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视角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①肖诗菲(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吉安343000)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中指出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
意见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部分专业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针对少数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而开设的精英教育,部分创新创业教师授课从不考虑学生专业背景,专业导师与创新创业导师理念冲突,课程融合度低,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状况[1]。
同时,我国高职院校与政府、产业等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关系松散,难以形成合力,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专创融合”需要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当中,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构建出的科研与技术应用衔接、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结合的新教育模式。
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深入研究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深化融合策略与机制,以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一、“三螺旋”理论及“专创融合”概念界定“三螺旋”(Triple Helix )理论:“三螺旋”概念最早源自生物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者亨瑞·埃茨科瓦茨(Henry Etzkowitz )和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Leydesdorff )将“三螺旋”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运用“三螺旋”模型来研究“政府—企业—大学”三者的互动关系,并正式提出了“三螺旋”理论。
在“三螺旋”理论模型中,“政府—企业—大学”三个主体如同螺旋上升的线一样互动、交叉、重叠和融合演变出层出不穷的关联模式和组织结构,从而推动整个创新活动的螺旋式上升[2]。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产业”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收稿时间]2023-04-05[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以高水平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1+1’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g20220603);国家级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程序设计I ”。
[作者简介]苏日娜(1978—),女,辽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和行业产业不断升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交融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为更好培养产业所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需要探索专业与产业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专业产业共制育人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改造实践教学、共建实训基地和“双创空间”、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推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努力培养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和战略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业人才;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8-0105-04Septem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随着“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交融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以承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综合型产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18年起,教育部聚焦未来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的主要特征包括跨界整合性、超前性、衍生性、创新驱动性以及应用实践性[1]。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根据社会需求,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培养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学生,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人才支持。
专创融合视
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
养具备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强调专业教育的基础性。
学生在校
期间需要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
只有在深厚的专业
基础上,学生才能有实力进行创新创业,提供有质量、有价值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教育的开展。
学校应该为学
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创新实验室、创业基地等,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亲
身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的融合。
创新创业往往需要
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共同协作,因此高校应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团队,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创业的精神培养。
创新创业需
要学生拥有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精神,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邀请创业者和专家进行经验分享,帮助学生了解创
新创业的机会和挑战。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为例
3、实践环节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参 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如科技竞赛、创 新创业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实际案例表明,思政教育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显 著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在高职理工类专业课中进一步推广课程思政教育,以 培养更多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基本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机械制造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为了培养更多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在机械制造技术课 程的设置和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本次演示将从课程思政教学的角 度,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上述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 课程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参与度也随之增加。其次,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 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多个团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最后,一 些学生成功地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将所学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实现了创新创业的目标。
4、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为学生提供更 多优质的实践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总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专创融合”建设与实践探索为专业教育与创 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专创融 合”教育理念,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语
本次演示对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 平,还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然而,课程思政教育仍需不 断更新完善,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希望本次演示能引起更多关 于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实施思政教育的思考和探讨,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 才贡献力量。
专创融合教改立项
专创融合教改立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创融合教改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和方法,专创融合教改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从专创融合教改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专创融合教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专创融合教改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种教改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创新中。
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活动,学生可以主动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专创融合教改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创新教育生态系统,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和教师往往是教育资源的主要提供者,而专创融合教改则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和社区等合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专创融合教改还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出更加综合素质的人才。
