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合集下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一、模式设计1.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2.培养方式:基于实践的培养方式,注重个性化和团队合作。

3.实施步骤:(1)启动阶段:建立创新工作室,设立导师,招募有志于创新的大学生。

(2)课程阶段: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开设相关的创新课程,如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实践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竞赛阶段:选择有代表性的竞赛项目参加各类国内外创新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社会实践阶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寻找创新的切入点和契机。

(5)毕业实践阶段:针对各自的创新项目,导师将提供专业化指导和帮助,实现创新项目的落地和商业化。

二、模式特点1.个性化:创新工作室以小团队为单位,每个团队有一名导师进行指导,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让每个成员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个性化的创新发展。

2.团队合作:创新项目需要大量的知识交流和协作,创新工作室通过优化团队内部的合作机制和培养成员间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实施效率。

3.实践导向:注重实践过程,强调学生对实践环节主动探究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研究、创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4.企业化:在毕业实践阶段,导师会将大学生的创新项目投向市场,营造企业化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商业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

结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

通过上述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应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为未来的社会生产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竞赛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
技能竞赛
组织技能竞赛,提高学 生实践技能水平。
创新创业竞赛
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 竞赛,培养创业意识和 能力。
04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与支持保障
建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教务处、学生 处、科技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的规划和政策,协调各方面的资源,确保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的顺利进行。
新工科背景介绍
新工科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教育逐渐受 到重视,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初,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 ,新工科建设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计 划”,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 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企业合作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 学和实习,让学生接触实 际工程项目。
实施创新实践项目计划
1 2
科研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
创业项目
支持学生开展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 源支持。
3
校级项目
组织校级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 实践能力。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竞赛
学术竞赛
实践平台有限
部分高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数量和质量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实践 需求,限制了其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教育体制不完善
现行教育体制在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缺陷,过于注重理 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实践能力的考察。
教师队伍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无法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 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创新能力是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主体从事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的并具有革新性与独特性的产品活动所具备的本领技能。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化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其基础和手段是创新智力化能力,其动力和方向是创新人格化能力,三者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创新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遇到的问题1.家庭制约影响由于我国受传统习俗影响深厚,导致许多家长对子女在创新思维与实践方面的开发及关注很少,他们不希望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过分的保护孩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2.社会重视不够尽管许多高校在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发展进度较慢。

社会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力量不强,影响了群众对创新能力的认可度。

创新教育跟不上会导致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萎缩甚至消失,因此,社会应更加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3.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课堂讲学也是重要的一环,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现行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的课堂教学,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还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4.高等教育实践的问题由于教育的迅猛发展,给未来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学生实践环节仍不够健全。

为此,各高校都在努力改变这一情况,纷纷建设实训基地,优化实验室建设等,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更加完善。

同时仅仅停留在硬件条件的改善也是远远不够的。

6.大学生自身问题一些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因此在学习或实践过程中得过且过。

有些学生也想创新,但苦于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1.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应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后盾。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索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索
轻 应 用 , 确 定 轻 反 思 , 考 分 轻 能 力 , 占有 轻 创 新 , 重 重 重 严 重束 缚 了学 生 创新 意识 的 形 成 和 创 造 能 力 的充 分 发 挥 。 和 国外 的教 育相 比 , 国大学 生 的基 础 知 识较 扎 实 , 识 我 知
水 平 较 高 , 创 新 能 力 比 较 差 , 养 出来 的 许 多 学 生 往 往 但 培 是 “ 分 低 能 ”束 缚 学 生 个 性 的 发 展 和 创 造 力 的 形 成 。 高 ,
夫教费 2011上 刊 : 0 ̄0号 旬 料 1 f i
工 科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新 探 索
郭 伟 施 红 李 文 涛 鞠 永 干
( 京 工业 大 学 化 学化 工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 强 大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是 国 内 大 学教 加 2 00 ) 1 0 9
很 多 人 对 当 代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进 行 了 研 究 5 -, ]
但 很 多研 究 都停 留在 探 讨 和提 出想 法 的基 础 上 ,而不 能 进 行 有效 的 实践 探索 。问题 主 要有 : 金不 足 , 有 大 学 资 没
生 创 新 创 业 平 台 , 导 教 师 缺 乏 且 积 极 性 不 高 , 术 氛 围 指 学

