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桥文化探微

合集下载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7)——十四门桥(榕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7)——十四门桥(榕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7)——十四门桥(榕桥)
十四门桥,又称榕桥,架设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南的可溪(又称溪源溪)河道之上。

全长约100米,共设13个船形桥墩,两墩之间并排铺设两条长约8米、宽约90厘米、厚约40厘米的石梁作为桥面,酾水14道,故称“十四门桥”。

X
此桥形制比较特殊,两端分水尖上下竖直,不带弧度,桥墩顶部不另加叠涩,石梁直接架于桥墩之上,两侧不设桥栏。

整桥看上去酷似一只伏卧于水面之上的大蜈蚣。

桥下的溪水清澈见底,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经常有人在此垂钓、捕捉鱼虾,偶尔还会有几只白鹭停驻水边觅食。

此情此景,在其
他福州地区的古桥上已经基本无法看到了。

虽然在距此桥不远处修建有宽敞的公路桥,但作为通往村里的捷径,加之环境优美,很多人还是愿意走这座旧桥,有些青年男女还把这里当成了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十四门桥的石梁上还保存有若干段不同历史时期所镌刻的铭文,为研究其创建年代以及后世的维护修缮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

特别是桥北首第一孔两条石梁上并列的两段铭文尤为珍贵。

这是2008年拍摄的。

与其他数段铭文一样,此处铭文在更早以前就已经被人用电动沙轮机描刻过了(也有可能是后来根据拓本摹刻的),虽然字迹清晰了,但也从此失去了其原始面貌,纯属好心办坏事。

西侧铭文为:元豐五年十二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畢。

□□石匠張保。

东侧铭文为:興禾里林居廣與室中陳二十一娘同發心捨石橋一十四門,上報四恩三有,下及一切含生,同沾福利。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2)——迥龙桥(附:林述庆墓)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2)——迥龙桥(附:林述庆墓)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2)——迥龙桥(附:林述庆墓)
迥龙桥,又名飞盖桥、沈公桥,位于今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邢港出口处,为福州地区较为有名的多跨伸臂平梁式石桥。

X
此桥现为4墩5孔,全长65.65米(其中引桥长9.5米),宽4.46米。

每孔之间原纵向铺设五条长约13米的石梁,因桥面已被水泥覆盖,原状已不复得见。

桥面两侧外沿各有一根断梁,此前已被改用水泥浇筑。

不过,根据最新消息,出于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需要,从2014年10月开始,对迥龙桥进行大修,目前两条断梁已被更换,估计桥面的水泥也已扒掉。

桥北端有圣王庙,庙前跨街亭与石桥连为一体;桥南端还有一座高脚亭,名为“玄帝亭”,三座建筑错落有致,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3)——合浦桥(附:福罏寺“奈河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3)——合浦桥(附:福罏寺“奈河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3)——合浦桥(附:福罏寺“奈河
桥”)
上篇说到了路通桥“桥上长树”的奇观。

