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之梦_反英雄_中庸哲学与_平民风格_关于冯小刚的电影创作[1]

合集下载

从_娱乐_到_主流_冯小刚电影的平民化与商业价值_胡慧

从_娱乐_到_主流_冯小刚电影的平民化与商业价值_胡慧

大众文艺摘要:冯小刚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怪才”,不仅成功的开中国贺岁片之先河,而且在票房的回报率上也遥遥领先,他是商业电影创作者之标杆,近年来,我们发现,冯小刚在坚持拍摄喜剧电影的同时已经悄然朝着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影片转变,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展示了冯氏电影的魅力关键词:冯小刚;喜剧;商业;主流价值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怪才”,冯小刚利用电影独特的语言,以独有的方式和人生观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生活冷峻的观察,深入的理解和赤裸裸的展示。

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电影多年以来的保护伞消失不见,电影院门庭若市的场景也继而消失,第五代导演局限在“铁屋子”里的作品纷纷在国际上获奖而在国内却遭到禁映的待遇,而在狭缝中成长的第六代关注现实,揭露现实,却只能在体制外创作上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台面。

正当中国内地电影陷入“弥留”之际,冯小刚带着他那京味十足的冯氏幽默从天而降,《甲方乙方》是中国贺岁片的开端,它犹如一场及时雨拯救了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而冯小刚也顺利的成为贺岁档的领头羊,只要有他的电影上映,同一档期的其他电影甚至是好莱坞影片也要逊色三分。

冯氏电影也就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其品牌效应,至今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剂兴奋剂。

当然,一成不变并不是冯氏的风格,《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已经开始悄然的转型,2012年,《一九四二》象征着冯小刚电影的转型已经达到了一个平稳的阶段,再往前追溯,《唐山大地震》超高票房和口碑,《集结号》使他获得的荣誉,《夜宴》的褒贬不一,都证实了冯小刚不仅仅是一个娱乐片,商业片的导演,而且做到了艺术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三性统一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冯氏的这种转变不单单是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在这种主观愿望之下,也有着电影市场对冯小刚的考验和要求。

一、雅俗共赏的冯氏幽默早期的中国电影史上,娱乐片伴随着电影诞生,早期中国电影的主要是娱众悦众,承载着这类的影片并不少见,20年代末期的《火烧红莲寺》引起极大的轰动,短短的几年竟连拍18部续集;新中国成立之后,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代替娱乐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娱乐片此时已经沦为“毒瘤”而销声匿迹。

消费主义、欲望生产与“世俗中国图景”——冯小刚商业电影的文化阐释

消费主义、欲望生产与“世俗中国图景”——冯小刚商业电影的文化阐释

下, 哪 怕是 超 现 实的 。其 实很 多人 都 有 一 些 梦
想, 而且梦 想往往 找 不到 宣泄 的 渠道 , 仅仅 是 一 种想 象 。 当他发 现他 这 么一 个 小人 物 的梦 想在
业化策略, 其更重要 的表征是镌刻于电影本身 的一 种消 费文 化指 征 。我们 绝不 能将 这种 文化 指征 简单
— —
冯小刚商业 电影 的文化 阐释
刘 丹 凌

要: 冯小 刚的商业电影遵循 了当代 消费文化逻辑 , 切入 了城 市新 贵的社会 和个人心 理, 表达 了消费 主体 的欲 望
和梦想。冯 氏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表现 出 了消 费文 化视域 下的世俗 中国形象 , 如实地透 射 了中国社会 的变 迁。冯 氏电影通过对光怪陆离 的当代 中国都市地理 的描摹 , 通过对追求 当下快感 与艺术化 生活趣味 的当代 城市新 兴 阶层 的书写 , 通过对 消费主义的“ 仪式景观” 的呈现 , 演绎 了后现代 的都市景观 , 塑造 了新兴 的消费 主体形 象, 表
衔” 实 至名 归 , 他 所 创 造 的票 房 神 话 一度 为 低 迷 的 中 国电影市 场 点亮 了希 望之光 。冯 小 刚的贺 岁 片是 中 国商业 电影 的典 范 , 其 商 业 特性 不 仅 体 现 于 票 房 业绩 , 也不 仅彰 显 于诸如 营销 宣传 、 植入 式广 告等 商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0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经济全球 化语 境下 的中国影像传播 与中国形象研 究” ( 1 0 B X W0 1 7 ) 。
作者简介 : 刘丹凌 , 女, 西南大学新 闻传媒 学院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文学博士( 重庆 4 0 0 7 1 5 ) 。

冯小刚电影艺术欣赏

冯小刚电影艺术欣赏

4、风格
滑稽怪诞。
节奏迅速。
妙语连珠。
5、韵味
“乌托邦”理想。 叙述创新
。冯小刚的贺岁喜剧影片除 了遵循经典轻松喜剧片的一般性原则, 也用心使手中的类型样式体现出某些 新东西。这就是说,导演以较为独特 的叙述策略给自己的中国式轻松喜剧 片打上极富个性色彩的烙印。
不刻意回避现实
3、叙事


故事奇观。轻松喜剧片要求以戏剧化结构(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的故事叙述扣人 心弦,富有奇观。导演将儿童游戏移用到成 人世界,并予以反向设置,使成人游戏情景 流露出孩子似的愿望、目标、恐惧等,从而 在观众心理而不是在视觉上达至生动好看的 惊奇效果。 圆满结局。轻松喜剧片的故事结局必须是 圆满而令人愉快的。冯小刚每部贺岁影片的 故事都有圆满而使人愉快的结局。
1、选材
迎合受众 轻松喜剧片这一类型是由广大受众和电 影市场培育的,故事材料契合观众的 欣赏需求与电影市场的消费需要是必 须的 。

