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史观及试题练习
历史高考五种史观及例题
历史新高考中涉及新史学观解读及训练解读近年的高考历史卷,无论是全国文综卷,还是各省新高考历史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在试题命制中都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
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一些新的史学范式不断涌现,打破了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一统史坛的局面,并逐步取代旧范式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新宠”。
因为多重史学范式的共存交融或转换,不仅在于打开了历史高考命题专家们的历史思维空间,进一步活化和拓宽多元化观察历史的视角。
其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命题的精彩点往往就在不同范式的解读与转换中产生了,让高考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去考查学生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因此,同学们在进行历史高考复习时有必要了解和应用新史学观(或称史学范式)。
一、五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内看外看,左看右看,任何一“看”的加深,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一)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过去历史研究中的“阶级斗争史观”,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看重的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把历史看成是由重大政治事件构成的阶级斗争或人民革命,革命、起义被看作是分期、断限历史的重大界标而备受瞩目和关注,“阶级斗争史观”指导下的中外历史研究中的“政治制度变革论”、“革命史范式”等由此形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史观史法专练卷(含试题,含详解)
【创新方案】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史观史法专练卷(含2013试题,含详解)一、选择题1.(2013·枣庄模拟)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下列能体现文明史观的选项是( )A.农民的反抗斗争贯穿古代社会的始终B.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C.封建统治者将沉重的赋税转移到农民身上D.中国小农经济日趋落后于西方农业文明解析:选B 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A、C两项体现革命史观;D项体现近代化史观。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符合文明史观的要求。
故B项符合题意。
2.(2013·济南一中质检)《中国古代史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
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
”据此可以得知他强调研究( )A.物质文明B.社会文明C.政治文明D.精神文明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与归纳理解的能力。
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认为研究广大民众的衣食风貌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所以作者强调研究社会文明。
故B项符合题意。
3.(2013·昆明月考)某版本高中历史教材的其中一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第33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166)第34课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171)第35课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 (177)第36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 (182)第37课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87)第38课发展中的新兴大国 (193)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解析:选A 考查近代世界的现代化历程。
由题干材料看,第33、34、35、36课主要讲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程与调整;第37课主要讲述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第38课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2019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一(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含解析)
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1.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着眼点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等。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真题例析(2015·广东高考)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史观典例大题(附答案)
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例1: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材料二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大明律》⑴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答: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四“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⑵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答: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
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材料五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
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答: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史观规范检测卷四 现代化史观
新史观规范检测卷四现代化史观基本内涵1.时段:现代化发生于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核心: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范畴:现代化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社会变革。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0分)1.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观分别是( )。
A.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B.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C.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D.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解析本题从材料可以直接得出,关键要了解各种史观的含义。
革命史观,即阶级斗争史观。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把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大众化和科学化。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答案 C2.以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中国近代化的先驱③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有世界影响的伟人。
其中②④评价的角度是( )。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答案 D3.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学会运用新史观认识历史问题(含答案)
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一、文明史观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转变。
明清时期在迈向近代文明的门槛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大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建立起来。
2.古希腊、罗马文明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从14、15世纪之交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经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建立起来,同时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文明也逐步建立起来。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成就,使资本主义精神文明辉煌灿烂。
4.社会主义文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随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明建立起来,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1.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答案 B解析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
史观练习题
史观练习题1、从不同史观角度看通商口岸开放的影响:①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近代化发挥着带头作用;③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④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⑤史观:它使国人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2、从不同史观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影响:①史观: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中国革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②史观: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③史观: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得到加强;④史观:促进了西方先进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⑤史观:使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各种矛盾加剧,社会急剧动荡;西方文明的传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3、从不同史观角度评价辛亥革命:①史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②史观:终结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近代化;③史观:促进了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④史观:建立起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鼓舞和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⑤史观:一些封建陈规陋习的被革除和西方文明的传入,推动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革4、从不同史观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⑴史观: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⑵史观: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⑶史观: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后来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⑷史观: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⑸史观:促使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高 考 史 观 题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历史新史观专项训练
