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同化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同化
民族同化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而强迫同化则是反动的,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直至最后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
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的,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
但是,在同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斗争,被同化民族中往往有少数人特别是统治阶级中的当权者,企图用行政命令的办法阻止同化的趋势,但其结果总是阻挡不住。
因为,自然同化是先进取代落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然同化在世界各国和中国历史上曾大量发生。
美利坚合众国在1891—1909年的19年中,从欧洲迁去移民1000多万人,其中有奥地利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匈牙利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波兰人、俄国人(大部分是犹太人)、瑞典人等。
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后来逐渐同化,形成了美利坚民族。
列宁曾形象地把纽约比作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房。
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几十万俄罗斯农民和工人被吸引到乌克兰民族地区,很多人被乌克兰民族所同化。
中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羯等族的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逐渐地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最后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这种自然同化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一个民族利用暴力或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民族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强制上。
如王莽新朝时,强迫匈奴人改匈奴称号为汉族称号,改匈奴人姓名为汉人姓名。
清初满族统治者强迫汉人改穿满人服装,照满人习惯剃发。
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强迫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只准用汉文和汉语教学,不准使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问题与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问题与理论途径民族共同体是社会共同体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民族的社会性表现。
民族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共同体,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共同体都能促进民族的开展。
社会共同体有真实共同体和虚假共同体之分。
真实共同体是指“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开展的社会共同体”;虚假共同体是指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某一阶级为自己本阶级的利益所建立的社会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1]。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真实存在的共同体,因为它符合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是有利于“五位一体”全面开展的共同体。
一、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的辩证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的辩证统一体,要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绝不能无视历史上各民族长期的消费生活活动中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是“多元一体”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开展和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民族政权之间不断地交往互动,在历史长河中造就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宏大历史图景,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的许多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时起,他们的祖先就在我国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殖子子孙孙。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不仅各自创造和开展了自己的各具特点的社会文化,而且通过交流、交融、分化、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共同缔造了一个包括各民族在内的整体——中华民族。
尽管四五千年中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民族有兴亡、有消长,有些民族消失了,被同化于其他民族中,有些民族交融了,又不断有些新的民族形成、壮大了,但各民族所凝聚成的这一个整体——中华民族,却延绵持续,保持了我国文明的连续性和推陈出新的创造性。
它远流长,在世界上实为仅有。
这个由各兄弟民族所结合成的整体,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少次严峻的考验,外来的打击,内在的分裂,但由于各族人民之间的血肉相连,休戚相关,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与总趋势,每次分裂之后都形成更稳固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争论简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 年 , 9 9 著名学 者 吕振 羽在 《 历史研 究》 发表 了 上 《 关于历 史上 民族融合 问题》 一文 , 文章引用 了列 宁和斯 大林 的有关论述 , 为到共产主义 高级 阶段 , 认 民族将 同 国家 、 党一样 , 政 趋于消亡 , 全人类将 融为一体 。可是文 章接着指 出 , 这也不是说 , 但 在社 会主义社会 以前 的历 史时代 , 就没有 民族间的融合或共 同性 的形成 、 增长等 情况存 在。 1 _因而认为 , ] 不仅在阶级社会有 民族融合 , 甚
至在原始社会公社制时代就有部落 间的融合 , 并考察 了 中 国各 民族在不 同历史 阶段的强制 同化和 自然 融合现
象。
16 年 , 9 2 岑家梧在《 历史教 学》 上发表 了《 教学上 在 如何处理祖 国历史上 的民族关 系》 一文 , 中有一 部分 其 谈 到关 于民族融合和民族 同化 , 他指 出,从严格的科学 “ 意义说 来 ,民族融合是在共产 主义社会 才能实现 的事 情 。但 “ ” 至于现在的历史著作 中, 当然也可 以使用 ‘ 民族 融合 ’ 词 , 一 可是最好把历史上 各民族 的 自然 同化 和共 产 主义制度下 的民族融合 , 以区别 。 可见 , 加 他是把 历史上 的 自然同化 当作 民族融合 的一种形式 , 可以在 这 其 18 年发表的 《 90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 民族关系史上 的一些 问题》 文中得 到佐证 , 一 他在该 文 中谈 到 民族融 合与 民族 同化 时 , 文中 的两个二级标 题分别是 “ 各族人 民在共 同斗争 中推动 民族融合 ” 少数 民族 统治者有 和“ 利于 民族融合 的改革措施 ' 1 。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 16 年完稿 ,但 因种 92 种原因直到 18 9 0年才得 以发表 的 《 中国历史上 的民族
如何正确认识族同化
民族同化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而强迫同化则是反动的,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直至最后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
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的,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
