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

合集下载

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作者:欧阳睿陈红权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01期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

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

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

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

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鉴赏-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鉴赏-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鉴赏|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四子侍坐》文言文及注解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四子侍坐》文言文及注解

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阿房宫赋》《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四子侍坐》必修5《阿房宫赋》(京)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指招致乱亡的周幽王、周厉王)而非笑之。

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

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汉书·京房传》)【翻译】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听到过这样的道理,但他们却嘲笑幽王、厉王的糊涂。

然而他们仍然任用了竖刁、赵高这样的狡诈之徒,结果国家政治一天比一大昏乱,造反的人满山遍野。

为什么他们不能以幽王、厉王作为前车之鉴,从而觉悟到自己用人之非呢?……前世的齐桓公、秦二世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恐怕将来的人看现在的情形就如同我们看过去的情形是一样的。

”《伶官传序》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

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不可!”因格其命。

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新五代史·伶官传》)【翻译】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

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

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与梁在胡柳打了一仗,他的一个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

用点功夫在偏锋上——对语文课的一点看法

用点功夫在偏锋上——对语文课的一点看法
上 好 每一 节课 是 我们 的职责 , 也 是 所 有 老 师 的愿望 , 因此我 们都 希 望最 大 限 度地 把 精 力 用 在授 课 上 , 然而 , 很 多时 候 我 们 要 想 上好课 , 却 应 学会 剑 走 偏 锋 , 把 功 夫 用 点 在 课外 , 比如 语文 课 !

