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自由观和康德自由观之比较
价值多元论与普遍主义的困境——伯林的自由思想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
价值多元论与普遍主义的困境——伯林的自由思想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伊赛亚·伯林是战后自由主义者中一位非常独特的思想家。
他是著名的自由主义者,他的《自由的两种概念》一文,被誉为“一篇货真价实的‘自由主义宣言’”,并被列为战后“自由主义获得‘复兴’的标志之一”[1](p85);但是,他对思想史上的一些非自由主义的浪漫主义者却情有独钟,其思想的旨趣也与自由主义的某些传统大相径庭。
他用价值多元论为自由主义提供了新的基础,但他的理论却又在根本上动摇了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性质,甚至动摇了自由价值的优先性。
探讨伯林思想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冲击,对于认识自由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和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价值多元与自由选择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也是其倡导的首要的价值。
但是,为什么要倡导个人自由?或者为什么个人自由是首要价值?其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这是自由主义思想家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然而,就是在这个基本问题上,不同的思想家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回答。
在洛克等自然法学派那里,自由是基于人性的天赋权利。
在密尔等功利主义者那里,自由是促进认识发展、实现个人幸福和道德进步、推动社会进步的功利要求。
在斯宾塞那里,自由则是促进个体与社会进化的进化规律的要求。
而哈耶克认为,“主张个人自由的依据,主要在于承认所有的人对于实现其目的及福利所赖以为基础的众多因素,都存有不可避免的无知。
”[2](P28)罗尔斯把个人自由优先性的理由归结为人的两种道德能力,即正义感和形成一种善的观念的能力。
[①]这些思想家除了斯宾塞从进化规律出发以外,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是用某种不变的人性为自由提供理由,并从而证明自由价值的普遍性的,只是不同人对不变的人性是什么有不同理解罢了。
伯林与上述的论证方案都不同,他为个人自由提供的理由主要是价值多元论。
伯林的价值多元论,是针对长期统治西方思想传统的价值一元论提出来的。
所谓价值一元论,就是认为,第一,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必然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第二,这类真理的发现必然有可靠的途径;第三,这些正确的答案,彼此必然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其《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和平论》等著作中,具有很高的思想独立性和理论深度。
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和平等原则:康德认为个人应该被视为最终目的,而不是手段,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赋予自由权利。
他把自由权利看作是自然权利,个人应该有权自由地思考、言论和行动,自由才是个人能够追求幸福的基础。
康德还主张平等原则,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和权利保护。
二、社会契约论:康德认为权利来自社会契约,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必须同意遵守一定的规则以换取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规则包括法律、道德和国际法等,而政府的职责就是维持社会契约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三、民主制度:康德支持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认为自由和平等不能在专制政治条件下实现。
他主张民主政治制度,认为民主政治能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情感,并使政府的决策更加公正、有效。
四、世界和平:康德强调世界和平问题,认为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合作和友好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武力。
他主张建立一个国际秩序和法治体系,以解决国际冲突和促进国际合作。
他还提出了“永久和平”的理念,认为通过教育、道德和文化交流可以达到此目的。
总之,康德的政治思想强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和民主制度,以及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哲学和国际关系学具有重要启示和影响。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康德哲学中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揭示其深层含义和哲学价值。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概念作为康德哲学的核心,体现了其对人的理性、道德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对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在康德看来,自由不是简单的无拘无束,而是与理性、道德紧密相关的概念。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人类超越自然、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
因此,康德将自由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认识自由,即人类通过理性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自由;其次是道德自由,即人类在道德实践中遵循自己内心的法则、实现自我完善的自由;最后是实践自由,即人类在实践中运用自由意志、实现自我决定的自由。
本文将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详细阐述康德自由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自由的本质和价值,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康德自由概念的第一层次:先验自由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第一层次被称为先验自由(transcendental freedom)。
