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则成语与化学
公务员考试常见化学知识汇总(一)——诗词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 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地不完全燃烧. 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 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地升华. 洪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香炉峰瀑布地水汽在日光照耀下产生地折射现象,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吉林省公务员考试也考,如年(乙级)第题:爱国诗人于谦地《石灰吟》中,只含有化学变化地诗句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自在人间.粉身碎骨浑不怕.烈火焚烧若等闲解析:.燃烧是化学反应,石灰石地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而“千锤万凿”和“粉身碎骨”都是物理变化.其实这道题来源于中学化学常考地一道习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学化学原题】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地《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体现了诗人地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诗中蕴含着石灰地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地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解析:.于谦地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地崇高情操,它所包含地物质也非常丰富多彩.它体现了人作用于自然环境,体现自然环境陶冶了人美好情操地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归纳了碳酸钙及与之相关地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描写了烧石灰地工人,先将深山中地石灰石(含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地将石灰石敲碎,然后放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地生石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地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地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雪白地碳酸钙,这样一系列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即→ →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下面汇总一下各种常考地化学知识:一、含有化学知识地成语:、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地草木灰含钾~、钙~、磷~,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地化学肥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地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地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地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地颜色判断温度地变化:炉火温度在℃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地最高温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地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地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地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地化学反应,产生大量地光和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地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地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地道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地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地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地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百炼成钢将烧红地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地钢,其实是对生铁地不断除杂致纯地过程.、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地,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地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地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地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地钟乳石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地含量只有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地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地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地黄金甚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地印染化工,“取蓝”地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地作用下水解为无色地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地靛蓝化合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地愿望.古时地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地.