用点功夫在偏锋上
— —
对语 文课 的一点看法
◇张 文

早最
振作 、 思维 最 活跃 、 记 忆 最牢 固 的时 间段 , 是
过程最 完整 、 时间最长 久 的朗读 , 是 培养 学生 养成 良好读 书习惯 的绝 佳 时间 , 是 课 堂阵地 的前 哨和加油 站 ,起 到延续 与补 充课 堂的功 能, 也是 决定学 生语 文成绩好 坏 的关 键环 节 。 三、 阅读是 课 堂的 关键 点 而在 日常 教 学 过 程 中 我们 并 没有 真 正 在课 堂 中 多开 展 实 践 活 动 能 激 发 学 生 地完 全 地发 挥早 读 的功 能 , 就我 们 学校 来 说 的学 习 潜力 , 提 高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主 动 获 阅读 就 是把 静 态 的书 面文 字 , 用 声 音 和 有 以下 几个 方 面 的原 因 . 1 、 毕业 班 状况 。毕 取 知识 。 新 课 程提 出 : “ 反对 教 师带着 知识 走 通过 反 复多 遍地 与 课 文 的语言 业 班 的特 殊 情 况 以 及学 校 针 对 毕 业 班 而 制 向学生 ,倡 导教 师 与 学生 一起 走 向知 识 , 鼓 思 维 动起 来 , 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 定的考核和评估制度的特殊, 促使毕业班的 励 学生 通 过思 考 和协 作 主动 获得 知 识 。” 可 文字多次接触 , 受 到 更直 接 、 强 烈 的感染 , 强 语、 数、 外科任老师甚至班 主任为 自己业务 以请学 生上 台做 小 老师 。 通 过小 老 师认 真细 间 的语音 节 律 , 这是学生 而力求 占用早读的时间 ,早读变成了辅导 、 致 的讲解 、 同桌商量 、 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 化对课文的理解。坚持课前阅读 。 在这 一 复习 、 巩 固等课外课 , 失去了早读 的真正意 让学 生 独 立 思考 、 分析、 辨别 、 判断 , 这 样 学 自主学 习能力 检测 的一个 重要 环节 。 使学生的预 习有 义。2 、 非毕业班状况。 非毕业班每天的早读 生的 学习 主动 权 掌握 在 自己手 中 , 课 堂 气氛 步中教师要给好预习提示 , 使 预 习行 之有 效 。这 就 是教 师 只是课 堂 有人 看 管 ,而对 学 生所 读 的 内容 , 非常 活跃 。 学 生 站在 自己的角 度提 出学 习的 目的地 进 行 , 牵引 ” , 学 生 通过 认 真预 习 可 以知 朗读的语调 、 语气 、 节奏、 轻重等多是听之任 方法 ,让 学生 用 自己 的方式 去认 识 事 物 , 用 教 学 中的 “ 是字的音形义不懂 , 还是 之, 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每天所读的内 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 , 这对每一个孩子 道 自己欠缺什么 , 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 容是什么 , 重点是什么 , 具体要达到什么 目 都有促进 ;也可以让孩子画 自己喜欢的画, 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 以此 来 提高 的, 完成什么任务 , 我们老师们 没有 明确 的 因为 画 能表 现学 生 生 活 ,反应 孩子 的思想 。 以在课 前利 用 工具 书查 询 学 习 , 目标 与 系统 的计 划 。学生 没 有用 心 、 用情 去 通过读读课文 , 作画和添画 , 学生对课 文的 自己的素质 ,同时帮助了学 生对文章 的理 课 堂教 学 中 勇于 疑和 问 。课 堂 中的 疑 问 读, 而 是 有 口无 心 地 唱 念 , 造 成 学 生 心不 在 印 象 深刻 , 既理 解 了课 文 内容 , 又 调 动 了学 解 ; 是提升学生 自 焉, 对早读产生厌烦情绪和抵制心理 。 习 的积极 性 , 让 学生 充分 表 现 自己的感 受 和 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 , 培 养 学 生 发现 美 、 创造 美 和 表 现 美 的 身能力的最佳方法 ,以提问的形 式理解文 要 想彻 底 改变 这 种现 状 , 培养 学 生 养 成 想 法 , 不 仅 能使 学 生 口述 能力 得 以提 高 , 而且 良好 的读 书 习惯 , 更 好地 落 实新 课程 标 准精 能 力 。还可 以让 学 生搜 集 故事 , 让 学 生通 过 章 , 成语故事》 搜集有关成语的故事讲述 , 课堂 还 有助 于 学生 对 文章 主 旨的 把握 , 使 学 生在 神就 要求 我们 教 师们 更新 观 念 , 改 变早 读 在 《 学生不仅理 以后 的学 习 中 自己能 尽 快 地 掌 握 文 章 的 中 学 生 心 目中的 印 象 , 重 新 审视 , 明 晰 早 读 的 就成了展示他们讲故事的舞台, 解 了成语 , 还 学 到 了其 他 的成 语 故 事 , 课 堂 心; 不忘课后的复习和课外阅读 。课后的回 重要 作用 与 意义 。 还可 以编 排 课本 剧 帮 助学 读 是 对 文章 中心 的 进一 步理 解 。通 过课 前 、 首 先树 立 开放 意 识 , 将 语 文教 学 从 封 闭 教 学得 到 了延 伸 ; 教 育 的本 质就 课 间 、 课 后 三步 反 复 阅 读 , 才 能 真 正 对 文 章 的课 堂 教学 中解放 出来 ,实现 开 放式 教学 , 生 理解 课 文 内容和 作者 意 图 。 帮 助学 生 不断 的意 义进 一 步理 解 , 了解 自己对 文 章 的掌 握 拓 宽信 息 的来 源渠 道 , 还学 生更 大 的 飞翔 空 是 唤起 学 生主 体 内在 的需 要 , 知 道 自己在学 习 中 的不 足和 易 疏漏 的 间。 向学生 灌输 、 利 用早 读来 识 记名 言名 句 , 的地 创造 新的 自我 。 让 每一 篇课 文 都成 为一 情 况 , 既 能 帮助 学生 身 临其 境 主 地 方 。课 外 阅读 是 课堂 教学 的延 伸 和发 展 , 背诵 美 文佳 作 , 博览 文 学 巨著 , 语 言功 底 、 文 部 绝 妙 的课本 剧 , 扩 大 理 解 课 文 内容 , 又 能 活跃 学生 是 提高 学生各 项 能力 的最 有效 的途 径 。 学素养 、 鉴 赏 能力 、 审 美情 趣 等 能 力 也 逐 渐 动 探 求 知 识 , 而 调动 情 感投 入 , 锻 炼学 生 的表 演 能力 , 阅读量 ,不 仅 有助 于学 生 了解 这 个世 界 , 形成 , 才能厚积薄发 , 为 语 文学 习打 下 坚 实 思维 , 写作 能 力 的提 寓 教于 玩 。 让学 生 自己选择 角 色 , 且 也有 助 于学 生知 识 的积 累 , 的基础 。其次 , 结合每学期课本编排的体例 寓教 于乐 ,