这种现象虽然罕见,却也并非独此一处。

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合浦自然村的合浦桥,较之还要更胜一筹。

X
站在路通桥前,虽有榕树枝叶遮挡,但起码还可以看到部分桥体。

而站在合浦桥南端,却只见巨树擎天,丝毫不见桥的踪影。

只有走到树底之下,才会发现石桥的存在。

桥为南北走向,4墩5孔,无分水尖,石梁纵列,全长35米,宽2.5米。

虽不算袖珍,但与古榕庞大的躯体相比,就好像是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

除了桥堍两端各植一棵榕树外,合浦桥中间桥墩上还长有一棵枝节虬劲、根须垂挂的古榕。

由于榕树的树根无法泡在水中,故在桥墩最高水位线的地方便呈现出一条齐整的直线,由此可以清楚看到,古榕确实是长在桥上,而非紧靠在桥墩边上。

树底之下、桥面之上,还建有一座袖珍小庙“闾山法院”,祀狮公仙师。

传说临水娘娘陈靖姑曾习道法于“闾山大法院”,这狮公仙师,本是她的坐骑。

更为奇特的是,这棵古榕的板状根系居然穿透桥墩缝隙,顺势蜿蜒至桥面之上,然后又撑开纵列石梁之间的缝隙,向北前行20多米,
直达桥首。

《闽中桥梁甲天》课件

《闽中桥梁甲天》课件
近现代闽中桥梁的起源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近现代闽中桥梁逐渐向现代化、 大型化方向发展。如福建闽江上的闽江大桥,是福建省内最 长的跨海大桥,连接福州市和马尾区,于2006年建成通车。
闽中桥梁的发展历程
古代闽中桥梁的发展
在古代,闽中地区的桥梁建设主要依靠当地工匠和民间力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在明代和清代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闽中地区的桥梁建设达到 了巅峰。
一些桥梁在历史上曾作为 战争的战场或战略要地,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化传承
桥梁作为当地文化的载体 ,传承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和民族精神,对于弘扬民 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4
闽中桥梁的建筑艺术
桥梁的建筑风格
闽中桥梁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中桥梁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近现代闽中桥梁的发展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引入,闽中地区的桥梁建设逐渐走向现代化。在20世纪80年 代以后,福建省政府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许多大型桥梁相继建成。同 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许多桥梁进行了改扩建或加固。
闽中桥梁的未来展望
继续推进大型化、现代化桥梁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闽中地区的交通需求将继续增加。未来,闽中地区将继续 建设更多的大型、现代化桥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休闲场所
许多桥梁成为当地居民休 闲娱乐的场所,人们在此 聊天、交流,形成了独特 的社交空间。
景观标志
一些历史悠久的桥梁成为 当地的标志性景观,吸引 了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留 念。
桥梁在当地历史上的意义
历史见证
闽中地区的桥梁见证了当 地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 步,是研究当地历史的重 要实物资料。

游福建江东古桥作文

游福建江东古桥作文

游福建江东古桥作文《游福建江东古桥》篇一:初见古桥听说福建有个江东古桥很是有名,我就满心好奇地去了。

到了那儿,远远就瞧见一座长长的桥横跨在江面上,那气势还真挺唬人的。

桥身是用大块大块的石头砌成的,这些石头摸起来糙糙的,一看就有年头了。

桥柱呢,稳稳地扎在水里,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

我沿着桥慢慢走,看到桥上有不少坑坑洼洼的地方,那肯定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走着走着,我看到一个当地的老爷爷坐在桥头晒太阳,我就凑过去和他搭话。

我说爷爷,这桥可真老呀。

爷爷笑了笑说,这桥的岁数可比他爷爷的爷爷还大呢。

我心想这可不得了。

老爷爷继续说,这桥啊,以前可热闹啦,每天人来人往的。

我一边听一边仔细去看桥的构造,发现这桥的栏杆上有些雕刻的图案,虽然有些都模糊不清了,但还能看出一点像云朵或者花朵的样子。

这时候我发现脚下有块石头有点松动,我就轻轻踩了踩,它还晃悠了几下,不过倒没什么危险,就好像这桥在跟我开玩笑似的。

篇二:桥上漫步接着我就继续往前走,这桥还真长啊,感觉走了好久都没走到头。

我看着脚下的江水,江水缓缓流着,像一条长长的绿带子。

有几条小船从桥下慢悠悠地划过去了,这场景就像一幅画。

我突然想到要是能在这儿钓鱼应该也挺不错的。

这桥上的风还挺大,呼呼地吹着,吹得我头发都乱了。

我看到有几个小孩在桥上跑来跑去玩捉迷藏,他们嬉笑着,一会儿躲在桥栏杆后面,一会儿又从桥墩旁边窜出来。

我想起我小时候也这么调皮,到处找地方藏起来让小伙伴找。

我走到桥中间的时候,停了下来,往四周看。

一边能看到远处的山,烟雾缭绕的,另一边能看到江边有几户人家,烟囱里还冒着烟呢。

我真觉得这桥就像一个纽带,把这山啊水啊人家啊都连在了一起。

桥面上有些裂缝,有小蚂蚁在裂缝里爬来爬去,真是忙得很,我就想这小蚂蚁是不是也像人一样,每天奔波在这桥上为自己的生活打拼呢。

篇三:古桥印象走完整座桥,我又回头看了看。

这江东古桥就静静地在那儿,经历了风风雨雨那么多年,还是那么结实。

那些来往的行人车辆,对它来说就像过眼云烟一样吧。

福州十七孔的景点介绍

福州十七孔的景点介绍

福州十七孔的景点介绍
福州十七孔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处著名景点,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三
坊七巷内,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建筑群。

