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斑筛选

合集下载

蓝白斑筛选的判定标准

蓝白斑筛选的判定标准

蓝白斑筛选的判定标准
1. 观察分布情况:蓝白斑应呈现散在分布,非对称生长。

边缘清晰,形态多样,单个斑块直径通常在0.5-2 cm范围内。

2. 颜色特征:蓝白斑通常呈现蓝灰色或青白色。

色泽均匀或不均匀,有时可能有棕黄色、黑色或红色的斑点。

3. 病变表面:蓝白斑表面一般光滑但可以有微小鳞屑存在。

斑块边缘可能呈现结节状、锯齿状或不规则形状。

4. 加压反应:在加压后,蓝白斑一般不会发白。

5. 包围细纹:蓝白斑周围往往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网或短细小毛细血管基底密度提高,可呈现明显的辐射状经走形态。

6. 生长变化:蓝白斑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可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监测其生长变化是判断其恶性程度的重要参考。

7. 病变周围皮肤:蓝白斑周围健康皮肤无明显异常,否则可能相关恶性变化。

请注意,这只是一份一般性的蓝白斑筛选判定标准,对于具体的个案,应当由专业医生或皮肤科专家进行全面评估和确诊。

蓝白斑筛选步骤

蓝白斑筛选步骤

1.取目的基因DNA10ul,加入到100ul的感受态细胞中,轻轻混匀,并置于冰上放置30min。

2.将感受态细胞于42 ℃水浴中热休克90s后迅速置于冰上放置2min。

3.加入800ulLB液体培养基(-AMP),37 ℃,200r/min摇菌液60min。

4.将摇菌后的转化菌液3000rpm离心3min,吸取LB液体上清液700ul弃除,留200ul液体在离心管内,轻轻吹打沉淀,然后取每组连接反应转化原液取200μl+40ul X-gal溶液+4ulIPTG溶液混匀,用无菌玻棒均匀涂布于筛选培养基上,37℃下培养半小时以上,直至液体被完全吸收。

5.倒置平板于37℃继续培养12-16小时,待出现明显而又未相互重叠的单菌落时拿出平板。

放于4℃数小时,使显色完全。

6.用无菌枪头挑取白色单菌落接种于含Amp 50μg/ml的5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下振荡培养12小时。

简述蓝白斑筛选原理

简述蓝白斑筛选原理

简述蓝白斑筛选原理蓝白斑筛选(Blue-WhiteScreening)是基因工程中使用的一种筛选技术,它可以用来从一组大量的基因突变体中快速、准确地筛选出特定功能的基因。

蓝白斑筛选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筛选方法,它可以以有效的方式找出相互作用的基因,用以改变和改造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于酶分离的筛选原理,它依赖于非致死突变体(non-lethal mutants)在培养基中,能同时质粒和细菌等发酵。

质粒是细菌中含有外源DNA的结构,细菌的发酵则可以促进外源DNA 的形成,以及表达其中的基因,通过细菌来将外源DNA移植到变异体中。

在蓝白斑筛选中,主要使用的是不同培养基来筛选特定基因突变体。

一般来说中使用的是一种细菌拆分物质,如X-Gal,作为筛选试剂,当突变体发生变异时,它会在培养基中形成蓝色结晶,而正常突变体则形成白色结晶。

因此,通过对变异体和正常突变体进行比较,可以筛选出特定功能的基因。

现在蓝白斑筛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研究,用以识别潜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和筛选出活性受体,特别是在研究蛋白质功能、分子和细胞机制,以及药物开发等方面,它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这一筛选技术也可以更加快捷、准确地筛选出相应的基因,这一点在研究目的及实验时间的考虑上尤其有帮助。

尽管蓝白斑筛选技术已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它并不是完美的。

例如,由于该技术依赖于酶的稳定性,它的敏感性受到很大的限制。

此外,蓝白斑筛选所筛选出来的基因也有可能与该蛋白质没有实际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成本效率问题,实验过程复杂,耗时较长,实验材料价格昂贵,可靠性较低,结果也有可能存在误差,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实验材料和操作方法等因素。

至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蓝白斑筛选技术的原理。

要了解该技术的实际运用,还需要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和实验,以期能更好地利用蓝白斑筛选技术,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蓝白斑筛选名词解释

