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
第14课孔孟两章学习重点 1.识记“以为、是、国、家、或、走”等词的古今词义,掌握宾语前置句式的特点,背诵课文中相关的语段。
2.正确理解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社会意义。
文本名句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季氏将伐颛臾》(1)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2)一词多义①是⎩⎨⎧是.社稷之臣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③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④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曹刿请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⑤过⎩⎨⎧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古今异义①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今义: ②是.社稷之臣也 古义: 今义:③有国.有家.者 古义: 今义: ④陈力就列..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 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危而.不持: 固而.近于费: 吾尝终日而.思矣:③为⎩⎨⎧何以伐为.: 恐为.操所先: 为.其来也:《寡人之于国也》 (1)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2)一词多义①王⎩⎨⎧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②兵⎩⎨⎧非我也,兵.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③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古今异义 ①河.内凶 古义: 今义: ②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今义: ④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 ⑤是亦走.也 古义: 今义:(4)虚词归纳①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以⎩⎪⎨⎪⎧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之⎩⎪⎨⎪⎧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2.词类活用 《季氏将伐颛臾》 (1)必为之辞.:(2)后世必为子孙忧.:(3)既来.之,则安.之:(4)无乃尔是过.与: 《寡人之于国也》 (1)王无罪.岁:(2)填然鼓.之:(3)树.之以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谨.庠序之教:(6)然而不王.者:(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特殊句式《季氏将伐颛臾》(1)是社稷之臣也:(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3)无乃尔是过与:《寡人之于国也》(1)未之有也:(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是亦走也:(4)直不百步耳:4.语句翻译《季氏将伐颛臾》(1)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2)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14 孔孟两章诗海拾贝孔子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注]。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注】孔子来宋游学,客寓在石记客栈,院当中植有一棵檀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
孔子便带领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祀,包括社祭、郊祭、禘祭等等。
桓魋想杀害孔子,于是带领人马冲进院内,却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
桓魋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令伐了檀树,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
【赏析】本诗语言浅显易懂,情感强烈,褒贬分明。
其大意为:圣人孔子仁道广大,才能渊博,跟着求学的人只是得到了皮毛的知识。
虽然传说古代没有孔子,小小的蠛蠓哪里知道天有多高。
桓魋不考虑自己的力量,想拿一根草来撼动蟠桃树。
颜回已经知道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不可估测,一直到死钻研不停,忘记自己身体的极度疲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敬仰和赞颂,对桓魋的嘲笑和讽刺,对颜回的赞美和歌颂。
语林撷英孔子名言集锦1.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道不同,不相为谋。
5.知者乐水,仁者某某;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名言集锦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6.养心莫善于寡欲。
7.仁者无敌。
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作者卡片姓名孔子生卒年前551—前479朝代春秋末期字号称谓名丘,字仲尼籍贯鲁国陬邑(今某某曲阜)相关资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后世统治者尊他为孔圣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和国家有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 14 孔孟两章名师导航 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驳论文。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破中有立。
孔子在对冉有的批驳中宣扬了他的为政之道,表现了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通过记叙孟子和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问题的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孟子应梁惠王之邀宣讲治国之道。
梁惠王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为国尽心可是“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时,孟子“欲擒故纵”,用战争中逃跑了“五十步”而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梁惠王,向他说明“移民移粟”的做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接下来,孟子便从正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陈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
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步步推进,环环相扣,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弘。
基础梳理一、字音识记社稷.(jì)颛臾..(zhuān yú)好.战(hào) 数罟..(cù gǔ)孝悌.(tì) 柙椟..(xiá dú)洿.池(wū) 弃甲曳.兵(yè)庠.序(xiánɡ) 豚彘..(tún zhì)虎兕.(sì)不王.者(wàng)数.口之家(shù) 饿殍.(piǎo)衣.帛(yì)二、重要词语1.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无失其时(“无”通“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同“途”)2.一词多义是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代词,代颛臾)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是)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走过、经过)过犹不及(超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过于)是谁之过与(错误、过失)且尔言过矣(错误)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访问)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发百中(发射)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派遣)野芳发而幽香(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发出、抒发)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承受)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3.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 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4.文言虚词5.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倒装句(宾语前置)未之有也何以伐为无乃尔是过与(3)疑问句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的固定结构)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疑问语气的固定结构)6.古今异义辨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14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42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④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
⑤养生.丧死.无憾(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⑥则修文德以来.之(
)
⑦既来.之,则安.之(
)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⑧谨.庠序之教(
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
2.过无且乃尔尔言过是.过矣.与((
) )
是谁之过.与 (
)
3.是是安.社能稷辨之我臣是.也雄雌(《木兰辞》)
( (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 ) ) )
) ) )
4.发涂发.有闾饿左殍谪而戍不渔知阳九发.百人(《陈涉世家》)((
) )