专创融合教改的实施策略包括改革课程设置、培养教师团队和优化评价体系等方面。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创融合教改要求将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和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师团队培养方面,专创融合教改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此外,优化评价体系也是专创融合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强调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专创融合教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基于“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基于“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司圆圆,唐海尧,刘和平(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广东阳江529500)[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基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基于“专创融合”的“三阶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多元化的考评机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专创融合;创新创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基金项目]2018年度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项目“食环系生化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18yzjg01);2019年度广东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攀登计划”(2019pdjh123);2020年度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菌卫士”(CX-CY202001)[作者简介]司圆圆(1983—),女,河南襄城人,博士,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环境专业教学研究;唐海尧(1986—),男,湖南永州人,硕士,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高职食品专业教学研究;刘和平(1976—),男,湖南衡阳人,博士,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高职创新创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03-0185-04[收稿日期]2020-09-25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办发〔2016〕28号)的精神[1,2],到2020年建立健全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专创融合:新时代职业院校双创人才培育的现实审思与实践路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迈进高质量发展轨道以来,新科技、新业态不断涌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要纵深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全面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因应产业需求,深化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加快培养具有双创意识与双创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发展需求。
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专创融合的时代背景、现实需求及职业院校双创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并探讨相关的实践路径。
一、专创融合提出的时代背景专创融合是对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呼应,是对双创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的积极探索,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育的主体责任,“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1],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提质增效。
(一)专创融合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专创融合:新时代职业院校双创人才培育的现实审思与实践路径◎蔡 妍 娜,徐 自 远摘 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是职业教育增值赋能的发展需求,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内在诉求。
当下,职业院校尚存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营,双创教育顶层设计不足、课程支撑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等现实问题。
坚持产教融合的办学路径,从“理念架构、顶层设计、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场景、师资建设”六个维度改革实践,促进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全面培养具有双创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专创融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创人才培育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物联网技术应用”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职业学校‘体验学习圈’模型建构研究”(项目编号:SJMJ/2022/16)作者简介:蔡妍娜,女,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与通信工程、职业教育;徐自远,男,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技术、自动化技术。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发布时间:2021-09-08T07:38:54.6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月13期作者:蒋迪张小雨[导读]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蒋迪张小雨吉林建筑大学 130118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新经济、新起点背景下提出“新工科”概念。
新工科的提出,为我国工程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传统工科注入了新的内涵。
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高校必须要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加快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于传统工科专业建设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研究背景国外对工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非常丰富。
常见的教育模式有:能力导向教育模式(CBE)、成果导向教育模式(OBE)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育模式(CDIO)。
2017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了新一轮的工程教育改革,旨在重构MIT的工程教育教学,从根本上对工程教育进行一次系统性反思和变革,变革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目标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界和社会发展的领导型工程人才。
在工程人才的能力重构上,强调未来产业界将会更加注重工程人才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近几年,我国开展“新工科”建设,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聚焦行业应用,从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思考教育的基本内容。
探索新工科教育及人才培养范式,致力于建设新工科专业及改造传统工科专业。
未来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新工科”理念的出现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专创融合教学法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专创融合教学法应运而生,将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专创融合教学法的实践,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专创融合教学法的内涵专创融合教学法是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专创融合教学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内容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2. 教学方法融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教学评价融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4. 校企合作融合: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
二、专创融合教学法的实践体会1. 教师角色转变在专创融合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创新意识: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关注行业动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
(2)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指导能力: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2. 教学内容创新在专创融合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1)更新教材:选用与行业需求相符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案例教学: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3)项目教学: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3. 教学方法改革(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创赛三位一体的专创融合课程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课创赛三位一体的专创融合课程群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饶丰郭杰褚静冯英华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年第04期摘要专创融合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赛促建”是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为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四门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和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建设专创融合课程群:在各课程中有意识地引入工程项目和学科竞赛国赛真题;构建授课教师、学生助教和企航师协同合作、专兼结合的多元师资队伍;设计小组互助、助教帮助、导师个性化指导和企航师真教实干有机结合的复合式教学方式,构建成果导向的成绩考核制和竞赛项目选育平台。
实践表明,该模式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不断革新,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丰富了课程教学成果。
该研究为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课程群;教学改革;学科竞赛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4-0074-04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ProfessionalCourse Group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based on Triad of Course-Creation-Academic Competition//RAOFeng, GUO Jie, CHU Jing, FENG YinghuaAbstract Professional course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t is an effective mean to promote construction ofprofessional course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academic competition.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professional course group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ith four courses, practic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academic competitions. It included the research projects and subjects of natio-nal competition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se courses, the constructionof pluralistic and collaborative teachings staff with teacher,student assistant and enterprise mentor, the design of compound teaching method included group cooperation,student assistant’s help, teacherindividual teaching and real practice guided by enterprise mentor,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utcome-oriented assessment system andcompetition project selecting method. It was shown that the esta-blished teaching model promoted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course content, aroused the enthusiasm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cultivated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got more teaching achievem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as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s integrat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Key words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fe-ssional course group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reform; discipline competition0 引言2015年,《國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各高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