一种别具特色的“四四三”教学新模式

一种别具特色的“四四三”教学新模式

一种别具特色的“四四三”教学新模式教学园地12-13 1022一种别具特色的“四四三”教学新模式一种别具特色的“四四三”教学新模式——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二高级中学教改纪实。

“走向学生、服务终端、愉悦课堂、提高品质”是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二高级中学创新的“四四三”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出的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城阳第二高级中学坚持“夯实基础,着眼未来,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不惟生源惟质量,不惟名声惟良心”的办学宗旨,打造区域名校,探索创新了学教合一“四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低进优出,优进高出”的培养目标。

这一模式对于打造学校的教育品牌,培养高中阶段的优秀学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着学生发展城阳第二高级中学“四四三”教学模式,是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

它摒弃了“传统坚守型”、“随意消磨型”、“初步探索型”,以及“狂轰滥炸”、“暴风骤雨”、“满堂灌”、“高压式”等陈旧的教学形式。

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课堂中的“六大”弊端。

即心理上,学生学习欲望压抑,实现不了主动学习;资源上,教学信息不能对称,实现不了自主设计;运行上,学生感官保持倾听,实现不了综合感知;时间上,讲解要求充斥满堂,实现不了充分消化;评价上,缺少学情实际把握,实现不了及时反馈;达标上,忽视总结缺乏检测,实现不了以学定教。

城阳第二高级中学创新“四四三”教学模式。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培养目标的调整。

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基本取向,必须变“教”和“学”两个方式,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持续力的不断增强。

二是高考趋势的定位。

面向不同学生考试办法的不断完善,高校单独招生和自主招生模式的强化,以及高考命题形式和内容的变化,都要求高中教学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和应对,以使学生适应这种“应试教育”的新变化。

三是抢占前瞻性的教育思想。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创新“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育模式。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材分析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仅八十五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并将叙事、抒情、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结合得水乳交融。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入户作者顿起雅兴,但苦于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附近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亦是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于是一同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净、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满院清辉一片白茫茫,如积水般空明透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似仙境犹如梦境。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相互联系,互相映衬,形成一个整体,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当时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但是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关键点有二。

其一,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章描写月景的精妙。

苏轼的文章,“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这些都是同学们应当加以学习的。

其二,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

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读背课文。

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过程和方法:分析课文写景部分的比喻,体会其妙处。

情感价值观:1、分析诗人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和微妙心理。

2、学习诗人,以旷达的胸怀面对人生的坎坷与挫折。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所困扰,而这句话则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行于所当行”,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只有不断地向前迈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

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不是所有的路都要走过,不是所有的事都要经历过。

有时候,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内心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盲目地跟随潮流或别人。

“止于所当止”,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适时的停下脚步,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刻。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不仅要关注目的地,更要欣赏沿途的风景。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需要勇敢地面对和克服;而当我们取得成功和成就时,也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骄傲、不自满。

适时的停下脚步,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可以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安宁。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内心的平和。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盲目跟从、不随波逐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从容和自信。

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适时的停下脚步,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刻。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19年第6期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设的意境美,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春夜喜雨》这首诗时,学生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的想象;在朗读《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学生也会想象到风光无限的北国雪天。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恰当的预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走入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有效丰富课文的意境。

对于学生而言,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有效的发展。

五、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基于前面所讲述的内容,朗读还需要最大限度地展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课文的主旨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文中领悟到人生真谛,而且这也是让学生朗读的最终目的。

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朗读《离骚》这首诗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情;在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能够体会到友谊的情深义重等。

总而言之,朗读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更是一种语言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朗读教学。

