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异质性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与扩展——人流量的统计分布

合集下载

市场异质性的影响与应对

市场异质性的影响与应对

市场异质性的影响与应对
市场异质性是指市场中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差异,包括但不
限于产品品质、服务质量、营销策略等方面。

市场异质性的存在
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
争压力。

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掌握市场异质
性的影响并有效应对,是每一个企业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首先,市场异质性对企业市场定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企业应
通过对市场异质性的分析,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定位方式。

具体
而言,可以采用差异化定位或专业化定位的方式,以区别于竞争
对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另外,市场异质性对企业的营销策略也有重要的影响。

企业需
要借助市场异质性的特点确定自己的营销策略,进而实施符合市
场需求的推广方案。

例如,有些企业在产品品质方面十分优秀,
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进行品牌推广;有些企业则擅长于提供专业服务,可以将专业服务作为品牌形象的核心卖点。

在营销推广的过
程中,企业还需考虑产品定价、销售渠道等,以应对不同消费者
的需求。

此外,市场异质性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企业应通过分析市场异质性,警觉于市场的动态变化和未来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产品设计、研发投入、品牌营销等方面保持高效的创新力,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总之,市场异质性是随着市场发展而产生的重要特征,对于企业而言具有深刻的影响。

企业应在应对市场异质性方面加强研究和掌握,靠立足市场,强化差异化营销,建立自己的品牌营销战略和强劲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IPD_meta_Nov2015

IPD_meta_Nov2015

只限制于已发表的研究。 判断合格性能会较难
直接与原始研究者联系, 帮助识别和确认研究是 否满足要求
提取正确信息较难,结 局很多且复杂的时候更 难,多为2个研究者独 立完成
统一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数据一般需要重新格式 化和编码 全面的数据核查功能, 自动核查机制的建立, 原始数据方的最终确认 所有研究实现统一的分 析方案和分析方法
heterogeneity
• •
异质性分析

2015/9/11
Meta-Analysis of IPD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ERFC)
Large-scale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6
2015/9/11
Meta-Analysis of IPD
ERFC: Inclusion & Exclusion criteria
Prospective, >1 year follow-up At least 1 emerging risk factor Not select participants based on having known CVD at baseline
异质性分析及亚组 应用实例: Diabetes, glycaemia markers and CVD in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ERFC)
2
Meta-Analysis of IPD 2015/9/11
IPD-Meta分析与系统综述的区别
系统综述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研究协议:目标、纳入排除标准 以及分析计划的制定
识别相关研究 建立协调团队:协调人员、 顾问及研究组、数据管理人员等 最新的完整数据(集)信息汇总 收集及验证原始数据 对参与的研究进行分析, 并完成Meta分析合成 参与的研究合作会议 参与人数较少

解决行业内异质性问题的建议与方案

解决行业内异质性问题的建议与方案

解决行业内异质性问题的建议与方案引言:行业内的异质性问题,是指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组织或个体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着差异化现象。

这些差异可以表现为产品、服务、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针对行业内的异质性问题,制定合适的建议与方案对于提高整体竞争力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与消费者群体1.1 建立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为了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企业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系统。

通过调研,了解目标市场规模,分析目标客户群体特征和消费习惯,以及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

1.2 加强与消费者沟通与互动消费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主动参与消费者沟通与互动是更好地了解其需求和反馈的关键手段。

可以通过线上社交媒体平台、客服电话热线等实时交流渠道,向消费者征求意见,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做出调整。

二、加强企业创新与研发能力2.1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计划、举办内部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动力。

同时,为企业内部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鼓励跨部门协作,推动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

2.2 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技术研发是解决行业内异质性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企业应当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自身技术研发水平与能力。

可以与科研院所、大学合作进行联合攻关,共享技术资源和成果。

三、推动行业标准化与规范化3.1 参与并制定行业标准企业应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或标准化组织,在制定行业标准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

同时,也要主动了解并遵守已有的行业标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公平竞争。

3.2 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行业内的异质性问题,有时也源于行业内部监管力度不足。

企业应加强自身的规范管理,主动引导行业内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

同时,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和制度。

四、促进合作共赢与资源共享4.1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与科研院所、大学等高校机构密切合作,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

异质性及其衡量

异质性及其衡量

1、异质性不可避免的纳入同一meta分析的所有研究都存在差异,我们将meta 分析中不同研究间的各种变异,称之为异质性。

异质性指的是一系列研究中效应量的变异程度。

This statistic tests whether the effects found by the different studies are caused by a sampling error or by a syste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udies in addition to a sampling error.异质性检验的是通过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是由于采样误差引起的还是除了采样误差以外,不同研究间的系统差异引起的。