高校“专创融合”教育研究进展
高校“专创融合”教育研究进展作者:马有才孙铭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5期摘要:“专创融合”是教育部关于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该文以2013—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1 416篇“专创融合”主题论文为样本,借助CiteSpace对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方面的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专创融合”相关研究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研究热点集中于“专创融合”的内涵特征、改革建议以及教学模式探索三个方面。
研究前沿包括“课堂教学”“融合路径”“实践平台”和“教学模式”等。
发文作者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发文机构多分布在广东等地职业院校。
关键词:专创融合;CiteSpace;文献计量;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001-06Abstract: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instru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to further deepen. This paper takes 1416 papers on the topic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Database) from 2013 to 2023 as samples, and make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data in term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frontiers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Integration" i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reform suggestions and teaching mode explo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frontiers include "classroom teaching", "integration path", "practice platform" and "teaching mode". The authors have not yet formed a stable core group of authors, and the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and other places.Keywords: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iteSpace; bibliometri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of talents所謂“专创融合”,就是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成为复合型人才。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也一直在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专创融合理念被广泛采用,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
本文从专创融合视角下探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专创融合视角的概念“专创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将传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的人才。
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专”代表着专业素养;“创”代表着创新精神;“融合”代表着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强调要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达到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以专创融合理念为指导,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创新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创新创业需求提供高素质人才。
1. 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国家和行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配合完善的实践项目,提供学生创业所需的技术、管理和商业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扎实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实践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2. 实践创新项目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和开展一系列实践项目,如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创业的全过程,理解企业运作的真正含义,掌握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3.指导途径高校应在创新创业导师和导师学生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教育和职业规划的帮助,在学生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指引方向,提供实用的建议。
1.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使其具备突破传统行业,创造新产业、新业态的能力。
2.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高校应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实践创新,从而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专业融合专创融合专思融合课程体系
专业融合专创融合专思融合课程体系专业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专创融合和专思融合作为专业融合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专创融合是指将创造力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用,而专创融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中,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发掘问题,并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解决方案。
这种课程设计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
例如,在艺术专业中,可以设计专创融合课程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反思和改进;在工程专业中,可以开设专创融合课程进行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专思融合是指将思维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专思融合课程体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专思融合课程体系中,学生通过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
这种课程设计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专业中,可以开设专思融合课程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估;在商业管理专业中,可以开设专思融合课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专创融合和专思融合需要相互融合和互补。
专创融合强调实践和创新,专思融合强调思考和理论。
两者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工科专业中,可以设计专创融合和专思融合的双重课程,让学生围绕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实践创新,并引导他们通过思考来理解和解释创新的原理和结果。
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并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专业融合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专创融合和专思融合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属于专创融合教育中眼于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科学设置
属于专创融合教育中眼于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科学设置一、引言专创融合教育是指将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在实践中,科学设置课程和实践环节是专创融合教育的关键。
二、课程设置1. 课程目标专创融合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层面: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论和实践方面;(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3)态度层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2. 课程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2)专业核心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既要覆盖必要的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应用;(3)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包括市场营销、商业计划、风险管理等内容。
3. 课程设计(1)问题导向: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2)项目驱动:通过实际项目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3)多元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考试、作业、小组报告等。
三、实践环节1. 实践目标专创融合教育的实践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在实践环节设置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应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2)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3)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 实践内容(1)实习:让学生在企业或机构中进行实习,了解行业现状和实际工作情况;(2)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3)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实践设计(1)问题导向: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2)项目驱动:通过实际项目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3)多元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考试、作业、小组报告等。
专创融合课程的理解
专创融合课程的理解:专创融合课程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专创融合课程进行客观完整的解读,探讨其意义和实施过程。