但是,在同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斗争,被同化民族中往往有少数人特别是统治阶级中的当权者,企图用行政命令的办法阻止同化的趋势,但其结果总是阻挡不住。
因为,自然同化是先进取代落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然同化在世界各国和中国历史上曾大量发生。
美利坚合众国在1891—1909年的19年中,从欧洲迁去移民1000多万人,其中有奥地利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匈牙利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波兰人、俄国人(大部分是犹太人)、瑞典人等。
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后来逐渐同化,形成了美利坚民族。
列宁曾形象地把纽约比作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房。
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几十万俄罗斯农民和工人被吸引到乌克兰民族地区,很多人被乌克兰民族所同化。
中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羯等族的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逐渐地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最后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这种自然同化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一个民族利用暴力或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民族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强制上。
如王莽新朝时,强迫匈奴人改匈奴称号为汉族称号,改匈奴人姓名为汉人姓名。
清初满族统治者强迫汉人改穿满人服装,照满人习惯剃发。
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强迫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只准用汉文和汉语教学,不准使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等。
中国民族史
民族定义、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民族定义: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狭义的民族仅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民族而言,一般又指现代民族,广义的民族一词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民族国家);内有认同,外有界限。
民族同化:同化问题即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民族同化是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与另一个民族相结合为一体;民族同化有不同途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和非强制同化两种。
民族融合:所有民族都失去各自固有的民族特征而熔铸为没有界限的人类整体,所以民族融合就是民族的消亡;民族融合广义上理解,把民族间的融合汇合也包括进去,交融汇聚,分化组合历史现象。
略述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研究对象: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历史上所有参与了这一进程并发挥作用作出自己贡献的民族群体,既包括今天中国疆域内的民族,又包括不在疆域内的民族内容:中国疆域问题:今天中国疆域范围、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范围;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族别史、各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门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内容。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正义与非正义,主要问题是要弄清楚这个战争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准备和进行的。
反抗民族压迫;推翻异族统治;自卫性质的反掠夺斗争;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统一国家的战争。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民族英雄”与“英雄人物”。
民族英雄,首先是有民族的因素。
只有在民族关系能反映出民族因素来。
单一的民族国家在国内根本就不存在民族关系问题。
反映在民族关系上,能成为英雄的,只能在民族存亡间的斗争中反映出来。
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英雄:是在反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出现的民族英雄;本民族的英雄:即一个民族内部的英雄,是在跟别的民族斗争中或在本民族的内部斗争中成长出现的民族英雄;凡是中国某一个民族的民族英雄,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民族同化
迄今为止人类所获得的一切技能、意识及经济生活的发展和成就,本质上都是一种社会性的发展和成就。
哪怕是制造和运用最简单的工具,社会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而历史和现实中人类社会的局限性又一直是其技能及自身无限发展潜力的桎梏,导致了人类的社会性交往必然要冲决血亲、部族乃至民族、国家的框架,为自身生存以及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因此,世界各民族的交往及其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长期以来在经济研究中与认同等民族关系问题,被视为非经济因素而排除在发展研究之外。
实际上,经济发展过程无非是一个社会变革与交往扩展的过程,在这种交往关系中呈观出来的民族冲突与融合,以及随与认同而来的,不同民族的经济参与方式和利益差异等等,往往在根本上决定了不同民族集团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方向和方式等等,使它们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因此,一提及经济发展,就不能不涉及经济发展的主体一不同民族共同体的现状及相互关系,为显然揭示了与认同问题在经济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同化虽表现为人们的主观活动,但在本质上却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这种客观性首先表现为民族同化起源于人类群体的生存本能和经济需要,当一定的民族群体所拥有的生存资源存量不足以维系该群体的生存时,他们便或立足于特定地域而同域外其他群体广泛交往,以弥补自身生存手段的不足;或迁徙它域寻求新的生存环境。
正是在这种迁徙与交往中民族同化成为历史之必然。
民族同化这一深刻的内在经济本质,决定了经济因素或人们的经济要求是推进民族同化的最基本的动力。
当各个民族的经济征途扩展到生产不同的农、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范围时,就提出了贸易交往的要求,而“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⑥。
因此,经济交往的基本前提是异族语言的接受和学习,贸易和语言结为一体,成为传递其它文化要素的基本手段,带来了民族同化的全面发展。
以美国为例,称为“民族熔炉”的美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于向西部拓展边疆的历史,向西部移民的各个民族集团带来了他们各自原来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所必需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组织的复杂体制和习俗,但在边疆荒野生活特定的经济条件制约下,带来了原有体制和整套习俗的破坏以及一个复合的新兴民族的成长,并赋矛美国社会文化以世界其他各国所没有的特点。
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根据民族同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用公式“A+B=B”表示之。