以往 很 多 学 生 不 能 将 研 究 课 题 进 行 到 底 , 主 要 原 因
是 指 导 教 师 推 荐 的 研 究 课 题 和 自身 的 研 究 方 向 脱 节 , 以 至 于学 生 在咨 询 指导 老 师 时 , 身并 不 够 了解 , 无 法 进 本 更 行 有 效 指导 。 此 , 们请 指 导教 师在 提 供课 题 时必 须从 因 我 自身 的 研 究 方 向 出 发 , 些 甚 至 是 教 师 正 在 研 究 的 课 题 , 有 这 样 就 能 使 指 导 教 师 很 好 地 进 行 有 效 的 指 导 。 以 往 指 导 教 师 的 积极 性 不高 , 对 这 样 的情 况 , 院决 定将 学 院6 针 学 0 名 硕 、 导 师 分 为 三组 , 流 指 导 本 科 生 创 新 实践 , 在 博 轮 且 做 毕 业 论 文 时 可 以 优 先 安 排 ,如 果 保 研 或 考 研 后 可 优 先 留 在 此 导 师 实 验 室 继 续 研 究 。 此 举 既 增 强 了 指 导 教 师 的

浅议高校科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浅议高校科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浅议高校科协促进大 学生创新 能 力培养 的新模 式
口 李春华 刘维亭 杨奕飞
2 1 2 0 0 3) ( 江 苏科 技 大 学 电 子信 息 学 院 江 苏 ・ 镇江

要: 针对 目前 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面临的挑 战, 在分析高校科协 的优势和工作 目标 的基础上 , 浅议
高校科 协在知识经济 时代促进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的新模 式。高校 科协在为大 学生创 新能力培养提供服 务平 台的同时, 也为 自身 的发展 开辟 新道路 。 关键词 : 高校科 协 大 学生创 新能力 新模 式
5 结语
农 村 住 宅 建 设 即 是 我 国新 农 村 建 设 的 重 点 , 也 是 我 国住
农村 建设、 缓解 我国能源 紧缺局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4 新 农村 住 宅 的 建 筑 形 式
宅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按科学 发展 观的整体设计 , 做到务实
求 真的创新农 村住宅建 设是改善 农村居住 条件 的必要条件 , 农 村 住 宅 设 计 长 期 以来 都 被 人 忽 视 ,基 本 上 都 是 由农 民 也只有这样 , 才能在符合稳定和谐 的社会 大环境的前提下 , 不 自发 兴 建 , 所 以在使用功能、 结构安全 、 配 套 设 施 及 外 光 艺 术 断推进农村住宅 形式 的进 步,并结合 了农村住宅经 济性 的客
年) 以及巩固和完善阶段 ( 1 9 9 9年 至 今 ) 。 当前 , 由 于人 们 对 高 学 术 性 科 技 社 团的 成 员 都 具 有 专 业 学 术 水 平 , 以学 术 活 动 为
成为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的一个亮点。 目前 我国农户每年消 经济型和小康型两个类型来考虑 , 经济 型的住宅一层至两层为 耗的各种能源相 当于 5 . 6亿 吨标准煤 ,占全 国总耗 能的 5 0 %, 好, 建筑 面积 1 0 0至 1 8 0平方米为好, 小康 型农 宅则可以建成

大学生如何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大学生如何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大学生如何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

然而,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探讨几种方法,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新的基石。

大学生应该主动探索新领域,积极参与各类学习课程和研讨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和观点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等,大学生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激发灵感,并从中汲取创新的灵感。

二、练习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大学生可以学习逻辑思辨,分析问题的多个角度和解决方案。

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大学生能够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意某个观点或者方法时,应该勇于提出反对意见和自己的见解,这样能够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加入学校的社团组织或者参与学校项目,大学生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启发和借鉴。

