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综述
2 脂质体简介
正是由于组成脂质体组分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因此可以通过对脂质体的处方筛选、制备工艺的优 化,从而得到理想的载药脂质体。 自从1965年,脂质体发现以来,至今已有十 个脂质体产品上市(主要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 物),其中六个脂质体制剂是静脉给药。将这些药 物制成脂质体后,最显著的特点是提高药物的治疗 指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当然,价格也菲然 (如阿霉素脂质体注射剂,约8000元/支)
多柔比星脂质体制备的原理
多柔比星为弱碱性药物,在pH7.8的条件下,多 柔比星在脂质体外膜呈分子型,可以穿过脂质体 膜。进入脂质体内部后,由于内部为酸性 (pH4.0),因此药物质子化,而质子化的多柔 比星则不能反穿过脂质体膜达到外部。因此容易 包封入内。
脂质体的分离技术
脂质体制备后,药物通常不是百分之百的包入到脂 质体内部,因此,必须采用适宜的技术将包封药物 的脂质体和游离的药物分离。脂质体的分离也是脂 质体质量评价的基础。常用的脂质体分离技术有: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与包封率
类型
多室脂质体
制备方法
振摇水化法
粒径 (nm)
1000~5000 20~50 30~110 30~50 100~400 20~200 2000~10000 200~1000
包封率(%) 包封体积 (L• mol-1)
2~20(较高) 2~4 0.1~1(低) 0.2~1.5 0.5
复乳法
将少量水相与较多量的磷脂油相进行乳化 (第一次),形成W/O乳剂,减压除去部分 有机溶剂(或不除去也可),然后加入较大 的水相进行第二次乳化,形成W/O/W型复 乳,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即得。 复乳法得到的脂质体为非同心多囊结构,更 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包封率高,并具有缓 释效果。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H
+
NH3
H O O P O O
O
C O
COO
HO
O
O
P O O
O
O
P O O
O
O
O O
O O
O
O O
R
R
R
R
R
R
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PA)
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 inositol,PI)
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 serine, PS)
脂质体的分类按结构分类多囊脂质体的结构脂质体的分类按结构性能分类特殊性能脂质体特殊的脂质材料制成普通脂质体一般脂质材料制成热敏感性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多糖被复的脂质体免疫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光敏脂质体磁性脂质体脂质体的分类按荷电性分类正电荷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中性脂质体脂质体的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静脉给药脂质体口服给药脂质体肺部吸入给药脂质体眼部用药脂质体黏膜给药脂质体外用脂质体和经皮给药脂质体局部注射用脂质体肌注关节腔脊髓腔肿瘤内等免疫诊断用脂质体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用脂质体第三节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方法逆相蒸发法溶剂注入法冷冻干燥法ph梯度法前体脂质体法干膜超声法薄膜振荡分散法薄膜匀化法薄膜挤压法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一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一、脂质体的组成
磷酸骨架
亲水的头部
磷脂 脂质体
疏水的尾部
水溶性分子(胆碱、丝氨酸等)
两条脂肪酸链, (10-24个C原子,0-6个双键)
胆固醇
脂质体的组成
HO
磷脂示意图
胆固醇的结构图
脂质体的组成
磷脂酰胆碱(PC) 中性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PE) 鞘磷脂(SM)
18第五节脂质体
四、类脂质体
• 类脂质体(niosomes)是由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与(或不与)胆固醇及其他物质构 成的单室或多室囊泡,故而亦称为非离 子表面活性剂囊泡。
类脂质体的结构示意图
○—” 代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亲水基团;“—”疏水基团
2.脂质体荷电性
• 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PA)和磷脂酰 丝氨酸(PS)等的脂质体荷负电,含碱 基(胺基)脂质,例如十八胺等的脂质 体荷正电,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脂质体表面电性对其包封率、稳定性、 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影响较大。
(三)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 • • • • • • • 1.脂质体的靶向性 (1)被动(天然)靶向性: (2)物理和化学靶向性: (3)主动靶向性: 2.脂质体的长效作用(缓释性) 3.脂质体降低药物毒性 4.脂质体能保护被包封的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 5.脂质体的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五)渗漏率测定
• 渗漏率表示脂质体贮存期间包封率的变化情况,定义 为贮存期包封量的减少与刚制备脂质体的包封量之比 • 式中Q渗——渗漏率;W总游——定期测得游离药物量; W始游——制备当时测得游离药物量;W包——制备当 时包封量;W贮——定期测得包封量
W总游 −W始游 W 包 −W 贮 Q 渗% = ×100%或Q% = ×100% W包 W包
结构简图
磷脂结构式
胆固醇(cholesterol, CH)结构图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
单室脂质体的结构图
多室脂质体的结构图
(二)脂质体的性质
• 1.相变温度 • 2.脂质体荷电性
1.相变温度
• 当升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 链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这种变化 会引起脂膜物理性质的一系列变化,可 由“胶晶”态变为“液晶”态,膜的横 切面增加,双分子层厚度减小,膜流动 性增加,这种转变时的温度称为相变温 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脂质体的介绍PPT课件
基因沉默研究
利用脂质体传递小干扰 RNA等分子,实现基因的 沉默和功能抑制。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
利用脂质体传递基因编辑 工具,如CRISPR-Cas9系 统,实现基因的精确编辑 和修复。
05பைடு நூலகம்
脂质体的挑战与前景
稳定性问题
储存稳定性