蓝白斑筛选名词解释

蓝白斑筛选名词解释蓝白斑筛选(blue-white selection)是一种用来筛选融合过表达的目的基因的方法。

它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筛选携带特定基因型的细胞克隆。

蓝白斑筛选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种称为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的酶来区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克隆和不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克隆。

β-半乳糖苷酶是一种能够水解乳糖和其类似物的酶,在无添加基因座的细胞中存在着,而在添加了基因座的细胞中则不存在。

在蓝白斑筛选中,一般会将目的基因与与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连锁或位点插入建构。

当该建构被转入宿主细胞中后,如果目的基因被激活或表达,那么lacZ基因也会被转录和翻译形成β-半乳糖苷酶。

而在加入X-半乳糖(一种受β-半乳糖苷酶水解的物质)后,带有lacZ基因的细胞会产生蓝色的反应物,形成蓝斑。

因此,只有带有目的基因的细胞才会出现蓝斑。

通过蓝白斑筛选,研究人员可以快速、高效地筛选出携带目的基因的细胞克隆。

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克隆:蓝白斑筛选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鉴定克隆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并确定目的基因的定位以及克隆的纯度。

2. 蛋白质表达:通过蓝白斑筛选,可以筛选出表达目的蛋白的细胞克隆,从而方便研究人员进行蛋白质的表达和纯化。

3. 基因表达调控:蓝白斑筛选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及筛选出调控因子。

4. 化学物质筛选:通过蓝白斑筛选,研究人员可以筛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物质,从而研究其对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影响。

总之,蓝白斑筛选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工程技术,通过利用β-半乳糖苷酶对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进行筛选,为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基因表达调控等多个领域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方法。

蓝白斑——精选推荐

蓝白斑——精选推荐

蓝白斑筛选原理....蓝白斑筛选是重组子筛选的一种方法:是根据载体的遗传特征筛选重组子,如α-互补、抗生素基因等。

现在使用的许多载体都带有一个大肠杆菌的DNA的短区段,其中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调控序列和前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

在这个编码区中插入了一个多克隆位点(MCS),它并不破坏读框,但可使少数几个氨基酸插入到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端而不影响功能,这种载体适用于可编码β-半乳糖苷酶C端部分序列的宿主细胞。

因此,宿主和质粒编码的片段虽都没有酶活性,但它们同时存在时,可形成具有酶学活性的蛋白质。

这样,lacZ基因在缺少近操纵基因区段的宿主细胞与带有完整近操纵基因区段的质粒之间实现了互补,称为α-互补。

由α-互补而产生的LacZ+细菌在诱导剂IPTG的作用下,在生色底物X-Gal存在时产生蓝色菌落,因而易于识别。

然而,当外源DNA插入到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无α-互补能力的氨基端片段,使得带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

这种重组子的筛选,又称为蓝白斑筛选。

如用蓝白斑筛选则经连接产物转化的钙化菌平板37℃温箱倒置培养12-16hr后,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

蓝白斑筛选问题1:做蓝白斑筛选只见白斑,不见蓝斑,该如何做?解决方案:(1)做空白对照,将没有进行重组的宿主菌直接接入含有IPTG和X-gal LB琼脂糖平板在37℃下培养17小时以上以便显色。

显色后将平板置于4℃两小时,蓝色会加深。

如果正常显色,说明试剂,培养基及菌没有问题,如果不能正常显色,更换试剂重新配置培养基或者接入新的菌种,再次培养,确保空白对照结果正确。

(2)若空白试验结果正确,用牙签挑取白色菌落,进行PCR扩增,同时设立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

阳性对照为经测序确认含有相同大小插入片段的重组菌落,阴性对照为经测序确认为不含插入片段的空载质粒菌落,空白对照为不加模板的PCR体系。

PCR扩增产物通过非变性PAGE条带分析,确定是否重组,即PCR扩增后的反应液中加入2μl的6×上样缓冲液,混匀,上样至已预电泳的10%非变性PAGE加样孔中,200V电压电泳后,取胶至EB液中染色30min,最后在紫外灯下数码照相。