在团队合作中,大学生可以学习有关创新的经验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团队合作也能够促进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创新的成功至关重要。

四、勇于接受失败创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

通过不断试错和反思,大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并转化失败为成功的动力。

五、追求多元思维创新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应该追求多元思维,融合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思维训练课程或者阅读创新领域的书籍,学习和借鉴各种思维模式,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思路。

同时,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创客活动或者参加创新竞赛,这些经历可以激发个人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而言,发展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大学生脱颖而出的重要素质。

大学期间是培养这两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活动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可以主动加入学术研究团队,与导师及其他成员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知识和研究方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同时,与导师和团队成员的合作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广泛参加实践活动除了学术研究,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可以积极报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创业训练等,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三、多元化培养兴趣爱好拥有多元化的兴趣爱好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艺术创作、文学写作等各类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敏锐度。

这些兴趣爱好可以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

四、积极实施创业计划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付诸实践,并且与创业密切相关。

大学生可以尝试制定自己的创业计划,并积极实施。

无论是线下实体店铺还是线上创业项目,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

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积极探索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总之,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学术研究活动、广泛参加实践活动、多元化培养兴趣爱好以及积极实施创业计划,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在创新领域的竞争力,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分享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分享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分享在当今社会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大学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实践案例分享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通过分享创新实践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以下是一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分享。

案例一:科研项目我校某学生科研团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该团队由一群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组成,他们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到了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团队通过自主设计、研发一款智能物流系统,以解决当前物流行业面临的问题。

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地进行前期调研,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经过大量的实践和反复试验,他们最终成功开发出了一套功能完善的物流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还降低了物流成本,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团队成员不仅锻炼了科研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他们通过参与设计、开发智能物流系统的实践,积极探索创新思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创业项目另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是学生参与创业项目。

我校某学生参加了一次创业比赛,并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他们的创业项目是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平台。

在这个项目中,他们运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将教育资源与学生需求进行了有效地匹配。

通过在线教学和学习平台,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这个创业项目不仅需要团队成员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还需要他们具备市场分析和商业运作的能力。

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学会了如何创造独特的商业模式,并成功将其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案例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我校的一个社会实践项目是与一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旨在帮助当地居民解决用水问题。

学生们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用水状况,学习并应用新的水资源管理技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用水方案。

高校科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论文]

高校科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论文]

浅议高校科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摘要: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在分析高校科协的优势和工作目标的基础上,浅议高校科协在知识经济时代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高校科协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服务平台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新道路。

关键词:高校科协大学生创新能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47-021 问题提出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科协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科协是中国科协的基层组织,也是高校职能管理部门,是科技人才荟萃的基地、学术活动频繁的场所、科普创新活跃的阵地。

高校科协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她的发展,走过了20 多年曲折而艰辛历程,其发展沿革经历了萌芽阶段(1959-1966年)、建立与发展阶段(1979-1998年)以及巩固和完善阶段(1999年至今)。

当前,由于人们对高校科协的性质、地位、作用了解不够充分,高校科协发展比较缓慢,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一定影响。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挑战,高校科协如何开创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发挥科协作用,为学校和社会服务,已成为高校科协需要探讨的课题。

鉴于高校科协工作自身特点和优势,高校科协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其特殊优势,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6月15日成立,在高校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科协活动活跃,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指导大学生利用校内资源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这些活动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也焕发了高校科协新的生命力。

大学生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界定了创新素质的涵义,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另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校园环境。

因此时代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学院,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当代哲学创新方法的蕴涵哲学理论的创新, 有着丰富的内涵, 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是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实践, 对前人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作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的新的阐释和说明, 其中包括解决新问题的观点; 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深入总结新的实践经验, 回答新的实际问题。

探索新的发展规律; 三是根据社会实践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 并将科学理论转变为实践观念; 四是吸取其他一切学科门类的丰富营养, 借鉴世界各国的社会科学成就, 站在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前列, 以宽广的眼光, 实现传统社会科学从内容到形式的自我超越和突破; 五是改革传统的研究方法, 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这五个方面,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形成一个整体, 不断推动着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繁荣和进步。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