脂质体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聚 集和融合,影响其药物传递效果。
逆向蒸发法
逆向蒸发法的优点
逆向蒸发法可以制备出粒径较小 、粒度分布较窄的脂质体,且制 备过程中可以加入多种药物,制 备过程简单、快速。
逆向蒸发法的缺点
由于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可能对 药物产生影响,且制备过程中需 要控制温度和压力等参数,操作 难度较大。
其他制备方法
微射流技术
通过高压水射流将药物和脂质材料混 合在一起,形成脂质体。该方法可以 制备出粒径较小、粒度分布较窄的脂 质体,且制备过程快速、高效。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新材料
新型脂质材料如聚乙二醇脂质体、胆固醇脂质体等,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生物 相容性,提高了药物的包封率和靶向性。
新技术
纳米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流控技术等在脂质体制备中的应用,提高了脂质体 的制备效率和均一性,同时为脂质体的功能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工艺成本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需要精密的 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增加了生产 成本。
市场前景与展望
药物传递领域
化妆品领域
脂质体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在肿瘤、感染等 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脂质体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可 提高皮肤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改善皮肤状 况。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ABCD
制备方法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能导致脂质体具有不同的粒径、 电位和药物包封率,从而影响其稳定性。
介质性质
介质中的离子强度、pH值等因素可能影响脂质 体的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策略
优化脂质组成
通过调整磷脂种类、胆固醇含量等脂质组成,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改进制备方法
采用更先进的制备方法,如高压均质、超声等,以获得更稳定的脂质体。
控制储存条件
在低温、避光、适宜pH值等条件下储存脂质体,以提高其稳定性。
添加稳定剂
向脂质体中添加适量的稳定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以提高其稳定性。
05
脂质体在药物研发中作用 与挑战
药物研发中作用
提高药物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够保护 药物免受外部环境(如pH值、温 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药物的稳
超临界流体技术
利用超临界流体(如CO2)的高扩散性和低粘度特性,将 药物、磷脂、胆固醇等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减 压或升温的方式使脂质体析出。
04
脂质体稳定性评价与影响 因素
稳定性评价方法
粒径分布测定
通过动态光散射等方法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 其分布,以评估其稳定性。
电位测定
利用电位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电位,以判断 其稳定性及可能发生聚集的倾向。
制备过程演示
01
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到胶态脂质体。
02
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进行纯化。
3. pH梯度法
03
制备过程演示
利用药物在不同pH值下溶解度的差异, 将药物包载入脂质体内。
通常先将药物溶于酸性水溶液中,再 与碱性脂质体混合,通过pH梯度促使 药物包载。
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
吸收(6):脂质体与吸收.
吸收(6):
脂质体与吸收
脂质体结构,前脂尾部,亲水头部
脂质体是由类脂组成的双分子层的空心小球,类脂是一种天然表面活性剂,具有独特的亲水亲油结构.例如卵磷脂,分散在水中时会自发地形成空心的双层球,两亲分子的亲水基定向地指向空心小球的内部和其外表层,亲油基则指向双层结构的中间部分,在球的内部密封亲水的活性成分,而在双层膜的中间则可加载油溶成分.
脂质体可以软化角质,使包封物到达作用的部位,并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保湿润肤.正是由于这些优异性能,脂质体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至今欧美已有100多个新型含脂质体的化妆品上市,目前,采用脂质体包埋活性特的产品主要有:包埋beta-胡萝卜素.黄酮类.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辅酶Q10和维生素E 及其衍生物等,但是脂质体由于其不稳定性,所封率低,与配方复配难等原因.国内能将此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企业并不多见.。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卵磷脂和神经酰胺等制得的脂质体(空心),具有的双分子层结构与皮肤细胞膜结构相同,对皮肤有优良的保湿作用,尤其是包敷了保湿物质如透明质酸、聚葡糖苷等的脂质体是更优秀的保湿性物质。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人工膜。
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
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生物学定义: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
药剂学定义脂质体(liposome):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
脂质体的分类1.脂质体按照所包含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约0.02~0.08μm;大单室脂质体(LUV)为单层大泡囊,粒径在0.1~lμm。
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MIV),粒径在1~5μm之间。
2.按照结构分: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多囊脂质体3.按照电荷分:中性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正电荷脂质体4.按照性能分:一般脂质体,特殊功效脂质体组成和结构脂质体的组成:类脂质(磷脂)及附加剂。
脂质体脂质体如注射给药脂质体的粒径应小于200nm,且分布均匀,呈正态性,跨距宜小。
2、包封率和载药量包封率:包封率=(脂质体中包封的药物/脂质体中药物总量)×100%一般采用葡聚糖凝胶、超速离心法、透析法等分离方法将溶液中游离药物和脂质体分离,分别测定,计算包封率。