进行异质性检验以确定效应量大小分布的一致性。

有可能是效应量的真实异质性也有可能是有的研究有错误。

The most common means of testing heterogeneity and determining whether theheterogeneity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ficant is the Q (df) statistic based on the χ2test测试异质性和确定异质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χ2检验的Q值异质性的分类:临床异质性、统计学异质性、方法学异质性2、衡量异质性的指标统计法:异质性检验(I2检验,Q检验、H检验)、统计合并效应量图示法:森林图一个有用的定量衡量异质性的指标是I2,I2= [(Q –df)/Q] x 100%,此处的Q是卡方检验的统计值,df 是其自由度,这个I2值代表了由于异质性而不是抽样误差(机会)导致的效应占总效应估计值的百分率。

I2值大于50%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的异质性。

3、相对危险度和比值比的森林图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比值比(odds ration,OR)。

异质性分析的方法

异质性分析的方法

异质性分析的方法
异质性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它可以检测数据中的异常值和离群值,以及异质性分布。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中存在的特定群体并改善分析结果。

本文旨在探讨异质性分析的方法,并介绍如何使用它们来处理异质性数据。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可视化工具来检测数据集中的异常值,例如使用盒形图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发现数据中的离群点。

此外,还可以使用数据聚类技术将数据集中的样本自动聚类,以发现数据中的异质性,以便进一步分析数据集中不同群体的数据特征。

其次,为了处理异质数据,我们可以使用变换矩阵和数据归一化技术,以改善数据的一致性。

变换矩阵是把一组样本的数据变换为另一组数据的过程,这可以使数据更加一致。

归一化技术则可以将所有数据缩放到相同的尺度,以保证所有数据具有相同的权重。

最后,为了处理异质性数据,我们可以使用改进的回归方法来预测数据中的离群值和异常值。

同时,还可以使用异质性分析技术来检测复杂的异常值,并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更好地了解数据中不同群体的特征。

总之,异质性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统计学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和离群点,以及异质性分布,以改善分析结果。

异质性分析技术可以通过使用可视化工具、数据聚类技术以及变换矩阵和数据归一化技术,来帮助改善分析数据中的异质性。

此外,还可以使用改进的回归方法来检测和预测异常值以及复杂的异常值。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版)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版)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为规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卫生部于2011年11月29日印发了《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卫监督发〔2011〕86号),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直接关系到事故因素的及早发现和控制,是责任认定的重要证据之一,是一项程序规范性和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为提高全国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技术水平,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及部分基层单位的专家编制了《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作为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的参考性技术文件,主要用于相关人员工作培训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参考使用。

由于篇幅所限,《指南》的内容尚不能涵盖实际工作中所有问题,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专业问题应借助其他专业书籍,不断扩充知识面,提高调查能力。

由于首次制定,难免存在不妥之处。

卫生部已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收集各地使用中反馈的意见建议,适时进行补充完善,并修订公布。

