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煤田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学习
一、聚煤盆地特征
1、聚煤盆地 (1)聚煤盆地是地史期聚煤作用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从
地貌形态泥炭层,最后被沉积物覆盖、转化为煤层。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盆地基底界面特征:
①连续沉积界面;
②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 程中,基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
★盆地形态特点:
形;
①坳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
②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沉积充填及成煤特征: ①沉陷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②盆地中部距陆源区较远,往往出现欠补偿环境; ③盆地的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可能不一致; ④坳陷型聚煤盆地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和含煤性比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1)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①概念:盆地形成之前基底岩系中已经存在的各种构造形迹。
② 基底先存构造的作用与影响:对盆地几何形态、水系样式和盆地早期的构造 格架等有重要影响,某些基底先存构造形迹也可能发生再活动,而成为成盆期同沉积构 造系的组成成分。
(2)成盆期同沉积构造:泛指盆地充填过程中对盆地形成演化起控制作用的基底 构造和影响岩性岩相和厚度分布的盆地内部低 级别构造。
梯度带。 ⑤温泉、湖泊等的线状水系分布。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5)基底先存断裂网络 ①特点:聚煤盆地基底可能被不同方位的几组断裂所切割,构成
煤田地质学(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绪论1、煤田地质学的概念它是研究煤在地壳中分布、聚集规律的科学。
2、煤田地质学简史 18 世纪后半叶,蒸气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需求。
为了寻找煤炭资源,欧洲许多国家成立了地质调查机构,进行地质找矿。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电力、冶金和炼钢等工业飞速发展,加速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大规模地质调查,发表了许多煤地质学方面的学术成果。
1924 年,德国学者波多涅发表了《普通煤岩学概论》一书。
我国煤地质学的研究起源于鸦片战争。
1922 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煤田预测工作,出版了许多区域性煤田地质著作。
目前,煤地质学发展日趋成熟,综合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煤地质学的发展仍呈现勃勃生机。
3、研究内容①成煤的原始物质和植物的堆积环境。
②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
③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类型。
④煤的物理性质。
⑤含煤沉积体系。
⑥聚煤盆地及聚煤规律。
⑦ 煤的伴生矿产资源(煤层气)。
⑧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4、研究方法结合植物学、沉积学、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理论,利用现代测试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5、学习的意义掌握煤田分布的规律,可以为预测和开发煤炭资源服务;了解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为煤的加工利用及开发新产品服务。
第一章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1、煤的概念: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
2、成煤作用的概念:从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成煤,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地球化学等一系列变化,这些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3、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化合、聚积,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转变为泥炭。
第二阶段为煤化作用阶段。
由于地壳沉降,植物死亡后形成的泥炭或腐泥埋藏于地下深处,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固结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泥炭转变为年轻的褐煤所经历的作用是成岩作用,从年轻的河面转变为老褐煤、烟煤和屋檐煤所经历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煤矿地质基础知识课件第二部分
03
随着地壳的运动和地温的升高,褐煤进一步转化成烟煤和无烟煤。这个过程称为煤的变质。
烟煤是煤的一种主要类型,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条带状结构。烟煤的挥发分含量较高,因此常用于燃烧和发电。
烟煤
无烟煤是一种较为致密的煤种,其特点是挥发分含量较低。无烟煤主要用于制造碳电极和活性炭。
无烟煤
褐煤是一种较为疏松的煤种,其特点是水分含量较高。褐煤主要用于发电和供暖。
勘探方法
采取适当的防水、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对采煤的影响,保障采煤作业的安全。
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采煤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利用
矿井环境地质
CATALOGUE
05
矿井环境地质主要包括地下水、瓦斯、煤尘、地温、地压等。
类型