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

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

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
7 0
宁(9 0一 . , 17 ) 男 湖南娄底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作品的制造都会涉及 团队合作 。而 8 、0后大学生普遍是 09 独生子女 , 常常滋 生 以 自我 为 中心 的思 想 , 同时 分工 协作
能力和语言表 达 能力还 有所 欠 缺。在指 导教 师 的及 时教
中图分类号 :6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1 4—58 2 1 )6- 0 0— 3 6 84(0 2 0 0 7 0
在 日趋激 烈的社会竞争 中 , 有科技 创新能 力成为 全 具
竞赛 中屡 获佳绩 。
社会对 “ 人才” 的重 要衡 量标 尺之一 。大学生科 技 素质 教 育平 台的搭建 己成 为各 高校 深入 拓展 研究 的课 题 。培 养 大学 生对科 技 活 动 的兴趣 , 深入 开 展 大学 生科 技 竞 赛 活 动, 对培养大学 生创 新 能力 , 立高水 平综 合性 大 学具 有 建
第 4卷 第 6期 21 0 2年 6月
当 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o ya d P a t e o ne p a d c t e r n r ci fCo tm orr E u a i c y on
Vo .4 No. 1 6
J n .2 1 u e 02
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技 竞赛 , 和来 自各地 的学子 进行思
的综合运用 明显不 足 ; 同时 由于种种 的原 因 , 提供 给科 技
素质教育方面 的资源远 远不能 满足大学 生们 的迫切需求 ,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 了学 生科 技创 新 能力 的提 高 。在
建设创新 型国家 以及 高等教育 大众化 背景下 , 高等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迫

毕业设计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毕业设计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指出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这些弊端,本文从教学方式、实践环节、毕设选题、指导方式、自我提高等方面就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了几种方式方法。

关键词: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04-02为了适应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大高校必须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诚然,创新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中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一个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理论创新、概念创新或新技术、新产品发明创造的能力。

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方法等方面。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时代的发展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能急于事功,必须遵循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规律和创新素质形成的规律,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积累,对前人的超越;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③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科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教学过程,在其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在我多年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强,在探索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

面对一些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往往不知从哪方面的知识入手,不知道怎样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只是机械地一味按照指导教师的指示查阅参考文献,根据教师的实验设计要求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版)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1962年,由伊诺思(3.L.Enos)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伊诺思的定义是从行为的集合的角度来下定义的。

而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林恩(G.Lynn)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

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

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到70年代下半期,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概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高度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益,也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1. 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工作,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知识和技术,锻炼自己解决问题和提出新想法的能力。

在科研实践中,大学生需要进行文献调研、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并分析结果等一系列活动,这些过程都可以锤炼他们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是另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市场意识和团队合作技能。

学生可以参加创业比赛、创业讲座或实践项目,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如何发掘商机、解决问题和推动项目的发展。

通过创业教育,大学生可以在失败与成功中不断成长,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3. 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激发他们关注并解决现实挑战的热情。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需要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需要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协作。

这些经历可以帮助他们锻炼创意思维、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跨学科课程鼓励大学生参与跨学科课程也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跨学科课程将不同领域知识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参与跨学科课程,大学生可以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及形成独特的创新思维模式。

5. 创新实验室/工作坊建立创新实验室或工作坊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创意空间和资源的有效途径。

这些场所和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创新潜能、尝试新技术和方法,并与其他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合作。

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前沿技术和创意项目,不断挑战自己并取得成果。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阶梯式”培养模式则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介绍阶梯式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阶梯式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阶梯式培养模式是指将培养对象从低阶段到高阶段逐步进行,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这种模式通常是由一系列的课程和项目构成。

对于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阶梯式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理论基础:1.教育学理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有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

阶梯式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中获得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3.人才培养理论:大学生创新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培养。

阶梯式培养模式可以分阶段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清华大学“学长计划”清华大学在2012年开展了“学长计划”,以实现“初入大学的新生能够平滑过渡到大学学习环境中”的目标。