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自然同化,指某一个民族在长时期中受到另一个民族的影响,逐渐消失了本民族的特性,同化于另一个民族.这是历史民展中自然的进步的趋势.另一种是强制同化,是指反动统治者所实行的民族同化政策,如强制被压迫民族接受统治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改变原有的民族特性.\x0d汉族如果真的有部分移民到波斯,是否真的能够同化当地民族,那也要看具体情况了.多数情况应该是不能的,因为既然是移民,不可能是绝大多数人都去,可能只是部分人的行为,同化多数是人口众多的强势民族对人口相对较少,且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而言的.在中国不就是这样吗?许多少数民族都被不同程度的汉化,这就是最好的验证.民族同化最主要的特征便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了民族意识,而最终认同于另一个民族,其成员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组成部分,抛弃了本民族的自称,并接受、使用另一个民族的族称。
民族同化的结果并没有生成新的民族,但使同化后的民族共同体规模扩大了。
民族同化有两种不同的途径:自然同化与强制同化。
区分民族间自然同化与强制同化的根本标志在于同化过程中是否使用政治暴力和凭借民族特权。
借助暴力和特权所进行的同化是强制同化,是民族压迫的表现。
如满族入关后强迫汉人剃头易服。
而自然同化则是潜移默化,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之中。
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先进民族同化后进民族,是先进取代落后,落后向先进靠齐。
后进民族即使以武力征服统治了先进民族,最终也要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如中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诸多游牧民族最终被汉文化所征服,同化于汉族之中。
民族理论论述题
论述题例题标准答案1、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一,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第二,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第三,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四,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答案: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斯大林对民族的这一论断,无疑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启示。
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针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即现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我国的民族理论在四个特征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共同历史渊源、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认同。
3、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民族融合是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无强制手段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或者若干民族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
民族同化则是某些民族(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采取带有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改变被统治民族的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民族的成员合于本民族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
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民族分化、组合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的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如历史上出现的“同源异流”的情况就属于这一类型。
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如历史上“异源同流”的现象就属于这种情况。
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组合过程中,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优势是决定民族组合趋势的基本条件。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而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
少数民族的同化——以回族为例
无文字
各地方话 汉语
散居在中国各地的回族人 也以各地区的地方话作为 日常语言。
到明末清初,群体 性使用汉语做通用 语。
西吉北大寺(四合院形结构)
回族的建筑
回族建筑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尤其是回 族清真寺的装饰艺术,不仅反映了回族文化特有的精神意韵,而且记载着伊斯兰教文化 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历史。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正是中西文化结合 的产物。并具有以下特点:一,建筑工艺的中阿结合性。二,布局的完整性。三,坚持 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突出表现了清真寺的宗教特点。四,寺院园林化。 哈尔滨清真寺(阿式风格) 北京清真寺(中式风格) 银川清真寺(中阿风格结合)
经
济
形
式
语
言
文
字
服
饰
既有东南亚特征又夹带着 当地黎苗族的特色。
谢谢欣赏
中国少数民族的同化
——以回族为例
CET哈尔滨项目
目录
1st:民族同化
2nd:回族的同化 3rd:海南回族的情况
民族同化
national 交往联系过程 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 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 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 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 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
穆斯林教徒在一天中要进行五次礼拜,每次礼拜前都要认真地做“大净”或 “小净”。“分别是日出之前的晨礼,下午之间的晌礼,日落前的晡礼,日 落后的昏礼,天黑后的宵礼。 另外,每周五有“主麻”聚礼,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有两次会礼,“主麻 ”聚礼和会礼必须集中到清真寺集体完成。 每年教历9 月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后至落日前 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 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 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民族——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域。
其生活条件,文化发展,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条件不能达到中东部文化底蕴较厚和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综合竞争力不够,他们在求职、求学、继续发展发面处于不利地位。
就这样,一些结构性的不均衡对民族平等产生了制约。
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对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的封建王朝是汉族建立的。
统治国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有蒙古和满族。
其他民族对汉族的了解比较深,但是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以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还不是很多。
中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壁垒、隔阂。
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团结也是相对的。
关于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
一个社会,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
过去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按计划分配。