先验自由是康德整个道德和形而上学体系的基础,它首先被理解为纯粹理性的自由,是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条件限制的自由。
先验自由的核心在于其绝对性,即它不依赖于任何经验世界的现象,也不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这种自由超越了因果关系的束缚,意味着理性主体能够不受外在强制和内在必然性的限制,独立地做出选择。
在康德看来,先验自由是纯粹理性的一种本质属性,它保证了人类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先验自由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形而上学中关于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困境。
康德认为,如果我们完全受自然法则的支配,那么我们的行为就无法真正称得上是自由的。
相反,如果我们拥有先验自由,那么我们就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保持对世界的超越性,从而真正实现自由。
西方大学理念
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评析张岂之1,谢阳举2①(1.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2.西北大学环境哲学暨比较哲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摘要:在西方历史上,康德首次提出了近代理性化大学理念,为现代大学的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洪堡的大学理念实际上是康德大学理念的实践。
以后,纽曼提出了通识教育和智育是大学之本质的理念。
二战前后的贾斯珀,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存在哲学为基础的大学理念,其最突显之处在于强调大学应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整体性。
二战后的美国在大学理念上颇有建树,虽声调不一,但总体上是力求实现人的发展,其指导思想是现代人文主义。
关键词:大学理念康德纽曼贾斯珀中国大学的历史比较短,才100余年。
在西方,欧洲中世纪就有大学,后来逐渐向近代大学转变。
开始是意大利和法国,随后是英国和德国,至少从20世纪开始,美国后来居上,已建成全世界瞩目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的大学不能不受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
这就需要对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进行一些评析。
本文的“大学理念”相当于“大学教育哲学”范畴。
一、康德:大学的理性化在历史上,第一个对现代大学的学术目的、性质和秩序给出理念层次上规定的,可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nuel kant,1724—1804)。
有关内容见《学部冲突》(也可译为《学科之争》)。
该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哲学部与神学部的冲突”;第二部分是“哲学部与法律部的冲突”;第三部分是“哲学部与医学部的冲突”。
这三个部分完成于不同的时间。
作为一位哲学家,康德声称纯粹哲学必须探讨三大难题,即我能知道什么(形而上学);我应当做什么(道德哲学);我能希望什么(宗教哲学)。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第一个问题;《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第二个问题,并为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可是从批判理性出发,将性质上如此不同的问题放在一起解决,显然步履维艰。
因此就有“两个康德”,一个是理性的康德,他反对任何虚假独断的教条,他说只有在受必然规律统治的物质世界,人类才能认识自然,纯粹理性不能证明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另一个是非理性的康德,承认有理性无能为力的精神世界,有不可思议的物自体世界,从道德至善上讲,有必要相信上帝的存在,必须要讲灵魂不死,相信意志自由。
浅谈柏林的两种自由
目录目录 (1)浅谈柏林的两种自由 (2)[摘要] (2)[关键词] (2)一、产生的背景 (2)二、伯林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含义 (3)三、对柏林的自由观的思考 (4)3.1内在困境 (4)3.2一些关于柏林自由观的思考 (5)四、结语 (6)参考文献: (6)浅谈柏林的两种自由[摘要]自由作为西方政治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一直为学者们探讨的关键之所在。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由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伯林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种,他极力推崇消极自由。
然而消极自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 都引起很多的批评与争议。
[关键词]自由;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一、产生的背景伯林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提出并非首创,在伯林之前的康德、拉吉罗都曾经明确提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但康德的自由用的是 freedom,必须指出的是freedom与liberty在伯林这里是通用的。
”①贡斯当的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论述给伯林以启示。
贡斯当认为由于城邦规模小,人口数量有限,奴隶制度为自由公民提供了大量闲暇的时间,从而古代人能够享有古代人自由。
古代人自由是指以雅典城邦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为典范,其本质是“积极地且经常地参与集体权力”。
古代人的自由可以使得公民充分参与政治生活,使分享主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制度,每个人经由这种政治权利的行使,能够体验到参政所带来的主人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一种爱国情操。
但是古代人没有个人自由概念,人仅仅是机器,他的齿轮与传动装置由法律来规制。
而现代人的自由是指现代人享有一系列受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个人权利。
现代人的自由充分保障了个体的自由权力,每个人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前提下,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自我满足。
但是现代自有欠缺一种权力效能感受,古代自由比较刺激,属于一种行动的愉悦。