历史新史观专项训练一、选择题(2分×30)1.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2.“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A.文明史观 B.阶级斗争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3.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史学家“将数学方法、特别是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历史研究之中”,形成了“计量史学派”。
这一学派A.采用的定量分析法不适合史学 B.杜绝了历史学家的主观随意性C.促使史学研究更趋于精密化 D.实现了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4.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5.以调查、访问、回忆等形式为特征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
下列主题适合目前的我们以口述史方式进行研究的是A.“巴黎公社”的诞生 B.“戊戌政变”内幕C.“台儿庄战役”详情 D.辛亥革命的情景6.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
”该观点体现了A.革命史观 B.现代化史观 C.唯物史观 D.整体史观7.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问的理解和合作。
史观问题练习题
12.刘海影在《2009年:美国引发全球经 济危机》一文中指出:与1929~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相比,目前的危 机拥有更加广阔的全球背景。导致1929年 经济危机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因素是
(
A
)
A.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B.传统欧洲强国与美国形成对抗格局 C.苏联未融入世界市场 D.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分割世界
7.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 通史,实为一部‘帝王专制史’;而 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 治史’”。从“过去”到“现代”的 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选项中的 ( B ) A.鸦片战争 C.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8.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 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 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 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能够反 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D )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辛 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文明名称
政治特色
经济特色
文化特色
希腊文明
工商业发达
中华文明
儒家思想
文明名称 政治特色
经济特色
文化特色
希腊文明 民主政治
工商业发达 人文精神
专制主义中 精耕细作的 中华文明 儒家思想 央集权制 农耕经济
问题二 特立独行的文明轨迹 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 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在相 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却 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政治上是“专 制化”与“民主化”趋势的强化。 (2)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经济的 “相似”之处。指出东、西方(以英美为 例)在政治 上“巨大反差”的具体表现, 并分析“民主化”趋势强化的主要原因。
【配套K12】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一(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含解析)
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1.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着眼点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等。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真题例析(2015·广东高考)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史观、史料、史学【知识提要】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新史学观专题练习
新史学观专题练习题2013.12【新史观新方法概述】(1)全球史观(即整体史观,把具体历史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和世界潮流中去看待,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
(2)现代化史观(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生态各个方面,主要指工业化、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和理性化)(3)文明史观(含近现代化史观,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横向可以分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4)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从衣食住行娱乐习俗等社会生活角度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
(5)史学史观(“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6)比较史观(含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
(7)生态史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进行历史考察)1.“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2.刘海影在《2009年:美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一文中指出: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相比,目前的危机拥有更加广阔的全球背景。
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因素是()A.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B.传统欧洲强国与美国形成对抗格局C.苏联未融入世界市场 D.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分割世界3.“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界的主要史学研究范式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7、唯物史观: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
主要突出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活动,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进化论、联系和矛盾论、群众创造论、历史情境)。
★主要观点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新史观专项训练一、选择题1.“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A.文明史观 B.阶级斗争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2.以调查、访问、回忆等形式为特征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
下列主题适合目前的我们以口述史方式进行研究的是A.“巴黎公社”的诞生 B.“戊戌政变”内幕C.“台儿庄战役”详情 D.辛亥革命的情景3.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
”该观点体现了A.革命史观 B.现代化史观 C.唯物史观 D.整体史观4.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问的理解和合作。
……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以下最符合其本意的是A.文明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趋向统一C.文明的冲突已取代政治的冲突D.各种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5.有人认为哥伦布的行为是“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能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
执这一史学观点的是A. 文明史观B. 整体史观C. 唯物主义史观D. 民族史观6.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7.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8.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
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
这一观点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C.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9.今年《百家讲坛》兴起明史热,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政权的更替 B.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C.国力对比的变化 D.文化途径的迥异10.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A.用全球史观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B.用文明史观客观评价了英国发动侵略的影响C.说明新史观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新发展D.说明研究者的立场与视野影响史学研究的结果11.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作者所持的观点是:A.革命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12.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13.北师大赵世瑜教授曾说:“传统历史注重的政治事件,大多转瞬即逝,改朝换代本身很快就完成了,新统治者还会尽力消除旧朝痕迹。
但社会深层的东西,决不因改朝换代而发生根本的变化。
社会管理系统有个延续性,一些长时段的东西在整个社会中一直持续地起作用。
就地域而言,整部中国史是由不同的区域史构成的,区域性、长时段的研究努力有助于我们重构或者重新解释历史。
”赵教授的意思是A.政治史是研究历史的重点B.中国史由不同的区域史构成C.区域史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历史D.社会深层的不变的东西是社会管理系统14.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
”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因为()A.全面揭示近代中国历史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得出结论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1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16.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A.阶级斗争分析法B.“三个有利于”标准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1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18、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19/张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⑴民主化、⑵法制化、⑶工业化、⑷均富化······”下面依据该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在法制化方面: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20、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为一部帝王专制史;而近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是(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21、阅读下列材料: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
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参考答案: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