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合集下载

德育为先_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_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四个方面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知行统一;二、课堂教学,学科渗透;三、实践活动,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增强实效。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它在我们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仅需要“聪察强毅”的才,但更需要“正直中和”的德,道德是人才的核心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场所,怎样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怎样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崭新课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一、抓养成教育,知行统一中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

所以,我校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竞赛、评比,认真领会规范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

但是,我们知道,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学理念的学校制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学理念的学校制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果庄镇小学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作为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

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

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

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学校成立了以教导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等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育人为本,德育为首。

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育人服务,离开育人,学校工作就失去了灵魂和存在的意义,抓住了育人,就抓住了学校工作的根本。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育人为本徳育为先全面加强学校徳育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中明确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突出德育工作的优先性、重要性和持续性,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认为学习十七大报告,就是要深入领会报告精神实质,把报告精神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用报告精神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不断改进教育教法,创新育人理念,打牢教育发展基础,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在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德育为先”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

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三是关爱学生方面有待加强。

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平等相处,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做得还不够;四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

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尚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没分高低年级、没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计划一订完好象没事了,悠哉游哉,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六是德育合力不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难于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滞后,大多数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比较弱;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家长好!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现在看,德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所以德育工作,成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今天我就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一、养成教育,成就孩子一生;二、、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三、实践活动,加强情感教育;四、拓宽途径,深入孩子内心。

只有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我们教师和家长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家庭修养;大的方面,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国家的未来。

德育工作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呢?一、抓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的德育要从基本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因为人的品德都是从日常言行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这些细节要求的指导,逐渐使之形成人格化自动习惯,这是个人品德养成的奠基工程。

所以,我们班首先做的是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认真领会规让范要求,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针对标准纠正自己的言行,尽显美的风采。

但是,我们知道,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知”与“行”不能完全统一,这样应在“认知”的基础上“行”。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如果一味强调学习、背诵,那就成了形式主义。

为做到“知行统一”,我校从最简单的规则开始,比如:学生有乱扔垃圾的习惯,弄得校园和教室脏乱不堪,。

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想办法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我们学校就规定了在预备铃声响之前,每个班都要把自己的卫生区拾捡干净;教室里,每位任课教师上课前都要看一下地上是否有纸屑。

“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二、“育人为本”理念
“育人为本”是办学宗旨。做为校长,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生活条件好了,有些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他们不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来学校只是为了混日
一以德为先理念以德为先是道德使命它要求校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和学校管理工作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关爱师生尊重师生人格
“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更好地发挥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领导、教学领导和组织领导作用,从而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下面我结合教授的讲座谈谈对这些理念的理解。
一、“以德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和学校管理工作,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关爱师生,尊重师生人格。
“以德立教,专注教育。”我认为校长们在平时工作中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教育。近阶段,网络媒体上经常报道一些关于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负面新闻,这对学校冲击很大。社会对师德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学校应是圣洁的殿堂,是守护儿童的天使。所以,校长要有正气才能带出良好的学校风气。校长在学校内民主或专制,科学或愚昧,创新或刻板,好学或迂腐,甚至做人做事的细节都会影响到全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班主任工作新理念(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班主任工作新理念(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需求层次
成认低层次需求 激发高层次需求 帮助争取谋生需求 推动追求自我实现
最低目标:谋生
郑板桥 恽南田
我清高,我自立
信奉“行行出状元 〞的罗福欢
• 记者:
• 现在很多大学生
觉得找工作很难,
你有什么忠告?
• 罗福欢:
• 首先是你最好是
先能养活自己OK,
你别再让父母为你,
大学生 选择街边擦鞋, 走过8年 再这样操心,那样
个人需求
人生体验
尊重学生个性选择
孔子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尊重个性
“根雕〞: 神形各异 积极张扬
“木雕〞 : 千人一面 呆板畏缩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 最初的研究工作并不太顺 利。虽然师长们对他的见 识非常欣赏,但缺乏动手 能力却成了杨振宁的死穴。 在芝加哥大学,“哪里有 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 1948年初,获知的杨笑振话,一直流传至今。 宁在实验室不顺经历的 特勒给出了建议:转攻理 论物理学。
的创业之路 ,从昔日的小鞋摊儿到 再给你拿生活费什
今天拥有80多家加盟店
么的,那样才是对 的。
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需求群众化:
+ 社会需求
个人需求
教育需求群众化: 社会需求
教育需求群众化:
道德养成
社会需求
社会责任 学术开展
文明传承
教育需求群众化:
个人需求
教育需求群众化:
职业技能
竞争资本 幸福源泉
班主任工作新理念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 为重、全面开展
•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 大学建校10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
• 要坚持把促 进学生健康成长作 为学校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未来。

