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经济区与产业区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是指政府或企业在特定区域内制定的发展策略和产业布局计划。
它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从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产业规划布局的原则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首先,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是指明区域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一般而言,区域发展战略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依托优势产业和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同时,需要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相互融合,确保区域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协调。
其次,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是指在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通过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产业规划布局应考虑以下原则:1.产业特色突出。
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持产业,发挥区域优势,提升竞争力。
2.产业链衔接紧密。
各产业之间应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3.区域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4.绿色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5.创新引领。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的实施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规划方案。
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明确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
2.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
通过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政策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4.加强产业配套和链条延伸。
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5.强化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①.经济视角的城市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
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
造成垄断行为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的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的垄断。
产业园区管理制度范本
产业园区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提升产业园区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产业园区,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等。
第三条产业园区管理应遵循依法、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第四条产业园区管理单位应加强对产业园区企业的服务与监督,规范园区内各类经营活动。
第二章产业园区创设第五条产业园区应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设施,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六条产业园区的创建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并完成相关登记。
第七条产业园区管理单位应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团队。
第三章产业园区承租与使用第八条产业园区管理单位应根据产业园区规划,合理划定各个区域的用途和性质。
第九条产业园区企业可以通过租赁或购买的方式获得园区内的土地或厂房。
第十条产业园区企业应按规定缴纳园区管理费、土地使用费等相关费用,并按时缴纳。
第四章产业园区内经营活动第十一条产业园区内的经营活动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自由市场竞争。
第十二条产业园区企业应遵纪守法,经营合法合规的业务,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
第十三条产业园区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第五章产业园区服务管理第十四条产业园区管理单位应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企业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招商引资、融资服务、研发支持等。
第十五条产业园区管理单位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协作,及时解决企业在园区内的各类问题和困难。
第六章产业园区安全管理第十六条产业园区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演练。
第十七条产业园区企业应加强自身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建立内部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
第七章产业园区绩效评估第十八条产业园区管理单位应定期对产业园区进行绩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利用效益等。
第十九条产业园区管理单位应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不断优化和改进管理工作,提高产业园区整体竞争力。
第六章 国际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五)经济联盟
(Economic Union), 是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 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 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 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 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 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特征: (1) 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 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 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和汇率政策。 (2) 当汇率政策的协调达到 这样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 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 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 济货币联盟。 (3) 各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建 立共同市场所需让渡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成员国让渡了使用 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 行的权利。
(三) 关税同盟
(Customs Union), 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 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 非成员国的进口关税或 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典型:东非共同市场
关税同盟的特征: (1)与自由贸易区不同, 关税同盟的成员国在相互取 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 同对外关税。这实际上意味 着,关税同盟的成员国将关 税的制定权让渡给经济一体 化组织。 (2)从经济一体化的角 度看,随着成员国之间相互 取消关税,各成员国为保护 本国的某些产业,需要采取 更加隐蔽的措施,如非关税 壁垒。
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是指成员国 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 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 规模的扩大,从而提高 了成员国的福利。
总的来说,关税同盟的建立一方面引起了成员国之间 贸易创造的增加,另一方面引起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 之间的贸易转向。其最终福利取决于二者权衡的结果
1、贸易创造效应
产生国际贸易,商品 从B国流向A国
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干预 的产物。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一、按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分
完全经济一体化
中国各类经济区概念
中国各类经济区概念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类经济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区是指由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地区或国家组成的地域经济整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较高的经济活动集聚度。
它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代表了这个区域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
中国的各类经济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可以按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功能定位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分类。
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中国的经济区主要可以划分为东部沿海经济区、中部地区经济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区。
东部沿海经济区是中国最早开放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它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这些地区具有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和良好的港口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和开放的窗口。
中部地区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包括中原经济区、江汉经济区等。