各地调查机构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可及时反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录1导言.................................................................................................................................................................................................................................................. - 5 -2调查准备.................................................................................................................................................................................................................................. - 5 -2.1机构及人员 ................................................................................................................................................................................................... - 5 -2.1.1事故调查领导小组..................................................................................... - 5 -2.1.2调查员.......................................................................................................................... - 5 -2.1.3专家组.......................................................................................................................... - 6 -2.2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 - 6 -2.3联络沟通机制........................................................................................................................................................................................... - 6 -2.4信息管理 .......................................................................................................................................................................................................... - 7 -3工作要求.................................................................................................................................................................................................................................. - 7 -3.1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 7 -3.1.1分级管辖................................................................................................................... - 7 -3.1.2调查启动.................................................................................................................. - 7 -3.1.3多辖区联合调查............................................................................................ - 7 -3.2依法有序、协调配合.................................................................................................................................................................... - 8 -3.3科学循证、效率优先.................................................................................................................................................................... - 8 -3.3.1边调查边分析 ................................................................................................... - 8 -3.3.2边调查边控制................................................................................................... - 8 -3.3.3边调查边报告................................................................................................... - 9 -4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 9 -4.1核实诊断........................................................................................................................................................................................................... - 9 -4.2制定病例定义......................................................................................................................................................................................... - 10 -4.3开展病例搜索......................................................................................................................................................................................... - 10 -4.4进行个案调查.......................................................................................................................................................................................... - 11 -4.4.1调查方法................................................................................................................. - 11 -4.4.2调查内容................................................................................................................. - 11 -4.4.3设计个案调查表 ......................................................................................... - 12 -4.5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 12 -4.5.1临床特征................................................................................................................ - 12 -4.5.2时间分布................................................................................................................ - 12 -4.5.3地区分布................................................................................................................ - 13 -4.5.4人群分布................................................................................................................ - 14 -4.5.5描述性流行病学结果分析............................................................ - 15 -4.6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 15 -4.6.1病例对照研究 ................................................................................................. - 16 -4.6.2队列研究................................................................................................................ - 16 -5食品卫生学调查......................................................................................................................................................................................................... - 17 -5.1调查方法与内容.................................................................................................................................................................................. - 17 -5.1.1访谈相关人员.................................................................................................. - 17 -5.1.2查阅相关记录 ................................................................................................. - 17 -5.1.3现场勘查................................................................................................................ - 17 -5.1.4样本采集................................................................................................................ - 18 -5.2基于致病因子类别的重点调查................................................................................................................................... - 18 -6采样和实验室检验 ................................................................................................................................................................................................. - 19 -6.1采样原则......................................................................................................................................................................................................... - 19 -6.2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 19 -6.3确定检验项目和送检.................................................................................................................................................................. - 19 -6.4实验室检验.................................................................................................................................................................................................- 20 -6.5致病因子检验结果的解释...................................................................................................................................................- 20 -7资料分析和调查结论.......................................................................................................................................................................................... - 21 -7.1做出调查结论的依据................................................................................................................................................................... - 21 -7.2调查结论中因果推论应当考虑的因素............................................................................................................ - 21 -7.3撰写调查报告.........................................................................................................................................................................................- 22 -7.4工作总结和评估 .................................................................................................................................................................................- 22 -7.5案卷归档 ........................................................................................................................................................................................................- 23 -8 附录...............................................................................................................................................................................................................................................- 24 -附录1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流程图...........................................................................................................- 24 -附录2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物资准备清单..................................................................................................- 25 -附录3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参考表格..................................................................................................................- 26 -附表3-1 食品安全事故病例访谈提纲.........................................................................................................................- 26 -附表3-2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病例临床信息一览表..................................................................................- 28 -附表3-3 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病例食品暴露信息一览表...................................................................- 29 -附表3-4 聚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 30 -附表3-5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 32 -附表3-6 社区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 35 -附表3-7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采样记录表..................................................................................- 39 -附表3-8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整理表.................................................................................. - 41 -附表3-9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纲..........................................................................................- 46 -附录4 食品安全事故标本和样品采集、保存和运送要求...........................................................................- 47 -附录5 食品安全事故常见致病因子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及生物标本采集要求...... - 51 -附录6 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中流行曲线的应用..........................................................................................................- 60 -附录7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 64 -1导言为指导承担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职责的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相关机构(以下简称调查机构),对造成或可能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食品安全事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制定本指南。

流行病学复习题(含答案)

流行病学复习题(含答案)

流行病学复习题(含答案)名词解释答案1、危险行为:指一种已经证明会增加人们患某种疾病的易感性或有损健康的行为。

2、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3、流行:是疾病流行强度的一种表达方式,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水平。

4、大流行:当疾病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且跨越国界、州界时。

5、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6、虚假关联:可以看作是人为的、偶然的、假二次的或由于几率、偏倚或未能控制其他变量而引起的所有非因果关联。

(该名词现已罕用。

)7、生态趋势研究:指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了解其变动趋势。

8、生态学研究:比较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他们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了解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有无异同点,从而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的线索。

9、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

10、预调查:为评价开展大规模研究设计的可行性,预先在一小范围内用所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试验的一种调查研究。

1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12、人群免疫性: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衡量,人群中有免疫力的人数多,则人群免疫性性高,反之则低;一般情况下,人群免疫性是以人群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百分比表示。

13、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定预防和控制对策的科学。

他着重研究疾病发生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作用的后果和控制的方法。

14、移民流行病学:它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和移民原居地人群三者地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并从其差异中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与风险研究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与风险研究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与风险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中国广阔的地域面积和区域的差异性,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本文将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以及相关的风险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区域异质性的表现中国的区域异质性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其次,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导。

再者,人力资源的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具有更为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最后,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强。

这些区域异质性的表现使得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存在着不均衡现象,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区域异质性的原因分析区域异质性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其中地理条件、政策导向和历史沿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临海沿岸,交通便利,有利于外贸和外资的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交通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外部资源和市场的接触。

其次,政策导向也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特区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进入东部地区,推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央政府也出台了扶持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效果相对较弱。