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竞争。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讲互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对竞争。
所以互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互助与竞争它是同时存在的。
关于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在目前发展中,各民族都在发展提高,但由于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导致短期内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
既然有差距的存在,我们说共同繁荣就是初步的。
今年来,由于上述因素加上“民族理论”的指引和外部反华势力的鼓励,“疆独”,“藏独”的反动运动屡禁不止。
09西藏的3.14事件、新疆的7.5事件以及今年“3•10”前后出现在海外的“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有关国家外交机构的情况,再次证明和暴露了“藏独”势力的分裂本质和暴力倾向。
我们党和国家早已经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存在性,从建国起就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民族政策。
我们制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民族工作任务是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差距,创建和谐的社会。
同化现象
强迫同化是一个民族利用暴力或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 弃自己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统 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民族的强制上。如王莽新朝时, 强迫匈奴人改匈奴称号为汉族称号,改匈奴人姓名为汉人姓 名。清初满族统治者强迫汉人改穿满人服装,照满人习惯蓄 发。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强迫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 校只准用汉文和汉语教学,不准使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 等。强迫同化是以被同化民族遭受很大的痛苦和牺牲作代价 的,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因而受到被统治民族的坚决反 抗。无产阶级坚决反对强迫同化。
当某一色被其他色所包围时,如果被包围的色在色相、明度 方面与包围色非常接近,或者两者面积对比十分悬殊,被包围 之色面积很小,那么,被包围之色就会被包围之色“吃掉”, 这种色彩现象称之为色彩同化。其原因是色彩对比的视觉刺激 值小于视觉的可见值。例如,在大面积浅黄色背景上配以与此 色明度非常接近的浅橙色,橙色在视觉上不起作用。再如,在 大面积绿色背景上,配以针尖般大小的红色,虽然红绿互补, 对比强烈,但是由于面积过分细小,使眼睛难以发现红色的存 在。因此,色彩构成时应恰当地调节各色之间在色相、明度、 纯度以及面积比例的对比度,充分发挥各色的视觉作用,避免 发生色彩同化效应。
• •
• •
• •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 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 程。即生物体利用能量将小分子合成为大分子的一系列代谢 途径. 同化作用(assimilation)是生物新陈代谢当中的一个重要 过程,作用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 能量的过程。因为是把食物中的物质元素存入身体里面,故 谓“同化作用”。 同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 族的文化,逐渐改变、直至最后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 的民族。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的,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 何强制手段。但是,在同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斗争,被同化民族中往 往有少数人特别是统治阶级中的当权者,企图用行政命令的办法阻 止同化的趋势,但其结果总是阻挡不住。因为,自然同化是先进取 代落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 同化在世界各国和中国历史上曾大量发生。美利坚合众国在1891~ 1909年的19年中,从欧洲迁去移民1000多万人,其中有奥地利人、 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匈牙利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波兰 人、俄国人(大部分是犹太人)、瑞典人等。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移 民后来逐渐同化,形成了美利坚民族。Β.И.列宁曾形象地把纽约 州比作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房。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几十万 俄罗斯农民和工人被吸引到乌克兰民族地区,很多人被乌克兰民族 所同化。中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羯等族 的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逐 渐地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最后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成为汉族的一 部分。这种自然同化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论民族同化问题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论民族同化问题姓名:X X学号:SY*****任课教师:XX完成时间:2014年 3 月30 日论民族同化问题摘要:各个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称为民族同化。
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是不同民族之间一个长期“自愿选择”的过程;而强迫同化是统治阶级采取的强制的手段、凭借特权实现同化的过程。
民族同化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对民族同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后,进行了一番梳理,区分了易与民族同化相混淆的概念民族融合,总结了影响同化的因素,及看待民族同化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民族同化;自然同化;强迫同化;民族融合一、引言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民族同化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民族是历史的选择,是自然的产物。
民族同化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民族同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后,进行了一番梳理。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同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变过程。
世界上现有民族数以千计,不同类型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不一样,但它们统统都是一种历史现象。
民族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一切民族到了共产主义历史阶段,都无一例外的通过同化而实现最终融合,最后凝聚成为一体。
在这点上,民族同化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历史上的民族同化,以中国为例,主要指北方游牧民族,通过暴力方式,与中原汉族在血和火的冲突中发生的。
当今的民族同化,是一种和平的行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文化交流的极大便利和丰富,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联系的极度密切,使得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独发展。