副标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地重要地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地一种原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争风吃醋醋是地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地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地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地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地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地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地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地调味品,因其独特地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水乳交融牛奶中地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地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地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涂脂抹粉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地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地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地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地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饮鸩止渴“鸩(è)”是指放了砒霜地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地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胶似漆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地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地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地粘合剂把无数地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地(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生漆是我国地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地粘性液体,是最早地化学涂料.如胶粘,似漆连,关系自然很亲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含有化学知识地诗词:化学变化在于有新物质产生,涉及燃烧地古诗词都有化学变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过程有新物质地生成,为化学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有新物质地生成,为化学变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炮竹爆炸是硫磺地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介绍完之后,我们看几道题:【例】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地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地是( ).铁杵磨成针.死灰复燃.木已成舟.积土成山解析:.此题在知识载体地选择及试题表述地设计上避免了枯燥、干巴地单纯学科设问形式,追求一种生动地优美情景,令师生回味无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例】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地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地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解析:.此题目地是让学生在诗句所体现地意境中回味物质发生变化地特征来回答问题.野火烧不尽也就是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它是化学变化、蜡烛成灰也就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它是化学变化;铁杵磨成针,原来铁变化后,仍然是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爆竹一般是用硫磺等物质制成地,引燃后发生爆炸,有新物质二氧化硫等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例】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地是( ).白玉做床,金做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解析:.只有燃烧产生了新物质,其他三项都是物理变化.。
化学与成语2
第二章成语中涉及的物质及性质涉及各种物质的成语真是太多了,就象序言中说到的,涉及“金”的成语有300多条,如百忍成金、敝帚千金、寸土尺金、诚至金开、点石成金、点石为金、点金成铁、堆金叠玉、点金乏术、封金挂印、固若金汤、挥金如土、黄金时代、黄金铸象、火眼金睛、金碧辉煌、金榜题名等等;涉及其他金属的也很多,如此地无银三百两、火树银花、破铜烂铁、铜墙铁壁、铁树开华、铁面无私、斩钉截铁、铁证如山、削铁如泥等等,这其中又有许多反映出物质的一些性质或能使人联想到物质的某些性质,如金碧辉煌反映金的光泽,铜墙铁壁反映金属的坚硬,削铁如泥反映出铸成刀的合金的硬度特别大……,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些吧。
1、水滴石穿(shuǐ dī shí chuān )【解释】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
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石穿”,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与碳酸钙起反应而使之溶解,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中就产生了溶洞。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CO2+H20 == Ca(HCO3)2与此相反的是溶洞中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则是相反的过程:溶解有Ca(HCO3)2水溶液,当压强减少或温度升高时,发生分解反应:Ca(HCO3)2==== CaCO3↓+CO2↑+H2产生的碳酸钙沉积起来,经过千百万年的积累就形成了钟乳石和石笋。
2、坚如盘石(jiān rú pán shí)【解释】坚:牢固;盘石:大石头。
像大石头一样坚固。
比喻不可动摇。
我们觉得普通的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已经很硬了,而鹅卵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更硬。
在自然界中石头有多种多样,如普通石头、玉石、宝石等等,不同的石头其硬度完全不一样。
顺便,我们来学一点关于硬度特别是有关宝石硬度的知识。
和化学知识有关的成语(二)
和化学知识有关的成语(二)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和化学知识有关的成语~4、百炼成钢我国古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据有关出土文物证明我国的炼铁炼钢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由于炼炉中温度偏低,不能使熔点为1535℃的铁溶化,所以得到液态的铁。
人们等炼铁成功后冷却炼炉,取出铁块。
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的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来自臬矿石的氧化物和烃,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过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
