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教学大纲72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3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8学分学时:112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1. 课程定义:《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传统医学教学、训练指导、医疗保健、运动损伤防护等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 年版)编写。
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4.学时数(周数)与学分:36学时,2学分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刻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系统掌握中医学体系中的各种理论及诊治方法,能够独立运用中医理论和传统诊疗技术促进疾病恢复,提高运动防护,以及从事教学、指导、组织、训练和管理的能力。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能够:对应毕业要求:1.深刻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具备疾病防护的基本实践能力,具备中医学教学研究,指导、组织科学运动,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具备独立进行康复评定能力及健康评价、运动康复治疗的系统知识。
2.掌握中医学各种理论及诊治方法,具备独立运用各项技术进行治疗疾病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
了解中外运动康复与健康方面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运动康复和运动防护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预期学习成果3.掌握传统医学急救相关技术,具备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急救的能力。
3.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在基础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能提出创新性思想或方案并予以实现的能力;持续了解、跟踪、自学本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4.掌握常见中药及方剂相关基础知识,具备医学教学研究、科学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文化素质。
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文化艺术修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5.掌握常见病证的定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具备独立分析、预防、治疗各类疾病的能力。
5.专业素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分学时: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 , ,.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基础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分与学时:理论课56学时,见习课15学时,3.5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与古印度、古希腊医学等一样,是人类较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传统医学逐步退出了防病治病的主要舞台。
但中医学却独辟溪径,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下,仍然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
与现代医学并重,已成为维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卫生力量,并在世界有着较大影响。
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辨证方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然后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概括,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象、气血、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针灸等学说。
这些理论明显有别于现代西方医学,具有鲜明的特色。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这门课程,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开阔学术视野,熏陶灿烂的中医文化,二是初步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中西医的交流与结合。
课程讲授时数及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认知及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教学内容】1、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定义及阴阳之间之相互关系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熟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2第三章藏象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2、掌握心、肺、脾、肝、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系统连属及其病理表现3、掌握胃、胆、大肠、小肠、膀胱、心包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4、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熟悉奇恒之腑的概念6、熟悉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中职)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中医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敎育各专业学习中医的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是医药卫生各专业学习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临床技能,理解中医防治疾病的特点,树立辨证论治思想,为今后临床技能的发展莫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职业素养目标1. 具有从事医药卫生职业,卫生保健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倍。
2. 具有科学工作态度.3. 具有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二)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1. 具有掌握中医学有关正常人体和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观察疾病、辨识证候、针灸、推拿等基本临床技能。
2. 具有熟悉常用的中医术语・3. 具有常见病证的防治与护理技能。
4. 具有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的知识。
5. 具有常用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
6. 具有正确理解并运用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分配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常见病证、针灸、推拿按摩3部分可选2部分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0 2二、中医学与中医古代哲学 2 0 2三、人体结构与功能(藏象经络) 6 1 7四、病因病机 4 0 4五、诊法 3 2 5六、辨证 3 1 4七、养生与防治原则 2 0 2八、方药基础知识 2 0 2九、常见病证及防护 2 2 4十、针灸 2 2 4十一、推拿按摩 2 2 4机动 2 0 2合计29 7 36四、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一个单元。
五、大纲说明(一)教学安排本课程标准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使用,第三学期开设。
总学时为36学时(各学校根据教学安排可适当增加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7学时,实践7学时,机动2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知识部分教学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悉:指能够领会概念、原理的基本含义,解释有关术语和生命现象。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课程号(代码):50506225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2 学分:2.5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上篇中医学基础教学内容1.绪论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2.阴阳五行2.1阴阳学说2.1.1阴阳的基本含义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2五行学说2.2.1五行的基本含义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气血津液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脏腑经络4.1五脏4.1.1心的生理功能4.1.2肺的生理功能4.1.3脾的生理功能4.1.4肝的生理功能4.1.5肾的生理功能4.2六腑4.2.1胆的生理功能4.2.2胃的生理功能4.2.3小肠的生理功能4.2.4大肠的生理功能4.2.5膀胱的生理功能4.3奇恒之腑的内容4.4脏腑之间的关系4.5经络的概念及组成5.病因5.1六淫邪气内容及致病特点5.2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5.3七情的内容以及影响的脏腑5.4饮食劳倦致病5.5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等)致病特点6.病机与发病6.1病机的发生、发展与变化6.2发病条件7.四诊7.1望诊的主要内容7.2闻诊的主要内容7.3问诊的主要内容7.4切诊的主要内容8.辨证8.1八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2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3脏腑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4其他辨证的内容及要点9.预防与治则9.1预防疾病采取的措施9.2中医治病的主要原则教学要求包括的内容、含义及致病特点;八纲辨证的内容,气病、血病辨证的内容以及“主证”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中医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针灸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中医、针灸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课程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点,讲解中医学的哲学观(包括精气、阴阳、五行)、中医学的生理观(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中医学的病理观(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及防治观(预防治则)。
旨在使同学们熟悉中医名词术语的常用英文表达形式,了解中医理论的翻译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
本课程使同学们在已学英语的基础上,利用英语获得专业知识,强化学术英语的氛围,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并借助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将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 以课堂讲授为主。
要求教师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
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交待疑点。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积极设计和创制主观教具与图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程按36学时设计,课程结束时进行考试,中间可安排测验1次。
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先秦、秦、汉时期(二)晋、隋、唐时期(三)宋、金、元时期(四)明清时期(五)近代和现代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二)阴阳互根互用(三)阴阳消长平衡(四)阴阳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各自的特性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二)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藏象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对内脏的分类方法。
《中基》讲稿
气机失调
气滞:局部气机运行不畅 气逆: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上升不及,下降太过 气闭:闭阻于内,不能外达(出)
气脱:亡脱于外,不能内守(入)
10.营气、卫气与营卫不和
营气——水谷之精气;行于脉中;营养全身 卫气——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卫固人体 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太阳中风之桂枝汤证)
卫弱营强(肺卫气虚之玉屏风证)
11.“气帅血母”理论的临床意义
气能生血——气虚则血亏——补气以生血 气能行血——气虚气滞则血瘀
——补气行气以行血 气能摄血——气虚则出血——补气以摄血 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
