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第一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枣庄八中北校田家利《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一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
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进行美的探寻,即通过文学鉴赏来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
《听听那冷雨》与本专题中的《荷塘月色》一样是一篇极具意境美的散文。
在此文中,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空间的开拓创新。
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鉴赏。
通过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的过程中,品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及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景与情,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体会作者情态与志趣的目的。
鉴于本文语言对高一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2、体味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深挚情感。
一、教学预设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当然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语言和意境都特别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听听那冷雨》执教者:玉城中学陈青柳学习目标:1、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预习要求:1、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句。
2、熟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你有疑惑的地方。
3、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出示课题《听听那冷雨》师:雨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
春雨绵绵、秋雨潇潇。
雨落在地上,有时也落在人的心上,引人遐想,勾人情思。
文人笔下的雨更是词句优美,意象多端。
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请2—3位学生回答。
教师幻灯展示以下诗句: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前三首可能学生会讲到,教师只是强调一下,蒋捷的词是为了和课文的呼应。
)二、解题(再次呈现课题)师: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时,会获得哪些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请1—2位学生回答)信息:内心凄凉、乡愁等。
疑问:他是怎么“听雨”的?听到了什么?为什么选择“听雨”,而不是看雨或思雨呢?为什么选择“雨”,而不选择风或雪?为什么“雨”的前面加了“冷”?……过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太多的问题,这是一篇值得大家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文章。
三、意象探究师:这节课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个问题,也许它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
名师指导,获奖设计《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听听那冷雨》是本文是一篇情味隽永的散文,余光中先生此文被两岸三地同时选入教科书,是其大美大情之作。
苏教版初中教材已经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作为教读课文。
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四模块“慢慢走,欣赏啊”又选择了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在情感脉络上,是一脉相连的。
表达了对大陆对故乡的绵绵思念。
在高中教材中,这篇散文和上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都很好的展现了散文的魅力。
具有对学生的散文阅读的引导意义。
本篇课文力求在教学中,从三个维度,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目标进行展示。
本节课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个学生每一种想法,都有展示的机会。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活动,比答案更重要。
而学生的参与,使得每一个人能够有与别人的思想情感碰撞、交流的机会。
一、实践过程(一)课前预习: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表现思想情感进行探讨。
通过检索有关信息,对作者余光中较初中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听听那冷雨》的文本,能够熟悉。
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如句式长短变化、大量叠词的使用和丰富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二)课堂交流:按照课堂设计的步骤,完成有关教学过程。
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时平评价、分析、解决。
1、《乡愁四韵》导入通过初中学习过的《乡愁四韵》,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走近余光中:了解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经历。
尽量能够知人论世。
学生收集的资料是最重要的。
能够让学生讲的,老师坚决不讲。
要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能够从更高的角度进行引领。
3、课堂交流:学生每六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
以以下七个问题为主线,对全文进行梳理。
每个小组选择一到两个发言人,准备参加课堂交流课堂讨论的问题:①你认为本文中,那些语段写得精彩?试作简单分析。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很多语句、语段,只要能说出理由(即作简单分析)就可以。
让学生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同时,对学生的作文语言相应地提出要求建议。
听听那冷雨 教案【优秀5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5篇】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XXX《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另附XXX教学设计一篇)
XXX《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另附XXX教学设计一篇)XXX《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另附XXX教学设计一篇)XXX教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XXXXXX起始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千帆舞。
”每次读到XXX 的这首词,我总感觉特别亲切,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
上个礼拜,我跟我的学生说下周要到丽水(lshu)上课,他们认为我读错了,应该是XXX,理由是这里有秀山丽水嘛,可是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仍是lshu,所以他们就让我带着这个问题来请教你们,这个字该怎样读?生:纷纷说应该读lshu。
师:谢谢你们,真是一字之师啊。
那么为什么这样读呢?生:不知道。
师:是啊,每个地方的名字都有着历史的印记,默默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我会把同学们的答案告给XXX的同学,同时也让他们不仅要关注家乡的今天和明天,也要更多地关注家乡的人文和历史。
活动一:听听雨声,初步体验师:下面咱们一起来静静地倾听,(播放雨声音频)听听,这,是什么声音?生:雨的声音。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雨声,它让你想起了什么?生(1):我想起在一个下雨天,妈妈送伞给我,雨勾起我温馨的记忆。
生(2):这是烦恼的雨。
我不喜欢雨。
一下雨,我骑车很不方便,雨透过我的雨衣,把我全部人全打湿了,有一次我还因此得了重伤风。
生(3):我发觉很多爱情故事就产生在浪漫的雨中。
生(4):这是悲伤的雨。