面对提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必须要将朗读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任务,强化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深刻体会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范读,对于学生的朗读,也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促使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另外,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朗读体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营造良好的朗读环境。

参考文献:[1]谭雪梅.初中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J ].中学教学参考,2011(19).[2]沈伟强.中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5).摘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类比是类比推理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类比是类比推理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类比是类比推理在议论文中的运用,是一种同类比较的方法。

所谓"类比"就是"类推""比较"的意思。

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

换言之,即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利用揭示甲事物的某些属性来推理说明乙事物的属性的论证方法。

表现在逻辑思维上,它是利用类比推理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式。

类比由主体事例(被类比者)、客体事例(类比者)类比点(相同点)构成。

主体事例是文章论述说明的对象,在同一论证中,即一篇文章中,只能独一无二。

客体例是作者为论述说明主体事例而寻找的与之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例,数量不定。

类比点即主体事例与客体事物相同的属性,同样数量不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主体事例是齐王"受蔽",客体事例是邹忌与徐公比美而"受蔽",类比点是"受蔽"。

议论文用类比分析法一、周密思考,慎重落笔论文提纲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正式动笔之前,要对文章进行通盘思考,检查一下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绪。

首先,要明确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动笔之前必须想得到十分清楚。

清人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

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

”(《艺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

主题不明,是绝对不能动手写文的。

其次,是理清思路。

思路是人订]思想前进的脉络、轨道,是结构的内在依据。

动笔之前,对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

第三,立定格局。

所谓“格局”,就是全文的间架、大纲、轮廓。

在动笔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几部分,各有哪些层次,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里该详,哪里该略,从头至尾都应有个大致的设想。

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当止

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当止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作者:尤莉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9年第23期每年丹桂飘香时,便是一年级孩子欢欢喜喜入校时。

回想去年九月,当那一张张单纯可爱的小脸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的心中除了有满心的欢喜,还有一丝丝地担忧:我这新入职的愣头青老师该拿这帮什么都不会的小鬼头怎么办?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与实践,渐渐摸清门道:养成教育是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细心和激励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最有效手段。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養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得以养成,训练必须要求严格,必须持之以恒。

我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教育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

二、养成教育要讲究方法在日常管理中,当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时,简单化地批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而是以事实讲道理,在了解清楚学生当时的思想情况后,耐心地讲清道理,在学生明白事理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主动进取,提高自控能力。

如:低年级同学经常出现一些因小是小非纠扯不清的小矛盾,面对这种情况,我从不急躁,而是让他们说话,把当时的情况及想法都说出来,之后再给他们讲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明确指出,小学生要有明是非的能力,还要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要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年龄小,具有认识的好奇性及形象性。

接受新生事物快,也特别善于模仿。

一些具体真切的人和事,常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

行于所当行

行于所当行

行于所当行作者:陈秀玲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1年第11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把握是小说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

对于《百合花》这篇小说的主题,学生其实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按照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出军民鱼水情、战争的残酷等都不难。

但这篇文章又比较特殊,特殊在于它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来叙写战争的残酷,用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小事比如“借被子”,来建立人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质朴的、含蓄的,甚至是微妙的。

这就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文学有了很大的区别。

王岱老师在上课之初就借由标题《百合花》引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这个话题,随后整堂课一直围绕小说语言,在细节品味中反复把握“我”“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情感,通过对情感的分析牢牢地框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最可贵的是,在王老师看似随意的点拨中,引导学生得出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这一敏感又大胆的话题,继而又通过问题引导,得出这一契合单元主题的结论:“当认识到革命的目标时,三个年轻人都是毫不犹豫地献出他们能献出的,这的确是青春的色彩”。

换言之,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读出“青春”敏感的味道,又能基于时代,理解革命时期青年人所体现的“青春的价值”,特别符合本篇课文自身的特色,也更贴合学生阅读小说的心理感受——原来战争题材的小说也可以很温馨,原来英雄人物也可以很可爱,有欲说还休的朦胧感情。

有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一个浑身散发着金光的英雄,和一个可爱甚至有弱点的英雄相比,你更愿意接受哪一个?”我相信,学生一定会记住这篇课文,记住这种青春的选择,因为小说写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哪怕是英雄;课堂讲出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感情,哪怕是新媳妇和通讯员。

