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作为“反思型实践者”的教师身份探究
新时代下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新时代下对教师角色的思考教师角色即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尤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进入新时代,传统的教师角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改的强势推进,必然会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挑战。
当代教师面对急剧变化的教育改革宏观环境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变化,必须重新进行自身角色定位。
通过反思传统教师的局限性,在新课改背景对教师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我认为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反思的实践者。
新时代的教师必然是要成为多重角色的担当者。
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们将不再仅仅是知识权威的拥有者,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们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类、各种学生所希望的教育课程,让学生们根据自己个性和特点,自己选择所需知识和信息来完善自身的知识世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例如在新课导入之前,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会利用课前几分钟为我们播放一集《一禅小和尚》,它是一档富有哲理性的动画节目,动画在妙趣横生的日常故事中,展现纷繁世间的纯净真情,最后结尾给读者讲述一个又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
老师会根据今天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让我们观看,在深入文本之前让我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我觉得教师心中装着学生,眼睛里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读书的时间、充分讨论的时间、充分说话的时间、充分动笔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分析课文应该由浅到深,步步深入,善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文本的解读不是一味的评说,也不能是为了应试生搬硬套,而是重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地做到“授人以渔”。
二、学习资源的整合者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知识树将语文知识分为四大分支:文言知识、阅读与写作、文学常识和基础知识,他将其比作地图,有了地图就能明确目标,选择最佳路线,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在教学中运用也有较大的可行性。
对教师职业角色转换的思考--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识建构 的过程 中介, 更重 视社会 的微观 和宏 观背景 与 自我
的内部建构 、 信仰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视它们为不可
分 离的 、 循环发 生 的 、 此促进 的社 会过程 , 彼 即客观知 识只
有经个 体再建构 , 内化 为主观知识 。 才能
( ) 习者应在社会 情境 中积极 的相互作 用 二 学 社会 建 构主 义学 习 理论 强调 知识 存在 于社 会 情境 之
一
、
社 会建构主 义学习理论 主要观 点
社会建 构主义学 习理论在对 以斯金 纳为代表 的行为主 义和 加涅 等 为代 表 的认 知 主义 为基 础 的客 观 主义 传统 的 有力批 判和扬 弃基 础上 , 展皮 亚杰 的认 知建构 主义 学 习 发
理论, 从社 会建 构主义 的最 大共 同点 出发构 建 自己独特 的 知识观 、 学生观 和学 习观 。该 学 习理论 的主导思想 是 : 承认
流, 赋予新 知识 以某种 意义 。此外 , 在学习者之 间互 动过程
f c t n l n e h ia l g , n b iUnv ri f Vo ai a d T c nc l l e Do g e iest o o a Co e y
F n n ea d E o o c . l n io ig 1 6 2 ) ia c n c n mis Dai La nn 0 5 a 1
s o l b t k n y c l g t a h r a d t e x e n l h u d e a e b o l e e c e s n h e tr a e
ee n s w ih n c s i t h i r d w t h n . lme t h c e e st e t e r oe s i i g a c Ke wo d s c a c n tu t im ;e c e r l ;e r i g y r s:o il o sr e i s t a h r v S oe lann
论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论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对“教师成为什么”的追问,实际是对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或理想状态的教师形象的考察。
这种考察的意义重大,因为“对于教师形象的不同假设、期待和取向,将对教师研究、教师政策、教师管理、教师教育和教师评价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 [1] (P61〜65)当前,教育界在批判传统教师形象的同时,将“反思性实践者”作为理想的教师专业形象加以提倡。
但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吗?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内涵如何?本文立足于教师实践的实然状态,探寻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真正内涵。
一、什么是“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者”概念的核心是“反思性实践”。
让我们首先从概念的发展脉络出发,厘清“反思性实践”的内涵,并进而判别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性实践”的关系。
“实践”一词源于希腊语praxis 。
由于希腊公民与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只有在政治生活中才能找到自由的、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希腊语中就是用praxis (“实践”)一词来描述人类在政治伦理生活中的自由活动。
可以说,只有这些活动才被认为是真正的人的活动。
实践哲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把“实践”概念从日常生活提升出来,并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区分来明晰“实践”概念的内涵。
他认为,人类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理论沉思(theoria )、实践(praxis )、制作(poiesis )。
理论沉思是对不变的、必然的、永恒的事物或事物的本性的思考活动;实践和制作则是人对于可因自身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的行动。
[3] (译注者序xxi 、171)然而,实践与制作所依据的思考有着根本区别。
“制作不同于实践,实践的逻各斯的品质同制作的逻各斯的品质不同。
” [3]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与上述三种人类活动分别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sophia )、实践智慧(phronesis )和技艺(teche )。
支撑“实践”的是实践智慧,它不同于理论智慧和技艺,它是“在关乎道德的实际事务中进行思量的能力” [4] (P70〜79),它使“实践”成为一种被思考、被有意识地理智化的行动。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和教学原则-=李晓静
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和教学原则一、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大量的学校工作实践表明,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学技能及教师劳动的传递性等,忽视的是个体生命价值与需要。
随着课改浪潮的到来,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传统的老师角色定位及其专业技能意识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并受到极大的冲击。
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顺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重新审视并及时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和专业的重新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成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
教师更应注重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创境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便会主动积极地投人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课前一定要认真备好课,依据《课程标准》精神,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而富于创造性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
②“积极旁观”应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积极地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得所惑,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改进与优化下一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心理支持”教师应抛弃师道尊严的道学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更能投入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
建构主义教学与教师角色转变
建构主义教学与教师角色转变导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师则是教育的中坚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
其中,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兴起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原理、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在建构主义教学中的角色转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探讨建构主义教学与教师角色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原理建构主义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性和积极参与的教学理念,其核心观点是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来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学习是主体性的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和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
2. 学习是社会性的建构主义教学注重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知识。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 学习是建构性的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学习是建构性的过程,学生通过将新的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来建构新的理解和知识。
教师应该提供一系列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
二、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引导学生的学习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建构。
2.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任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创造一个互助学习的氛围。