•情理冲突---轻松喜剧片的故事材料少不了 浪漫爱情或家庭伦理的冲突。
2、性格


“英雄”性格。轻松喜剧片的男主人公多寄 寓小人物的人格理想:世故但不油滑,自 我奋斗但不投机取巧,深知金钱力量但又 鄙薄富人,追求爱情但又洁身自好,诙谐 幽默但又具绅士风度。 明星认同。轻松喜剧片的主角必用明星 演员来饰演,他们是票房保证的重要元素。 冯小刚贺岁影片里的主要人物也不折不扣 地选择明星演员来扮演,主动迎合广大受 众的明星观赏期待。
叙述语境的东方意味 融入讽刺喜剧的成分
假定情境的细节写实
角色:
“冯男郎”: “冯女郎”:
特点一:丑陋 特点二:贫嘴 特点三:善良
特点一:美丽 特点二:世俗 特点三:没个性

从大众到小众:冯小刚电影的中产阶级文化转向

从大众到小众:冯小刚电影的中产阶级文化转向

从大众到小众:冯小刚电影的中产阶级文化转向
焦勇勤
【期刊名称】《《华中学术》》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冯小刚都市轻喜剧类型电影商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从21世纪初开始逐渐摆脱原先以城市底层市民生活及其生存压力为主题的大众文化路线,转向以城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小众文化路线。

这种转向始自《一声叹息》,在《天下无贼》中得以完成,在最近的《非诚勿扰1、2》中得到充分体现。

经过这次转向,冯小刚电影中的人物身份、电影主题和空间呈现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微妙变化,一种真正属于中国当代的中产阶级文化被建构出来,并因此而获得广大中产阶级的消费认可。

【总页数】7页(P213-219)
【作者】焦勇勤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从大众到小众:冯小刚电影的中产阶级文化转向 [J], 焦勇勤
2.大众的小众试驾大众第七代高尔夫R [J], 马宁
3.大众,小众试驾大众R36旅行版 [J], 赵庭锐
4.大众到众:冯小刚电影的中产阶级文化转向 [J], 焦勇勤
5.大众,小众试驾大众R36旅行版 [J], 赵庭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小刚和他的电影人生》

《冯小刚和他的电影人生》
冯小刚和他的电影人生
1中国的电影 2关于冯小刚 3《冯小刚电影》分析 4总结

1
冯小刚和他的电影人生
1 中国的电影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 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 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 到有声,从黑白道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在的技术 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代表作; 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 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 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 向东流》等有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 潮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 以及大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紧跟着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 高潮,第二次电影高潮期。
3
冯小刚和他的电影人生
2 关于冯小刚
1。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导演、 编剧、演员,作品 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擅长 商业片并著以“贺岁片之父”之称。以1997年执 导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一举成名。之后的《不 见不散》、《没完没了》被称之为“冯氏贺岁三 部曲”还有《集结号》实现口碑和奖杯双赢。 《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大碗》等都获得 突出的票房成绩。 2。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贺岁片。其“冯氏 幽默”为主打特色。平民视角和平民化的叙事方 式的城市题材的小人物的轻喜剧故事。 3。连续四年获得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三届 百花奖、一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华 表电影优秀导演奖等,新中国60年文艺界十大影 响人物。 4。多年中,导演过的电影不计其数,获奖次数 也不计其数。总票房超过20亿。为中国电影做出 巨大的贡献。 4

冯小刚电影作品分析

冯小刚电影作品分析

冯小刚电影作品分析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把影象、灯光、音效等各种表现形式综合运用,能让看电影的人跨越各种障碍产生心灵共鸣的艺术。

在这其中,影象、灯光,音效其作用只在于将所要表现的内容表现出来,它们并不能使内容的思想内涵得到升华,真正能让一部电影丝毫不剩地表达出电影本身想表达的思想内涵的决定因素,数导演当之无愧。

冯小刚就承当了这个角色。

从《没完没了》到《大腕》,从《集结号》到《手机》,从《非诚勿扰》到《不见不散》,再到《天下无贼》。

冯小刚以幽默、诙谐、甚至调侃反讽的语言表现剧中人物生活、工作、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在中国电影事业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冯氏电影”风格。

冯氏电影中精彩的人物语言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也是其特色之一。

冯氏电影中的人物以及其幽默、诙谐甚至有点夸张,或婉约含蓄,新奇灵动的话语夺得好评。

如电影《甲方乙方》中“地主家也没余粮啊”,“打死我也不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没有房子的婚姻则更不幸福。

”《手机》中“做人要厚道”,“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

”《大腕》中“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在这一系列经典台词的炮轰下,观众想不笑都难。

但除了令人发笑之外,通过角色之口,用这些最生动、最自然的话语,调侃了现实社会的现象,反映出大多数人内心的真情流露。

是观众在笑着笑着就禁不住把电影里角色的喜怒哀乐安防在自己身上进行比较,思考。

成功的影视作品,起关键就在于导演能否很娴熟的利用“煽情”和“移情”手段让观众入戏,这也决定了一部作品未来的价值大小。

冯小刚恰恰就学会了这一点,他抓住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也就抓住了成功的关键。

冯氏电影中以刻画生活中的小人物,反映市井生活为主要题材。

由于受自身对生活经历的,冯小刚平民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

冯小刚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的导演。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导语冯小刚是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广受欢迎,也备受争议。