这些地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扶持和国家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还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部地区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
这些地区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
它们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
然而,西部地区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各类经济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国各类经济区的概念和特点,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动态,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同时,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了解各类经济区的情况,有助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地区和行业,找到投资机会,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0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政府经济学1.管理的含义;答: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有效动员和配置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实践活动。
2.经济管理的含义;答:经济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一系列组织实施活动的全过程。
3.政府经济管理的含义;答:政府经济管理是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对微观经济进行规制。
4.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含义;答: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是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从实际的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来看,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第一、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是特定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责任制。
第二、政府经济管理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
第三、政府经济管理目标具有时间跨度上的区分。
第四、政府经济管理目标具有多种价值含义。
5.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特征;答:政府经济管理目标具胡以下几个特征:1.综合性。
2.阶段性。
3.可分解性。
6.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产生;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经济管理目标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产生于政府组织外部,即各种利益集团或有组织的社会成员对政府提出的期望和要求。
这些期望和要求集中起来,通过国家权力机构或有影响的民意代表机构传递给政府。
第二、产生于政府组织内部,政府为了完成自己确立的任务而给自己规定目标。
7.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答: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目标:1.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2.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3.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中素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5.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科技的协调发展;6.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7.改革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一般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协议或条约,相互取消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经济融合的障碍,进行程度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合作以促进彼此之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依照成员方之间贸易壁垒的取消程度和经济政策协调程度,可以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六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与货币联盟、政治联盟。
(一)优惠贸易安排优惠贸易安排又称特惠关税区,是指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方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相互给予削减关税的优惠待遇,而对区外各国仍然维持原有的关税水平,实行独立的关税政策。
优惠贸易安排是层次最低、最松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成员方经济还看不出整合为一体的迹象,但成员方已经开始以降低关税为手段整合区域性商品市场。
(二)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在成员方间对相互的商品流动免除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国之间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移动,但同时保留各自对非成员方的贸易政策。
同优惠贸易安排相比,自由贸易区扩大了区域内自由流通的商品的种类和数目,基本消除了商品自由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区域内货物贸易的发展。
(三)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是指成员方通过缔结协定或条约结成同盟,相互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同时建立并实施对非成员方的统一关税政策。
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更进一步,商品交换领域整合的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对外统一的关税政策和部分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监督与协调组织内外的贸易关系,使得超国家机构变得必要。
(四)共同市场共同市场是指成员方之间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统一对外关税,允许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也就是说,除了商品自由流动之外,资本、服务、人员均可以不受阻碍地在成员方之间自由流动。
建立共同市场要求成员方在财政、货币、就业政策方面高度协调与合作,这充分表明成员方之间的一体化已经上升到经济政策的协调,甚至到达一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高度。
经济区名词解释
经济区名词解释
经济区,也称为经济特区或经济开发区,是指经济发展相对独立、具有特定优惠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区域。
经济区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吸引投资和提升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经济区的创建通常是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战略举措。
通过设立经济区,政府可以提供特定的税收、关税和贸易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到该区域进行经济活动。
同时,经济区还可以享受更灵活的管理体制和更高效的行政审批流程,以提高营商环境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经济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优化资源配置:经济区可以集中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规模效应。
2. 吸引外资和技术转移: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关税优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优惠政策,经济区可以吸引外国投资者和跨国公司在该区域设立生产基地,并促进技术、经验和管理的转移。
3. 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经济区通常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吸引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进驻,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 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人力资源培训:经济区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通过培训和教育机构提供技术和职业培训来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
5. 促进贸易和区域一体化:经济区可以通过贸易便利化和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区域内外贸易活动和经济一体化。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经济区包括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新加坡的圣淘沙经济特区、阿联酋的迪拜自由贸易区等。
这些经济区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经济区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吸引国际投资的重要引擎。
郑州市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六章北方地区笔记重点大全
郑州市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六章北方地区笔记重点大全选择题1、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下列关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塔里木盆地在开发油气资源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环境破坏B.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面积锐减C.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D.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答案:B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再加上人类的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本题选B。