通常要求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达80%以上。
载药量:载药量=[脂质体中药物量/(脂质体中药物+载体总量)]×100%载药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故载药量愈大,愈易满足临床需要。
脂质体及其用于药物包装
有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脂质体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囊泡,有细胞亲 和性与组织相容性,并可长时间吸附于靶细胞周围,使药物能充分向靶细胞 渗透,因而脂质体可通过融合方式进入细胞内,经溶酶体消化、释放药物。
能降低药物毒性——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主要被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的吞噬细胞所摄取(在肝、脾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细胞 较丰富的器官中浓集),而药物在心脏和肾脏中的累积量比游 离药物低得多,从而使药物的心、肾毒性降低
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显然脂质体可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外的 稳定性,同时也会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这是由于药物在 进入靶区前被包在脂质体内,使药物免受机体酶等因素的分解。
制备脂质 体的方法
对于脂溶性的、与磷脂膜亲和力高及水溶性较好的药物,被动 载药法较为适用。 ○ 薄膜分散法、冷冻干燥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法
○ 目前利用物理靶向性设计最成功的例子是温度敏感脂质体,这种脂质体是使用具有一定的相变温 度的脂质混合物作为膜材,在肿瘤局部热疗机的作用下,当温度敏感脂质体进入肿瘤区的毛细血 管床时,脂质体达到相变温度,转变为液晶态,使脂质体中的药物迅速释放。
长效性(缓释性)——脂质体及包封的药物在血循环中保留的时间,多数要 比游离药物长得多.而且可以根据需要, 设计具有不同半衰期的脂质体作为长 效的药物载体。这种药物载体, 使药物缓慢地从脂质体中释放出来, 在细胞的 生长周期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而提高治疗指数。
脂质体_精品文档
第四节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薄膜分散法 逆向蒸发法
Te注x入t 法
去污剂分散法 钙融合法 冻结融解法
脂质体
制备方法
主动包封法 冷冻干燥法
复乳法 离心法 前体脂质体法
………..
• 一、薄膜分散法: • 方法:将类脂溶于有机溶剂中,通入氮气或减压除去有机
溶剂,在容器壁上形成类脂薄膜,然后加入含有水溶性药 物的缓冲液,通过振摇使类脂膜吸水膨胀,弯曲封闭形成 脂质体(大多层脂质体)。 • 举例:三七总皂苷脂质体的制备 • 准确称取处方量的注射用大豆磷脂、胆固醇,加适量乙醚 使其溶解并转移至250ml茄形瓶中,置25℃恒温水浴减 压除去乙醚,使脂质体在瓶壁上成均匀薄膜,茄形瓶置真 空干燥箱内真空干燥过夜,瓶内加入含处方量三七总皂苷 的磷酸盐缓冲液适量以及2粒直径为0.8mm的搅拌子, 25 ℃恒温水浴旋转洗膜1小时,得乳白色混悬液。 • 通过干膜超声法、薄膜-振荡分散法、薄膜-匀化法、薄膜 -挤压法等使薄膜法制得的大多层脂质体分散成单层或大 单层脂质体。
积百分比。 • 药脂包封比:一定质量的类脂所包封药物的质量百分比。
• (1)毒性最低、无免疫原性、无致热原性、能正常代谢和消除。 • (2)脂质体的大小、成分、表面电荷等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 (3)脂质体对亲水性和亲脂性的药物都能包裹。 • (4)制备简单 • (5)靶向分子能以最优结构与靶部位受体结合 • (6)为所包裹药物的靶向性提供新的可能性。 • (7)在载药脂质体表面结合不同的配基将药物递送到特定靶组织和靶细胞
粒径大小不均匀
体内动态 静脉给药后易被网 状内皮细胞捕获
静脉给药后可分 配进入实质细胞 ,静脉给药后血 中的半衰期长
静脉给药后易被 网状内皮细胞捕 获;体内稳定性 比MLV差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新型磷脂材料
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稳定性,能够提高脂质体 的疗效和安全性。
纳米技术
纳米脂质体具有更小的粒 径和更高的靶向性,能够 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准治 疗。
智能化技术
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脂 质体制备过程的精准控制,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个性化医疗需求下创新发展方向
定制化脂质体
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定制具有特定功能和疗效的脂质体。
03
典型药物脂质体制剂案例分析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阿霉素脂质体
将阿霉素包裹在脂质体内,可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疗效,广泛用于 治疗多种恶性肿瘤。
顺铂脂质体
顺铂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肾毒性较大。通过脂质体包裹, 可降低肾毒性,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米托蒽醌脂质体
米托蒽醌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脂质体剂 型可提高其水溶性,降低心脏毒性。
05
挑战、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当前面临挑战和问题剖析
01
02
03
稳定性问题
脂质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 中容易发生聚集、融合和 泄漏等现象,影响其稳定 性和疗效。
靶向性问题
传统脂质体缺乏主动靶向 性,难以实现对病变组织 的精准治疗。
规模化生产难题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复杂, 难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的 生产。
新型材料和技术在脂质体领域应用前景
广泛应用前景。脂质体型剂可提高生长因子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脂质体在化妆品和食品领域拓 展应用
化妆品中作为包裹活性成分载体
保护活性成分
脂质体能够包裹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防止其氧化和降解,从而保持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不能包裹物质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 膜的通透性 理化性质
膜的流动性
脂质体荷电性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
1、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脂质体
升高温度
Tc)
