较平坦的宽阔顶面的海底高地,又称海底 高原。一般高出邻近海底1000米以上,顶面起伏不大, 边坡往往较陡,但也有比较平缓的。有边缘海台和洋中 海台两类,前者发育在大 陆边缘,后者为洋盆中孤 立高原。
脊顶区: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 地形崎岖,呈现为多列与中脊走向平行延伸的岭脊与 谷地,起伏可达100~2000米。沿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 轴部,发育有中央裂谷。裂谷深1000~2000米,宽 约30000~50000米,是一个伴有地震、火山活动的 巨型凹地。洋中脊轴部为海底扩张中心,系炽热地幔 物质上涌的地带。 脊翼区:脊翼多由海丘及海山群组成。随着远离脊顶, 洋底年龄愈老,水深愈大,沉积层加厚,地形高差逐 渐减小,以致出现较平滑的地形。洋中脊两翼坡度与 海底扩张速度有关,快速扩张的中脊两坡较缓,如东太 平洋海隆;缓慢扩张的中脊两坡较陡,如大西洋中脊。
大陆坡
定义:向海一侧,从陆架外缘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它展布于所有大 陆周缘,为全球性地形单元。大陆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之间;下界往 往是渐变的,约在1500~3500米水深处,但在邻近地带,陆坡下延至更深处。 大陆坡宽度约为20至100公里以上,总面积计28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 5.6%。 地质特征:大陆坡底质以泥为主,还有少量砂砾和生物碎屑。沉积物比相邻 的陆架和陆隆沉积物细,但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期间,大部分大陆架出露为陆, 河流向前推进到陆坡顶部附近入海,使陆坡上粗粒沉积物增多。在与山脉海 岸相邻的狭窄陆架外的陡坡上,常见岩石露头。陆坡沉积物主要是陆源碎屑, 也有生物与化学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大陆坡基底为变薄的大陆型地壳。拖网 和钻探在陆坡区发现了花岗岩;地震测量显示,陆坡下部花岗岩层向大洋一 侧逐渐变薄以至尖灭;陆坡上还有褶皱、断裂构造,一些陆上构造线可延伸 至陆坡。 陆坡类型:①断裂型或陡崖型陆坡,主要受断裂作用控制,而侵蚀堆积的改 造作用较弱,多见岩阶、陡崖。②前展堆积型陆坡,陆源物质供应充分,陆 坡在强烈沉积作用下逐渐向洋推进,有的陆坡下部沉积层厚达10公里左右。 ③侵蚀型陆坡,沉积作用较弱,浊流和滑塌等侵蚀作用导致基岩裸露,地形 复杂。④礁型陆坡,与珊瑚礁生长有关,陆坡陡峭。⑤底辟型陆坡,低密度 的蒸发岩或泥层在深埋后形成底辟,陆坡沉积层因而变形,海底呈不规则形 态。

海底地形类型及特征

海底地形类型及特征

海底地形类型及特征

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它们是由海洋活动和地质演化过程形成的。海底地形可以分为海底平原、海底山脉、海底沟、海底海峡、海底海沟、海底海洋深渊等。

海底平原是海底地形中最常见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平坦而宽阔,深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海底平原的表面覆盖着细砂、粗砂、砾石、石灰岩等物质,其中细砂和粗砂是最常见的。

海底山脉是海底地形中最为复杂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高度可达几千米,是海洋活动的重要标志。海底山脉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其中火山岩是最常见的。

海底沟是海底地形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深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是海洋活动的重要标志。海底沟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其中火山岩是最常见的。

海底海峡是海底地形中最为复杂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深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是海洋活动的重要标志。海底海峡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其中火山岩是最常见的。

海底海沟是海底地形中最为复杂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深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是海洋活动的重要标志。海底海沟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其中火山岩是最常见的。

海底海洋深渊是海底地形中最深的类型,它们位于海洋底部,深度可达几千米,是海洋活动的重要标志。海底海洋深渊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其中火山岩是最常见的。

总之,海底地形是由海洋活动和地质演化过程形成的,它们包括海底平原、海底山脉、海底沟、海底海峡、海底海沟、海底海洋深渊等,它们的表面覆盖着火山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物质,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海底五大基本地形特征

海底五大基本地形特征

海底五大基本地形特征

海底地形的五大基本地形特征通常是指海底地形学上的一些显著特点。这些特征包括:

大洋脊(Mid-Ocean Ridges):大洋脊是全球海底最长的山脊系统,延伸数万公里。它是海底地壳分裂的地方,新的地壳物质从地幔中涌出,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s):深海平原是广阔而相对平坦的海底地形,覆盖大洋底部的许多区域。这些区域通常是由海底沉积物积累形成的,包括泥沙、碎屑等。

海沟(Trenches):海沟是深海中最深的地方,通常是大洋板块之间的边界,其中一块板块被另一块板块俯冲。马里亚纳海沟是全球最深的海沟之一。

海山(Seamounts):海山是海底的隆起地形,通常是由地壳中的热带物质所形成。它们可以在大洋中孤立存在,也可以形成链状群体。

海岭(Oceanic Ridges):海岭是位于大洋脊上的山脊,是地壳分裂和新地壳形成的地方。这些地区通常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

这些海底地形特征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复杂关系,对地球科学的研究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底地貌

如同陆地上一样,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深沟峡谷。这个世界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或是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平和宁静,相反却是地球上最活跃最动荡不安的地带。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形成高山峻岭。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脉)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海岸线并不是大陆与海洋的分界线,实际上,在海面以下,大陆仍以极为缓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约200米深的海底。这一部分就是大陆架——被海水淹没的滨海平原,这里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海洋动植物在此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大陆架以下,是大陆架向大洋底过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为3—4度,有的甚至超过10度,水深急剧增加,一般为200—2500米。这就是比较狭窄的大陆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陆与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线。

超过大陆坡,就是深邃的海沟或岛弧——海沟系。在此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交错地带形成了“V”形的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与相邻的岛弧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鲁——智利海沟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们之间的交差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盖,这将是最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一带由于地处两个板块的边缘,故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跨过海沟再向海洋深处,就到了广阔无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间,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积占海底总面积的77%,辽阔平坦,但景色无奇。在平原的周围,分布着绵亘千里的海岭,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顶山,其中还有深海谷,断裂带和海槽等,海岭和海山皆因火山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

再深入洋底,就来到了洋中脊,与一般海岭不同,他们是海底扩张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个世界性体系,横贯各大洋,从北冰洋开始,穿过大西洋,经印度洋,进入太平洋,逶迤连绵约七万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梁,任何一条陆地山脉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贯穿大洋中部,与两岸大致平行(中脊名称由来),中轴为中央裂谷分开,两侧内壁陡峻,两峰嶙峋,蔚为奇观;印度洋中脊犹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于偏东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连接,而北端却分别伸进大陆。

这就是海底世界的地貌的一般特征,但各大洋又有各自的特点。像世界大洋海沟共有25条之多,主要分

布在太平洋有20条,形成太平洋火环。海山峰也主要位于太平洋海域,那里的海底火山有10000座之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