2、北方地区濒临的海洋有()①渤海②黄海③东海④南海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答案:A北方地区是指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东临渤海和黄海,东海和南海属于南方地区濒临的海域,故选A。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下图为台湾示意图。
下列关于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临太平洋,北回归线从北部穿过B.西隔台湾海峡与广东省相望C.平原多分布在台湾岛西部沿海地区D.台湾岛全部是温带季风气候答案:C台湾位于我国大陆的东南海域,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海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故选项A,B错误;台湾岛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故选项D错误。
4、关于北京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冬冷夏热,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B.大致位于116°E、40°SC.由于北京处于干旱地带,无河流流经D.北京市处在华北平原北部,北面、西面多山答案:D北京市大致位于116°E、40°N,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北面是燕山,西面是西山,属于半湿润地区,有潮白河、永定河等河流流经,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选D。
5、我国地大物博,地域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各色菜肴在烹饪中形成了许多流派……下列著名菜系中源出我国北方地区的是()A.湘菜B.川菜C.鲁菜D.粤菜答案:C湘菜中的湘是湖南省的简称,湖南省位于南方地区;川菜中的川是四川省的简称,四川省主要位于南方地区;粤菜中的粤是广东省的简称,广东省位于南方地区;鲁菜中的鲁是山东省的简称,山东省位于北方地区;依据题意.故选C.6、关于北方地区气候特点的正确叙述是()A.四季如春B.全年高温多雨C.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D.终年干燥少雨答案:C试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故本题选C。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区域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本文将探讨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区域特征、发展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区域特征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2. 产业链完整,协同效应显著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区域,产业链条完整,各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 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区域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
4.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区域,注重绿色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5. 人才资源丰富,人力资本优势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区域,人才资源丰富,人力资本优势突出。
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的区域发展路径1.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 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链协同效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3. 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区域经济 第六章 区域空间结构的开发模式
三、网络开发模式(是点轴开发模式的延续) (一)网络开发模式概述 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增长极开发和点轴开发阶段形成的 发达地区,一般经济发达。但伴随日积月累,形成潜在 的衰退因素。因此,要对原有大城市集聚区进行整治地 同时,又要全面开发新区,新区的开发,一般也是采取 点轴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全面铺开。这种新旧点轴的不 断交织,将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 (二)网络开发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力 发达地区之所以采取网络开发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 驱使因素。 第一,缩小地区差异。 第二,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
第六章 区域空间结构 的开发模式
6.1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 人们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范围。这些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以点、线、面三 种空间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三种空间形式是研究区域 空间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点状要素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 生的极化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 这样的中心被称作点。点是组成线和面的基本元素。 点状区域一般都是发展条件较好且较早地发展成城市 的地方。点的主要特征包括:
(三)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区域选择 增长极开发模式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四)增长极开发模式在中国的适用区域 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环境条件及资源优势,选择适合本区发 展的增长极类型,是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和贫困山区在进行区域 经济开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1、城市依托型增长极 2、资源综合开发型增长极 3、外向型增长极。 二、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延伸) (一)点轴开发模式的形成 工业点(增长极)逐渐增多,在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 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信线路将这些工业点联系起 来,这些线路就构成了轴线。这些轴线首先是为工业点服务而产 生的,但它一经形成,就对人口和产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吸引 企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工业点,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此即点轴开发模式。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
l ③工业的工资水平比农业大约高30%左右。 l 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利用利润进行投资.
(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
l 3、刘易斯定义的经济发展过程 l 第一阶劳动力,因此,无论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扩大, 总能在不变的 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劳动力的供给。 l 第二阶段: 由于劳动力也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稀缺的, 而 而不再是无限供给的, 因此工资水平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 经济发展的成果、利益开始在两个部门之间以及资本家和 工人之间分配。
l 他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l ②地域上的临近
l 地域上的临近便于实现产业转移和传递,易于实现产业结构 构之间的国际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移。
l ③区域内各国 (地区) 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
l 开放经济体制,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 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开放状态。
(二)雁型模式的局限性
l 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 美国的过度依赖。
人消费,又可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 即劳动力与资本。③资本与产量比率固定不变。④不存在技 技术进步或只有中性技术进步。 l (3)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V l 式中: G表示收入(或产量)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即本期收 入(或产量)增量与上期收入(或产量) 之比(Δy/y);s表示 平均储蓄倾向,即总储蓄与总收入之比(s/y);V表示加速系数, 即投资与产量之比( I/Δy)。
l (5)贡献: ①为经济增长理论向动态化、长期化、定量化、 实 用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②该模型因为高度抽象、 简化、便于测算, 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一些国家用以研究测量 经济增长、制定经济计划的便捷手段。
地理教案:了解我国的经济区划
地理教案:了解我国的经济区划我国的经济区划是指根据地理空间上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将全国分为若干个不同种类的区域,以便更好地进行经济管理、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还能推动中国经济整体向更高水平迈进。
下文将对我国的经济区划进行具体介绍。
一、国家级经济区划1.东北振兴区东北振兴区是我国响应国家政策,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而设立的特殊经济区。
该区覆盖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面积广阔,资源丰富。
在东北振兴计划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2.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之一。
它横跨11个省市,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湖北等地。
长江作为我国最长、流域最广的内陆河流,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注重推动地区间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并加大优势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3.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珠三角地区以及香港、澳门与周边城市在经济上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特定区域。
