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一、中央官制:1、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制,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分管政务、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三公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4、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中期,中央设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权利上升。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利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制约。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二、地方官制1、分封制:西周实行,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最早在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制,汉代沿用,略有变化,汉初地方既有郡县制,又有封国制,东汉郡下设县,乡、里为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中国古代史制度
1.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皇权与相权,专制主义)➢秦朝: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两汉:汉武帝,内外朝制度(中朝:决策权;外朝:执行权,转移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能,政事堂一体化趋势,决策程序分权)➢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化事权,加强君权:财政权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辽朝: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元朝:中书省(相权反弹)➢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票拟权秘书内侍咨询机构➢清朝:军机处(雍正)+奏折制度演进趋势:皇权不断增强,相权逐渐减弱,直至消失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商朝:内外服制度(松散的联盟)➢西周:分封制(天下共主,血缘关系,贵族政治)➢秦朝:郡县制(垂直管理,官员中央选拔,官僚政治)➢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分权)+刺史(监察)➢唐朝:节度使(军权)藩镇割据➢宋朝:收精兵(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削实权(文官知州+通判监察)、制钱谷(转运使)➢元明清:行省制度(特点:犬牙交错,适度的军政大权集中,派出机构到常设机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演进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逐渐减弱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秦朝:军功爵(军功)➢西汉:察举制(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才能→家世)➢隋朝以后:科举制(才能)➢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太宗:以明经、进士为主,重视科举,扩大规模➢武则天:武举、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明清:八股取士演进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④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⑤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4.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到融合——隋朝:儒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复兴儒学。
古代政府 管理制度
古代政府管理制度古代政府管理制度是古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政府管理制度包括政府机构设置、官职等级、行政管理、财政管理、民事管理等方面。
古代政府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特点和规律。
政府机构设置是古代政府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政府的机构设置多样,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军事政权等。
其中,中央政府是古代政权的核心,是统领全国的政治机构。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设有宫廷、宰相、各部门等机构,负责国家的军事、外交、司法、财政等方面的管理。
而地方政府则分布在全国各地,负责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管理。
古代政府机构设置的特点是分权制衡,各级政府相对独立,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
官职等级是古代政府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政府的官职等级分布合理,根据官员的职权、地位、待遇等因素进行划分。
在中国古代,官职等级分为九品官员和九卿官员,九品官员包括郎、中郎、从事、郡丞、郡正、都官、常侍、尚书、大司马等,位高权重;九卿官员分为吏部尚书、礼部尚书、都官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太常、太仆、太丞,负责国家的政务和行政等事务。
官职等级的设立和晋升制度,有利于激励官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
行政管理是古代政府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
古代政府的行政管理包括国家政务、人事管理、监察管理、文书管理等各方面。
在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机构是完善的,政务办理有章可循、程序有规可依。
古代政府行政管理的特点是严谨、精密、有序,重视程序的管理、文书的记录,保证了政府行政的效率和规范。
财政管理是古代政府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
古代政府的财政管理包括税收、财政预算、投资和支出等各方面。
在中国古代,财政管理的机构是完善的,财政收支有序,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古代政府财政管理的特点是重视民生、重视财政纪律,避免了财政的滥用和浪费。
民事管理是古代政府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州(郡)县两级制