建构主义教学观下行动反思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
建构主义教学观下行动反思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概述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过程是一个交互的、主观的、建构的过程。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帮助学习者主动探索并建构知识。
行动反思是建构主义教学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将学习过程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和技能。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和行动反思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教学观下行动反思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
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主观的、个体的和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创造新的知识和理解。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习者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习者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建构主义者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并且不断改进这些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构成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对环境的呈现的构成过程,学习是从环境到大脑的塑造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应该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和背景。
其次,教学应该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经验。
第三,教学应该注重学习者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最后,教学应该关注学习者的思维和情感发展。
行动反思模式行动反思是建构主义教学中的一种实践方法,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知识和技能。
行动反思有助于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时,行动反思是一种有用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社会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行动反思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行动、观察、反思和计划。
在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学习者进行实践活动,观察实践过程并反思自己的经验,最后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行动反思可以帮助学习者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知识和技能。
建构主义教学观下行动反思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教师反思实践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教师反思实践【摘要】本文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教师反思实践的意义。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是由社会共同建构而成的。
教师反思实践可以帮助教师意识到自身身份如何在社会中被建构,并进一步影响教学行为。
通过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在实践中受到的社会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的身份认同和发展。
利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师反思实践,可以促进教师更深入地思考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社会建构主义对教师反思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教师反思实践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教师反思实践、角色认知、身份观念、学生发展、理论指导、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社会建构主义的概念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核心理念是人们的行为和观念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塑造和建构的。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不是来自于固有的个人特质,而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背景塑造而来的。
在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我们的认知、价值观和身份认同都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形成和演变的。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实践,共同建构了社会现实和认知框架。
这种相互建构的过程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也影响着社会整体的结构和文化。
在教育领域,社会建构主义的概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塑造者。
教师的教学方式、态度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塑造学生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观念。
了解和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塑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社会建构主义的概念,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变迁的挑战,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与支持。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教师反思实践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教师反思实践【摘要】本文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反思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介绍了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以及教师反思实践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社会建构主义对教师反思实践的启示,探讨了影响教师反思实践的因素,并介绍了不同的反思方法。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展示了教师反思实践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探讨了教师反思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社会建构主义对教师反思实践的重要性。
教师反思实践的意义在于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指出,通过教师反思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教师反思实践、启示、影响因素、方法、实践案例、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教育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行为和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出来的。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社会是由人们的共同行动和交往形成的。
在这种观点下,个体的行为和认知不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而是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塑造。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包括对知识的建构、对语言的重视、对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关注。
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被看作是社会共同建构的产物,它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由社会共同协商和建构出来的。
语言也被视为构建现实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语言的使用和交流来建构和表达自己的观念和认知。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个体和社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认知过程、行为表现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领域中,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师的反思实践。
1.2 教师反思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反思实践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认可。
教师反思实践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思考和理解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改进。
探析建构主义教学观视阈下的教师角色
探析建构主义教学观视阈下的教师角色摘要: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倡导协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
本文在分析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建构主义教学观视阈下的教师角色以及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角色;要求一、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内涵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面对新的事物时,主动地以个体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去建构知识。
(一)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作用并非直接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而是帮助、促进学生去主动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如果让学习者积极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这种方式建立的新知识结构不仅不易退化,而且还能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好的学习不是来自于为教师找到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于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习情境,以利于个体学生的知识建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与学习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其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且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学习者要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作为一种资源,加上教师提供的合适环境、任务和条件的辅助作用,去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这种围绕一定情境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教师角色定位.