该区域是我国最活跃的经济发展地区之一,具有先进制造业基础和创新能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注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提高城市群功能。
二、省级经济区划1.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的一个重要倡议。
该协同发展的目标是以北京、天津和河北为核心,在交通一体化、产业转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这样可以促进资源配置更均衡,在人口和空气质量等方面实现更好的协调。
2.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江苏、浙江和上海这三个地区以及周边城市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和人员流动的发展模式。
旨在推进高水平开放,提升创新能力,并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3.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该区域包括西藏、新疆等地,资源丰富但相对落后。
国际贸易之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 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 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 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 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3.欧盟 1991年,在荷兰马斯特里赫会议上签署欧洲联
盟条约,确立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政治联盟以 及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 1993年,欧盟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劳务的 自由流通,统一市场形成。 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4、共同市场 是指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贸易壁垒,建立对非成员国的 统一关税税率,而且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可 以完全自由流动。 如早期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和1973年改建的 “加勒比海共同市场”就属于典型的关税同盟。
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5、经济同盟 是指成员国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 统一对外关税,成员国制定并执行一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 社会政策,逐步取消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
以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稳定体制。 经济标准:候选国必须拥有行之有效的市场经
济,能够应对欧盟内部竞争压力和市 场力量。 职责标准: 恪守欧盟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宗旨。
2)对成员国的经济帮助 2004年至2006年,从欧盟预算中拨给新成员国
的约400亿欧元主要用于结构性和地区性项目、扶 持农业、发展农村、国内政策和行政费用。
奥地利
匈牙利 斯洛文尼亚 罗马尼亚
意大利
保加利亚
葡萄牙 西班牙
区域经济学 第六章PPT课件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 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 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 围的两种形式 : 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 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 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 • • •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
本章重点: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的决定因素: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1)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 播的中心 。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2
(2)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 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与发 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 造、研究与发展工作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 (4)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都 较大 。 (5)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 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 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梯度地区,特别是 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
第6章第2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与经济区
三、经济区
(一)概念(与自然区、行政区的区别)
(二)经济区组成要素
经济中心、腹地范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
(三)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四)经济区类型
(一)经济区: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
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
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
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
–实行市带县的管理体制 –大中城市管辖的县(市)撤县设区,将周边联系紧密 的县或者县级市划为市辖区
(一)经济区划概念 (二)经济类型区划 (三)部门经济区划 (四)综合经济区划 1. 目的 2. 原则 3. 方法
(一)经济区划概念
经济区划:是人们在认识经济区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所进行的主 观划分。 包含两方面内容:
(1)按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 把它们的空间界限划出来;
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
•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
– 要素构成:经营性要素、关联性要素、依附性要素、
基础性要素
– 组合方式:根据生产循环实施组合、为满足生产和生 活服务需求实施组合
•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
– 以专业化部门的企业布局为中心,合理设置综合发展
部门而形成的
五、区域管制
• 1.西方国家区域管制特点
– 区域管制是要在处理市场机制与单纯政府上下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更有 效地促进区域发展
– 区域管制是要通过区域发展中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在内
的各个利益主体通过平等协商的形式,解决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区域管制需要建立一套多中心、分散化、独立与制衡的决策机制和解决 争议的机制
区域经济环境与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环境与产业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到竞争的激烈中。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地区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成为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其相互关系和影响。
一、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经济环境是指地理位置、气候、资源、人口、文化、交通、通讯、法律、政策等因素在一个区域内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现代社会,区域经济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区域经济环境中最为基础的因素。
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交通运输、物流、外贸、旅游等方面的优劣。
例如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苏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资源和人口资源和人口是支撑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
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口则是一个地区劳动力和市场的基础。
资源和人口的分布情况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和市场等原因,导致人口外流,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
3. 法律和政策法律和政策是区域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的法制性和生产力。
政策的稳定性和实施力度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了积极的政策和健全的法律保障,一个地区的企业和市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环境。
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环境也有着重要的相互关系。
1. 产业适应性产业的适应性是指产业与区域经济环境的契合程度。
产业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资源和劳动力支持,同时在区域经济环境的支撑下它得以良性运转。
例如,上海的服务业相对发达,区域经济环境提供了朝阳产业的必要保障,因此,服务业在上海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2. 产业结构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到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不同的区域经济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相应不同的。
例如,地处山区和草原的地区比较适合发展畜牧业,而沿海地区更适合发展外向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