蓝白斑筛选

蓝白斑筛选

蓝白斑筛选原理(入门级)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因工程常用的重组菌筛选方法。

野生型大肠杆菌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物质5-溴-4-靛蓝。

有色物质可以使整个培养菌落产生颜色变化,而颜色变化是鉴定和筛选的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设计适用于蓝白斑筛选的基因工程菌为β-半乳糖苷酶缺陷型菌株。

这种宿主菌的染色体基因组中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突变,造成其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失去正常N段一个146个氨基酸的短肽(即α肽链),从而不具有生物活性,即无法作用于X-gal产生蓝色物质。

用于蓝白斑筛选的载体具有一段称为lacz'的基因,lacz'中包括:一段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编码α肽链的区段;一个多克隆位点(MCS)。

MCS位于编码α肽链的区段中,是外源DNA的选择性插入位点,但其本身不影响载体编码α肽链的功能活性。

虽然上述缺陷株基因组无法单独编码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但当菌体中含有带lacz'的质粒后,质粒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和菌株基因组表达的N端缺陷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具有与完整β-半乳糖苷酶相同的作用X-gal生成蓝色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即α-互补。

操作中,添加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以激活lacz'中的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在含有X-gal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中菌落呈现蓝色。

以上是携带空载体的菌株产生的表型。

当外源DNA(即目的片断)与含lacz'的载体连接时,会插入进MCS,使α肽链读码框破坏,这种重组质粒不再表达α肽链,将它导入宿主缺陷菌株则无α互补作用,不产生活性β-半乳糖苷酶,即不可分解培养基中的X-gal产生蓝色,培养表型即呈现白色菌落。

实验中,通常蓝白筛选是与抗性筛选一同使用的。

含X-gal的平板培养基中同时含有一种或多种载体所携带抗性相对应的抗生素,这样,一次筛选可以判断出:未转化的菌不具有抗性,不生长;转化了空载体,即未重组质粒的菌,长成蓝色菌落;转化了重组质粒的菌,即目的重组菌,长成白色菌落。

蓝白斑筛选法

蓝白斑筛选法

蓝白斑筛选法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因工程常用的细菌重组子的筛选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野生型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物质5-溴-4-靛蓝。

5-溴-4-靛蓝可使整个菌落产生蓝色变化。

在经人工插入外源基因后,突变型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被插入的外源基因切断,无法形成完整的β半乳糖苷酶,故不能对无色化合物X-gal进行切割,菌落呈白色。

蓝白斑筛选在指示培养基上,未转化质粒的菌落因无抗生素抗性而不能生长,重组质粒的菌落是白色的,非重组质粒的菌落是蓝色的,以颜色不同为依据直接筛选重组克隆的方法。

这种重组子的筛选,称为蓝白斑筛选。

如需更多关于“蓝白斑筛选法”的相关信息,建议查阅基因工程学相关书籍。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
类:生物科学蓝白斑筛选是 重组子筛选的一种方法: 是根据载体的遗传特征 筛选重组子,如α-互补、抗生素基因等。现在使 用的许多载体都带有一个大肠杆菌的DNA的短区 段,其中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调控序 列和前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在这个编码区 中插入了一个多克隆位点(MCS),它并不破坏 读框,但可使少数几个氨基酸插入到β-半乳糖苷 酶的氨基端而不影响功能,这种载体适用于可编 码β-半乳糖苷酶C端部分序列的宿主细胞。因此, 宿主和质粒编码的片段虽都没有酶活性,但它们 同时存在时,可形成具有酶学活性的蛋白质。
• 这样,lacZ基因在缺少近操纵基因区段的宿主细 胞与带有完整近操纵基因区段的质粒之间实现了 互补,称为α-互补。由α-互补而产生的LacZ+细菌 在诱导剂IPTG的作用下,在生色底物X-Gal存在 时产生蓝色菌落,因而易于识别。然而,当外源 DNA插入到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几乎不可避免 地导致无α-互补能力的氨基端片段,使得带有重 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这种重组子的筛选, 又称为蓝白斑筛选。如用蓝白斑筛选则经连接产 物转化的钙化菌平板37℃温箱倒置培养12-16hr后, 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