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这就是“百炼成钢”。
语源: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现意: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锻炼,生活考验,变得非常坚强,成为优秀的人物。
5、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人们很早就知道从燃烧火焰的颜色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500℃以下呈暗黑色,升到700℃时,火焰变为紫红色,也就是俗称的“炉火通红”,再上升到800-900℃后,火焰由红变黄,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相当于灯泡钨丝发亮的温度,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是燃烧温度的最高阶段。
一般来说,提高温度有利于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加速进行,但是,过分提高温度是一种不经济实用的方法,如今,化学工业上,都是通过采用催化剂技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而非单纯提高反应温度。
涉及化学变化的成语报薪取火
涉及化学变化的成语报薪取火
本文将介绍一些涉及化学变化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及由来,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成语的用法。
1. 报薪取火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火烧木材,再用木炭烧开水,以获得火种。
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当时使用木材和木炭来生火。
这个成语后来演变为比喻通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
2. 焚膏继晷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熬夜学习,不辞辛劳。
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当时用油灯来学习,在燃烧蜡烛或油灯的过程中,蜡或油会被燃烧,形成烟雾和残留物。
这个成语后来演变为比喻通过勤奋学习来获得成功。
3. 饮鸩止渴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有毒的鸩酒来解渴。
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当时用藥物来治疗疾病,但鸩酒是一种致命的毒物,喝下去会导致死亡。
这个成语后来演变为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4.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闭着耳朵偷铃铛,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无意义的。
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当时制造铃铛用的是铜,当铜被击打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这个成语后来演变为比喻做事莽撞、不思考后果。
5. 废寝忘食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彻夜未眠,忘记了饮食。
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当时为了完成重要的工作,经常需要废寝忘食。
这个成语后来演变为比喻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休息时间。
以上成语涉及到一些化学变化的知识,包括燃烧、腐蚀和毒性等,通过了解其中的含义和来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成语,也能够学到更多化学知识。
成语记忆化学反应
成语记忆化学反应日期:[2010-7-8 10:40:14] 共阅[775]次1、腐草为萤草腐烂后分解出磷磷会自燃所以想萤火抽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及其伴随的多种现象。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故属于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物理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属化学变化。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熔化现象,构成物质的分子没变,属物理变化。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化学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是物理变化。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10、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11、杯水车薪,抱薪救火:灭火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
12、千锤百炼,百炼成钢:说明金属冶炼在生产中重要性。
13、水滴石穿:说明物质溶解性中的不溶是相对的。
二、诗词与物质的变化:1、与水有关的三态变化,发生物理变化: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2、物体外部形状改变,发生了物理变化: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⑵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与李白有关的成语故事)]⑶白玉为床,金为马。
[曹雪芹《红楼梦》]:⑷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说明蜡烛燃烧时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涉及草原上的野草发生燃烧现象。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这首描写爆竹中黑火药燃烧,引发爆炸。
成语古诗词与化学原理
成语古诗词与化学原理
古诗词是古代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有成语和俗语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而这些语言艺术中隐含或蕴含有一定的化学原理。
一、成语与物质的变化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溶化现象。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一.与燃烧相关的成语1.刀耕火耨(nòu):解释:耨:除草。
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
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成语“刀耕火种”、“刀耕火耘”意思同样。
)2.炉火纯青解释:原指古代道士炼丹,在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成功了,(燃烧,火焰的颜色能间接反映出炉内的的温度,温度超过3000℃,火焰就会变成蓝色,这是燃烧的温度最高阶段,即“炉火纯青”)3.石破天惊化学解释:真正能产生“石破天惊”效果的只有炸药爆炸。