贡斯当认为,古代人的自由在于以集体的方式直接行使完整①刘振丽《伯林的两种自由》(《云梦学刊》第31卷第6期)2010年11月的主权,古代人也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完全服从是和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但是古代人的所有私人行动都受到严厉的监视。
马克思自由观对康德伦理学的超越
马克思自由观对康德伦理学的超越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十八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伦理学理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人格”观念和“绝对道德律”的理论,被认为是现代道德哲学的一大突破。
对康德伦理学的超越并非停留在康德自身那一时代之内,而是在后来的哲学发展中得到了深刻的发展和超越。
特别是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的自由观念,对康德伦理学提出了挑战和超越。
康德的伦理学主要体现在他的两部重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
他认为人有道德能力,并且要根据理性的指引来行动,这就是“人格”的观念。
康德强调人的自由意愿在道德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道德行为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所产生的后果,而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意愿、动机和原则。
他提出了“无条件的道德律”(绝对道德律)的概念,即人应当根据理性内在的意愿来行动,而不是根据外在的因果关系。
马克思是十九世纪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驱动的。
在马克思看来,康德的道德哲学是超越不了社会历史和经济现实的。
他指出,康德的伦理道德观忽视了社会现实对个体的影响,而人的道德行为和选择是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权力制约的。
马克思开始超越康德的伦理学,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观。
马克思认为康德对自由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自由,即个体在道德行为中的自主意志和自由选择,而忽视了实质上的自由,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
对于马克思来说,真正的自由并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意志,而是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地位。
他开始挑战康德伦理学对自由的理解,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和选择是受到社会历史和经济现实的影响的。
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的自由并不是理性的自由选择,而是受到社会关系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自由选择往往是虚假的,因为他们只能在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之下进行选择。
论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1958年10月31日,以赛亚•伯林在在牛津大学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就职演说,这就是著名的《两种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
该文随后被印成单行本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即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与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
这种区分在学界产生了热烈的讨论,成为二十世纪政治哲学的经典论题。
伯林在文章一开始便意味深长地指出,思想观念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说:“令人惊讶,因为在近代历史上,也许从不曾有这么多人——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观念以及生命,被狂热的社会与政治学说所改变,有时甚至被猛烈翻搅。
”纵观二十世纪,这句话对于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两次世界大战、意识形态冲突等事件,可谓真实的刻画。
经济学家凯恩斯亦有名言:“…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正确也罢,错误也罢,其力量之大,常人往往认识不足。
事实上可以说统治这个世界的舍如此之思想几无他也。
实干家们,自信可在相当程度上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者,往往已沦为某一个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奴隶。
掌权的狂人们,自称可从虚空里听获神音天意者,其狂悖骄妄则常常是从几年前尚存学界的某个不入流学者的思想中提炼浓缩而成。
”【邹恒甫译自《通论》第四章】一、消极自由的概念作为政治哲学家的伯林最为著名的贡献就是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正是集中阐述了这一问题,《两种自由概念》遂名扬天下,当之无愧地被喻为当代政治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单篇论文。
不过,最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却不是伯林。
“消极自由”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一贯立场。
从霍布斯以降,密尔、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大卫.休谟、杰里米.边沁等英国古典政治思想家皆倡导“消极自由”的概念,即免除强权干涉或法律限制的自由(伯林称唯有霍布斯与边沁是最为纯粹的消极自由主义者)。
而“积极自由”的观念也古已有之,从卢梭、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到马克思等欧陆思想家皆属于这一思想传统,最早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则是T. H. 格林【T.H.Green,1836~1882】[1]。
自由主义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一、群己权界。 学者必明乎己与群之权界,而后自繇之说
乃可用耳 。 二、自由的实现。 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繇者人亦自繇,使无