他的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还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声誉。

本文将以冯小刚电影为例,探讨电影商业美学在他的作品中的体现,分析其商业成功的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一、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简介冯小刚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代表作包括《非诚勿扰》、《一九四二》、《手机》,他通过喜剧形式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

冯小刚的电影以其幽默风格、商业化的手法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而备受欢迎。

二、电影商业美学的概念电影商业美学是指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在艺术表达的基础上,要追求商业成功的一种观念和手法。

电影商业美学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电影创作的方向、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冯小刚电影中的商业美学体现1.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冯小刚的电影多以喜剧元素为主,他善于运用幽默的手法引发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情节紧凑,通过夸张搞笑的场景和对白,让观众产生笑料。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使冯小刚的电影更具娱乐性和商业化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

2. 商业明星的加入冯小刚的电影中经常邀请一些知名的商业明星出演,如徐峥、黄渤等。

这些明星的加入不仅提升了电影的知名度,还增加了观众的吸引力。

商业明星的加入打造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效应,为电影的商业成功做出了贡献。

3. 切中观众心理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始终保持与观众的紧密联系。

他善于抓住观众的情感需求,通过刻画社会角色形象,展现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又以喜剧化的手法处理,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不仅触动了观众的情感,还关注了社会的痛点,使得观众能够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考。

4. 精心策划的宣传推广冯小刚的电影在宣传推广方面也采用了精心的策划。

他会通过新闻发布会、电影首映礼等媒体活动,吸引观众的关注。

他也善于利用大规模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宣传,以此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成功原因1.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紧密联系着社会现实问题,探讨了人与社会、家庭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议题。

消费主义、欲望生产与“世俗中国图景”

消费主义、欲望生产与“世俗中国图景”

消费主义、欲望生产与“世俗中国图景”冯小刚的商业电影遵循了当代消费文化逻辑,切入了城市新贵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表达了消费主体的欲望和梦想。

冯氏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表现出了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世俗中国形象,如实地透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冯氏电影通过对光怪陆离的当代中国都市地理的描摹,通过对追求当下快感与艺术化生活趣味的当代城市新兴阶层的书写,通过对消费主义的“仪式景观”的呈现,演绎了后现代的都市景观,塑造了新兴的消费主体形象,表达了以欲望为指向的消费文化取向,构建了消费文化视域中的世俗中国图景。

标签:冯小刚;商业电影;消费主义;世俗化;中国形象在当代中国的影像话语体系中,冯小刚独树一帜,被冠以“商业电影之父”的“名衔”。

这个“名衔”实至名归,他所创造的票房神话一度为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点亮了希望之光。

冯小刚的贺岁片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典范,其商业特性不仅体现于票房业绩,也不仅彰显于诸如营销宣传、植入式广告等商业化策略,其更重要的表征是镌刻于电影本身的一种消费文化指征。

我们绝不能将这种文化指征简单等同于物欲主义的释放,等同于传统的购买与消耗行为。

“因为它还使人们面对无数梦幻般的、向人们叙说着欲望的、使现实审美幻觉化和非现实化的影像。

”①冯小刚为自己的电影赋予了两重属性:“人民性”和“传奇性”。

“人民性是贴近生活和真实,传奇性是能把生活变形,长了翅膀飞起来。

”②在访谈中,他曾经这样阐释:我觉得两种关系可以抓住观众心理,一种是直面他的生活,淋漓尽致地把老百姓的过日子的那点事给剥开,一层一层地剥开,这种一定会抓人,因为大家就像看到自己一样;还有一种是把人们的梦想用100多分钟的电影给实现一下,哪怕是超现实的。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些梦想,而且梦想往往找不到宣泄的渠道,仅仅是一种想象。

当他发现他这么一个小人物的梦想在影片中实现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快感,哪怕是别人,他会把自己也放在这个载体上。

《甲方乙方》是典型的例子。

③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冯小刚电影遵循的是商业逻辑、消费逻辑,其终极目标是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影院为这种文化行为买单。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_电影艺术论文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_电影艺术论文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_电影艺术论文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_电影艺术论文电影艺术论文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又于迫近春节的档期上片放映,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上述影片又被广泛称为“贺岁片”。

在冯小刚看来,观影群体所指称的和普遍认同的“贺岁片”,就是所谓的“喜剧”——“只要是喜剧,觉得看起来有点意思就行。

”(注:冯小刚语,见杨君《笑容:与媒体英雄面对面》,第8页,第18页,第22页,第22页,第14—15页,第19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但喜剧作为一个以风格及效果来界定的与悲剧相对的美学概念,在传统意义上,多指描写生活中无价值或丑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表现与内里不协调的冲突,在对落后势力和丑的事物的夸张性反讽、鞭笞中实现幽默谐谑的戏剧效果。

莱辛就曾指出:喜剧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裨益就“在于训练我们发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注:莱辛:《汉堡剧评》第15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

而鲁迅先生也说:喜剧即“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注: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

两相比照,显见冯氏喜剧片与传统的喜剧概念多有不相符合之处,它将被如何界定呢?比照于电影是大众艺术和特殊文化商品的意义界定,冯小刚的贺岁影片无疑是成功也是应予以肯定的。