4.百炼成钢化学解释:一种说法是,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生铁中的含碳量为2%-4.3%,钢的碳含量0.03%-2%,生铁更高,经过高温,铁中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此降低铁中的含碳量,就成了钢。
5.水火不容6.恨铁不成钢7.火中取栗8.釜底抽薪9.灯尽油干10.火上浇油11、杯水车薪12、抱薪救火13、风烛残年14.钻木取火15.煽风点火16.火树银花(涉及的燃烧是化学变化,烟花的五颜六色是焰色反应是物理过程)二.成语中的变化1.水滴石穿:化学变化CaCO3+CO2+H20==Ca(HCO3)2与此相反的是溶洞中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溶解有Ca(HCO3)2水溶液,当压强减少或温度升高时,发生分解反应:Ca(HCO3)2====CaCO3↓+CO2↑+H2O产生的碳酸钙沉积起来,经过千百万年的积累就形成了钟乳石和石笋。
2.饮鸩止渴:鸩是一种毒鸟,也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俗称。
(对应变化是化学变化,砒霜使人体蛋白质变性)3.坚如盘石:描述硬度的,物理性质。
类似的:削铁如泥反映出铸成刀的合金的硬度特别大4.沙里淘金:物理过程。
金很重。
1立方米的沙子只重2吨左右,而同体积的金却达19.3吨重!很早人们就利用金与沙比重的悬殊,用水冲洗含金的砂,这就是所谓的“沙里淘金”。
5.月桂飘香:分子的运动,物理过程。
6.铁杵磨针:物理过程。
成语中的化学
小常识
为什么易燃易爆的混合物叫做“火
药”?
KEY:火药的主要成分硝避瘟疫等。
根据科学杂志介绍,目前,硝酸钾已经被 氯酸钾所替换,这样制得的火药用量少,性 能好,威力大。
谢谢观看
05级化教(3)班 05级化教( 级化教 倪娜
百炼成钢
NO.1炼铁(1)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高温下用
(2)原料:铁矿石 焦碳 石灰石 (3)设备:炼铁高炉 还 原剂把铁矿石里的炭还原出来。
百炼成钢
NO.1炼铁 (4)反应:a.还原剂的生成 炼铁
C+O2=CO2 ,C+CO2=2CO b.Fe3+的生成 Fe2O3+3CO=2Fe+2CO2 c.炉渣的生成 CaCO3=CaO+CO2 CaO+SiO2=CaSiO3
成语中的化学
——化学知识点回顾
教学背景
成语源远流长,多有来历 是人们对周围客 成语源远流长 多有来历,是人们对周围客 多有来历 观事物长期细致观察、反复认真琢磨的结晶。 观事物长期细致观察、反复认真琢磨的结晶。 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 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其中当 然包括化学知识的领域。在此, 然包括化学知识的领域。在此,通俗的介绍 部分成语中涉及的化学知识, 部分成语中涉及的化学知识,既带同学们回 顾以前的知识点, 顾以前的知识点,又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 科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科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百炼成钢
QUESTION:
炼钢与炼铁有什么区别
KEY:钢是含碳量小于2%的铁矿合金 KEY 2% 与炼铁相比,是在高温下用还原剂把生铁里过多的 碳和其他杂质氧化除去。
石破天惊
火药的成分: 硝石
硫磺 炭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成语,构造精巧,言简意赅,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很多成语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了解成语中的化学知识,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拓宽知识面,使人耳目一新。
成语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有哪些呢?现分类简述如下:一、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二、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成语中的化学成语,结构精巧,言简意赅,是汉言语中的精品。
很多成语蕴藏着丰厚的化学知识,理解成语中的化学知识,可使化学教学增趣,化学视野开阔,让人耳目一新。
A题:"无济于事"和"釜底抽薪"成语词典的解释:无济于事--用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柴火,比喻杯水车薪。
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基本上处理成绩。
无济于事:_。
釜底抽薪:_。
B题:"沙里淘金"和"点石成金"成语词典的解释:沙里淘金--从沙石中挑选黄金,比喻从少量资料中选取精髓,也比喻费力大而成效低。
点石成金--石头经"点化"变成了金子,比喻把不好的或伟大的事物改动成很好的事物。
黄金在现代时,是作为财富的意味。
历代都有一些梦想点石成金的人,如刘安、汉武帝、王莽等等,这些人组织了一大批人才,消耗少量的工夫、资金用于炼金术。
《史记》记载:"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
"《抱朴子》记载:"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
"那些在事先可以称得上为一流的化学家,希图应用事先曾经失掉的各种化合物,如铜、铅、铁、锡等金属,丹砂、雌黄、硝石、矾石等无机化合物,统称"五金八石"。
在炼丹鼎中,经过采用加热、蒸馏、升华等化学进程,使低贱的金属点化为黄金,当然,最终除了失掉一些锌铜合金,色如金而无金性的"伪金",简直一无所获。
从明天的观念来看,他们那种经过人工处置,改动物质的性质及构造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物质根底的,炼金术所根据的自然物质随着工夫的延续,自然朝着自我完善的方向转化的"自然退化论",是一种十分反动的思想。
古代的化学工业无不是由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响构成的,实践上,古代的化学家曾经成功经过人工核反响,用疾速中子轰击汞原子失掉金,完成了现代炼金家数千年来朝思暮想的愿望。
成语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作者:范玉英来源:《中学理科·初中版》2008年第08期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文化韵味,而且与生活、自然界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密切相关.以成语知识为载体考查化学基础知识,正逐步融进中考试题中,成为中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现举例如下:1.铁杵成针:相传唐代诗人李白少年求学时,曾遇一老媪,磨杵不辍,问何为,媪答:欲磨作针.自受感动,由此奋发而终有大成就.比喻做事能持之以恒,则必有成果.【化学含义】铁杵磨成针,只是杵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2.烈火真金:真金不怕在烈火中烧.比喻英雄本色不变.【化学含义】黄金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金属,即使在高温下煅烧,也不会被氧气氧化.3.海枯石烂:大海枯干,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极其久长的时间.多用作誓词,表示意志坚定,永远不变.【化学含义】海枯即海水干涸,属于物理变化;石烂意为岩石风化,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4.水滴石穿: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之力也能成就难能之功.【化学含义】由于水滴长年累月冲击石头而发生的,其中包含着化学反应.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雨水后,使雨水呈酸性,滴在岩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上,碳酸钙与酸发生反应,生成了可溶于水的Ca(HCO3)2,反应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5.