最后,历史沿革也是引起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存在着东部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现象。

这种历史遗留下的差距,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所弱化,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区域异质性带来的风险区域异质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风险。

首先,经济差距的扩大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凸显。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引言一、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基本概念异质性企业理论是指不同企业在经济市场环境中因内在差异导致其行为和绩效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理论框架。

这些内在差异可能来自企业的资源分配、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和最终的市场结果。

异质性企业理论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差异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和绩效表现。

1.2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特征异质性企业理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异质性企业理论强调了企业在市场中表现出的多样性。

由于企业内部的差异性,不同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绩效也将存在差异。

异质性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差异性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内部的差异性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绩效,从而取得相对优势。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多样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内部差异性的理论。

阿尔钦-休克模型被认为是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奠基之作。

在此之后,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涌现出来,使得异质性企业理论逐渐成为了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了企业内部差异性的产生机制、企业行为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异质性企业如何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异质性企业的测度和评估方法也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研究中,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学者们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企业的具体行为和绩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来揭示不同企业的内部差异性及其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也有一些学者采用了数理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进行理论分析和建模研究。

三、异质性企业理论在商业实践中的应用在企业战略制定中,异质性企业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战略方案。

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管理模式的分析,企业可以确定出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战略上的竞争优势。

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的异质性与非线性效应研究

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的异质性与非线性效应研究

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的异质性与非线性效应研究随着全球交通的日益便捷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传染病的传播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疾病传播模型的研究对于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染病传播模型的研究中,异质性和非线性效应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异质性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异质性是指人们在感染疾病的概率或者传播速度上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传染病传播中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即某些人更容易被感染,也更容易传播给他人。

这种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年龄异质性:不同年龄组的人对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能力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更容易感染某些疾病,也容易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2. 社会接触网络的异质性: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网络存在不同的连接方式和紧密程度,这会导致某些人与更多的人接触,从而更容易感染和传播疾病。

3. 生活习惯和行为异质性: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会影响疾病的传播。

例如,吸烟、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环境差异等因素会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针对传染病传播中的异质性,研究者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疾病的传播规律。

这些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非线性效应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非线性效应是指传染病传播过程中系统表现出的非线性特征。

在传染病传播的初期,感染者数量的增加往往呈现线性增长,但是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多,传播速度会加快,感染人数增长迅速,出现爆发性增长的现象。

研究发现,非线性效应在传染病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非线性效应对传染病传播的几个典型表现:1. 阈值效应:传染病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点,当感染人数超过这个阈值时,疾病将迅速传播;而在这个阈值以下,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这种阈值效应对于疫情的控制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2. 指数增长:非线性效应使得疾病在某段时间内呈指数增长,而不是线性增长。

这种指数增长对于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产生了重要影响。

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统计推断与应用研究

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统计推断与应用研究

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统计推断与应用研究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统计推断与应用研究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主要关注的是处理效应在不同群体或条件下的差异,以及如何进行统计推断和应用研究来解释这些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经常面临着处理效应异质性的问题。

处理效应是指在一个实验或研究中,由于不同处理条件的存在,导致不同群体或条件间的差异。

而异质性处理效应则指这些差异的存在。

为了进行统计推断,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解决异质性处理效应的问题。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方差分析(ANOVA),它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处理效应的差异是否显著,并确定哪些因素对处理效应的差异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还可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来探究处理效应的异质性。

通过引入其他可能影响处理效应的变量,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处理效应的差异,并进行更准确的统计推断。

在应用研究方面,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统计推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群体或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研究不同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差异,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统计推断与应用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通过合理的统计方法和应用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处理效应的差异,并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金融市场异质性分析

金融市场异质性分析

金融市场异质性分析金融市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包含了大量参与者,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变量与风险。

不同参与者的投资策略、偏好以及市场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导致了市场中的异质性现象的存在。

因此,对金融市场中的异质性现象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异质性在金融市场上具有十分显著的表现,同时也为金融市场研究与投资者决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市场参与者所具有的知识、风险偏好和投资经验等方面。

首先,市场参与者的知识背景可以极大影响异质性现象的表现。

在金融市场中参与者涉及的领域众多,涵盖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法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

而不同参与者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与认知程度、技术分析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他们的投资决策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市场整体表现。

例如,某些投资者可能倾向于根据基本面研究做出决策,而其他则可能更注重技术面分析。

另外,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到市场的异质性。

不同的投资者面对风险的承受水平差别很大,一些投资者喜欢承担高风险带来的高回报,而另一些投资者则更喜欢稳健的投资策略。

通过不同的投资策略,这些参与者可以在市场中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比如一些投资者倾向于投资于高信用级别的债券,而其他则更注重股票市场。