而且,于国产电影亟待振兴之时,冯氏喜剧影片风靡电影市场的独特景观显然已超出有限的自身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那么,确证其样式指归及共通特征,探究其屡试不爽的叙述策略与技巧,便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

类型观念审慎研究,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本质层面上,冯小刚通过自己的贺岁喜剧片实践将世界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美学观念引进中国大陆,在经典“轻松喜剧片”(又称“怪诞喜剧片”、“乖僻喜剧片”,Sreballedy)中,加进本土或具有东方文化意味的东西,从而在电影受众市场中实验性地也是成功地确立了中国式的“轻松喜剧片”。

世俗拯救:冯小刚三部“婚外情”题材电影解读

世俗拯救:冯小刚三部“婚外情”题材电影解读

“ 作者 ” 毫无 关系 !以《 非诚 勿扰》 而言 , 当代 大众 文
化 的欲望逻 辑其 实并 不 能完 全释 放 其 内在 潜 蕴 , 其
地将 家庭 视为最 后 的避 难 港湾 。最 终 , 这一 转 向使
得现 代家庭 内道德 自律 与两性 激情 之间 的纠缠 进入 了绝 对不可缓 释 的地 步 。与传 统家庭 中道德 自律 的 煎熬 与两性关 系 的压抑 相 比 , 现代 社 会 的家 庭伦 理 悲剧 又加入 了社会竞 争压力这 一 因素 , 或者说 , 正是

提—— 在道 德 自律 的前 提 下 , 妻 两 性关 系应 自觉 夫 抑制 其两性情感 , 而 , 然 家庭 内夫妻两性 情感 在根本 上是无 法实现彻 底 抑制 的 , 因此 道 德 自律 的抑 制 必 将 导致 两性情感 在家庭语 境 中呈 现为难 以释怀 的焦 虑。这种焦 虑感 , 正是 “ 外情 ” 以发生 的文 化心 婚 得


社会竞 争压力 使得家庭 内道德 自律与 两性激情 之间 失去 了实现平衡 的可 能 , 而现 代社 会 的 “ 外情 ” 婚 行 为, 就其本 质而 言正是通 过与 “ 人 ” 情 这一 社会 象征
符号 的想象 性接近 , 个体 与 社 会 的平衡 中想 象性 在
自家庭伦理 体系 中个体道德 自律 与情感 寄托 出现 的 冲突 。家庭 , 作为 以两 性关 系 为 基础 的基 本 社会 载 体, 自身包含着 相互 冲突 的两 个层 面 : 方 面 , 庭 一 家
是社 会总体结 构 中的基 本单 位 , 此 意义 上 社会 稳 在
定 的基 本要求 内化 为家 庭成 员 的道德 自律 ; 另一 方 面, 家庭 中奠基性 的关 系是夫妻 两性关 系 , 两性 之间 的情感 吸引 与抒 发 是 家 庭 关 系得 以 树 立 的 基本 前

冯小刚风格

冯小刚风格

结合实例分析冯小刚的电影及其创作特色1、梦想的戏剧化处理。

冯小刚的电影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梦想和尴尬都做了喜剧化改造。

所采用的幽默、滑稽、嬉闹的传统喜剧形态,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

《甲方乙方》用了小品的方法把一个个小故事串联成一个整体的故事。

创意上很新颖,加上国内一流演员的精彩演绎,将当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尴尬以喜剧化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给了观众。

“好梦一日游”使人们过了好梦成真的瘾,圆了大家的梦,满足了不同人的需要,带给观众发自内心的微笑。

2、以喜剧形式营造贺岁气氛。

喜剧片即那些能够制造快乐的影片。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将喜剧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下无贼》中两个强盗在火车上打劫,范伟和冯远征两位演技派演员的精彩演绎,将喜剧的搞笑发挥到了极致。

3、冯小刚电影中突显“平民化”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冯小刚刻画的人物形象大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有我们所常见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在一种悲喜剧的状态之中,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悲喜剧。

《大腕》中葛优用“古代皇帝有几百个老婆,我却只有一个,还离了”向泰勒解释中国的皇帝和平民的区别,这顿时引起了观众哄堂大笑。

“平民化”意味着影视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选择上的贴近性,在创作视角、表现视角、叙述视角上的平民意识,在创作心态上的平民意识。

正是因为如此,这种平民式的小人物形象更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认同以至喜爱。

4、冯小刚电影的语言特色极其明显,独具方言式幽默的语言魅力。

京味幽默是冯小刚对中国贺岁电影的最大贡献之一。

在冯小刚最卖座的几部影片中,他将市民气十足的北京方言的幽默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冯式贺岁电影最具特色的标志和百试不爽的促销手段。

无论是《大腕》中长篇大论的地产白日梦,还是《甲方乙方》中的“地主家也没余粮啊”,除了令人发笑之外,冯小刚通过角色之口,用这些最生动、最自然的话语,调侃了自己眼中的社会和现象。

世俗精神与中国电影——以阿城的电影言论与电影实践为例

世俗精神与中国电影——以阿城的电影言论与电影实践为例

世俗精神与中国电影——以阿城的电影言论与电影实践为例作者:杨肖来源:《艺术评论》 2018年第7期中国电影的基本品格是什么?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代表了对电影的不同定位和理解。