关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教师角色定位[ 10-06-08 15:45:00 ] 作者:刘晓峰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角色定位论文摘要: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主张知识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学习是在社会情境中积极的相互作用,是知识的社会协商,是个体在合作中获得知识的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形成势必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带来新的思考: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信息提供者变为获取信息的指导者,从传统教学的中心、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支持者。
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一股重要思潮,其学习理念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当今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全新的学习理论对我们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一、社会建构主义的概念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nstructivism)又称科学知识社会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理论,是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又一重要变革。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所以,也称之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
剑桥哲学辞典认为:“社会建构主义。
它虽有不同形式,但一个共性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因此,它反对客观主义,强调主客体间的互动,认为个人主体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个人心理的潜在隐喻。
个人主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各类工具和符号为中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与社会的协商,在内在“自下而上的知识”的基础上转换、吸收外来“自上而下的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实现“有意义的社会建构”。
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来源于社会的建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作为知识基础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建构,知识不可能脱离认识主体而单独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个人的主观知识如想转化为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需经他人的审视和评判,需借助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即主观知识只有经社会性接受,方能成为客观知识。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视野中的教师角色探析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视野中的教师角色探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幼儿游戏、教育资料、幼儿管理、计划总结、家园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nursery school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children's gam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hild management, plan summary, home educa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视野中的教师角色探析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在修正个人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以其特有的全面而综合的视角,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摘要:教师队伍水平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实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具有客观必然性。
实施教师退出机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转变传统观念;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教师退出后再就业渠道等。
关键词: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原因;对策一、问题的提出高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对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强校政策,在教师招聘中采取高标准、严要求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等措施吸引优秀教师。
据教育部发布统计公报,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从2010年的134.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44.0万人,规模增长较快。
高校教师由于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造成出口不畅,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试点开始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1994年清华大学提出“非升即走”政策,从1994-2002年,中初级教师调出近300人[1]。
1999年1月北京大学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2003年提出不升即离。
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5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推进“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走得掉”的工作机制;2007年深圳大学提出建立退出机制、实行科学管理等;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规定对新聘用博士和博士后期内考核不合格将被退出;201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提出实施教师退出机制,1名教师因学生不满意其教学效果而被下课。
现实表明:世界各国非常重视高校教师的退出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职位终身制、依据各自文化背景和制度进行推进[2]。
从我国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虽然各高校已深刻认识到教师退出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成效并不显著。
2013年8月,教育部召开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校人事管理改革”会议,会上专家提出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教师退出机制。
因此,研究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师退出的含义要实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则需要明确高校教师退出的含义。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教师反思实践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教师反思实践本文從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对教师反思进行了阐述,内化论和最近的发展区都能比较清楚地解释教师反思,可以作为今后教师反思方面的研究理论基础。
标签:反思社会建构主义内化最近发展区一、引言反思一词(reflection)来源于拉丁语reflectere,意思是“回顾”。
普遍认为反思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需要仔细考虑(Hatton & Smith,1995),反思与“惯例”相反,“惯例”来源于冲动,传统,权威。
在过去的十年里,反思在教育领域是一个很流行的词。
如今教育界对反思的理解可以追溯到杜威,在他的颇有影响力的著作《我们怎样思考》中将反思定义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 (Dewey,1933)。