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调研、研究和应用。

在三个阶段中,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例如调查问卷、阅读论文、实践任务等等。

通过这些任务和活动,学生可以逐渐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南开大学“翼跃计划”优点:1.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和高效。

2.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发展。

1.需要进行全程规划和具体设计,协调时间和空间资源,实施难度大。

2.对于学生的参与和贡献要求高,较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学和自主学习能力。

3.对于学生的学习负荷较大,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结论阶梯式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具备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在多个高校中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但同时,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困难。

因此,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全面规划和具体设计,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以确保培养效果的最大化。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 All 一Ri高gh校t在s创新Re创s业e教rv育e上d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相互割裂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 培养相分离"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创新教育的弊端还不突 出# 并且创新创业教育层次较浅"整体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创 新创业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被作 为专业教育之外的部分"仍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随着信息 社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教育模式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 运用探究式$案例式$合作式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从继承为主向创新为主转变# 二是更加强调学 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往"各个高校千篇一律地 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基础知识与前沿理论的学习和训练"重 视学生学术专长的培育# 但随着各个高校对自己学生培养 目标定位的明晰"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主的许多高校已把学 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课程数量 及层次不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度还 有待提升 %$&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体 系 普 遍 比 较 零 散"没 有 形 成 系 统化的教育教学体系"甚至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被边缘 化"在常规教学中可有可无"有些学校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 教育等公共课程加上些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替代敷衍+%)& 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开设少"并且通常还偏重理论"实践类的 课程几乎没 有" 整 个 教 学 结 构 不 合 理" 缺 乏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缺少相应的教材和师资"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

大学生双创教育及能力培养模式

大学生双创教育及能力培养模式

大学生双创教育及能力培养模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肩负着实现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双创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需要加强双创教育和能力培养。

一、双创教育的意义国家的双创政策提出要带动发展创新和创业活动,而在大学校园中实现“双创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脑力优势和思维创造能力,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推进其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国家技术及产业升级,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二、双创教育的具体方式1、培养创业思维:大学生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可以充分理解创业的意义和对社会的意义。

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培养学生成为有创意、有决策能力、有自主创业意识的人才。

2、创业项目实践:创新和创业是需要实践的,大学不能单纯在课堂内灌输理论知识,还需要安排学生参加具体项目实践。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团、实习或其他活动获得经验,为将来的创业做准备。

3、双创比赛:有关创业的各类比赛是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和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一个有效平台。

通过组织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发掘商业市场机会,熟悉融资规则等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模式落地1、学校:学校可以在创客空间、校企合作项目等方面,搭建双创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和专业合作伙伴进入,共同推进双创事业的发展。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平台和支持。

2、政府:政府部门可以鼓励创新创业,为创业带来更多机会和支持,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通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优化园区配套政策体系,使得创新创业成为形成新动力的重要来源。

3、企业:企业可以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提供金融、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鼓励新型互联网企业、新兴产业等适宜大学生创业的产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双创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使命,培养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创业发展的关键。

各方应积极推进双创事业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创新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中必备的核心素质。

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探讨。

为什么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对大学生重要?创新是指在各个领域中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或新产品的过程。

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就业竞争优势: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核心,雇主更加看重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他们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职业发展:创新是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职场环境,并在工作中通过创新解决问题、提高效率,获得晋升机会。

自我实现: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理想,并推动社会进步。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供实践机会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实践机会:实习计划: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计划,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并解决真实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项目学习:开设项目型课程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

大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分析、评估和推理。

开设批判性思维培训课程:通过专门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引导学生系统化地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并进行实践。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是促进创新的关键因素。

大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小组项目:将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任务,让他们体验到团队合作带来的优势,并锻炼其交流、协调和领导能力。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

论点ARGUMENT 人才培育128基金课题: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277)。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文/李明娟本文将项目教学法与创新教育相融合,探索构建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旨在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所构建的培养模式在笔者所在的常州大学初步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教师、企业以及社会均认为这种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一)“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依据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通过增设一些创新类实践课程,构建起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培养模式。