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 曰人得自繇,而必以他人之自繇为界 。
三、中国近代自由的倾向。
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 急,而所以去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 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 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群己并生,则 舍己为群。
严复与穆勒的差异
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最重要的衍变 就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被纳入了自由主义 的核心范畴,严复始终从个人与群体的关 系来解释和定义自由主义。在穆勒及其它 功利主义个人主义那里,个人的权利和自 由是第一位的,只有当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妨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时,群体才通过契 约的方式来制衡个人。
二、自由并不能排斥社会担当意识。
西方自由主义的三大基点
个人 民主与法律:制度 多元主义
会的功利也随之增加。
“公共利益是由个人利益组成的,离开了个 人利益就没有公共利益。个人利益是社会 利益的基础,损害个人利益也就是损害公 共利益。……惟有个人利益是现实的利益, 不能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个人自己的幸 福。”
社会的最终价值只能是个人的幸福和个性 的自由发展,所有社会行为的最终目标都 是为了确保一切人的行为完全独立的自由。 政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最大多数人的 最大幸福,惟有通过最大限度地增进个人 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一 欧美自由主义
边沁 穆勒Mill《群己权界论》,又可以称为密尔
的《论自由》 柏林《自由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卢梭 康德: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黑格尔: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世界的发 展顶点就是自由的实现。
洪堡特的著作
洪堡特(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一般指威廉·冯·洪堡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生于德国波兹坦(Potsdam),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也是著名的教育改革者、语言学者及外交官。
对古典学的产生也起了重要作用。
1819年后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洪堡特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著有《论爪哇岛的卡维语》。
中文名:威廉·冯·洪堡外文名:Wilhelm von Humboldt 国籍:德国出生日期:1767年6月22日逝世日期:1835年4月8日主要成就: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代表作品:《论爪哇岛的卡维语》等人物简介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年6月22日—1835年4月8日),生于德国波兹坦(Potsdam),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也是著名的教育改革者、语言学者及外交官。
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是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哥哥。
洪堡生长于柏林的泰格尔,1787年与之后成为知名科学家的兄弟亚历山大一起进入现今的奥德法兰克福欧洲大学,一年过后两人又一同转学至哥廷根大学,一直到1790年两人才分别展开自己的生涯。
洪堡1819年辞去公职,此后一直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研究,直到1835年辞世为止。
人物思想1792年,威廉·冯·洪堡在青年时代既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与在魏玛的其他追随启蒙运动的朋友们不同。
他系统地研究了如何建立社会和国家的问题,以及如何在现实中确定和划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他更倾向于康德的思想,更着重于研究古希腊。
1791年他在致弗里德里希·冯·根茨(1764-1832年)的一封信里就谈到1789年法国革命后的法国宪法,这封信以《由法国新宪法所想到的关于国家宪法的若干设想》为题,发表于1792年的《柏林月刊》上。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巨人之一。
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对自由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康德的哲学体系、自由的概念以及自由思想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康德的自由思想。
一、康德的哲学体系康德的哲学体系以他所称之为“转向”的哲学思路为基础。
在他之前,哲学主要集中在客观世界的研究,而康德则以主体性为出发点,关注人类理性的能力和限度。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既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具备道德判断的能力。
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自由是理性的体现。
在康德看来,自由是人类理性的一种伦理要求,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二、自由的概念康德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他独特的理论。
他将自由分为两个层面:自然自由和道义自由。
自然自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欲望和动机行动的能力。
康德认为,自然自由并不等同于道义上的自由,因为人们的欲望和动机可能是不理性的。
在自然自由中,人们受到各种欲望、动机和冲动的驱动,容易受到外在条件的限制。
而道义自由则是指人们根据理性的原则和道德法则进行行动的能力。
康德认为,道义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只有当人们行动的动机是理性的、合乎道义的,才算是真正地自由。
在康德看来,道义自由是通过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实现的。