点石成金:即“点铁成金”.古代方士称能用灵丹将铁点化成金子,后比喻把别人文句略加点窜,顿然改观.【化学含义】“石”通常指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金”指黄金(Au),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没有改变,因此点石是不能成金的.6.百炼成钢:铁经过反复煅炼能成钢.比喻人经过斗争生活的长期考验,能成为坚强的英才.【化学含义】在炼铁过程中,生铁中的碳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即变成钢.7.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可挽回.【化学含义】木头已经做成了船,是木材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8.钻木取火:远古时代的取火方法.钻木使摩擦发热而爆出火星来.【化学含义】钻木时对木材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温度达到木材燃烧的着火点.9.煽风点火:比喻煽动或唆使别人干坏事.【化学含义】煽风时,鼓入了新鲜空气,从而使可燃物燃烧更旺.10.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燃着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或东西太少,解决不了问题.【化学含义】一杯水可降温度不大,很难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从而难使一车燃着的木材熄灭.11.釜底抽薪:从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学含义】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12.死灰复燃:冷却的灰又重新燃烧起来.比喻失势的人又重新得势,也用来比喻已经消亡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含贬义.【化学含义】燃烧需达到两个条件:①与O2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
包含化学知识的成语
包含化学知识的成语011.滴水穿石:比喻虽然力量很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难以办到的事情。
水滴的力量是如此微小,它为什么能够把石头滴穿呢?通常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水滴长年累月地冲击石头的结果。
殊不知,这里面还伴随着化学反应,因为石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雨水中溶有二氧化碳,使得雨水略呈酸性。
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
久而久之,滴水的地方就形成了凹陷,甚至是穿孔。
屋檐下的青石板就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其化学方程式是:CaCO3 + CO2 + H2OCa(HCO3)2风景区的石笋和钟乳石,就是由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长期冲刷而成。
022.如胶似漆: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
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粘合剂。
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胡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结起来而建成的。
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
033.甘之如饴: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以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自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量,糖类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044.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
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因“水乳交融”而除去。
055.炉火纯青:比喻一个人的技术或学问达到了最高境界。
一般的火焰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一般的燃料都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在供氧不足时燃烧不完全,部分没有燃烧的碳粒,在高温下灼热发出红光。
比如,过去使用的小煤油灯,其火焰就是红色的,如果在煤油灯火焰的上方放一张白纸,过一会儿白纸就会被熏黑,这种黑灰就是没有燃烧的碳。
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据有关出土文物证明我国的炼铁炼钢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和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冷却后,取出铁块。
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杂质,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这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
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和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
由于炼炉中温度偏低,不能使熔点为1535℃的铁熔化,所以到液态的铁。
人们等炼铁成功后冷却炼炉,取出铁块,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
用这种方法炼得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来臬矿石的氧化物和经。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如果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这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种钢地就是最早的钢。
它是为改变块炼铁的性能而要用木炭作燃料,加热块炼铁并打,这样少量的碳会从铁的表面渗进去。
西汉时,为提高块炼铁渗碳钢的质量,人们啬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由此也产生了“百炼成钢”这一成语,它用来比喻久经锻炼,变得非常坚强,成为优秀人物。
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在成语或词语中学习化学元素符号
在成语或词语中学习化学元素符号
将化学元素符号分散到汉语成语或汉语词语中学习,便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牢固化学元素符号的书写,使化学识记知识趣味化,也是学习化学元素的一种巧妙方法。
——用元素符号给相关成语或词语填空。
注:成语或词语中被填的字可与元素名称谐音。
1.雪中送;
2.黄万两;
3.大快人;
4. 泊明志;
5.感慨万;
6.高歌进;
7.高山水;8.人杰地;9. 石心肠;
10.拾不昧;11.功高世;12.高贵雅;
13.花红柳; 14. 群之马;15.此地无三百两;
16.只要功夫深,杵磨成针;17.千里送鹅毛,礼仁义重;
(答案:1.C 2.Au 3.Zn 4.N 5.Pb 6.Mn 7.S 8.P 9.Fe