同时,在投资决策中,某些投资者可能更关注长期投资,而另一些可能更侧重于短线交易。

投资经验的多少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市场表现。

具有更多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可能更加了解市场行情,对投资标的的选择也会更加准确,所以他们的投资决策表现可能比新手投资者要更为准确,而在市场中呈现出不同的异质性特征。

总之,金融市场中的异质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对市场中异质性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把握市场风险和机会,帮助投资者更为理性和有效地做出投资决策。

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指南(试行)

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指南(试行)

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指南(试行)一、背景近年来,药物研发日益趋于全球化,用于药品注册的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已经从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区域拓展到非ICH区域。

药物全球同步研发,是一种共享资源的开发模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临床试验,缩短区域或国家间药品上市延迟,提高患者获得新药的可及性。

境内申办者为融入国际市场,也越来越关注全球同步研发。

申办者要根据早期研究数据、种族敏感性分析和不同监管机构的要求,确定在全球不同区域间应采用的临床试验方式。

如果多个区域的多个中心按照同一临床试验方案同时开展临床试验,则该临床试验为多区域临床试验。

出于科学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考量,申办者也可以在某区域内不同国家的多个中心按照同一临床试验方案同时开展区域性临床试验。

上述两种形式的临床试验均属于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

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用于在我国进行药品注册申请的,应符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关临床试验的规定。

但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在我国的申请、实施及管理, 还需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规范。

二、目的与范围本指南用于指导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在我国的申请、实施及管理。

建议申办者优先评估在我国临床需求未被满足的疾病领域开展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早期评估在我国开展全球关键性研究和区域性研究的可行性;考虑在我国开展关键性临床试验和针对我国患者人群的区域性临床试验。

鼓励我国申办者开展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以加速我国药物研发的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我国研究者在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中的作用,提高我国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的整体水平。

三、总体要求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用于在我国申报药品注册的,至少需涉及包括我国在内的两个国家,并应参照本指南的要求。

申办者在我国计划和实施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时,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执行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并参照ICH-GCP等国际通行原则;应同时满足相应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

gwr模型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gwr模型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gwr模型用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如下:引言是一篇文章的开端,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供背景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GWR模型的用法。

GWR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是一种空间统计模型,用于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非均质性和异质性。

GWR模型是基于回归分析的方法,它考虑了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和异变性,从而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模型拟合和预测能力。

传统的全局回归模型假设数据的统计关系在整个地理空间范围内是稳定不变的,这忽略了地理空间上异质性的存在。

GWR模型通过引入地理加权矩阵,将回归模型的参数与空间位置相关联。

这意味着模型的每个位置都可以有不同的参数值,因此能够更好地捕捉地理空间上的变化。

这种地理加权的方式使得GWR模型在处理非均质性数据时比传统模型更为有效。

本文将首先介绍GWR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假设,然后探讨其应用场景。

我们将重点讨论GWR模型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其在实际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最后,我们将总结GWR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了解GWR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有一定的了解。

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实际问题的解决,GWR模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GWR模型的奥秘吧!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GWR模型的概念和应用背景,引起读者对该模型的兴趣。

在文章结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整体组织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

在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包括GWR模型介绍和GWR模型的应用场景。

在GWR模型介绍部分,将详细解释GWR模型的概念、原理和算法,并介绍该模型在地理空间分析中的应用。

异质性投资的机会和风险报告

异质性投资的机会和风险报告

异质性投资的机会和风险报告
异质性投资(Alternative investments)是指除了股票、债券、公司储蓄、有价证券(mutualfunds)等传统投资中的资产外,还包括房地产、旅游物业、期权、衍生品、对冲基金等其他投资资产。

与传统投资不同的是,异质性投资的资产可能更加复杂,投资者还需要熟悉其特定投资机会,以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异质性投资的机会不仅非常丰富,而且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来进行多样化投资,进一步提高投资回报。

典型的异质性投资机会有:政府债券、货币市场基金、黄金和外汇ETF、股票期权、私募投资基金、信托基金、银行房贷、矿业投资以及其他形式的资产投资。

但是,异质性投资也有一定的风险,投资者在进行异质性投资时,需要特别注意其中的风险。

典型的风险有:投资者需要对其投资的资产了解的较少,这较难把握如何投资,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向投资者出售异质性投资资产的机构也不受监管;受到单一市场政策和经济情势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异质性投资的表现;异质性投资往往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内出售,可能导致投资者在投资时产生损失。