当前,这种模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得较为普遍,但其也存在兼顾面小、形式化的局限,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二)产教协同模式产教协同模式是一种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行业与产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的模式。

具体来说,产教协同模式是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并对各因素之间进行整合,促成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进而达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为企业输送优人才培育论点ARGUMENT129秀人才的目的。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师生共同实践完成相应的科创项目。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促进人才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以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特征的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的内涵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的基础及交叉学科视野,整合多门传统课程的知识,建立包含多个跨学科项目的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鉴项目化教学法,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拓宽知识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对各个领域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只有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更多的灵感和创新点。

可以通过参与各类课程、学习新技术、阅读相关书籍和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来积累知识,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二、多元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需要拥有多元的思维方式。

大学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和思考方式来训练多元思维。

例如,可以主动参与团队合作项目,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一起合作解决问题;可以参加创业实践课程,锻炼创业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经验创新需要实践支撑,大学生应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实习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且可以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关键。

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方式:1.开放思维:拥有开放的心态,接收新观念和不同意见,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

2.跨学科思维: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问题导向思维:从问题出发,针对性地寻求解决方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勇于面对失败和挑战,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讲座、创新论坛等,通过与他人交流和碰撞,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并提升创新能力。

同时,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项目,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对社会问题进行创新思考和解决。

六、终身学习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应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作者:张高煜来源:《科技资讯》2020年第08期摘 ;要: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资源是强国之本,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国家进步的根本动力。

提高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国家,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对创新意识的树立,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这一战略的关键。

基于此,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支持,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创新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课程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切实提升思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新时代的需求,为大学生创新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3(b)-0225-031 ;创新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1.1 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压力危机意识逐渐增大,不仅企业面临压力,个人危机增大,全世界、全社会都意识到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大环境下,旧的经营模式已行不通。

企业需要新的市场、需要新的经营模式出现来带动发展,个人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才能适应变化。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和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而进行的更新和发展活动。

它是人类政治、经济、精神和思想等各个领域和层次的新发展和创新。

它具有高风险、高回报和再创造的特点。

企业是在人才应用中经过人的创新得到收益,所以,企业的创新就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本性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大量需求的,可以自己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也是创业的需要。

所以,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在需要创新人才的大环境下作用也就更大。

1.2 创新能力培养下的思政教育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需要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维创新,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

一方面,思政教育,是要让学生学会对事情、对事物进行理解,对问题进行分析;不是要求学生“听话”,教会学生“听话”,学生自己能做出分析得出结论,引导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做出正确的决定决策,促进问题解决和产生实践效益。

另一方面,时代变化加快,认知在变化,认知在的实践自然也发生变化,老一套的理论在教育中失去作用。

因此,要能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教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教育思维的创新和改进是思政教育的必要内容。

2 ;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思政教育的关系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在要求上内容上虽然各有侧重点,但两者有一定的共性,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基础上,都需要认真分析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基础,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教育的目的。

2.1 教育目标一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要重视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实践能力提高。

思政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理想信念和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关注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创造精神、增加专业技术、健康社交和管理技能等。

可以看出,在目标要求上,两者有一致性。

同时,两者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也具有一致性,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到推动作用,皆可以实现教育目标。

2.2 教育内容互补大学生在实践中热情高涨、行动迟缓、缺乏务实精神,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把握不准方向等问题,这是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造成的。

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技术问题、专业问题。

那么,在创新教育中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增强坚信自己的毅力,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让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具体实践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时在就业中、在创业实践中让思政教育的内容得以具体得以丰富,才能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坚持的奋斗精神。

所以说,从两者的教育内容上来看,创新教育与大学思政教育有着明显的互补关系。

2.3 教育形式相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的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哪里培养人这些问题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

這是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原则,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面教育要求的中心环节。

创新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要求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在传统讲授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新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两者在教育形式上是相通的。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案例,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融会到需要的情境里,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实践体验过程中领悟主流思想,让思想教育理论指导实际联系实践,提高道德素质,形成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政教育的可用性。