蓝白斑筛选重组子的原理

蓝白斑筛选重组子的原理

蓝白斑筛选(Blue-White Screening)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筛选具有特定基因重组的细菌克隆。

该方法主要基于重组子在启动子和报告基因的作用下产生的酶活性差异,从而区分含有重组子的白色克隆和未含重组子的蓝色克隆。

具体的原理如下:
启动子:蓝白斑筛选使用的载体含有一个启动子,该启动子在正常情况下会驱动报告基因(如lacZ基因)的表达,产生蓝色产物。

报告基因:报告基因通常是lacZ基因,它编码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

在正常情况下,β-半乳糖苷酶会催化特定底物(如X-gal)的水解产生蓝色产物。

重组子插入:当重组子(待测基因片段)插入到启动子和报告基因之间时,会影响启动子的正常功能。

插入的重组子可能会阻止启动子与报告基因的结合,导致β-半乳糖苷酶无法表达。

筛选过程:将含有重组子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转化到宿主细菌中。

随后,在含有特定底物(如X-gal)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

如果细菌中存在含有重组子的克隆,则无法产生蓝色产物,显示为白色斑点。

而未含重组子的克隆则可以产生蓝色斑点。

通过蓝白斑筛选,可以快速鉴定并筛选出含有特定基因重组的克隆。

该方法在分子生物学中广泛应用于克隆筛选、基因定位和蛋白质表达等领域。

蓝白斑实验汇总

蓝白斑实验汇总

载体pGEMZ在β-半乳糖苷酶(lacZ)的α-肽编码区内具有多克隆区域。

在重组质粒中插入片段使α-肽失活,可在指示平板上通过颜色筛选鉴别。

不带有插入片段的载体,表达有功能的β-半乳糖苷酶,所用的宿主菌在染色体或附加体上缺失掉lacZM15基因,导致内源α-肽失活。

载体pGEMZ或其它含lacZ基因的α-肽互补细菌,具有β-半乳糖苷酶的ω片段,所得功能β-半乳糖苷酶(α-肽加ω片段)将底物X-Gal转化为有颜色的产物,得到蓝色菌落。

在载体pGEMZ的多克隆区域,克隆上插入片段导致α-肽编码区的破坏,使β-半乳糖苷酶失活,得到白色菌落。

α-肽编码区读码框内小的插入片段产生浅兰色菌落,因β-半乳糖苷酶只是部分失活。

重组质粒转化到合适的菌株中(JM109,DH5α),然后涂布到含0.5mMIPTG, 40ug/mlX-Gal指示平板上。

可将50ul的X-Gal和100 ulIPTG贮液直接加入到平板中,扩散到整个平板中,在37oC保温30分钟使液体扩散。

IPTG溶于水中,贮液浓度为100mM,X- Gal溶于DMF,贮液浓度为50mg/ml。

IPTG和X- Gal需分装后保存在-20 oC,可保存2-4个月。

①Xgal(5-Bromo-4-chloro-3-indolyl-b-D-galactoside)是一种人工工合成的、无色的乳糖类似物;②b-半乳糖苷酶与Xgal显色反应是通过b-半乳糖苷酶能把无色的化合物Xgal分解成半乳糖和一个深蓝色的物质5-溴-4-氯靛蓝;③lacZ的a肽互补:a-肽(lacZ’ )是b-半乳糖苷酶N端的一段氨基酸片断(11-41氨基酸),lacZ只有在a-肽形成4聚体的状态下才有功能。

若受体菌lacZ 突变(lacZ?M15),b-半乳糖苷酶基因的氨基端有缺失(缺失a肽),不能形成4聚体的活性酶,不能分解Xgal 。

如受体菌株JM系列、TG1、TG2、XL1-blue、XS127、XS101、KK2186、MV1184、DH5a等。

蓝白斑筛选名词解释

蓝白斑筛选名词解释

蓝白斑筛选名词解释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用于检测DNA序列特异性的技术。

其原理基于DNA序列中存在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点,通过引入特定的引物和限制性内切酶,将待检测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并在PCR产物中筛选出含有目标DNA序列的片段。

在蓝白斑筛选中,引物通常设计为含有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点的短序列,在PCR反应中与模板DNA结合,产生特定长度的PCR产物。