这里有十七座桥洞,因此得名“十七孔”。

福州十七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这里是福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桥梁建筑不断改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
的规模。

这里的桥梁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
的代表之一。

福州十七孔的每一座桥洞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是“情人桥”,传说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因为家族的反对而不能在一起,
于是在这座桥上相约,每年的七夕节在这里相会。

这个传说感动了无
数人,也成为了福州十七孔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除了情人桥,福州十七孔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

比如“千年古井”,这是一口有着千年历史的古井,据说是福州城的主要饮用水源。

还有“古铜炉”,这是一座古老的铜炉,据说是唐朝时期的官员在这
里烧香祈福的场所。

福州十七孔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都非常丰富,是一处非常值得游览
的景点。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魅力,了解福
州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总之,福州十七孔是一处非常值得一去的景点,它不仅有着独特的建
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还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如果你来到福州,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地方。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2)——路通桥(附:路通庵)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2)——路通桥(附:路通庵)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2)——路通桥(附:路通庵)
沿河口万寿桥所在的万寿一道往南步行约300米,便可到达福州市区另一座古桥——路通桥的北端。

X
不过,某人还是习惯于从五一南路经新港道到达路通桥的南端。

但无论何种走法,道路都是相当偏僻狭窄而又杂乱的,即使是福州原住民,估计也很少会走入这个大片破旧民房毗连而成,犹如迷宫一般的区域内。

从地图上看,路通桥所在位置接近河口港与新港水道的交界处,南面水道可以直通河口万寿桥。

从实地现状来看,此桥为二墩三孔石拱桥,东北至西南走向,左右石阶各13级,全长约30米,桥面两端宽约6米,呈喇叭状向中间收缩,到桥顶宽约3.5米。

桥拱中间大,两
边小,桥券为横联式。

桥墩底部设分水尖。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4)——榕荫桥(仙坂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4)——榕荫桥(仙坂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4)——榕荫桥(仙坂桥)
从午桥所在的阳岐村出发,经村西北的湾边大桥,只需不到15公里的路程,即可到达闽侯县的南通镇。

镇中心附近的南通社区苏坂自然村,有一座闽侯县境内造型最优美、保存最完好的古桥——榕荫桥。

X
榕荫桥架设于苏坂自然村西一条名为“青龙江”的小河道上,与前几篇介绍过的栖云桥直线距离并不远,但由于被闽江南港江面所隔绝,须绕行过南港大桥才能到达。

对于榕荫桥,现代的《闽侯县志》和文保碑的介绍大致如下:建于宋代,清光绪年间,里人(邮传部尚书)陈璧重修(建)。

桥南北走向,石构平梁桥,全长27米,宽3.5米,两墩三孔,不等跨,净跨4~5米。

桥面用五块大石板条平铺,两侧置望柱石栏。

在中部石栏板上镌刻有陈璧楷书“榕荫桥”铭文。

落款:“光绪廿四年,陈璧题”。

保存较好。

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文化】福州古桥...

【古桥文化】福州古桥...