教师队伍是搞好德育工作关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度、新的水平去实践和探索,是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必须切实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欲树人,先立德,要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

德育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良好的师德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

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必须提高师技、师爱、师责、师品四个方面的修养。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未来。

师德堪称教育主魂,师能乃教学之本。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好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老师有做一名优秀教师的雄心,学生才有成才报国的志向。

试想,在学生面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庸庸碌碌,没有远大抱负的教师教育出新时代的接班人是多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时间随着时间的发展,会从学生的身上看到教师的印迹,所以也只有励炼自己的道德情操,做为人师表的典范,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业务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才能不辱‘园丁’这个称号。

教师教育学生凭的就是良心。

凭着良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会积极的投入全部的精力。

有良心才会有爱心,有热心;‚一切教育都源于爱。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论高校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

论高校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

论高校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强国必先强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基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高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育人为本”理念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既尊重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又合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

国家前教育部长周济曾提出“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这就更加明确了高校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

高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就是坚持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并且还要做到一切服务于学生,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授业解惑,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

高校的一切工作要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尊重和高扬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坚持育人为本,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体现为把“育人”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把大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更要把他们作为主体,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彰显其主体作用,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根本。

还要注意在教育内容上贴近生活,亲近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

德育工作者要注意时刻与学生沟通,要了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高校教育内容为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首先,高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不要只把它看作是学生工作尤其是专职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要把它当成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答:一、首先要正确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目的在于服务社会。

所谓全面发展,就发展对象而言,是要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发展内容而言,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是教育合规律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克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忽视德育倾向的必然要求。

教育要发展人的知识和能力,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支撑,人就无法在竞争中取胜,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因而,教育务必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下功夫。

但是,仅有知识和能力,没有良好的品德,既不是全面发展,也无法保证服务社会目的的实现。

二、“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德”,知识和能力就没有了方向上的保证。

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教师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在竞争的时代里,学生更容易看重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而忽视思想品德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忽视思想品德在成才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不仅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其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达到了社会期望和要求的因素。

为了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自身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四、教师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为学生作出表率。

有道是“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可能影响到学生,甚至是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更进一步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4月20日,在省城太原召开的2013年山西省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学术年会上,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李媛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同"立德树人"这一最根本的任务之间的关联。

同时,也结合案例恰如其分指出了如何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据了解,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解决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增强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省青少年心理与教育研究会将此次年会的主题确定为"立德树人与心理健康教育"。

由此,展开对"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的深入交流和探讨。

开幕式上,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省青少年心理与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裴秀芳研究员,向与会代表简要通报了2012年研究会的工作情况,着重解读了今年的工作计划。

她表示,教育部、省教育厅更加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迎来充满希望的"春天"。

省教育厅即将出台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细则,将进一步强化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经3-5年的骨干班主任轮训等,逐步增强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辅导能力;完善教材编写体系,加大心理专职教师的配备;安排心理辅导课进课堂,并落实到中小学教学管理及学科渗透中。

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将会在心理教师的待遇、晋级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身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所谓教书,毫无疑问,即“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那么,何谓“育人”?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并且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国教育部长周济在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德育的内容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

