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股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

合集下载

论“新股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

论“新股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

论“新股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论“新股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一、“新股全流通”是由“国有股减持”所衍生出来的问题早在2000年11月,就有学者在研讨“国有股减持问题”时,提出了“控制增量,逐步解决存量”的思路。

即对首次发行的新股实行全流通,以使非流通国有股的规模不再扩大,在次基础上逐步实现存量国有股的可流通。

在去年10月暂停国有股减持以后,这种思路得到了更多学者和市场人士的赞同。

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自然的,因为这与我们在推进改革措施中普遍采用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操作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不久前,市场盛传某银行股将以全流通方式发行上市,在市场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现在还无从判断这是真还是假。

二、“新股全流通”:目前并不具备充足的条件“新股全流通”观点的支持者们可能主要是从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基础上提出的,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我国一级市场发行制度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实施新股发行的全流通对二级市场股价水平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在其他领域,“新”与“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出严格的区分,并且是相互影响是有限的。

但是在证券市场上,新股和老股在定价上有明显的比价效应倾向,两者的价格是相互影响的。

因此,根据我国股市股票股价的形成机理,全流通新股的价格水平将会低于非全流通的老股。

在全流通股票的市场份额没有达到较大比例(比如30%)以前,股票市场总体的价格水平将会遭受长期的压力。

换句话说,就是相当一部分“老股”将没有上涨空间,即使这些股票业绩优良也不例外。

我国从去年开始推进的新股发行核准制的市场化改革遇到了较大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发行价格高市盈率化,小盘化。

笔者认为,这实际上不符合市场化取向的初衷,而仅仅是新股发行价格向二级市场价格水平靠拢的二级市场化。

而众所周知,在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占很大比重的情况下,二级市场股价并不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或者与其内在价值相差较大。

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股市中所有股票实现全流通以前,由于没有合理和科学的参照系,首发新股市场化的定价是无法形成的,或者说,全流通发行不能保证发行价格充分体现公司在发行时的内在价值。

国有股减持新方案的市场优势

国有股减持新方案的市场优势

国有股减持新方案的市场优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去年以来国有股减持新方案相继出台。

国有股减持的目的是引导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国有股减持新方案具有以下市场优势:一、提升市场流动性国有企业拥有大量的股权资源,国有股减持的推出可以提高股权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匹配度。

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扩大市场交易量。

市场流动性的提高将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股市,提升股市的活跃度和稳定性。

二、增强市场透明度国有股的减持,对于市场的透明度有积极意义。

因为国有企业的股东身份通常比较清晰,国有股的减持可以使公司治理结构更加透明,使市场更加清晰和可预测。

股权减持同时也需要披露相关信息,从而增加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三、促进市场价值发现国有股减持新方案的实施,将为股票交易市场提供更多的股票流通量,加强了股票市场的竞争。

与此同时,在年报、业绩等基本面逐步恢复的情况下,削减国有股权也将促进市场对股票真实价值的发现。

这将有助于促进价值投资理念在股票市场的普及,使投资策略更具长期价值。

四、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国有股减持新政策的推出,不仅是为了引导国有企业健康发展,还加强了资本市场自身改革和优化的力度。

这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和投资者保护能力,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国有股减持新方案的推出对于提升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透明度、促进市场价值发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市场优势。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股减持新方案将为股票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和活力,推动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国有股减持的四种主要思路