唐代地方行政最低级为县,全国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天宝初年数。贞观十三年, 有县1511)较西汉略多二百余县,所增不到六分之一。武德初,上县六千户以上,中县 二千户以上,下县一千户以上。开元中,改上县六千户以上,中县三千户以上,未满三 千户为下县。汉制则以万户以上县为‚县令‛,万户以下县曰‚县长‛。 县以上为州或郡。全国州府凡三百五十八(贞观十三年数),较西汉增至两倍。 州长官为刺史,郡长官为太守。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犹如后代之巡抚、 总督,较之汉代仅属司察之任者大异。而隋唐刺史,则犹后代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与太 守仅为互名,已无分别。此为隋唐减削地方政权之一例。又唐制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 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西汉太守一郡户口有多至二百万以上者。西汉一 县户口,亦有四、五万以上者。可见汉、唐太守权位之迥然不同。 上州刺史只从三品,中、下州刺史正四品。刺史的地位权任,既远非汉比,又 掾吏辟署之权亦削,大部均归中央。于是,中央政务日繁,地方事权日轻。(牛弘 (545—610,在隋曾任吏部尚书)问刘炫:‚魏、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 处,其事何由?‛炫曰:‚往者州惟置纪纲,郡置守、丞,县惟令而已。其具僚则长官 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所以繁也。‛)这又是隋唐大统一政府与秦汉不同一要点。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行政系统 九 寺
太 光 卫 宗 太 大 鸿 司 太 常 禄 尉 正 仆 理 胪 农 府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寺
三 国子监 少府监 监(五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
其选授之法,亦同循前代。凡诸王及职事正三品以
上,若文武散官二品以上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之在京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总的来说是君权不断地加强,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
一.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秦朝建国后,颁布了一套完成的中央与地方管理体系,地方设立郡县制,而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太尉掌管全国军务,是全国最高的军政长官,但是在寻常时期太尉并没有兵权,如有要事,需要向皇帝索要虎符;御史大夫又为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而“九卿”分别是掌管宗庙礼仪的奉常,是九卿之首,掌管宫殿警卫的郎中令,掌管宫门警卫的卫尉,掌管宫廷御马、国家马政的太仆,掌管司法审判的廷尉,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的典客,掌管皇族、宗室事务的宗正,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的治粟内史和掌管专供皇室专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的少府,最终在隋朝被三省六部制取代。
二.西汉的中外朝制西汉建国后,承袭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和分散丞相的权力,于是设立了由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职位组成的内朝,大多都是由汉武帝身旁亲近的人担任,与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九卿构成的官僚集团外朝一起构成了西汉的中央政治制度。
三.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度三省即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光武帝刘秀时期,用尚书台代替了相府,这让尚书台有了自己的官僚机构,魏晋时期,尚书台蚕食了三公九卿制的权力,拥有最高决策权,直到魏晋后期,尚书省的决策权被中书省所取代,仅仅只是一个行政机构,中书省顶替了尚书省的决策权后,延续着尚书省的步骤发展,南北朝时期,侍卫侍发展成了门下省,为了抑制中书省的权力,皇帝提高了门下省的权力,逐渐成为了权力中心之一,后续被隋唐所完善。
四.隋唐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五省,继位中书、门下、尚书、秘书、内侍,但只有中书、尚书、门下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而在唐朝是将其完善继位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均为丞相,进一步分散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中书省有决策权,尚书省有执行权,门下省有审议权,六部为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吏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历史长期存在的中央政治制度,至明朝时期被六部所取代。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 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太史寮的长官是太 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 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 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 妇、东宫等。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代中央的官员虽然不少,但最主要的则是 史书上所说的“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的 高级官员。
丞相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以左丞相为尊, 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武官,协 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主要掌管承转皇 帝诏令,监察文武百官,处理重大案件。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十一寺(太常、 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府、国子、将作等)
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或称三台、五监(都水监、国子、将作等)、九寺 (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均沿袭隋制 并有所发展。在中央,仍以中书(隋内史 省改名),门下、尚书三省为中枢政务机 关。中书省掌决策,长官是中书令,次官 是中书侍郎。门下省掌审检,长官是侍中, 次官是黄门侍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一、中央官制:1、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制,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分管政务、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三公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4、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中期,中央设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权利上升。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利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制约。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二、地方官制1、分封制:西周实行,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最早在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制,汉代沿用,略有变化,汉初地方既有郡县制,又有封国制,东汉郡下设县,乡、里为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演变摘要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经历过风风雨雨,伴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交替、行政组织的产生、管理者的转变,行政组织作为国家管理活动的载体,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自然也就有了行政组织的演变。
