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袁莹课程思政在新时代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高职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价值导向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大力推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
文章阐述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以及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协同育人的协同实施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
“课程思政”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
当前专业课程在育人方面明显不够,思政课与专业课从表观上看虽分属不同领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共同育人使命。
2020年5月份,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化了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高等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教育必须同频共振。
1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课程思政”的依据是课程所内蕴的价值性,它基于思政课程的价值属性,发挥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作用,围绕培育新时代合格人才的总体目标形成系统合力。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课程育人形式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理念。
协同即系统内各个子系统间通力合作、相互作用。
育人即对教育对象进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引导、培养,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发展。
1.1 高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其他课程不可替代。
_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发布时间:2023-03-16T06:39:18.009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期作者:许宏博[导读] 课程思政是我国历年来十分重视的事情许宏博河南省灵宝市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灵宝 472500摘要:课程思政是我国历年来十分重视的事情,其关键在于发挥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育人作用,提高不同阶段教师的思想教育水平。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协同教研路径为研究主题,分析不同学段之间协同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思政一体化背景下不同学段协同教研有效开展的路径,实现不同学段教学资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加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方式创新,既是推进河南省灵宝市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举措,也是对新时代思政课发展方向的一次积极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索2021年12月,河南省成立13个区域联盟,将思政课融入大中小学课堂,发挥区域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融合研究、宣传和指导工作发展。
全省各地市纷纷行动,灵宝市率先建立“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基地”,组织中小学思政课融合培训、研讨与观摩,研究思政课一体化融合。
因此,强化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价值观是现阶段的重点任务。
本文的研究深化了中小学教师对思政课一体化理念的认识,对丰富“思政课共同体”理念有重要意义;对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借鉴、参考等理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同学段教师协同教研的不足,打破学段壁垒,促进资源融合和思想交流,建构一体化交流平台和机制,助力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让思政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推进河南省灵宝市中小学思想政治一体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劲的推进剂。
一.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相关概念(1)思政课一体化思政课一体化是从德育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具有综合性、深刻性、多元化的特点。
德育一体化的工作重点是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日常课程中灌输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德育内容,从了解不同学生的内心出发,实施德育教育。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发布时间:2021-08-10T14:24:08.250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作者:汪金涛[导读]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皖江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汪金涛安徽马鞍山 243041[摘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和实施者,二者应在教育实践中统筹起来,实现相互弥补的协同共进。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核心的通识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提供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法制教育,拓展文化视野,为高校在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思政课程做出深入研讨。
[关键词] 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接班人[2]。
《2024年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范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育人工作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着重探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如何协同育人,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
在这一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工变得尤为重要。
专业教师负责传授专业知识,而思政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两者的协同育人,有助于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角色与任务1. 专业教师的角色与任务:专业教师是专业知识传授的主要承担者,他们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将专业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
同时,他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思政教师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 思政教师的角色与任务:思政教师是思想教育的引领者,他们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他们还要与专业教师密切合作,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情况,将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
四、协同育人的路径与策略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承担协同育人的任务。
2. 完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3.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4. 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思想品质,提高政治素养。
5. 强化课堂互动: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文/河源市河源理工学校徐晓黎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国学校教 育极其重视的事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 使命和职责, 但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 有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枯 燥单调等原因,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学进去, 所以学校如果只是依靠思想政治理 论课很难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除了思 政课之外, 学生在学校接触和学习最多的课程就是专业课,按照国家的教学计 划和课程标准,专业课应该设置价值教育这个目标, 但是往往专业课只重视知 识的传授。
也就是说,中职院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分 离的现象,专业教师一般只注重专业知 识的传授,没有注重专业课中所隐藏的思想和价值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这方面 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在教育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让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 相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在当代教育中,发挥育人作用的除 了专业的思政教师, 还有专业课的教师, 也就是说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都是 育人的主体, 所以在育人过程中, 要发 挥二者的优势, 形成教育的合力, 推动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1.思政教师的育人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 思政课教师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 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论知识。
同时,思政课程 主要围绕价值教育进行教学, 在育人方面发挥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另外, 思政理论的知识教育也是为价值教育 服务的。
2. 专业教师的育人重要性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中,学生在学校最多的课程就是专业课, 学生花费在专 业课上的时间是最多的, 且当下有很多 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 有相当一部分 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可有可无”的, 他们会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学好专 业课,即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和对思政 课的漠视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要重视专业课的育人作用, 发挥专业课的课时 优势。
3. 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重 要性基于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各自的 优势, 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发挥两者强大的育人力量。
《2024年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范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
其目的是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这一背景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如何协同育人,以及这种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
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在高等教育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角色各有侧重,但二者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具有共同的目标。
专业教师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思政教师则负责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者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协同育人路径1. 确立协同育人的目标与原则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应共同确立协同育人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应围绕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原则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