由此可见,如何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学校目前所面临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中的误区1、德育教育场合的误区虽然如今各个学校也把德育工作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方面,但由于我们对于校园中德育教育场合的认识常常陷入一种误区,所以往往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刻意去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升国旗、开班会、听报告等等,当然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德育活动,但如果仅限于此,那收到的效果必定是微乎其微的。

因为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中,所作的发言常常是提前准备好了的空话、套话、官话、场面话,而非内心真实所感,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听者只能算是一种意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有甚者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认为学校只是在做一种虚假的口号,不利于以后的德育教育。

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的。

当你让学生拾起地上的纸片时,就是提醒他们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你随手关上教室的灯时,就是做了一个节约资源的示范……总之它可以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

2、德育教育技巧的误区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我经常找他谈话,一谈就是一个小时,他怎么就是不听呢?”是的,这样的“日月谈”老师大有人在,而且他们的确在苦口婆心地规劝,但收效却是甚微。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包钢五中德育工作理念与实践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体系。

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营造了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为我校的跨越式和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作为一所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我校的发展印证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教学的成功来自德育教育的成功。

我校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实效,做到以下几点:1、领导的认识是最关键的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难以做好的。

学校领导开拓创新、高屋建瓴,树立全新教育办学理念。

建校伊始,就提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学校成立了以政教处为中心的职能处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学生会、团委等群众学生团体的三级德育工作队伍,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营造和谐的德育育人环境。

2、育智先育人首先学生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即做人在先,才能成大器。

德育的成功,不单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更有赖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大家都知道,目前在社会转型之际,尤其是普通大众家庭的子女,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将形成的行为习惯,让教育者忧心忡忡!在这方面,学校是个阵地,加强德育教育,拯救部分学生的心灵,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只抓成绩,搞排名。

一、用科学制度规范学生制度管理是保障,制度管理就是使人明辨行为的对错,规范自己的行为,其主要效应是抑制人中不好的一面。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规章制度就是规矩,有了规矩才能成方圆,有了规矩才能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

校园文化的品味直接影响到教育环境的品味,影响到学校所造就人的品味。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导向其行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我校在校园内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用名人事迹、名人名言激励学生,用学生的书画作品感召学生,用日常用语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处处创造一种无声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心灵。

三、用典型事例感染学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工作中既要树立的先进典型,具有旗帜的作用,使人们自觉的见贤思齐,又要从反面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起到警醒的作用。

学校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季节,在新生入学、升旗仪式、家长会等各种活动中加强宣传教育,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着力于抓全、抓小、抓严、抓实。

通过各种典型事例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

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公开表彰奖励,对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公开批评教育和处理。

对学生中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在讨论中辨明是非,从而正确导向学生。

这些做法,对正确的校园舆论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无形中推动了校风的形成。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马元沛党的十七大对“育人为本”教育目标的表述。

突出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尊敬学生的重要性,指引学生发展。

“德育为先”一个“为先”,特别明确地规定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第一的地点。

师德古来有之,不一样时代对师德有不一样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给予了新的内涵。

所以,修师德、树师表、讲课老师风、教书以育人为本,不单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也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责任。

针对上述我就浅谈几点教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浅显认识,望同仁赐教。

1、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的基石热爱教育事业是权衡教师个人行为和质量的最高要求,也是当教师的实质要求。

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是不会放心教育事业的,更不行能把自己的所有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所以教师在建立“教书以育人为本”思想的同时,第一要建立热爱教育事业的理想。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像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以及今世的魏书生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把教育工作干的有滋有味,仿佛他们不是在“工作” ,而是在享受幸福、品尝快乐。

在我看来,教育界的优秀教师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由于他们对所干的教育工作风趣,或许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教育工作极大的热忱干出来的。

其次,教师不该是被动地选择教师职业,而是要主动地选择这一岗位,心甘宁愿地当教师,让教师在焚烧自己的时候,享遇到人生的兴趣,感觉到人生的价值。

假如哪位老师到了只是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时,那他真实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

真实的教育是发自心里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真实意义上的老师是有工作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只有敬业爱岗,热爱本员工作的老师才能育出好的学生来。