中国行政组织的演变是不断地沿袭、继承中加以改变的。
关键词: 古代行政组织演变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屹立于东方,不管在哪一个朝代,都会涌现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还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鉴往知未来,掌握历史行政组织演变的规律,明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因此,本文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作一些较浅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一)先秦时期据史料记载,我国奴隶制时期的行政组织实行的是“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因而带有强烈的宗法色彩。
奴隶主贵族的家族组织和国家行政组织是相通的,只有奴隶主贵族家族才有资格担任国家行政官员。
这个组织原则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中的由家而国、由亲而贵的政治色彩。
商代王室百官总称多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政务官,有“尹”、“卿士”等。
二是事务官,有“宰”、“小藉臣”等。
三是宗教官,有“多卜”、“占”、“巫”等。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的职权是主管“三事”和“四方”,他们的长官初期的时候是太师或太保,中期以后是太师,其属官主要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1]从先秦的行政组织体系来看,不难看出中央各机关之间已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同时又各自平行以保证王权的集中。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年,秦朝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首创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 多年的皇帝制度。
为了巩固封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等 ,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三省六部制度的名词解释
三省六部制度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中,三省六部制度是一种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它构成了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权组织结构,并在政治、军事、法律、财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三省六部制度进行全面解释。
一、三省“三省”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三大行政机构,分别为尚书省、御史台和门下省。
尚书省是中央政府的核心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政策、处理国家重要事务。
御史台则是监察机关,负责检举官员的不当行为和处理政府的弊端。
门下省则是中央政府的办公机构,负责传达皇帝的诏令和处理日常政务。
这三个机构相互协作,形成了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执行体系。
尚书省是三省中最高级的机构,尚书都是由皇帝亲自指定的高级官员担任。
他们负责草拟和执行各种政策文件,例如颁布和解释法律、颁布政令和谕旨。
尚书们的职责之一是向皇帝汇报皇族、太监、阉人等权力集团的情况,以便皇帝能够对他们进行监督和约束。
御史台则是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它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御史监察大臣领导。
御史台设有许多官职,御史是比较重要的一种。
御史们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并向皇帝上报官员的贪污、残忍、失职等问题。
他们的行动可以起到制衡各级官员的作用,维护皇权的稳定。
门下省则是中央政府的办公机构,它由皇帝亲自任命的门下省尚书领导。
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记录、传达和执行皇帝的诏令和命令。
在宫廷内,它还负责起草诏书、谕旨和其他重要文件。
门下省也担任重要的行政和政治咨询的角色,成员通常都是具有丰富政治经验和智慧的官员。
二、六部“六部”指的是中国古代六大职能部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这六个部门是中央政府的具体实行部门,负责管理和执行各项事务。
吏部是中央政府的人事和政务管理部门,负责选拔和任命官员、管理官员的晋升和评估等事务。
它还负责编纂和传达政府的命令和法规,以及调查和处理官员的不当行为。
户部负责国家财政和税务管理,包括征收、管理和分配财政收入、调查并整顿地方财务等事务。
户部还负责管理农田和土地分配,以及统计和报告人口等情况。
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1、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
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
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
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同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3、法制的日趋完备。
?行政体制发展的稳定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夏、商、西周时期共性:国家的组织形式从政体上看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政体,从国家结构上看是一种等级君主国集合而成的王朝体系。
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之上建立起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组织形式。
二、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的不同,主要表现: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
2、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象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
3、实行原始民主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
夏、商、西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政体,形成以王为核心的王权制度。
夏、商、西周分别是王权制度的初创、发展、完善时期。
商的地方行政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81、简述宋代的行政决策制度?