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应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
同时,应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加强教师的协同与合作加强教师的协同与合作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基础。
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还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线上线下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高校为例,该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论文旨在深度探讨与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及其实施路径,旨在揭示二者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略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创新发展。
文章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内涵进行明确界定。
前者指在各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后者则特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专门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厘清两者概念,有助于理解其在育人功能上的异同及互补性。
本文深入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理论上,我们将立足于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论等多学科视角,阐述其遵循的教育规律、德育原理以及课程整合理念现实中,将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环境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迫切需要,论述两者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提炼成功模式与有效策略,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
本文将基于上述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提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强调制度保障、资源优化、技术赋能、文化营造等多元支撑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我国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度挖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进思政工作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4年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范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单靠思政教师或专业教师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
本文旨在探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如何协同育人,以找到一条有效的育人路径。
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专业教师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思政教师则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两者的协同合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 提高教育质量: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适应社会需求: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因此,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及问题尽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两者之间的沟通不够、合作不够深入、教育内容衔接不紧密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1. 加强沟通与交流: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应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便更好地协同育人。
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进行交流。
2. 共享教育资源: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应共享教育资源,如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
这有助于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3. 深度融合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思政课程也应结合专业特点,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生动有趣。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协同育人对策的研究过程探析
144美眉 2023.08下教研与美育职教天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协同育人对策的研究过程探析刘继光(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摘 要:以课程思政相关理论作为支撑,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对策进行研究,能够对二者共同发挥有效作用起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拓宽研究的视野。
充分发挥协同学的价值,是课程思政得到落实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一、研究价值对于高职院校,真正的课程思政实施与落实,其实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协作才能够得以实现。
对二者协同育人的对策进行研究,能够显著提升每门课程的实际育人成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思政课教师独自开展思政教育的不足,大力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培育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助力。
二、亟需解决的问题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思政课程的教学开展与课程建设存在着一些典型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典型问题的根源是思政课程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存在困难;有时高职院校中的思政课程会被无意中贴上无用的标签,这就使得其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思政课受重视程度不够,思政课教师陷入尴尬境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逐步丧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此外,高职院校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大多都各自开展,很少进行相互的结合或融合,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课程育人方面协同性的欠缺而难以提高实效性。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没能充分挖掘和融入思政育人的资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互动交流的桥梁等。
这种情况就更加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者协同育人的研究,探究全方面、高效率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路径,这在现阶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传统上,专业教师主要承担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养的任务,而思政教师则负责道德伦理、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单独进行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协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课程思政视域为基础,研究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界限模糊传统观念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各自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各自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学科知识和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学科教学中融入了思想教育元素,而思政教育也需要学科知识的支持。
因此,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存在一定的交叉与融合。
三、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育人的意义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共同育人意味着更全面、更具综合素质的学生培养。
仅有专业知识而缺乏思想道德素养的学生是不完整的。
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合作能够使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上获得更精细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难点与挑战实施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也面临一系列难点与挑战。
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异质性,不同领域的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其次,人员配备不足也制约了协同育人的开展。
此外,时间、精力等资源的限制也是制约因素。
五、实施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实施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首先,建立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明确各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其次,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共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4、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 明确各方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应加强对协同育人工作的考核和评 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五、结论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交叉融 合、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 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学内容的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并建立协同育 人机制等措施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 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影响。
五、结论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加强校园文化 建设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提 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可 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 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提供有力 保障。
三、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的协同育人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可以让 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效果。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专 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中,如何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一文应运而生,旨在探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协同育人路径,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首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当前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沟通不畅、合作不够紧密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强双方沟通与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完善评价体系等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有助于提升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为其他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师育人职责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责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这种教育理念的实施,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他们需要在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通过设计富有思政内涵的教学案例、组织具有思辨性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专业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专业教师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