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链排列改变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二、脂质体的结构
双分子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 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 胆固醇分子的亲水基团相结合,形 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 排列,则形成双分子结构。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
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生物膜,在脂质体的水相和脂质双分 子层组成的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 包裹物质 脂溶性药物 定位于双分子层脂质膜间 水溶性药物 包裹在水相 两性化合物 定位在水相与膜内部交界磷脂上 在水相和有机溶剂中都不溶的物质 在两种介质中溶解性都非常好的物质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CH3
+
CH3
N
CH3
O O P O O O
(a)全饱和磷脂 (紧密排列)
(b)非饱和磷脂 (不能紧密列)
影响
R
R
磷脂酰胆碱(PC)
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
⑵ 磷脂酰乙醇胺 (phosphatid ethanolamine, PE) 特性; 头部基团小; 非饱和的PE容易形成非双层结构型 — 形成六角相(制备特殊脂质体)
HO OH HO OH O
H
+
NH3
H O O P O O
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脂质体(“liposome)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内部为水相的封闭囊泡。
Bangham等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磷脂分子分散在水相中能形成封闭的囊泡,囊泡的内相与外相均为水溶液,在双分子膜之间有一个疏水区,这种囊泡状结构就被称为脂质体。
脂质体可依其所包含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的层数,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含有单一双分子层的囊泡称为单室脂质体,粒径在0.02~0.08μm为小单室脂质体,粒径在0.1~1.0μm者为大单室脂质体。
含有多层双分子层的囊泡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在1~5um。
最初,脂质体由于它的磷脂双分子膜与细胞膜结构类似,使其具有某些与生物体相似的性质,从而作为细胞模型,用于生物膜及膜蛋白的研究。
在70年代有人根据脂质体的主要原料磷脂是细胞的固有组分,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特点,将脂质体用作药物的载体。
随后人们对脂质体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其组成、特点、种类、制备方法以及应用作一介绍。
1.脂质体的组成多种脂质和脂质混合物均可用于制备脂质体,最常用的是磷脂。
磷脂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及合成磷脂等,主要成分有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甘油,磷脂酸等。
其结构由一个离子型基团(或是强极性)的“极性端”和两条疏水性高级脂肪烃长链组成,在某一特定浓度条件下,其极性端部分与另分子的极性端相结合,非极性端与非极性端相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双分子层结构。
构成中脂质的另一种物质是胆固醇,它在膜中主要起着调节磷脂双分子膜“流动性”的作用。
当低于相变温度(脂质双分子层中脂酰基侧链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时的温度)时,胆固醇可使膜减少有序排列,增加流动性;高于相变温度时,胆固醇可增加膜的有序排列而减少膜的流动性。
2 脂质体的特点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概况脂质体有包封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在体内呈现出与药物本身不同的特点。
2.1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脂质体进入体内后,集中于肝、脾、骨髓等内皮网状系统丰富的组织,呈现被动靶向性;当脂质体经肌肉、皮下或腹腔注射后,首先进入局部淋巴结中,表现出淋巴的定向性。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脂质体的知识总结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小泡囊,也称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类脂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nm。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单室脂质体为含有单一双分子层的泡囊,多室脂质体为含有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
1.脂质体的组成、结构与特点脂质体以磷脂为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的。
其双分子层结构为:极性基团向外侧的水相、非极性烃基彼此面对面形成板层状或球状双分子层。
脂质体具有包封脂溶性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药物被包封后其主要特点有:(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2)缓释性;(3)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4)降低药物的毒性;(5)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脂质体的两个重要理化性质(1)相变温度;(2)荷电,即脂质体表面带电荷。
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形成双分子层的膜材主要是由磷脂与胆固醇(1)磷脂类: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和合成磷脂。
(2)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4.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注入法:制得的大多为单室脂质体,粒径大,不宜作静脉用。
(2)薄膜分散法(3)超声波分散法:制得的绝大多数为单室脂质体。
(4)逆相蒸发法:本方法特点是可包封的药量大,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方法的30倍,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
(5)冷冻干燥方法:使脂质体成为固体粉末。
5.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1)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脂质体的结构与细胞膜相似,能显著增强细胞的摄取功能。