81、简述宋代的行政决策制度?宋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前代有较大提高,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独断地位亦大幅上升。
但在个体的决策程序上,宋朝皇帝还是按‘兼听’的原则,采用各种会议制度来集思广益。
故宋代决策程序基本沿袭前代,分为会议和皇帝裁决两个阶段。
(1)宋代会议制度可分为例行常朝、便殿议政和临时朝议三大类。
例行常朝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
便殿议政是皇帝在便殿召见宰相、枢密使等中枢官员商议军国大事的一种会议形式,临时朝议是皇帝就某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征示决策方案的会议形式,主要有皇帝亲自主持的朝议和皇帝授权宰相等高级官员主持的廷议。
(2)以上各种会议形式只是为皇帝作出决断提供具体材料,起到沟通信息的任用,至多也只是提出一个供皇帝参考和选择的决策方案。
各级官员所享有的只是决策的建议权,最后能否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还有待于皇帝的决断。
8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临时大总统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核心,临时大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广泛的职权:(1)军权。
大总统统率全国海陆军;(2)和战权。
大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以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3)创制权。
大总统有制定官制、官规之权。
(4)任免权。
大总统有任免文武职员之权。
(5)复议权。
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不同意,可于10日内交回复议。
(6)设置法院权。
大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设立中央裁判所之权。
83、试述宋代为适应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而对监察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1)台谏趋于合一亲仿唐制设御史台,下设台、殿、察三院,仅负责监察在京机构官员。
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其设置始于北宋时期。
宋代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宋代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南宋时台谏合为一符。
(2)皇帝直接控制台谏官北宋末年形成定制,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
台谏官由此脱离了相权的控制,成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力的工具,其权力得到强化。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中央行政制度主要由皇帝和宰相组成。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最终决策权。
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宰相职位通常由多个人担任,以分担工作负荷并互相监督。
二、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秦汉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乡三级。
隋唐时期,改为州、县两级。
明清时期,改为省、府、县三级。
此外,在历史上还存在过州牧、节度使等地方行政官员,但最终都逐渐废止。
三、选举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举制度包括察举、征辟、科举等多种形式。
察举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的制度;征辟是由皇帝或上级直接征召人才并任命官职的制度;科举则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一直持续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除)。
四、官吏管理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职分类、考核制度、升迁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方面。
官职分类是根据职责和工作性质将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考核制度是对官员工作绩效的评估和监督;升迁制度是根据官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进行晋升或降职;奖惩制度则是根据官员的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五、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时期,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依靠习惯法和成文法。
秦汉时期,法律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唐宋元明清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
同时,法律还逐渐向着平等化方向发展,妇女和下层人民也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护。
六、经济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制度主要采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作物并生产生活必需品。
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等。
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市场经济形态;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七、文化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包括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化教育方面,包括科举制度、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建立和发展。
(完整)古代中国制度史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义商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内外服制度。
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分封制目的:对西周境内“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以巩固统治。
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区域,促进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国家政权机构趋向严密,维持了西周政权的长期稳定。