作家阿城对电影颇多论述与实践,其观点值得思考。

阿城写过多篇讨论电影的文章,其核心观点为世俗精神是电影的基本品质。

他改编的《芙蓉镇》重世俗社会的自在性,《画皮之阴阳法王》重娱乐性,《吴清源》重传奇性,《小城之春》重传统伦理,《聂隐娘》重家庭伦理,皆是重视世俗精神的具体表现。

一、世俗精神是电影的基本品质阿城将电影视为工业[1]。

“我认为电影是工业。

……剧本可以看成是工业生产计划书,投资是按剧本来算的,反之,剧本也是适应投资的。

”[2]因将电影视为工业,阿城对电影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电影的性格,就是世俗,而且产生了一种世俗精神。

中国电影的发生,是在中国近现当代世俗小说成了气象后。

”[3]这是阿城对“什么是电影”的回答。

电影既然是世俗的品质,那么它就是娱乐的。

艺术电影或知识分子电影,都是旁出,不是正宗。

基于此,阿城作电影史梳理。

“整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中国都有非常好的电影。

”“‘第五代’电影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是反世俗的。

”艺术属性挤压了世俗性。

“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新的变化悄悄开始了,以改编王朔的小说为特征,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俗,九0年被大陆电影观众称为‘王朔年’。

”[4]阿城重视王朔,因为王朔的作品试图恢复世俗性。

正是因为阿城秉此理念,所以他喜欢民国时期的石挥、费穆等,当代则喜欢侯孝贤。

二、维持世俗社会的自在性电影《芙蓉镇》改编自古华同名小说,谢晋执导,阿城参与编剧。

阿城的改编,既体现出他决绝的态度,也看出他希望维护世俗社会的自在性,避免政治的波动。

古华《芙蓉镇》要通过胡玉音个人命运变迁写出时代变迁。

“文革”时期,胡玉音因为从事经营被扣上“新富农”的帽子,于是被打倒;“新时期”她彻底翻身,此固然是个人境况之变,更是政策之变与时代之变。

细数冯小刚6大野心之作

细数冯小刚6大野心之作

细数冯小刚6大野心之作没必要多说有关冯小刚个人的情形,主要想说他的作品,从最早《北京人在纽约》开始,到眼下亮相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一路貌似已经变换了无数脸孔,但他的作品却一直循着自己的理解在不断“戏弄”观众……从边缘的到核心的,从底层的到官方的。

冯小刚早不是过去的冯大炮了,他已经脱胎换骨,超凡入圣,荣登市场号召力第一人的境界!如果回顾十余年来冯小刚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一直在力争上游,频频变换风格和题材,彰显自己无所不能的手段,一切皆有可能,但对他而言,恰恰不是电影本身的能力!例如号称要以《唐山大地震》撼动全国观众遗忘30年的脆弱神经……他的野心空前强大!可他的作品到底有多少实力呢?1、《北京人在纽约》1993这是冯小刚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导演一栏,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几乎成了冯小刚一个人的作品。

其实,这是和当时提携他的老搭档郑晓龙合作的,看看如今郑晓龙混在电视剧圈子和冯小刚今天的呼风唤雨,似乎只能感叹今非昔比。

《北京人在纽约》在当年也要算一部话题之作,这是冯小刚每一次出手都极力要做到的。

但是,冯小刚精心打磨的剧本之功是实实在在的。

从80年代起,冯小刚就跟着郑晓龙合作编剧,打造过《遭遇激情》、《大撒把》到《北京人在纽约》,之后冯小刚开始独立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

这一段时间的作品他跟着郑晓龙尝到抓情感题材的好处,可能受到郑晓龙的影响,而且冯小刚确实也能做的相当好。

《北京人在纽约》算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讨巧手法之处在于绝不是单纯刻画情感纠葛,而是把人生境遇和社会现象尽量纳入主题中,冯小刚此后的作品一直有这个特色。

可以说郑晓龙(郑晓龙这些年的剧也不错,例如《金婚》)这个老大哥是冯小刚艺术生涯一个很具启发性的“师兄”,冯小刚因而后来才会更为胜出。

据说在90年代初期,《北京人在纽约》是当时第一部在海外取景拍摄的国产电视剧,火了之后,没多久产生了《上海人在东京》这一类跟风作,N年后赵宝刚还在《别了,温哥华》中采取这一类模式……可见冯小刚等人当时的超前意识。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芳华》是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主要反映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服役于军队的一群年轻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活与爱情时所经历的种种挣扎与矛盾。

电影通过描述这些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本质、人性和道德上的种种考验与选择。

首先,在电影中,人的本质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这些人在军队生活中,经历的是一种严格规矩和残酷训练的环境,这种严格的素质和精神被深深烙印在了他们的灵魂里。

他们在生活中养成了勇气、毅力、奉献和追求真理的品质,他们在面对生命的走向时,表现得非常坚韧和勇敢。

这些特质被揭示在他们之间坚定的友谊和对国家以及家庭责任感的坚持中,表达了人不屈不挠的本质。

其次,人性上的种种考验与选择,也是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电影中,人们经历了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困难和选择。

许多年轻人,在感情和生活面对压力时,做出了各种选择。

比如,作为女主角的小芳,在面对生活压力和爱情时,做出了各种选择,包括无意为之的婚姻、暧昧的感情以及毅然决绝的另谋他路。

这些选择,揭示了她的人性和内心的挣扎。

这种人性的考验和选择,对于那些在特殊时期生活的人来说,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他们在面对种种乱象时,做出一些平凡而又有效的选择,不仅是良好的人性展示,也表现了人的无畏和自我拯救的可能性。