国有股减持的四种主要思路

国有股减持的四种主要思路流通思路这种思路也有五种具体方案A在新股份发行时换股国泰君安证券有限公司吴晓蕾提出应当以存量发行方式解决国有股的减持问题符合一定条件的上市公司增发流通股份公司原股东或特别机构投资人可参与配售其中原公股股东可按一定比例将公股通过换股来认购流通股份该比例由发行价格和拟定的回购价格折算确定其余股东以现金认购上市公司换回的公股注销增发新股的数量、原公股股东继续留存的非流通股数量、换股数量及变现数量等在具体方案中可各有不同特别机构投资人可在增发实施之前以回购价格认购并持有公有股份B限价流通林义相主张国有股只有在企业的股票价格达到定价日价格的一倍以上时才能流通如果在定价日企业的股票价格是12元那么只有当该企业的股票价格达到24元时国有股才能进入二级市场流通这样在国有股可能流通之前尚有100%的赢利空间国有股流通这个“利空”只有在股价大幅度上涨后才有可能对市场产生实际的影响而在定价日前后入市的投资者则有足够的离市时间和赢利空间因此国有股流通问题在短期内就不可能是实质性的利空C有步骤地变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曙光、赵志君认为随着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加快我国的证券市场开始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向成熟阶段迈进股市的规范和发展为国有上市公司退出竞争领域创造了条件从短期看有步骤地让部分国有股变现不会给股市带来大的波动;从长期看通过国有股的变现有助于国有资本逐步退出竞争行业以更好地承担公共服务职能也有利于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提高效率使股市在更高层次上健康发展D向二级市场股东配售这种方案已经在中国嘉陵和黔轮胎的国有股减持试点中试行过也是目前被中国证监会推行实施的方案E分别情况出售湖北省十堰体改委的杨安明提出国有股减持应根据历史演进过程而采取不同方法1、国有股满权上市满权的条件是公开发行股票时公司每股净资产与发行价相符并且股东全部履行了配股权力满权国有股可以直接上市流通2、综合定价定向配售这种方法是针对非满权国有股而设计的综合定价、定向配售的规则是以公司净资产为基础综合考虑每股净资产与二级市场股价之间的差距以此来确定配售价然后向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定向配售3、风险定价定向配售对于从未进行过配股的上市公司这种方式就成了国有股减持的最佳选择变性思路这种思路也有三种具体的方案A把国有股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改成具有债和股双重性质的优先股让国有股的股东只有优先获益权而没有投票管理权还可以把国有股转变为累积优先股以便使国家利益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这种观点早在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近来在讨论《公司法》的修改和国有股减持问题时这种主张又渐渐多了起来B使国有股从股票形态转为债券形态从而减少总的股本在流通股本不改变的情况下来提高流通股的比例达到股票全部流通的目的北京标准公司的刘纪鹏就持这种主张这种方案的具体作法是第一步企业用自有资金回购国有股而国家暂时不把资金拿走把它作为长期负债投在企业三年之后企业逐步归还五年内还清;第二步需要一个第三者它可以是资产管理公司由它代表国家来管理这笔债权如果国家社会保障急需用钱可以将其在债市上挂牌由于这种企业债券的利息高于储蓄存款并且每年兑付因而老百姓一定会踊跃购买这样来解决公股流通问题对市场就不是利空而应该是一个重大利好C回购减持西南证券有限公司闫莉持这种看法股份回购会导致公司股份总数的减少但并不影响公司的净资产值和股东权益值因此在公司经营状况不变的条件下公司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都将会有所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增加这将促使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大幅上扬云天化和申能股份已作过这类尝试综合思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认为国有股减持应结合中国上市公司实情采取配售修正案、回购修正案和折股修正案并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配售修正案”的操作原理类似于我国已经试行过的配售方案但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定价标准不强求一致在确定每股净资产值作为下限的前提下在价格上限的确善资产质量而提高资产价值、然后通过股权的再转让而获取资产增值收益的公司其获利并非来源于股市中另一部分投资人的损失而是来源于在股市之外的资产增值B把国有股转给国有股投资基金中银国际、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和南方证券的郭夏南、陈占强等人都持这种观点中银国际和梁定邦先生都主张建立类似香港盈富基金那样的投资基金来承接减持的国有股以便使国家在减持上市国有企业的股权时不致让股票充斥市场而使股价受压南方证券的郭夏南、陈占强指出设立国有股投资基金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中的平稳性问题并且将国有股的运作主体由行政式操作的政府部门转变到市场化运作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国有股投资基金类似于“蓄水池”原理即通过设立专门的投资基金先将尚未流通的国有股购买过来然后根据未来市场状况逐步地、平稳地上市流通或作为股权投资而长期持有一旦国有股出售给国有投资基金或其他机构投资者其性质就不再是“国有股”日后可以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来选择持有或变现出售C 认股证方式陈梦根、孙罡指出国有股减持应采用认股证+配售方式上市公司根据待配售国有股总额与有权参与配售的原股东所持股份总额的数量比例关系确定一个配售比例再根据所持股份数量按照这一比例向有权参与配售的老股东发放定向认股证认股证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沪深两市上市流通这些认股证的持有者有权在预先确定的时间到来时定向认购该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认股证在沪深两市上市流通期间所有企业、机构、自然人或其他单位都有权进行买卖但是到最后交易截止日在市场中购买了并持有该认股证的交易者则必须认购国有股。

论中国国家股和法人股减持与流通的问题

论中国国家股和法人股减持与流通的问题

论中国国家股和法人股减持与流通的问题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关系到国家、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方法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是人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因此,在短期内很难会有一致的共识。