3 ;创新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3.1 顺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高速的增长,新的经济形势推动着发展的正常需要引导着发展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能适应国家经济的增长、社会变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改革创新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3.2 推动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突破口创新教育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和大学生的要求,所以要求创新教育与思政教育教学相互动,是新时期思政教育的主要要求。

以前的思政教育,比较古板单一,形式化严重,文字死板,教条主义,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通过创新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开展主题创新实践活动,力求将课堂实践、学生的实习与实践结合,形成实践教学,让思政教育有新的作用新的高度。

3.3 体现社会需求和契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创新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现,创新精神源于探索精神。

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会随着创新教育的推进,让思政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使得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形成法制观念,具有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才能。

4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策略分析4.1 文化陶冶策略精神上的重视和实际中的行动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

在思政教育中对学生首先树立爱国、诚信等优良品质,再引导其在实际中展现出感恩、博爱等行为。

在校期间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已经成年,但却不是很成熟,处理问题的思想还不完整,行为还需要多学习、多磨练,而且学生这一群体展现出很大的差异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心理差异也是巨大的。

有效的思政教育,从文化熏陶入手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果说大学生很关心社会上一系列的各类事件,那么他就不会不关心身边的人。

相反的,大学生如果沉迷于游戏、聊天等活动中,那么就不会对周边的、社会上的事情感兴趣,脱离身边事物脱离社会实际,就会变得孤僻、高傲,在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有正确的认识和自己的思想。

进行爱国教育,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体会我国优良的传统,从而产生爱国的热情;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亲人之爱、师生之爱、社会之爱,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感恩、学会付出;将一些时政问题导入课堂,与学生讨论,使学生更理性地看清事件背后的实质、纷扰、利益,让学生结合时政分析世界局势,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在文化的陶冶下,让学生的思想更加丰富、人格得到不断完善,进而思考问题的方式能更理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4.2 机会教育策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课堂上,要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方方面面进行思政教育。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领悟到知识应用的情感因素。

学生爱国、爱集体、爱社会,让学生对未来岗位充满热情,为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进一步产生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创业信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发挥。

在实训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的不当行为,需要指出,应对大部分学生展开思政教育。

比如学生间相互推脱责任、或者因为个人原因拒绝与他人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团结精神、合作精神就应该是思政教育课的观点,分析不同行为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使其具体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3 资源利用策略在思政教育中,除了课堂之外,不受约束,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机会,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个人素质。

最多的是利用社团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可通过社团组织征文活动,要以引导、启发为主要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爱集体、爱生命等意识,传播正力量,打开多种渠道,让学生看到他们即将面对的社会,使其在现实中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三观”思想,促进自己的实践能力。

比如,利用党建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党组织活动组织行为的意义、精神内涵的表达、宣传影响的作用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活动,完善学生的思想,在做人做事时更有认知,提高自己的素养,开发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全面的准备。

4.4 “以生为本”策略“以生为本”,指的是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创业服务的,就体现出了这一教育理念。

在具体的思政教育实践中,还需要将这一理念继续扩展,实现思政教育更多、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效果。

例如,建立沟通体系,设立实体平台和电子平台,用于师生交流,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渠道,了解学生心理动向,从侧面来给学生提出建议、给出帮助,而不是让学生沉溺于若有若无的烦恼之中;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沟通减轻学生的担忧和选择上的困难,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问题,规划自己的职业,有一个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有计划性、有目的性地走好每一步。

总而言之,通过思政教育,学生接受的不仅是爱国教育,还具有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责任感教育等,一切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内容都可以纳入思政教育的范畴,包括思想、心理。

通过思政教育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中才有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5 ;創新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创新教育之后的思政教育,要有一个更全面、更稳定的平台,并有一个将创新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更先进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有学习的动力更有提高学习知识的效果,并且让学生不断发挥创新能动性,更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各种学习平台和现代载体完善知识体系、促进更快、更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下,结合社会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要求,实现创新和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