【古桥文化】福州古桥...【古桥文化】福州古桥概况清代以前福州全境有桥梁797座。

由于历史变迁,到1994年底,尚存古桥398座,其中名古桥39座。

福州古桥造型多样,有浮桥、石磴桥、亭桥,数量最多、最为常见的古桥当数石板、石梁、石拱桥。

一、石磴桥石磴桥又称石磴墩、马齿,是最古老的一种桥梁。

其构造是用大石块加工为长方形的磴石,按步伐间隔排成直线,埋置于河床之上,上部露出水面,让行人履石而渡,较长的石磴桥一般每隔三五个磴就附近设旁磴一个,供行人交会避让之用。

石磴桥构造简单,省工省钱,但只能铺设于浅水河段,而且还不能保证常年使用。

溪水暴涨、水位高于磴面时,就无法通行。

1994年,福州地区现存最古、最大的石磴桥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建于闽侯县竹岐乡火炬村小目溪上的一座,共有138磴,长92.6米;其次应数闽清县塔庄乡下洋村梅溪上的石磴桥,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共有104磴。

二、浮桥南台浮桥是闽江最早出现的长桥,是宋元祐八年(1093)知州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

北桥江面宽500尺(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2500尺(约785米),用船100只,用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1.1丈(3.4米),两旁设有栏杆。

两座桥总长3000尺(约1公里)。

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

整个建桥工程于绍圣元年(1094)10月完成。

宋崇宁二年(1103),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

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船13只,共用船102只。

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万寿桥。

三、亭桥亭桥多建于盛产木材的山区,因其外观形似凉亭长廊而得名。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3)——午桥(附:严复故居等)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3)——午桥(附:严复故居等)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3)——午桥(附:严复故居等)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中有一条南北流向、直通乌龙江的河道,名为“阳岐江(河)”。

阳岐江把阳岐村分为上岐、下岐两个自然村,为方便交通,河道中段架设有一座4墩5孔的石构平梁桥,名为“午桥”,俗称“五门桥”。

X有资料称:午桥始建于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是旧南驿道上重要通道。

全长34米,面宽3.25米。

桥面两旁设栏杆,栏柱有“黄州八娘”等楷书题刻。

民国《福建通志》记载:阳岐午桥“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今字已磨损。

还有资料称:午桥桥面两侧施低栏短柱,石上原有刻字,大都不可辨认,仅“尼戒圆募钱造”尚可见。

现存桥栏为后人增补,其余部分均为原建。

这些资料同样存在错误、不足和被人误读之处,某人也要通过实地细心察看,并结合可靠的文献资料,才能尽量还原它的真实历史面貌。

首先是午桥的始建年代。

由于历代旧志中均无午桥的记载(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故绝大多数资料均引用了清代阳岐村人叶大庄(同治十二年举人、光绪二十三年邳州知州)的一首诗:午桥人唤五门桥,元祐题名字未消。

想得落成酾酒日,富韩司马正当朝。

从诗文内容来看,叶大庄曾经在桥上见过镌刻有“元祐”纪年的铭文,但诗中只有年号,没有具体的年份,说明这并不是午桥始建于元祐四年之说的真正出处。

于是,某人又查阅了一些不大被人注意的文献资料,终于在现代版的《福州市地名志》找到一小段关于午桥的介绍:……清代叶大庄《写经斋文集》载:“午桥又称五门桥,元祐四年建。

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

往年,余游京师,村人募工去之,以惑于俗惜字之说也。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这段话才最有可能是午桥始建于元祐四年之说的真正出处,而且也是比较可信的。

其次是何人造桥的问题。

有资料说午桥栏柱上仅“尼戒圆募钱造” 刻字尚可见,于是大家纷纷认定这桥就是戒圆所造,而且还有滋有味地编排出戒圆如何造桥的故事。

但现实的情况是,某人曾遍查午桥的桥栏望柱,虽然发现两个望柱柱身上有模糊不清的铭文,但这两处铭文均非“尼戒圆募钱造”。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河口万寿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河口万寿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河口万寿桥福州地区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桥梁众多。

其中尤以石桥居多,造型大多精致小巧,赏心悦目。

但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古桥或拆除、或改造,只有小部分残存于小道曲巷、乡野山村之中。

加上环境的恶化,河道的污染,往日“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早已荡然无存,这些石桥也就慢慢地为众人所淡忘。

尽管如此,某人依然深爱着这些虽蓬首垢脸却还清丽犹存的小桥,一辑重新梳理过的《福州古桥拾萃》,便是最好的证明。

X--------------------------------------------------------------------------------------------------福州古桥拾萃(1)——河口万寿桥河口万寿桥应该算是目前福州市区内保存最完整、造型最漂亮的古桥。