专创融合课程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旨在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学习体验。
专创融合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专创融合课程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科选择。
传统的学科课程往往局限于特定的领域,学生很难跨越学科边界学习相关知识。
而专创融合课程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多元化的学科选择。
例如,一门专创融合课程可以将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学习体验。
专创融合课程的实施过程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
而在专创融合课程中,学生扮演着更主动的角色,他们需要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实施专创融合课程时,教师应该扮演好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专创融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可以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育机构和教师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专创融合课程的发展。
总之,专创融合课程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它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多元化的学科选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推进策略——以新商科专业群为视角
“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推进策略——以新商科专业群为视角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具备“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以新商科专业群为视角,本文将探讨构建“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推进策略,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型商科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新商科;创新;创业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商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然而,传统商科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商科人才,我们必须构建一种注重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融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1. 专业知识为基础:基础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创新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2.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3. 实践锻炼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包括实习、社会调研、参与创业项目等,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4. 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科交叉,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师引领与学生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三、推进策略1. 制定创新教育政策:学校应制定专门的创新教育政策,明确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和要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2. 优化课程设置: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将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经验,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4. 搭建平台与资源支持:学校应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和支持,包括资金支持、人才培训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实施创意。
基于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782021年6月总第363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基于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段洪君 崔玉洁 蔡 凌 李连江 孙文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控制工程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摘 要:从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专创融合为导向,构建了机、电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平台。
按照“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能力指标—教学模式”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进行专业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分别以理论力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与应用、智能移动机器人课程为载体,内容涵盖了“微课程体系”“项目任务式教学”“交互式实战平台”“跨学科实训平台”等多项教学方法的创新及人才培养的途径。
对于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工科;专创融合;创新平台作者简介:段洪君,工学博士,副教授;崔玉洁,工学博士,副教授;蔡凌,工学博士,讲师;李连江,工学博士,讲师;孙文义,工学硕士,实验师。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编号:GJXHZ2019-14);2019-2020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光机电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2019GJJG-434);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重点课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优化及运行研究》(编号:2020JG-A04);2020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理论力学”(编号:2020YLKC-A0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1]指出,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要求,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引导学生理性参加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
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课程探索与思考
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课程探索与思考作者:姜雨涵王天晓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4年第12期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姜雨涵(2001—),女,汉族,山东海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王天晓(197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摘要]“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综合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探索,在对“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在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的现状,探索“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并对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开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微观经济学[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2-0013-04“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综合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探索,“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同时拓展课程实践形式,以实现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内涵“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充分挖掘隐藏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同时拓展课程实训形式,实现三者的全面融合。
“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对高校培养满足国家需要的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高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穿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融合既顺应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需要,又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通过“专思创融合”,可以创新“立德树人”路径,实现协同育人,从而引领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专创融合”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专创融合”教学探索与实践发布时间:2021-05-06T15:10:58.71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第3期作者:张晓琴[导读]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足发展。
张晓琴(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渝北 401120)摘要: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足发展。
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研究和实践“计划研究”式人才培养模式、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学-赛-创”项目化的双创课程、学生社团、教师工作室和创业园的成果孕育与孵化,演绎了“专创融合”探索与实践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专创融合实践1.“计划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表明,基于项目和任务的“探究学习(Inquiring Learning)”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路径。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灵魂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
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与探究学习对立的是以斯金纳(B.F.Skinner)和加涅(RM.Gagne)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计划学习”,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主张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计划指导下进行,强调只有掌握了知识(形成概念)和熟练技能的必要形成过程,切实地遵循过程的各阶段,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16期高教学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杨峰、杨新娟2,王艳花(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咸阳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陕西咸阳712100)摘要:谋求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提高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一直是高等教育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为专创融合教育提供了发展路径。
