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数数》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数数》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数数的能力和思维能力;2.掌握数数方法,尤其是数的读法、数数用数; 3.学习形状分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数的读法、数的理解。
难点:形状分类。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准备好配套的数学教具和学生作业本;2.认真准备形状分类的教具;2.导入活动1.教师示范:拿出一组数字卡片,让全班同学一起数一遍;2.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自己和对方的数数技巧; 3.课堂讨论:探讨数数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
3.数数活动1.数数试验:教具为小球、小贝壳、棋子等,让学生自主选定一种教具,然后尝试找到自己喜欢或擅长数数的方法;2.数数辨认:教具为数字卡片,让学生挑战自己,看自己能辨认多少数; 3.数数比赛:小组竞赛,每组选好一种计数方法,然后对比时间。
4.引入课文1.读物介绍:先介绍所要学习的课文的名字,并简单阐述课文的重点表现形式;2.发问式演讲:根据教材上的图片,启发学生谈论听到和看到的内容。
5.提高训练1.提问互动:选择数字卡片,教导和学生一起读;2.识别游戏:把计数方法和数字卡片一一配对; 3.形状分类: 教具为几何形状图案教具,计数画出图案后,按照规定划分形状。
6.课堂总结1.总结重点:对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2.互评: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互相评价自己和对方的表现。
四、教学后记这一节课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数数活动,通过锻炼学生自主数数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尤其是数的读法、数数用数。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形状分类的理解难度较高。
对于类似难点的内容,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多做讲解和引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否正确。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三、综合练习:1、练习一第7题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一第8题(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3、练习一第9题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
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练习一第10题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
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练习一第11题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
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6、练习一第12题(1)学生独立填表。
(2)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3)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数是多少。
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总结: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学生动手操作。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完整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完整版)课题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备课课型教案个数共6课时主备人王斐斐主讲人王斐斐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以野营为素材,内容有趣,贴近实际。
借助学生喜欢的野营活动,以平均分食品、搭帐篷等素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中,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魅力;在有趣的、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把枯燥的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练习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开放性强。
本单元的练习方式有摆一摆、圈一圈、算一算、涂一涂等,还有综合性的题目——快乐星期天。
这些练习都是通过有趣的、学生喜欢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题目呈现的,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作用,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建议: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本单元属于计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所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有体验的情境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动手操作,丰富直观表象。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
没有丰富的直观感受,很难形成清晰的概念,尤其对后续学习笔算除法造成困难。
所以,注重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活动在本单元就显得尤为重要。
3、引导学生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中,从情境的创设到练习的设计,都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记录数据的方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记录数据的方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记录数据的方法》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以及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时学习用数词表示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和识数能力,能够理解数词的含义,对于用数词表示物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记录数据和统计数据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记录数据的方法、统计数据的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记录和统计数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2.让学生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记录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记录和统计数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棍等,用于教学演示。
2.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一些记录数据的工具,如纸、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举办一次小动物运动会,让学生观察不同小动物的数量,引发学生对记录数据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并进行示范。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不同小动物的数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教师提供的各种数据,如教室里的人数、书本的数量等。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
摘要:
一、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概述
1.教材版本
2.单元主题
3.教学目标
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的主要内容
1.认识和理解数字0-10
2.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三、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游戏化教学
3.互动式教学
四、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的评估与反馈
1.课堂练习
2.家庭作业
3.单元测试
正文:
在我国的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中,学生将开始接触更为深入的数学知识。
本单元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数字0-10,以及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材版本方面,各个版本的教材可能略有差异,但大体上都围绕着数字的认识、加减法运算以及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这几个核心内容展开。
例如,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单元中,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数字,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的读写。
接着,教材会引入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最后,教材会让学生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理解数的顺序。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化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数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评估与反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和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数字写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数字写法导入教师出示一组数字:357902。
请学生将它们作“数字的家族”,试图找出它们的规律,并说出这些数字的读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一、掌握0~1000以内数字的三种基本表达方法:数码表达法、口语表达法、文字表达法。
二、掌握每个数字从数码到口语到文字的转换方法。
三、掌握几个数字的特殊表达方法:0、10、100、1000等。
教学过程1、数字的表达方式(1)数码表达法数码表达法是最直观、最简单的数字表达方式。
在数码表达法中,我们使用数字来描述具体的数值,如0、1、2、3等。
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数字具有了一定的可视化性,能让人们更轻松地理解其中蕴含的信息。
因此,它通常用于计算机、几何图形、统计等方面。
请学生用数码表达法描述数字631,然后让他们将它转换为文字表达和口语表达。
(2)口语表达法口语表达法是较为常见的数字表达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普遍使用口语表达法来表达数字,如“三百八十五”等。
因此,掌握口语表达法是非常必要的。
请学生说出数字798的口语表达方式,并将其转化为数码和文字表达法。
(3)文字表达法文字表达法是数字表达的一种优美的方式。
通过文字表达法,我们可以把一个数字的特征、含义、功能等融入到它的读法中,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魅力。