此桥位于台江区新港街道万寿一道与万寿二道之间的河口港上,俗称“小万寿桥”,以别于闽江干流之上的“万寿桥(现名解放大桥)”。

其所在之处原为清代福州城东南部水门——水部(步)门外的河口渡,是旧时福州的交通要道。

由于渡口比较狭小,来往的人货又多,常常发生事故,船覆人亡。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5月,鼓山僧人成源与里人柯应寀等共同募集白银2000多两,开始营建石桥,翌年12月建成。

为了对抱病造桥的成源和尚表示感谢和祝福,民众便将此桥命名为“万寿桥”。

桥为东西走向,长约35米,宽约3米,二墩三孔,石构平梁,中段桥孔较高,是为方便通行船只。

桥面有望柱、栏板,桥两端各有石狮子两只。

西首两块栏板雕有荷花、卷草图案。

桥头两侧各有一株古榕,桥东原建有万寿堂,还曾建有阿育王石塔,祀河神。

桥西原建有万寿庵,祀观音,庵左侧墙上原嵌有康熙九年鼓山涌泉寺住持道霈撰写的《河口万寿桥记》碑,记述建桥来由和过程及捐资人姓名。

此碑后被移至于山碑廊,侥幸得以保存下来。

碑额之下、“助缘信官”名单上首的“靖南王耿”四字比较显眼。

福州古桥之(30)高陞桥

福州古桥之(30)高陞桥

福州古桥之(30)高陞桥纵观鼓楼区的古桥,不论是作为石梁桥的虹桥、武安桥、太平桥、高峰桥、福枝桥,还是作为石拱桥的津门桥、澳桥、观音桥、馆驿桥、新桥,抑或是作为廊桥(或亭桥)的二桥亭桥、陆庄桥、双抛桥,因为沾染了些许三坊七巷的钟灵毓秀,兼之河窄水柔,以单孔居多,显得秀气雅致,如藏深闺。

站在桥上,看枯藤、野树、昏鸦,仿佛走进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中。

当然鼓楼区也不是看不到两孔以上、形制稍大的古桥,位于水部门外与台江区交界的高陞桥便是其中的一座。

坐8、16、801、908、949、950、951、959、971等公交车到五福天桥站下车,穿过喧嚣的五一路,向东拐入静谧的高桥巷,便到了碧波似练、状若玉带的琼东河畔,河面上横跨着一座典雅朴实的阶梯式石拱桥,桥侧的石栏板上刻着“高陞桥”三字。

琼东河上的高陞桥是鼓楼区难得一见的三孔桥高陞桥,又名刘公桥,横跨琼东河,东西走向,东连柳宅,西接高桥巷,为弓状石构平梁桥,二墩三孔,墩呈船形,劈波斫浪,可以减少河水的冲击,每孔铺四根长8.2米,宽4.45米的条石为梁,桥面由厚度0.17—0.2米的54条石板横铺而成(包括东西台阶),其中一块上还刻着“1954年1月13日造”的字样。

高陞桥上看琼东河高陞桥西接高桥巷高陞桥东连柳宅全桥总长24.4米(包括东9级,西10级的石台阶),宽3.5米,总跨度15.2米,最大跨度6.2米。

为便于船只通行,两墩间中孔桥面比两边桥面高,两边桥面又比两岸路面高出近一米,其间用石阶连接。

桥有望柱八对,高度在1.11-1.18米间,其中首尾两端的望柱顶端各有一对石狮,因岁月磨砺,面目已模糊不清,其余为或棱或圆各样物体。

桥两侧设石护栏十四块,南北各七,长2.3米~2.6米,宽0.485米,南向栏板中间刻有“刘公桥”、“康熙已丑年”、“刘凤卿建造”,北侧栏板中间刻有“高陞桥”、“嘉庆丁丑年”、“谷善信重修”。