为此,需要重塑高校教育的目标定位,构建开放的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 育目标、重构促进综合型人才提升的课程内容、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教学实践,改变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分离的关系。
关键词:创新教育;专业教育;综合型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6-0041-04Abstract:It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task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build the coordinated way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and to improv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The comprehensive talent training orientation provides the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For this,we need to remodel college education's target,to reconstruct college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comprehensive talents,to revise the curriculum content,to strengthen teaching practice to cultivate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to change the sepa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Keywords:innovative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comprehensive talents《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与发达国家人才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为高层次创新人 才的匮乏。
高校作为知丨只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担负 着培养具有创新技能和科技知识兼备的人才培育任务[1]。
实 践中,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长期面临着创新教育与专业教 育两种模式的侧重与结合问题,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 孰重孰轻一直困扰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谋求创新教育 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提高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广度和 深度,一直是高等教育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教育研 究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创新教育,伴随着教育 体系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日益重 要。
―、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后果要要人才发展缺乏源动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都不是全面教育,存在一些缺陷 和不足,二者分离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导致人才培养的不 完整性。
创新教育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 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2]。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创新教育与专 业教育相分离,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创新教育的弊端还 不突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和功能已发生显 著变化,主要表现在:1.以继承为主转向以创新为主。
各国 教育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知识传授,而是运用探究式学 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
2.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
以学生为主、满足学生知识和技能培育的需求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 重要导向。
3.评估评价理念发生重大转变。
新的理念提出,评价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改进教学实践。
普通高校长期仅注重传授学术知识,强调基础知识与 前沿理论的学习和训练,重视学生学术专长的培育,往往 忽视对现实人、社会人的学生的创新技能的培养,脱离了 社会需求和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
学生毕业后形成成果的过渡期越来越长,知 识更新越来越慢,导致普通高校教育始终差强人意。
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创新的基础之上的,是面向社 会人才需求的施教过程,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源动力主 体。
创新教育对专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指导作用,体 现为对专业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动态调整方面的基础性 功能。
专业教育以既有的知识传授为基础,人才的知识成 长时常滞后于社会发展;另外,专业教育具有阶段性,而社 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不断提升,为此,专业教育不仅要注 重吸收并传播前沿知识,更要注重人才的创新素质,以适 应未来社会持续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
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后果是学生发展的不完 备性和片面性。
专业日益细分背景下,高校需要更新人才 观和培养目标,重视学生通用能力、职业道德、技术和创业 技能等方面创新培育。
从目前教育改革的政策取向和实践 结果看,一些高校开设了个别创新教育的课程作为弥补措 施,并以此作为标尺衡量创新教育的深化程度。
但“创新教 育专业化”和“专业教育创新化”还没有得到实效,二者仍*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教育研究”(编号JY1504070)作者筒介:杨峰(1974,04,12-),男,汉族,河南巩义人,研究生,学历博士,讲师,农林经济教育研究方向。
*通讯作者:王艳花(1973,05,1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研究生,学历博士,讲师,农业教育研究方向。
创新创业教育高教学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7年16期存在分离关系。
这些状况反映出人们对创新教育理念及基 本诉求尚存在认识不足。
二、专业与创新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培养综合型人才教育需培养人的身心、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使之成为综合型人才。
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也服务于这一 目的。
综合型人才培养取向为专创融合教育提供了发展路 径。
首先,两者对于综合型人才培养具有互补性。
现代教 育重点培养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创新技能的人。
创新教育 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面向这种现代教育转型。
创新教育 发掘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专业教育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积 累、专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
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
创 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应该从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视角 出发,改变传统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片面性,避免一味 培养单极的知识所有者。
创新教育顺应我国高考教育改革 的大背景,在综合型人才培养平台上与专业教育紧密融 合,使专创融合教育富有现实意义。
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 取向的教育定位,主要致力于引导高等教育转向更富成效 的创新活动。
在这一目标定位下,创新教育成为一种创造 性的教育,而不再是单纯的创新思想或意识的教育。
其次,专创融合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二者的整合。
创 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原因在于培养目标的差别。
单纯 的创新教育强调创新知识教育,培养内容多局限于与创新 相关的理论,进行的是创新理论教育而不是创新教育;而 专业教育则沉浸在专业技术领域,培养的是知识人。
专创 融合教育则致力于“知识人”向“综合型人才”的转变。
专创 融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体现着高等教育对教育本质及其 功能的价值判断,将对教育实践产生导向作用,最终对受 教育者的素质提高产生实质性推动。
高等教育不只是培养 合格的从业人员,而且是一种包括从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 力的全面教育,在专业教育课程中深化知识创造和知识运 用,使学生实现创新、引领创新[3]。
综合型人才培养不同于 从业型人才培养,前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具 有时代性、系统性、立体性以及开放性;后者偏重于模块 化,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育,提高学生职业化 的技能水平。
综合型人才培养更符合现代教育的目标,着 力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完成与心智成熟。
高等教育的施教对象以青年人为主体,是即将走向社 会并在未来若干年内成为社会主要劳力的人才。
相对于义 务教育阶段的低龄及青少年学生,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较 为成熟、知识面广、开拓进取精神更强,知识塑造和创新创 业能力塑造正值黄金阶段,应当及时传授和训练创新知识 能力体系,把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紧密融合,实现两者间 的联动教学。
传统创新教育仍局限于“象牙塔”世界里,远 离社会性生活,把受教育者培育成有创新知识但并不具备 创新技能的“知识人”;传统专业教育则强调专业学术的知 识面,以手把手传播知识的形式把学生训练成为“考试机 器”,同时又“高分低能”[4],毕业后往往无所适从。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教育,都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 能,培养个体社会意识和能力。
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取向的专创融合教育正是满足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 所需要的完整教育。
专创融合教育将改变两者分离的现实,建立互补机 制,通过“创新教育普通化4、“专业教育职业化”的模式构 建新型教育体系。
目标是解决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产 生的消极影响,整合两者的教育功能,提升培养效果。
三、专业与创新融合教育的实践取向院构建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多年来执行传统的基于专业教育的技术型 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单纯以未来从事的专业技术岗位 为导向,强调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毕 业后能达到对应的岗位要求。
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 性过强,培养方式上重技术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走 上社会后能胜任专业内的工种,但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 合应用和创造,表现为创业和创新方面的欠缺。
在当前鼓 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技术型人才严重过剩,高校传统僵 化的、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综合型人才是具有多种能力、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需 求的人才。
综合型人才至少须具备:第一,基础知识好。
专 业知识理论不仅能掌握,而且能内化为个体特质,展现出人 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具有个体优 势,形成创新可持续力。
第二,知识面广。
现代科技知识日 益交叉、更新迅速,多数工作岗位也要求既能独立做好专业 工作又能与其他岗位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