脂质体与细胞的作用过程分为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四个阶段。
其中,内吞是脂质体与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
(2)给药途径:可适用便于静脉注射、肌内与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眼部给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鼻腔给药等途径。
6.脂质体的质量评价(1)形态、粒径及其分布;(2)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包封率=(包封的药量/包封与未包封的总药量) 100%载药量=(包封的药量/脂质体的量) 100%(3)突释效应或渗漏率;渗漏率=(贮存一定时间后泄漏到介质中的药量/贮存前包封的药量) 100%(4)靶向制剂评价提供靶向性数据等(5)脂质体氧化程度。
脂质体研究进展
・医学前沿・JMedRes,Dec2009。
V01.38No.12脂质体研究进展孙欣欣金楠脂质体(1iposome)亦称类脂小球,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由不溶性的具有极性的磷脂质为主要膜材并加入胆固醇等附加剂组成。
脂质体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囊泡,可长时间吸附于靶细胞周围,使药物充分被靶细胞、靶组织吸收。
将药物做成脂质体后,具有靶向性、缓释性、组织相容性与细胞亲和性、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特点。
脂质体作为新型的药物剂型可以达到提高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患者顺应性,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目的,所以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
近年来,相关人员对脂质体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现以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分类将有关最新研究作如下综述。
一、脂质体的类型根据脂质体结构中所包含的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单室脂质体粒径通常0.02~1¨m,多室脂质体粒径l一5肛m。
根据脂质体本身的特殊性,分为普通脂质体和特殊性能脂质体。
普通脂质体是由一般脂质组成的脂质体,包括小单层脂质体、大单层脂质体和多层脂质体;特殊性能脂质体是指利用某些特殊的脂质材料赋予脂质体某些特殊性能,包括长循环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磁性脂质体、前体脂质体。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目前,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薄膜法、逆相蒸发法、注入法和超声波分散法等,这些方法一般称为被动载药法,而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般被称为主动载药法。
1.薄膜分散法:将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烧瓶中旋转蒸发,使在烧瓶内壁上形成薄膜;加入含有水溶性药物的磷酸盐缓冲液,不断振摇或搅拌,即可生成脂质体,其粒径为l~5“m。
穆筱梅…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黄芩苷脂质体,以大豆磷脂(Epikumn200)为原料,作者单位:450001郑州大学药学院・20・制得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68nm,包封率为63.25%,并且体外释放具有缓释的特点。
脂质体(liposomes)
(2)薄膜-振荡分散法
制备的脂质体干膜加入缓冲液后,用 液体快速混合器振荡12min(25℃) 形成脂质体
(3)薄膜-匀化法
将薄膜-搅拌分散法制备的较大粒径脂 质体通过组织捣碎机或高压乳匀机匀 化成较小粒径的脂质体。
(4)薄膜-挤压法
薄膜法制备的大小不一的MLV连续通过孔 径0.1-1.0 μm的聚碳酸纤维膜后,脂质体的 大小分布趋于均一,单层脂质体比例增多。 例如:取pc:pa=4:1(摩尔比)用氯仿溶解, 再加入适量的α-生育酚溶解,置圆底烧瓶 中真空成膜,每摩尔脂质加入66~100μl含 5mmol/l蔗糖的PBS(PH7.4),37℃振摇2小时, 以恒速挤压通过微孔滤膜(孔径0.8 μm)。
6、前体脂质体法
前体脂质体为干燥、具有良好流动性能的粒 状产品,一旦加水水合,即可分散或溶解成 等张的多层脂质体混悬液。 如山梨醇前脂质体,山梨醇与磷脂的重量比 4.3:1混合后,置于圆底烧瓶中,旋转、加 入脂溶性药物,转动,持续蒸发直到粉末吸 附,得到前体脂质体,加水后形成多层脂质 体混悬液。
5、冷冻干燥法
将类脂高度分散在水溶液中,冷冻干燥,然 后再分散到含药的水性介质中,形成脂质体。 冻干温度、速率及时间等因素对形成脂质体 的包封率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例:维生素B6脂质体 取蛋黄卵磷脂2.5克分 散在0.067mol/l等渗的PBS(PH7.0)中,超 声处理,加适量甘露醇混匀,冷冻干燥,随 即用12.5mg的维生素B6的PBS(PH7.0)振 摇进行分散,即得到脂质体混悬液。
八、脂质体的分离技术
透析法 离心法 凝胶过滤法/凝胶渗透色层技术
1、透析法
脂质体
抗肿瘤 药物载 体 抗寄生 虫药载 体
激素类 药物载 体
抗菌药 物载体
(抗炎甾体类激素)脂质 体可富集于炎症部位,在 较低剂量下发挥疗效,从 而减少副作用。防止激素 口服失效
脂质体可迅速被网状内皮细胞 摄取,利用这一特点,可用含 药脂质体治疗RES系统疾病, 如利什曼氏病和痢疾是某种寄 生虫侵入网状内皮细胞引起病 变
脂质体
Liposomes
临床药学:吕亚青
起源
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 Standish提出,将磷脂分散在水中 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 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 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 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 1971年英国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 于药物载体。
定义
脂质体:也称为微脂粒,是一种具有靶向给药功能的新型药物制剂,是利用 磷脂双分子层膜所形成的囊泡包裹药物分子而形成的制剂。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相变温度(Tc): 磷脂都有特定的相变温度Tc,决定Tc的因素: 磷脂种类;极性基团的性质;酰基侧链的长 度和不饱和度,侧链长Tc高,链的饱和度高 Tc高。Tc以下为“胶晶态”,以上为“液晶态”; 磷脂发生相变时,“胶晶态”、“液晶态”和“液态” 共存,出现相分离,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 导致内容为泄露。
胆固醇
制备普通载药脂质体,胆固醇是必须的 添加物,用量一般为CHO:PC=0.3~1
(摩尔比)。胆固醇与PC和药物的不
同,存在最佳用量。在一定范围内,脂 质体的粒径、氧化稳定性、物理稳定性 与胆固醇添加量成正相关,超出范围时, 超过膜负荷,会造成部分脂质体破裂。
磷脂和胆固醇的组合