高陞桥全桥长24.4米,是鼓楼区最长的古桥高陞桥两墩三孔,为弓型石构平梁桥高陞桥台阶上有“1954年1月13日造”的刻字高陞桥南向栏板中间刻有“刘公桥”刻字高陞桥南向栏板两侧刻有“康熙已丑年”、“刘凤卿建造”刻字高陞桥北向栏板中间刻有“高陞桥”刻字高陞桥北向栏板中间刻有“嘉庆丁丑年”、“谷善信重修”刻字高陞桥首尾两端的望柱上各有两只石狮子由此可知,高陞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已丑1709年),由里人刘凤卿建造。

民居建筑大师戴志坚:福建廊桥的形态与文化研究

民居建筑大师戴志坚:福建廊桥的形态与文化研究

民居建筑大师戴志坚:福建廊桥的形态与文化研究民族建筑“大家”谈编者按:福建廊桥尤其木拱廊桥造型美观、结构科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文物价值。

民居建筑大师、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戴志坚教授从福建廊桥的结构、功能入手,分析了平梁木廊桥、八字撑木廊桥、木拱廊桥、石拱廊桥的类型特征,总结出廊桥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出了福建廊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文/戴志坚廊桥是在桥面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

福建的古廊桥大致分布在闽东、闽北、闽西山区,闽中山区也有少量遗存。

它们以古朴而又奇特的造型、实用而又科学的结构、典雅而又细腻的风格,表现出福建先民的文化观、审美观和高超造桥技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文物价值。

一、福建廊桥的自然环境特征建筑文化是固有历史文化的沉积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方建筑材料、地方建筑工艺对廊桥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很大。

福建在我国大陆东部地区和沿海各省中素有“东南山国”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溪流纵横。

为了让行人畅通无阻,古代的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形式的桥梁,其中就有按传统技艺建造的廊桥。

在桥面上加盖长廊或建屋、亭,既可以保护木桥,又美化了桥梁本身,还为行人提供了落脚歇息的场所,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福建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下降,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约占85%,宜林地约占土地面积的74%,森林覆盖率达63.1%。

杉木是福建亚热带针叶树的主要树种,因其树干直,重量轻,易于加工,结构性能好,木质中又含杉脑可防虫蛀,还有较好的透气性,是理想的建筑材料,在廊桥中应用极为广泛。

福建的石桥建造在闽南沿海一带技术突出,如宋代建造的泉州洛阳桥(万安桥)、晋江安平桥(五里桥)、漳州江东桥(虎渡桥)均蜚声海内外。

但与木材相比,石材虽然抗压性强、经久耐用,却难以加工、难以运输,造桥成本较高。

在盛产木材的山区,采用木材作为廊桥的主要建材,既省工又省时,既方便又经济。

由福州古桥现状谈其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

由福州古桥现状谈其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

由福州古桥现状谈其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福州位于东南沿海省份福建省的中东部地区,为福建省会,抵触闽江下游,濒临东海。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由于自然地形,气候的演变和人文活动的影响,城区之内水系发达,河道纵横交错。

据统计,福州共有内河42条,内河总长达到99.3公里。

河道的众多造就了福州多桥的特点。

据记载,在清朝以前,福州城区内的古桥数量为797座,而福州古桥不仅数量众多,且造型独特优美,有“闽中之桥,可甲天下”的美誉。

福州古代桥工用他们聪明的智慧与精湛的技术将桥与传统文化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石雕,碑,亭子,塔等与桥梁结合,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时任福州知州时,在《出利涉门》中用“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杓。