具有动态性、区域性、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对采煤作业有较大影响。
褐煤
世界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特别是亚洲、欧洲和北美。中国的煤炭储量居世界前列。
世界煤炭分布
中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煤炭储量大、品质好,是我国煤炭工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煤炭分布
煤的开采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质条件、地下水文、瓦斯含量等。在开采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措施,确保安全、高效地采出煤炭。
地下水
易燃易爆,对采煤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瓦斯
具有爆炸性和污染性,对工人健康和环境均有影响。
煤尘
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影响采煤效率和工人舒适度。
地温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可能导致巷道变形和采煤工作面垮塌。
地压
地压治理
地下水治理
采用止水、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对采煤的影响。
煤尘治理
煤田地质
煤的物理性质包括: 煤的物理性质包括: 光泽、颜色、硬度、脆度,断口、比重和容重以及导电性。 光泽、颜色、硬度、脆度,断口、比重和容重以及导电性。 煤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受 煤的物理性质是在煤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 煤的物理性质是在煤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受 成煤原始物质、聚积环境、煤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成煤原始物质、聚积环境、煤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根据煤的物理性质可以确定 煤的成因类型、 煤的成因类型、宏观煤岩成分和煤化程度 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 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 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 光泽 刻划硬度 比重 导电性
泥炭沼泽中植物遗体的氧化分解作用不充分的原因 1.泥炭沼泽覆水程度的增强和植物遗体堆积厚度的增加, .泥炭沼泽覆水程度的增强和植物遗体堆积厚度的增加, 使正在分解的植物遗体逐渐与大气隔绝。 使正在分解的植物遗体逐渐与大气隔绝。 2.微生物要在一定的酸碱度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在泥炭化过 微生物要在一定的酸碱度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 微生物要在一定的酸碱度环境中才能正常生长 程中,植物分解出的某些气体,有机酸, 程中,植物分解出的某些气体,有机酸,酸胶体和微生物新陈 代谢的酸性产物,使沼泽水变酸,不利于需氧性细菌的生存。 代谢的酸性产物,使沼泽水变酸,不利于需氧性细菌的生存。 所以泥炭的酸度越大,细菌越少,植物的结构就保存得越好。 所以泥炭的酸度越大,细菌越少,植物的结构就保存得越好。 3.有的植物本身就有防腐和杀菌的成分 有的植物本身就有防腐和杀菌的成分
*成岩作用:从泥炭(腐泥)变成褐煤的过程; 成岩作用:从泥炭(腐泥)变成褐煤的过程; *变质作用:从从褐煤 → 烟煤 → 无烟煤; 变质作用: 无烟煤; 植物的有机组成 1.碳水化合物 2.木质素 蛋白质 脂类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 蛋白质4.脂类化合物 木质素3.蛋白质 是植物转变成煤的原始物质中很重要的有机组分。 木质素 是植物转变成煤的原始物质中很重要的有机组分。 煤中的氮和硫可能与植物的 蛋白质 有关。 有关。
煤田地质学
南屯煤矿井田东起峄山断层,西至马家楼断层与里彦区为界,南部以16层煤-250米水平等高线垂直划分与北宿井田为界,北部以皇甫断层与鲍店和东滩井田相接。
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倾斜宽5.2公里,面积为54.6平方公里。
矿井由原华东煤炭基本建设公司设计院设计。
井田设计地质储量33019.7万吨,可采储量21465.9万吨。
煤层为石炭二迭纪煤层,可采七层,3上、3、16上、17层全区稳定可采,6、15上、18上层局部可采。
可采煤层总厚度12.54米,其中3上、3层煤总厚8.56米(3上5.35米,3层3.21米),煤层倾角3~15°。
属低沼气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各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
矿井生产能力年产150万吨,年工作日300天,日产5000吨,矿井服务年限150年,第一水平85年。
南屯煤矿是兖矿集团下属煤矿,位于兖州煤田的南部。
煤炭储量 1.36亿吨年生产能力 240万吨建矿时间 1966年投产时间 1973年煤层状态主采煤层分为两个分层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在湖泊、海湾、浅海等地方,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一种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积岩。
煤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氢、氧、氮、硫等元素。
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煤中有植物细胞组成的孢子、花粉等,在煤层中还可以发现植物化石,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而成。
煤的成因分类主要分为由高等植物生成的腐殖煤和由低等植物生成的腐泥类,以及由上述两类混合形成的腐殖腐泥煤和腐泥腐殖煤以及残殖煤5大类。
其中以腐殖煤在地球上的比例最多,约占全部煤的95%以上。
各类煤的基本特性如下。
腐殖煤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后,其残骸堆积在空气不太充足的低地沼泽中,产生不完全的氧化分解作用(称为半败作用),随后,由于死亡植物残骸的不断堆积,它们完全与空气隔绝而氧气停止进入,这时植物残骸依靠本身含有的氧而发生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从而开始脱水、去羧基(-COOH),放出二氧化碳、水及甲烷等气体,使残骸的碳含量相对增高,氧和氢含量则逐渐减少,形成了一种凝胶状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泥炭。