这些PCR产物可以被用于进一步筛选目标DNA片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常会采用含有蓝/白色选择标记的载体质粒进行转化。

其中,蓝色选择标记表示载体质粒未被插入目标DNA片段,而白色选择标记则表示质粒已经被插入了目标DNA片段。

通过将PCR产物与载体质粒共同转化到宿主细胞中,可以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转化后细胞进行筛选。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抗生素和
X-gal(5-bromo-4-chloro-3-indolyl-beta-D-galactopyranoside)等染色剂,可以筛选出含有目标DNA片段的细胞。

在含有目标DNA
片段的细胞中,质粒已经被插入,因此表达白色选择标记;而未插入
目标DNA片段的细胞则表达蓝色选择标记。

总之,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可靠、高效的DNA序列特异性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遗传学等领域。

蓝白斑筛选原理doc

蓝白斑筛选原理doc

蓝白斑筛选原理 doc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用的基因克隆筛选方法,其原理是根据重组DNA分子中是否含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来筛选蓝白斑菌落。

下面将详细介绍蓝白斑筛选的原理、操作流程和优缺点。

一、蓝白斑筛选原理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于重组DNA分子在细菌培养基上产生蓝色或白色斑点的表型特征进行筛选的方法。

在含有X-gal(5-溴-4-氯-3-吲哚-β-半乳糖苷)的培养基上,携带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分子会产生蓝色斑点,而没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分子则产生白色斑点。

因此,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可以快速、简便地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分子。

二、蓝白斑筛选操作流程1.转化:将目的基因与质粒DNA进行连接,得到重组DNA分子。

2.转化子培养:将连接产物导入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并在含有X-gal的培养基上培养转化子。

3.筛选:在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颜色,筛选出产生蓝色斑点的转化子,即为阳性克隆。

4.验证:对阳性克隆进行DNA和蛋白质水平上的检测,确认目的基因是否正确连接在质粒上,并验证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

三、蓝白斑筛选的优缺点1.优点:(1)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单个重组分子;(2)操作简便:只需观察菌落颜色即可判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3)成本低廉:使用的试剂和设备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2.缺点:(1)可能出现假阳性:由于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有些非重组分子也可能产生蓝色斑点;(2)需要使用抗生素或其他选择压力:为了筛选出重组分子,需要使用抗生素或其他选择压力来抑制非重组分子的生长;(3)无法确定目的基因的方向:无法通过蓝白斑筛选确定目的基因在质粒上的方向;(4)不适用于大规模筛选:在大规模筛选时,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

四、蓝白斑筛选的应用范围蓝白斑筛选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和表达载体的构建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克隆和表达的基因。

此外,蓝白斑筛选也常用于文库的筛选、突变体分析和基因定位等研究领域。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简单、快捷、灵敏度高且成本低廉的基因克隆筛选方法。

[工作]蓝白斑筛选

[工作]蓝白斑筛选

简介蓝白斑筛选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因工程常用的重组菌筛选方法。

野生型大肠杆菌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物质5-溴-4-靛蓝。

有色物质可以使整个培养菌落产生颜色变化,而颜色变化是鉴定和筛选的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编辑本段适用方面设计适用于蓝白斑筛选的基因工程菌为β-半乳糖苷酶缺陷型菌株。

这种宿主菌的染色体基因组中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突变,造成其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失去正常N段一个146个氨基酸的短肽(即α肽链),从而不具有生物活性,即无法作用于X-gal产生蓝色物质。

用于蓝白斑筛选的载体具有一段称为lacz'的基因,lacz'中包括:一段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编码α肽链的区段;一个多克隆位点(MCS)。

MCS位于编码α肽链的区段中,是外源DNA的选择性插入位点。

虽然上述缺陷株基因组无法单独编码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但当菌体中含有带lacz'的质粒后,质粒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和菌株基因组表达的N端缺陷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具有与完整β-半乳糖苷酶相同的作用X-gal生成蓝色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即α-互补。

操作中,添加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以激活lacz'中的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在含有X-gal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中菌落呈现蓝色。