一听到雨,我就想起我外公去世的日子。
地湿湿的,我踩着泥泞上山,雨打在我的脸上,和着我的泪水。
我忘不了那一天。
师:是啊,同学们,听着淅沥的雨声,很多生活片段蓦地浮上心头,勾起我们的种种感受。
雨声中有我们对生活的回忆,有我们的精神天空。
活动二: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师:大家一定想知道XXX先生听听那冷雨有什么感受吧?我们先来找一找课文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
生:自读,圈划。
师(请同砚讲话):你来说说集中在哪几段?生:集中在第五到第十段。
师:让我们环绕“听雨”,来品读第5—10段,具体体验对听雨的厚实而复杂的感触感染。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词语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3.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了解其表达效果。
4. 修辞手法鉴赏: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欣赏其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词语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4. 句式分析: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特殊句式,了解其表达效果。
5. 修辞手法鉴赏: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欣赏其艺术魅力。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解析了课文内容,使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点?4. 学生参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展现了自主学习的能力?5.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拓展1. 同类作品欣赏:推荐与《听听那冷雨》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现代诗的魅力。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有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有反思)【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通过鉴赏语言,来体味文章意境美;2、初步学会通过语言品味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主旨的方法;3、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鉴赏作者精美的语言艺术,感受听雨意境中蕴含的深厚情感;2、从语言品味中领略作者通过观雨、嗅雨、听雨传达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生是一张露天的叶,孤独是一阵冰凉的雨。
雨滴敲打着绿叶,这也是生命的一个乐章。
这雨滴,敲在树叶上,也敲在屋瓦上,敲在离人的心上,敲出了一篇华美动人的篇章。
它隐藏着诗人余光中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饱含着他胸中对故乡的浓浓深情,也寄寓着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让我们叫醒自己文化的耳朵,去文中听听冷雨里凝结着的乡愁。
二、速读课文,勾勒作者的人生经历1、介绍余光中生平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他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
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还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他生活过的地方:内地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2、从课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哪些经历?在台北的细雨街巷里穿梭在美国的丹佛山想象烟缭雨绕的情景在大陆的秋天、在台北日式的瓦屋里听雨还在蒋捷的词里、在王禹称的文中品味雨三、品读课文,领略本文的语言艺术1、《听听那冷雨》,其实是作者在不同地方观雨、嗅雨、听雨、体味雨的经历,它把这种经历描绘得如此动人。
散文之美,美在情感,美在意境,也美在语言。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1200字以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
(2)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歌、朗读、跟唱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思乡之情和热爱家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和掌握《听听那冷雨》这首歌曲的歌词、旋律,并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乡的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向学生引导思考家乡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
2.听歌学习:先播放《听听那冷雨》的歌曲,让学生听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然后再分段播放,学生跟着歌曲的旋律朗读歌词。
3.歌曲分析:(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歌曲中的词汇和表达,了解歌曲的情感及主题。
(2)从歌词出发,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讨论主题与歌曲的配乐是否相符。
4.跟唱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和跟唱,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表达方式。
5.个性发挥:学生分组进行演唱比赛,发挥个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展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6.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辅助材料:1.《听听那冷雨》歌曲的音频或视频2.家乡的图片及相关资料3.课堂小组讨论和分享的工具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对家乡有了更多的感性认知,对家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听歌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声音感知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3.跟唱练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表达技巧,个别学生在演唱中展现了突出的表达能力。
4.个性发挥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展示了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5.总结反思环节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考和感受,并回顾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听听那冷雨》,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听听那冷雨》篇一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内容概述和作者背景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内容概述和作者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4. 分组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课堂,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珍惜自然资源。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听听那冷雨》,总结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3. 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培养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评估学生在环保意识方面的提高情况,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七、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合理的环保建议。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文本。
2. 作者背景资料和相关文章。