我们发现实现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这一战略目标不但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而且还与我国现行法律有诸多冲突之处。

由于我国在实行股份制改造初期,受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制约,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制:即按所有者的性质把公司股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

我们认为这种股权分置制的制度安排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此,人们千方百计地寻求非流通股的流通方法,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流通形式。

然而,均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

我们认为这其中涉及到如何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减持与全流通的原则问题和技术问题。

因此,我们还研究了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减持与全流通的原则以及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减持与全流通的典型方案,特别是在研究了很多专家推荐的折让配售方案之后提出了优化该方案的意见。

总之,在本质上说,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减持与全流通是股份制经济的内在要求,不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它们的经济实践中不断适应这一内在要求,不断适时地减持国有股;而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后发的、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国家来说,更是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试谈我国国有股减持理论与对策

试谈我国国有股减持理论与对策

试谈我国国有股减持的理论与对策摘要:国有股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关于国有股减持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多有论述,分析国有股的现状,吸取现有国有股减持实践失败的教训,对国有股减持有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关键词:方案设计;国有股;理论一、国有股形成及其现状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触及产权这一核心问题。

在渐进式的改革策略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中也将一些关键问题搁置起来,国有股“一股独大”且不流通的股权结构和股权制度,使经济体制中的一些弊端在新体制胚胎中得到了延续,是新时期必须加以解决的难题。

《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将国有股定义为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股权设置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

对国有股予以界定的同时,有关法律对国有股转让也做出了规定。

《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国有股的转让程序,《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股东行使股权行为规范意见》对国有股份的转让对象和转让价格也做了规定。

国有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让给境内外的法人和自然人,但是只能进行场外转让,而不能上市流通,因此国有股的流动是十分有限的。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除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外,还有社会公众股(即a股),b股,h股和转配股。

国有企业仍占多数,国有股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

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占据绝对控制地位,有悖于国有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也不利于证券市场多重功能要求的综合显现。

二、关于国有股减持的理论国有股减持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国有资本功能最大的体现,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化和继续,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进行现代公司制转变,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

产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产权是一组权利,完备的产权一般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决策权、转让权等等。

产权是可分解的,是受到限制的,产权的可分解性使同一资源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意味着同一产权结构中并存着多种权利,从而增加了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但每一种权利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的理性思考

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的理性思考

[ 关键词]国有股 全流通
思考
方面进行
①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 。
为了实现国家对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一实现国退 民进 ,国
行分析是一 种最传统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应收账款的形成 时 。 有股要流通无可厚非 但国家的政策就是国家的信誉 ,要取信于 间进行分析 进而对不同账龄 的应收账款分别判断其质量 对现 。 民。修 改国有股与流通股之间的约定 使 国有股由不流通转为流 有应收账款按账龄 进行分类分析 。②对债务人的构成进行分析 。。 通 ,所 以就需要我们对国有股 减持 与全流通进行理性的思考 。
;论 收款 高下 成 及 策宿 学 学 体 利 等 则体 的规优 ,要 决是 国堂 ‘应 账居 不 的 因对 州 院 : 权 平 原 一现 是 则 先想解 的 中证 市 : . 场 的股 权 分 置 问题 一它 不仅 能 解 决 股权 分 置 问题 一而 且能 消 除 国
回霭殿 漏 籀訇 蒜固 翰疆碴 恩 J, , c c I- 1 - ’
・ 曾 靓 东北财 经大学 研究 生院
[ 摘 要]中国的股票市场一开始就是在规范中发展 中前行的。
人员的劳动报酬不仅要与营业额挂钩 也要与应收账款挂钩 .要 。
(立 的 制企 部 格 责 )完 考 度业 要 经 任营 建 善 核 。 严 济 制销

潜含 的是差别待遇和歧视原则 , 体现的是国有
收账款的管理流程 提高应收账款 的质量、保持其流动性尤其重 。 股优先
要。 采
老 寸 排 .
想要解决的是上市公司的国有资产的单 方面 问题 ,而不 。 是全 面 解 决证 券市 场 的 股权 分置 问题 全流通思路奉行 的则是主

论“新股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

论“新股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

论“新股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新股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新股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的背景、意义、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谈论。

一、背景1. 新股全流通新股全流通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改革。

在以往,IPO之后,需要等到几年再进行流通,才能让市场上的普通投资者参与其中,而新股全流通则是把这个时间缩短了。

2013年,A股实施了新股全流通制度,该制度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2. 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也是一个制度改革。