总的来说,异质性投资的机会和风险都非常明显。

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和控制投资风险,并有效的实现投资目标。

投资者在选择异质性投资之前,有必要了解和考虑所有可能产生的风险,以便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

异质性理论对市场决策的解释

异质性理论对市场决策的解释

异质性理论对市场决策的解释市场决策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到个体或机构在不同选择之间做出最优决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之间的异质性起着关键作用。

异质性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尝试解释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对其在市场决策中的影响进行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异质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决策的动力和结果。

1. 异质性的概念与分类异质性可以理解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在市场决策中,异质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信息异质性: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所拥有的信息不同。

某个个体可能对某一资产或行业的信息掌握更为全面,因此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而另一个个体可能只拥有有限的信息,导致其决策可能不够准确或有偏颇。

1.2 技能与能力异质性:不同个体的技能和能力存在差异。

有些人可能具有更出色的分析能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在市场决策中获得更好的结果。

1.3 风险偏好:个体对于风险承担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有些人更加谨慎保守,偏好风险较低的投资,而另一些人则乐观大胆,对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更感兴趣。

2. 异质性对市场决策的影响异质性在市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解释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做出不同决策的原因和结果。

2.1 信息优势与不对称信息优势是指某些个体在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些个体通常能够更早地获取并准确地解读市场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而其它个体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受到信息波动的影响而做出错误决策。

2.2 规模经济与资源分配异质性也影响着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

有些个体由于其技能和能力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并实现规模经济。

这使得他们能够在市场决策中获得更好的回报。

2.3 风险与回报个体对于风险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市场决策。

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更注重保守稳健的投资,而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则更倾向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这种不同的风险偏好导致个体在市场决策中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

3. 如何应对异质性在市场决策中,个体需要面对异质性带来的挑战。

异质性数据的联邦学习关键技术研究

异质性数据的联邦学习关键技术研究

异质性数据的联邦学习关键技术研究异质性数据的联邦学习关键技术研究引言: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

然而,由于部分数据存在隐私和安全问题,难以集中化地进行分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应运而生。

联邦学习是一种通过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的技术,适用于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异质数据集。

一、异质性数据的特点异质性数据指的是在不同地点、不同网络、不同设备上采集到的具有异质性特征和数据类型的数据集。

异质性数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不同地点和网络上的数据集包含的信息可能不一致,产生的数据类型和结构也可能不同。

2. 分散性:异质数据分布在不同的实体中,无法直接访问或共享,传统方法无法直接应用。

3. 隐私性:部分数据可能包含个人隐私敏感信息,并不愿意集中化共享。

二、联邦学习的原理与优势联邦学习是一种通过在本地设备上进行计算和模型迭代的分散式机器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参与方:企业或个人选择参与联邦学习,将自己的数据集作为参与训练的一部分。

2. 模型初始化:参与方在本地设备上初始化相同的模型,作为初始模型。

3. 本地训练和优化:各个参与方使用自己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得到更新的模型参数。

4. 参数聚合:参与方将自己的模型参数上传到中央服务器,通过聚合算法将各方的模型参数进行整合。

5. 更新模型:中央服务器将聚合后的模型参数下发给各个参与方,参与方更新本地模型参数。

6. 重复迭代:重复进行本地训练、参数聚合和更新模型的过程,直到模型性能达到预期。

联邦学习的优势有:1. 保护数据隐私:联邦学习通过在本地设备上进行计算和优化,不需要直接共享数据,保护了数据隐私。

2. 分布式计算:联邦学习利用参与方本地设备的计算资源,分布式进行计算和优化,加快了模型训练的速度。

3. 解决数据分散性问题:由于数据分布在不同实体中,联邦学习通过模型参数聚合的方式解决了数据分散性问题,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

异质性网络数据关系分类方法

异质性网络数据关系分类方法

04
基于深度学习的异质性网络数 据关系分类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异质性网络数据关系表示方法
节点表示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如自编码器( Autoencoder)或图卷积网络(GCN ),对异质性网络中的节点进行表示 学习,提取节点的特征。
边表示
通过考虑节点之间的关系,利用图神 经网络(GNN)等方法对异质性网络 中的边进行表示学习,提取边的特征 。
考虑网络结构信息
异质性网络中节点和边之间的连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分类方法需 要利用网络结构信息。
处理复杂关系
异质性网络中节点和边之间的关系可能非常复杂,分类方法需要能 够处理这些复杂关系。
异质性网络数据关系分类方法应用场景
01
社会网络分析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可能非常复杂,异质性网络数据关系分
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中的结构和关系。
02 03
生物信息学
在生物信息学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调控网络等都是异质性网 络,异质性网络数据关系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网络的 复杂结构和功能。
推荐系统
在推荐系统中,用户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可能非常复杂,异质性网络数据 关系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和物品之间的关联和偏好。
01
02
03
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通过分类方法,可以对异 质性网络数据进行有效的 组织和处理,提高数据处 理效率。
挖掘数据潜在价值
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挖 掘异质性网络数据中的潜 在价值,发现有用的信息 和知识。
推动相关领域发展
分类方法在异质性网络数 据的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 要的作用,可以推动相关 领域的发展。
基于图的异质性网络数据关系分类算法设计