1,3 亲油基团;2亲水基团;4季铵盐型阳离子部分;5磷酸酯型阴离子部 分 结构特点: 双分子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胆固醇分 子的亲水基团相结合,形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排列,则形成 双分子结构。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
热敏脂质体的敏感温度取决 于所使用的材料和制备方法 ,一般在人体正常温度以上 。
热敏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物理混合法、超声波法、反 溶剂法等。
热敏脂质体的研究已经取得 了很多进展,已经在癌症治 疗、感染治疗等领域得到广 泛应用。
pH敏感脂质体
01
02
pH敏感脂质体是指在不同 pH值环境下可以发生结构变 化的脂质体,其在pH值较低 的环境下容易发生相变,导 致药物释放。这种脂质体可 以在酸性环境下实现药物的 快速释放和靶向传输。
新型脂质体的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们不断探索 新的制备方法,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 性、靶向性和载药量。
新型脂质体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系 统等疾病的治疗、诊断和药物输送方 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新型脂质体的材料研究
新型材料如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聚合物胶束等被用于制备脂质体,以 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降低毒性。
随着对病变组织特异性识别分子的深入研究,未来将开发出更多 具有高靶向性的新型脂质体。
智能化脂质体的研究
利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手段,开发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化脂 质体,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
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
将脂质体与光热治疗、放射治疗等联合应用,实现多模式协同治疗, 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05
实例分析-药物与脂质体的结 合应用
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脂质体的应用领域
总结词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疫苗研 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VS
详细描述
1. 药物传递: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 够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实现药物的靶向 传递和控释给药,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 副作用。2. 基因治疗:脂质体可以用于 基因转染,将目的基因导入到细胞内,用 于治疗遗传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3. 疫 苗研制:脂质体可以作为疫苗的载体,将 抗原物质包裹在脂质体中,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反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此外, 脂质体还可用于诊断试剂、组织工程和纳 米反应器等领域。
(2024年)脂质体完整版
2024/3/26
关键参数控制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一些关键参数,如温度、时间、 pH值、搅拌速度等,这些参数对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包封 率等性质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参数,可以制得符 合要求的脂质体产品。
10
03
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 设计与评价
2024/3/26
11
药物传递系统概述及作用机制
2024/3/26
18
05
脂质体安全性评价与 监管政策解读
2024/3/26
19
安全性评价方法及标准介绍
急性毒性试验 通过单次或多次给予动物高剂量 的脂质体,观察短期内出现的毒 性反应,以评估脂质体的急性毒 性。
局部刺激性试验 将脂质体应用于动物皮肤或黏膜 表面,观察其引起的局部刺激反 应,以评估脂质体的局部安全性 。
前景展望
3
随着脂质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有 望开发出更高效、更安全的脂质体药物,为肿瘤 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2024/3/26
16
基因治疗领域应用探索与挑战
基因载体的研究
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实现基因治疗的目的。目前,研究
人员正在探索如何提高脂质体基因载体的转染效率和靶向性。
自然代谢。
缓释性
脂质体可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 药次数。
2024/3/26
靶向性
脂质体可通过改变其组成和粒 径,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 靶向传递。
降低毒性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 可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提高治疗安全性。
13
设计策略及实例展示
设计策略
阿霉素脂质体
根据治疗需求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磷 脂类型、粒径、电荷等参数,构建具有特 定功能的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
脂质体
脂质体的修饰
长循坏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糖基脂质体 温度敏感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
二、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
(一)修饰
以聚乙二醇(PEG)作为修饰材料。 PEG的表面被柔顺而亲水的PEG链 部分覆盖,极性PEG基增强了脂质 体的亲水性,减少血浆蛋白与脂质 体的相互作用,降低被巨噬细胞吞 噬的可能,延长在循环系统的滞留 时间,因而有利于肝脾以外的组织 或器官的靶向作用。
凋亡
3
抗血管生成作用
紫杉醇在体外可以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在体内可以抑制 鸡胚尿囊膜血管的新生 ,其抑制作用在 3.5~14 nmol/L 的浓度下获 得并呈剂量依赖性 ,当紫杉醇的浓度低于 1 nmol/L 时 ,对血管和内 皮细胞无明显影响。同时 ,在试验所选定的浓度下 ,紫杉醇在体外未 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而在CAM体内试验中 ,以CAM胚胎10g计算 , 即使在最高浓度14 nmol/L 下 ,只等效于0.24μ g/ kg,相当于 70 kg 成人 16.8μ g紫杉醇的剂量 ,远远低于常规化疗剂量 ,提示紫杉醇对新 生肿瘤血管的抑制机制与其细胞毒作用无关 ,是在非细胞毒浓度下表 现出的特点。