野花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 中“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二、写作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 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 政,其中,季孙势力最大,他要征伐颛臾。当时,冉 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筹划。二人把这个 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3.不患贫而患不.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示歉意和 感激。 答案:1.指有军事行动 2.让……担任 3.社会不安 定
三、一词多义
则将焉用彼相.矣
(
1.相今儿由已与薄求禄也相.,(相《.夫孔子雀东南飞(并序)》)((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 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 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4孔孟两章学案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14孔孟两章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读准字音社稷.(jì) 虎兕.(sì) 颛臾..(zhuān)(yú) 柙.(xiá) 洿.池(wū) 数罟..(cù)(ɡǔ) 豚.(tún) 丧.死(sānɡ) 曳.兵(yè) 彘.(zh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 二、辨识通假(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三、一词多义(1)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动词,憎恨)君之疾.在腠理(名词,病)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名词,疾苦、痛苦)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动词,妒忌) (2)过⎩⎪⎨⎪⎧是谁之过.与(名词,错误、过失)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误)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动词,走过、经过)故尝与过.宋将军(动词,拜访、访问)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于) (3)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动词,拜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动词,看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表被动)风吹草低见.牛羊(动词,读“xiàn”,显现)(4)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词,几、若干)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副词,屡次、多次)数.罟不入洿池(形容词,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动词,计算) (5)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动词,开仓赈济)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动词,征发)野芳发.而幽香[动词,开(花)]百发.百中(动词,发射)主人忘归客不发.(动词,出发)(6)于⎩⎪⎨⎪⎧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被)行成于.思,毁于随(介词,由于)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在) 四、词类活用(1)无乃尔是过.与(名词作动词)责备 (2)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鼓、击鼓 (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栽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 (5)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 (6)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8)既来.之,则安.之(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 五、古今异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2018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第14课 孔孟两章教案 粤教版必修4
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 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 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 家。(2)危,摇晃,站不稳;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 (3)动词,辅佐。(4)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文中借以暗 指鲁国内部。(5)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6)饿死 的人。(7)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 (8)斧子。(9)敬爱兄长。
)
答案 ①代词,此/判断词/正确 ②憎恨/疾病,毛病/快,迅
速/疾劲,强大 ③不去/阻止,使……止/只 ④谒见/看见/召
见/通“现”,呈现 ⑤过错/责备/过分 ⑥统一天下,用作动
词/君王,名词 ⑦兵器/军队/士兵⑧尽/承受/胜利/超过/优美
的
(3)虚词归纳
冉 季有 氏、将季有路事见于.于 颛.孔 臾子 ((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颛.臾.( )
(2)社稷.( ) (3)孝悌.( )
(4)庠.序( )
(5)饿殍.( ) (6)洿.池( )
(7)弃甲曳.兵( ) (8)虎兕.( ) (9)鸡豚.狗彘.( )
(10)数.罟.( )
(11)相.夫子( )
答案 (1)zhuān yú (2)jì (3)tì (4)xiánɡ (5)piǎo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14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优质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14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 学习文言文基本字词句式,疏通字词,诵读课文。
2. 感知文本的逻辑思路、论辩方法,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
2学情分析
高一理科班学生,语文基础薄弱,但比较有学习热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文本的逻辑思路、剖析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字词疏通(字顺)
知识点归纳(见附录1),提供资料,布置课前预习。
2【讲授】二、课文诵读(文通)
诵读第一段(师生分角色)
段落大意:惑(王)——“尽心”(因),“民加多”(果)?“何也”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
“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
读时应突出其困惑。
诵读二、三、四段(师生分角色)
段落大意:解惑——“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王与邻国之政)(本质:走,不尽心)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
读起来应从容不迫。
“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启发梁惠王)。
探究问题1:哪一句含蓄地表达了王与孟子的默契?孟子隐而不说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王知如此”/王与邻国之君皆不尽心。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4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 欤 ”,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 毋 ”, 不要 3.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 “勿”通“ 毋 ”,不要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 斑 ” 5.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 途 ”, 路上
二、古今异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
二、背景回放 循循善诱,反对征伐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 其中,季孙势力最大,他要征伐颛臾。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 下,且都参与了筹划。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 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行不通的“仁政”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三十五年(前 334),孟子被“招贤”, 应邀来到魏国,魏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梁惠王的目的在 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而孟子反对“霸道”“虐政”,主张 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本文记载的只是孟子在魏期间与梁惠 王的一次谈话。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 372-前 289),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伟大的 儒学大师,被认为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 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曾拒杨墨, 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一、作者简介 圣人——孔子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说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 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区都有深远的 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高中语文 4.14孔孟两章学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4孔孟两章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王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一语文第四单元 文言文 孔孟两章 粤教沪版 必修4 教案