浅析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浅析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民族关系不仅是多民族国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两种不同现象,对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也对现实生活中我们处理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族”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有人使用过,现代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是近代中后期梁启超从日本引进到中国的,民族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经历着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漫长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民族本身的分化,又有民族之间的同化和融合。
民族的同化与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之一。
学术界关于民族同化的认识都比较一致,基本认为民族同化存在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两种形式,并且民族同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进步,但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存在分歧。
刘成与王国栋都认为民族同化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两种,并且刘成还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同化是表现历史上某种民族关系的概念,而且民族同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进步,但是民族融合是一切民族消失,成为一体的现象,民族融合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也有学者指出阶级社会既存在民族同化又存在民族融合,民族地区的打破是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但也有学者认为民族特征的消失是同化与融合之间最本质的共同点,因此没有必要将同化与融合区分清楚。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单探讨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一、概念界定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是民族学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历史上民族的产生、发展以及消亡等各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民族同化的结果是其中一个民族消失,但民族同化并没有产生新的民族,而是让同化后的民族规模扩大。
根据前人的研究及相关史实可知民族同化有两种途径:强制同化与自然同化。
1、强制同化,凭借政治暴力进行同化,即统治民族强制被统治民族,放弃原来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而选择统治民族的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来达到使这些民族加入统治民族的目的。
论民族同化问题
论民族同化问题民族同化与多元文化主义是在不同时期提出来的文化主张,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这两种文化现象是相伴而生、同时存在的,并且随着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民族同化现象和多元文化现象产生出较为复杂的民族文化关系。
一、强制同化与自然同化的关系1.民族同化是在民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历史更替和社会变迁必然会引起多民族间关系的调整和重组,同样必然会产生民族同化的现象。
关于民族同化的定义,列宁认为“同化的问题,即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
同样《辞海》中也有相似的解释,“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失去民族特点而同化成为另一个民族。
”2.强制同化与自然同化的关系民族同化可分为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
当然在这两种同化中,自然同化是历史的主流。
强制同化通常是征服民族、统治阶级借助于暴力和强制手段进行的同化,这也是历史上民族压迫的一种常见的形式。
当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时,征服民族往往会强制被征服民族放弃自己的风俗、语言和文化等,使被征服民族的自我特性消失或者淡化,从而达到同化被征服民族的目的,便于自己的统治。
自然同化则“是在长期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落后民族受先进民族影响,自然改变本民族的特点,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自然同化往往是通过强势民族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使弱势民族自愿选择强势民族的先进成分,主动吸收和学习。
那么关于民族同化中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的关系形式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强势民族强制同化弱势民族,弱势民族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同化强势民族。
以历史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为例,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汉族所掌握的冶铁、铸造、养蚕、缫丝、牛耕等生产技术相继传入西域,还有其典章制度、乐器如古琴等进入西域,同时西域的乐器如胡角、横吹等也传入内地。
第二种是弱势民族强制同化本民族,在这种强制同化情况中出现了两个阶段,首先刚开始的时候是弱势民族强制同化本民族,后来会逐渐发展为强势民族自然同化弱势民族。
同化政策有利于VS不利于国民团结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同化政策有利于VS不利于国民团结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反方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反方的立场是反对同化政策有利于国民团结。
首先,同化政策的实施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消失。
这些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它们代表着民族的历史和精神。
如果我们强行将少数民族同化到主体文化中,那么这些文化就会逐渐消失,这将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其次,同化政策会导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
如果我们强制少数民族放弃自己的文化和语言,那么他们会感到被歧视和排斥,这将导致他们的不满和反抗。
这将对国家的稳定和团结造成威胁。
最后,同化政策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这也是我国的独特之处。
如果我们强制少数民族同化到主体文化中,那么多元文化就会被扼杀,这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同化政策不利于国民团结,我们应该尊重多元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权利,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谢谢。
二辩反方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二辩,我将继续为大家阐述同化政策不利于国民团结的观点。
首先,同化政策会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受到歧视和排斥。
如果我们强行将少数民族同化到主体文化中,那么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不被重视和尊重,这将导致他们的不满和反抗。
这将对国家的稳定和团结造成威胁。
其次,同化政策会导致民族认同感的丧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认同感,这是一个人的身份和归属感。
如果我们强制少数民族放弃自己的文化和语言,那么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就会丧失,这将对国民团结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同化政策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这也是我国的独特之处。
如果我们强制少数民族同化到主体文化中,那么文化多样性就会被扼杀,这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同化政策不利于国民团结,我们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谢谢。