因此,文字表达法通常用于文学、诗歌、流行歌曲等领域。
请学生将数字945转换为文字表达法。
2、数字的读法掌握数字的读法是学习数字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读数字时,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先读出最高位所代表的数值;(2)再读出位数的名称,如百、千、万等;(3)用相应数字词联接其余各位数码。
请学生读出数字567的读法。
3、数字的特殊表达方法除了常见的数字表达方式外,还有一些数字具有特殊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通常由于数字的位置、功能、含义等原因而产生。
(1)0的表达方法0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它既可以表示没有,又可以表示“零”、“日”等含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数数并用数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使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
•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实物物品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利用实物物品展示,引导学生数出物品的数量,帮助学生理解数数的概念。
2. 学习数的读法和认识数的顺序
•利用数棍或数字卡片,呈现1-20的数字,并让学生按顺序读出各数字,加深学生对数字排列的认识。
3. 认识个位数
•通过实物物品提问,引导学生认识个位数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操练。
4. 进行实际问题练习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利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巩固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核对,检验学生对数数的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
•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强化印象。
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题,熟练掌握数数的方法。
•做家长布置的附加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留心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数学教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通用11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说出运算顺序)30+8×4 5×2+3 80—64÷8 29+24÷4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谈话:小淘气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
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2、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现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华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华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华版)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 1 单元单元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的统计表。
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吗?统计表的作用又有什么呢?生1: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生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等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师:画“正”字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题。
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
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
对于第(2)问“你发现了什么?”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
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
三、全课总结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2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2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例如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根底。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考虑: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考虑、比拟、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考虑、比拟,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展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4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4篇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说出1-99的数词。
2.能够认识0-99的数字符号,能准确书写0-99的阿拉伯数字。
3.能够通过数轴的练习,掌握1-100的相邻关系。
教学重点1.认识1-99的数词。
2.书写0-99的阿拉伯数字。
3.掌握1-100的相邻关系。
教学准备1.数轴图、卡片等教具。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标记笔。
3.教师备好教案和讲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根据提供的数词,在数轴上找出对应的位置,加深数字记忆。
2.给出一个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下一个数。
引出相邻关系。
二、讲解1.帮助学生认识1-99的数词,展示阿拉伯数字的书写形式。
2.通过数轴图,让学生理解相邻关系,比较数字的大小。
三、练习1.让学生用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排序,练习书写数字和比较大小。
2.布置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四、小结1.复习当天所学内容,重点强调相邻关系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勤加练习,熟能生巧。
课堂延伸1.小组比赛:猜数字游戏,加强数字记忆和快速反应能力。
2.带学生进行户外找数字活动,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反思1.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对1-100数字的认知能力和相邻关系的理解。
2.学生活动安排要多样化,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喜爱和主动学习意识。
以上为本单元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1-100数字的认知和书写能力。
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加法运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加法运算引言加法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运算之一。
在学习加法运算时,我们需要先积累一些以往的数学知识,如数的大小比较、数的读法及用法等等。
一、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如何进行小数、分数的加法运算,并且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到所学的知识。
二、重点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概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此外,还需要注意在计算过程中对各位数字的处理方式和计算的先后顺序。
三、难点本单元的难点主要在于小数、分数的加法运算。
因为小数和分数有其特有的表示方式和运算规则,在计算过程中也相对比较复杂,所以需要重点关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通过模拟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此外,还需要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运算符号的使用和计算规则。
五、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数的大小比较及读法。
二、小数、分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三、小数、分数的加法运算。
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教学步骤1、复习首先进行一些复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前面学过的知识。
2、引入针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一些引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目标和难点。
3、概念解释对本单元涉及到的概念进行解释,如小数、分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等。
4、运算规则讲解运算符号的使用和计算规则,如加法运算的计算顺序等。
5、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运算的应用方法。
6、总结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教学效果评估本单元的教学效果评估主要是通过考察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能力和计算准确率来评估。
八、结语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如何进行小数、分数的加法运算,并且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到所学的知识。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4课时 米的认识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时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
(主要是直尺或米尺)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数,从而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观念,并通过数自己探索出1米=100厘米。
联系生活实际,第三次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身边的数学为窗口,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数数 第2课时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数数第2课时西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数的概念。
2.能够通过1~10之间的数字完成数的数数运算。
3.能够通过数数操练掌握1~10之间的数字。
教学重难点
1.数的概念。
2.数的数数运算。
3.数的操练。
教学准备
1.数字卡片。
2.数字版书。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数字