市场信息与调研第二次作业

市场信息与调研第二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___是风险型决策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具有形象直观、清晰明了的特点。

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树桩图形,以树的生长过程的不断分支来表示各备选方案不同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以分支和剪修来寻求最优方案。

•A、决策树方法•B、最优期望益损值决策准则•C、贝叶斯决策理论标准答案:a说明: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商业需要了解某段时期产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情况、产品品种结构合理性、产品用户接受程度等信息时,都带有很强的时效性,此时应采用___调查方法。

•A、抽样调查•B、全面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标准答案:a说明: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最早研究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是乔治.阿克洛夫,在___年,他在哈佛大学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著名的《次品问题》一文,首次提出“信息市场”概念•A、1972•B、1970•C、1990•D、1982标准答案:b说明: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非常著名的1936年《文摘周刊》的总统大选民意调查,是因为___导致抽样偏差的出现,使得调查结果与最终结果大相径庭。

•A、抽样方法的不当•B、调查人员不认真•C、样本量过小•D、统计过程疏忽标准答案:a说明: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在风险型决策中,当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具有明显的客观性质,且比较稳定,这种情况适宜采用___方法。

•A、最优期望益损值决策准则•B、决策树法•C、贝叶斯决策理论标准答案:a说明: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在图书馆或书店通过对各类图书的磨损程度的观察,可以发现哪类图书更受读者欢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ket市场研究0222012年10月 风险异质性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与扩展①——人流量的统计分布探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 霍晨摘 要:本文结合非寿险精算中风险异质性研究方法,给出不同研究时间或研究地点人流量是否相同的判断准则,即人流量随机变量是否服从特定参数的泊松分布。

并在此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人流量不服从特定参数泊松分布的情形:将泊松参数视为随机变量,给出了3种基于不同先验信息的人流量分布形式。

关键词:人流量 异质性 泊松分布 参数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022-021 问题的提出市场研究中,实验法是一种常用手段。

实验者控制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假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这些自变量对所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

大量文献表明这种方法在研究和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3],这些实证性文章的一个共同点是未对不变因素的假定做出定量解释。

而一般情况下,统计上公认的某个地点的人流量是服从特定参数的泊松(pisson)分布[4],即假定该地点的人流量状况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而现场实验中,上述假定难以成立。

文献[5]给出了判断人流量异同的定量准则和假设检验思路。

借此,我们可以寻找出人流量相似的地点。

然而,(1)同一地点的人流量仍然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刻意寻求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同质性地点并不可取。

因此,人流量的分布问题成为市场研究中的关键任务。

本文在文献[5]的基础上结合非寿险精算风险异质性方法,并运用泊松参数先验分布假定进一步讨论方差大于均值情况下的人流量分布问题,即人流量异质情况下的分布问题。

2 人流量“异质”判断准则根据统计学上对人流量(记为随机变量X)泊松分布的假定,我们可以用非寿险精算中风险异质性的判断准则来解决人流量是否“相同”的定量问题[6][7]。

在非寿险精算中,一类风险若能很好地用泊松分布拟合,则认为风险是同质的,否则认为风险是异质的[8]。

下面给出判断的定理。

假设,分别为两个随机变量,则有:定理1[9]:随机变量的期望等于其条件期望的期望,即:(1)定理2[5]:随机变量方差等于其条件方差的期望与条件期望的方差之和,即:①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国烟草工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基于SEM 和HLM 模型”(CUEB2010527)。

通过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与国内外认为我国近年来市场化程度有所倒退的质疑之声正好相反,而且,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得分来看,2009年到2010年还有了一个较大的进步。

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排序结果来看,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在1999年以及2003年出现了小幅的倒退。

这是因为,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会大大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然而,一般在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动时,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难免出现暂时的衰落。

因此1999年市场化进程略微的退步,正是预示着后期,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迅猛发展。