必须提到的是,整堂课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提升之所以看似水到渠成,学生能把阅读小说时那种模糊的不能外化的感受、那种对战争年代残酷而特殊的青春的感悟用最真实的语言一一表达出来,都要归功于王老师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课堂引导和评价能力。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摘要: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和自豪感。

新课改之后,对高中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文言文教学中有对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

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语文;新课改文言文的学习有利于高中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之后,语文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语文的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言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涵盖的内容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对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遣词造句、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学生的兴趣不高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白话文的源头。

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字词句晦涩难懂,存在一字多义,文章中蕴含的道理深奥,需学生多次揣摩才可得出,而学生的年龄阶段与学习压力让其本身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反复推敲,这本身的内容便让学生的兴趣骤减了。

加上文言文学习的考点突出,学生只会针对每篇文章的考点难点做更多的时间停留,对于文章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却是一笔带过了,老师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并未对学生做过多的引导,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就始终是不会太高。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单一当前背景下学生接触文言文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被动地学习,被动地学习很多时候起到的可能是反作用效果,真正因为兴趣去钻研古文的学生少之又少。

学生在学校接触的文言文篇数很少,除此之外并不会由于兴趣激发去课外涉猎知识,因此文言知识积累不足,历史底蕴了解甚少,对于课内的文章熟悉了解,一接触课外的文言文就索然无味,甚至根本看不懂,更不可能去了解,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对文言文敬而远之,更加不懂得去理解文言文的魅力。

新课程改革纲要下文言文阅读教学和反思

新课程改革纲要下文言文阅读教学和反思

新课程改革纲要下文言文阅读教学和反思新课程改革纲要下文言文阅读教学和反思《基础教育(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文言文阅读教学实及质量检测中又是怎样的现状?笔者从本校2007年语文期中质量检测题来了解文言文试题有关信息:[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肌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1、作品[乙]表现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

2、[甲][乙]描写的景物,相同的有______、______、______从两首作品中的“________”来看,它们表现的特定时间也相同。

3、[乙]描绘的画面有声有色,表现“声”的句子是_______;作品[甲]虽未直接写声,但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也使读者仿佛听到了画外之音。

4、[甲]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图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5、[乙]通过一系列景物的组接,空间上______巧妙暗示了远行者的情况。

6、最能表现作品[甲][乙]主旨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

7、[甲][乙]都运用了有形可感的景物,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可见两首作品都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8、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设计一种场景,然后用一句古诗词或自作一句诗来表现它。

从试卷分析可看出,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分别是83%、81%、85%、26%、65%、51%、21%。

也就是说,客观性试题得分较理想,而主观性试题很多学生则“束之高阁、未动笔答题。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练“背”功。

知行合一文章始成——关于中学语文课堂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一点看法

知行合一文章始成——关于中学语文课堂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一点看法

知行合一文章始成——关于中学语文课堂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一点看法1. 引言1.1 课堂教学的现状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

一些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探索的欲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下降,写作能力也普遍不足,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1.2 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读写结合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写结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写作中表达,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运用。

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通过写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读写结合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应当重视并不断探索和总结读写结合教学的经验,推动中学语文课堂向更加多元、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课堂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内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境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理解作者的用意、推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析文本,提炼信息,总结主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设定不同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例如速读、略读、深度阅读等。

《赤壁赋》反思(精选6篇)

《赤壁赋》反思(精选6篇)

《赤壁赋》反思(精选6篇)《赤壁赋》反思篇1“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显得不是很困难。

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化内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

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在语言的赏析上,有学生提出“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有认为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我对后一个回答评价道: 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

“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积极思考,有时会给老师意外惊喜。

《赤壁赋》反思篇2文赋是介于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

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郁,哲理丰富。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对话中探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

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复习秘籍】专题06 文言文翻译(学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文言文复习秘籍】专题06 文言文翻译(学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导学案班级:姓名:【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卷Ⅰ)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