人在画船犹未睡,满船明月一溪潮。

”的描绘福州安泰河畔桥上的美景……然而现如今,随着商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福州古桥数量已锐减至398座,而保存完好的也不过70座,许多古桥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三通桥,在2000年时,房地产开发商擅自毁桥,填河,后开发商虽然迫于舆论的压力对古桥进行修复,但是两条古河道却已经被填埋,已经无法再回复当初的景观,同样遭遇的还有双抛桥,在马路的扩建中,河道干涸,使得双抛桥成了“小桥无流水”的旱桥!而古桥边的景观,古榕在自然因素的威胁下同样状况不容乐观,“榕城十景”之一的“人字榕”的所在地高峰桥,在2005年的“泰利”台风中被台风拦腰斩断,成为“八字榕”,而在2009年“莫拉克”台风过后,左边一支终于不堪重创而倒下,现在只剩右边一支,而拥有了269年的奇特景观却终难再现,令人惋惜……也许有人认为古桥历经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岁月的洗礼之后,已经无力再为今天人们的出行提供它的功能,既然这样,它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可是,我们却不得不提也许今日的古桥确实已经没有能力提供其作为桥梁所能提供的所谓“渡河”的功能,但是它作为历史的载体,依旧有着传承古文化和信仰的作用:例如在闽剧的舞台上长盛不衰的经典居《荔枝换绛桃》就发生在安泰桥畔的沿河岸边,卖画少年艾敬郎与美丽少女冷霜婵邂逅之后相互爱慕,后互投以荔枝与绛桃并在其上题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回给对方,两情相悦,私定终身。

福州古桥之三通桥

福州古桥之三通桥

福州古桥之三通桥这些天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三捷河两岸修复工程即将完工的消息几乎将福州的朋友圈刷屏了,三通桥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

三通桥位于中亭街西侧的三捷河,桥长36.7米,宽3.1米,为敞肩式花岗石二墩三孔拱桥。

桥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距今有二百多年了,可落户到现在的位置却只有十几年。

三通桥原来是横跨三通桥下巷与中亭街,地处三捷河与三通河交汇处,以前涨潮时,两河的潮水汇集到桥前,形成“圣君殿的水两头涨”的独特汇潮景观。

三通桥所谓的“三通”,是指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

它的菱形桥墩非常气派,两墩像两艘远航的军舰,在三十多米宽的三捷河上隔出了三个大桥洞,只可惜当年百舸争流的场面已不复存在。

2000年5月25日凌晨零点10分,利嘉地产在中亭街开发时因施工原因造成三通桥坍塌,引起了群众极大愤慨,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责成利嘉集团承担三通桥修复任务,并考虑到三通河河道已经成了箱涵,三通桥原址修复意义不大,乃决定将三通桥旋转90度后西迁十米,移到现在的位置。

修复后的三通桥保留原貌,并采用原有的石构件,鉴于三捷河河道较窄,二墩三孔无法安家,还拓宽了河道,拆迁了居民,2004年,三通桥正式修复完成。

三通桥旁的陈文龙尚书庙始建于明代,是纪念抗元忠烈陈文龙的祠堂。

清道光年间“奉旨重修”。

民国10年(1921年)重修。

尚书庙坐北向南,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封火围墙。

正门横额“敕封水部尚书”,左右小门额“履忠”、“蹈义”。

墙基堵石刻“民国十年东西社捐造石基全座”。

殿堂面阔五间,深七柱,高6.5米,前廊后堂,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祠厅正面石廊柱有林则徐手书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

”东西墙尚存多方嘉庆、道光年间捐资修庙碑刻。

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研究

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研究

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研究古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古桥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如何保护和研究古桥,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古桥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首先,古桥体现的是中国千年文化的历史传承,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桥均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些桥梁记录了历史的发展和进程。

比如,中国古代建造的木梁石柱式桥梁,在岁月的冲刷中逐渐显露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景观。

其次,古桥在当时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交通作用。

在古代,道路交通不发达,人们的交往主要依靠水路和桥梁,所以每座桥梁都是一条历史记忆的真实写照。

揭示了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之后,下面就要进一步探讨如何保护古桥。

古桥的保护保护古桥不仅是文化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对国家历史文化遗址和人类文明遗产的保护。

目前,古桥的历史与文化地位已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国家的保护措施逐渐加强。

针对不同的类型的古桥,应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

首先,保护黄金水道的古桥,需要重视保护其建筑和结构的完整性,如桥面铺设、护栏、栏杆、扶手等的修复和加固。

其次,要在保护古桥的过程中考虑到其环境,防止建设和旅游业对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最后,每个古桥都有其社会历史价值,保护古桥不仅是一项技术和科技问题,更是一项文化历史意义上的问题。