第一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孔孟两章14、孔孟两章一、教学要求: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中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要求中的2、3点。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分析课文。
⑴.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解读课文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孔子当即给予反驳。
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
力,才能。
就,居、充任。
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
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
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④“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管理者的过失。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教案 粤教版必修4
14 孔孟两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归纳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句式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解课文,以合作探究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王道”“仁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孟的政治理念;初步了解儒家之“和”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2.对孔子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对于孔子,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了。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有写过什么书?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在他逝世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其言行的文集。
从宋朝开始,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
二、背景介绍大家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季氏,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季氏肯定会扩大势力,取代鲁国公,进而吞并天下。
)那如果遇到障碍或将成的祸患,又该怎么办?(遇神杀神、遇佛杀佛!)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季康子(就是课本中的“季氏”)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必修4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晏子治东阿 他,五短身材,貌不出众,但 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 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两治东阿, 用事实告诫君王,判断一个人是否 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 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他就是晏子! 他,忠君爱国而不保守迂腐,机智灵活而不固执呆板, 遵礼尚贤而不飞扬跋扈。他其貌不扬,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谏太宗十思疏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是件 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 要大智大勇。因为讽谏,比干被 挖心,屈原遭放逐。但是唐代著 名的谏臣魏征,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非但没有 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唐太宗的称赞,获得“诤臣”的 美誉。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被魏征超人的勇气、 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过秦论 当秦始皇横空出世,烽火 不绝的古战场骤然间显得局促 狭窄。什么春秋霸主,什么大 智奇谋,什么血如奔流,转瞬 间成为他登场前的序幕。他举雄心之杯,饮豪情之酒,挥鞭 舞剑,成就一统天下的伟业。但,“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 华国树千台”的贾谊却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 智,纵笔泼墨以绘龙腾云卷之态,在千古雄文《过秦论》中 直刺秦始皇之“过”。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译注·梁惠王上》,战国中期 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的混乱 社会。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 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世风倾颓,时局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 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 步形成。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 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 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 334 年,梁惠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 这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2019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孔孟两章◎ 第14课孔孟两章◎ 第15课劝学(节选)◎ 第16课过秦论◎ 第17课师说◎ 第18课晏子治东阿◎ 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第14课孔孟两章本课话题——量力而行一、从课文中积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对于领导而言,要量才录用;对于个人而言,要做到量力而行。
二、从生活中积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
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三、从历史中积累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
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辖,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一、作者简介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伟大的儒学大师,被认为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二、背景回放循循善诱,反对征伐《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势力最大,他要征伐颛臾。
2012高中语文 4.14孔孟两章学案 粤教版必修4
4.14 孔孟两章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王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精品推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4
今义:有事情。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让……担任 。
今义:认为。
3.不患贫而患不.安. 古义:社会不安定 。
今义: 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示歉意和感激。
三、一词多义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 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1.相②③今儿由已与薄求禄也相.,《相.孔夫雀子东南飞》
动词,辅佐 名词,相貌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寒心。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有胆有识, 知无不言,敢于直谏,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 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 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殁, 吾失一镜矣。”
④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副词,屡次
①何以伐为. 6.为② ③昔 后世 者必 先王 为.以 子孙 为.忧 东蒙主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语气词,呢 动词,担任 动词,成为 动词,编造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填然鼓.之 ③王无罪.岁
一、作者简介 圣人——孔子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说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上为 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区都有深远的 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单元写作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4
第4单元文言文(2)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孔孟两章》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博大精深,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册,影响后世。