10. Au 11.Ca 12.I 13.Al 14.He 15.Ag 16.Fe 17.H )
这样的趣味训练,懂不?看来,化学元素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只有用巧记的方法,方能体会到妙学的乐趣。
成语中的化学
成语中的化学冰清玉洁像冰一样清明,像玉一样纯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成语出自汉·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
”又见唐·徐坚“初学记“晋中兴书”:“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
”比喻办事清正廉明,行为举止为一般人的表率。
在冬天我们可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各将一碗清水和盐水放在露天,若室外气温降至0℃以下,会发现清水已结成冰,盐水则未结冰。
实验表明纯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则在0℃以下,只要在溶剂水中加入任何一种溶质,不管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溶解后形成溶液都有凝固点下降的趋势。
海水是一种组成复杂的溶液,溶解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一般情况下海水中各种盐类的总含量为30-35‟,其中以食盐为主约占78%,其它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钾等等共占22% 。
海水是溶液故0℃时不会结冰。
当温度更低时,海水中的一部分纯水才会凝聚成冰。
在高纬度的南、北两极地区,海上会漂浮着巨大的冰山,水面的出露部分仅占其总体积的1/10,陆上存在巨大的冰原。
海水又咸又苦,海水凝成的冰却是淡的,也就是说它比海水要纯净的多。
原因在于各种盐类杂质在海水中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在固体冰中的溶解度,所以当冰从海水中凝聚出来时才会“清”。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水缸不那么洁净的水放在室外,滴水成冰的时节水缸上层的水结成了冰,晶莹透亮,将冰敲破取出再融化成水,就比原来的水干净多了。
根据“冰清”的原理,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半冰半水”净水法,就是控制好温度,让有杂质的不洁之水凝聚,待到半冰半水状态,再将剩余的水放掉,杂质随水流去,取冰融化就获得了较纯净的水。
众所周知淡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是当今世界环境所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一。
科学家预测:在今后的五十年中,全世界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将会面临水资源缺乏,2050年全球生活在缺水状态下的人口可达20亿。
而在南极洲约有2500万立方千米的冰川,它要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80%。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则成语蕴含的化学原理百炼成钢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和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冷却后,取出铁块。
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杂质,不坚韧,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发现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这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得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是最早的钢。
西汉时,为提高钢的质量,人们又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但取粗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
"这就是"百炼成钢"。
语源: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现意:比喻人经过多次刻苦的锻炼,非常坚强,或成为优秀的人物。
此地无银三百两银,是一种白色柔软的金属元素,熔点961℃,是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
银在自然界的储藏量稀少,但比黄金多近四十倍。
银的化学稳定性好,不易被氧化,但与空气中的硫化合而变黑。
银一般与铝矿共生,在冶炼铝时,银被还原出来。
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人们就已采用这种"吹灰法"提取银,数千年来,银与金一样,应用价值都不大,除了用作货币、装饰品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
直到现在,白银才在工业上发掘出大量的用途,如,人们发现银是导电性最好的金属,可以用于计算机、导弹等精密电路上;银的反射性能高,可镀在玻璃上制造镜子及在保温瓶内胆防止热量的散失;银的杀菌性能也很好,是氯化物的十倍,可用于医疗上的收敛及消炎;银的溴化物遇光即分解,具有非常灵敏的感光性,可以用于照相底片及X光片生产,这是银的最大用量的用途。
语源:民间传说:"有人把三百两银子埋在地下,上书'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偷去,回书'隔壁王二不曾偷'。
现意:比喻要想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愈加暴露,弄巧反拙。
也作"此地无银"。
刀耕火耨火耨(nòu)者,用火烧去草。
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火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是一种高效钾肥,除了供给土壤钾磷等多种元素外,还可降低土壤酸性,对小麦、油菜、红薯、烟草等农作物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可别小看"刀耕火耨"这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它可是最早的化学肥料的应用。
宋•许观《东斋记事•刀耕火种》记载了这种耕作技术:"每欲布种时,则先代其林木纵火焚之,俟(sì)其成灰,即布种于其间,如是所收必倍,盖史书所言刀耕火种也。
"现在,无机化工已经能够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化学肥料,刀耕火耨的耕作方式已经基本消失了。
语源:《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民耒(lěi)耜(sì)为食。
"现意: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
也作"刀耕火种"。
点石成金黄金在古代时,是作为财富的象征。
历代都有一些梦想点石成金的人,如刘安、汉武帝、王莽等等,这些人组织了一大批人才,耗费大量的时间、资金用于炼金术。
《史记》记载:"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
"《抱朴子》记载:"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