三、自由思想的意义康德的自由思想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对于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理性的原则来行动,而不是受到欲望和动机的驱使。
这种自由思想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对待和解决问题。
康德的自由思想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主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个人尊严和自主权,即使受到外在限制,也应当根据道义自由来进行选择和行动。
这种思想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构和人权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康德的自由思想也引发了对道德自由的思考。
伯林的自由论
自由观:
伯林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 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 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 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 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 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做...... 的自由” (Liberty to)。
相比之下,积极自由尽管推动了人的能力的 提高,刺激了人的欲望,但随着人的能力提 高和对社会资源支配力的强化,人自身的自 由度却越来越小,日益受外在力量约束,失 去了自我,失去了自主。 这就是20世纪的自由发展落入困境的原因 之所在。要寻求人的自由发展的出路,必须 在消极自由的理念和思路上进行探讨。
作者简介:
以赛亚· 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 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 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 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 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 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汀等参与了普 通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 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 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 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 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
这个人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真理,我们因 为党派偏见或者因为对理性的狭隘理解而难 以倾听的真理。他告诉我们道德的悲剧性与 复杂性,告诉我们相互冲突的希望可能导致 的不幸。但是他也向我们提供另种希望:如 果我们能公正地坚持这种复杂性,这种悖论, 并在同情的理解中调和那些不可公度的道德 之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便不难相处。 ——查尔斯· 泰勒
评论与影响: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兴盛中,柏林的著作起到了特殊 的重要作用。它激发了持续、昂扬更是富有启发性 的辩论。它涉猎广博,既有磅礴的历史感,又有鲜 明的现代情怀,在当代学术进展中使政治思想突然 变得令人激动并充满乐趣。 ——罗纳德· 德沃金 平等的公民各有其不同的因而也是不可公度、 不可调和的善的观念,伯林的这个毕生信念,对自 由主义来说是核心性的。 ——约翰· 罗尔斯
康德艺术哲学的自由观
康德艺术哲学的自由观自由的问题历来是西方哲学家关注的焦点,自由概念更是其思想学术界讨论的核心话题,在理论上得到最为深刻的研究,在古典哲学中代表人物便是康德-后又黑格尔。
康德对于自由的探讨被列入《实践理性批判》部分,和时空观一起组成批判哲学的三大主线。
康德所讲的广义自由与必然性相对立,而狭义的自由是指人的自由意志。
一、自由的概念康德对自由的定义。
所谓广义的自由,是指虽然决定列表以某种方式移动,但这种决定性的力量来自于列表内部,可以说是内因。
这说明单子不受外力的约束和趋势,所以他是自由的。
或者说自由意味着某样东西变成了它注定要变得畅通无阻的样子。
狭义的自由被认为是指人在道德实践中摆脱自然规律的约束,摆脱肉体本能,按照自己一贯的自由意志的普遍规律行事。
广义自由的理论是先验自由,这是狭义自由实践的基础。
具体来说,从先验自由(认知层面)、实践自由(实践层面)和自由感觉(心理层面)三个层面来界定自由的概念。
(一)、先验自由-认识层面,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先验自由是从自由的二律背反(世界是只有自然因果性-必然性,还是只有自由因果性?)中倒推出来的。
既如果自由不是先验的,而是受机械的因果律左右的,那么如果无限向上追溯,总会有关第一因存在,而对它我们无法解释。
因此我们必须假设存在一种纯粹自发的因,而不再有其他别的原因,以此来解释世界。
这个因的产生就是(一种不受自然必然性约束的)自由,由它自发地开启了一个时间序列事件,一个因果过程的起点。
具象到个人,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理论,“世界”这个词具有两层意思,既可以是物自体的本体,也可以是现象(经验)世界。
康德通过互换概念,以此为解决问题的钥匙,说世界有自由因,指的是物自体世界,说世界没有自由因,指的是经验世界。
自由和自然因果可以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可以不对立存在。
现象界的自由可能是物自体世界的必然,反之也有可能。
对于一件事情的发生,可能有两个原因,一种是自由原因,一种是自然原因。
[整理版]价值多元论与提高
·伦理学·价值多元论与进步3宫 睿自以赛亚·伯林提出“两种自由概念”以来,价值多元论一直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热议的一个话题。
在伯林那里,价值多元论首先是针对现实政治的反思;它抗拒以单一价值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的价值一元论主张,进而捍卫自由主义的政治制度。
在伯林为我们提供的价值多元论版本中,价值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 )是它的一个核心主题,即不同价值之间不存在一个可通约的标准,不同的价值无法也不能划归为一种单一的价值。
正是依据这个主张,柏林捍卫一种多元的善的观念,进而将其与自由主义互为支撑。
这一不可通约性的观念,也为后来围绕着价值多元论的各种观点所共享。
支持价值多元论的论者自不必多说,他们均将不可通约性的观点作为抗拒价值一元论的基础性论题,而对于价值多元论持有异议的论者,也恰是针对不可通约性来试图维护一种单一性价值的基础地位。