二、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是一个有关知识的社会学理论,将哲学建构主义应用到社会环境中,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团体成员相互建构知识,合作创造团体内文化。
当一个人融入这种文化时,他就在学习融入任何一种文化。
1.从社会建构主义角度看反思实践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发生的社会环境及环境是如何影响学习的(Vygotsky,1978)。
社会建构主义将个人学习看作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这种学习在一个实践共同体中由于人员之间的互动而发生。
当个人参与社会活动时,有意义的学习就发生了。
1.1内化内化是维果斯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高级认知功能形成的基本因素是内化的过程” (Kozulin,1990,p.116)。
内化是一个协商的过程,重组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并将其带到将来的行动中。
内化解释了社会交流与内心活动之间的感官联系,内化是一种机制,我们可以由此掌控自己的思考生物器官——大脑。
维果斯基解释了高级认知功能的社会来源,他认为高级认知功能的内化包含人们之间的心智活动到个人内部的心智活动的转变,也就是说,从社会支持的行为到个人控制的行为的转变。
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解析
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随着新技术的推广而诞生的,它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教师必须主动调整自己,适应时代对教育改革和教师角色定位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教师角色一、引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传统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电脑教育家Bork 曾于1978年预测:“到21世纪初,学校里各门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将是通过电脑的互动学习来进行。
”今天,这一预言已成现实。
2000年12月,美国教育部向国会递交“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用“数字化学习”(E-Learning )作为提高年青一代“21世纪能力素质”的根本措施。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理论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近十几年来,把学生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逐步让位于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即建构主义理论。
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 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学习环境。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也译作建构论或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
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奥苏贝尔、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予以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为其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课程观下的教师角色分析
建构主义课程观下的教师角色分析作者:巴瑞来源:《考试与评价》2017年第01期【摘要】建构主义理论是西方认知心理学中的一部分,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知识是学生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联系并且在自身固有的实践基础上主动构建而形成的。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权威、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支持者、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理解建构主义所阐释的意义诉求,处理好自身角色的定位。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师角色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应着眼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对每个学生来说,个体经验是不同的,对同样一种概念的理解层面也会千差万别,即对于不同个体而言,知识的意义是不同的,实现知识意义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正是因为知识对每个个体都有着其独特的一面,才搭建起了知识与个体发展之间的桥梁。
具体引申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要求我们侧重于培养学生经验的积累,促进知识意义的建构。
因此需要教师从传统的定位中解放出来,从教育过程中着手。
教育活动并非单纯隔离于社会活动之外的单纯学校活动,而是与社会、家庭、学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活动。
一、建构主义课程观的基本主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人为本,从学习者自身出发,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
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和个性,把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看成连续的发展过程。
它对于传统教学法中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个突破和超越,颠覆了教师的绝对权威。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描绘了一个由学生自主学习的理想世界,“学生的知识学习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履历与知识相遇,进而理解知识,发展知识的意义,实现知识的意义增值。
”[1]建构主义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将教学过程视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协商的过程。
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融会贯通,化为己用。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和对其理解的过程,而不是外部信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育观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角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建构主义教育观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角色存有的问题及建议摘要:建构主义教育观已经被教育界普遍认同,并被世界很多国家引用到基础教育领域,而且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注重建构主义教育观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理论研究及应用,产生了很多较传统教育方法更加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从而促动了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
本文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对某幼儿园班级环境和教育活动的观察,以及对幼儿教师的访谈,研究者发现教师角色在真实教育实践中体现的一些问题,在对这些问题实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幼儿园教师作为参考。
1引言当前,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重,我国学前教育正经历着迅速的发展。
促动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已经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角色的把握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随着建构主义教育观在我国教育领域持续受到注重,建构主义教育观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也在持续深入。
同时,幼儿教师角色也提出了相对应的要求,教师不再以传统观点中的“传授者”、“支配者”、“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教育活动中,而是以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创设者”、“合作者”、“促动者”的身份对幼儿的学习、发展实行有效指导。
2建构主义教育观对幼儿教师的角色要求在建构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教育研究者对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提出了相对应的要求。