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方法指导】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雅、达;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补、删、换、调、贯一、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⒉庐陵文天祥⒊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点小练: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二、删: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偏义副词中无实意的一方等删去。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发表时间:2011-05-24T10:41:47.4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6期下供稿作者:任丽华[导读]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

任丽华河北省武安市职教中心056300 摘要: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一、以《东方时空》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

二、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三、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新课改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

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

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

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一、以《东方时空》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我们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开设《东方时空》课。

每周二到周五早晨7点钟,我便与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央电视台精制的这本电视新闻杂志。

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各位主持人、记者、播音员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而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天组织学生收视,每周批阅91篇观后感。

尽管开课仅仅一个半学期,但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情操、文化等诸多素质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东方时空》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开拓了学生的心胸和视野,有利于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其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培英高中严红丽论文摘要:高中语文课程经历了几年的改革,取得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都有“过犹不及”的共性。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要客观、科学,过犹不及是不好的现象。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教师要重视个人才学的修养;准确理解语文的内涵,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传承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不能走向另一极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反思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广东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经历了五个年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取得成绩的同时,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探索。

一、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里,有一段子贡跟孔子的对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这是成语“过犹不及”的来历。

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近几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一些问题,也给人“过犹不及”的感觉。

(一)唯“课标”是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对广大教师无疑起到领航和标杆作用。

但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习惯照本宣科,习惯将《标准》奉为圣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未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结合学生实际、社会、时代的变化和自身的认知水平能力进行灵活运用。

(二)语文课程过多强调了“人文性”。

有些教师错误认为强调“工具性”是落伍的表现,于是特别强调“人文性”。

语文课成了“人文教育课”或无所不包的“泛语文”课又或者是“伪语文”课。

(三)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面有走极端的倾向,过于“放手”,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在传承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也有走极端的倾向。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之一是“多读”,课堂上“书声琅琅”,在读中去加强理解,在读中去品味语言。

但有一段时间,专家们对老师们忽略诵读的现象,曾经指出,“当今的语文课,读书声怎么从课堂上消失了?”于是,原来“鸦雀无声”的课堂,又变成了“满堂读”。

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教师把上课的内容全制作成精美的电脑课件,侧重于“预设”,侧重于“展示”。

鼠标代替了粉笔,整节课不板书,黑板成了多余的摆设。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认为,凡事应有个“度”,事物超出了应有的“度”,就会走向极端,走向我们期望的反面。

二、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苏轼在评论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时,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我喜欢他的这一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改一下,即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它的意思是:行动在应当行动的时候,停止在应该停止的时候。

就是该做时就做,该停时要停。

苏轼是在谈他的创作经验,但我觉得用于我们当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收放自如的境界,一种把教学的思与行拿捏到最适宜的最具分寸的境界。

往高处说,更是一种智慧,一种才华。

一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情,一种庖丁解牛般的“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自得,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兼探讨我在上文提出的四个问题,下面是我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内修外治学无止境。

见贤思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人对学习和借鉴给我们作了很多生动的阐释。

一位语文教师要注重修养和才学的提高。

于内要提高文化修养,于外要勤奋治学。

要做专家型老师。

要视通千里,思接古今;要广采博纳,专深求精;要上晓天文,下晓地理。

高瞻才能远瞩,深入才能浅出。

古人说“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礼记》有语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爱默生说:“一个人只要有思想,他就是自由的。

”对当今的教改教研动态,要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是指作为一个课改参与者的身份积极融入其中去亲身践行;“出乎其外”是指作为一个评判者的身份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成果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探讨。

有了深厚的学识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对“课标”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会出现全盘照搬的情形,而是会采取“拿来主义”。

点滴的积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课改前出现的相当普遍的现象是语文过于偏重于“工具性”,而导致“人文性”的缺失。

因此新课标特别提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理解好这句话,先要弄清楚它的逻辑关系,这两个句子是因果关系。

正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课程的特点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都会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语文是我们日常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传承文化的工具。

语文的“ 人文性”体现在人的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灵世界的净化等方面。

高中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文更好地去交际,在生活中如何应用语文。

要使到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学习是以掌握及运用语言为其出发点与归宿的。

我们的一篇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但脱离了语言的感悟、心灵的熏陶感染去讲“人文”,离开了对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去学语文,那么势必是上成了“人文教育课”。