02-研究生课程中国煤田地质学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2018/11/24
09:41:19
24
5.1 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和沉积体系
岩性组合分带: 华北北缘带—内蒙、辽宁主要以 陆相冲积体系发育 华北北部地带—河流体系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2018/11/24
华北中部地带—晋中、冀中、鲁西、辽宁太子河、吉林 等地太原组海陆交替相,煤层大面积分布
2018/11/24
09:41:19
14
4.2 成煤古地理(成煤环境)特征
第三纪构造古地理: 老第三纪中国东部的裂陷作用: 华北大陆裂谷系
两大裂谷系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2018/11/24
近海大陆边缘裂谷系 断裂构造控制了盆地的分布、排列方向。 新第三纪:张裂作用减弱—冲积和湖泊盆 地。
09:41:19
15
4.3 中国含煤盆地构造控制特点及盆地演化
4.3 中国含煤盆地构造控制特点及盆地演化
⑴ 海西期 (大致相当于晚古生代(D1-P2)) 华北地台和华南地台为陆表海盆地,海平面变化控 制聚煤作用,构造相对稳定,聚煤强。 ⑵ 印支期 (三叠纪—早侏罗世) 华北南侧陆缘区与华南扬子北侧陆缘区对接,拼 合,中国东部连成一片大陆,盆地以坳陷型为主或前陆聚 坳陷。 ⑶ 早燕山期 (燕山运动为整个J-K期间的构造运动) 为中国大陆聚煤作用最强的时期之一,如鄂尔多斯 J1+2 ,聚煤坳陷处于相对稳定的河流—浅水湖泊盆地发育 期,为特大型聚煤盆地。中国北方的东部也出现了小型山 间聚煤坳陷。
PartⅠ
1 中国煤田地质基础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2018/11/24
2 中国含煤地层
3 中国煤盆地构造
4 主要聚煤期煤聚积规律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煤田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煤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煤的组成和结构、煤地质的应用等内容。
掌握煤田地质学知识对煤田地质勘探、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煤田地质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在地质历史长期的生物化学和地理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属于一种主要的火山岩,并具有燃烧性的有机矿物。
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植物残体的堆积、压实和化学变质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残体经过不同的变质程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煤。
二、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对于煤的形成、富集和保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地质条件。
了解和掌握煤矿地质条件对于进行煤田勘探和煤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煤层的赋存条件:煤层的赋存与沉积环境、煤层生热物质的供给及含气量密切相关。
2. 煤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会导致煤中含水率的减少、挥发分和碳含量的增加。
3. 地质构造:构造对于煤层的分布、赋存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4.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在煤矿地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煤层的赋存和开采都有一定影响。
三、煤的分类与性质煤的分类是根据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进行的,主要包括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几类。
煤的性质则是指煤在各类实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热学特性。
煤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煤矿开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四、煤层的赋存形式煤层的赋存形式是指煤在地质中的分布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煤层接触关系、煤层的分桩、岩性和破碎状态等。
了解煤层的赋存形式对于煤矿勘探和煤层的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煤层的赋存形式也是煤田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个分类方法。
总结:煤田地质学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了复习总结。
煤田地质学名词解释
煤田地质学名词解释
1. 煤田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田地质特征、煤矿赋存规
律及煤炭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学科,涉及矿床地质学、沉积学、构造地
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煤田:煤田是指由保留有一定厚度的煤层的大面积地块,常
由多个同属于同一构造单元或地质单元的矿区组成。
3. 煤层:煤层是指由植物残体经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含碳物质
的沉积岩层,具有相对一致的特征和赋存规律,是煤田地质学的主要
研究对象。
4. 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是指位于地球地壳上的储量丰富的煤炭,经测量和评价后可作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煤炭储量。
5. 煤炭储量:煤炭储量是指煤田中已探明、可开采且经测算的
可供开发利用的煤炭数量,通常以吨或立方米计量。