2、热爱学生是教师的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爱他人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爱是师德的核心要求,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详细表现,更是教师教勤学生的前提。

教育的出发点是培育人、塑造人的事业,不可以没有感情、没有爱,爱是当教师的道德底线,没有爱学生最最少的开始,那严格地讲就不配当老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被广泛地认为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个人成功的关键所在。

然而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不足以培养真正的人才。

为了建设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所重视和实行。

育人为本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思想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造能力。

这一方案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

德育为先意味着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这个方案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它将道德品质视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的重要标准。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一种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其中发展和成长。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导师和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社会资源,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然而,实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要实施这一方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

同时,评估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也比较困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很多家庭缺乏教育意识和方法,这会限制这一方案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德育放在首位,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质和能力。

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一方案有助于培养具备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然而,挑战仍然存在,需要教育机构、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我心中的素质教育----浅说“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理念我国现在推行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理念,给今天的教育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内涵,把握并处理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在关系,认真履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职责,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新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让人耳目一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

说明了人的重要性。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

这一创新理论不仅对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人的培养、教育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是要把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培养、教育人的过程中始终把对人的理想教育、品德培养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位置。

施教者与被施教者,要有个共识,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和谐,就是教育过程的心灵的和谐。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就是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懂得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善于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给自己有个标准尺度,量力而行;学会学习,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生的最好的老师。

适当学习方法和技巧,教会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汲取更多所必需的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的知识也同样在变;学会做事,就是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团体意识,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学会创新,就是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创造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的观念和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新事物、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和生活中的现象;学会健体,有个健康的身体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用良好的身体素质去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心理调节方法,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事业、对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谈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办
高校面临的亟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山东力明学院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中心任务,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入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教书育人:在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只有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高校办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否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

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学校党委明确要求全校各级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兼职人员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为目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各级党团组织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按照“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开设了4门必修课和若干选修课。

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单纯由教师进行课堂正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改为正面灌输与启发、引导和学生参与相结合,综合运用听、说、读、看、写等方式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课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的教材。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

为此,学校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

我们在2003年组织的学生深入三峡库区农村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活动、在2004年组织的“小平同志故乡行”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能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效果,都起到了明显成效。

二、服务育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问题大多是由实际问题引发的。

为此,我们把教育人与服务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建立大学生导师制。

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我们将以往教师重“教”、重“管”而不重“导”的模式,改变为以“导”为主,突出个性化、亲情化的模式,在学生中建立了导师制。

每个年级将学生分为若干班,每个班又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1—2名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指导。

“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导师制使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了育人的目的。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压力特别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

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以心理咨询、“心理绿色通道”等为载体,以“心理剧社”、“叶子心灵网”为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德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了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园区文化活动。

为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和更丰富的大学生活,同时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我们开辟了“园区学生课余文化广场”,举办了一系列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活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等。

通过园区文化活动,学校的育人氛围更浓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建立特殊群体帮扶制度。

一是对困难学生的帮困助学制度。

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贷、减、免、勤、资、补”为一体的助学制度,从学生入学时的“绿色通道”,到学生进校后的奖学金发放、贷款、减免学费、校内外勤工俭学、学校社会捐资助学、困难学生补助制度等,给贫困生以全面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二是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学校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确定为“一把手工程”,由党委书记、校长负总责,各学院也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完善了“以市场为导向、网络化为手段、基地化为渠道、专业化为目标,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

三、管理育人: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了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科学管理、亲情育人,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直接领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校长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了学校、学院领导接待学生日制度。

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并由学生自己制订了《学生自律委员会章程》。

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为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出台了师德建设实施意见,建立了师德和业务考核制度,要求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要求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求后勤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把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实绩列为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养管理机制。

一是抓好骨干力量队伍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学校党委按照选拔、培养、管理和提高相结合的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攻读学位、挂职锻炼等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是抓好兼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队伍建设。

学校除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外,还根据工作需要按班级配备了兼职班主任,建立了严格的班主任考核办法。

三是重视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食堂、校园文明等的教育管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