弊端: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2、宗法制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特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与“国”的统一。
影响:对当时而言,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与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而言,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式有较大影响,但也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森严,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3、礼乐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家国一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体现了族权与政权相结合,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的有机统一,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3、带有浓厚的原始部族色彩,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学习笔记
《中国行政史》学习笔记第七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一)中央政府行政体制1、识记:(1)辽北南面官制下的机构设置和职权。
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北、南宰相府市辽代总揽政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北、南府宰相分别例由皇帝也律氏和后族萧氏族人世选,北、南宰相府设左、右宰相为长,下设总知军国事、知军国事等官职。
北、南枢密院也是辽代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
枢密院是辽代最高军事机关,同时兼管行政事务,各设枢密院使为长,下设知枢密院使事、知枢密事、枢密副使等职。
南面官制事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设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制度。
南面官以汉人为主,但也是契丹人。
南面官系统不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
南面官制由于杂采了几朝制度,故其官号极为紊乱,隶属关系错综复杂,具体来说有:汉人枢密院、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翰林院。
(2)勃极烈制的内容。
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在辽初尚处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金太祖祖父乌古乃时形成了一个强大而持久的军事联盟,成为高居部落之上的组织形式,乌古乃被公推为都孛,从此开始设官分职。
所设官制都称勃极烈。
在勃极烈下置国相,或称国论勃极烈,是勃极烈的辅臣,处于宰辅地位,在国相之下设诸勃极烈。
开始时都勃极烈右各部落公推,后随着完颜部的强大而成为其中一个家族的世袭职位,应该说这是已在氏族制内部孕育了国家机器的雏形。
(3)金熙宗以后尚书省、枢密院的设置及其职责。
金熙宗即位后,为改变多种制度并存的状况,开始仿唐宋制度来统一金中央行政编制,把女真旧地和原辽、宋地区统一置于封建专制中央王朝之下。
从此,尚书省、枢密院取代勃烈极贵族会员分别成为新的政务中枢和军事中枢。
金熙宗时的中央行政体制名义上是三省制,但最为重要的是尚书省。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设左、右丞(副相)。
门下省长官侍中和中书省长官令分别例右尚书省左、右丞相兼任。
可见,三省中仅尚书省是最高中央机构,门下、中书二省实际上已成为尚书省的附庸。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
2、地方政府的行政监察:六条问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 的监察法规。
五、秦汉时期行政官员的管理 1、官员选拔制度 ⑴任子和訾选:西汉初年主要途径。 ⑵察举制:汉武帝以后的主要选官途经(自下而上) ⑶征辟制(自上而下,由分为皇帝的征聘和府州的辟除) ⑷荐举制(没有诏令而主动推荐,对察举制的补充) ⑸博士弟子(太学学习一年后接受考试) 2、官员的任用制度: ⑴任用官吏:拜、除。 ⑵候补:待诏。 ⑶试用:守、假。 ⑷不称职:罢归。
隋唐的行政管理
一、隋唐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 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分权: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 ⑵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 ⑶中书门下(又叫政事堂)专职宰相体制。 ⑷六部二十四司。 2、翰林院:唐玄宗时,设置“翰林待诏”,后正式设立翰林 学士院,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 3、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唐代时为宦官差遣之职,参与政 务决策。
⑷北方判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持节护领官,如西域都护。
三、秦汉政府行政决策的主要会议形式
1、集议: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会议形式
2、商议: 四、秦汉政府行政监督 1、中央政府的行政监察:秦、西汉初年的御史大夫到御史台。 御史台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少府,但实际上已独立执行监察的职能, 标志监察权开始同行政权相分离。
⑴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
的。 ⑵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 经济基础。 ⑶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 ⑷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
三、战国时期各国中央行政体制
1、君主对权力结构调整的主要方法:文武分职。
2、各国中央政府官员: ⑴中央的中枢官员: A、相(文官系统首脑,百官之长) B、国尉、柱国(武职人员) C、御史(国君秘书、耳目,监察百官) ⑵中央的职能官员:郎中、廷尉、主客、内史、少府。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摘要]:回顾中国的行政制度史,其发展变化的大方向就是逐步加强和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在这其中存在着皇权与相权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组基本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行政制度上,具体经历了“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内阁制”和内阁军机处并存等的形式与阶段,使中央行政制度日渐成熟和完备。
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则体现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省、府、县的行政管理。