这包括增强思政意识,提升政治素养,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等。
《2024年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范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的改革日益深化,特别是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践,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着重探讨了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如何从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两者的协同育人路径,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育特点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辅相成。
这一视域下的教育特点主要表现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
三、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教师:思政教师则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协同育人还有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一)建立协同育人的机制学校应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明确两者的职责与任务,确保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
同时,要加强对协同育人的考核与评价,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课程思政视角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1年第43期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品格。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中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强化了高等教育所有课程的育人要求,明确了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行共振,以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课程的育人大格局。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不仅要不断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更要极力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引领相结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人才培养战略。
一、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不仅有专业知识,更要有道德情操的人才。
高等教育不仅是育才,更是育人。
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
虽然思政课和专业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根本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思政教师要通过思政课这类育人关键课程进行立德树人,专业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拓宽专业课程的深度,增加专业课程的温度,不仅做到知识传授,更要做到价值引领。
因此,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都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大学课题真正发挥应有的育人功效,落实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实现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必然选择价值导向以知识传授为认知基础,知识传授靠价值导向发挥作用;价值导向通过知识传授得到升华,知识传授通过价值导向得到发展。
失去价值导向的知识传授,知识就没有了依托;离开知识传授的价值导向,导向就没有了支撑。
为了避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相脱节现象,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将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创造者为己任,利用各自优势,通力合作,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融为一体,将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024年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范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
它强调的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深度协同。
本文旨在研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如何协同育人,以及这一协同路径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二、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质。
课程思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深度协同,因此,对两者协同育人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两者的协同并非易事,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如如何有效地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仍需深入。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看法和经验;最后,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五、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路径1. 明确协同育人的目标与任务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应明确协同育人的目标和任务,即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这需要两者深度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2. 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这包括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同时,两者应定期进行交流和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摘要】这篇文章通过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构建一套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分析了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思政工作者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随后讨论了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施中的挑战,以及机制的优化与完善。
最后总结了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该机制将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本研究,将为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角色定位、作用、机制构建、挑战、优化与完善、有效性、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重要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传统认知中,专业课教师主要负责学术教学,而思政工作者则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隔阂。
在当今社会风气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的协同育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术成长,更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往的教育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相比之下,思政工作者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却容易忽视学生的专业学术发展。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对于提升学生成长的全面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在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定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机制实施中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探索建立一种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日益重要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变得尤为关键。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摘要: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协同育人,而在高职教育中,专业课又是深入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和基本载体。
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者相辅相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构成了协同育人共同体。
相应地,打造“双育人”教师队伍、构建“双育人”课程体系、拓展“多渠道”课堂教学是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引言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思政教育的文件精神、会议精神,高职院校应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使二者形成教育合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当前阶段,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推行了课程思政改革,然而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意义、本质联系及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在明确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探究,提升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成效。
1、打造“双导师”教师队伍1.1明确专业课教师的主导地位一是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专业课教师要深入了解现代高职教育的现状、人才培养目标,了解专业课所对应的岗位群或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相关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在专业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中实时地融入价值引领和精神关怀,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其职业特征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特性,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深挖专业课中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对高职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育和引导,使新时代高职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价值追求。
二是要加强思政育人意识和师德师风意识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尤其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的师德师风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程思政”视域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王静
【期刊名称】《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5)5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必要的推手,有效发挥三全育人合力,探索多元共治模式,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积极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页数】3页(P84-85)
【作者】王静