而在,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难免阻滞了我国市场化进程。

但以上这些倒退现象都是暂时的、多受到经济外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因此,从大趋势以及我国内在经济的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始终是前进的、向上的,市场化的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市场化经济带给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逐渐显现。

从该方法的数据结果看,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且我国市场化程度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1] 包惠.辨析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实证分析[J],苏州大学.[2]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3] 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年报告[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3).[5] 费智聪.熵权—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层次分析法研究[J].天津大学,2009.[6] 顾海兵.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最新估计和预测[J].管理世界,1997(2).[7] 江晓薇,宋红旭.中国市场经济度的探索[J].管理世界,1995(6).[8] 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2(2).[9] 鄢杰.我国市场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7(23).[10] 周国富,孙艳霞.市场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比较方法的运用——我国各省区市场化程度比较[J].现代财经,2005(12).Market市场研究 2012年10月023(2)定理3[5]:随机变量服从参数为的泊松分布,为服从某一分布的随机变量,则有:, (4) , (5)根据定理1和定理2,很容易证明定理3。

我们知道,对于某一特定参数的泊松分布,其期望和方差是相等的。

根据定理3的判断准则,当不同研究地点或研究时间人流量“相同”时,把不同研究地点或时间人流量合并成一个变量,其期望等于方差,即合并后仍然服从相同参数的泊松分布;反之,其期望小于方差,即合并后的序列不服从泊松分布。

3 人流量“异质”的统计分布根据定理3,当人流量随机变量X 的方差大于期望时,这时候泊松分布的假定不成立。

一种适用的解决办法是根据上述判断准则将泊松参数定义为服从一定分布的随机变量,根据的分布不同,可得到X 的不同分布。

3.1 服从离散分布这是最简单的情形,我们假定随机变量X 由分别服从参数为()的n 个服从泊松分布组成。

由全概率公式可得:, (6)其中,是人流量服从参数为的泊松分布,是参数出现的概率。

式(6)形式简单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将几个人流量服从不同泊松分布的地点合并分析时,②同一个研究地点在不同时段的人流量服从不同参数的泊松分布时,这个公式具有非常直观的特点。

3.2 服从两参数分布服从离散分布具有容易理解的形式,但是数学处理上未必有假定其连续分布方便,特别是当泊松参数个数n 较大时,计算过程将十分复杂。

我们假定,则可得到十分有用的结论:定理4:随机变量X 在给定参数为的条件下服从泊松分布,,则X 服从参数为,的负二项分布。

证明:证毕。

这样,在假定参数服从两参数 分布的假定下,可以用负二项分布拟合人流量的分布。

3.3 服从三参数平移分布在服从两参数分布假定中,允许平均人流量的情况出现,而实际研究中,往往要选择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地点作为研究地点,这就要求参数为正。

因此,我们可以适用平移分布作为参数的先验分布,其密度函数为: , (7)式(7)相当于两参数分布密度函数的图像沿X 轴向右平移个单位。

那么,给定后,人流量X 服从参数为的泊松分布,因此, , (8)根据平移的矩估计方法[10][11],再由第2部分定理1和定理2,就可以得到三参数平移分布3个参数的矩估计:记,,分别为随机变量X 的期望,方差和三阶中心矩,则有,, (9)(10), (11)整理可得:, (12), (13), (14)分别用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三阶中心矩代替式(12)(13)(14)中的期望,方差和三阶中心矩,便得到了参数的矩估计,然后通过式(8)可以拟合出人流量的分布。

4 结语本文结合非寿险精算中风险异质性研究方法,从人流量“相同”的判断准则出发,讨论了市场调研中人流量不服从特定参数泊松分布的情况,给出了3个可能适合反映人流量变化规律的分布形式。

一方面,希望为市场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另一方面,也希望抛砖引玉,能引起更深入的研究讨论。

然而,这些结论是否能够真正实用,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1] 陈青,龚云,王宗兵.甘肃省城市中老年居民太极拳健身科学性社会调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8).[2] 袁音,任莲香,王安平.兰州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42).[3] 李振亭,马耀峰.基于市场调查的中国入境游客人口学特征比较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43).[4] 茆诗松,周纪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5] 黄恒君,漆威.现场实验地点选择的研究——一种假设检验思路[J].市场研究,2007,7.[6] Hans U Gerber. An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risktheory [M].S.S.Heubner Foundation Monograph,1979.[7] 金志龙.保险公司破产概率的数学模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02(18).[8] N.L.鲍尔斯.风险理论[M].郑韫瑜,余跃年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 陈希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10] 雷怡林,王黎明,王静龙.风险非同质时索赔次数的分布拟合的估计与检验问题[J].2001,6(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