古桥的研究古桥的研究既有其学术价值,同时也对今天的建筑工程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对古桥的研究,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对古代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近年来,研究古桥颇受社会关注,并在学术研究、文物保护、文化旅游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研究古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拓展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从而加强其文化自信度。

其次,研究古桥的建筑结构及其工艺史,对建筑和工程领域也有一定的意义,为今天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6)——连坂桥、上董桥、栖云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6)——连坂桥、上董桥、栖云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6)——连坂桥、上董桥、栖云桥
由林桥出林浦村,西南方向即为邻村连坂村。

连坂村东、甘泉山麓有一单孔平梁桥,名曰“连坂桥”。

X
2007年初次寻访连坂桥时,是从连坂村中穿过一大片菜园到达桥之西首的。

虽然略显荒凉,但毕竟放眼望去一片绿色,通往桥首的一长段石板小路(当地人叫它蜈蚣路)走起来也颇有一些情致。

2013年底重访此地时,原路竟然无法走通。

问了好几个人,绕了一大圈路,终于来到连坂桥前,这才知道一半的菜地上已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另一半的菜地变成了一个临时搭建的物流仓库,甘泉山麓的土路上也凌空架起了高速公路路桥。

受到三方面的包围和地基抬升的影响,连坂桥已经陷入一个大圆坑之中,一场暴雨就可能让它遭遇没顶之灾。

那条狭长的石板小路也早已不见了踪影,要想来到它的跟前,就得先进入物流仓库的门岗,再绕到最外围库房的背后,最后还得小
心翼翼地走过一片长满荒草的乱土堆才能走到坑边。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23)——双抛桥、高峰桥、陆庄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23)——双抛桥、高峰桥、陆庄桥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23)——双抛桥、高峰桥、陆庄桥福州市鼓楼区,现三坊七巷中轴线南后街北首与达明路交汇处,原为晋代福州子城西南城门清泰门之所在,清泰门外有桥曰“雅俗桥”,俗称“杨桥”。

杨桥东西两侧原有一条坊巷,古名“登俊坊”,后改称“杨桥巷”。

杨桥巷亦属原三坊七巷之一,上世纪中叶,被拓宽为大马路,名为“杨桥路”,此后又经两次拓宽、延展,成为福州市区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杨桥路分东路、中路、西路三段,其中东路南侧、中路北侧分别保存有双抛桥、高峰桥、陆庄桥三座古桥。

X--------------------------------------------------------------------------------------------------双抛桥位于杨桥巷东路南侧、雅道巷东北首,东距林觉民故居不到百米。

现存桥体建于光绪丙午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为单孔石拱桥,原长约9米,宽约3米,跨度约5米,桥上有亭。

上世纪中叶,杨桥巷被拓宽为杨桥路,自文北路流经文南路双抛桥下的文藻河水道被拦腰斩断,双抛桥变成了一座旱桥。

上世纪80年代末,李嘉诚旗下的福建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此开发“衣锦华庭”楼盘,地基被抬高,双抛桥的桥拱也被埋入地下,只露出一部分桥面。

(闽长置业开发“衣锦华庭”楼盘,严重破坏了“三坊七巷”的完整格局,就连林觉民故居也差点毁于铲车之下,此后虽有国内知名古建筑专家强烈反对,但最终还是生米煮成了熟饭。

)两侧桥栏望柱上均刻有古名合潮橋、光緒丙午建。

东侧桥栏栏板上刻有古蹟雙拋橋、唐代天寶十二年建、甲戌年重修。

据了解,1994年(农历甲戌年)有关部门曾对双抛桥进。

福州古桥文化探微

福州古桥文化探微

A Simple Probe into Fuzhou Ancient Bridges
作者: 赵君尧
作者机构: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出版物刊名: 闽江学院学报
页码: 22-27页
主题词: 福州古桥 地域文化
摘要:福州古桥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仪态万千的福州古代桥梁,既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又体现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显示出福州地域文化的巨大创造力.福州古桥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1)闽中桥梁,可甲天下;(2)傍山依水,奇巧险峻;(3)内涵深厚,形式巨丽;(4)闽都沧桑,桥以载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