但是,在伯林以及其他一些价值多元论者的论述中也存在着另一个特征,即将各种不同的价值不仅描述为不相同的、无法为单一的价值所归属的,而且认为在它们之间存在本质性的冲突,不同的价值构成了相互排斥的关系。
价值多元论的这一特征可以被表述为不可相容性(incompatibility )或是价值的冲突性。
正是通过这种价值冲突性的论题,一些多元论者强调价值的不可兼得,进而为选择以及相应的舍弃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于是,关于价值多元论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描述。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价值多元论的理解应当以哪一个特征为其核心?进而,应当坚持哪一种价值多元论?本文正致力于解答这些问题:在第一部分中,说明价值多元论就其本质来说,只能蕴含价值的不可通约性特征,价值的冲突性不能成为它的一个必要的构成要素;在第二部分中,将集中分析价值的不可相容性,说明价值的冲突性只能看做是外在的情景因素的结果,而不能看做是基于价值本身的内在属性;在第三部分中,将提出一种区别于目的论的或目标设定的进步观念,通过它来证成以不可通约性为本质的价值多元论,同时拒斥以价值的不可相容性为核心的价值多元论。
哲学中的不同哲学流派和思想家
哲学中的不同哲学流派和思想家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意义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哲学流派和众多的思想家,他们对于哲学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本文将介绍哲学中的一些不同流派以及其中的一些著名思想家。
一、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它将人的存在置于关注的中心,强调个体的自由、责任和意义。
其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
他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但同时也承担着无法逃避的责任。
他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认为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中,而后才去定义和创造自己的本质。
萨特的代表作是《存在与虚无》。
二、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它主张只有通过实证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知。
其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是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他提出了“反证法”,认为科学理论并不需要通过证明来验证,而是通过不断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证伪来逐渐接近真理。
波普尔的代表作是《科学的逻辑》。
三、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根本的,意识和精神都是由物质的发展演化而来。
其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推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
他的代表作是《资本论》。
四、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强调理性思维和推理的哲学流派,它认为人类的知识和真理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而获得。
其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康德提出了“启蒙”的理念,鼓励人们摆脱不成熟和依赖的态度,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思维。
他的代表作是《纯粹理性批判》。
五、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弗兰克福学派创立的,它批判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压迫,并寻求解放和解放的途径。
其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是德国哲学家范·哈贝马斯。
他提出了“通讯行动”和“理想中心”等概念,强调人们通过公共对话和理性协商来实现真正的民主。
自由的实现——浅谈康德的自由观
为人有向 善的一面也有 作恶的可能, 因为人具有两重性。 人的两重性其实是基于世界的两重性形成的。从认识论的 角度出 康德把世界分为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经过人的先 发, 天 形 式整理的 感性杂多所构成的, 为人们所能认识的就是现象世 界, 而在现象世 界之后, 人们无法认识的 是本体世界, 体世 物自 界。 人作为世界上的存在, 也有同样的区别, 分为现象存在的和 作 为物自 存在的, 说感性世 体 或者 界的 人和 理智世界的人。 作为 这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并非实际存在两个世界, 而是从不同的角 度 理解而得) 需要服 从不同的规则: “ 第一, …… 他是感性世界的 成员, 服从自 法则, 然 是他律; 他是理智世界的成员, 服从 第二, 只 理 性法则, 而不受自 然的影响……” 可以看出, 【 1 所谓的 感性世
界, 其实就是指人们的日 常生活 世界, 而服从理性法则的 世界, 就 人的意志也有了 两重性。 从他的理论中寻出 思想理路来。 他的 康德通过对“ 意志” 是道德的世界。基于这种人的两重性, 自由 和 作为感 性世 界的 存在, 人的意志 往往会受到欲望的影响。 作为 理 “由 自 权利” 关系的 的 理解, 来实现个人全面的自由 。他的自由 理 智 世界的 人只从自 存在 “ 由的理念来思维他自 己的意志的因果 论 建立在他对于 人的 两重性的理解的 基础上。 性” …。可见, 人的意志受外界的 自然欲望的影响, 同时又是自 人的两重性
收 稿 日期 :0 5 2 8 2 0 —1 —0
由的。对于 人的 自 的 “ 由” 理解就是建立在这样的 基础之上。 二、 自由” 对“ 的理解 学 者柏林把自 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基于他自 己对 于自由 解, 的理 他把康德的自由 归为积极自由, 因为他认为康德 要 求人的自 自 律, 由规定, 强调意志的自 会导 由, 致政治对 个人的 过分干预。 柏林认为这种自 观反对消极自 会带来严重的 由 由, 后 果。但 康德在《 权利论》 又写到: 中 “ 任何人仍然可以 是自 的, 由 尽 管 我对他的自 非常无所谓。这似乎又是一种消极的自由 由 ” 。其 实 这两种理 解都是有偏差的, 而康德的自由把这两者完美地统 在一起。
柏林的自由观和多元主义价值观.doc
柏林的自由观和多元主义价值观196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自由四论》。
该书收录了伯林最著名的论述自由问题的四篇论文,即二十世纪的政治观念历史的不可避免性两种自由概念和穆勒与人生的目的。
这四篇论文集中概括了柏林的自由思想,他提出的著名观点包括: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划分、多元主义自由的观点。