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其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
所以,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教师角色定位的问题置于师幼互动的教育活动中实行思考,而非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
2.1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应该成为幼儿认知矛盾的引导者。
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的重点是幼儿如何把新的信息同化到头脑已有的图式中,并且当信息相互矛盾以致无法同化时如何重建图式。
作为学习活动的促动者,教师教育活动的性质是通过以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并监测他们发现后的的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下教师的角色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下教师的角色分析【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和对新知识的建构与融合,在此要求下,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显露出了明显的不足和缺陷,需要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全新的分析,以适应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要求。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谈起,就教师的角色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师角色分析一、建构主义学习观概述20世纪中后期之后,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给教育界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这种理论以多方视角对原有的知识论和学习观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学习观是十分大胆和激进的,几乎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本质性的颠覆。
传统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客观现实,这种客观现实依托于知识的传授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而存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当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时候,就发生了学习。
或者更通俗的讲,知识就是一件东西,由教师拿起来,塞到了学生的手中。
这种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可谓是根深蒂固。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此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首先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下,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其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获得,也不是简单的记忆或练习,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和新知识、新技能融合与建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近年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一直都是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出现,也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定位,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建构知识,逐步的形成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学习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下教师的角色分析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都是按照预设性课程的方式,通过备课、讲述和作业指导,来完成教学的全部过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发起和运行的,是绝对意义上的教学主导者。
论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构建
论社会角色理论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构建徐厚升(临沂大学沂水分校)摘要:社会角色理论是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将其运用到教师职业这一领域,意欲在该理论视野下来阐述对教师角色的几点认识,从社会赋予与自我构建两个维度构建了教师角色。
Abstract:The social rol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education sociology,this article will apply this theory in teaching profession,and dedicate to state some recognition about the role of teachers.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the teacher’s role from two dimensions of social endowing and self-constructing.关键词:社会角色教师角色教师角色构建Keywords:social role teacher’s role role construction作者简介:徐厚升,女,临沂大学沂水分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9-0160-02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就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它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是社会地位或社会期望与个体能力相统一的产物,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某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
[1]因此,这种角色和行为具有外在强制和内部建构的双重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e a c he r s . Pr e n t i c e Ha l l I nt e na r t i o n a 1 .1 9 9 1 .
【 关键字 】建构 主义;反 思;教 学
1 引 言
社会建 构主义理论指出 ,教育者的身份应该是学生 学习的促进 者而非单纯 的教书 匠 ( B a u e r s f e l d ,1 9 9 5 ) 。教师在 当前 的教育 改革 中扮演 重要 的角色,因此对于学校及课堂教学 的改革也应该发挥其 关键 性 作 用 。 “ 反思型实践者 ”是指教师在 日常教 学中反 复训练 自己的批判 性反思并通过这种方式来 明确 自己独特 的教学观 点。这个概念 是由 S c h o n 在 1 9 8 3 年提 出的。本文简要回顾 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 并针对 如何成为一名”反思型实践者”提 出了笔者 的一些见解 。 2“ 反思型 实践者”的理论基础 2 . 1 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 的发展为 “反思型实践 者”铺 平了道路。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 为基础 。这种 理论 认为学习往往 是建立在学生 的已知知识基础之上 的,其 中的 已知知识被称为 “图式 ” 。因为所有 的学习都要通过 已经存在 于学生大脑 的图式的过滤,因此建构主义 认为学 习者积极参与 学习过程 的学习效果比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效 果要好得多 。因此 ,许多教学方法 声称 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 础而形成 的。这 些方 法中有很多都是以指导性发现法为依据的 。指 导发现法强 调,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使用直接传授的方法而是 引导 学生通 过发 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实现新知识 的获
S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作为 “ 反思型实践者’ ’ 的 教师身份探究
孔令琳 张 荣升
( 牡丹江师范学 院西方语言学院 ,黑龙江 牡丹 江 1 5 7 0 1 1】
【 摘 要】 本 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探讨在教 学实践 中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变教师 的身份 ,并强调教 师反 思教 学的重要 性。希望通过对教师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