6. 煤矿工程地质学:煤矿工程地质学是指应用地质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煤炭资源开发与煤矿设计过程中的地质问题,如矿井稳定性、煤与岩层的工程性质、矿井通风等。
7. 煤田构造:煤田构造是指煤田地区的地壳构造特征,包括构
造形态、构造发育阶段、构造变形破碎带等,对于识别煤层赋存规律
和煤炭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8. 煤田沉积学:煤田沉积学是研究煤层的起源、发育和演化的
学科,关注煤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旋回等,对煤炭资源的形
成和赋存规律具有重要影响。
9. 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煤矿产地的地质环境和地
质特征,包括煤层的倾角、岩层的稳定性、地下水条件等,对煤矿生
产安全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10. 煤化作用:煤化作用是指植物残体经过压力、温度、湿度等
地质作用,逐步转化为煤炭的过程,包括初级腐殖质到煤质的转化和
煤质的演化过程。
煤田地质学资料
一丶名词解释成煤作用:煤是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转变而来的,由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泥炭沼泽:沼泽是湿润的土壤内,长期或季节性的积水,并生长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
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成为泥炭沼泽。
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煤化作用: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称为希尔特定律。
煤的反射率是确定煤化程度最重要的光学常数,对煤质评价、煤加工利用、油气勘探等地质问题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地质学
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能为人类提供所需有用能的资源。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水力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非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常规能源或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力能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等应用较晚,并需要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
一次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力能从自然界得到后便可直接利用;二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
如电力、煤气、热能、氢能等。
化石能源:由动植物的死亡、堆积、埋藏和变化而生成的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
煤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2、成煤作用的研究3、含煤岩系和煤层的研究4、聚煤盆地的研究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沼泽:是指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的低洼地段。
沼泽的形成条件:1)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2)自然地理、地貌条件:首先,应有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其二,泥炭沼泽发育地区大多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间有一定形式的保护屏障而成为相对隔离的地带;其三,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
3)水文条件:在水文条件上要求入水量大于出水量4)地质条件:地壳沉降速度与植物堆积的速率相对平衡,在地面平坦的低洼地段造成地区泄水条件不畅,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发育。
泥炭沼泽的类型:1、按照泥炭沼泽的表面形态和水源补给,以及养分和植被等特征:低位沼泽、高位沼泽、中位沼泽2、按含盐度淡水沼泽、半咸水沼泽、咸水沼泽3、根据植物分类:水藓沼泽、草本沼泽、木本沼泽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1由水域转化为泥炭沼泽,称为水域泥炭沼泽化:1)浅水缓岸湖泥炭沼泽化的发育模式2)深水陡岸湖泥炭沼泽化发育模式3)河流泥炭沼泽化模式;由陆地演化为泥炭沼泽,称为陆地泥炭沼泽化:1) 各种地貌类型中的草甸泥炭沼泽化2) 森林地带的沼泽化3) 永久冻土区的泥炭沼泽化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重要地区:1、近海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1)滨海地带2)滨海地带的海湾3)三角洲平原4)滨海红树林泥炭沼泽2、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1)河流的发源地源头沟谷地区2)沟谷洼地(山间谷地):3)山间盆地4)洪积一冲积扇群5)牛轭湖6)河漫滩7)大陆内部的湖泊洼地8)冰蚀洼地9)溶蚀洼地植物遗体堆积方式1、原地堆积:指植物遗体在原来生长的沼泽中堆积并形成了泥炭2、异地堆积:指植物遗体从生长的地方经过相当距离的搬运后,再在三角洲前缘、冲积扇前缘、河漫滩洼地等地带堆积并形成了泥炭植物演化与成煤作用的关系:1、菌藻类植物时代2、裸蕨植物时代3、蕨类和种子蕨类植物时代4、裸子植物时代5、被子植物时代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所经过的一系列演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高等植物是由一些低等植物历经长期演变而来的, 高等植物是由一些低等植物历经长期演变而来的, 在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上都比低等植物更加复 杂。如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有了 如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根、茎、叶、花等器官的分化,并用种子繁殖。 花等器官的分化,并用种子繁殖。 • 植物演化与成煤作用具有密切关系,没有植物的发 植物演化与成煤作用具有密切关系, 育地质历史中就不可能有聚煤作用发生。 育地质历史中就不可能有聚煤作用发生。植物演化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成煤作用也就具有阶段 性。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对于植物残体的堆积方式存在原地生成与异地生成的不同观 点。原地生成说认为,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 原地生成说认为, 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 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 异地生成说认为,泥炭层形成的地方, 异地生成说认为,泥炭层形成的地方,即植物残体大量堆积 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地方, 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残体从生长地经过 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浅水盆地、 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浅水盆地、潟湖、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 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 其依据是在现代的三角洲地带(如亚马孙河、刚果河等) 其依据是在现代的三角洲地带(如亚马孙河、刚果河等),常可 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大量漂木, 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大量漂木,在湖泊中见到漂浮 的泥炭层等。 的泥炭层等。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成煤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成煤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主要发生于地表的泥炭沼泽、湖泊以及浅海滨岸地带,植物死亡后 第一阶段主要发生于地表的泥炭沼泽、湖泊以及浅海滨岸地带, 的遗体在各种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地分解、化合、聚积, 的遗体在各种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地分解、化合、聚积,在这一阶段中起 主要作用的是表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结果使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 主要作用的是表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结果使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 植物则形成泥炭,因此成煤作用的第一阶段称为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 植物则形成泥炭,因此成煤作用的第一阶段称为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 • 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 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 成煤作用就进入第二阶段,即煤化作用阶段。在成煤作用的第二阶段中, 成煤作用就进入第二阶段,即煤化作用阶段。在成煤作用的第二阶段中,起 主导作用的是使煤在温度、压力条件下进一步转化的物理化学作用, 主导作用的是使煤在温度、压力条件下进一步转化的物理化学作用,即煤的 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泥炭转变为年轻褐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作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泥炭转变为年轻褐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作成岩作用, 从年轻褐煤再转变为老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从年轻褐煤再转变为老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分布有现代泥炭沼泽,据估计 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分布有现代泥炭沼泽, km2。 总面积约 160 万km2。我国沼泽分布总面积达 11 km2, 万 km2,其中泥炭层堆积较厚的面积约为 26000 km2。 km2。 • 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是地质、地貌、水文、 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是地质、地貌、水文、 土壤、植物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壤、植物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挽近时期构造运动对泥炭沼泽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断 挽近时期构造运动对泥炭沼泽发育的影响, 裂或节理裂隙所构成的破碎带,经风化剥蚀而发展成洼地, 裂或节理裂隙所构成的破碎带,经风化剥蚀而发展成洼地, 形成汇水地区,从而为泥炭沼泽的形成提供了地貌、 形成汇水地区,从而为泥炭沼泽的形成提供了地貌、水文 条件。地壳升降运动的幅度、速度、频率等, 条件。地壳升降运动的幅度、速度、频率等,影响泥炭沼 泽的形成和泥炭层数及其厚度。一般来说,地壳上升, 泽的形成和泥炭层数及其厚度。一般来说,地壳上升,往 往引起侵蚀作用增强,地下水位下降, 往引起侵蚀作用增强,地下水位下降,不利于泥炭沼泽的 形成,如果地壳沉降速度与植物堆积的速率相对平衡, 形成,如果地壳沉降速度与植物堆积的速率相对平衡,在 地面平坦的低洼地段造成地区泄水条件不畅 , 有利于泥 炭沼泽的发育。 炭沼泽的发育。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滨岸地带的各种海湾和河口湾等。水 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滨岸地带的各种海湾和河口湾等。 域的泥炭沼泽化都是从岸边及水体底部的植物丛生开始的, 域的泥炭沼泽化都是从岸边及水体底部的植物丛生开始的, 这些地带往往水深不大,水层透明度较好,水温适宜, 这些地带往往水深不大,水层透明度较好,水温适宜,含盐 度低等。