伯林对自由概念的分析将人们对自由的思考引向深处,它不仅对传统的自由概念造成了冲击,其观点也引发了学术界的深入争论和探讨,对于西方政治理论特别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由四论》因此成为20世纪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一、柏林的自由观(一)重新审视自由概念伯林在《二十世纪的政治观念》中谈到了自由在20世纪的尴尬处境。
新的世纪,人们对于国家的看法发生着重大变革,特别是积极的国家观念在人文主义的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潮流的强力推动下逐步深入人心,国家力量被作为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伯林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了重新审视自由概念的命题,为什么在追求和扩大自由的进程中,人们的自由反而逐步萎缩和消失;公共力量在维护社会自由和个人自由时,能否因保障个人自由而剥夺个人自由的一切空间;如何建构真正合乎自由理念的社会制度。
这些疑问也由当时其他自由主义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提了出来,它是打上20世纪政治现实烙印的具有新的内涵的命题。
在《历史的不可避免性》中,伯林又对各种历史决定论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言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存在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机制在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走向和进程,并使历史的发展沿着某种统一的模式向前演进,最终走向某种完美和谐的状态。
历史的演进必然都通过一条道路走向历史的终点,存在着一种最高级的完美的社会状态是历史发展的目的,历史通过什么样的道路怎样演进到历史的最终目的这一过程,是已经由某种历史规律决定了的,历史的发展是在历史必然性下向前推进的。
对柏林《自由论》中“两种自由概念”的反思
对柏林《自由论》中“两种自由概念”的反思作者:段俊沽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1期段俊沽【摘要】柏林是二十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其对两种自由观念的阐释,对西方传统自由理论的批判和继承,多元论价值观的整合与创新。
他对两种自由概念的提出,在当代自由主义思想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开创了新的自由主义时代。
自由概念的理解问题是自由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争论焦点之一。
【关键词】柏林自由论消极自由积极自由自由一、自由与不自由1、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建构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它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受到人们的普遍的关注。
柏拉图认为,自由是理性驾驭灵魂中的激情和欲望,康德认为,自由是指意志除了道德法则以外再不依靠任何事情而言的,“自由就是自律”是康德的核心思想之一。
贡斯当界定古代的自由是指公民能够取得什么样的自由,以及个人自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赋予。
柏林最重要的贡献则在于其细致地划分与阐述了自由的概念,其最核心的含义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免于……”的消极自由,而是“去做……”的积极自由。
2、什么是不自由。
柏林认为,“消极自由”的核心含义是不存在外在干涉与强制。
“消极自由”的人可以被理解为“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前提下,一个人能够不被别人阻碍的行动,并且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以及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
密尔以及洛克也说到,“必须确保存在一个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的领域,否则人的自然能力将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柏林在《自由论》中指出,有些人将自由与实现自由的能力相混淆。
只有当你被人为地阻止达到某个目的的时候,才能说缺乏政治权利或自由。
纯粹的没有能力达到某个目的不能叫缺乏政治自由的牺牲品。
二、柏林的自由观——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柏林在表达消极自由时,消极自由的概念就是个体自由的做他想做的事情,不被别人或别的群体的干涉,个体的行动范围和他的行动的目标不受别的力量的干涉和挤压。
消极自由强调的是选择自由,个人自由的权利需要得到国家的保障和个人的承认,国家赋予个人的权利的大小和执行程度等,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接受和开化的程度等都决定了消极自由的范围。
历史各时期自由观详述
自由观自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真理之一。
在人类对自由的历史探索中,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家对自由的理解各有不同。
1.古希腊思想家自由观。
古希腊人最先明确表达个人自由的理想。
尤其是雅典人。
当雅典的将军在远征西西里处境极端危难的时刻,他让士兵牢记,他们是在为一个使他们“不受限制地决定自己所喜欢的生活”的国家而战,也就是为自由而战。
其次,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而把握了这些本原,人就能把握自由。
2.中世纪神学家的自由观。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
认为人获得自由的途径就是信仰上帝。
3.近代欧洲哲学家的自由观a.斯宾诺莎,他用理性主义的观点来批判“神学家”的观点。
他将自由与必然性联系起来,一个人如果完全受情欲的支配,那就必定会成为自然必然性的奴隶,行动也就没有了自主权,归根到底,人的自由是了解自然的必然性,遵从理性的指导而生活。
b.卢梭,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c.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哲学为自由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康德指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者,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约,没有自由可言;但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则能摆脱自然必然性的制约,因而人在道德领域是绝对自由的,所以道德法则最终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