"哪些在当时可以称得上为一流的化学家,企图利用当时已经得到的各种化合物,如铜、铅、铁、锡等金属,丹砂、雌黄、硝石、矾石等无机化合物,统称"五金八石",在炼丹鼎中,通过采用加热、蒸馏、升华等化学过程,使低贱的金属点化为黄金,当然,最终除了得到一些锌铜合金,色如金而无金性的"伪金",几乎一无所获。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他们哪种经过人工处理,改变物质的性质及结构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炼金术所依据的天然物质随着时间的延续,自然朝着自我完善的方向转化的"自然进化论",是一种非常革命的思想,现代的化学工业无不是由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构成的,实际上,现代的化学家已经成功通过人工核反应,用快速中子轰击汞原子得到金,实现了古代炼金家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语源:刘向《列仙传》:"许逊,南昌人。
晋初为旌阳令,点石成金,以足逋赋。
"原意:传说中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
现意: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
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分布稀落,主要来源为山金及砂金,山金夹在岩石和矿石中,含量极少,提取极为困难,砂金本也是山金,历经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被冲入江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从古到今,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比重差异,用水反复淘洗得到,过程异常艰苦,收获甚微。
金,柔软金黄,熔点1067℃,化学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历来成为财富的象征,古代常常作为流通货币,至今仍被许多国家作为金属硬通货币储备。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生动地描述了"沙里淘金"的艰辛: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语源:宋•王谠《唐语林•赏誉》:"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
"原意:从沙里淘出黄金。
现意: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剔出糟粕,选择精华,有时也用来形容做一件事情十分困难,用力很大而收效甚微。
石破天惊毫无疑问,能产生"石破天惊"的,只有火药的作用。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火药的发明来源于古代的炼丹术,硫磺、硝石等都是炼丹家们的主要原料,它们混在丹鼎中的机会是很大的,一旦被加热,发生爆炸事故,于是,于偶然间发明了火药。
唐代的郑思远《真元妙道要略》中就记载了此事:"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焰起烧手而及烬屋舍者。
"当时一些身兼"军事参谋"的术士对此深感兴趣,于是对此作了改进及改良,并首先用于军事用途。
唐德宗时,藩镇割据,李希烈据汴梁,刘洽去攻,李的部下方士用火药箭烧了刘的军事设施,这是最早记录火药的用途。
从此,冷兵器时代逐步进入火器时代,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规模及面貌,早期的火药极不稳定,进入十九世纪,逐步被更稳定有效的TNT 炸药所替代。
凡事必有两重性,火药一方面用于战争,造成大量的生灵涂炭,另一方面,也用于日常的工农业生产,造福人类,无论架桥铺路,还是开山取石,火药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一阵阵"石破天惊"的巨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语源:唐•李贺《昌谷集•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原意:形容箜篌乐器声音高亢激昂,出人意外,不可名状。
现意:比喻对某一事件感到意外震惊,或对文字议论出奇而惊人。
水乳交融乳液是一种多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相液滴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和它不相混合的液体之中,此种体系皆有一种最低值的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儿大大增强。
乳液的类型很多,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水包油型(O/W)型,水为连续相,油为分散相,如牛奶、天然或合成胶乳;另一类为油包水(W/O)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如黄油、雪花膏等。
"水乳交融"当指前一类,这类乳液可用水无限地稀释。
乳液在工农业生产、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大量的应用,牛奶就是蛋白质、脂肪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营养品。
天然胶乳是热带橡胶树分泌出来的聚异戊二稀树脂的水分散液,是一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
化学工业上的乳液聚合也是利用乳液形成的原理,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高分子合成方法,生产的胶乳可以直接用作涂料及粘合剂,经过凝聚干燥后,又可得到固体树脂或合成橡胶。
语源: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九:"师呵呵大笑:'如水乳合。
'"原意:水和奶汁混合在一起。
现意:比喻关系密切,十分融洽,或结合得十分紧密。
也作"乳水交融"。
涂脂抹粉从古到今,妇女们都喜欢通过涂抹脂粉来装扮自己。
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润泽,既保护皮肤,又美观可爱。
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
今天通过不断发展起来的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基料构成的,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油剂型:脂肪含量高,适用于干燥皮肤,如香脂、冷霜等。
2、水剂型:水份含量高,适用于油脂多的皮肤,如杏仁蜜、雪花膏等。
3、药剂型:添加了各种药用成份,有一定的营养及治疗效果,如珍珠霜、人参霜等。
当然,使用化妆品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堵塞皮肤毛孔,影响皮肤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皮炎或过敏,对健康有害无益。
语源: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其妻涂脂抹粉,惯卖风情,挑逗富家郎君。
"原意:女子化妆打扮。
现意:比喻对丑恶的东西进行掩饰,欺骗别人。
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商代《诗经•小雅•采绿篇》记载:"终朝采蓝,......",到了汉代,"取蓝"的规模已经相当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
""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这种取蓝技术在中世纪经中亚传入欧洲,影响广泛。
1883年,法国化学家Bayer测定出了靛蓝的分子结构,是一种双羰基、双苯环含氮化合物。
1897年西德BASF公司首先采用工业合成方法生产靛蓝。
用靛蓝印染纺织品,颜色鲜艳,经久耐磨,至今仍旧大量使用,当代最流行的牛仔裤就是这样染成的,当然,所用的靛蓝已非"青出于蓝"了,而是通过有机合成而得到的。
语源:《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原意: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而颜色比蓝草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