三、肠溶胰岛素脂质体
目前,美国Enˉdorex公司研制的口服 胰岛素脂质体(Orasome),已进入 临床试验阶段
(二 )脂质体通过胞吞作用进入小肠 粘膜细胞 小肠粘膜细胞
小肠
特点: 胰岛素是大分子药物,小肠无法直接吸收。而脂质 体是一种类似于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载体,它可 以和小肠粘膜细胞膜通过胞饮和胞吞作用而融合,使 得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大分子药物胰岛素被小肠粘膜 细胞吸收,再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血液中,发挥降血 糖的作用。 脂质体包裹胰岛素后,能防止酶 的降解作用! 此外,脂质体通过与 肠道细胞膜融合或者表面吸附, 增加了胰岛素进入细胞的途径, 有助于胰岛素的稳定与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脂质体摘要: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一线化疗药物因为其毒性作用及多药耐药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而新型抗癌药物成本高昂、研发周期过长,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因此利用新的剂型如脂质体,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作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关键词:脂质体、肿瘤、靶向性、化疗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类似于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可以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主要材料是磷脂和胆固醇。
在给药系统研究领域中,脂质体非常引人瞩目,一是因为所用材料磷脂和胆固醇是生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机体内源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无毒无免疫原性;二是脂质体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细胞相似,易与细胞发生吸附、融合、脂交换、内吞而被细胞摄取;三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变形性,比相同粒径的其他类型的纳米粒容易进入病灶组织,如透过肿瘤组织的毛细血管壁进入肿瘤组织[1]。
此外,脂质体表面还很容易进行修饰,如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用对特定组织或细胞有特异结合性的配基进行修饰的主动靶向脂质体,双层脂膜掺入胆酸盐之后形成的柔性脂质体,以及掺入带碱性脂质成分制备的用于基因转染的阳离子脂质体等[2]。
通过选用合适的磷脂成分以及调整磷脂成分、胆固醇的用量比例,还可以制备pH敏感、热敏感的脂质体,利用病变局部pH、温度等的改变而在该处选择性释放药物。
大量试验证据表明,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药物毒性、减少副作用、具有靶向性、可缓释长效以减少药物剂量、具脂质体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等特点。
中药脂质体的疗效是由脂质体所包裹的中药成分所决定的,目前脂质体主要用于包裹毒性大、不稳定或吸收效果差的中药,中药脂质体在抗癌、抗菌、免疫调节、酶系统疾病治疗、镇静方面以及肝炎治疗中都有所应用[3]。
脂质体具有的独特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其具有如下特点:①靶向性。
脂质体能选择性地分布于人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俗称药物导弹。
②缓释性。
药物被包在脂质体内,在组织和血液中的扩散速率降低,药物作用的时间延长。
③长效性。
在脂质体双分子层的保护下,药物可避免氧化、降解和破坏,药物的疗效延长。
④无毒性。
脂质体膜与哺乳动物的细胞相似,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不诱发过敏反应。
⑤与细胞有亲和性。
可增加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能力,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⑥给药途径多样性。
脂质体不仅可静脉给药,也可通过皮肤、皮下、肌肉、黏膜给药,还可以将脂质体制成涂擦剂、膏剂、口服液等。
⑦可控性。
在制备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其表面的性质如颗粒大小、表面电荷等改变脂质体药物的靶向性,从而控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4]。
脂质体的基本成分磷脂的性质是决定脂质体物理稳定性、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在体内转运的主要因素。
磷脂由一个头部和两个尾部组成。
头部是磷酸与水溶性分子(R3)如胆碱等酯化而成,再与甘油的一个羟基酯化;尾部是两条脂肪酸链(R1,R2为脂肪酸的烃链)与甘油剩下的两个羟基酯化[5]。
调节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可以调节脂质双层膜的相转变温度(Tc),改变脂肪酸链的长度和饱和度都可以改变Tc通过这一原理可制得热敏感脂质体;若将R3基团换成亲水性的高分子,如聚乙二醇等,可以增强磷脂亲水端的亲水性以得到长循环脂质体。
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磷脂或胆固醇的衍生物,或者引入一些抗体或抗体片断,可以使脂质体具表面电荷或免疫特性,以形成带电荷的脂质体或者免疫脂质体。
因此,按脂质体的结构性能可将脂质体分为被动靶向脂质体和主动靶向脂质体,主动靶向脂质体由于其修饰的方法及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空间稳定脂质体(又称长循环脂质体)、糖基修饰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等;按脂质体所带电荷可将其分为阳离子脂质体、阴离子脂质体和中性脂质体。
脂质体质量与原料密切相关.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常见的是蛋黄卵磷脂和大豆卵磷脂。
前者制备的代价较高,但是稳定性较好,属于饱和链,不易氧化;后者制备相对便宜,但属于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氧化,长期保存或运输较困难。
蛋黄卵磷脂是一个混合物,主要由卵磷脂(磷脂酰胆碱,phsphatidyl cholines,简称PC)、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s,简称PE)和鞘磷脂(sphingomyelin,简称SPM)组成.精制卵磷脂中PC含量约60%,PE30%,SPM含量很少,仅占1%.本文将冷冻法与溶剂提取法结合,提取蛋黄中的卵磷脂。
得到的卵磷脂金黄色,色泽清纯、明亮为理想效果.由于温度与油脂氧化稳定性形成一定反比关系.经添加抗氧化剂Vit E和真空包装对比,真空包装为贮藏卵磷脂的较好方法。