他将人的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并分之来论述。
d.黑格尔继承了些康德的自由思想,将“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统一起来。
将目的和历史必然性引入自由。
两个核心论点即:一是自由是人之本性;二是人类的进步是自由不断实现的过程。
4.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实践的哲学,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容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发展。
1实践自由观所谓实践自由观,即认为人的自由源于人的劳动实践,是人依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自身所取得的成果。
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1)"先验的自由"在理论理*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2)"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践理*"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derfreieWillkur)和"纯粹实践理*"的自由即"自由意志"(derfreieWille),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0血
因果 性来考 察 , 其实是 落入 了“ 必然性 ” 的境 况 中去 了, 我们也许 可 以不受 他人 意志 的束缚 在 法律框 架 中做 某事 , 那 也有可 能仅仅 是 出于 自我最 基 本生 但 理 的本 能 , 比如 保 生全 生 等 , 只 不过 是 一 种 出 自 这 自然必然性 的行为 , 有何 “ 自由” 言 ?伯林 的“ 可 消极 自由” 还只是 在经 验层面 上对 后果 的强 调 、 控 。 掌 而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4 7 2 1 )6 o 1— 5 17 — 4 x(0 0 0 一 0 9 0
一
般说 ,就 没有 人或 人 的群体 干 涉 我 的活动 而 言 ,
我是 自由的。……就 是一 个人能 够不被别 人阻碍 地
伯 林① 人 的哲 学 倾 向 是 比较 重 视 实 际 经 验 , 本
的形 式 中。康德 的 自律 即 自由使 自由有 了道 德价 值 , 显人类 的尊严 , 凸 虽然不 太关 心现 实后 果 , 但是 大大拓
宽 对 自 由概 念 的 理 解 深 度 和 广 度 。 关 键词 : 极 自由: 积 消极 自由 : 性 理
中图分类 号 : 5 6 1 B 1. 3
行 动 的领 域 ,如 果别 人 阻 止 我 做 我本 来 能 够 做 的 事, 那么 我就 是 不 自 由的 ; 果 我 的不 被干 涉 地 行 如 动领 域被 别人 挤压 至 某种 最小 程度 , 我便 可 以说 是 被 强 制 的 , 者说 , 处于 奴 役 状 态 的 … …只 有 当 或 是 你被 人 为地 阻止达 到 某个 目的 的时候 , 才 能说 缺 你 乏政 治权 利 或 自由。 ”] 但 是 谈到 能/ 【 1 不能 的 问题 , 若是 不谈 人 的 自由意 志 ,即康 德一 黑格 尔 所谈 的 自 由观 。 是一 味 地 说别 人 干涉 、 制 与否 和 法律 框 只 强 架等 等 ( 律 框 架 的 变动 性 , 代 有 的权 利 现 在 不 法 古
概 念作 为一 种有指 导作 用的普 遍概念 。他 的定义 如
下 , ‘ ed m和 l et’我 在 同一 个 意义 上使 用 这 “f eo r ir ( b y 两 个 词 )的政 治 含义 中 的第一 种 ,遵 从许 多先 例 ) (
我 将 称作 ‘ 消极 自 由 ’它 回答 这个 问 题 : , 主体 ( 个 一 人 或 人 的群体 ) 允许 或 必须被 允 许 不 受别 人 干 涉 被
( 海社 会 科 学 院 哲 学所 , 海 2 6 0 ) 上 上 30 2
摘 要 : 林 划 分 的 两 种 自 由概 念 是 没 有 根 据 的 , 学说 内部 也 是 歧 义 层 出 , 伯 其 消极 自由 并 不优 于 积 极 自
由, 谈 不上是 真正 的 自由 , 裂 两者无 助 于认识 真 正 自由。这都 是站 在 经验主 义 立场上 看待 自由问题 , 更 割 所 以排 斥理性 和 自由的关 系。 而不追 求 自由背后 的超验 价值 , 自由也是 没有价 值 内涵 的 , 只是停 留在 最低 级 也
地 做他 有 能 力做 的事 、 为他愿 意 成 为 的人 的 那个 成 领 域 是什 么 ?第 二种 含义 我将 称作 ‘ 积极 自 由 ’ 它 , 回 答 这 个 问题 : 么 东 西或 什 么 人 , 决定 某 人 做 什 是
这 个 、 为这 样 而 不 是做 那 个 、 为 那样 的那 种 控 成 成
一
反对 玄 想 、 思辨 、 条 的理 论倾 向 , 大 程度 是 继 承 教 很 了英 国经验 主 义传 统 。他很 快就 将 自由定 义在政 治
自由 的层 面 ( 为 自 由可 以罗 列 清楚 , 至 可 以 开 因 甚 出一 张 表现 为权 利 的 自由种 类清 单 ) ,但他 仍 想 从 其 中提 炼 出“ 极 自 由/ 消 积极 自 由” 种经 典 的 自 由 两
收 稿 日期 : 0 0 1 —1 21-0 0
作 者 简 介 : R 4 1 8 -) 安 徽 安 庆人 ,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哲 学 所硕 士 研 究生 , 究 方向 为 西 方 哲 学 、 治哲 学 。 张 _  ̄( 9 2 , 上 研 政
・
2 0・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定有 , 反之亦 然 ) 那就很 难把 问题说 清楚 。同样 , 。
伯林还 认 为可 以在 经验 的层 面 把 “ 能够 不被 别 人 阻
碍 地行 动 的领域 ” 分 为 言论 自 由 、 划 宗教 自 由 、 财产 权 等 等 , 都 是最 低 限度 的个 人 自由 , 这 个 界定 这 但 似 乎缺 乏历 史维 度 , 比如 古代 人 要 的就 是最 基 本 的 生存权 , 吃饱 穿暖 , 如 不被杀 死 , 天这 些权 利 再 怎 今 么 高扬意 义 似乎 不大 , 竟现 代 人 已经 脱离 了 那个 毕 时候 的一些 限制 了 ( 生产 力 水 平低 下等 因素 ) 。那 么, 今天 孜孜 以 求 的某 些 自由权 利 可能 在今 后看 来 也 没有什 么太 大 意 义 , 对 自 由的界 定 是变 动 不居 他 的, 用康 德 的观点 来考 察 不过 是 在 自然 因果 性之 上 的社 会关 系中来考 察 , 没有 运 用理 性 上升 到 自由 还
第 1 第 6 2卷 期 2院 学 报
J u n l f Hu n s a ie st o r a o a g h n Un v r i y
Vo11 . .2 NO. 6 De32 0 ( 0l .
伯林 自由观和康德 自由观之 比较
张 文 俊
制 或 干 涉 的 根 源 ? 这 两 个 问 题 是 明 显 不 同 的 . 管 尽
对 它们 的回答 有可 能是 重叠 的 。” J 认 为 “ 极 【眇他 l 】 消 自由”就 是 个 人能 够不被 别人 阻碍 地行 动 的 领域 . 就 是 不 受他 人意 志干 涉 的 自 由 , 当然 这 需要 法 律 的 保 护 。简 单地 说就 是“ 于 …… ” 自 由, 免 的 他说 “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