[关键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从秦皇朝的建立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中国总共经历了近2400年的封建主义社会。
封建主义社会在政治上最大的特点是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它形成于秦朝,经历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巅峰。
回顾中国的行政制度史,其发展变化的大方向就是逐步加强和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在这其中存在着皇权与相权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组基本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体现在中央行政制度上,具体经历了“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内阁制”和内阁军机处并存等的形式与阶段,使中央行政制度日渐成熟和完备。
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则体现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形成了省、府、县的行政管理。
秦朝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成像,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称为“三公”。
“三公”各府虽然共同决策,然而也有明确的分工,就是丞相府负责民政,贯彻执行决策的政令,御史府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是副垂相,它负责受理四方文书,制作诏令,发布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政。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中正、治栗内史、少府,称为“九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
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
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
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
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
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
中国古代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制度
县丞
诸曹
元丰省部制政务运作示意图
路政府
尚书省
中书 门下 中书
省
门下 省
诸曹司 诸部司
尚书省
中书 中书省 门下
皇帝
枢密院
门下省
中枢政务会议及顾问咨 询机构
元朝的中枢政务运作示意图
路省政府
诸科 九房 两司
六部
两大 部
枢密 院
御史 台
中书省
皇
群相集
帝
议
中枢政务 会议
翰林国 史院草 诏
中书省封 驳或颁下 实施
明朝地方政务运作示意图
皇帝
左右参 政、左 右参议
布政使
诸司所
左右布政使、左
知府
右参政、左右参 议
诸
或
知州
同知、通判、判官
诸曹
道 知县
诸曹
保甲
县丞、主薄
清朝的中枢政务示意图
军机处
内阁
朝廷 百官
皇 通政司
帝
校阅
奏事太监
清朝地方政务运作示意图
皇帝
总督 巡抚
左右参 政、左 右参议
布政使
诸司所
左右布政使、左右
知府或
参政、左右参议
诸
知州
诸曹
同知、通判、判官
道
知县
诸曹
保甲
县丞、主薄
蒙古翰林 院译写
元朝的地方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示意图
宰相
儒学提 举司
转运提 举司
平章、左右丞、 参知政事
郎中、员外郎
诸曹
达鲁花赤、
总管
经历、知事
诸曹
达鲁花赤、知 州或知府
判事、知事
诸曹
知县
中国古代政治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管理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管理制度中,君主制是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制度。
古代中国的君主制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政治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皇帝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所有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决策都由皇帝亲自制定。
古代中国的皇帝还具有宗教、军事和经济的职能,是国家的宗教领袖、军事指挥官和经济管理者。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管理制度中,皇帝的权威是通过神权和天命来确立的,因此,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以神权和天命为基础的。
除了君主制之外,古代中国的政治管理制度还包括军事制度、官僚制度、法律制度、考试制度和税收制度等。
这些制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而设立的。
在古代中国,军队是国家的重要力量,它承担着保卫国家、抵御外敌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管理制度中,军队的指挥权是由皇帝掌握的,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在战争时期,皇帝还会亲自率领军队出征。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还包括兵役制度、边防制度和军功制度等内容,这些制度都对古代中国的军事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管理制度中最为复杂和精密的制度。
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是以官员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系,它通过设立官职、任免官员、考核官员和管理官员等方式,来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
在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中,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由皇帝亲自制定的,皇帝根据官员的才能和品德来选拔和任免官员。
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还规定了官员们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以及官员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和协作关系。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管理制度中,官员们承担着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是以法律为基础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国家利益的。