淡水湖易于沼泽化(含盐度<0.3%), 碱水湖( 度低等。淡水湖易于沼泽化(含盐度<0.3%), 碱水湖(含盐 <0.3%) 度 >24.695%)植物生长困难,难以泥炭沼泽化,微碱水湖 >24.695%)植物生长困难,难以泥炭沼泽化, 植物生长困难 (含盐度在前二者之间)有可能沼泽化。滨海的潟湖,如不经 含盐度在前二者之间)有可能沼泽化。滨海的潟 过淡化过程,就难以泥炭沼泽化。 过淡化过程,就难以泥炭沼泽化。河流的泥炭沼泽化大多发 生在平原或山谷地的中、小河流地带, 生在平原或山谷地的中、小河流地带,这是由于河道迂回曲 折,河床宽浅,水流平稳,岸、底植物丛生,植物的繁茂更 河床宽浅,水流平稳, 底植物丛生, 加减缓了水的流速,因此有利泥炭沼泽化。 加减缓了水的流速,因此有利泥炭沼泽化。水域泥炭沼泽化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凡是由动植 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 物残骸等有机质形成的岩石都称作有机岩。 物残骸等有机质形成的岩石都称作有机岩。 煤是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 煤是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 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转变而来的, 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转变而来的,由植 物死亡、 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 列的演变过程, 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 的各种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的各种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二、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 • 泥炭化作用的最终产物是泥炭。植物有机体死亡后,经过生物化 泥炭化作用的最终产物是泥炭。植物有机体死亡后, 学作用,发生分解、 合成与聚积, 学作用,发生分解、 合成与聚积,如果植物有机质堆积的增长量 超过其分解量,才有可能聚集成泥炭层。 超过其分解量,才有可能聚集成泥炭层。 • 通常泥炭沼泽的垂直剖面划分为:氧化环境的表层、过渡条件的 通常泥炭沼泽的垂直剖面划分为:氧化环境的表层、 中间层、还原环境的底层。 中间层、还原环境的底层。植物有机体的氧化分解和水解主要发 生于泥炭沼泽的表层,因而又称为泥炭的形成层。 生于泥炭沼泽的表层,因而又称为泥炭的形成层。在泥炭的形成 和积累中,植物的根、 和积累中,植物的根、茎、叶在根系尚未脱离矿质土之前不参与 泥炭的形成, 泥炭的形成,只有植物生长在泥炭层中时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 部分才一起参与泥炭的形成与积累。 部分才一起参与泥炭的形成与积累。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地壳运动常伴有岩浆活动,其中火山喷发往往形 地壳运动常伴有岩浆活动, 成火山口湖,这就为泥炭沼泽提供了空间;此外, 成火山口湖,这就为泥炭沼泽提供了空间;此外, 由于岩浆溢出,也可造成熔岩堰塞湖,加之火山 由于岩浆溢出,也可造成熔岩堰塞湖, 活动造成土质及大气等许多有利沼泽植物繁衍的 条件,这些湖泊常演化为泥炭沼泽。 条件,这些湖泊常演化为泥炭沼泽。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四、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 • 泥炭沼泽是水域和陆地的过渡形态,因此它的形 泥炭沼泽是水域和陆地的过渡形态, 成产生于两种泥炭沼泽化的方式。由陆地演化为 成产生于两种泥炭沼泽化的方式。 泥炭沼泽,称为陆地泥炭沼泽化; 泥炭沼泽,称为陆地泥炭沼泽化;或由水域转化 为泥炭沼泽,称为水域泥炭沼泽化。 为泥炭沼泽,称为水域泥炭沼泽化。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经过近代泥炭层及煤层地质研究认为,原 经过近代泥炭层及煤层地质研究认为, 地与异地两种泥炭堆积方式都是存在的, 地与异地两种泥炭堆积方式都是存在的, 且具有工业可采意义的煤层大都是原地成 因的。 因的。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三、泥炭沼泽及其形成条件 • 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 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 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如果沼泽中 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泥炭沼泽 既不属于水域,又不是真正的陆地, 既不属于水域,又不是真正的陆地,而是地表水 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形态。 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形态。
第一节 成煤作用
• 一、成煤物质 • 成煤的原始物质主要是植物。由于植物是成煤的主要原始物质, 成煤的原始物质主要是植物。由于植物是成煤的主要原始物质, 因此植物界的发展、演化, 因此植物界的发展、演化,各类植物的兴盛衰亡必然影响着地史 时期成煤特征的演化。植物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别。 时期成煤特征的演化。植物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别。 属于低等植物的有藻类和菌类,在地史的早期(即元古宙到早泥 属于低等植物的有藻类和菌类,在地史的早期( 盆世) 它们曾构成了当时植物界的主体, 盆世),它们曾构成了当时植物界的主体,成为植物发展演化的 菌藻类植物时期。 菌藻类植物时期。它们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的丝状体和叶状 体植物,还不具备各种植物器官的分化,由柔软的组织形成, 体植物,还不具备各种植物器官的分化,由柔软的组织形成,构 造简单,多生活于水体中。随着地史的演化, 造简单,多生活于水体中。随着地史的演化,相继出现了以高等 植物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即早期维管植物时期、 植物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即早期维管植物时期、蕨类和古老裸子 植物时期、裸子植物时期和被子植物时期。 植物时期、裸子植物时期和被子植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