最后,道德方面的考验和选择在电影中也同样得到了揭示。

尽管在当时的环境下,许多决策和行为都被强加上了一定的政治标准和社会标准,但在亲情、友谊和爱情面前,人们面对的道德困境同样非常深刻和真实。

人们在面对道德遵从和自由抉择时,做出了各种选择,例如刘峰在面对离婚的妻子和要求给钱的亲戚时的选择,以及小芳在家人的约束和自由恋爱之间的抉择。

这些选择,在道德和伦理上的考虑和实践,呈现了人们丰富的人性和真实的残酷现实。

总之,在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中,对人性方面的描写,包含了人性本质、人性的种种考验与抉择,以及人类困境下的道德挑战和选择。

因此,《芳华》被认为是一部高度抽象化和哲学性质的电影,在表达良好的人性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浅析冯小刚电影风格的演变

浅析冯小刚电影风格的演变

浅析冯小刚电影风格的演变冯小刚最初几部贺岁片作品中,“平民喜剧”风格一脉相承。

在大家都觉得冯小刚会在“平民喜剧”的光明大道上安稳走到底时,冯小刚贺岁片却悄然转型。

从《大腕》攀上哥伦比亚年,《天下无贼》热卖海外年,到冯氏拱手让出贺岁片市场奔赴豪门《夜宴》,每一次转型,电影风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标签: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自1997年开始,冯小刚连续推出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等十部贺岁片,这些影片凭借着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准确把握,题材上从平民化的视角反映普通人的梦想和意愿,真实体现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

鲜明的平民化倾向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状况下,冯小刚的电影可谓独树一帜。

纵观冯小刚的作品,可分为初期和全盛时期两部分。

初期作品包括《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贺岁三部曲;全盛时期作品包括《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等。

这两个时期,冯小刚的电影在人物选择、电影风格、电影语言以及对秩序的表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人物形象。

初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小人物,都是城市里的普通人。

如无戏演的姚远,远涉美国孤身闯荡的刘元,他们生活在一种悲喜剧的状态中。

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从普通市民中走来,向普通市民中走去,演绎出一幕幕让人会心而笑的凡人事和凡人梦境。

这些人物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认识的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戴锦华对此有精当的分析,认为“冯小刚的电影和观众之间的亲和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绝大多数的电影观众进入影院可以找到一种自我的投射”。

但这种小人物形象却在《大腕》《手机》等后来的影片中悄然发生变化。

《大腕》中的两个喜剧式的主角似乎仍然是小混混,而且是小骗子,然而此小人物非彼小人物,这些小混混却是可以为一个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来操办葬礼的人物。

二是在风格上,从贺岁喜剧向情节化正剧以至贺岁悲剧的方向发展。

初期的贺岁影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喜剧样式,没有借助夸张的外部动作来营造贺岁片的喜剧效果,它只是通过既有的叙事内容和主题,在相对含蓄和平实的叙述中表现既定的内涵,这种内涵往往具有相当的生活质感,甚至是苦涩味。

冯小刚电影中的平民意味

冯小刚电影中的平民意味

冯小刚电影中的平民意味
闫东方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在冯小刚的电影中,平民作为表现频率最高的对象几乎贯穿了其电影之路,在他的镜头下,以平民视角关注的平民人生主要着眼于生活中的小乐趣。

其电影主要通过三点展示出独特的平民意味:平民生活是稀松平常的日常,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对象;平民理想是个人求生存以外求尊严的呼喊;平民记忆则显示出一种真实地面对历史的态度。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闫东方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冯小刚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J], 曹丹丹
2.论冯小刚电影中的“谑”与“正” [J], 栗康婷
3.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J], 高培
4.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J], 陈欢
5.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 [J], 陈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电影中的一抹绯红——由《私人定制》窥探冯氏文艺观与平民梦

中国电影中的一抹绯红——由《私人定制》窥探冯氏文艺观与平民梦

电影的诞生既是科技进步的象征 , 也是资本主义经济
迅猛发展的结果 ,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 1 9世纪 中叶以 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 闲暇时间 , “ 从1 9世纪 5 0年代 以来 , 生活在工业社会的人
们开始经历一个新的时段——成为休闲时间的下班时段 , 这个时段需要娱乐来填补。 ” ‘ 闲暇是人 ‘ 从工作的规训中 解脱出来 ’ 、 摆脱单调沉闷劳动, 使生活 ‘ 节日 化’ 的自由表
益 的。
关 键词 : 冯小 刚 ; 贺岁 电影 ; 文 艺观 ; 平 民梦 ; 口红 效应
1 9 1 9 年周作人曾提出过“ 平 民文学” 的概 念, 认为“ 平 民文学决不单是通俗文学” , “ 因为平民文学 , 不是专做给
目标。此外 ,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地俘获人心 , 还在于他善于制造梦幻 , 加上这种梦幻代表的不是个体无 意识 , 而是人类共同的心愿 。“ 看好莱坞电影就是一次愿望 的替代性满足 , 无论这种愿望是美好的还是邪恶的、 是纯洁 的还是肮脏的。 ” ⑨
显见于影片 。他每一个时期的每一部作品, 无不突出了与 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 正是这种“ 与时俱进” 也恰恰突出了
新精神贵族们的专利, 它岂止 “ 决不单是通俗文学 ” , 根本 就是和“ 通俗文学 ” 对立的“ 正宗文学 、 纯文学” 。 用这段 话来评价冯小刚的一系列贺岁剧 , 也合适 。