三辩反方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三辩,我将继续为大家阐述同化政策不利于国民团结的观点。
浅谈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浅谈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一中国民族情概况概述:华夏文明五千年,上滥觞于炎黄下至于今,绵绵从未断绝。
从炎黄大败蚩尤到五胡入侵再到蒙、满先后建立全国性统一的政权,各民族相互交往,民族融合从未间断。
可以说,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融合史。
几千年来,各民族相互交往,和睦共处,逐步形成了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杂剧”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二中国民族融合的原因1 地理原因:“中国”古指“中原之国”,主要是指黄河流域等利于农耕的地域。
在中国,东面和南面面临大海,太平洋阻断了古代人口的迁徙;北面是荒凉的蒙古草原和沙漠;西南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北是帕米尔高原自古荒凉;东北是苦寒之地。
然而,中原的长江、黄河流域气候宜人,适于居住,并且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合农耕。
所以,个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迁移,可以说民族融合是迟早也是必然的事情。
从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后来明朝鞑靼入侵都可以看出个少数民族对环境优良的中原之地极具向往之情。
2 汉民族先进的文化、政治、经济是民族融合的“动力”:中国传统社会遵循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儒家思想便占据着主导地位,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更形成了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儒家所宣扬的“仁”与“和”至始至终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儒家思想强有力的包容精神,对文明程度较低的各个少数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
在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体制,其效率远远高于游牧民族闲散的政权组织形式。
况且中国传统文人与政治家一直都孜孜不倦地推行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
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以后多采用汉民先进的政权组织形式,使得政治制度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是东方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诗歌、戏曲、四大发明、丝绸方面的成就更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粗略估计仅仅在唐代来长安学习的研习生就超过了万人。
其次,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是促成民族融合的另一方面的原因。
民族被同化的例子
民族被同化的例子哎呀,说起民族被同化的例子,咱四川这块宝地上头,其实故事多得很,但咱们得用咱地道的四川话,摆摆龙门阵,就像咱们坐茶馆里头,边喝茶边聊天那样。
你晓得不,早些年,咱们四川啊,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藏族、彝族、苗族那些兄弟伙,跟咱们汉族人那是和谐共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说到同化,其实更多时候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是谁把谁吃了,而是像火锅里的各种菜,煮在一起,味道更巴适了。
就说咱们凉山州的彝族同胞吧,以前那火把节,嘿,热闹得不得了,全寨子的人围着火堆跳舞,唱那个“阿细跳月”,那歌声、那舞姿,简直能飘到咱成都的宽窄巷子头来。
现在你看,不光是彝族朋友自己过火把节,好多汉族朋友也加入进来,一起跳,一起唱,这算不算是一种同化呢?我觉得不是,这是咱们四川人包容开放,各民族亲如一家的体现嘛!再来说说吃的,咱们四川的辣子鸡、水煮鱼,那味道全国人民都晓得。
但你知道吗?有些彝族、苗族的朋友,他们原本有自己的饮食习惯,比如酸汤鱼、坨坨肉。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美食也成了咱们四川餐桌上的常客。
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品尝,到最后,你说这是哪个民族的特色?已经分不清了,因为都成了咱们共同的记忆和味道。
还有啊,语言这块儿,四川话本身就是个“大杂烩”,里头有好多词儿都是从其他民族语言里头“借”过来的。
比如“安逸”、“耙和”,听起来就是地道的四川话,但细细一琢磨,里头说不定就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子。
这种语言上的融合,不也是一种“同化”嘛,不过是种美好的、让人舒服的“同化”。
所以嘛,在我看来,民族之间的同化,更多时候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结果。
咱们四川人,就擅长这个,用咱的热情和包容,把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属于咱们四川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同化”,我举双手赞成!。
列宁“民族同化”理论初探
,
”
肯 定 资 本 主 义 在 民族 同 化 过 程 中 的 促 进 作 用
但 他 并 役 有就
此 而止 别
,
,
他 站 得更 高一 些
,
,
看 到 了 资 本 主 义 具 有 的世 界 历 史 意 义 的打 破 民 族 壁 垒
, 。
。
,
消 灭 民 族差
都 有 发 生 发 展 乃 至 消亡 的 规 律 一 样 理论
,
。
,
民族 是 个 历 史 范 畴
“ ”
。
如 同 一 切 事物
。
民 族 也 必 然 不 断 同化
》 《 《
最 后 趋 向世 界 民 族 大 联合
》
列宁 在他 的 但是
,
《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和 民 族 自决 权
,
共 产 主 义 运 动 中 的 左 派 幼稚 病 一文
”
人们 认 为
,
民 族 同化 有 着 两 种 不 同 的 形 式
。
因 为 它 是一 种 和平 的方 式
,
— 不 借 助 于 任何 暴 力 或 特权
:
自 然 同化 和 强 制 同化
,
列 宁 在 这 篇 文章 中
、
曾 经给 民 族 同 化 下 了 一 个 科 学 定 义,源自,,他 认为
”
。
:
民族同 化
,
“
照字 两讲 就 是
一律 化
”
,
“
即 丧 失 民 族 特性
,
变成 另 一 个 民族 的 问题
列 宁 继马 克 思 恩 格 斯之 后 蔑
民委官员驳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两种极端思想
民委官员驳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两种极端思想”记者邢利宇郑巧2012-05-18 07:17:18 来源:2012年05月17日 16:21:15 中国新闻网“我们要批评两种极端思想,一是学普通话就说搞同化,一是说民族语言就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这都是错误的理解。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17日表示。
丹珠昂奔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
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如何妥善处理国家通用文字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关系?如何看待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的说法?丹珠昂奔以两条相关宪法内容作答:一是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二是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对这两句话应该科学、辨证、统一地去认识,而不是对立起来。
”“我们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不光是民族地区,内地其他地区也一样。
”丹珠昂奔举例说,比如“我”这个词儿,上海人叫“阿拉”,北京话是“我”,在他的老家青海,把“我”叫“诺(音)”。
一些大家经常说的话,如果用青海方言讲,谁也听不懂,但用普通话大家都能听得懂。
丹珠昂奔认为,在公众场合可以说普通话,在家里,老乡们见面在一起就可以说方言,这互相有区别,但是不要紧。
关键是不能把这个问题绝对对立起来,比如只能说普通话或者只能说方言。