语文课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兼顾的同时,也不能走“泛语文”之路。

所谓“泛语文”就是,让语文教学承担了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

如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把它上成了物理课;上《包身工》,又上成了一节政治课。

我听过一位年轻老师的一节《沁园春长沙》的课,教师上课开始,就用ppt课件从政治、思想、军事、文学、书法、生平、家庭等全方位介绍毛泽东,六七张密密麻麻的满是字的ppt,教师娓娓道来,耗时半节课。

学生记得来吗?语文课有必要这样上吗?我觉得有点“伪语文”的味道。

(三)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导”的作用不可少《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

过去批得比较多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总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太满了。

现在有部分老师又走了极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或者每节课必有讨论。

又或者学生登台讲课,教师只是在课的尾声时做简短的小结或点评。

对于让“学生当老师”这一上课形式,如果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分析整合资料,如何去备课,也未尝不可。

但如果是放任自流,不跟进,不指导,那就变成了“放羊式”,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举个例子。

这是刊登在2009年第6期的《语文月刊》上广东省实验中学罗易老师上的一个“课堂实录”。

同样是上《沁园春长沙》,我欣赏他的就是在课堂上如何恰如其分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关系。

概括起来整节课分三部分。

一是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二是同学之间就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答辩;三是师生一起对词的内容进行探究。

前两部分非常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合作学习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但第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作用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如对“击”、“翔”两词的品味和对“激(浊)扬(清)”的缩略手法运用、“粪土”的词类活用等关键词及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作了精要的点拨。

该点到的地方不会错过,不该点的地方绝不罗嗦,教师能有效的引领课堂教学,这就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四)手段不是目的,“传统”与“现代”要运用得宜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用“堂上是否多读”来作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

前几年,有位同事,去外地听了一节示范课,回来说,所有朗读的方式都用上了。

齐读,小组读,个人读,同桌两人轮流读,默读,表演着读、背诵。

读,占了一节课的大量时间。

同事有疑惑,“语文课就是朗读课吗?”诵读,自古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方式。

莘莘学子也在每天的语文课中通过汉语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体会到了汉语的无穷魅力。

但没必要把诵读的多或少作为评价一节课的优劣。

要根据课型、课堂要达到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本人曾任教过新疆预科(读高一前)班的学生,因他们的汉语基础不是很好,普通话音调不准,所以堂上就经常一句一句的带他们读。

而带读,这种方式用于汉族的高中学生就不是很适合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科技的发展,电脑、网络进课室,并不鲜见。

但现代化教学手段再先进,都是一种手段,它不是目的。

之前设计得再精美的课件,搬到课堂上,都会有遗憾的地方。

所以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多预留一些空间,给自己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间。

使用课件的同时,不要忘记“在那方黑油油的土地上耕耘”。

罗易老师上完《沁园春长沙》之后,在“课后反思”中提到,在课堂设计中完全没有料到学生会如此集中的提到豪放与婉约的问题。

于是在课堂上他就把自己预设的目标临时作了调整,巧妙的解决了学生堂上提到的“毛泽东这首词有没有婉约的风格”这个问题。

我给新疆的学生上过一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汉字的魅力》,备课时课件的内容准备得非常丰富,为了展现汉字的魅力,有隶书、行草、草书、篆书的书法和王羲之的书法欣赏,但当展示出一幅写着“天涯共此时”行云流水般的草书书法时,学生齐声说:看不懂。

我立即意识到,新疆预科学生对书法和诗词是知之甚少的,就跳过了这一内容,把难度降低,在黑板上写上几个成语,让学生做“成语接龙”的游戏。

教师的上课不是在“展现”,不是“做秀”。

它如一条河流,40分钟的流淌,是动态的,师生智慧火花的碰撞,会让河流更加丰盈而熠熠生辉!参考文献:(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语文月刊》2009年第6期,语文月刊杂志社出版;(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6年12月版;(4)《从教为师之道》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5)《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潘涌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