以贯之 文艺 观
中国文化又具备着 “ 以礼节情” 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在历
经了改革开放以后 , 9 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 经济、 文化逐 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的影视文化也迅 速朝着娱乐的方 向发 展。“ 如果说 , 百年前电影的产生 , 将人们从静态的图像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嘲讽,颇有一些“黑色幽默”的味道。而刘元为美国
警察培训汉语时的妙语,阮大伟在被人捉弄而破财时
情不自禁喊出的“……路易的”,不仅使观众开怀大笑,
而且鲜明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刘元的机智,阮大伟的
吝音。并且,你还可以从这种幽默与讽刺之中,体会到
一些更深刻的东西:刘元心中的爱国热情与阮大伟活
义上的“英雄”的确南辕北辙,却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
常生活。这也许可以看作是冯小刚电影往往能够获取雌戮款酬!布…}el·
高票房业绩的内在原因之一。
举例而言,刘元并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也未从事
过什么值得夸耀的雄伟业绩。所谓“炸开喜马拉雅山”
的设想也不过是出于喜欢恶作剧的本性与自我调侃而
已。韩冬也是生活里的小人物,日复一日地为生存在都
中,冯小刚鲜明地使用了幽默与讽刺的艺术手法。无论
是在喜剧还是正剧中,这种特点都相当突出。
首先,从情节来看,《甲方乙方》在结构上就颇具喜
剧色彩。从想当将军的平民百姓,到想去农村吃苦受罪
的大款;通过某个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提供的服务来
扮演一番。这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幽默与讽刺的土壤。
而《没完没了》中,司机韩冬为讨债而绑架自己雇主的
命旅途之中,一样可以产生可歌可泣的人物与可歌可
泣的事迹。这也许可以看作是冯小刚电影里的人物所
带给我们的某种启示吧。
此外,就现实生活而言,当危机或选择来临之时,
我们通常并不总是那么坚强或勇敢,往往还伴随着怯
懦与犹豫。于是,当冯小刚塑造的银幕“平民英雄”为爱
情而奋斗(《不见不散》),为欲望与责任而挣扎(《一声
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男人。在一场长达数年的情
感波涛中,他痛苦、仿徨,努力、挣扎,在良心、道德、责
任的重压下生存;这种一个好人为自己的过失接受惩
罚的过程,的确使人叹息,使人感动,使人难以忘怀。
于是,冯小刚的小人物/主人公因为酷似现实生活
中的普通人而使观众觉得可亲;而他们在平凡生活中
的努力与奋斗,也使观众颇为同情与欣赏。银幕上的人
人,更成为两个男人相互斗争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冯小刚的电影正是“男性视角”的电影。这种特点,
使他的电影往往是男主人公的魅力超越了女主人公的
魅力。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内容与题材方
面,都市风情与“反英雄”的小人物,是冯小刚电影创作
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二幽默、讽刺与中庸哲学
在塑造“反英雄”的小人物与展示都市风情的过程
奔波劳累,没有英雄的业绩和崇高的追求。他们活得实
实在在,活得普普通通。无论是《不见不散》中的刘元、
李清,还是《没完没了》中的韩冬、阮大伟,抑或《一声叹
息》里的梁亚洲、宋晓英和李小丹,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物,为普普通通的人生情感而歌唱,而苦恼,而伤悲。
在冯小刚的电影世界里,传统的英雄、伟人、侠客
人物活动的天然舞台,使芸芸众生的故事,得以顺利地
进行和发展,为影片叙事的精彩生动提供了保障。
如果说都市风情为冯小刚的电影提供了故事展
开的背景,那么在这一背景下活动的,往往是某种为观
众所熟悉的都市人物。只不过冯小刚“笔下”的都市人
物,几乎无一例外的属于那种小人物。平凡、普通,仿佛
每天走到哪里都会遇见。这些平凡的小人物,为生存而
物仿佛是观众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演绎着观众所熟
悉的悲欢离合。
刘元的幽默与机智,韩冬的老实与善良。前者在追
求爱情中,于金钱和权力之外,展现了人格的魅力与行
为的潇洒。而后者为了捍卫人的尊严时债本身似乎只
是某种表层的原因),表现出惊人的机智和勇敢。
就女主人公们来看也是如此。宋晓英为了捍卫自
一都市风情与“反英雄”
从《永失我爱》到《一声叹息》,冯小刚的电影一直
没有离开过都市人物与都市生活。这种特点,甚至可以
追溯到其早期的电影生涯。忙忙碌碌的都市人与复杂
多变的都市风景,似乎总是冯小刚用摄影机不停地捕
捉与追逐的对象。从青春的极度浪漫《永失我爱》到中
年的情感危机《一声叹息》;从跨越大洋的爱情之旅《不
样,人到中年,也会遭遇美丽而短暂的婚外恋情,只是
不要忘记早点回头(《一声叹息》)。难于实现的梦想可