卵磷脂在相变温度(52℃)处发生断裂.低温下,磷脂膜呈胶态,水解反应需要较高的活化能。
因此,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贮存卵磷脂[6].一般采取称量、分装、密封的办法在4℃保存/常规制备方法:旋转蒸发法、硫酸铵梯度法、注入法、二次乳化法、冷冻干燥法、脂膜法、薄膜分散法、超声分散法、表面活性剂增溶法、离心法及重建法等等。
Yang等制备了连接曲妥珠单抗(tastuzumab) 的PEG化紫杉醇免疫脂质体(paclitaxel-loaded pegy-lated immunoliposome,PIL)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研究。
肿瘤细胞对免疫脂质体的摄取量显著高于单纯的PEG 化紫杉醇脂质体(paclitaxel-loaded pegylated li-posomes,PL),也高于常用药物紫杉醇(taxol)及曲妥珠单抗与PLs的单纯混合物。
对于HER-2表达较高的细胞系如BT-474,PILs的IC50(451.3 nmol/L)低于PLs(1 645.9 nmol/L)甚至是紫杉醇(675.8nmol/L)。
同时,曲妥珠单抗-空脂质体及硫醇化曲妥珠单抗与曲妥珠单抗的抗肿瘤细胞作用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免疫脂质体表面连接的抗体具有靶向和抗肿瘤的双重功效[7]。
对荷瘤小鼠的在体实验发现,PIL在体内的组织药物浓度与血浆药物浓度之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另外,60 d后测定肿瘤体积发现,PIL组仅分别为紫杉醇与PLs组的25%与42%。
Kim等制备了偶联抗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抗体的pH敏感的脂质体(antibody-targeted pH-sensitive lipo-some,Ab-PSL),包埋抗癌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
设立Ab-PSL-gem 组(80、160 mg/kg),PSL-gem组(80、160 mg/kg),游离gem组(160 mg/kg)以及空白对照组。
以异体移植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荷瘤裸鼠为模型,定期尾静脉给药,并测定肿瘤体积。
首次注射1个月后,空白对照组肿瘤体积增加20倍,而Ab-PSL-gem(160 mg/kg)组体积只增加3.26倍(P<0.01),同时比PSL-gem(160 mg/kg)组小2~3倍。
1个月后Ab-PSL-gem组肿瘤体积不再增加,而其他组均有增加。
Ab-PSL-gem组肿瘤体积增长速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而PSL-gem 组于空白组无明显区别。
通过计算得出Ab-PSL-gem(160mg/kg)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pell nuclearantigen,PCNA)指数明显低于其他组及空白组,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检测(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显著高于其他组及空白组。
Barrajón-Catalán等将抗Her-2的单抗trastu-zumab介导载有抗癌药物蜂毒肽的脂质体(lytic im-munoliposomes with trastuzumab,AbDR)用于培养的乳腺癌细胞中,并以空白免疫脂质体及空白溶液对照,发现AbDR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其他组,细胞死亡率达30%~40%。
且抑制效果与肿瘤细胞表面Her-2表达量呈正相关。
采用ImageStream技术分析,显示AbDR组所结合细胞数显著高于DR(非免疫脂质体,lytic liposome without anti-body)组。
用荧光显微成像观察发现,在给药1~3h内,肿瘤细胞即发生溶解凋亡[8]。
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一线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多柔比星(doxorubicin)、顺铂(cisplatin)等都因为其毒性作用及多药耐药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而新型抗癌药物成本高昂、研发周期过长,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因此利用新的剂型如免疫脂质体,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作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化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的化疗药物在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较大的伤害。
而免疫脂质体可作为这些药物的载体,改变其传递方式,提高疗效,减小不良反应。
Tseng等将纯化的单抗S5A8连接到小单层脂质体表面的PEG 尾部制成免疫脂质体,包裹多柔比星后与包裹多柔比星的非靶向脂质体的药效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包裹多柔比星的免疫脂质体延长了药物在小鼠体内循环时间和小鼠的生存时间,提示用此免疫脂质体药物在淋巴瘤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9]。
另一种化疗药物紫杉醇对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它的应用。
国内有研究者采用新型偶联剂琥珀酰亚胺S-乙酰硫代乙酸脂,将抗人体大肠癌的单抗与载有紫杉醇的脂质体耦联制成免疫脂质体。
体外细胞毒实验结果显示,紫杉醇免疫脂质体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靶向专一性,对人大肠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优于普通脂质体和游离药物,IC50分别为两者的6.70和88.7倍。
抗神经胶质瘤甲氨蝶呤免疫脂质体,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较游离的甲氨蝶呤增加100倍[10]。
上述研究表明,免疫脂质体药物肿瘤杀伤性强、不良反应少主要源于脂质体表面单抗的靶向性和肿瘤组织局部药物浓度的提高。
传统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依赖于剂量,一般剂量越大就越有效,但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也越大。
通常单抗分子在连接10个左右的药物分子后就失去了活性,但单抗与脂质体连接形成的免疫脂质体却可包裹上千个药物分子,这就使得免疫脂质体能在肿瘤细胞周围形成很高的浓度。
因此,给予小剂量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文献报道实验显示,丝裂霉素免疫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优于游离丝裂霉素,而毒性只有游离药物得1/3。
免疫脂质体除包裹化疗药物外,也可作为基因片段的载体,其与基因治疗肿瘤中常常采用的病毒载体相比,有以下的优势:脂质体与基因复合过程容易;便于大量生产;因脂质体是非病毒载体,无潜在传染危险,能降解,无免疫原性;可以保护DNA和RNA;脂质体可携带基因达到特定的部位;转染过程方便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