3. 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4. 小组讨论所需的小组活动指导。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对自然景物描写的细节感受。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听听那冷雨》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听听那冷雨》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诗歌创作和表达的练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与引导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
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背景信息。
2.2 教学策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利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鼓励学生参与诗歌创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与准备引导学生回顾对雨的感知和印象,引发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听听那冷雨》,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3.2 课文讲解与分析讲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和情感内涵。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3.3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表达4.1 创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提供相关的创作素材和参考示例,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4.2 创作实践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选择自由诗、抒情诗或者叙事诗等形式。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5.2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之处。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文学作品阅读推荐与《听听那冷雨》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
新人教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
D&L精品教育辅导用书板块《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听听那冷雨》是本文是一篇情味隽永的散文,余光中先生此文被两岸三地同时选入教科书,是其大美大情之作。
苏教版初中教材已经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作为教读课文。
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四模块“慢慢走,欣赏啊”又选择了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在情感脉络上,是一脉相连的。
表达了对大陆对故乡的绵绵思念。
在高中教材中,这篇散文和上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都很好的展现了散文的魅力。
具有对学生的散文阅读的引导意义。
本篇课文力求在教学中,从三个维度,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目标进行展示。
本节课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个学生每一种想法,都有展示的机会。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活动,比答案更重要。
而学生的参与,使得每一个人能够有与别人的思想情感碰撞、交流的机会。
一、实践过程(一)课前预习: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表现思想情感进行探讨。
通过检索有关信息,对作者余光中较初中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听听那冷雨》的文本,能够熟悉。
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如句式长短变化、大量叠词的使用和丰富的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二)课堂交流:按照课堂设计的步骤,完成有关教学过程。
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时平评价、分析、解决。
1、《乡愁四韵》导入通过初中学习过的《乡愁四韵》,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走近余光中:了解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经历。
尽量能够知人论世。
学生收集的资料是最重要的。
能够让学生讲的,老师坚决不讲。
要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能够从更高的角度进行引领。
3、课堂交流:学生每六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
以以下七个问题为主线,对全文进行梳理。
每个小组选择一到两个发言人,准备参加课堂交流课堂讨论的问题:①你认为本文中,那些语段写得精彩?试作简单分析。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很多语句、语段,只要能说出理由(即作简单分析)就可以。
让学生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同时,对学生的作文语言相应地提出要求建议。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台湾回归大陆的期盼。
2. 学会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手法,理解本文中“冷雨”的象征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2.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台湾回归大陆的期盼。
三、教学难点:1. 散文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情感的把握与体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雨,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听听那冷雨》,感受文章意境。
3.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以“冷雨”为题,探讨“冷雨”的象征意义。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冷雨”象征分离、思念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手法。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乡的雨的作文,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其他作品中关于雨的描写,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故乡、思念亲人的散文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拓展阅读面。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雨”为题材,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相互评改、交流。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张佳“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与我校两位老师共同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尝试。
我们选择的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我不敢怠慢,立即着手预备。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同时,这篇文章也很厚重,郁结在美丽的文字中的是一个美丽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先生肤浅的乡愁以及剧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情结!这样的文章,要在一堂四非常钟的课堂上面让高一的同学理解这些内容是很有难度的,因此课堂势必只能取一点而无法涵盖其他,于是我就选择了让同学领悟余光中先生寄寓在“冷雨”之中的肤浅的情感作为我课堂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设计了如下的第一个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品读,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会文章中浓浓的家国之思。