在以往,国有企业的股权分布中,国有股份极多。

为了给市场带来更多的流动性,并维护市场的稳定,推出了国有股份减持一项制度。

从2010年开始,国有企业股份可以减持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也让更多的普通投资者能够参与到股权交易中来。

二、意义1. 新股全流通新股全流通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意义重大,首先它可以巩固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

其次,新股全流通制度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新股全流通制度的实行,对于投资者有着稳定股票市场、提高投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大力度的协同效应。

2. 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它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其次,通过国有企业股份减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股票质押可能带来的风险。

最后,国有股减持也可以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项制度改革,优化股权结构,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度。

三、影响1. 新股全流通新股全流通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新股全流通之前,IPO市场将因此收紧,投资者在短期内将难以获取高回报。

其次,新股全流通会对股票市场的交易方式和投资机会产生影响。

最后,新股全流通的实施可能会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进一步加重投资者股票市场的压力。

2. 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同样会对中国资本市场造成影响。

首先,国有股减持可能会影响国有企业的管理效果,使得一些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

应用文-国有股减持:十大假设及后果

应用文-国有股减持:十大假设及后果

国有股减持:十大假设及后果'国有股减持方案讨论已久,至今时今日,已演变为层与市场的两方博弈。

管理层反复强调的在市场稳定下实现国有股减持将成为博弈双方的均衡点。

真正好的方案满足各方的利益要求确实比较难,但证券市场是一块能不断增大的“蛋糕”,只要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实现真正的“多赢”,短期的输家也许是未来的大赢家。

假设一:冷处理,长期化方式轮廓:由于目前找不到令市场各方都能接受的圆满方案,管理层推出“七类”方案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引起市场的暴跌,政府只好从长计议,暂时不提国有股减持的事,但什么时候再提也不明确。

可能性分析:从最近的消息面看,冷处理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这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第一,中国不能没有股市;第二,稳定压倒一切;第三,减持只能在牛市中进行。

因此,管理层可能会从完善市场出发以时间来换空间,在稳定发展的股市中来完成国有股减持。

市场反应:首先需要提醒的是,冷处理并非不处理,只是政府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而已。

但政府又不能断然决定国有股不减持,因而只能采取这种消极的办法---“无时间表”地暂时搁置。

既然如此,市场会预期至少短期内,可能是半年、也可能一年左右不会推出减持方案,因而大盘短期内会有所表现,至少为一些深套的庄家提供了一个反弹自救的时间空间。

但是,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减持的预期会越来越大,如果政府没有其它措施的辅助,大盘必将走向漫漫的熊市。

假设二:个案处理,各不相同方式轮廓:个案处理模式实际上在本次大讨论、即国有股减持暂停之前已经采用,主要是对新上市公司以及在上市公司增发时,以各公司不同的筹资额度和不同的发行价格进行国有股减持。

可能性分析:很明显,这种方法被市场无情地抛弃了。

但是,2002年1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市场分析座谈会”上,又有专家提出了所谓的“在减持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予以个案处理”的建议。

分析他的理由,大致有两种可能:第一,全部处理对市场的压力太大,因而从稳定的角度出发,应个案处理;第二,个案处理仅仅针对在减持过程中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采取其他解决方案的借口。

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

它是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大量的债务融资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从而获得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行为。

管理层收购起源于美国,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兼并收购浪潮中达到了顶峰。

1980年至1989年间,美国杠杆收购案达2385起,其中大约有一半为各种形式的管理层收购。

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收购主体为目标公司的管理层;②通常公司的管理人员以该公司的资产或该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抵押来筹集资金。

因而收购资金的绝大部分为债务融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管理层的自有资金;③管理层收购通常以继续经营原有业务为前提去取得经营权;④收购的后果为管理层安全控制目标公司。

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变为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

一、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前不久,财政部在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建议,在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做决定。

这使一度活跃的管理层收购销声匿迹了。

这也表明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由于证券市场还不成熟,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管理层收购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

1.收购主体的合法性问题。

目前的管理层收购通常是由管理层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作为收购目标公司的主体,然后以新公司的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这个新的公司的资金来源大部分需要金融机构的贷款。

这种壳公司也应当遵循《公司法》,而《公司法》要求对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从目前已发生的几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的案例来看,就存在有些公司对外投资超过净资产50%的现象。

应用文-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专题研究

应用文-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专题研究

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专题研究'\r\n\r\n 一、国有股减让: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公司治理结构是借以处理公司中的各种合约、协调和规范公司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股权结构是基础,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为股权结构决定了企业所有者的组成和股东大会,进而决定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组成,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四大利益主体。