以上是携带空载体的菌株产生的表型。

当外源DNA(即目的片段)与含lacz'的载体连接时,会插入进MCS,使α肽链读码框破坏,这种重组质粒不再表达α肽链,将它导入宿主缺陷菌株则无α互补作用,不产生活性β-半乳糖苷酶,即不可分解培养基中的X-gal产生蓝色,培养表型即呈现白色菌落。

实验中,通常蓝白筛选是与抗性筛选一同使用的。

含X-gal的平板培养基中同时含有一种或多种载体所携带抗性相对应的抗生素,这样,一次筛选可以判断出:未转化的菌不具有抗性,不生长;转化了空载体,即未重组质粒的菌,长成蓝色菌落;转化了重组质粒的菌,即目的重组菌,长成白色菌落。

感受态制备、蓝白斑筛选

感受态制备、蓝白斑筛选
感受态制备、蓝白斑筛选
目录
• 感受态制备 • 蓝白斑筛选 • 感受态制备、蓝白斑筛选的应用 • 感受态制备、蓝白斑筛选的发展趋势和展

01
感受态制备
感受态细胞介绍
感受态细胞
指经过特定的处理,使其处于最容易接受外源 DNA的状态的细菌细胞。
特点
具有高度的转化能力,能够将外源DNA分子高效 导入细胞内。
基因表达
通过感受态制备和蓝白斑筛选,可以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 并在受体细胞中实现基因的表达,生产所需的蛋白质或酶。
基因编辑
利用感受态制备和蓝白斑筛选技术,可以对基因进行定点突变、敲除 或敲入,实现基因的精确编辑。
在基因突变和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突变体筛选
通过感受态制备和蓝白斑筛选, 可以快速筛选出含有突变基因的 克隆,研究突变对基因功能的影 响。
利用荧光蛋白作为筛选标记,通过荧 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提高筛选的 灵敏度和特异性。
报告基因系统
开发新型报告基因系统,如β-半乳糖 苷酶、绿色荧光蛋白等,用于监测细 胞表达和筛选。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微孔板筛选
利用96孔或384孔微孔板进行大规模 筛选,提高筛选通量。
液滴数字PCR
利用液滴数字PCR技术,对单个细胞 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实现高通量筛选 。
感受态细胞的质量检测
转化效率检测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和不同转化条件下的转化效率,评 估感受态细胞的质量。
细胞活性检测
通过观察细胞的生长曲线、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检测 细胞的活性。
重复性检测
在不同时间点重复进行感受态制备,观察制备结果的 一致性。
02
蓝白斑筛选
蓝白斑筛选原理
•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通过菌落颜色变化进行基因表达筛选的方 法。在含有X-gal和IPTG的LB培养基上,野生型β-半乳糖苷酶 可以将无色底物X-gal分解为蓝色产物,而β-半乳糖苷酶基因 缺失的菌落则呈现白色。通过观察菌落颜色变化,可以筛选 出含有重组质粒的白色菌落。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判定标准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判定标准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及判定标准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快速筛选和检测目标基因或质粒。

它基于大肠杆菌在蓝白斑筛选培养基上形成蓝白斑的特性,通过观察菌落颜色来判定是否含有目标基因或质粒。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是基于基因重组和底物转化。

在蓝白斑筛选中,质粒被嵌入到大肠杆菌中,同时携带了一段插入片段(可以是目标基因)。

质粒还含有启动子和转录终止序列,它们能够控制目标基因的表达。

当质粒成功转入大肠杆菌中后,细菌将表达质粒中的目标基因。

在蓝白斑筛选培养基中,含有两种底物:X-α-gal和IPTG。

X-α-gal是一种人工底物,它在存在产物酶(β-萘乙酸葡萄糖苷酶)的情况下会形成蓝色产物,而无产物酶的菌落则为白色。

IPTG是一种人工诱导剂,能够激活质粒中的启动子,促进目标基因的表达。

通过将含有插入片段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进行培养,可以形成包含目标基因的细菌菌落和不含目标基因的菌落。