3、通过文章引导同学体会“文化乡愁”,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重点难点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1、运用美读法,引导同学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
2、提过提问和思索让同学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四、教学课时支配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人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二)简介及创作状况(三)进入文本,体悟乡愁1、理清文章的思路。
2、文章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真正开头写听雨是在第几段?3、齐读第五段,分析余光中为什么会想到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宋词中的人生境遇游子之情家国之痛人生际遇家国之思现实中自己的人生境遇在岛上听雨凄迷4、再次齐读第五段,在他听雨时还有哪些联想?为什么在听雨时会有这些联想,或者说这些联想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回味大陆体听雨时的凄迷--游子之情蒋捷的词--家国之痛王禹偁《黄州竹楼记》--文人之趣回忆江南的雨--故国之思公寓时代来临,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现实之忧回味大陆听雨时的凄迷。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2. 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听听那冷雨》的内容概述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讨论。
4. 写作练习:以《听听那冷雨》为灵感,写一篇关于故乡或祖国的作文。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和理解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提问: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通过评估学生的作文内容、表达方式和创造力来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听听那冷雨》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课件。
3.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4. 作文评价标准。
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听听那冷雨》的作者余光中和其作品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了解。
2. 第3-4课时:细读《听听那冷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 第5-6课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第7-8课时:布置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5. 第9-10课时:学生展示和评价作文,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的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在最近的一次语文课堂上使用了《听听那冷雨》这篇小说进行教学。
在这一堂课中,我与学生一同探究了文学作品的意义,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思考,以及如何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我要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选择。
对于这样一篇文学作品,学生们最初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和感情表达。
因此,我首先想到了对这篇小说的简短阐释,例如,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听音乐和阅读一些例子,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氛围和寄托的情感。
我为学生们提供了问题和任务,引导他们在阅读小说时,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反映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在讨论小说完成后,我进行了分组讲解和小组讨论。
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想法和观点,了解各种观念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以形成对小说的全面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参与讨论时略显退缩,他们可能因为害怕被其他人指责而选择了保持沉默。
因此,我需要更具益性的调动他们的思维和积极性,并鼓励他们对他们观点的贡献给予肯定和鼓励。
我也注意到了难点,并如何将更难的问题转化为更易理解的问题,以方便学生在讨论和解决问题时有更深入和全面的感悟。
在讨论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比较深刻的地方理解有困难,例如,词语的拆解和理解。
因此,我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机会,例如一些类比和应用工具的整合,比如歌曲和绘画。
我这次教学的收获是很多的。
我在教学中学到了如何更好地教导我的学生,并创建一个更包容和积极的学习环境,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了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们的进步和收获,并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们的困难和苦恼。
我将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深化自己的思考和发挥,以不断提高我人生的喜悦心境。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听听那冷雨》中的生字词、句子结构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结构。
2. 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雨声,让学生闭眼聆听,引导他们思考雨的声音和情感。
2. 学习课文,理解内容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讲解生字词、句子结构。
3. 分析课文,感受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4. 课堂讨论,分享感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4.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巩固所学知识?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方面。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听听那冷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搜集有关雨的诗歌或散文,进行阅读和欣赏。
山东省成武县第一中学《听听那冷雨》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
(成武县“教坛新秀”评选之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师: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幻灯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同学来说说。
生1: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生2:诗人,浪漫的人(笑)生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师: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43年,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图片)[幻灯片]二、简介作者及创作情况师:谁能谈谈你所了解的余光中?生4:余光中,中国现代作家,评论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8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49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92年,他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大陆。
生5:余光中自称“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当然这都是我翻阅资料查到的数字(笑)。