以通过虚拟与游戏的方式,宣泄一番(《甲方乙方》),这
也许可以看做是对表演艺术的某种象征和比喻。于是,
都市人有艺术可以去宣泄情感,有各种娱乐场所可以
消愁解闷,甚至还可以进行各种惊险复杂颇为刺激的
声叹息》)。而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也会使人厌
倦,从而把穷乡僻壤的生活想象为人生的天堂(《甲方
乙方》)。小人物为了讨回公道与捍卫尊严,竟然绑架了
对手的女友(《没完没了》)。这些都市里的风景,已经是
繁华中孕育着危机,魅力里潜藏着凶险。
正是二者之间构成的内在的张力,使冯小刚电影
里的都市风情,具有富于变化的奔流不息的动感,构成
洲,恐怕不会轻易地去犯相同的错误吧?《甲方乙方》用
另一种方式解决了“情与礼义”的问题。想当二战名将
的平民,通过“游戏与扮演”的途径,梦想得以实现;这
种途径,既不与法律和道德相冲突,又能够宣泄郁积的
情感,也同样可以算作是“止于礼义”吧。至于《没完没
了》中,韩冬的“绑架行动”,也由于其“讨债”的某种合
灵活现的拜金主义。
如同冯小刚自己所言:“我觉得我骨子里面有一种
幽默感,不论自己创作或看别人的作品,包括看正剧,
我都能从中看出能演化成喜剧的东西。”①比如《一声
叹息》这种比较沉重的正剧中,也蕴含着比较丰富的喜
剧因素。像男主人公的自我嘲弄,像女主人公之间的明
争暗斗。沉重之中蕴含着幽默,严肃之内夹杂着讽刺。
见不散》到惊险奇特的感情游戏《没完没了》;当然还有
生活在钢铁丛林中倍感压抑的人们心中潜藏的稀奇古
怪的梦想《甲方乙方》。都市风情成为冯小刚电影创作
一以贯之的题材与主题。
那么,冯小刚电影中的都市风情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繁华而富有魅力的。在都市,尽管跨越祖
国与大洋,你可以找到浪漫的爱情(《不见不散》)。同
一直是某种“金科玉律”式的东西。并且,无论是刘元的
狡猾还是韩冬的心机,总是善良或者无害的。这使得冯
小刚的幽默与讽刺,常常是有限制与有其规定性的。
第三,从语言来看,幽默与讽刺,往往也是冯小刚
电影的显著特色。梁亚洲在极度痛苦与挣扎中,发出的
感叹:就是一个小仙女,你也要忍着,再说这世界,哪有
小仙女呀……既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感慨万千。这种
均未出场;功勋、业绩、光荣与梦想亦属缺席。这位“平
民的歌手”执着与迷恋于平凡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为
平民而歌唱。
于是,冯小刚电影里的人物,就具有了所谓“反英
雄”的特征。男女主人公为平常而琐碎的世俗生活与世
俗理想:比较好一点的物质生活,比较美满一些的婚姻
配偶,而努力,而奋斗,而痛苦,而欣悦。他们与传统意
叹息》),我们在报以会心的微笑的同时,也在同情与钦
佩他们的顽强与机智、勇敢与坚忍。我们想做与不能做
或不敢做的事情,由“银幕英雄”来加以完成。我们在以
角色和人物来完成情感宣泄的银幕游戏之中,获得解
放和认同。
在所谓“反英雄”人物的塑造中,还存在着一种或
隐或显的特征。即男性主人公往往处于银幕中』心的位
情感游戏。可见都市是繁华的、刺激的、有魅力的,这当
然符合客观实际,也让作为都市人的观众感到亲切而有魅力的都市,也不足以吸引
都市里的观众。正如实际所发生的那样,都市的繁华与
魅力中,还潜藏着种种危机与凶险。美丽的婚外恋情中
杀机四伏,足以使成熟的男人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一
宋晓英为维护家庭的幸福与完整,进行了马拉松式的
抗争与苦斗。这过程既让人同情、感动,也让人觉得有
些滑稽和荒诞。后者的产生,也许来自影片所展示出的
人生痛苦的难以避免与难以抗拒。所谓摸着情人的手
与妻子的手之间的不同感觉。一方面是情感的冲动,而
另一方面是亲情与责任。人们只能选择其一,却无法二
者双全。这种矛盾,身临其境,会产生痛苦、无奈;而置
的,但不合于“礼义”(这里主要是指道德),因而是
“过”;而通过“道德法庭”数年的惩罚之后,梁亚洲终于
回到妻女身边,就是“过而能改”,是最终的“止于礼
义”,因而“善莫大焉”。而片尾情人的电话声响起,男主
人公一脸苦相的镜头,则预示着新的诱惑仍会来临。不
过,从逻辑的观点来看,经历过数年“道德惩罚”的梁亚
身事外,也许就会生发出某些滑稽与荒诞。尤其是当创
作者以“能演化成喜剧”的视角来观察和表述的时候。
此外,冯小刚的讽刺与幽默,乃至整个创作框架,
都与某种中庸的哲学相关联。在人物、情节、语言的处
理上,这种哲学思想都颇为显著。
首先,是“发乎情,止于礼义”。刘元的追求爱情与
终成眷属,虽然有小小的骗术和潜藏的心机,但其目的
己的家庭幸福,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那
“梯子上的歌唱”,的确具有某种撼人心魄的力量。而李
清的追求物质生活的漫长之旅,最终也以选择真诚的
爱情划上句号。
简略的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出:冯小刚电影里的人
物,确实具有某种“反英雄”的特征。这并不是说,他的
电影里没有英雄,或者排斥英雄;而是他的电影里推出
女友,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之下,凭机智而取得胜
利,也饱含着丰富的喜剧因素。
其次,从人物来看,刘元的机智与狡猾;韩冬外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