他们的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运用方向】传承仁政爱民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走近文化名人【运用示例】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
他弘毅坚韧的品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
在那个世事变幻莫测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思想。
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理想的成分,但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平、向往和谐社会的体现。
2.点击素材——《劝学(节选)》荀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用行动来检验我们的所学,也就是要达到“学”与“行”的统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专一,有恒心。
【运用方向】恒心积累专一学与思求学上进学习方法【运用示例】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
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了《浮士德》;明代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药学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纲目》。
每个人都拥有决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恒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孔子学琴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首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人一样。
不待师襄发问,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微感言: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一、作者视窗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孟子是孤独高傲的。
他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
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
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
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
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魄力与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这种用人观,不论在那个时代,还是当下,都不失为一条良策。
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得以矫正。
【注】(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还编写了历史著作《春秋》,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人尊为“经”。
孔子的儒家理论也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在品德方面,孔子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论语》现存20篇,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之为儒家经典。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二号圣人——“亚圣”。
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反对暴虐的统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性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风格。
孟子又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富有文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写作背景(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译注·季氏》。
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
他是鲁国执政大夫,鲁哀公的权臣。
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针对季氏讨伐颛臾一事的谈话。
冉有闪烁其词,观点含糊;孔子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反对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礼治教化、以德服人。
(2)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称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然后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颛臾..( ) (2)社稷.( ) (3)孝悌.( ) (4)庠.序( ) (5)饿殍.( ) (6)洿.池( ) (7)弃甲曳.兵( ) (8)虎兕.( ) (9)鸡豚.狗彘.( ) (10)数罟..( ) (11)相.夫子( ) 答案 (1)zhuān yú (2)jì (3)tì (4)xiánɡ (5)piǎo(6)wū (7)yè (8)sì(9)tún zhì (10)cù ɡǔ(11)xiànɡ2.辨形组词(1)⎩⎪⎨⎪⎧柙 狎 (2)⎩⎪⎨⎪⎧稷 谡(3)⎩⎪⎨⎪⎧椟 牍 (4)⎩⎪⎨⎪⎧洿 绔(5)⎩⎪⎨⎪⎧粟 栗 (6)⎩⎪⎨⎪⎧既 即答案 (1)木柙 狎昵 (2)社稷 马谡 (3)木椟连篇累牍 (4)洿池 纨绔 (5)粟米板栗 (6)既然立即3.词义理解(1)是社稷..之臣也: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3)相.夫子: (4)而在萧墙..之内也: (5)谨庠序..之教: (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7)数罟..不入洿.池: (8)斧斤.以时入山林: (9)孝悌.之义: 答案 (1)“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2)危,摇晃,站不稳;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
(3)动词,辅佐。
(4)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文中借以暗指鲁国内部。
(5)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6)饿死的人。
(7)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
(8)斧子。
(9)敬爱兄长。
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答案 ①通“欤”,句末语气词。
②通“毋”,不要。
③通“斑”,头发花白。
④通“途”,道路。
(2)一词多义①是⎩⎪⎨⎪⎧是.社稷之臣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 ②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③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④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曹刿请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 ⑤过⎩⎪⎨⎪⎧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⑥王⎩⎪⎨⎪⎧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⑦兵⎩⎪⎨⎪⎧非我也,兵.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 ⑧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答案 ①代词,此/判断词/正确 ②憎恨/疾病,毛病/快,迅速/疾劲,强大 ③不去/阻止,使……止/只 ④谒见/看见/召见/通“现”,呈现 ⑤过错/责备/过分 ⑥统一天下,用作动词/君王,名词 ⑦兵器/军队/士兵⑧尽/承受/胜利/超过/优美的(3)虚词归纳 ①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 )谋动干戈于.邦内(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②而⎩⎪⎨⎪⎧危而.不持( )固而.近于费( )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③为⎩⎪⎨⎪⎧何以伐为.( )恐为.操所先( )为.其来也( ) ④以⎩⎪⎨⎪⎧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之⎩⎪⎨⎪⎧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 答案 ①介词,引出对象/对/从/在/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 ②却,表转折/又,表并列/地,表修饰 ③wéi,语气助词,呢/介词,被/wèi,介词,在 ④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按照/介词,用 ⑤调整音节,起提顿作用的衬词/助词,“的”/代词,代百姓四、文白对译季氏将伐颛臾季氏 将 伐颛臾。
冉有、 季路见于孔子曰:“季 氏季康子将要征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康子将 有事于 颛臾。
”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季氏:季康子,名肥,鲁国执政大夫。
伐:征伐。
颛臾(zhuān yú):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
有事:这里指有军事行动。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周先王以 为东蒙 主, 且 在邦 域之中矣,让它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况且颛臾又在鲁国国境之内,是 社稷之臣也。
何 以 伐 为?”它的国君是国家的臣属。
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无乃……与: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句。
过,责备,用作动词。
昔者:时间名词,从前。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以,介词,用。
为,做。
东蒙: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且:连词,可译为“况且”。
邦域之中:意为颛臾在鲁国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