在蓝白斑筛选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肠杆菌菌落的颜色来判定是否含有目标基因。

通常,蓝色的菌落代表含有目标基因的细菌。

这是因为质粒中的目标基因能够被转录、翻译为产物酶,进而将X-α-gal转化为蓝色产物。

而白色的菌落代表不含目标基因的细菌。

这是因为没有目标基因的质粒无法产生产物酶,无法将X-α-gal 转化为蓝色产物。

蓝白斑筛选的判定标准主要是根据菌落的颜色进行判断。

除了蓝色和白色,还可能会出现其他颜色的菌落,这些菌落大多是由于其他基因突变导致的。

因此,判断蓝白斑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

蓝白斑筛选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基因工程中,蓝白斑筛选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快速鉴定具有目标基因的细菌,从而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重组细菌株。

此外,蓝白斑筛选还可以用于检测DNA序列的一致性,帮助鉴定目标序列的正确性。

总之,蓝白斑筛选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观察大肠杆菌菌落的颜色,可以快速判断是否含有目标基因。

蓝白斑筛选的原理是基于大肠杆菌在特定培养基上形成蓝白斑的特性,判定标准主要是根据菌落的颜色进行判断。

蓝白斑筛选

蓝白斑筛选
根据这个特性,科学家在α-肽的氨基酸 加了一个多克隆位点(MCS),如图中 的黄色楔形。将改造过的α-肽DNA编码 片段插入到质粒中,构建载体。当目的 基因插入到多克隆位点中,α-肽就变成 图A细胞所示,不能与细胞的β-半乳糖 苷酶突变体结合恢复功能。而如果没有 基因插入多克隆位点,也就是空载情况 下,α-肽能与细胞中的β-半乳糖苷酶突 变体互补而恢复功能(如细胞B所示)。
种连接有染料的底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 苷),生成半乳糖和一种不溶于水的蓝色色素。
背景
科学家发现,lacZ基因删掉一段(删掉 后的突变体命名为lacZΔM15)后编码的 突变体β-半乳糖苷酶是没有功能的,当 被删掉的一段(命名为α-肽)与 lacZΔM15同时在一个细胞内表达的时候, 他们可以组合重新恢复功能。这个过程 叫α-互补。
质粒载体:需要含有α-互补克隆的MCS,如 pGEM-T, pUC18 and pUC19和pBluescript。
炫酷的蓝白斑筛选
Contents
简述
原理
注意事项
背景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因工程常用的重组菌筛选方法 细菌的乳糖操纵子(lac)包含一个叫lacZ的基因,它编码的蛋白 是β-半乳糖苷酶。乳糖操纵子可以被乳糖或者乳糖类似物IPTG给 激活,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严格的来说,IPTG是与lac阻遏物 结合,让它失活来启动lac的表达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降解一
注事项
对照:用空载体转化平板,板子上的所有克 隆应该都是蓝色。证明IPTG和X-gal都没有问 题。
培养时间:一般平板要在培养箱中至少培养 16-20小时才可以让细菌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 从而菌落才能变色。如果平板上的所有克隆 子都是白色,这往往是不正常的。

简述蓝白斑筛选的基本原理

简述蓝白斑筛选的基本原理

简述蓝白斑筛选的基本原理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技术,它可以迅速、高效地筛选出感兴趣的DNA序列。

本文将对蓝白斑筛选的基本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一、蓝白斑筛选的概念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于质粒载体的DNA重组技术,它可以通过改变质粒载体中的DNA序列,实现对菌落颜色的调控。

蓝白斑筛选原理的核心是利用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差异,将质粒中的DNA序列与β-半乳糖苷酶编码基因lacZ结合,从而实现对菌落颜色的控制。

二、蓝白斑筛选的步骤蓝白斑筛选的步骤包括质粒载体构建、DNA重组、细胞转化和菌落筛选等。

具体步骤如下:1. 质粒载体构建:将目标DNA序列克隆到质粒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

2. DNA重组: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利用同源重组原理将质粒中的目标DNA序列与lacZ基因相连。

3. 细胞转化:将重组后的大肠杆菌进行细胞转化,使其成为能够生长和繁殖的细胞。

4. 菌落筛选:利用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差异,筛选出含有目标DNA序列的细胞,从而实现对菌落颜色的调控。

三、蓝白斑筛选的原理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将目标DNA序列与lacZ基因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对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调控,进而控制菌落颜色的变化。