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宋朝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中央各职能机构 1、尚书省与尚书六部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不实授。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各项政务。 六部下分设二十四司,各以郎中和员外郎主之。 2、诸寺、监 北宋初年,大理、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都予以保留,但也都因为差 遣而本官不理本事,另以他官充任“判本寺事”。 九寺仅大理寺和太常寺还有些实权,其余多为闲职.元丰改制后,各寺卿、少卿的职权得以恢复。 宋朝先后设立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监。除了国子监作为教务机关变动不大外,其余 各监设置是有变动,职权起伏不定。 元丰改制后,六监设置相对稳定,以监和少监主其事。
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入幕:凭亲信关系和凭事功与才干。 (二)官员的考课和升迁 官员的升迁与罢免,完全依靠皇帝的好恶,而不再是考绩。 (三)官员的待遇 军事将领的地位优于行政官员。由于这一时期军费开支过大,财政收入不能完全保证,故官员多广占田 宅,自行搜、路: 宋王朝为了不重蹈唐末五代地方割据之祸,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的管理体制。 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路仅是一个遣使级的的行政层级,分设四司各司其职: (1)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主持一路之军务.其主官名称在路之四监司中变更最多。 (2)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主管本路财赋,主官为转运使。 (3)提点刑狱司、(名词解释) 俗称“宪司”,主管一路司法工作。,主官称提点某路。神宗 以后职权扩大,对一路治安、矿冶、兵器等事务均可过问,并有举荐官员之责。 (4)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神宗时还负责推行新法 。仓司主官称提举某路常平公事,也有荐举、按察地方官员之权。
宋朝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二、行政执行 宋代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程序化特点: 1、中枢机构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着规范化的作用;熟状 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够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诰可在有 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以核实宰相代宣君命时是否准确表达皇帝的本意. 知制诰的这种权力成为沟通决策和执行的重要环节,是各级中央机构和地方政府真正严格执行 政令的前提,也为皇帝的真实意图得以贯彻提供了保障。 3、由于宋朝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 机制能够较快地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朝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 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统得过多过死的体制,使得多数地方官因循苟且,消极应付,极大影响了 地方政府活力的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16
清朝地方政务运作示意图
皇帝
总督 巡抚
布政使
诸司所
左右参 政、左 右参议
左右布政使、左右
知府或
参政、左右参议
诸
知州
诸曹
同知、通判、判官
道
知县
诸曹
2020/10/16
保甲
县丞、主薄
郡守
县令或 道令
乡里
郡丞 县丞
诸曹 诸曹
朝廷
诸侯国 内史
诸王
郡守 县令 乡里
太傅、内 史、丞相
郡丞 县丞
诸曹 诸曹 诸曹
诸曹
2020/10/16
县令 乡里
县丞
诸曹
隋唐时期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枢政务运作示意图
封驳诏书
解事\舍
中 书
人披览
省
五花 判事
中书省 制令
三官通 押门
下 省
存档奏钞 四等连署
中书令评阅
问题 确定
方案 拟定
方案 评估
方案 选择
皇后、嫔妃、 太监、皇亲国 戚、优伶等也 能影响皇帝乃 至整个决策过 程
朝议、 廷议、 府议
朝议、廷 议、府议
朝议、 廷议、
府议
皇帝
秦汉的博士、两汉 的大夫、侍郎、议 郎等乃至朝廷百官 都是皇帝决策的顾 问咨询机构
2020/10/16
秦汉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
朝廷
皇 内阁或
帝
司礼监
票拟
2020/10/16
六科给事中
审阅封驳签 发
明朝地方政务运作示意图
皇帝
左右参 政、左 右参议
2020/10/16
布政使
诸司所
左右布政使、左
知府
右参政、左右参 议
诸
或
知州
同知、通判、判官
诸曹
道 知县
诸曹
保甲
县丞、主薄
清朝的中枢政务示意图
军机处
内阁
朝廷 百官
皇 通政司
帝
校阅
奏事太监
中书省封 驳或颁下 实施
蒙古翰林 院译写
元朝的地方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示意图
宰相
儒学提 举司
转运提 举司
平章、左右丞、 参知政事
郎中、员外郎
诸曹
达鲁花赤、
总管
经历、知事
诸曹
达鲁花赤、知 州或知府
判事、知事
诸曹
2020/10/16
知县
县丞、主薄
社里坊
诸曹
明朝的中枢政务示意图
中枢政务会 议
都察院
六部 诸司寺监
皇帝
枢密使 中书门下
进呈
群相集议
尚书省 收发
2020/10/16
门下省 审阅
中书省 草诏
中枢政务会议 及
顾问咨询机构
两宋时期中书门下体制政务运作示意图
枢密院
中枢政务会 议
三司院
州、路政府 诸使
中书 门下
2020/10/16
中书 门下
皇帝 裁决
银台司 审阅
皇帝 下诏
两制 草诏
诸学 士等 顾问 咨询 人员
皇帝 裁决
中枢政务会议及顾问咨询机构
二十四司 九寺五监 郡(州、道) 政府
玺封
封还诏书
都省长官
尚 书
审阅
省
封印 发遣
各部司 详定
制政令
2020/10/16
中书门下体制的政务运作示意图
二十四司 九寺五监 郡(州道) 政府 诸使
枢密使 进呈
中书门下 代为进呈 省
皇帝
枢密使 宣诏
中书门下 监督实施
枢密使 宣诏
中国古代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制度整体特征
• 1.君主是最高的决策机关,拥有最高决策权 • 2.内外朝分掌决策与行政的制度 • 3.辅政人员的权力界限朝着参与决策的权力与
行政执行权两分的趋势发展 • 4.行政职能分工日益明细化
2020/10/16
西汉内外朝示意图
皇
省
妃 皇帝
元丰省部制政务运作示意图
路政府
尚书省
中书 门下 中书
省
门下 省
诸曹司 诸部司尚书省中书 中书 门下皇帝枢密院
2020/10/16
门下省
中枢政务会议及顾问咨 询机构
元朝的中枢政务运作示意图
路省政府
诸科 九房 两司
六部
两大 部
2020/10/16
枢密 院
御史 台
中书省
皇
群相集
帝
议
中枢政务 会议
翰林国 史院草 诏
禁
嫔 内朝
太 子
宫
宫
中 皇帝
尚
朝
书
公车司马
外 朝
2020/10/16
二府(丞相府、太尉府)
列卿 百官 郡国
A. 直线型(秦汉时期) B. 直线参谋型(隋唐时期) C. 参谋型(清朝)
皇帝
丞相(三 公)
皇帝
中书省
皇帝
军机处
尚书省 门下省
百官机构
百官机构
百官机构
2020/10/16
秦汉时期的中枢行政决策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