现代公司的根本特征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随之就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

而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在不同股权结构背景下的委托人或委托人代表对代理人的监控能力和积极性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委托人或委托人代表(如私有资本者与政府官员)对代理人行为承担的风险或剩余风险(residualrisk)和从中获取的收益或剩余回报(residualreturn)是不一样的。

因此,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可能从整体上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才能保证公司取得良好经营业绩。

因此,股权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是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重要途径(或者说是后者的基础内容),因而在股权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份量的国有股减让问题也就可以看成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系统中一个重要子课题(1),国有股能否顺利有效地减让将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乃至证券市场和国企改革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减让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国有股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上的减少,我们称这个问题为"国有股的减持";二是被减持国有股的去向和性质上的变化,即谁来充当受让者,是否被减让的国有股都转为流通股,我们称此问题为"国有股的流通"。

既然是两个层面的内容,虽然有,但不能等同起来: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从宏观上讲是要收缩目前过长的国有战线,变现一部分国有存量资产,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从微观上讲,就是要降低上市公司过高的国有股比例,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应以四个原则为基本前提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应以四个原则为基本前提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应以四个原则为基本前提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有股减持的方式、规模及其对市场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市场的稳定性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为了保障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应以四个原则为基本前提,确保其公平、透明和高效进行。

原则一:市场需求为导向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核心目标是满足市场需求,确保市场平衡和流动性。

因此,减持的时机、规模和方式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避免对市场造成过度冲击。

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预期趋势,合理安排减持计划,避免大规模一次性减持,以免对市场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原则二:信息公开透明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是一项重要的市场行为,对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减持的信息应该及时、准确地向市场公开,并确保信息的透明度。

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减持信息的一致性和时效性。

同时,还需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和合规性审查,防止信息的不准确和误导性披露,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原则三:合法合规进行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应该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

国有股减持的方式和时机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操纵或损害市场利益。

在具体操作中,应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合规性审查,确保减持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执法机构,对减持行为进行监督和追责,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原则四: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在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中,要特别重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国有股减持可能对上市公司股价和市场信心产生重大影响,给中小投资者带来损失。

因此,国有股减持应该合理平衡国有股东的利益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避免对中小投资者造成不正当的损害。

在减持过程中,应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提示和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股全流通”和“国
有股减持”
一、“新股全流通”是由“国有股减持”所衍生出来的问题早在年月就有学者在研讨“国有股减持问题”时提出了“控制增量逐步解决存量”的思路即对首次发行的新股实行全流通以使非流通国有股的规模不再扩大在次基础上逐步实现存量国有股的可流通在去年月暂停国有股减持以后这种思路得到了更多学者和市场人士的赞同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自然的因为这与我们在推进改革措施中普遍采用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操作思路是完全一致的不久前市场盛传某银行股将以全流通方式发行上市在市场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现在还无从判断这是真还是假二、“新股全流通”目前并不具备充足的条件“新股全流通”观点的支持者们可能主要是从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基础上提出的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我国一级市场发行制度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实施新股发行的全流通对二级市场股价水平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在其他领域“新”与“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出严格的区分并且是相互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在证券市场上新股和老股在定价上有明显的比价效应倾向两者的价格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根据
我国股市股票股价的形成机理全流通新股的价格水平将会低于非全流通的老股在全流通股票的市场份额没有达到较大比例(比如)以前股票市场总体的价格水平将会遭受长期的压力换句话说就是相当一部分“老股”将没有上涨空间即使这些股票业绩优良也不例外我国从去年开始推进的新股发行核准制的市场化改革遇到了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行价格高市盈率化小盘化笔者认为这实际上不符合市场化取向的初衷而仅仅是新股发行价格向二级市场价格水平靠拢的二级市场化而众所周知在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占很大比重的情况下二级市场股价并不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或者与其内在价值相差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股市中所有股票实现全流通以前由于没有合理和科学的参照系首发新股市场化的定价是无法形成的或者说全流通发行不能保证发行价格充分体现公司在发行时的内在价值再者即使要推行新股全流通目前在发行制度上的准备还是不充分的比如说发起人所持有的股份是立即可进入流通还是要有一个最低持有年限;国有股在流通前是否需要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谁拥有最终的审批权这一过程是否应公开进行;怎样防止出现通过包装上市后抛售股票来谋取暴利的现象;等等事实上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全流通”并不是与“暂不流通”一字之差那么简单三、“国有股减持”是今年最大的政策性因素自去年月日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市场最为担心的就是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