1.让学生看一组数字卡片,认识1~10之间的数字,并声音清晰地朗读出来。
2.老师用数字卡片组成“数谷”,学生通过数卡片,学生用自己数的顺序把数卡片放到数谷的位置。
活动2:数的数数运算
1.老师挑出一张数字卡片,通过把手比划,学生数出这个数字。
2.让学生把数字卡片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数出每一部分的数字,最后把它们相加。
活动3:数的操练
1.老师快速数一串数字,让学生看一眼并默记,然后把它们说出来。
2.学生互相数数,学生能准确数出,老师再加大数的难度。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数学课的学习,学生深入的了解了数的概念,学会了通过1
10之间的数字完成10之间数字的操练,这将为今后的数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的数数运算,掌握了1。
202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02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
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数字0-10的意义和大小关系。
- 能够正确书写数字0-10。
- 学会通过玩具、图形等实际物品进行数数。
- 学会使用计数棒进行数数。
- 掌握数字0-10的顺序排列。
教学内容
1. 数字0-10的认识
- 向学生介绍数字0-10,并让学生重复模仿。
- 通过一些实际物品(如玩具、图形等)向学生展示数字0-10的意义和大小关系。
2. 数字0-10的书写
- 通过示范,教导学生正确书写数字0-10。
- 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
3. 数数的方法
- 通过实际物品进行数数游戏,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计数来得出结果。
- 使用计数棒进行数数,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变化。
4. 数字0-10的顺序排列
- 让学生练将数字0-10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可以通过数数游戏、图表等方式进行练。
教学步骤
1. 向学生介绍数字0-10,并让学生跟随说出。
2. 展示一些实际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对应的数字。
3. 示范正确书写数字0-10,让学生模仿并进行练。
4. 进行数数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计数得出正确结果。
5. 使用计数棒进行数数练,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变化。
6. 练将数字0-10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可以使用数数游戏、图表等方式。
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对数字0-10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 通过数数游戏和计数棒练,检验学生对数量和顺序的掌握程度。
- 综合评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认识图形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认识图形一、教学目标1、认识标准的二维图形,如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
2、学生能够根据图形的特征命名它们。
3、学生能够将同一图形的不同图形进行辨别。
4、生能够综合运用认识到的图形进行图形分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标准图形,能够辨别不同图形并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同一图形的不同图形进行辨别。
三、教学准备1、教材: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2、黑板、彩笔等教学用具。
3、一张纸板。
4、图形卡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利用纸板展示不同的图形,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来猜猜这些图形的名称。
2、基础知识讲解教师对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征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这些图形的不同特点。
3、认识图形教师发放不同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进行辨别,并将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
特别是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形状,要引导学生观察形状的差别,进行归类。
4、合成图形教师将不同的图形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让学生从中发现图形的组成,学习图形的合成方法。
5、练习环节教师设计图形分类练习题,让学生在纸板上画出不同的图形。
6、检查作业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总结教师进行本次课程的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记忆。
六、课后作业布置图形分类作业,让学生在家写出相应的分类题,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熟悉各种标准的二维图形的名称及特征,并能够进行相应的分类和组合。
学生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组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出发的目标》优质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出
发的目标》优质教案
一、设计意图
本教案主旨在通过将实际生活中的出行活动引入课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思考,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研究的质量。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出发的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情感。
二、教学过程
1. 自由探究阶段
A. 引入(5分钟)
展示图片或真实的车票、地图等,激起学生自由思考、提问。
B. 探究(3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收集有关如何到达目的地的各种信息,肯定和纠正学生的主张,培养合作意识。
在收集分析的同时,引导他们用图像等手段来整理总结。
2. 讲解、巩固、拓展阶段
A. 讲解(10分钟)
结合前一阶段的研究,老师讲授“出发的方向和距离”、“路程的计算”等新知识。
B. 巩固(25分钟)
进行书面练,紧密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可用教具:书本、录音机和录音带。
C. 拓展(10分钟)
布置拓展练,既检查掌握情况,又拓宽扩展视野。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比和探究新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初步认识里程单位“千米”。
2. 初步掌握出发的方向、距离,测量路程的方法。
3. 通过实例问题,了解规律,理解和掌握计算路程、测算,简单的算式。
4. 演练基本书写能力,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 第一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一单元说课稿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能够学会用适当的算法解决加减法问题•能够掌握两位数之间的比较概念•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在小组内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之间的比较概念,掌握加减法运算方法,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小组内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之间的比较概念,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合作。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如下:1. 课前导入安排学生站在操场上,教师用取点器随机选取10名同学,让他们站在其中的任意两个数字之间,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比较站的位置谁更靠近取点器所选的数字,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之间的比较概念。
2. 学习新知首先,教师介绍加减法的概念,并通过一些例子来教给学生如何使用适当的算法解决加减法问题。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大小关系的概念。
最后,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配合,运用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后练习学生在课后需要进行一些习题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下:•教学手段:黑板、教学视频、小组活动。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法、示范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评价反思法。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生自我评价:由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共同维护班级学习氛围。
六、教学结语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站在操场上比较数字的位置、让学生探索数字大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合作来教给学生用适当的算法解决加减法问题和掌握两位数之间的比较概念,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过程与方法: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2.练习一………………………………………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例1,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活动领悟,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
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
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地点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园森林公园河滨公园人数(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数据收集整理(1)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红黄蓝白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教后记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2)教学内容:课本第3页例2,练习一第3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
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姓名张三李四票数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票数15 22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板书设计:数据收集整理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姓名张三李四票数教后记第3课时练习一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练习一第4-7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