【作者单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3.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4."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5.“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思政工作者也需要深入专业课堂,与专业课教师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的使命与责任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者,他们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有如下使命与责任:1.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利用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情感。
2.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专业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观。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专业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有理想、有情感、有文化、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
1. 展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推进德育教育。
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3. 扶持学生综合发展。
思政工作者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扶植学生综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协同育人:1. 课堂内外的协同合作。
专业课教师可以邀请思政工作者进入课堂,进行专业课与思政课的融合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82019年/第2期/1月(中)“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张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摘要传统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育人相对脱节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从主体协同、制度协同、平台协同、场域协同四个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下协同育人的困境进行分析,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党委领导下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制度体系、整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场域和平台等措施,实现多元协同、过程协同和系统协同,最终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9.01.040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ZHANG Qia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which is relatively discon-nected from education,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of college students'talent train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ncept from four aspects:subject collab-oration,system collaboration,platform collaboration and field collabor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concept,it constructs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between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mittee,and innovate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Cooperative education system,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the field and plat-for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asures to achieve multiple synergies,process synergies and system synergies,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Keyword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professional teache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collaborative education 1“课程思政”理念与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的大背景下,变革原来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提出要整合包括专业课、思政课、公选课在内的各类课程资源,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育人效果。
通过“课程思政”,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困境。
赫尔曼·哈肯(Harmann Haken )(1970)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简单概括就是“1+1>2”的效应。
这种协同的理论从最初的企业管理领域扩展到公共管理领域。
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手段,而是一种体系化、长效化的协同理念与实现机制。
主要包括主体协同、平台协同、场域协同和制度协同等内容,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2传统教育理念下协同育人的困境分析2.1主体协同配合不足协同育人主体的协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育人主体的能动性,二是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配合情况。
首先,是主体的能动性,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观能动性和卡尔892019年/第2期/1月(中)的制度协同,主要是指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工作管理制度之间的协同。
不同制度的协同机制,是决定高校育人制度协同与否的关键因素。
当前高校制度协同的机制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权力秩序的规制上,当前高校中的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是最具有权力主导性的制度,具有至高的核心权威地位,但其他部门的制度并没有形成自觉协同性的架构;其次,在资源整合上,还未形成党委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资源配置模式;最后,在机制保障上,不同制度之间的反馈、监督、协调、协同存在欠缺。
2.3平台协同配合度不高协同育人的平台协同,主要是指思政工作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协同,既有思政课程体系内部的协同,也有思政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外部的协同。
当前协同育人平台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政工作课程体系内部的协同,如四门政治理论课和形式与政策课等;其次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思政课程的事情,专业课程主要着力于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培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等价值理念的传输,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
2.4场域协同合作度有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场域空间,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场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场域空间上没有协同,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也无从谈起。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场域协同”,主要是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领域,如网络、课堂、家庭等。
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主要场域空间在教室,通过理论课程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有一定的实践课程,但所占比重较少,呈现碎片化、非系统化状态。
思政工作者的主要场域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其主要场域在网络、社区、社团、社会实践等方面。
当前无论是让专业课教师走进网络、实践等第二课堂,还是让思政工作者走进第一课堂,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两大育人主体的场域协同合作有限。
3“课程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3.1多元协同:构建党委领导下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首先,“课程思政”理念下,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权力体系构建。
“课程思政”提出要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专业课教师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多元主体,有着各种育人的需求和权力的诉求,因此,构建党委领导下的,多主体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其次,“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党委领导下的思政教育多元共治工作体系。
高校党委全面主导和部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行政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主动自觉配合,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等多元主体的“通向同行”,从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特别是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一线中的育人功能,实现专业课老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
3.2过程协同:创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制度体系首先,“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育人制度的协同机制。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打破当前高校重制度管理弱文化培育的现状,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将校园文化氛围的培育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作为制度协同机制构建的首要因素。
权力秩序和资源整合上,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教师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
其次,“课程思政”理念下,建立协同效应评价体系。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评价模式,探索构建包括学生在内的多元评价模式,实现协同的过程控制;探索构建包括客观效果和主观满意度在内的多维评价,实现协同机制的全面评价。
3.3系统协同:整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场域和平台首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场域。
不断拓展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协同场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场域协同”。
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在网络场域、课堂场域、实践场域和社区场域中实现有效合作,建设与完善贯通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教育的立体育人模式。
其次,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
要着力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不断拓宽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平台,推动课程平台、学科平台和管理平台有机统一。
从学科基本属性出发,对学术平台、学生社团、实践基地等进行顶层内容设计与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关学科门类中的若干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上,促进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学科内容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
4总结当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尝试。
当前,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整合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同向同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协同依然存在协同机制不健全、缺乏自主运行能力和与内在协同程度低等问题。
因此,要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战略要求出发,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推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不断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