他强调,国家民委以及国家各部委和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上述提到宪法的两个内容,即落实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同时也要落实好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要全面地理解、全面地贯彻落实好宪法精神。
”目前,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广播电台73座,电视台90座,民族语言节目各占所有节目四分之一。
全国民族出版社38家,出版28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
民族文字报纸99种,用13种民族文字出版,数量约占全国报纸总数5%。
民族文字期刊223种,用10种民族文字出版。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古籍解题书目套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将全部出齐,把中国各少数民族落之于书面、传之于口头的各种古籍文献一一清点入册。
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与民族融合
一、民族融合二、民族同化三、少数民族的汉化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充分,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加速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友好交往,民族融合有了新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融合得到新的发展。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虽然元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但阻止不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
明清时期,各民族的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到了新的高度。
民族融合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同化于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
一种是自然同化,指某一个民族在长时期中受到另一个民族的影响,逐渐消失了本民族的特性,同化于另一个民族。
这是历史民展中自然的进步的趋势。
另一种是强制同化,是指反动统治者所衽的民族同化政策,如强制被压迫民族接受统治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改变原有的民族特性。
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中国古代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旧俗”被中原农业民族的“汉法”代替,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旧俗”指边疆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汉法”指汉民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
汉法代替旧俗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即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度。
这一过程均是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同时民族间的往来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为巩固统治,有作为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会主动实行汉化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论民族同化问题姓名:X X学号:SY*****任课教师:XX完成时间:2014年 3 月30 日论民族同化问题摘要:各个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称为民族同化。
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两种。
自然同化是不同民族之间一个长期“自愿选择”的过程;而强迫同化是统治阶级采取的强制的手段、凭借特权实现同化的过程。
民族同化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对民族同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后,进行了一番梳理,区分了易与民族同化相混淆的概念民族融合,总结了影响同化的因素,及看待民族同化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民族同化;自然同化;强迫同化;民族融合一、引言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民族同化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民族是历史的选择,是自然的产物。
民族同化是研究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民族同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后,进行了一番梳理。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同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变过程。
世界上现有民族数以千计,不同类型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不一样,但它们统统都是一种历史现象。
民族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一切民族到了共产主义历史阶段,都无一例外的通过同化而实现最终融合,最后凝聚成为一体。
在这点上,民族同化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历史上的民族同化,以中国为例,主要指北方游牧民族,通过暴力方式,与中原汉族在血和火的冲突中发生的。
当今的民族同化,是一种和平的行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文化交流的极大便利和丰富,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联系的极度密切,使得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独发展。
面对这种趋势,我们如何处之呢?它的和平爆发,代表了一种文化经济的内在需求,是历史的必然;但也有人提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多样性的呼喊,正如民俗学者,对保护民间文化的呼喊一样,有无必要,有何利弊,是否最终也只是个别知识分子的幻想罢。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两个概念的区别,然后论述各个时期的民族同化,以及不同时期的民族同化心理,总结影响民族同化的因素,并说明当今社会看待民族同化的纠结心理以及该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同化,最后是笔者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分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是民族学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研究课题,它涉及历史上民族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等方面,是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1]。
究竟这两个词在词义上有无区别呢?笔者研究最初也并不知道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通过查阅文献才豁然开朗,现总结如下。
首先,从本质上来说,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
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民族融合的最高境界是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
而民族同化,则指一个民族(或民族中的一部分)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逐渐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最后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这个变化过程,如果是用暴力或特权等强制手段实现的,叫强制同化。
相反,如果这个变化过程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实现的,叫自然同化。
自然同化是发展中的进步现象,而强制同化是建立在被同化民族的痛苦的基础上的,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者发生的方式与过程也是不一样的。