β-半乳糖苷酶是一种酶,它可以将含有β-半乳糖苷酶底物的溶液转化为蓝色产物。

而在大肠杆菌中,lacZ基因可以编码β-半乳糖苷酶。

因此,当目标DNA序列与lacZ基因连接在一起时,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就会受到影响。

如果目标DNA序列中含有启动子、编码序列等功能区域,那么它就会影响lacZ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

如果目标DNA序列能够抑制lacZ基因的表达,那么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就会降低,菌落颜色就会变为白色;反之,如果目标DNA序列能够促进lacZ基因的表达,那么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就会增强,菌落颜色就会变为蓝色。

四、蓝白斑筛选的应用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技术,它可以用于筛选出含有目标DNA序列的细胞,进而实现对DNA序列的分析和研究。

蓝白斑筛选原理

蓝白斑筛选原理

蓝白斑筛选原理
1 蓝白斑筛选原理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常用的基因解码技术,它利用染料染色作为检
测特定基因的标记,并将染色物质按照其可见度进行分类,进行基因
鉴定,有效地获得并鉴定变异位点,具有检测靶基因快速、高效、精
确等特点。

一、基因分析原理
蓝白斑筛选的基因分析原理,是利用小分子染料染色作为检测特
定基因的标记,并将染料按照染色度进行分类,用以鉴定基因位点。

当特殊小分子染料结合DNA上的某些特定位点时会发生发光,因此可
以通过测量染料发光程度来确定DNA中特定位点是否在变化。

而蓝白
斑筛选就是以这一原理为基础进行筛选,从而发现新的变异基因。

二、蓝白斑筛选流程
蓝白斑筛选的处理步骤一共分成四个步骤:
1、DNA提取:首先对样本(细胞、Viurs、血液等)进行DNA鉴定,以提取需要的DNA片段。

2、添加染料:将小分子染料加入DNA溶液中,结合到特定的位置上,作为基因的标记物。

3、分级归类:检测染料发光程度,分为三类:弱、正常、强。

4、鉴定分析:通过数据比较,建立特定基因位点的变异特征,实现基因鉴定分析。

三、蓝白斑筛选应用
蓝白斑筛选用于检测和诊断基因病,比如:脑瘫、唐氏综合征、重症肌无力以及癌症治疗和指导。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昆虫育种,鉴定昆虫的遗传性状,通过蓝白斑筛选来辅助并说明昆虫的遗传性状的变化。

蓝白斑筛选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基因分类技术,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和诊断基因病,为进一步的基因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白斑筛选
作用蓝白斑筛选是一种基因工程常用的重组菌筛选方法。

原理野生型大肠杆菌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物质5-溴-4-靛蓝。

有色物质可以使整个培养菌落。

选菌蓝白斑筛选的基因工程菌为β-半乳糖苷酶缺陷型菌株。

这种宿主菌的染色体基因组中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突变,造成其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失去正常N段一个146个氨基酸的短肽(即α肽链),从而不具有生物活性,即无法作用于X-gal产生蓝色物质。

载体用于蓝白斑筛选的载体具有一段称为lacz'的基因,lacz'中包括:一段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编码α肽链的区段;一个多克隆位点(MCS)。

MCS位于编码α肽链的区段中,是外源DNA的选择性插入位点。

蓝斑虽然缺陷株基因组无法单独编码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但当菌体中含有带lacz'的质粒后,质粒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和菌株基因组表达的N端缺陷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具有与完整β-半乳糖苷酶相同的作用X-gal生成蓝色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即α-互补。

白斑当外源DNA(即目的片段)与含lacz'的载体连接时,会插入进MCS(即靶基因),使α肽链读码框破坏,这种重组质粒不再表达α肽链,将它导入宿主缺陷菌株则无α互补作用,不产生活性β-半乳糖苷酶,即不可分解培养基中的X-gal产生蓝色,培养表型即呈现白色菌落。

结果实验中,通常蓝白筛选是与抗性筛选一同使用的。

含X-gal的平板培养基中同时含有一种或多种载体所携带抗性相对应的抗生素,这样,一次筛选可以判断出:【1】未转化的菌不具有抗性,不生长;
【2】转化了空载体,即未重组质粒的菌,长成蓝色菌落;
【3】转化了重组质粒的菌,即目的重组菌,长成白色菌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