12.津与液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津——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肌肤孔窍, 发为汗液,渗入血脉。 液——质地稠厚;流动性小;分布于脏腑、骨 节、脑、髓等。 临床伤津与脱液有区别 方药生津与增液有区别
13.津液代谢与相关脏腑功能的关系
生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主宣发,肺主肃降; 肾主气化,肾主水液
排泄:汗——肺主宣发; 尿——肺主肃降,肾主气化, 膀胱司开合;
14.心主血脉与心脉失常
心主血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表象:舌象、脉象、面色、心胸部感觉
肝失疏泄
不及:肝气郁结,情志抑郁 太过:肝气上逆,情志亢奋
另:肝脾 不和,肝胃不和,藏泄失职。
肾主藏精与肾精亏耗
来源:先天为基,后天培育 肾主藏精 效应:主生、长发育、生殖
关系:精气为物质基础 阴阳为功能状态
肾精亏耗 影响生长发育,出现早衰现象 影响生殖机能,甚则不孕不育
影响听力、腰府、齿发、脑髓等
治则 治法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肝以生心)(泻心以平肝)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了解理解掌握一、绪论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 案例思考与分析(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2.辨证论治(1)“症”“证”“病”√(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 (3)辨证论治 √二、中医基础理论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挂图展示 模型观察 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与讨论(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藏象学说 1.脏腑(1)五脏√(2)六腑√(3)奇恒之腑 √(4)脏腑之间的关系 √2.精、气、血、津液(1)精 √(2)气 √ (3)血√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三、中医诊法理论讲授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一)四诊 多媒体演示挂图、图谱展示 模型观察 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1.望诊(1)全身望诊 √ (2)局部望诊 √(3)望舌√(4)望排出物 √ (5)望小儿指纹 √2.闻诊(1)听声音 √ (2)闻气味 √3.问诊(1)问寒热 √ (2)问汗√(3)问疼痛 √ (4)问饮食√(5)问睡眠 √(6)问二便√(7)问小儿及妇女 √4.切诊(1)脉诊√(2)按诊 √(二)辨证 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 √ (2)寒热辨证 √ (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 √2.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血病辨证 √(3)津液病辨证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 √ (2)肺与大肠病辨证 √ (3)脾与胃病辨证 √ (4)肝与胆病辨证 √ (5)肾与膀胱病辨证√(6)脏腑兼病辨证 √(三)预防与治则 1.预防(1)未病先防 √ (2)既病防变 √2.治则(1)治病求本 √ (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 √ (4)三因制宜 √四、中药学基础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挂图、图谱展示 实物观察 标本、模型观察 案例分析讨论(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1.中药的采制(1)品种与产地 √ (2)采集与储藏 √(3)炮制与制剂 √2.中药的性能(1)四气 √ (2)五味√(3)升降浮沉 √ (4)归经√(5)毒性√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理论讲授(一)方剂基础知识多媒体演示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方剂与治法案例分析讨论(1)常用治法√(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组成原则√(2)组成变化√3.剂型与用法(1)剂型√(2)用法√(二)常用中成药1.内科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2)泻下剂√(3)清热剂√(4)祛痰剂√(5)祛湿剂√(6)和解剂√(7)祛暑剂√(8)消导剂√(9)温里剂√(10)理气剂√(11)祛风剂√(12)祛湿剂√(13)理血剂√(14)补益剂√(15)开窍剂√(16)安神剂√(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舌诊、脉诊1、舌诊:模型与图谱√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的全部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全科医学方向五年制本科使用)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自学)【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共安排4学时。
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3学时,其他1学时。
【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自学)(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自学)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2001年9月28日通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2001年10 月23日审定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
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辩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3学时。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2学时,其他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的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与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5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二)五行制化和胜复:各自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人体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5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分类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教学内容]一、藏象、藏象学说、脏腑的概念,内脏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的生理特点。
四、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熟悉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
[教学内容]一、心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一)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心为阳脏;主通明。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二、肺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一)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三)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一)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主升;喜燥恶湿。
(三)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四、肝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一)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
(三)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五、肾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一)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三)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1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七冲门的部位作用、胃的生理特性、胃气的概念。
[教学内容]概说:(不列标题)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作用。
一、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胃气的概念。
三、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四、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柏,主津。
五、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
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
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湿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3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奇恒之腑中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熟悉五脏与脑的关系。
女子胞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脑:为髓海,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女子胞:功能:发生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脏与脏、脏与腑的关系。
熟悉腑与腑的关系。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3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教学内容]一、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二、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精的功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本功能。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教学内容]一、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二、气的生成(一)气的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二)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气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气的功能(一)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五、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3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及功能。
[教学内容]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及功能。
[教学内容]一、津液的的基本概念:包括津和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熟悉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教学内容]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0.5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十二经络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了解十二经络的循行部位。
[教学内容]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2.5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教学内容]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了解病因学说的形成。
[教学内容]概说:(不列标题):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证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 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概念和共同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教学内容]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 风邪: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二) 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重浊、收引。
(三) 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易袭阴位。
(四) 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脏。
(五) 火(热)邪:阳邪,其性趋上、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六) 暑邪: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易扰神伤津耗气,多挟湿邪。
[教学方法与时数]课堂授课,6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疠气的概念和共同特点。
了解疠气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教学方法与时数]课堂授课, 1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