生6:我再补充一点,他的诗《乡愁》写得很好。
师:你能给大家朗诵一遍吗?[生6:背诵《乡愁》其他同学也跟着背诵了起来。
]师:好,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游刃有余,相当了得,有人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雍容华贵,透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幻灯片]三、进入文本师: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你心中有什么样的疑问?生7:他为什么要听雨?生8: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生9:他听到了什么?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共同来一个个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听听那冷雨》是本文是一篇情味隽永的散文,余光中先生此文被两岸三地同时选入教科书,是其大美大情之作。
苏教版初中教材已经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作为教读课文。
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四模块“慢慢走,欣赏啊”又选择了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在情感脉络上,是一脉相连的。
表达了对大陆对故乡的绵绵思念。
在高中教材中,这篇散文和上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都很好的展现了散文的魅力。
具有对学生的散文阅读的引导意义。
本篇课文力求在教学中,从三个维度,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目标进行展示。
本节课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每个学生每一种想法,都有展示的机会。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活动,比答案更重要。
而学生的参与,使得每一个人能够有与别人的思想情感碰撞、交流的机会。
一、实践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表现思想情感进行探讨。
通过检索有关信息,对作者
余光中较初中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听听那冷雨》的文本,能够熟悉。
对课文
的语言特点,如句式长短变化、大量叠词的使用和丰富的修辞(如比喻、拟人、
排比等)
(二)课堂交流:
按照课堂设计的步骤,完成有关教学过程。
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及时平评价、
分析、解决。
1、《乡愁四韵》导入
通过初中学习过的《乡愁四韵》,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走近余光中:
了解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经历。
尽量能够知人论世。
学生收集的资料是最重要的。
能够让学生讲的,老师坚决不讲。
要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能够从更高的角度进行引领。
3、课堂交流:
学生每六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
以以下七个问题为主线,对全文进行梳理。
每
个小组选择一到两个发言人,准备参加课堂交流
课堂讨论的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中,那些语段写得精彩?试作简单分析。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很多语句、语段,只要能说出理由(即作
简单分析)就可以。
让学生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同时,对学生的作文语言相应
地提出要求建议。
②联系文章,分析本文题目“听听那冷雨”的涵义。
题目内容丰富,学生往往只及一点。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点评,引导学生注意思维
的方向。
③“听听那冷雨”中“雨”的涵义。
“雨”,历来在诗词曲赋中,意象“雨”就一直包含着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
情绪和心态。
本文中,作者把自己感伤的故园之思、家国之情熔铸雨中。
“每
一滴雨都含着浓浓的乡愁”。
④“听听那冷雨”中“冷”的涵义。
“冷”是本文的文眼。
文章通过“冷”,打通了情景的通道。
使得这篇文章在写景、抒情方面一致。
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落实下来。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文,理解作文语言的训练要求。
⑤“听听那冷雨”中“那”的涵义。
对课文中,尤其是题目中的每一个词,细细品味,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同时,也就了解了作文为什么要反复修改的道理。
⑥“听听那冷雨”中“听听”的涵义,为什么不单用一个“听”?
大量叠词的使用,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文中的叠词,知道叠词使用的好处:如临其境。
⑦学习本文后,你对散文阅读有何建议?
学生可以任意发言,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
这个题目,在目前散文式微,娱乐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能够对学生有警示作用。
(三)课后训练“
课外,对《听听那冷雨》进行进一步品读,分析本文的情感,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对散文的阅读,是最难的。
需要知识、常识、人文等多方面的积累。
文章无非是个样子。
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本文以及这一模块其他课文的研习,能够学会文章(散文)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目标达成较好。
由学生知道的、会的,向学生未知的、不会的发展。
对散文这一文体,学生在初中已有涉及,但是,文章的内涵较为薄弱,手法较为简省。
而高中生需要阅读大量的散文,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体味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
而文章结构上,作者以“听雨”为主线,从横向的地域感(美国、台湾、大陆)、纵向的历史感(太初、亡宋、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来写。
虽然文章或中或外、或大陆或台湾、或历史或现实,但是,“形散神聚”,在美丽如诗的句子地下,脉动着作者一颗赤子之心。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鲜明地感知,语言之美,而这一点在修辞、语法、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此基础上,又明白了情感之美。
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不是简单的思乡怀人,而是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深层思考。
历史的流传、文化的传承、思想的延续,都使得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每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学生。
让学生动起来,是我们教学的第一要素。
这篇文章,虽然是余光中先生的杰作。
但,作者表现的仍然是传统的文化情感。
作者在文章表达的对故园的思念,对年将垂暮的思考、对传统文化的眷念,无一不让人觉得,这是中华文化之树的一片鲜嫩的绿叶,一片折射出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生机盎然的绿叶。
相对而言,现今的文化环境,娱乐文化大行其道。
低级的、消极的、追求娱乐的文化样式,(超级女声、家有好男儿、非诚勿扰、星光大道等等)以其通俗而备受欢迎。
但是,人们常忽视了“通俗”与“庸俗”的界限,甚至为了利益等目的,到了“媚俗”的地步。
这篇文章能够让学生深入领略汉语的语言文化情感之美。
三、问题与建议
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不足。
对这一篇文章的深层内蕴,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这也反映了平时教学时过分迁就学生的水平,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要求。
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个学期的功夫,在整个教育阶段,都需要重视。
如果我们不能对优美的散文,有着崇敬之心,可能会失去文明古国感到自豪的根底。
有人说,“现代文离不开郁达夫,离不开沈从文,也离不开海峡那边的余光中。
”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人们不知道郁达夫,不知道沈从文,不知道余光中,那是不是很可怕?
今年高考,考察了鲁迅先生的《药》,主人公“夏瑜”,原型“秋瑾”。
考试报告说,得分率不高。
而我觉得,这种漠视历史,无视文化的状况,只有一个字,“怕”。
那些经典散文,是不是可以更多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