其次,从时间上来看,民族同化是“在阶级社会中”,而民族融合“不是在最近,也不是在不久的将来所能实现的,而是要到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之后才能达到的。
”所谓民族融合,就是到共产主义以后。
两个概念的性质自然也是有所区别的。
强迫民族同化是以被同化民族的痛苦为基础的一个过程,是带有贬义性质的;自然民族同化是社会进步现象,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即使是这样,依然摆脱不了兼并的意味。
笔者认为这个过程是先进带动落后,达到同一种生活水平的一个自愿过程;而民族融合是民族互相交流、学习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的一个大团结的过程,自然是进步的。
由此看来,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二词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三、不同时期的民族同化从历史过程上看,自奴隶社会开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阶段,都有民族同化现象;从经济角度分析,民族同化存在于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至商品经济获得充分发展、大机器生产得以确立的各生产阶段。
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及政治力量的角力作用,民族同化在各历史阶段上又表现为不同的情状[2][3]。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民族同化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历史时代,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
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作为掌握统治权力的阶级,他们在实行残酷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同时,在民族关系上则不间断地采用着争伐、掠夺、隔绝、驱逐乃至夷灭等野蛮手段。
这种状况不仅严重阻碍了各民族的发展,也极大地延缓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因为“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 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
笔者不禁想起了前不久上映的电影《霍比特人》,经济发达、生产力先进的矮人族遭到恶龙和半兽人的入侵后,人们的生活顿时陷入水深火热的状态,在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保证的前提下,更不用谈社会文明了。
倘若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差不多处于同一经济发展阶段时,即便是没有出现太严重的掠夺和破坏,社会也不会因此有明显的进步因为“社会经济基础仍然和从前一样”。
这便是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历史过程漫长的基本原因。
在这一漫长时间内,民族同化表现为两种现象和一个趋势。
现象之一是通过掳掠、降服乃至夷灭的手段实现部分民族或民族成员中的部分人溶入他民族中。
另一种现象是由于劳动群众实际的生产生活需要,不断地发生与异族的交往、联系,乃至不同民族成份的人在某一方面、某些方面同化于他族,甚至通过婚姻关系达到全部同化。
这是自然形式的。
两种现象相比,前一种是为主的,后一种是枝微未节性的。
虽然如此,在这一时期存在着的一个总趋势是不容低估的。
这就是反动统治阶级或集团所执意推行的民族间的经济封锁、政治孤立或民族( 区域) 隔离等政策,总是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劳动人民欲加强交往的意愿所冲破。
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任何人为的力量都是改变不了的。
如中国历史上明朝惧怕蒙古人恢复元朝统治, 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对北元控制下的广大蒙古地区在进行频繁的军事征讨的同时, 实行了严厉的经济封锁, 至使蒙古地区的经济和民众生活处于罕见的窘困境地。
由于断绝了蒙民铁锅的供应, 蒙民中出现了“锅碎无奈, 只得在皮囊中煮肉充饥”,的现象. 在长达几十年间的封锁中,蒙古俺答汗几乎“年年敦请开边互市”,请求“以牛马易粟豆”,并保证“疆内耕作, 疆外畜牧, 蒙汉友好, 互不危殆”。
如此仅在15 41一1547 几年I旬就派骑使入明求和不下十次, 但明王朝不但不予理睬, 竟将使臣天爵诱捕后押解进京施以碟刑。
明王朝倒行逆施的结果, 不单单坑害了蒙民, 也给本朝带来了边地荒芜、国库亏空、经济衰败的恶果。
不得不在“庚戌之变”京城被围三昼夜后同意开马市,终在15 71年不得不结束经济封锁,在明蒙边界沿大同、宣府至宁夏一线疆界地开十数处“互市点”。
从此后才边界无战事、生产得回升、人民安居乐业.由此可看到,地区间、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史总趋势, 一时的反动政策是阻档不住的[4]。
2、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同化资本主义时期, 资产阶级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民族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尖锐化,同时民族同化相对加快步伐, 得以局部实现。
资产阶级在其所从事的商品生产的固有经济规律驱使下, 不得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具。
拓展产品销路。
他“奔走于全球各地”,冲破民族壁垒“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在“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程中,“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从而他竟然在“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这为民族同化的加快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资产阶级还在新的生产发展需要的魔棒下,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实现着局部的民族同化。
如列宁就美国民族的形成进行分析和统计说:“根据1900年的人口调查, 合众国有100多万外国移民. 根据同一年的人口调查, 纽约州好象是一个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坊, 这里有78000多奥地利人, 136000英国人, 20000 法国人, 480000 德国人,37000匈牙利人, 425000爱尔兰人,182000意大利人,70000波兰人,166000俄国移民(大部分是犹太人) , 43000瑞典人等等”,这里表明了美国这个在资本主义阶段产生的新民族,是碾碎、同化十数个它民族的部分人员而形成的。
这种同化是有其进步性的。
这进步性即在于社会经济的更新, 社会生产发展的齿轮自然碾碎原有的民族壁垒,进而适应新的社会生产的需要, 组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资本主义使社会生产、交换和消费日益国际化,从而促进局部民族的同化,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5]。
问题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严重的方面则是,资产阶级为争得更大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又在世界上到处进行着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
从而使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也提到了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阶段,尤其是他们贯用“民族利益”掩盖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利用一切必要场合宣场民族主义, 这在政治思想上极富有蒙骗性和煽动性。
当然民族主义也不是一直是这种消极意义,之所以会具有两重性,是因为在反对封建压迫时,资产阶级举起民族主义旗帜,使“群众从封建沉睡状态中觉醒过来,反对任何民族压迫,争取人民自主, 争取民族自主,这是进步的”。
而在资本主义后期,工人阶级开始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时,资产阶级再次打出民族主义的旗帜,标榜自己是民族利益的代表,鼓动人们为“全民族”的利益而战,实则是以民族利益掩盖了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资本主义时期,是民族同化加速局部实现时期,是为更大范围内趋于同化提供经济基础的时期,也是民族问题交织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中,呈现为极为复杂和尖锐的时期。
资本主义的大生产每前进一步,都是以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民族压迫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